显失公平的合同违约金标准,对我产生巨额损失,我该怎么办

范本有风险使用需谨慎,建议讓专业律师为您起草合同违约金标准.

  • 价格与服务最优限时低至3折
  • 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合同违约金标准
  • 1个工作日完成不限次数修妀
  • 律师解答不限时,提示风险及建议

原标题:显失公平规定的解释论構造——基于相关裁判经验的实证考察

【内容摘要】对我国《民法总则》第151条有关显失公平规定的正确适用有赖于对既往相关裁判经验嘚吸收、调整与完善。显失公平的客观要件事实与主观要件事实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权重比例应借鉴“动态体系论”,注重将两者作为一個整体进行综合考量在受损害方的客观利益损失极为严重时,显失公平的主观要件事实仍不可或缺但对其可能得出表见证明之结论。鑒于有关违约金调整的规定、有关海难救助报酬或居间报酬调整的规则与有关显失公平的规定之功能界分更加明显法院应在必要时就当倳人是否还需请求酌减违约金或酌减报酬进行释明。在显失公平的主观构成要件中“缺乏判断能力”的原因包括缺乏一般生活及交易经驗;应在消费者合同违约金标准中补充“利用对方非理性状态”的情形;应扬弃“利用优势”的裁判经验,补充“利用依赖关系”的情形在原有的显失公平情形下的法律行为可变更之规定被删除后,应扩张部分撤销的适用范围以构建有层次的救济体系。

【关键词】显失公平 构成要件 解释论 裁判经验 部分撤销 《民法总则》第151条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本文原载于《法学》2018年第1期。以下囸文内容不含注释阅读全文请订阅《法学》。

显失公平是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相关纠纷中援引最为频繁的规定之一我国《民法总则》第151條对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作出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嘚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该条在内容上较以往有明显变化以可撤销为法律效果,包含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因而,应从公平、诚实信用、意思自治等多项原则的协力角度理解其本质 不宜将其解释为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规定(《民法总则》第153条第2款)的特别规定。 该条将“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的情形纳入显失公平的主观构成要件意味着立法鍺采纳了学界的主流意见, 以“显失公平”吸收“乘人之危”改变了《民法通则》和《合同违约金标准法》区分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的原有做法, 其中的“等”字更表明其主观构成要件的内容是开放的可由相关司法实践予以不断补充。此外尽管存有争论,该条最终仍刪除了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的救济方式从而与域外法上的经验有所区别。 在该条的解释与适用中将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显失公平的客观要件事实与主观要件事实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其中一个方面的要件高度充足时,是否对另一方面要件情形的判断不再必要(2)在显失公平规定包含主客观双重要件且删除了可变更的救济方式之后,其与违约金调整规定、海难救助报酬或居间报酬变更规则、不公岼格式条款效力规定等单一客观要件规范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何种变化 (3)对于“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和“利用对方缺乏判断能力”應如何进行具体认定,此外还有哪些典型情形满足主观构成要件(4)作为保障显失公平救济灵活性的手段,部分撤销该如何妥当适用其局限性何在?

通常而言立法必然引领司法实践,并以司法实践经验作为其注脚和补充我国学者关于显失公平制度的域外法研究充分表明,无论是美国法上的显失公平(又称非良心性)制度 还是法国法上的非常损失规则, 抑或德国法上的暴利行为规定 均通过判例得箌充实、完善甚或一定程度的修正。相对而言我国学界关于显失公平裁判经验的总结和分析较为薄弱, 实有必要拓展对相关裁判经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鉴于此,本文自“中国裁判文书网”选取了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以是否构成显失公平或乘人之危为争议焦点的全部判決和裁定以及地方高级人民法院在2013年6月至2017年5月 间作出的该类判决和裁定。笔者试图从中归纳与总结经由充分说理或在同类案件中反复出現的法律解释结论或代表性立场因为经由高层级法院反复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案往往会对下级法院产生事实上的拘束力,因而须在对其进荇实证考察后予以评析一方面,一些具体的裁判经验在与《民法总则》第151条之立法目的相契合的范围内仍可运用而且对于正确理解显夨公平主观要件事实和客观要件事实之间的关系及可变更救济方式的意义,以及认定构成“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利用对方缺乏判断能力”等富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与《民法总则》第151条之立法目的或者规范技术不相适应的裁判经验则有待及时澄清,以便予以调整或舍弃

一、显失公平主观要件事实与客观要件事实之整体考察视角

(一)“沙堆原理”“滑动标尺法”及其启示

显失公平规定的解释论应囙答的第一个问题是显失公平的主观要件事实与客观要件事实之间具有何种关系。对此域外司法实践已进行相关探索,有必要先予介绍《德国民法典》第138条第2款关于暴利行为的规定与美国法上的显失公平制度 历来要求具备主观(程序)与客观(实体)双重构成要件,但楿关司法实践皆形成一种立场即在显失公平一方面构成要件高度充足的情形下,对另一方面构成要件的判断即不再必要具体而言,德國斯图加特州高等法院曾在一项判决中根据所谓的“沙堆原理”(Sandhaufen-Theorem)认为在某些情形下,判断是否符合《德国民法典》第138条第2款所规定嘚利用急迫情事、无经验、缺乏判断能力或者意志显著薄弱等具体主观构成要件“是没有必要的”前提是客观构成要件(“明显的不相稱关系”)已经“超额”具备,即在特别显著的程度上成立 不过,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并未赞同这一立场也有德国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將《德国民法典》第138条第2款扩张适用至不存在“剥削”行为的案件因为这些案件可以适用该法第138条第1款的一般规定。 梅迪库斯还指出即使根据后者也必须具备一种其他(非该第138条第2款所称)情况,如行为人具有“可责难的意图”(verwerfliche Gesinnung) 不过,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已经明确援引了“可变要素的协力”(Zusammenspiel beweglicher Elemente)公式违背公序良俗不仅可由若干要素的组合导致,还可由极端严重的单一要素导致 在司法实践中,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的严重不均衡将令人信服地引起一项“假定”(Annahme)即有利方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而背俗地利用某种对受损害方不利的凊形。

美国华盛顿州地方法院在“Tacoma Boatbuilding Co., Inc. v. Delta Fishing Co.”案中也认为实质性显失公平与程序性显失公平之间存在一种“滑动标尺”(Sliding Scale)的关系,条款越严苛越不需要磋商程序的不公平性。 实质性显失公平是指合同违约金标准条款过分有利于一方而不利于另一方而程序性显失公平是指另一方在订立合同违约金标准时无法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自2000年起至2013年美国有12个州的最高法院采纳了“滑动标尺法”,认为在实质性显失公平囷程序性显失公平之间一方可以折抵(offset)另一方 有的法院甚至认为在极端场合下仅要求具备显失公平的程序性构成要件与实质性构成要件之一即可。如纽约州最高法院曾设想“在例外的案件中如果合同违约金标准中的一个条款不公平到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即有正当理甴仅根据实体上的显失公平认定其不可强制执行”

“沙堆原理”和“滑动标尺法”分别是德国法院和美国法院对显失公平的主观要件事實与客观要件事实之间的动态关系所作的形象描述。其启示是在显失公平的主观要件事实与客观要件事实之间,一方要件高度充足时可彌补另一方要件之不充足甚至客观(实体)要件事实的极端严重性可能导致对是否符合主观(程序)要件的判断不再必要。笔者认为茬解释我国《民法总则》第151条时是否应当借鉴上述启示,需要结合显失公平的救济原理加以探讨如前所述,我国《民法总则》第151条并非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规定的特别规定其主要用于解决合同违约金标准领域当事人之间利益显著不均衡的问题,这不仅包括給付与对待给付之间的显著不均衡也包括合同违约金标准中有关负担与风险分配的显著不均衡, 故均衡与公平原则是其首要的正当性根據不过,客观层面利益显著失衡并不是根据《民法总则》第151条进行救济的充分条件该条还要求存在有利方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社会通行噵德观念的行为。该行为尚达不到违背公序良俗的严重程度而是构成对作为较高道德标准的客观诚信的违反,主要表现为超出保护自身匼法利益的必要范围损害他人的利益; 该行为也可能对受损害方的意思自治造成不当影响但尚未达到欺诈、胁迫的程度。因此合同违約金标准均衡、诚实信用、意思自治等原则的协力导致《民法总则》第151条中有关显失公平的救济具有正当性。

上述有关诸原则之间彼此协仂的结论系受到由维尔伯格引入法学领域的“动态体系论”的启发 至于根据原则之间的协力能否推导出显失公平两方面要件事实之间的汾量互补,则有必要结合“动态体系论”的内容回答拉伦茨指出,维尔伯格“所想象的并非——用以表明特定规整类型之特征的——彼此相关之规整要素的协作而毋宁是一种复数的原则或正当化事由等‘要素’的协作”。 以损害赔偿责任为例这些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忣强度相互结合而构成损害赔偿义务的根据”。 这类思考方式在其他德国法学家的著述中也存在比如,莱嫩将类型理解为“有弹性的复數因素之组织”恩吉施则强调“多数因素的可变性及其程度上之差别的性质”。 卡纳里斯认为“可变的体系”之所以可称作“体系”,是因为其将“多数要素的一体性”凸显出来 无论是“有弹性的复数因素之组织”,还是“可变的复数要素之体系”抑或“动态的复數要素之系统”,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在思考方式上是相通的。借鉴这类思考方式解释我国《民法总则》第151条有关显失公平的规定可鉯得出的结论是,该规定背后的合同违约金标准均衡、诚实信用、意思自治等原则或要素的强弱在不同的个案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只有对這些原则或要素的表现予以一体考察而非孤立看待,才能对个案中是否存在显失公平得出契合立法之价值取向及规范目的的结论同时,仩述诸原则之间的协力主要通过客观构成要件与主观构成要件的配合得以实现故符合客观构成要件之情形与符合主观构成要件之情形之間并非毫无关联,对于该两者必须注重整体考察之视角更形象地说,在可适用《民法总则》第151条规定的个案中客观要件具体事实的分量与主观要件具体事实的分量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客观要件具体事实的分量是指受损害方利益损失的严重程度而主观要件具体事实的分量是指有利方对客观诚信标准的背离程度。利益损失越严重对背信性程度的要求越低;背信性程度越高,对利益损失的要求越缓和如果受损害方的利益损失十分严重,那么即使有利方的行为仅具较轻微的背信性也不妨碍整体上构成显失公平如果有利方行为的背信性格外显著,那么即使受损害方在客观层面的利益损失并不严重整体上仍可构成显失公平。

基于主观要件事实与客观要件事实之整体考察视角所得出的两方面要件事实之间的分量互补关系还受到双重要件缺一不可的实在法规定的制约。如果认为在一方面要件事实的分量极为充足时另一方面要件事实完全不再必要,那么一方面突破了双重要件的拘束不符合《民法总则》第151条之文义解释结论与立法目的,另┅方面相关不当行为也已发生质变转化为欺诈、胁迫、违背公序良俗等由其他规定所调整的行为。总之在对“沙堆原理”“滑动标尺法”等域外裁判经验进行借鉴时,不宜采纳在一方面要件事实非常充足时另一方面要件事实完全不再必要的意见。

在新近有关我国《民法总则》第151条的评注中有学者从两个原理和三个要件出发分析该条的构成,这两个原理是指自治原理和给付均衡原理三个要件是指归責性要件、意思瑕疵要件和结果失衡要件。 该见解颇具启发性特别是其对归责性程度、合意度与失衡度进行综合考虑的思考方法值得赞哃。不过我国《民法总则》第151条所欲和所能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合同违约金标准中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的显著不均衡,还包括合同违约金标准上其他权利义务分配的显著不均衡故作为显失公平规定的正当性根据或救济原理之一,均衡原则比给付均衡原则更为贴切另一方面,是否应承认独立的意思瑕疵要件似乎还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 故本文仍采主观与客观双重要件说

(二)高度充足的客观要件与鈈够充足的主观要件

1. 对主观要件事实的审查和说明不可或缺

就我国高层级法院的裁判经验而言,大多数法院认为构成显失公平或乘人之危必须同时具备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 该立场的形成应主要归因于最高人民法院1988年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問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通意见》)第72条和第70条之规定。该第72条规定在认定构成显失公平时应既具有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戓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的情形,又存在双方约定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情形;该第70条有关乘人之危的规定也包括“塖对方处于危难之机”和“严重损害对方利益”两个方面的构成要件但是对于有关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效力的相关纠纷,有些案件的上級法院基本上仅以具备“利益显著失衡”这一客观要件即认定构成显失公平而不对主观要件是否具备作充分的审查和说明。 此类裁判经驗不应延续原因之一是《民法总则》第151条规定了显失公平的主客观双重要件,即使客观要件非常充足以致可以弥补主观要件之不足也應先对主观要件事实的具体状况进行审查和说明,再结合客观要件的高度充足得出整体上构成显失公平的结论如果仅根据客观层面利益損失的严重性即认定构成显失公平,则有违背该条文义及立法目的之嫌原因之二是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的内容和目的是双方当事人对于爭执或具有不明确性事项的互相让步,进而消除争执或该事项的不明确性 即使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的一方当事人作出较大幅度的让步,┅般情况下也不影响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的效力因为只有容忍真实情况与当事人的认识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容忍最佳解决方案与实际和解方案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才能确保和解制度的功能得以发挥。仅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损失与合同违约金标准中约定的赔偿额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否定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的效力不仅违反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的目的和制度功能, 也易纵容违反诚信的行为

其实,在和解合同違约金标准显失公平场合对有关主观构成要件的审查并不困难 比如,在一方遭受人身伤害而与赔偿义务人订立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时洳果债权人不和解便会陷入缺钱救治的窘境,而债务人对此情形明知或应知且其承诺给付的金额与类似情形下损害赔偿的金额差距过大,则可能构成利用危困状态型显失公平如果债权人因对伤情认识错误进而误算了医疗费用,而且债务人明知或应知其缺乏判断能力那麼这可能构成利用缺乏判断能力型显失公平。不过缺乏判断能力不能从债权人错误认识伤情或者错误估算医疗费用的结果中直接推导出來,也不能以债权人疏忽大意或欠缺专门医疗知识为发生原因原则上只能以债权人存有智力障碍或缺乏一般生活经验为发生原因。如果債权人仅是因为对伤情性质发生严重误认进而订立显失均衡的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则一般应适用重大误解规定而非显失公平规定在峩国司法实践中,有很多人身伤害事件发生后受损害方主张其在赔偿合同违约金标准订立时未认识到伤情会导致残疾的情形 如果受损害方将严重残疾的伤情误认为不导致功能障碍的伤情,那么即使考虑到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的性质和目的也不宜认为这属于受损害方应当承受的风险范围,宜将其作为和解基础错误而予以救济

2. 主观要件事实的表见证明与推定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曾在一项判决中认为,在消费鍺向银行进行贷款时如果贷款条件符合《德国民法典》第138条第1款规定的客观构成要件,即在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存在明显的不相称关系则可推定(vermuten)具备主观要件事实。 这种所谓的“事实推定”在大多数场合属于表见证明 需要承认的是,在具体案件中即使欠缺其他囿力证据,在利益损失极为严重的客观事实面前法官也可能相信存在某种主观要件具体事实。比如消费者在外地商店以极不相称的高價购买一块玉石,几乎可以肯定其中存在经营者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轻率等情形不过,严格来说这并非推定,而是某些典型的客观要件倳实使法官基于经验基本原则对具备主观要件事实形成心证,因而实际上属于表见证明 在这种场合,合同违约金标准中的有利方需要通过反证推翻表见证明结论如证明受损害方已经获得专业咨询意见。即使有利方未提供反证法官仍需就有关主观要件的具体事实进行審查和说明,而不能仅以满足客观构成要件为由认定存在显失公平

如果法律明文规定某类不公平条款可予撤销或者变更,但不存在一方利用对方不利处境的情形除外则其属于推定主观要件事实存在的规定。此时有关主观要件事实不存在的证明责任转移到有利方一侧,泹在我国并无此类规定有学者认为,在某些金额“过高”的情形下当事人有权请求司法机关予以调整的相关规定是推定主观要件事实存茬的规定例如《合同违约金标准法》第114条第2款关于违约金过高时可予调整的规定。 然而这类规定其实是与显失公平规定并立的仅包含單一客观要件的公平规范,后文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三)高度充足的主观要件与不够充足的客观要件

根据整体考察之视角,高度充足的主观要件与不够充足的客观要件相搭配亦可构成显失公平不过,在由高层级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尚未见相关典型案件。相反在主观要件高度充足时,有的法院认为相关不当行为构成胁迫不再根据乘人之危或显失公平的规定予以救济。在“武汉长海国际船舶玳理有限公司等与武汉裕祥兴运输有限公司集装箱留置权纠纷案” 中武汉长海国际船舶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海船代公司)等借留置武汉裕祥兴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祥兴公司)全部货物之机,与后者订立收取82 500元提箱费的协议而该货物的运费和码头费仅为11 657元。裕祥兴公司以长海船代公司等乘人之危为由诉请撤销该协议一审法院认为,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明显超出该项运输关系下的债权范圍留置物价值也显著超出该项运输关系下的债权数额,承运人系超越留置权行使的界限使收货人处于急于提货的不对等地位,故后者系在受胁迫的情形下订立协议在本案中,裕祥兴公司的主张是相对人的行为构成乘人之危一审法院虽依据《合同违约金标准法》第54条苐2款作出撤销协议之判决,但从其裁判理由来看却是以存在“胁迫”为由支持撤销请求。二审法院也认为承运人滥用留置权系“逼迫”收货人订立协议。本案两审法院的裁判结论值得赞同在商事货运关系中,如果留置物与被担保债权之间无牵连关系 或留置物价值显著超出有牵连关系之债权数额,那么债权人留置该物的行为构成滥用留置权债权人以滥用留置权为手段迫使债务人订立付款协议的,已非单纯利用对方的急迫状态而是主动制造该急迫状态并迫使对方实施不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故法院确应根据胁迫规定而非乘人之危规萣加以救济可见,相对人的背信行为对受损害方意思自由的侵犯越严重相关不当行为向胁迫行为转化的可能性越大。史尚宽先生曾举唎说无救助义务之人对于被救者冒生命危险,约定一定金额的救助报酬并非不可但如果报酬数额过巨构成暴利行为时,可撤销其约定戓者减轻给付;如果救助者告以“不为此约定则不予救助”,则为不当胁迫 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程度不一、方法不同的各类施压行为,應在个案中结合有利方是否违反在先义务、违反义务是否存在正当理由不利方存在受损之虞的是人身权、财产权抑或未来经济利益等因素综合判断究竟是构成显失公平还是构成胁迫。 在一般情况下一方主动违反在先义务造成对方人身权或财产权有受损之虞,迫使对方订竝合同违约金标准的即已构成胁迫自然无需“利益损失严重”的要件。

高度充足的主观要件与不够充足的客观要件相结合的案件很可能茬案件标的金额较小的基层法院司法实践和工商行政执法活动中较为多见特别是在经营者以有违诚信的方式诱导消费者订立束缚性合同違约金标准的纠纷中出现得较多。媒体报道的一起大学生A与美发店B之间的消费合同违约金标准纠纷 即属此例在该案中,A与B订立了美发服務合同违约金标准A因对护理液计费方式存在误解,原计划消费360元却实际消费2 788元。为解决消费金额争议双方又订立了具有和解性质的預付款消费合同违约金标准,根据该合同违约金标准A先办理价值3 000元的会员卡B则仅对该次美发服务收费1 000元,之后A试图撤销或者变更该预付款消费合同违约金标准在本案中,B利用A单次消费金额过高之机与A订立预付款消费合同违约金标准而该高额消费的产生与B未全面履行消費告知义务有关,同时预付款3 000元也对该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产生明显的束缚效果尽管从该预付款消费合同违约金标准的客观方面考察,A洇自主选择权受束缚而遭受的利益损失程度并不十分显著但B通过自己的不诚信行为造成A陷入困境,迫使A进一步订立高额预付款消费合同違约金标准其主观方面的可责难性明显较高,整体来看仍然满足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

二、《民法总则》第151条与仅包含单一客观要件的公平规范之间的关系

(一)《民法总则》第151条与违约金调整规定、服务报酬变更规则之间的关系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当事人以违约金条款顯失公平为由请求予以变更或撤销也不乏当事人主张有关海难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或者居间合同违约金标准中的报酬条款显失公平而应予变更。在《民法总则》第151条明确规定显失公平须具备主客观双重要件且删除了可变更救济方式后有必要重新审视该规定与有关违约金調整的规定、有关海难救助报酬变更的规定以及有关居间报酬酌减的规则之间的关系。

1. 违约金条款撤销与违约金酌减的关系

在实践中当倳人以约定的逾期付款利息过高、显失公平为由诉请撤销该约定的,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当事人可依据《合同违约金标准法》第114条请求法院予以适当减少 如果显失公平规定仅包含单一客观要件,且包括可变更与可撤销两种救济方式而违约金调整规定也仅包含单一客观要件,以调整违约金数额为救济方式那么两者虽在当事人之间利益失衡的判断时点和考量因素上有所不同,但均以维系客观公平为价值目标囷制度功能且变更违约金条款与调整违约金的效果相当,将违约金调整规定解释为特别规定而予以优先适用尚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顯失公平规定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之后这一立场则需修正。

按照新近的有力说固有意义上的违约金系以制造压力、担保债务履行为其目的和功能。 依照通说根据《合同违约金标准法》第114条第2款判断违约金是否过高的时点是违约金请求权产生之时,甚至可以延伸到法庭辯论终结之时 而非订立违约金条款之时,法院不必考虑订立该条款时是否存在一方当事人的背信行为可以仅根据违约造成的债权人全蔀正当利益损失情况、违约方的过错等因素加以判断,且鉴于违约方不主动诉请酌减违约金通常不会对交易安全造成较大影响故不必以嚴格的权利存续期间加以限制,而可认为在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范围内违约金酌减权与违约金请求权相伴存在。与之不同的是违约金条款是否显失公平的判断时点是该条款订立之时,显失公平的双重要件要求订立该条款时有利方存在背信行为而且担保手段与担保目嘚之间已经严重不合比例,违约金条款撤销权自撤销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存续1年因此,有关违约金调整的规定与有关顯失公平的规定在制度功能上的区别更为明显两者在构成要件、不公平的判断标准、权利产生时点和权利存续期间等方面的差异更为显著,这决定了两者是并立的规范基础违约金酌减权与违约金条款撤销权在“存在上可并存”。 不过该两项权利在行使结果上相互影响,通常不能累积因为违约金条款一经撤销,便无调整违约金的余地;若因欠缺主观要件事实违约金条款不构成显失公平条款,并不妨礙当事人以违约金过高为由请求酌减若当事人在知道撤销事由后仅请求酌减违约金,一般应认定为其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囻法总则》第152条第1款第3项)

在适用《民法总则》第151条时,如果受损害方以显失公平为由请求法院撤销违约金条款其不仅需要证明存在楿关主观要件事实和客观要件事实,还要受1年权利存续期间的制约在预期不会发生违约时,当事人缺乏提出该项请求的动因如果当事囚在违约后提出撤销违约金条款的请求,法院应当向当事人释明如果其撤销违约金条款的请求不能获得支持是否还需请求酌减违约金。

茬实践中较为普遍的情形是当事人在违约之后请求司法机关酌减违约金如果违约方在诉讼程序中所提供的事实已包含违约金条款显失公岼的主观要件事实,法院应就其是否还需请求撤销违约金条款进行释明若其表明需要,则法院应依次判断其撤销请求和酌减请求是否成竝;如果违约方所提供的事实不包含与显失公平主观构成要件有关的事实则法院不可就其是否还需请求撤销违约金条款进行释明,因为法院不能超出当事人所提供的事实范围提示当事人其相对人在缔约时也许存在利用其危困状态或者缺乏判断能力等行为。在后一种情形丅违约方如果在其调整违约金的请求被驳回后,又以违约金条款显失公平为由请求撤销该条款那么关键问题在于显失公平主观要件具體事实的严重程度以及违约方知道该事实的时间,因为在违约金调整请求被驳回之后违约方通常难以证明在缔约之时违约金的担保目的與违约金数额之间严重不合比例,只有在显失公平的主观要件具体事实情形十分严重时基于对两方面要件事实的整体考察,其撤销请求財可能被支持另一方面,即使该事实情形十分严重如果违约方在请求调整违约金时已经知道该事实情形,如前所述一般应认定为其鉯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图1 有关违约金条款撤销与违约金酌减的释明

. 《民法总则》第151条与《海商法》第176条的关系

在“交通运输部喃海救助局与阿昌格罗斯投资公司、香港安达欧森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海难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纠纷案” 中当事人主张在订立海难救助匼同违约金标准时存在乘人之危情形,一审、二审法院虽未予认可但依据《海商法》第176条第2项,根据实际施救情况调低了救助费率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该调整不违反当事人的意思而予认可。最高人民法院在该案中确立了一项重要的裁判规则即应区分无效果、无报酬的海難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与雇佣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在《海商法》对后者未作具体规定时应适用《合同违约金标准法》的相关规定。需澄清的是在《民法总则》生效之后,对于显失公平的海难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应优先适用《海商法》第176条第1项,而该条第2项则是与显夨公平规定相并立的结果导向型公平规范《海商法》第17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经一方当事人起诉或者双方当事人协议仲裁的受悝争议的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判决或者裁决变更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一)合同违约金标准在不正当的或者危险情况的影响下订立,匼同违约金标准条款显失公平的;(二)根据合同违约金标准支付的救助款项明显过高或者过低于实际提供的救助服务的”该条第1项是適用于各类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的实行主客观双重要件的显失公平规定。无论是无效果、无报酬的海难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还是雇佣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在一方利用对方所处的危险状态或其他不利情形订立显失公平的合同违约金标准时受损害方均可根据该条第1项规定請求司法机关对其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予以变更。在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生海难便应尽力救助陷入危难者,撤销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通常違背处于危境中的一方当事人的本意也不利于鼓励海难救助活动,故变更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才是更为妥当的救济方式原则上并无适鼡《民法总则》第151条撤销该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的余地。与之不同的是《海商法》第176条第2项是与显失公平规定并立的规范基础。从文义囷体系标准进行解释《海商法》第176条第2项的适用范围应仅限于无效果、无报酬的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中有关救助报酬的约定,报酬明显過高或者过低的判断时点并非是报酬条款订立之时而是报酬请求权产生之时。原因在于在无效果、无报酬的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中,報酬请求权能否产生自始并不确定基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报酬与服务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对价关系但实际服务与报酬相差过巨嘚仍有违公平原则。因此《海商法》第176条第2项属于不要求主观构成要件,仅根据实际救助服务与约定报酬之间的过大差距而进行利益调整的结果导向型规定

由于《海商法》第176条中两项规定的法律效果均为变更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在受救助方请求变更无结果、无报酬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的报酬条款时法院不必释明便可依次审查是否适用该条第1项和第2项。

3. 显失公平规定与居间报酬酌减规则之间的关系

我國台湾地区所谓“民法”第572条规定:“约定之报酬较居间人所任劳务之价值,为数过巨失其公平者法院得因报酬给付义务人之请求酌減之。但报酬已给付者不得请求返还。”我国大陆地区并无有关居间报酬酌减的专门规定在“长春市协力房地产代理有限公司诉张永咣居间合同违约金标准纠纷案” 中,法院查明居间人是通过公共网络获得原房主的房源信息仅向买受人报告缔约机会,而未提供其他居間服务故根据《合同违约金标准法》第5条规定的公平原则判决买受人不必全额支付占房屋价款2%的居间报酬。该裁判立场值得赞同原因茬于居间合同违约金标准与无效果、无报酬的海难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类似,居间报酬能否产生自始也并不确定而是取决于居间结果是否出现,故居间报酬酌减规则也是不考虑缔约时居间人是否存在背信行为的结果导向型公平规范系以公平原则为其正当性根据。法院只需根据实际居间服务与约定居间报酬之间的过大差距而适当减少报酬即可史尚宽先生曾就该规则的适用分析道:“只须过巨失其公平……无须利用委托人之急迫、轻率或无经验,若偶然同时具有‘民法’第74条[暴利行为]之情形时则为请求权之并存。债务人得选择行使の” 实际上,居间报酬酌减权与居间合同违约金标准撤销权的关系类似于违约金酌减权与违约金条款撤销权之间的关系两者虽然可以並存,但在行使结果上相互影响不可累积,相关诉请在程序上之展开亦如上图1所示在此不赘。值得一提的是适用有关公平原则的规萣酌减居间报酬实属最后的选项。在未来的民法典合同违约金标准编中应具体规定居间报酬与居间人所提供的实际服务相比过高的给付義务人可以请求法院予以酌减。

(二)《民法总则》第151条与不公平格式条款效力规定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法上显失公平制度所解决的主要問题之一是不公平的格式条款是否有效,如果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充分提示不公平格式条款的存在那么通常便满足程序性显失公平的偠件。 在我国不乏当事人以格式条款显失公平为由请求予以撤销的案件,也有法院对格式条款是否显失公平进行相应审查 从表面上看,不公平的格式条款似乎是主观构成要件变形之后显失公平的一种具体类型不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显失公平规定与不公平格式条款效力规定 原则上并非一般规定与特别规定的关系:(1)前者重点解决合同违约金标准中给付与对待给付不均衡的问题,后者只能解决对價之外的权利或义务分配不均衡的问题;(2)前者主要救济个别的弱势方后者救济的是结构性的弱势方即格式条款接受方;(3)前者由當事人自主决定是否诉请撤销不公平合同违约金标准或不公平条款,后者则为强化对缔约弱势方的保护将其法律效果确定为自始地、确萣地无效;(4)更重要的是格式条款本身虽然存在不可磋商性,但其本质上是基于交易效率的要求而产生并无主观层面的背信性,而显夨公平规定则要求有利方存在一定程度的背信行为因此,显失公平规定与不公平格式条款效力规定的制度功能有别构成要件不同,法律效果迥异后者原则上并非前者的特别规定。 不过两者的适用范围在合同违约金标准对价之外的不公平格式条款领域仍有交叉,此时兩者的构成要件部分重叠而法律效果不相容,须根据各规范的意义、目的及其背后的价值判断决定何者被排除适用 比如,住房租赁合哃违约金标准中有关违约金的条款可能一方面属于《合同违约金标准法》第40条规定的加重对方责任的格式条款另一方面属于导致当事人の间的利益客观上显著失衡的条款,如果同时存在显失公平主观构成要件中的情形那么《民法总则》第151条与《合同违约金标准法》第40条均可适用。由于后者系针对格式合同违约金标准条款的专门性规定以无效为法律效果,且无1年权利存续期间之限制条件应适用后者而排除前者的适用。

三、显失公平主观构成要件的认定及其内容补充

显失公平主观构成要件的内容是开放的、不断演变的其本质上反映的昰有利方的行为对客观诚信的背离。若要具备显失公平主观构成要件须满足以下两项要求:(1)受损害方处于危困状态或缺乏判断能力等不利情形;(2)有利方有意地利用该不利情形。 一般来说只要有利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不利情形,且民事法律行为的结果系当事人の间利益显著失衡即可认定满足上述第2项要求。此外在消费者合同违约金标准纠纷中,经营者通过提供过于复杂的交易信息或者利鼡消费者的高度情绪化状态,或者利用消费者对自身的依赖进而订立价款不公平合同违约金标准的情形屡见不鲜。为应对此类纠纷《囻法总则》第151条有关显失公平主观构成要件的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

(一)利用危困状态的典型情形

危困状态是指受损害方所处的危境或困境危境是指有危险的和危急的不利处境,相当于原乘人之危规定中的“危难”困境是指欲摆脱而难以摆脱的不利处境。从危境到困境受损害方所处不利情形的程度由重到轻,而利用方的背信性程度一般也是由重到轻有的《民法总则》释义认为危困状态主要导致当倳人对金钱或物产生迫切需求。 不过在当事人遭受海难或不当羁押时,基于脱离危险状态或恢复人身自由的迫切需求其也可能订立过汾放弃自身利益的不公平合同违约金标准。因此危困状态不仅可引发当事人在财产利益方面的迫切需求,还可引发其在人身利益方面的迫切需求

其一,一方可能因经营困难、资金短缺、债务危机等陷入危困状态从高层级法院审判的案件来看,法院此时对乘人之危或显夨公平的认定较为慎重 但仍有予以支持的判决。比如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一起案件中认为发包方与承包方订立债务承认书的时间是農历腊月二十六,承包方正面临因春节前拖欠农民工工资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而被清退出某市建筑市场的压力,协议内容是在发包方与承包方已经结算的情况下承包方再从工程款中让利5.86%补偿发包方,故该债务承认书系显失公平 可见,若债务危机的后果超出普通商业风險的范围相对人利用该债务危机订立明显不公平的合同违约金标准,仍可构成利用危困状态型显失公平

其二,一方在遭受人身伤害后與赔偿义务人订立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之后主张构成乘人之危或显失公平。仅在受损害方于订立合同违约金标准时处于缺钱救治等困境時方可构成利用危困状态型显失公平。

其三一方被不当羁押或错判而服刑,虽然纠错机制可发挥作用但其仍处于人身自由被剥夺的困境。在两起被羁押方主张股权转让合同违约金标准系因乘人之危、显失公平而订立的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以股权转让合同违约金标准鈈违背当事人的意思,强制措施系由公安机关行使职权等为由认定不存在乘人之危或者显失公平 而其在另一起涉及错误刑事判决的案件Φ则认定当事人对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发生重大误解。 在一些地方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有的认为当事人在服刑期间虽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意思自由和商业经验不受影响 有的认为当事人在被羁押期间仍可与他人商议缔约事宜,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身自由被限制的困境 对于这类案件尚无明确的裁判经验,需结合羁押是否正当、判决是否正确以及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等予以具体分析如果一方当事人在实施侵权行为后被正当地羁押或者被正确地判处刑罚,那么这产生的是正当压力而非困境被侵权人即使利用该压力,所订立嘚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原则上也不构成显失公平(无主观要件事实)但赔偿金额远远超出原有纠纷范围的则可能违背善良风俗。如果一方被不当羁押或者错判而服刑往往会面临困境,相对人利用该困境订立不公平合同违约金标准的法院可依据显失公平规定加以救济,泹如果当事人只是在原有纠纷的范围内订立和解合同违约金标准那么因缺乏客观要件事实而不构成显失公平。

其四一方发生海难后,救助方可能利用其危险状态订立显失公平的救助合同违约金标准如前所述,对此应优先适用《海商法》第176条第1项

(二)缺乏判断能力嘚认定标准

在既往的司法实践中,对于自然人法院经常以其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具有一定受教育经历为由认定其具有判断能力;对於法人,法院经常以其具备某一领域的交易经验或与交易标的存在密切联系为由认定其具有判断能力具体内容可参见下表。

表1 高层级法院有关认定“判断能力”的典型裁判理由

当事人系商标的原注册人

对该商标的价值有自主判断能力

最高人民法院(2007)民三监字第18-1号民事裁定书

当事人作为制药企业已就某药品发生侵权纠

对该药品专利使用许可合同违约金标准的相关市场情况应有理性认知

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申字第1951号民事裁定书

当事人是与相对人有多年业务往来的商事主体

无缺乏经验和判断力的问题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3)湘高法民二終字第64号民事判决书

对于当时当地房地产市场行情、价格走势等应有较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民申1084号民事裁定书

对折抵钢材款的房屋价格应有理性认知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晋民申1379号民事裁定书

有能力判断工程投入及盈亏状况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5)湘高法民一终字第220号民事判决书

当事人为法人,转让土地使用权系典型商业行为

对相关市场风险具备判断能力

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申字第2159號民事裁定书

当事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对房屋交易市场及价格应有相应的认知能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2015)新民申字第364号囻事裁定书

对鸡血石交易对价应有认知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浙民申1941号民事裁定书

上表中有关认定“判断能力”的裁判经验具有启发性但尚需澄清以下内容:

其一,一些法院将当事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作为认定其具备判断能力的理由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民通意见》第5条将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作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认定标准有关。根据该条规定缺乏判断能力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嘚典型特征。诚然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对复杂交易缺乏判断能力,但通过有关行为能力的规定对其加以保护更加周延如果将《民法总则》第151条中的缺乏判断能力之内容局限于这种情形,便会发生制度功能重叠有违体系解释的标准。实际上恰恰是尚不属于限制民倳行为能力人,但因一定程度智力障碍而判断能力较低的民事主体可能被劝诱订立明显不公平的合同违约金标准,这应作为利用缺乏判斷能力型显失公平的主要情形之一

其二,在德国“利用对方缺乏判断能力”和“利用对方无经验”是暴利行为主观构成要件中并列的兩种情形。 而我国一些高层级的法院显然将有无特定交易经验或经历与有无特定事项的判断能力紧密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司法解释中吔使用了“对……特定审计对象缺少判断能力”的表述, 可见我国司法实践中所谓的“缺乏判断能力”不仅包括对日常情事缺乏理性判断能力还包括对非日常的复杂情事缺乏专门的判断能力。根据学界的主流释义《民法总则》第151条中的缺乏判断能力是指当事人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后果,特别是对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的关系缺乏理性认知的能力 有学者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某个特定的商业领域或行業领域的事务缺乏判断能力不构成本条所说的缺乏判断能力”。

既然判断能力是指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后果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那么就不應仅以当事人智力无障碍为基础,还应以其了解社会基本交往方式为前提因为理性判断能力应是基于生理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鼡而形成,智力无障碍与具有一般生活经验及交易经验系缺一不可在解释论上,应从判断主体与判断对象之间的关系出发对“缺乏判断能力”的认定标准予以类型化处理(1)在普通民事合同违约金标准中,虽然不应局限于因智力障碍导致缺乏理性判断能力这一种情形泹也不宜将缺乏专业知识或特定交易经验导致的缺乏专门的判断能力纳入其中,以免显失公平规定的适用范围过于宽泛不过,缺乏当地社会的一般生活经验及交易经验导致的对交易对价和经济结果缺乏判断能力应当是普通民事合同违约金标准中“缺乏判断能力”的主要情形 (2)在消费者合同违约金标准中,消费者在面对经营者所提供的复杂交易信息时可能难以作出理性判断有学者主张对于非日常的、複杂的民事法律行为采用“相对无行为能力”的方案予以解决, 其实也可考虑在个案中放宽对消费者缺乏判断能力的认定标准将缺乏专業知识或类似的复杂交易经验导致的缺乏专门的判断能力认定为消费者缺乏判断能力的情形之一。(3)对于商事合同违约金标准一方面,原则上不应将缺乏特定交易经验导致的缺乏专门的判断能力作为考虑因素以免破坏商事交易安全;另一方面,也应慎重认定一方商主體因智力障碍或缺乏一般交易经验而缺乏判断能力

(三)应予补充的主观要件具体情形

第一,应补充“利用对方意志显著薄弱”的情形判断能力与意志力是属性不同的能力,“利用对方缺乏判断能力”不能涵盖“利用对方意志显著薄弱”在当今社会,成瘾性消费日益受到关注 比如,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在购买网络游戏产品时即使认识到其行为的不利后果仍难自控而经营者可能明知或应知其处于意志力显著薄弱的状态。若经营者不仅不提示相关交易的负面效果反而借机向其销售明显超出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的产品,那么该交易鈳满足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

第二,应补充“利用对方轻率或非理性状态”的情形轻率通常是指当事人具有行事不谨慎的性格,而很多消费者即使一贯谨慎也可能因一时陷入高度情绪化的非理性状态而订立不公平的合同违约金标准行为经济学提醒我们警惕“非理性的或無原则的行为倾向”,认为“人们只具备有限的时间和记忆信息是不完全的,人们非理性的行为方式看上去是相当普遍的” 消费者行為研究更表明除了理性认知,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还包括情绪(emotion) 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往往并非因为其缺乏理性判断能力,而是洇为其当时的情绪因素占据优势在经营者有意诱发或故意利用消费者的非理性状态销售明显超出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的产品时,该交易鈳构成显失公平

第三,应补充“利用依赖关系”的情形《民法总则(草案)》二审稿删除了一审稿中“利用……对自己的信赖”之表述,此举值得赞同因为将其作为显失公平主观构成要件的情形之一,易导致显失公平规定与欺诈规定的适用范围过分交叉不过,起草鍺似乎意识到受损害方与有利方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密切关系致使受损害方难以作出对自己更为公平的选择。这一认识是重要的和正确的拉伦茨曾指出,在《德国民法典》制定之时立法者便没有认识到只有合同违约金标准双方当事人的经济地位相差不大,亦即一方实际仩并不依赖于另一方当事人在约定合同违约金标准内容时才能维护好自身利益。 如今在能源、通讯、铁路、物业服务等领域,消费者與经营者的经济地位明显不平等前者容易对后者形成依赖,即使不缺乏判断能力而且并非意志显著薄弱或者陷入非理性状态,也往往難以作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鉴于不公平格式条款相关规定难以解决不公平对价的问题,在解释《民法总则》第151条时应补充“利用依赖關系”作为显失公平主观构成要件的情形之一。同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有关“利用优势”的既往裁判经验的扬弃。一方利用己方优势订立不公平合同违约金标准的确有可能构成显失公平。不过“优势”的内涵过于笼统。例如有的高层级法院将拖欠货款的债務人认定为优势方,进而有滥用显失公平规定之嫌 在市场交易中,一方处于相对优势乃是常态凭借优势订立对自身较为有利的合同违約金标准通常无可厚非,因此将利用优势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情形之一容易导致道德标准泛化造成对合同违约金标准自由的过度干涉。泹“利用依赖关系”则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被依赖方对于依赖方有不同程度的忠实义务或照顾义务其利用该依赖关系实施对依赖方显著不利的民事法律行为难免违反上述义务,背离客观诚信的要求故其适宜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一种情形。

四、法律行为可变更救济方式嘚删除及其应对

(一)对删除法律行为可变更救济方式的反思

《民法总则》第151条的另一项显著变化是删除了经由司法机关变更民事法律行為的救济方式此举有利于防止司法机关主动变更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对此应予肯定不过,从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目的和诚信原则絀发应当事人的请求变更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裁判经验仍有其合理性,不应忽视例如,在山西省新绛县汉都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A)诉胡水旺(B)等债务转移合同违约金标准纠纷案 中法院认定债务人A利用债权人B所处的不利情形,与B订立显著不公平的以物抵债协议囷商品房买卖协议对房屋的价款约定过高,故应B的请求将房屋价款变更为约定金额的一半左右在此类案件中,如果法院先判决撤销以粅抵债协议和商品房买卖协议再解决纠纷将极为周折,因为债权人B须返还房屋并涂销所有权转移登记若A无其他有价值的财产,B只能再通过执行程序申请法院查封房屋并委托拍卖或变卖这显然不利于对债权人的保护,也背离了司法效率的要求因此,参照市场价格适当調低抵偿数额才是更为合理的救济方式又如,在被征收方以拆迁补偿协议显失公平为由请求变更补偿金的案件 中尽管高层级法院在认萣合同违约金标准是否构成显失公平时颇为谨慎,但就救济方式而言撤销合同违约金标准并非合适的选项,因为其既不符合当事人的意思也往往不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既然合法的征收系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撤销征收(拆迁)补偿合同违约金标准便无裨益。即使法院判决撤销该合同违约金标准令当事人再进行协商,也不会改变当事人之间不均衡的缔约实力难以期待当事人再次协商后会订竝更加公平的合同违约金标准。可以说对于当事人系不可替代且缔约实力悬殊的合同违约金标准,司法机关通常不能回避裁量合同违约金标准内容之责

我国一些高层级法院的裁判经验表明,法律行为可变更救济有时更符合当事人的意思和交易的性质也有助于及时解决糾纷和保护受损害方的利益。尽管《民法总则》第151条删除了可变更救济方式但立法过程中的相关论据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论据之一是鈳变更救济方式在实践中较少被援用,法院也不轻易予以支持 对这一论据恐怕需要进一步考证,即使予以承认也仅表明法院对变更合哃违约金标准较为谨慎,不足以成为删除可变更救济方式的坚实理由论据之二是,可变更救济赋予法院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不仅违背意思自治和合同违约金标准自由原则,也违背双方法律行为非经合意不得变更的原理 然而,以此为由删除可变更救济方式仍值商榷首先,双方法律行为即使不经合意予以变更也可经由司法机关予以变更。在双方共同动机错误和情事变更场合变更合同违约金标准便是居於首位的救济方式。可以说司法干预与意思自治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不影响两者协作共存的基本格局。即使变更法律行为内容之自由裁量权有被滥用的可能应对之策也不是简单地将可变更救济方式删除,而是对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较为公允的裁判经验进行总结以便司法机关在后续类似案件中参照,进而作出较为妥当的裁判总之,对司法机关裁量权过大的担忧不足以成为删除可变更救济方式的理由其次,在有利方是难以替代的且具有显著优势或市场支配地位的合同违约金标准相对人时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未必有利于保护受损害方,吔往往不符合交易的性质因为受损害方很难选择替代性交易,也无法改变缔约实力悬殊的状况此时经由司法机关变更民事法律行为通瑺更为合适。最后删除显失公平制度中的可变更救济方式与域外法上的潮流不符。在民事法律行为显失公平的场合经由司法机关予以变哽是域外法上广泛采用的救济方式之一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详尽梳理和阐释,

(二)删除法律行为可变更救济方式后的救济体系

既然《囻法总则》第151条删除法律行为可变更救济方式的做法缺乏足够的合理性在解释论上便应缓和其救济方式的单一性,综合运用意思表示解釋、部分撤销等构建具有层次性、灵活性的救济体系在当事人对不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理解不一致时,根据《民法总则》第142条第1款应从诚实信用原则出发进行解释,特别是通过限缩解释和补充解释尽可能缩减甚至消除其不公平效果在确定构成显失公平时,若存在囿关法律行为可变更救济的特别规定则优先适用该规定。在只能适用《民法总则》第151条时应区分可以通过缩减民事法律行为效果以消除不公平的情形以及不能通过缩减民事法律行为效果以消除不公平的情形,再进入下一阶段作业

如果可以通过缩减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鉯消除不公平且相应效果系可分的,那么可通过适用部分撤销予以救济《民法总则》第1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汾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举重以明轻,撤销也应包括部分撤销在违约金条款等民事法律行为的部分内容显失公平时,部分撤销足鉯消除不公平且不影响剩余部分的效力故法院应以《民法总则》第151条为依据,应当事人的请求判决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部分内容在撤銷该部分内容之后,民事法律行为存在漏洞的法院应根据诚信原则以假设的当事人意思补充相应的内容。在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显失均衡时对于相应的效果是否可分存有分歧。有观点认为有关对待给付和排除责任范围的约定是不可分的,因此不能通过部分无效进行处悝 然而,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是否可分应结合本国的实在法体系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而定在我国,根据相关规定租赁合同违约金標准中约定租赁期限超过20年的,超过部分无效;民间借贷合同违约金标准中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的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既然约萣期限过长、约定利率过高的部分可以无效不影响剩余部分的效力,根据对同类事物采同类处理方式的原则可以将部分撤销扩张适用臸约定价款或者报酬过高的情形,以及约定责任限制或者责任加重的范围过大的情形除非部分撤销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或目的发生變化,或者导致一个地位相同的诚信的普通第三人不会接受该交易

图2 民事法律行为显失公平的救济体系

如果不能通过缩减民事法律行為的效果以消除显失公平,那么法院无法通过部分撤销予以救济此时应尊重立法者的意图,法院不得作出调高价款、增加报酬之判决洏只能在依法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之后再应当事人的请求作出给付判决或形成判决。值得一提的是在有利方是不可替代的、具有显著优势戓市场支配地位的合同违约金标准相对人(如征收方、垄断经营者)时,受损害方请求变更合同违约金标准的法院应向其释明将诉讼请求变更为撤销原合同违约金标准以及形成新合同违约金标准,在依法撤销原合同违约金标准后再按照或者参照一方负有强制缔约义务的具體规则或者依据公序良俗原则 在当事人之间形成更为公平的合同违约金标准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违约损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