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意志邦联不算入“第二帝国”?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迅猛发展,德意志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1870年,其工业生产已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分裂状况已成为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俾斯麦实施“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① 行政权: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国家,其中普鲁士王国占特殊地位;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制度的中轴,权力极大;议会并无实权;规定了军事警察制度。
② 立法权:议会实行两院制。联邦议会(相当于上议院),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帝国议会(相当于下议院),权力较小,具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无行政监督权。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作用
①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②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③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④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迅猛发展,德意志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1870年,其工业生产已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分裂状况已成为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俾斯麦实施“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① 行政权: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国家,其中普鲁士王国占特殊地位;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制度的中轴,权力极大;议会并无实权;规定了军事警察制度。② 立法权:议会实行两院制。联邦议会(相当于上议院):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帝国议会(相当于下议院):权力较小,具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无行政监督权。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作用
①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②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③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④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比较: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
①君主方面: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不掌握实权;而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实权,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②政府方面: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与内阁一起对议会负责;而德国政府的宰相由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③议会方面:英国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限制王权;而德国议会只拥有制定法律和批准预算的权力,对政府和皇帝没有监督权。

德意志统一的背景:1、统一的必要性:
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这与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局面形成了尖锐矛盾。表现在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统一的度量衡;
②商品输出和海外争夺需要有强有力的国家力量为后盾。
普鲁士具备了领导统一运动的条件和能力表现在
①普鲁士经济发达,实力雄厚;
②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
⑤对资产阶级能够照顾和作出让步;
⑥俾斯麦的杰出才干和强有力的外交政策。

德意志统一影响:1、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2、法国和奥地利受到遏制,德国成为新兴的强国,改变了欧洲格局。
3、统一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后来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评价“铁血政策”:1、这一政策是针对阻碍德意志统一势力的,无论由谁,用什么方式来完成统一在客观上都是历史的进步,在这个大前提下,“铁血政策”应予以肯定。
2、德意志的统一没有其他道路可供选择。当时德意志的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无产阶级不成熟,只有容克阶级有能力支持普鲁士国王完成统一。德国统一只有自上而下一条路,既然如此,“铁血政策”只是实现统一的手段而已。
3、俾斯麦在领导统一运动时并非只一味依赖“铁血政策”,而是把它与灵活的外交活动巧妙结合,萨多瓦战役后对奥地利的宽容就说明了这一点。

1、背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国的统一最后完成。
(1)统一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四分五裂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中心力量和人物:专制色彩浓厚的普鲁士、俾斯麦。
(3)统一方式:王朝战争。
(4)统一结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
(1)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
(2)皇帝拥有巨大权力,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任免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3)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皇帝任命非议会选举,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4)议会行使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议会权力很小。
4、特点: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1)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延续。
(2)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3)帝国的专横统治也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出生于勃兰登堡省的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实行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他宣称自己的信条是“人总是追求荣誉和财富的”,于是,他日益变成资产阶级化的容克。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
1859年任普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在此期间,他对普鲁士的国内政治现状和国际斗争风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得到锻炼并日益成熟起来。俾斯麦希望德意志能尽快统一起来,但主张统一必须在普鲁士的领导下进行;他还了解到德意志的强邻俄国和法国都不希望德国统一,而在德意志内部,奥地利一定会同普鲁士拼死争夺统一的领导权,因此,普鲁士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非以武力和战争为后盾不可。1862年9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月底,他在议会即席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在这次演说中,他宣称:“……虽然我们不去寻求,但很难避免德意志的纷扰,这是真实的。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普鲁士必须集聚她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曾一再到来而又被放过。自从维也纳条约以来,我们的边界就不是为一个健全的政治集合体而适当设计的。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大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错误──而必须靠铁和血来解决。”他不理睬议会的态度,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他认为只要实现了统一,资产阶级就会拜倒在他的脚下。此后,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按他精心设计的计划进行。例如,在联合奥地利对丹麦的战争中,故意为以后对奥战争留下伏笔;在对奥战争取胜之际,他又考虑到日后在对法战争中需要有奥地利的友好态度,因此力排高级将领要乘胜进入维也纳的意见,与奥签订了比较宽松的和约,表现了精明的外交手段和高超的战略眼光。后来,他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普鲁士军队以战胜者的姿态进入敌国首都,这对我们自己的将士当然是非常愉快的回忆,但对我们的政策并没有必要:因为这样一来,就会像把任何一块旧有的领土割给我们一样,使奥地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我们完全没有如此迫切的必要,这只会使我们以后的相互关系中增加多余的困难。……胜利后的政治指导原则应该不是探究可以从敌人那里榨取多少东西,而是只考虑什么是政治上必要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俾斯麦成为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发动了一场王朝战争,目的是想从丹麦手中夺取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个地区位于丹麦和易北河之间,濒北海和波罗的海,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德意志的容克和资产阶级早就对它们垂涎三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本来是两个小公国,长期以来从属于丹麦国王,但是它们不愿与丹麦合并,都有自己的议会和行政机构。石勒苏益格同丹麦的关系比较密切,它的南部居民是德意志人,北部居民是丹麦人;荷尔斯泰因的居民基本上都是德意志人,按维也纳会议规定,它又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1863年,丹麦新国王即位,颁布新宪法,企图把这两个公国并入丹麦,引起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强烈抗议。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决定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1月,普奥对丹麦的战争爆发。普奥联军于当月即占领了荷尔斯泰因,2月又占领了石勒苏益格,丹麦战败。10月,签订《维也纳和约》,丹麦放弃对两公国的统治权。普鲁士得到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占领荷尔斯泰因。在对丹麦战争中,普鲁士摸清了奥地利军队的底细,为日后击败奥地利提供了条件。同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分属普奥,成为两国不断摩擦的根源,为普鲁士的挑衅提供了机会。

对丹麦的战争结束后,普奥矛盾尖锐起来,普鲁士开始积极着手准备对奥战争。军事上,陆军部和参谋部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外交上,俾斯麦利用俄奥矛盾,取得了俄国在未来的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的可能,并用含糊其辞的“补偿”作诱饵,换取了法国的中立默契,1866年,又同意大利结盟。1866年6月,普军进攻荷尔斯泰因,普奥战争爆发。德意志的一些邦国如巴伐利亚和汉诺威等参加奥地利一方作战。为收复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意大利参加普鲁士一边作战。当时,欧洲许多国家都认为奥地利必胜无疑。但是,事态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普军按照其周密的作战计划行事,行动迅速,攻势凌厉,速战速决,很快就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普军继续向南推进,主战场转到波西米亚。7月3日,普奥双方各投入二十多万兵力在捷克克尼格来茨附近的萨多瓦进行决战。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开始时形势对奥军有利,普军一度很紧张。在战役的紧要关头,普鲁士援军赶到,出击奥军右翼,打乱奥军阵脚。而奥军却不得不分兵对付意大利军队,抽不出援兵。在这次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普军直逼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普奥战争共进行了七周,故又称“七周战争”。8月23日,普奥签订和约。奥地利答应退出德意志邦联,旧邦联宣告解散;承认普鲁士在美因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同盟;同意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和法兰克福市等划归普鲁士;双方同意不干涉巴伐利亚、符登堡等南方诸邦的独立自主。对奥战争的胜利,使普鲁士取得了德意志统一运动的领导权,大大加强了它在德意志的地位,同时也改变了普鲁士国内形势,过去一度反对俾斯麦的资产阶级现在也欣然拥护俾斯麦的政策,容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进一步加强。

普奥战争以后,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暗示,如果普鲁士同意法国的东北部领土扩展到莱茵河西岸,法国就支持普鲁士在德意志境内的领土吞并。俾斯麦设计让法国把要求写成书面照会,然后加以拒绝,并公布于众。拿破仑三世在外交受挫以后,进一步要求吞并比利时和卢森堡,遭到普鲁士的反对,普法矛盾激化。1868年,西班牙女王流亡国外,王位虚悬;经过多方选择,决定挑选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族的一个亲王利奥波德为西班牙国王。法国非常不满,对普鲁士进行了威胁,要求霍亨索伦王族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俾斯麦趁机把普鲁士国王给他的关于法国要求的电报略加修改后,送报纸发表。普法双方都觉得自己受了侮辱。1870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战争开始后,欧洲各国都认为法国一定会取胜,法国首相说,他是怀着“轻松的心情”宣战的。拿破仑三世在战争开始后不久,就亲自上前线,接过了指挥权,希望能像拿破仑一世那样取得辉煌的战绩。拿破仑三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普军的力量。事实上,战争开始前,普军已经作好了作战准备,在德法边界集结了五十多万军队、一千多门大炮和大量军用物资;法军只有三十多万兵力,指挥能力和军事装备也不及普军。战争开始时,法国一度取得了一些小胜,但很快普军便分兵三路反击。8月初,普军已经占据了战场优势和主动权。4日,普军攻占法国右翼前哨维桑堡,打开了进入法国阿尔萨斯的门户。6日,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军在维桑堡以南同普军交战,惨败而逃。同一天,普军在洛林的福尔巴赫战役中,又击败了法军中路主力。三天之内,法军在边境三战中连续失败。普军跟踪追击,迅速占领了阿尔萨斯全境和洛林大部分地区,战争转移到了法国境内。法军在夏龙重整军队,准备一战,但普军从两翼包抄过来,切断法军退路。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被普军包围在色当城内。9月1日,普军集中优势兵力,猛攻色当城,法军损失惨重。次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法军投降。普军长驱直入,侵入法国内地。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1年1月28日,法普签订《巴黎投降和停战协定》。2月,新成立的法国梯也尔政府与俾斯麦签订了和约草案,3月初,法国议会批准了这一草案,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部分地区。

1、了解德意志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培养归纳分析和探究能力。
3、用辩证的观点去评价德国的民主政治,尽管有保守之处,但民主政治的确立是进步潮流,是值得肯定的。

皇帝的黑鹰旗帜(Imperator Romanorum Semper Augustus)。注意红色的鹰爪和鹰嘴。整个图案构成了代表德意志民族的黑红黄三基色。近现代德国历史上,经常采用黄地黑鹰的标志,作为其国徽图案。而德国历史上的萨克森等诸侯国,也用类似的黑鹰图案来作为国徽和王室徽记。其来源,都可以追溯到这面古老的旗帜。奥地利帝国的墨黑-金黄双色国旗,其基色也来源于此。

的皇帝不是德国的皇帝,而被认为是

的继承者,罗马的皇帝。只是其统治地区大多在今天的德意志境内而已。神圣

的法定语言也不是德语,而是拉丁语)

这是奥地利帝国的国旗。1918年11月12日最后一次飘扬在欧洲最遥远、最荒芜的

二、德意志邦联时期()

之后,哈布斯堡的奥地利皇帝宣布放弃神圣

灭亡。德意志诸邦国组成了松散的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有38个组成成员,包括:

丹麦(其国王属于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家族,作为荷尔斯泰因公国的领主而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直到1864年的普丹战争为止)

荷兰(其国王作为卢森堡大公而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

英国(国王源自德国汉诺威公国,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

施瓦岑堡-鲁多尔施塔特

德意志邦联使用黑红金三色旗,是1813年由吕佐率领的自由军团的旗帜。墨黑和金黄两色,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代表色,被邦联中最强大的成员——奥地利帝国所沿用,而受

宣扬自由主义的影响参加吕佐军团的德国青年,则在这面旗帜中加入代表革命和自由的红色。1848年5月7日,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德意志邦联议会接受三色旗为象征德意志的旗帜。

三、北德意志联邦时期()

普丹战争和普奥战争之后,普鲁士迅速崛起。奥地利帝国被迫退出德意志邦联。德国北部的众多邦国被迫与普鲁士结盟。只有南方的巴登、符滕堡靠拢法国。俾斯麦纵横捭阖,挑拨法国的

向德国宣战,普法战争之后,

在凡尔赛宫镜廊宣布成立。

北德意志联邦的黑白红三色旗,颜色来源于普鲁士的黑白双色国旗(下图)和和汉萨同盟的红白双色旗;也有一说,其红色来自勃兰登堡公国的旗帜。

这个时期,奥地利帝国变为奥匈二元帝国,使用过上面这样的拼合旗帜:左侧的红-白-红代表奥地利,以及皇室洛林-哈布斯堡家族,右侧的红-白-绿旗帜和圣伊斯特万王冠、洛林十字,象征古老的匈牙利王室。

在凡尔赛宫镜廊宣布成立。其国旗沿用了北德意志联邦的黑白红三色旗(schwarz-weiss-rot

这是1871年到1918年的德国地图。尽管德国建立了第二帝国,普鲁士国王兼任德国皇帝,但是德国境内的大小邦国和领地,仍然有自己的国王和领主。比如巴伐利亚王国的国王就在1919年才退位。

rin 梅克伦堡-什未林

德属殖民地也有各自的旗帜。大多是在黑白红三主色的基础上添加其他装饰。比如下图中的德属多哥旗帜:

一战结束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流亡荷兰。德国在魏玛城制定宪法,成立共和国,重新选择黑—红—金三色旗为国旗。下图是

1933年,希特勒上台。第三帝国时期开始。从933年3月11日到1935年9月15日之前,德国一直使用第二帝国时期的黑白红三色旗作为国旗。在此之后,德国开始使用纳粹党的万字旗作为国旗。

第三帝国在1935年之前的战旗,沿用第二帝国的战旗

第三帝国1935年至1945年的战旗

二战结束后,德国作为美英法苏共同占领区,没有相应的政府机构。在这段时间里,直到1950年,唯一代表德国的合法旗帜,是国际标准信号旗中的C字旗。这面旗帜不能作为代国旗悬挂,只能作为德国商船旗使用。

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时期

国旗:黑、红、金三种色彩长久以来就象征泛日尔曼民族争取统一、独立、主权的雄心。黑色象征人权受到压抑的悲惨境地;红色象征燃烧的火焰,激发人民憧憬自由的热情;金色象征真理的光辉,决不会被历史的泥沙掩埋。为了与西德相区别,一九五九年在旗中央增添国徽图案。

国徽:锤子象征工业;量规象征科学事业;麦穗花环象征农业。

国歌《从废墟上奋起》约翰尼斯·贝歇尔词 汉斯·艾斯勒曲:从废墟上昂然奋起,向着未来迈开脚步。为共同事业作贡献,统一德意志祖国。不让往日苦难回头,我们团结同克服。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比从前更加明丽的太阳一定会照耀着德国。

在1949年到1959年期间,以及1990年5月31日到10月3日期间,这也是民主德国的国旗。

国旗: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仍以三色旗为国旗。

国徽:1950年制定的德国国徽也是历史的产物。其图案为一枚土黄色盾徽上绘一只风格独特的黑色雄鹰,鹰的喙、爪均为红色。这一 图案最早出自于十二世纪的霍亨京伦家族,该家族曾统治普鲁士, 后来成为德国皇室。以雄鹰入图,早在九世纪就已经出现。据说,该 图案是由法兰克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从罗马帝国传人德国的。

国歌《德国之歌》歌词:争取统一、独立和主权,为我祖国输肝胆!争取统一、独立和主权,这是幸福的根和源幸福光辉照亮祖国,繁荣富强永向前!

联邦德国政府旗、战旗。

旗帜中央为联邦德国国徽。

其他与德国有关的历史旗帜

e Teutonicorum),与其他骑士团如圣殿骑士团、医院僧侣骑士团一样,是在

时代组成的骑士联盟。1225年,在征服耶路萨冷的战争失败后,教皇格利高里五世命令德意志的骑士,将普鲁士人皈依到***世界来。当时的普鲁士人,并不属于德意志种族,而是属于和拉托维亚人、立陶宛人一样的波罗的海种族。到1285年,条顿骑士团终于征服了普鲁士地区,将其皈依到***阵营中。普鲁士人也作为与德意志截然不同的民族持续发展到17世纪。条顿骑士团全盛时期,控制了波罗的海东岸包括拉托维亚和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区。

这是条顿骑士团的旗帜。它是燕尾式的旗帜

汉萨同盟是11世纪由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沿岸城市发起组成的一个自由而松散的商业联盟。其成员分布在今天的德国、波兰、荷兰、丹麦、瑞典、拉脱维亚等国。在其全盛时期,有160多个成员,并在欧洲各主要港口派驻办公机构,控制了欧洲近30%的贸易。十五世纪晚期之后,同盟开始式微。

汉萨同盟各城市有自己的旗帜。以下是一些主要城市的旗帜

但泽(1457年之后使用。一战后,但泽成为波兰管辖的自由市,这也是其象征旗帜

条顿骑士团的旗帜前面已经贴过。

1356年,勃兰登堡公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直到1701年和普鲁士合并。这是早期的勃兰登堡旗帜

1525年,普鲁士公国成立。这是其旗帜。

西普鲁士地区,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波兰王国的领土。早期波兰和波希米亚的国王长期由萨克森国王兼任。他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这是当时波属普鲁士地区的旗帜。

普鲁士王国的旗帜前面已经贴过。1919年到1933年,曾经成立了普鲁士共和国。这是它的国旗。

这是普鲁士的黑白双色旗。

近代德国的鹰徽来自普鲁士鹰(der preussische Adler)图案。奥地利的鹰徽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直接继承自罗马帝国元老院的鹰徽。

国旗:相传红、白、红两色旗是奥地利巴奔堡公爵的战旗,1786年作为全国武装力量的军旗,1919年定为国旗。

据说,奥匈帝国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查理一世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因而公爵的军队采用了红白红三色为战旗颜色,1919年正式定为国旗。在官方机构以外的一般场合使用不带国徽图案的国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存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