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一直坚持合作互惠的理念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习近平倡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 “大手笔”支持联合国和发展中国家

  9月28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环节,习近平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在短短的二十分钟内,容纳上千人的联合国大会现场响起掌声十余次。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不仅阐释了中国有关国际关系的新理念,更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联合国、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务实举措。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习近平此行为国际关系发展带来新的气象,“中国是首个将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目标的大国。这一系统主张既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继承和弘扬,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开辟了新远景。”

  特派记者 张涵 纽约报道

  成立8000人规模的维和部队、为非洲提供无偿军事援助、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

  当地时间9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提出的多项支持联合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大手笔”举措赢得了现场热烈的反应,大会现场掌声不断。

  习近平本次长达一周的出访完美收官。

  当日,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开展最重要的一般性辩论环节,上午11时25分许,在全场期待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短短的二十分钟内,容纳上千人的联合国大会现场响起掌声十余次。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不仅阐释了中国有关国际关系的新理念,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联合国、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务实举措。

  访问结束后,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习近平主席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坛,深刻阐释中国对国际秩序以及攸关人类前途命运问题的政策主张,提出一系列务实合作倡议和举措,在国际格局演变和中国外交史上留下深刻历史印记。

  王毅称,习近平此行为国际关系发展带来新的气象。“中国是首个将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目标的大国。这一系统主张既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继承和弘扬,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开辟了新远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亲自参加今年的联大一般性辩论表明,中国长期致力于多边主义,并对联合国予以支持,“中国的全球领导力已清晰地在本周展现”。

  28日,习近平还出席了联合国维和峰会,并会见包括伊朗总统在内的数位国家元首。此后,离开纽约启程回国。

  海外舆论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政策主张以及倡议、举措,是世界实现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体现了中国对合作共赢的坚定追求,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支持各国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

  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是今年最重要的国际盛事,其结果将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变革,左右全球发展合作的基本走向。习近平主席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坛,站在历史高度,把握时代脉搏,面向人类未来,回顾联合国发展历程,重温《联合国宪章》精神,深刻阐释中国对国际秩序以及攸关人类前途命运问题的政策主张。

  “中国永远不划分势力范围”、“绝不干涉他国内政”,习近平有关国际政治秩序的声明最先得到了现场强烈的欢呼。

  习近平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毅表示,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认为,习近平此次讲话延续了邓小平此前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的论断。“目前关于中美对抗的舆论势头很劲,而中国领导人此次表态则会有助于扭转这种令人担心的局面,影响力深远。”李成指出。

  8000人维和支持联合国

  习近平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发表题为《中国为和平而来》的演讲,阐明中国在涉及世界和平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提出加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倡议,在进一步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建立维和待命机制、提高各国尤其是非洲维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宣布多项务实举措。

  习近平演讲中的一大的亮点就在于中国对联合国尤其是联合国维和行动提出具体的务实的支持行为远远“超出预期”。

  在演讲中,习近平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

  在其后参加的联合国维和峰会中,习近平还提出中国将派更多工程运输医疗人员参与维和行动,在今后五年中国将为各国培训2000名维和人员,开展十个扫雷援助项目,包括提供培训和器材等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呼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在联合国承担更多责任。

  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中国政治专家曾锐生(Steve Tsang)认为,本次习近平主席有关对联合国的具体承诺显示出中国外交政策方面一种新的、从一定角度看“非常积极的自信”。

  事实上,中国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作出的贡献一直颇为突出。在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部署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累计派遣军事人员、警察和民事官员3万多人次,参加了29项维和行动,目前有3000多名中国维和人员参加10项维和行动,在所有成员国中排第9位,是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见图),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为联合国的发展事业作出了贡献。

  在发展方面,中国率先完成联合国确立的发展目标,使5亿人口摆脱贫困,为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树立了榜样。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联合国受援对象,到现在已成为重要的援助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近4000亿的援助。

  “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习近平表示。

  “中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此外,演讲中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具体措施也深得人心。习近平表示,中国决定在未来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在参加联合国会议期间,习近平宣布了多项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举措。

  习近平主席宣布成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举措,为率先和有效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作出表率。

  王毅指出,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阐述以公平、开放、全面、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提出增强各国发展能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健全发展协调机制的四点政策主张,同中国自身的发展观和国内深化改革理念一脉相承,形成了中国的“发展品牌”。

  中国同联合国共同主办南南合作圆桌会,习近平主席总结南南合作秉持的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团结互助等重要经验,倡议发展中国家探索多元发展道路、促进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务实发展成效、完善全球发展架构,将南南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习近平主席还宣布中国未来5年将为发展中国家在减贫、农业合作、促贸、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医疗设施、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与会国家代表纷纷表示,中方宣布的举措实实在在,提出的倡议切合实际。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展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奉献与担当。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赞赏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对促进国际和地区问题妥善解决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已成为联合国议程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编辑 李艳霞)

【学习小组按】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昨天,学习小组梳理了习总十八大以来,关于“创新发展”的论述。

今天,小组将继续为大家梳理习总关于“协调发展”的论述。

——————————————————————————————————

1.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

要重视国别间和区域间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工作,设计符合当地国情的投资和贸易模式,通过机制化安排推进工作。

要加大对外援助力度,发挥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要统筹好部门和地区关系,各部门和各地区要加强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事件: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2.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继续实施。各地区要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

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

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

“要协调拓展内外需,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事件: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

3.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巨大系统工程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事件: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

1.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发挥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供销合作社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努力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谱写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城乡的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事件:习近平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批示。

2.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事件: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

3.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

事件:习近平在浙江调研时强调“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事件:习近平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事件: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事件: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3.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事件: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4.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事件:习近平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

5.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事件: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要坚持问题牵引,拿出思路举措,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问题的解决,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事件:习近平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

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

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要与我国经济支撑带、重要交通干线规划建设紧密结合,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

事件: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作重要讲话。

2.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要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事件: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

“要扩大居民消费和增加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事件: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关于巡视三十一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情况的专题报告。

4.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事件:习近平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中国与周边唱出共赢戏

  “和谐世界”在向地区发展,首先的指向就是“和谐周边”——区域发展中要与每个国家保持友好的关系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洁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展现出了一种创造性的轨迹:“和平”,“发展”,“合作”,“和谐”,“共赢”,这些关键词定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这种变革引来的发展,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和平的“稳定器”和经济的“引擎”,是对当前中国在亚太地区所担当角色的一种描述,也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与和谐世界理念,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任何变革都不会从一开始就被所有人接受。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北面面临苏联的高压,南边则刚刚结束一场自卫反击战,在外界看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似乎无法支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宏伟的规划。那时,当听到中国传出改革开放的声音时,一些长期受西方政客和媒体影响的周边国家,对这样一种有可能深切影响自身的新鲜事物,持有的基本态度是忐忑和观望。

  “在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前5至10年间,周边各国对于中国,总体上还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王锦珍回忆起那时的情形。

  在那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随后的几年中,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

  中国人对改革开放的澎湃激情和中国政府的坚定决心,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所蕴藏的巨大机遇,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注意,并逐步化解了他们心中的疑虑。上世纪80年后期,随着中苏关系解冻,中国的周边安全态势有所缓和,中国政府的睦邻政策开始逐渐被周边各国所理解,各国对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多数国家开始以官方形式与中国合作。

  从1978年到20世纪末,是中国“引进来”的战略发展期。这一时期,中国重点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对经济中的短缺要素给予补充,促进了企业在技术和生产能力上的更新换代。

  从1992年开始,中国吸收的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比重达到57%以上,这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战略性转变。1993年以后,中国吸收FDI(直接投资)的跨越式发展令世界瞩目。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为中国参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战略,提出了中国下一步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又体现了国家的政治利益,同时,还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

  然而,新的不平衡还是出现了:自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一时间“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遇到的贸易摩擦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这也成了2004年春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直接阐述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一个背景。

  当时,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说,“中国希望在不给现有秩序带来冲击的情况下实现发展,希望能找到给近邻各国带来好处的崛起方式,反映了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全新的战略思维。”

  这一新思维无疑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课题,首先是周边国家能不能接受。

  日本《朝日新闻》外事专栏作家船桥洋一曾有这样一个观点:在国际关系中,崛起的方式往往比崛起本身对世界的影响更大。速度、方向、意识形态以及更为重要的对世界平衡的影响,会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带来疑心、戒心、嫉妒和恐惧感,引起反抗和反作用。

  2004年初,这位日本著名作家赴北京参加了一个有中国外交官和研究人员参加的国际会议,回国后,他在《朝日新闻》描述北京面临的形势时写道:“中国恰恰最深刻地觉察到了这种担忧。”在京期间,中国政府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告诉他,“中国希望在不给现有秩序带来冲击的情况下实现增长和发展,希望能找到给近邻各国带来好处的崛起方式。”

  在此几个月之前,美国媒体也捕捉到了一组反差巨大的画面:2003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刚刚离开东南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随即造访了这一地区。中国成为东南亚地区外第一个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国家。中国还与东南亚国家签署了一套行为准则,以减少在南海因领土争端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当年12月12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了一篇回顾性文章,美国亚洲协会副主席罗伯特拉特克写道:两位领导人的口气有着天壤之别。中国发出的信息是,“我们是来帮忙的”;而美国的信息是,在反恐战争中“不是跟着美国,就是反对美国”。“哪一种是更有效的外交战略,不难想像。”

  2005年4月,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发展”的思想,并将其正式定位为国家战略之后,中国周边政策大手笔不断。中旬,温家宝总理对印度进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访问,与南亚邻国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月底,胡锦涛主席签署了与印度尼西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协议。

  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助理教授伊夫林吴敏感地注意到了“语义”的变化——在中国外交政策词典里,“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官方采取的最高级的国际伙伴关系。“北京采取了包容态度,这是向亚洲较大国家作出保证并促进共同利益的重要扩展。”

  罗伯特拉特克则写道,“在中国寻求崛起的时候,它明确表示走和平路线。中国把它的崛起作为促进整个亚洲发展与稳定的一部分。对仍受到90年代末经济困境影响的亚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信息,即中国将前所未有地与其邻国打成一片。”

  作为对此前研究和实践的总结,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就在白皮书发表的两天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首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中国2004年GDP比原来的统计增加了17%,中国的GDP在2005年肯定将超过法国和英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意识到自己的增长在发达国家和邻国可能造成的疑虑,北京决定编写这份白皮书。”经过仔细计算,西班牙埃菲社发现,其中上百次提到了和平以及与和平有关的词汇。

  埃菲社电文中还引用了白皮书中的阐释,“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发展,能源自给率达到90%”,“中国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不通过掠夺别国来发展自己”,“中国的精神体现在航海家郑和身上,他当时率领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

  2005年2月17日,美国前政府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从美国人的视角谈到了中国与亚洲经济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正在改变亚洲的面貌。”巴尔舍夫斯基指出,中国大陆目前是日本、韩国、泰国和新加坡最大的出口市场,是印度、俄罗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中国是亚洲经济的火车头,亚洲5个主要经济体韩国、日本、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每年把4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中国大陆,这些资金相当于每年在中国大陆兴建2000个工厂。”

  “亚洲5个富裕经济体的资金和技术与中国大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影响:第一,亚洲制造业数量在全球份额中大幅度上升;第二,极大地提升了亚洲经济的质量。”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经济得到了惊人的成功。中国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引擎,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为周边邻国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

  而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行动就体现了通过合作把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变为“中国机遇论”的理念。面对东南亚“大面积受伤”的金融系统和倒闭的企业,中国没有坐视不管,更没有趁机渔利,而是作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大决策,从而阻止了这场金融风暴的蔓延,大大减轻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压力,进而迎来了“中国的行动拯救了亚洲经济”的赞誉。

  经贸领域如此,其他领域如安全、反恐、环境,等等,中国也在与周边国家持续不断地合作。

  “冷战结束后,中国对地区多边组织的看法有了很大转变。”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刚做了一个梳理:中国首次正式参与地区多边安全组织活动始于1994年的东盟地区论坛,1996年中国在东盟地区论坛上首次提出“新安全观”的主张,核心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中国领导人在多边、双边场合多次呼吁树立‘新安全观’,说明中国对于多边合作组织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多边合作成为维护中国周边安全与稳定的重要途径。”

  李刚说,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通过多边组织参与地区事务的一项重要行动,同时,它还是中国第一次主动发起成立的多边组织。2001年6月15日,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江泽民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深化团结协作共创美好世纪》的讲话。

  在中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范围从最初的促进边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发展到更为广泛的经济与战略合作领域。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意识到作为地区大国肩负的责任,在亚洲日益发挥地区和平‘稳定器’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为区域和平与繁荣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楚树龙教授如是说。

  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主张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是在2005年4月22日。当时,胡锦涛主席在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时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两个多月后的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这是该理念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在短短的5分钟的演讲中,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其要点。

  在联大的讲话中,胡锦涛说,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次发言虽然只有短短5分钟,各国媒体还是迅速抓住了其中的要点。第二天,日本共同社评论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世界各国领导人保证,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全球和平与稳定,不会对国际社会构成威胁。”

  对于“和谐世界”的理念,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秦亚青教授解释说,中央在对世界大局进行判断、突出“合作”两个字的时候,就已体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意识,即中国需要与世界互动。到全面提出“和谐世界”的世界观,表明中国要完全成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世界融合。而其中蕴涵的意思是,中国现在已成为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建设者和改革者。

  “‘和谐世界’的提出,是中国真正从一个国际体系成员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中国外交领域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金熙德研究员认为,“和平发展”是发展观,讲的是自己,即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和谐世界”的起点更高,这是世界观,或者说是国际秩序观。一种很理想的国际秩序就是“和谐世界”。

  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大正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后,中国外交部加紧了对这一理念的研究,目标就是把它具体化为外交政策。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的一位高级官员说,现在,“和谐世界”在向地区发展,首先的指向就是“和谐周边”——区域发展中要与每个国家保持友好的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作互惠共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