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龙马不死,冉闵能否逃跑成功?

这个武力指的是单纯的武力,不包含指挥、统御等在内,也就是打架能力。过去的演义小说里经常讲到一些猛将,比如隋唐中的李元霸,一人一马单挑一百八十五万大军,两柄铁锤杀了个尸山血海,把一百八十五万人打的只剩下六万。

这种当然是夸张,一口气消灭一百七十九万人,这都赶上核弹了,或者说比核弹还牛,估计实现了核聚变才有可能。就算李元霸一秒杀一个,也需要将近二十一天,没累死也饿死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真实的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这种超级猛人,如果有,其中最猛的又是谁?

不仅有,而且不止一个。新王朝建立后,第一件事就是修史,这类官府主修的史书被称为正史,比如元史是明朝主修,而明史则是由清朝主修。由于记载的都是前朝敌人的事迹,所以具有较高可信度,因此也被称为信史。

在正史中,一共出现过五次百人斩,第一次是西楚霸王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被困于垓下时,自忖无法逃脱,就召集手下发表了一番演讲,大意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不是我不能打,而是老天要亡我。

为了证实自己不是吹牛,项羽单骑冲出,一个人搅的汉军人仰马翻,斩一将一都尉,杀近百人而回。刘邦手下有个叫杨喜的,后来被封赤泉候,当时任骑将,正好撞上项羽,被项羽一瞪眼,吓得连退数里,不敢照面。

事后项羽问手下,“怎么样?”

部下心悦诚服,“没毛病,大王牛逼。”

第二次仍是项羽,这次是乌江自刎之前,乌江亭长劝项羽乘船过江,被项羽拒绝。

“老子当年和八千子弟渡江,现在就我一个人回去,丢不起这脸。今天反正要死在这里了,只有这匹马,跟了我五年,能一日千里,所当无敌,不忍心看它死,所以送给你。”

然后项羽下令所有人下马,换短兵器步战,一人独杀汉军数百人,力尽自刎。

第三次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谥号武悼天王的冉魏开国皇帝冉闵,出自晋书。

冉闵骁勇善战,发誓杀尽胡人,以酷烈手段对待异族,那篇著名的杀胡令虽已被证实是后人伪造,但他的确发布过类似命令。

在冉闵最后一战,遇到了鲜卑名将慕容恪,慕容恪接连十败,终于把冉闵引到了平原开阔地带,组建连环马队(用铁索把马连起来),列阵包围了冉闵。

冉闵左手持矛,右手持戟,单骑斩杀三百多名鲜卑骑兵,冲出重围,但座下朱龙马不支倒毙,被鲜卑骑兵追上,被俘后送到龙城被杀。

第四次是五代猛将夏鲁奇,出自新旧五代史。他在历史上寂寂无名,但在演义小说里,却是杨家将鼻祖火山王扬衮的授业恩师,外号金枪老祖。

夏鲁奇是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贴身护卫,李存勖打仗从来都不安分,喜欢身临前线。有一次李存勖侦查敌情,过于深入,中了后梁军队的埋伏。

当时李存勖仅带了不足千人的骑兵,而梁军至少有上万人,这一战从正午打到傍晚,夏鲁奇拼死力战,独杀上百名梁军,自己也遍体鳞伤,令李存勖大为感动,因此赐姓为李,升为磁州刺史(情节很像三国周泰)。

夏鲁奇是个超级喜欢单干的猛人,除了这次,后唐征伐幽州刘守光的时候,刘守光手下有单延珪、元行钦两名猛将,夏鲁奇上前挑战,跟他们打了个不分胜负,打得双方士兵都被吸引了,停下手观看。

五代史对这段记载很模糊,只有一句话,搞不清夏鲁奇是一挑二,还是分别一对一。但当时单延珪在幽州,元行钦则守护北边定边军,所以个人猜测应该是两场战斗。

单延珪和元行钦也是猛人,之后单延珪单挑周德威,被周德威一鞭打下马生擒,而元行钦则是单挑后唐第二任皇帝李嗣源,两人交手八次,元行钦射中李嗣源大腿,而身中李嗣源七箭,最后力尽不支投降。

李存勖收编了银枪效节都(都,五代军制,一都五百人到五千人不等),作为自己亲军,就把元行钦要过来做统领,然后又一次过于深入被梁军包围,被元行钦奋战救出,从此视为心腹,而元行钦也以死报之。后来李嗣源反叛,元行钦不念旧情,杀了李嗣源儿子,被李嗣源腰斩于闹市。

接着说夏鲁奇,后唐灭梁之战时,后梁把仅剩的五百骑兵交给王彦章(擅使铁枪,军中外号王铁枪,是后梁末期主要将领,也是残唐演义里排名第二的猛将)统帅,王彦章退守中都,被夏鲁奇认出,单人匹马追赶,生擒了王彦章。

中华民族历史上名将如璀璨星宿一样,何其多也!有专家认为,我国最能打斗的勇士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和楚汉时期。由于人类的进化,从体力讲此时发展到了最高峰时期,战斗的技艺也由阵战发展到面对面的格杀,由车战发展到骑战和步战,这一时期的武士都非常强悍,因而最易产生勇将和猛士,再者多战乱,战争年代也容易产生勇士。下面飞蛾励志网网就来为您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最强战将。

这里列举其中最强十人,以下说明几点:

一,这里指的只是【纯武力】。二,这里以力量,武艺(包括箭法,暗器等),体力(耐力,作战持久力),装备(武器,铠甲,坐骑)四项为胜负因素,每项总分100分,加起来以总分排名,由于装备没发比较了,故此项不作比较。三,中国历史上不乏武术大师,也不讨论,只讨论带兵打仗的,如金台,张三丰,孙禄堂等人。四,历史上不存在的,只出现在演义和小说中的人物也不讨论,如兀突骨,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高宠,陆文龙等。五,可能还有不弱于这几人,像历史上没记载的,记载不详或较少的也无法讨论。

第十,神箭手一一一养由基

养由基,姬姓,养氏,名由基,一作繇基,春秋战国时期。他双手能接四方箭,两臂能开千斤弓,人称神箭手,又号养一箭,意思是一箭就足以制胜了。他时,庄王要考他,让他射一只蜻蜓,要活的,不得射中要害,他刚好射掉一片翅翼。《战国策*西周策》记载:“楚有养有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发百中,百步传杨之词就出自这里。据《吕氏春秋》记载:“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说他看见一块非常像兕的石头,一箭射中石头,此箭力大无比,连箭杆都射进石头中,只有箭羽露在外边。后世李广射虎广为流传,但李广也只是把箭头射进石头罢了,养由基连箭杆都射进去了,只留箭羽,可见两人差距。养由基力量奇大,“常蹲甲而射之,贯七札,人称神。”能射七层甲,人们称之为神!而唐朝薛仁贵射穿了五层甲,但这个就不能说明养由基力量大于薛仁贵,因为当时唐高宗只放了五层甲,薛仁贵射穿而过,可见还有余力,具体还能射穿几层就不得而知了,再说两人射的铠甲肯定不一样,当时唐朝的重铠发展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潮,像出名的“明光铠”,铠甲质量不同,结果肯定不同。

力量:98 武艺:90 体力:90 总:278

第九,神枪王一一一夏鲁奇

夏鲁奇,字邦杰,后被赐名李绍奇,后唐名将。

乾化二年,夏鲁奇随大将周德威进攻幽州,与骁将单廷gui,元行钦对战,打的难分难解,双方将士都放下手中兵器观看。史书记载,“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gui,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将十皆释兵纵观。”

贞明元年,李存勖率不足千骑被梁兵万余人重重包围。危急时刻,夏鲁奇与大将王门关,乌德儿等人拼死决战,苦斗不休,一直等到援兵到来,梁兵才退。此役夏鲁奇持枪携剑,独自捍卫庄宗,一人杀了数百人,乌德儿等被擒,鲁奇伤痍遍体。史书记载“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手杀数百人,乌德儿等被擒,鲁奇伤痍遍体,自是庄宗尤怜之,历磁州刺史。”夏鲁奇因此成为古代有历史记载的四大百人斩之一,而且只有他是在保护人的状态下完成的。

龙德三年,李存勖称帝,史称后唐庄宗,同年,夏鲁奇在中都大战后,生擒王彦章(自从李存孝死后当时的天下第一)。史书记载“中都之战,汴人大败,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与非故人乎?即擒之以献。”

力量:94 武艺:91 体力:95 总:280

第八,天下极速一一一杨大眼

杨大眼,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他擅长奔跑,勇猛善战,眼睛比较大,被称大眼。他“少有胆气,骁捷异常,跳走如飞”,练就了一身绝世功夫。北魏孝文帝选将官,杨大眼自荐,拿起一根三丈长的绳子,系在自己发髻上,向前奔跑,竟然“绳直如矢,马驰不及”,旁观者无不欢呼喝彩。选官李冲大喜说:“千百年来,还没有听说讯跑的本事有如此者。”

杨大眼擅长骑乘,“束雄竦,擐甲折旋”为当时所称道。杨大眼每战必身先士卒,冲突坚阵,出入不疑,与其锋者,莫不摧拉。南梁前后所派攻魏的将领,军未渡江,皆已心怀畏惧,当时淮,泗,沔,荆之间的小儿啼哭,只要说一声“杨大眼至”无不声止,可见杨大眼影响之巨。杨大眼曾徒手博杀猛虎,威慑蛮人首领,也曾一回合斩梁之辅国将军王花,一回合斩梁龙骧将军申天化,三回合败当时猛将王茂。世人推其骁勇,虽三国名将关羽,张飞亦尚不及。

外貌特征:身高一丈(约2,23米),面白无须,神采英俊,器宇轩昂,英武不凡

装备:矛,赤兔马(演义中描写手握方天画戟,跨下赤兔马,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

吕布,字奉先,东汉末年名将。由于《三国演义》等民间小说影响,吕布向来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存在人们心目之中。演义中描写,吕布是天下无双的超一流武将,曾在虎牢关大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手,曾一人独斗曹军六员大将,武艺可谓公认的演义第一。历史上吕布没演义中那么神,曾诛杀董卓,大破张燕,辕门射戟等。历史记载“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对于吕布来说,他的武力一直有争议(演义党除外),其实,谁是三国第一,一直悬而未决。是小霸王孙策吗?但他却和太史慈差不多,而比太史慈厉害的大有人在。是兀突骨吗?他只存在于演义中。是赵云吗?却少让人信服的证据。有或者是那个一骑杀伤百余人,自身无伤的文鸯?还是东汉末年第一剑客王越?又还是传说中的上将潘凤?所以说吕布是三国第一还是能让大多数人认可的,在三国那个将星璀璨的年代,第一岂能弱哉!

第六,天纵神威一一一杨再兴

装备:枪(演义中描写头戴凤翅银盔,身穿鱼鳞细甲,手持滚金枪,腰悬竹节钢,衬一件白战袍,跨一匹银鬃马。面白唇红,微须三绺,腰圆膀阔,头大声洪。真个是:英雄盖世无双将,百万军中第一人!)

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先为流寇,后杀岳飞手下第五大将韩顺夫,岳飞弟弟岳翻,后归降岳家军。绍兴十年,金兀术率一万五千铁甲精兵(又是拐子马,铁浮屠,冲击里很强)进攻郾城,杨再兴看到这种情况,竟然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但没找到,一个人杀了数百人而还。《宋史》记载“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杨再兴因此成为有历史记载的四大百人斩之一。

五日后,杨再兴率三百骑兵小分队巡逻到临颍县小商桥时遭遇兀术十二万大军,杨再兴无所畏惧,率这三百人冲入敌阵,杀敌2000多,刺死万户长撒八孛堇,千户长与百户长等大头目100余人,最终三百人全部阵亡。其时金兵箭如飞蝗,杨再兴身上每中一箭,就随手折断箭杆,继续杀敌。尤如天人降世,神威凛然,最后马陷泥中,这才壮烈殉国。金兵焚烧他的尸体,竟烧出铁箭头两升有余。杨再兴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其悍,其勇是震撼人心的,真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敌气概!

力量:95武艺:93体力:98总:286

第五,白虎星君一一一薛礼

装备:方天画戟(历史记载,他才是使用这种武器的名将)

薛礼,字仁贵,唐朝名将。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致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出征高丽。同年三月,唐将刘君邛被敌军重重包围,无法脱身,无人能救,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人头,敌人胆寒,遂退,刘君邛被救。(此时他只是一个小兵)。随后,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廷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抗拒唐军,唐太宗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战薛仁贵身着奇装异服(与其他兵士不一样的白衣),手持方天画戟,腰挎两张弓,单骑冲阵,一个人杀入敌人25万大军的阵势里,打的敌人阵型混乱而无法战,高廷寿,高惠真屡次想重新组织队列杀起来,可被薛仁贵冲杀的七零八落,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大败。战后李世民亲自召见了只是一个小兵的薛仁贵。

开耀元年,薛仁贵去平定突厥,突厥人听说薛仁贵来了,都不信,薛仁贵脱下头盔,让突厥人看。薛仁贵威名太大了,突厥人立即下马跪拜,把十几万部队都撤回去。薛仁贵来了就是打仗的,哪里会受了几拜就客气,立即率兵追击,大胜而归。 关于薛仁贵勇猛的评价:

唐高宗:古之勇猛者,无一人可敌卿,卿左突右杀,所向无敌。

唐玄宗:卿父勇猛罕见,古之未有。

薛仁贵一生作战40年,仅败一次,一生没有犯过一次军事指挥上的战略错误,唯一一次败仗还是因为自己人的原因,而且撰写的《周易新本古意》为世界上第一部辩证法理论的军事著作,再加上他超强的武艺,可以说他是历代武将中最完美的一位。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位能让敌人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而在平壤,至今伫立着薛仁贵庙,受当地人崇拜祭祀,一个征服者,在被征服的土地上竟然受到这样的礼遇,实在让人不可思议。力量:96武艺:99体力:94总:289

第四,武悼天王一一一冉闵

装备:双刃长矛,钩戟,朱龙马

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十六国时期。冉闵一直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最出名的就是那“杀胡令”,关于他的是非功过这里就不讨论了,来说说他的武力。冉闵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六场最恶战。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三战以十一万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六战又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

最能体现冉闵武力的是他最后一战,以万余步卒被数十万鲜卑骑兵包围,当时,冉闵已经被饿的“饥疲交至”而鲜卑还有“铁浮屠,拐子马”这样武器,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冉闵骑朱龙马,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杀掉三百多人,还杀出重围,由于朱龙马的突然(一说受伤而死,另一说累死),战之最后一人才被擒。历史记载“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阵而前。冉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朱龙忽毙,为燕兵所执。”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四大百人斩之一。力量:97武艺:94体力:99总290

第三,飞虎将军一一一李存孝

装备:身披重装铠甲,腰间毕弓,腿上槊,手里舞这铁马鞭(演义里为毕燕挝,一种奇特的兵刃,有说拳状,有说爪状)

李存孝,本姓安,名敬思。唐末至五代著名猛将,武艺天下无双,勇力绝人,少年时力大无比,徒手博虎。据说当时排名第二的王彦章在其手上走不了几回合,排名第四的高思继被李存孝带病情况下数十回合生擒,后来,李存孝死后,王彦章再无敌手,竟然连挑晋军猛将三十六人,关键时刻,军师出计派人假扮李存孝出阵,竟惊走王彦章,将王彦章弟王彦龙吓死。传说当李存孝受车裂之刑时,让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李存孝的手腕脚腕竟然也因为先天的反应,自然而然的生出力道,将五匹马又活活拉回来了,连续十数次,最后挑断手筋脚筋,让手脚无法发力;打碎膝盖肘骨,让四肢无法相连,于是就这样被车裂而死了。

演义里说他“日夺八寨,夜抢三关,十八骑取长安”,这是演义说法,不可信。《旧五代史》评价: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生槊,仆人以二马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古人言“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就指李存孝。顺便说一句,其实李存孝也是被“神”了的人。

力量:97武艺:98体力:96总:291

第二,西楚霸王一一一项籍

装备:踢云乌骓马,楚戟(演义中虎头盘龙戟或天龙破城戟),乌金甲,虎皮红战袍

外貌特征:《史记》记载身高八尺有余;汉书记载为八尺二寸,合今1.89米,目有重瞳。

项籍,字羽,常称项羽。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的代表人物。起先会稽起义时,独斩郡守殷通卫兵数十百人(近百人,数十人到百人不等),这些人做为郡守保镖,武力不是寻常士兵可比的。雍丘之战,项羽以一人之力于万军之中斩杀李由,秦军大败,这就是于万军之中斩上将首级啊!彭城之战,以三万人破汉军五十六万,堪称奇迹。后来兵败,突围至乌江渡,麾下士兵皆战死,项羽独自力战汉军,杀数百人,身受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四大百人斩之一,而且他是自杀的,要不然还能杀更多。

项羽战绩辉煌,智勇双全,生平80余次战斗,所有碰到项羽的武将都是一合之将,基本上都是一回合被挑于马下。24岁时,力劝当时的天下第一英布抗秦,布不肯,项羽当众举起千斤铜鼎,众人当场震痴,英布也自叹不如,拜服于项羽,英布当时天下无敌,三国时期世人称马超有信,布之勇,并非三国吕布,而是韩信和英布。项羽的勇武可称天下无敌,中国历史上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古人言“王不过霸,将不过李”,他是中国数千年来最勇猛的武将之一,“霸王”一词,专指项羽。本来准备排第一的。

力量:99武艺:98体力:98总:295

上古时期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武战神,人文三祖之一。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和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与黄帝争天下,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白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由于蚩尤制作金属兵器,又被尊为兵器之神。

我认为黄帝,炎帝,蚩尤都真实存在过,不仅仅是传说,像元始天尊,刑天,太上老君,杨戬等则为传说中人。蚩尤在上古历史中应该是一猛人,虽然没有那么“神”,好多都是传说,所以无法写出他到底有多强,这里大家可以把他当作心中的战神,只是提醒一下不要忘了这个猛人,不要忘了上古那段历史,黄帝,炎帝,蚩尤,三祖宗,也许以后会有相关历史浮出水面,大家也可以认为此贴是开了个玩笑,按有历史记载的说,项羽绝对排第一。

在给冉闵盖棺定论前,我首先引用一段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的绪论:“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 以常人而论非常之人,乌见其可?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由于冉闵下的“屠胡令”,都城邺城内的胡人被杀的差不多了,没杀的也逃出城去了,斗争的范围从邺城扩大到整个北方,各地汉将和汉人也纷纷响应,连在关中的麻秋也承书杀胡。很多被胡人残害至深的地方无不杀胡以响应。胡人只好西遁北逃,后赵掳掠的各地汉人也返还故乡。有历史学家把他跟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相比,说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魔王,现在的主流教科书因为某种原因而故意将他忽略;如果了解一下当时汉人在“五胡十六国”时的处境,了解一下那个扭曲的时代与“屠胡令”的背景,大概也可以理解他的行为了。

————现在是时代进步了,讲究民族平等,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人,各民族和谐相处;但在古代,不同民族是分阶级和尊卑的,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及至之后统一北方的北魏,以及北魏分裂后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等胡人政权都是把汉人做“二等公民”看待的,当时汉人地位比较低,被随意欺辱和杀害。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羯族)还算是比较开明和有作为的君主,他重用的汉人张宾为他出谋划策,建立后赵政权立下了很大功劳,也因此收到重用,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歧视汉人。他公然明定: 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同时又忌讳汉人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而称“国人”。暴君石虎对汉人的残暴就更不用说了,详情在《五胡十六国略谈(十三)》里“冉闵建魏灭赵”里说的很清楚了;在之前讲述石虎的“严刑苛政”里也说过,详情见《五胡十六国略谈(十一)

所以,也有人说冉闵在“当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保护汉民族的作用,是一个“特殊”的民族英雄。总之,冉闵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就如文章开头梁启超的那句话: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冉魏政权的灭亡的原因,以及对悼武天王的总体评价。

在“五胡十六国(十四)”里详细讲述了冉魏的出生、经历、建国称帝,以及最后兵败被杀的过程。一代天王冉闵南征北战、杀伐无数,最终倒在了慕容家手里。冉魏政权存续时间如此之短,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总得来说可以从三方面来说:

冉闵和石赵政权在冀州掀起腥风血雨,当时羌族姚氏、羯族石氏、鲜卑慕容氏由于忌惮冉闵而合作灭魏,几家少数民族政权竟然转而合作攻打由汉人建立的冉魏政权,这也充分暴露了当时汉族和非汉族之间的激烈的民族矛盾,而当时晋朝衣冠南渡,冉闵作为当时中国北方唯一的汉族政权,虽然得7到了北方汉人的同情、声援乃至支持,但并不能转化成“实际且有效的战力”,反而几家少数民族政权的合力绞杀则是冉魏生存的巨大威胁。

就在冉闵为了捍卫汉人衣冠而与三家少数民族政权殊死搏斗时,自诩为汉族正朔的晋朝却隔岸观火、作壁上观,大有一副坐山观虎斗的阵势。既没有国际声援,又没有道义扶助,更没有派出军队救助,可能晋朝是被“五胡乱华”吓怕了。西晋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惨痛阴影一直挥之不去,不愿再招惹胡人这些尚未开化的少数民族,但是由此一来,冉闵捍卫汉族大旗的孤军奋战便更显悲壮,也更突出了晋朝的短视和怯懦。

在灭亡魏国、擒杀冉闵的过程中,前燕慕容俊借用石赵石琨、石袛、石鉴和冉闵的内斗,再加上羌族姚氏的助阵,鲜卑慕容氏最后出手,在冉魏兵疲缺粮的时候,给予冉魏终极一击,终于成功除去了冉闵这颗阻挠燕国南下进取中原的钉子。冉闵一死,燕国尽得黄河两岸之利,其势足以与东晋朝廷分庭抗礼而不怵。在灭亡魏国、擒杀冉闵的过程乃至十余年后,燕国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在冉闵死后,慕容俊假惺惺地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还大兴祭祀之礼,不可能仅仅因为当时北方旱灾蝗灾盛行的迷信,更是因为慕容俊看到了北方汉人对冉闵孤军奋战、奉汉正朔的同情和怜悯,为了收买人心、笼络汉人,慕容俊聪明地实现了身份的转换,由屠戮冉闵的刽子手转换为继承冉闵未既大业的继承人,名正而言顺,气正而理直。

一、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纵观历史,但凡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通常是毁誉参半,俗话说:“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我们必须要详细了解一个在今天不为很多人所知的传奇人物:五胡乱华时代的战神天王——冉闵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世人只知冉闵杀胡令,而不知其为何杀胡。作为”当时”唯一活跃在中原北方保护汉族的悲情英雄;论其勇,他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北方”华夏汉人”被五胡肆意屠宰,甚至可能灭绝的命运,是谓铁血英雄。能以一已之力,以少胜多,10战10胜,驱逐五胡返回故土,有资格称之谓军事家。能够成立冉魏政权,臣子百姓能够纷纷感召在其帐下效死力。即使在其死后的近1700年,仍为后世所纪念,称之谓政治家,当之无愧!

二、值得称赞的政治家、军事家

冉闵最后兵败被杀,最直接的原因是冉闵因都城邺城缺少粮食,他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后,独自带领1万人马外出寻粮,意外碰上慕容恪,才被他率领的14万鲜卑大军包围。他只身统帅1万步兵力在无援兵力情况下迎战前燕大将慕容恪14万,交战初,能“十战连捷”,势不可挡,鲜卑将士无不被他的勇武和战力所震惊。慕容恪14万大军正面交锋1万人接连失败,士气低落,最后还是“用计”才才擒拿朱冉闵,所以他的兵败并不能掩盖其统帅的能力。

《晋书》对其评述“善谋策,(不是有勇无谋的蛮夫)勇力绝人,攻战无前”,每次临战冲锋在前,骑朱龙马(难得一见的千里马),他左手使双刃长矛(两头施刃,锋利无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连钩戟。其勇猛令五胡军队无人能挡,每战杀敌无数。

如《后赵录九·石虎传》载:三个胡酋趁冉闵率大军进攻其它胡酋的机会,率骑七万袭击邺城,冉闵得知后,急率一千余骑兵回来救援,刚好与胡骑在邺城北面相遇,冉闵一马当先,所部千余骑都跟着奋勇冲杀。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

《十六国春秋》《册府元龟》等载:匈奴刘显在冉闵攻襄国之后,帅众十万攻邺(《晋书》记载:“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闵率数千骑出战,冉闵大败刘显,斩万人,冉闵带军追杀,再战,斩三万余人。

《十六国春秋辑补》载:“冉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双刃矛也称两刃矛,“两头施刃”,锋利快捷,最为冉闵常用。他在众胡联军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攻中创造了很多军事奇迹,与鲜卑的决战前,他以一万汉军敌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最后中计被困的冉闵,骑着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一说朱龙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 【《资治通鉴》】 死后被其对手追封为“武悼天王”,一个武,一个天王,入木三分地体现了胡人对其深深的畏惧。

3、灭羯赵驱胡族,保存了北方汉人火种并延续了北方汉文化的传承,为北方汉人的复国创造了条件。

公元350年前后,冉闵歼灭数十万后赵胡军,推翻后赵王朝,致书各地,号召汉人起来杀胡人复仇,史载全国各地:所在承闵书诛之。当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的汉人都纷纷起兵,仅邺都一地被杀的胡人就高达20几万,甚至远在陇西的麻秋(在讲石虎“穷兵黩武”的那一篇文章里经常出现的将军,不过老是打败仗),收到冉闵的“讨胡檄文”后,都杀掉所部胡人的响应。

冉闵的《屠胡令》使中原百姓和入塞胡人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冉闵当时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被欺辱,被侵略的汉人意愿。放在那个时代来说,并非冉闵残忍,而是当时汉人被胡人残杀日甚,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冉闵不杀胡,汉人就会被胡人灭亡。

纵观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在战乱中衰弱了;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列为种姓制度中最低层的贱民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至今。正当“五胡乱华”之时,当创造古中国文明的人们面对相似的窘境时,武悼天王冉闵站出来昭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号令所到,民皆响应,汉军威武,胡寇散溃,使北方汉人与汉文明免于重蹈他人覆辙,中华文明的主体得以延绵。

羯族与匈奴在冉闵的号召下被基本杀绝。仅有一支万人的羯族部族,因为向北投降鲜卑而保留下来。后来鲜卑人帮助它们杀了冉闵,鲜卑入主中原。这支羯人在鲜卑的统治下以打仗为业。鲜卑内战时羯酋造反,压抑久了的尔朱羯疯狂地杀着鲜卑人,差点将鲜卑灭族。在鲜卑复仇的打击下,羯人在侯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统治区,梁朝政府接纳了他们,收为雇佣军。忘恩负义的羯族侯景却杀死了梁武帝,对江南人实施血腥的种族屠杀,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尸骨遍地,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仅屠靖康城就将全城4万户约20万人杀绝),史称侯景之乱。——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北方已被北魏的鲜卑拓跋氏统一了,已经没有五胡十六国了。

后来,南梁大将王僧辩,于是召集陈霸先、杜龛、韦载等人率军讨伐侯景,花了很大代价才灭此悍族,这一种族才真正从地球上消失。陈霸先建立陈朝,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恢复经济和人口增长,即使这样直到隋灭陈时已经很多年过去了,南方的人口却一直没有恢复到侯景之乱前的规模。由此可见,单侯景几千羯兵就可血腥杀光江南人,更别说几百万胡人如果没被驱逐出在中原,而在中原繁衍几千万后必然向汉族要生存空间的结果!

除了向侵略者报仇外,冉闵最大的功绩还在于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晋纪》:“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石虎统治后期,冉闵开仓救济饥民,树立恩德。冉闵推翻后赵,分兵四面出击,与各大小胡酋互攻,没有一个月不交战的。数百万胡人被中原人们驱逐(石虎强迁到邺城的共计几十万汉人,也有近半数在动乱中返还家乡,中途大部分被胡人所害。)氐、羌、胡蛮等各民族数百余万,返还陇西或河套等地的家乡,九大石胡(胡人部落合称)甚至迁回中亚。返迁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进攻掠对方,甚至人肉相食,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冉闵使胡族大返迁,造成中原百余万胡人死亡达十之七八,这就变相的杀了百万胡人.中国历史上后来建国的十六国国家中,鲜卑除外,就是成功返回去未被灭的民族部落重新入主中原所建立。但这时胡人数量大减,民间汉人恢复增长。胡人见识了汉人血腥报复的可怕不得不向汉人寻求合作,汉人从事农耕,胡人则充军打仗。这才开始了和睦共处。五胡乱华时胡族往往打仗不论男女老少全族皆兵。当然往后发展精兵全由男子充当。在十六国南北朝频繁的战争中,胡族大量战死,胡族彼此之间也相互灭族。民间从事农耕的汉人不断恢复增长,北朝东西魏的战争使胡人人口枯竭.两国汉族大地主势力却强大起来,为补充兵源不足,不得不开始大量起用汉军。西凉地区的汉军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这一时期.鲜卑国主们把公主嫁给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以拉拢他们,汉军的崛起,以及汉人重新获得绝对的人口优势为后来杨坚灭胡和隋唐的建立创造了外部条件。

冉闵赶胡族出中原,为汉人的生存创造了空间。冉闵的神兵铁骑,让胡人从此不敢再轻视汉人的武力,收敛了他们肆意抢掠的行径。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对慕容俊致祭赠谥予冉闵一事的评价为:“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俊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范文澜在当代权威历史著作《魏晋南北朝史纲》一书也对冉闵作出过相对中肯的评价:“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在《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十六国大乱》中评价:“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一般认为,由于当时中原地区胡汉两族力量对比的悬殊,冉闵的失败是必然的。冉闵虽然在种族斗争中牺牲了,但是他的英勇行动反映着汉族对胡人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同时在他的短暂统治下,兴汉学,赈饥民,打击胡人,保护汉民,这些在当时的北中国,都是难能可贵的,可谓那个黑暗岁月的一线曙光,故而当时的北方汉族人都认为看到了汉族复兴的希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因而冉闵的被杀,获得北方汉族人的深切同情,《晋书》的所谓大旱蝗灾及大雪的传说记载,实则正是对此的客观外在反映,实际上反映出当时北方汉族人民对冉闵遇害的悲痛和怀念。他的后人冉华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帝”。

2012年,由冉魏家族后裔冉东发起,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集资 ,在武悼天王冉闵故里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高堤乡寨外村修建了冉闵纪念园。冉闵纪念园又名中华武魂园,包括冉闵雕像、剑林、华夏哭墙等建筑。每年都有很多海内外炎黄子孙自发前来该地拜谒冉闵。现为中国古代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王朝的唯一文化景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冉闵的武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