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在大陆第一个项目

香港首富、身家过2000亿的李嘉诚家族正在勾画248亿资产大腾挪的路径图,李嘉诚“弃港投欧”意图越来越明显。

在被誉为“超人”的李嘉诚,近期一系列减持中资项目引来外界诸多猜测,“逃离香港入驻海外”的传言喧嚣至上。

虽然,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内地以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

但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便相继宣告或将抛售百佳超市、上海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和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涉及金额约为410亿港元。

21世纪网发现,李嘉诚这边在出售内地、香港资产的同时,却大举在欧洲收购资产,仅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四宗海外并购共耗资248.7亿港币。而英国媒体更称,李嘉诚要并购“整个英国”。

390亿港元变卖内地香港资产

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企业帝国缔造者之一的李嘉诚的发家史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从最早的“塑胶花大王”到“铺王”,再到香港人人称之的“超人”,李嘉诚演绎传奇人生。

李嘉诚以难民身份来到香港,高中时被迫辍学,20岁刚出头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塑料产品生产厂。而后凭借李嘉诚的两家上市公司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李嘉诚在香港、内地和欧洲市场均占有一席之地。

近期,李氏家族的“长江系”和“和记系”频频抛售内地、香港资产,李嘉诚“弃港投欧”的传言喧嚣至上。

华人首富李嘉诚为旗下创立了40年的百佳超市寻找买家,已设定8月16日为第一回合竞购截止日,其估值最高达40亿美元(约310亿港元)。

百佳超市是和记黄埔旗下的零售业务,据和记黄埔显示,百佳超市是香港第二大连锁超市,市场占有率达33.1%,270家门店位于香港,内地的门店数量只有56家,2012年百佳超市毛利率不到3%,尚不及内地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

和记黄埔的零售业务税前利润增长率已从2010年的最高点38%下跌至2012的8%。百佳超市在2012年营业额虽高达217亿港元,但毛利也仅2%至3%,仅占和黄集团整体收入的5%。

虽然百佳的业绩逐渐走下坡路,但却不乏一些零售业巨头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日前,、家乐福、泰国卜峰莲花、香港利富、日本永旺、集团均有意拿下百佳。

在百佳出售消息没多久,李嘉诚计划以60亿元(约48亿港元)底价叫卖上海东方汇经中心OFC 写字楼的消息不胫而走,此消息一直未得到长江实业正面回复。有消息人士称,潜在接盘的投资者或为中资银行。

东方汇经中心OFC 毗邻上海中心,紧邻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记黄埔铺路,东方汇经中心OFC 占比面积9298平方米,总楼面面积约8万平方米。

在李嘉诚叫价60亿元出售上海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短短几天后,8月31日消息,和记黄埔公告称,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售价26亿元人民币(约32.68亿港元),买家为独立第三方离岸公司GCREF Acquisitions 22

近日,长园集团宣布,遭到李嘉诚旗下公司长和投资减持,今年来累计减持已经达到5%。

8月12日,长园集团接到公司控股股东长和投资有限公司通知,长和投资在8月9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408.6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47%。此前,长和投资在2013年1月28日至29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3908.9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4.53%。至此,长和投资自2013年1月28日至2013年8月9日累计减持公司股份4317.55万股,达到公司总股本的5%。

李嘉诚认为,现在欧洲的资产处于低位阶段,内地和香港是高位,减持高位资产,增持低位资产,符合李家的投资理念。

短短一个多月,“李氏家族”内地、香港资产出售事件连发生三宗,出售总价格在410亿元,然而李氏几组从香港、内地慢慢撤离的资产究竟去向何方?

根据长江实业2016年的中期业绩报告,今年上半年其在内地的销售达75亿元,销售额同比增加30亿元,销售额来自誉天下、上海高尚领域和湖畔天下等三个项目,销售额分别为25亿元、35亿元和15亿元。当时其投资董事郭子威还表示有信心全年销售额达100亿元。

2014年至2015年,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近800亿元人民币,并且将旗下的公司注册地由香港迁往了开曼群岛和百慕大群岛等知名的离岸金融中心。

李嘉诚更失算的,是对中国经济的误判

当时有媒体解读为李嘉诚将从内地撤资,时年9月12日,“瞭望智库”发布题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批评长和系撤走中国资产,是“失守道义”的行为。该文对李嘉诚撤资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随后这篇文章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9月29日,李嘉诚发表对撤资论的书面回应,指文章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

今年3月,在长江实业2015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李嘉诚公开表示“集团到今天为止从没在内地卖过一块空地”,出售的项目都是已建成的产品,并表示在很多城市,长江的物业都是在进行经营收租。

关于李嘉诚早期撤资国内的猜想,近些年就没有停止过,有正经分析的,也有阴谋论的。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在去年李嘉诚宣布退休的记者会上,他就明确的做出了解释。

李嘉诚称,无论卖出什么资产,资金都在公司之下,撤资应该是卖出公司股票才对,而他并没有卖出公司股票,有这种看法的人是缺少经济常识。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撤资,只是正常的买卖资产。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分析一下李嘉诚近几年的“撤资”的证据。

1.只是买卖资产,并非不等于撤资

从2011年开始,李嘉诚就没有在大陆拿地,2012年之后就没有再购入香港的土地,并从2013年开始不断抛售国内资产。长和系(李嘉诚一些列公司集团的总称)旗下的四大公司也在年间,出售了不少地产和持股。

2013年8月,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以30.3亿港元的价格,出售了广州西城的都荟广场,2个月后,位于上海的东方汇经中心,被和记黄埔以70亿元的价格出售。长江实业旗下的长和投资,在2013年清仓了持股长达20年的长园集团的股票,套现超过27亿元。

到了2014年,李嘉诚家族更是频繁卖出资产套现,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李嘉诚完成8笔交易,包括出售港灯公司50%的权益,屈臣氏25%的权益,出售北京三里屯的盈科中心等待,涉及金额达904亿港元。

可以看出,李嘉诚家族确实只是卖出了拥有的资产,并没有卖出公司股份。即便是2015年长和系世纪大重组更是扔下的重磅炸弹,也只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将进行业务合并及股份互换,并在重组完成后在开曼设立新公司。是股权层面上的调整,左口袋倒右口袋地自买自卖,也谈不上撤资。

2. 几乎买下半个英国,抄底成功

作为一个生意人,必须以利益为重。李嘉诚坦言自己创业67年间从没做过亏损生意,那他独到的商业眼光也是无人能及的。即便是李嘉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撤资,但这几年来,卖出的中国资产也有2500亿港币了,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从国内来看,至少目前为止李嘉诚是对的,我国房地产在完成去库存的任务之后,增速几乎停滞,房价想要再度暴涨几乎是不可能出现。而欧洲则在2011年爆发欧债危机后,经济迅速衰落,对于李嘉诚来说正是抄底的好机会,在卖出大量资金后,李嘉诚又迅速投资英国。

包括收购英国第二大电信运营商O2,买下北方天然气公司、Northumbrian 水处理公司等等。据统计,英国近三成天然气市场、四分之一电力分销市场和约7%的供水市场由李家控制,致使《每日邮报》撰文称,李嘉诚快要买下大不列颠了。

而英国经济也确实在近些年迎来复苏,2018年,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称,英国经济已经达到了转折点,即将“苦尽甘来”,同时英国房价也迎来上涨,主要城市房价在2017年上涨幅度超过5%。

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从不亏钱”李嘉诚的眼光,抄底英国这一波算是赶上了,即便是没赶上,李嘉诚的投资还遍布全球,以色列、美国居多,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德国、西班牙、卢森堡等国的社交、AI、VR/AR、电商领域。

正如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李嘉诚称自己风险意识很强,比较保守,早些年间的资产出售也许只是想做稳赚不赔的买卖。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俗话说得好“无商不奸”,而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华人首富,做生意必有其独到之处。

众所周知,李嘉诚最早发家是从国内市场开始的,可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发展持续上升的时候选择撤走国内的市场资金,选择大撤退呢?是李嘉诚不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吗?

其实不然。我们先来看看李嘉诚是怎么做生意的。

如果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李嘉诚经商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抄底的能力。其财富积累很多是来源于,低潮时期买入,高潮时期卖出。

所以当时李嘉诚选择撤退大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对未来中国发展没有信心,而是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地产的资产经过20年的财富积累已经到达最高位的疯狂阶段。所以,李嘉诚这这个时候选择套现大陆资产是收益最大化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李嘉诚在中国大陆的地产都是商业地产,这些商业地产职能靠租金收入,资金回笼很慢,所以李嘉诚不愿意拿在手上积压自己,选择高位卖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商人的眼里只有利益,而李嘉诚当初套现撤退大陆真可谓是高!

说到李嘉诚大家都不陌生,小眼镜更凸显了几分商人的奸猾。要问李嘉诚为何早早撤出国内房地产那就情客观往下看!




李嘉诚撤离国内地产行业是最早的,为什么呢?

因为,李嘉诚在国内的地产多为商业地产,那么商业地产为什么要撤离呢?这就不得不说李嘉诚的眼光了,为什么人家能当上首富呢?

商业地产都是自持的运作模式不是靠销售,而是靠租金和广告。大家知道,和普通的商品购房比较,商品房销售直接可以回笼资金,而靠租金却不能在短时间内回本。

在开发了商业项目以后,钱就投入进去了,想要继续开发就需要将先前盖好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而贷款就需要利息,成本也会增加。所以,贷款建设,然后再贷款再建设就成为商业地产的循环模式。

随着电商的发展,很多商场里人也逐渐减少,大家有了新的购物模式,渐渐的商业地产靠租金和广告也没有之前赚钱了。项目开发的越来越多了,负债也越来越好。看到这一点的李嘉诚就选择抛售物业,另觅出路。就这样,李嘉诚最早撤离国内地产,当时很多人骂李嘉诚傻,但是现在看来一点也不傻。人家在英国好的不要不要的。


那么说完李嘉诚,我们再来说万达


万达也是商业地产,还是一样的运作模式,2017年是万达脱离商业地产的一年。王健林先后出售万达旗下的多处酒店、文旅项目、万达广场,回笼资金数百亿。完成了降低负债的工作。其实,万达集团的负债并不算高,远没有达到警戒线。但王健林还是撤出了商业地产。这是为什么?商业地产已经没有当初那么紧俏了。现在转型还来得及。


所以,对于做商业地产的大佬来说,时代在变,机遇在变,模式也要跟着改变。

正如每个人很难买到最低点的股票一样,手上的资产也很难在最高点出售。

李嘉诚在国内的资产相当庞大,如果等到最高点出售的话,风险就会非常大,有可能会有无人接盘的风险。资产一年出售几个不起眼,如果集中抛售,愿意出高价的买家难寻,也容易引起警惕,遭遇阻挠等等。

任何固定资产,总是在资产价格上涨的期间更容易找到买主。

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这是李嘉诚的商业理念,也是他一生鲜有败绩的重要原因。

赶在风险出现之前及时变现,能够获得十数倍的利润,已经是极其惊人的投资收益了。

自身年事已高,既然不准备把庞大的的资产捐献出去,就要考虑为子女修桥铺路了。

国内做生意对于人脉的要求极高,需要相当高的政治智慧,需要搭建起复杂的关系网络,并且能够适应并合理运用规则获得高收益。

李嘉诚可以,但是他的儿子不可以,也做不到。

下围棋需要走一步看三步,李嘉诚数年前应该对于退休已经有了完整的规划。出售大量亚洲资产,获得高回报,然后投向欧洲国计民生更加稳定的项目,显然是更长期安稳的投资选择。

现在是2018年6月份,房地产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未来房产资产变现的难度会越来越高,丧失流动性将是大概率事件。

仅从投资眼光来看,李嘉诚撤资可谓稳准狠,眼光和智慧均超人一等。

近几年大家都在言传:“别让李嘉诚跑了” ,而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李嘉诚出售国内资产套现共计1597亿元。

那么是否真如大家所言,李嘉诚跑了呢?

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如李嘉诚所言:商人,只是在商言商,其本质是赢利。

据统计,国内地产平均价格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上涨了近十倍有余,而人均收入上涨还不到五倍,人均收入与房产价格形成了严重的背离。房产价格的高起严重的影响了国民的消费水平,拖累了国民经济的缓慢增长。而去年以来,国家政策对地产也进行了调控:一是收紧地产企业的贷款,二是提高了个人购房条件,三是上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一切都说明了,国内地产的红利在下降,风险在增加,那么为了寻求资产的安全,只有进行资产套现。

二、投资海外能利息最大化

地产套现后,庞大的资金需寻找出路,置换成更安全的资产,那么投资海外成了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我们可以看一下李嘉诚产业分布图:

2016年,集团59%的EBIT来自欧洲,英国占到36%,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加起来才15%,不到英国的一半。

据统计,在英国李嘉诚已累计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到2016年,“长和系”已控制了该国30%的通讯、30%的电网、28%的客运铁路、25%的天然气、7%的供水,并因此被称为“买下了半个英国”。而早在20来年前,他就曾创下一笔交易(出售Orange)从英国赚到1680亿港元的好成绩。再加上英国从08年金融危机过后,经济涨幅较缓慢(如下图),套现国内资产可以达到高卖低买的资产最大化。

中国的经商环境和欧美有着很大的差异,他曾经说过,他的儿子很不擅长中国的商场交际和政治关系,所以资产外移也是很必要的。

一、降低企业负债,偿还国家贷款

二、企业转型,轻资产化实现A股上市利益最大化


欢迎关注【汇天下】,了解更多财经知识。投资、理财、货款等问题可直接私信。

我觉得这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了。或许凭着他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我们的房地产市场过热了,这么过热的话,相对于我们整个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太太超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把已经建好的房子都卖掉的话,赚了钱以后就可以撤退了。那个时候欧洲的东西还比较便宜,刚好欧债危机的时候,把这边赚来的钱转到那边,价格比较低的欧洲的物物业,从而也使自己的财富得到了更大的增值。

等到如果我们的房地产价格慢慢降下来已经比较低位的时候,或许他的资本又会回来了。这主要是从长期的战略的规划当中,有很丰富的投资经验。#2021生机大会##新媒体##自媒体##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策划##经济##正能量##千粉互娱#

近几年,李嘉诚长实系出售部分内地资产,每次动作,网络总会掀起一阵关于老先生是不是撤资内地的大讨论,众说纷纭。

从2013年,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上海东方汇金中心开始,相继出售了旗下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盛邦国际大厦、重庆大都会、陆家嘴世纪汇项目......

近日,有分析人士梳理分析表示,此前李嘉诚出售内地资产,其本质是求稳,规避疯狂房价背后存在巨大债务风险。

李嘉诚曾接受采访时说:我对债务从来是如履薄冰。

宏观方面,前些年国内房地产从繁荣到疯狂,期间多家地产企业负债高企......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长实地产的负债率基本维持在30%以内的水平。

众所周知,李嘉诚一手打造出商业帝国,在动荡时期的开疆扩土发展至今。现在这艘巨轮,更需要寻找一个更安全的港湾,可以更轻松、平稳的续航。

所以与其讲李嘉诚是在资产大转移,不如说李嘉诚是在策略大转型,而刚好,这些转型,都最适合,甚至只能转到海外去进行。

梳理下来,长和系在欧洲投资的大项目,首选法制和经济环境稳定的发达经济体,首选能源、交通、通讯、水等等难攻易守型业务,也是最有利于下一代“传承”的。

早在几年前,李嘉诚交班消息传出后,就有人分析投资欧洲,很大的一个原因,应该是为下一代铺路,为“长和”的基业长青做出最稳妥的布局。

45亿欧元(约412亿港元)收购德国能源管理综合服务供应商Ista(依斯塔)及其附属公司;约424.5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澳洲能源公司DUET集团......去年,李嘉诚交班前,就已花费超过830亿港元资金在欧布局。

截止2016年,李嘉诚旗下经过重组及多番挪腾的“长和”系就已是个完全以海外市场为核心,严格地说是一个以欧洲为大本营的跨国集团。

其时,长和的注册地已迁往开曼群岛,集团的收益超过49%来自欧洲,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加起来才23%。其中大部分业务分布在通讯、电网、客运铁路、天然气、供水等领域。

从以进攻为主的打江山,转向以防守为主的守江山,是李嘉诚和下一代之间的大转变。而今年5月10日,90岁李嘉诚正式退休,交班长子李泽钜。

有人说,业务转变,为何不能投资内地和香港,非得去欧洲?

其一涉及能源、基建等领域的业务,因为体质不同,也确实不太适合在内地投资;而香港市场空间毕竟有限,也非理想之选。

事实上,除了欧洲的大笔投资,李嘉诚旗下的内地和香港其他业务,比如零售,码头,医药,包括地产本身,依然是马照跑,舞照跳,甚至某些业务还在加大投资。

前几天,小米登录港交所之前,与长和合作全球策略联盟,长和旗下17000多家零售店,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小米产品。

其二国内的经济快速发展,今时不同往日,国内已出现了足够强大的企业,比如地产行业的恒大、万科,投资行业的复星,互联网行业的BAT.....也早过了“投资一个千万小厂就惊天动地”的时代。

就像之前一位华人企业家谈及这个问题所说,为什么现在不去中国投资了?“我要问你,你觉得我有什么本领,什么优势,可以到中国去投资,我可以贡献些什么,我能占到什么便宜?”

以地产为例,近两年,各方纷纷出台政策,严格调控之下,行业发展趋于稳定,第一阵列格局也在形成,恒大、万科等实力企业越大壮大,对于其他地产企业来说,发展空间有限。

做生意是要求利润的,这是商业生存的基本法则。没有什么优势的生意,李嘉诚不会做,正常情况下所有生意人都不会做。而与之对应的是,内地已不再那么迫切的需要这些投资了。

国际化本来就是长实商业帝国的优势和最大特点。

从1980年代收购“和记黄埔”开始,长实商业帝国就已经非常国际化。李嘉诚一直在海外持续投资,也他成为华人社会全球能见度最高,也全球化能力最强的企业家。

梳理来看,到2016年,在英国,李嘉诚已累计投资超过500亿美元,“长和系”已控制了该国30%的通讯、30%的电网、28%的客运铁路、25%的天然气、7%的供水,并因此被称为“买下了半个英国”。

除了欧洲,在加拿大,李嘉诚的投资也不少且同样收获甚丰。

油价低谷时,他抄底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 Inc)被称为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为他带来了数百亿的回报。李嘉诚累计在加拿大投资超过300亿加元。

以科技为引领的美国市场,李嘉诚也投资大量的科技公司,包括Facebook、Skype、Siri、AlphaGo的开发者——DeepMind都曾是他碗里的菜。

拥有全球化能力甚高的经营管理团队,且能在西方经济体长袖善舞赚足利润,这是李嘉诚能够不断加大欧美业务布局的原因,甚至也是他可以为国家再做贡献的新方式。

而很多海外华商,甚至国内企业家对中国的贡献,也都该换个方式了:为全世界做更多贡献,换个方式赚全世界的钱。毕竟国家都在加速拥抱世界,企业家们的脚步要跟上,这才是未来新方式。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大家知送到,李嘉诚是商业巨富,大凡巨商集团都有资深智库,决胜千里,造就一代富豪,李士90年代投资大陆房地产业,赚到盆满钵满,时期剛好在八运,土旺,即房地产兴盛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九运即将来临,而李生全身而退,大中原因,大家处自以待吧。

关于李嘉诚早年撤离内地的争议源于2014年李嘉诚大量出售了在香港和内地的资产,据不完全统计显示,自2014年1月份至今,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逾738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售的位于中国内地物业货值总计约达129亿元人民币。然而年是中国楼市最疯狂的时候,不少城市房价涨幅不断提速,李嘉诚选在此时出售,寓意几何?

1、预知经济周期?李嘉诚起家于香港,因此相对于没有完全开放的内地,它能够更好的感知到经济的任何冷暖。都说10年一个周期,2015年的他或许无法预知到2018年的毛衣战和资本寒冬,但他非常清楚的是,在2015年楼市疯狂贪婪时,它选择了恐惧。而这是一名合格投资大师最基本的素养,李嘉诚如此,巴菲特亦是如此。

2、基本面下行压力,明哲保身。2014年和2015年是中国经济增速的换挡期。数据显示2014年GDP同比增速为7.3%,2015年则下滑至6.9%。

而李嘉诚在内地抛售的大多都是写字楼和物业,非住宅。因为物业的租金受经济景气的影响非常敏感,再加上投资周期长,收回资金周期长,一旦遇到经济下行,损失会非常大。作为商人的话,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在你能卖的时候要迅速脱手,而不是你想卖的时候再行动,那时恐怕就砸手里了。

3、谈不上撤资,只能说以退为进。尽管这几年经济一直在下行,但2018年依然有6.9%的增速,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的投资潜力仍在。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地产2018年中报显示,长实拥有可开发土地储备(包括发展商于合作发展项目之权益,但不包括农地及已完成物业)约1亿1500万平方呎,其中500万平方呎、1亿600万平方呎及400万平方呎分别位于香港、内地及海外。也就是说李嘉诚仍有近1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在内地,按照2017年长实计划开发164.74万平方米土地速度计算,这些土地仍可供李嘉诚在大陆开发5年左右。

此外,中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长实经审核股东应占溢利为港币247亿5300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69%。去年度这一数据为67%。我想在如此利润高增速,经济基本面还没有恶化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商人会选在这时候撤资。而李嘉诚的出售内地资产,与其说“撤资”,不如说是一种保险的做法,毕竟在经济下滑时,手中拥有更多的现金比持有大量物业要好。

4、抄底欧洲。欧债危机影响深远,整个经济尚未摆脱阴影,欧元走弱,再加上英国脱欧的背景,正是“抄底欧洲”的好机会。资料显示,2010年李嘉诚旗下公司以9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电网公司,当年2月又收购了奥地利第三大移动通信公司、以1550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水务、燃气资产;目前,李家控制着英国近三成天然气市场、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

在之后的几年,李嘉诚又先后收购了奥地利、加拿大等地的资产,虽然目前海外资产占长实的比例并不高,但利润贡献却不少,因此进军海外也就合情合理了。

这个问题说小了是李嘉诚超人的智慧。

说大了是经过房地产泡沫的商人和国内没经历过风险的商家有巨大的区别。

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个比较自由的市场,在没回归之前。香港的商家几乎没有人保护他们。必须自己直面国际上的各种竞争。

李嘉诚见识过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时期。还因此抄底大挣了一笔。所以对房地产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独到见解。

内地的地产商大部分都只是在内地开发项目。

内地的巨大市场和庞大人口给了他们巨大的机会。不管做的好与不好都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只要不是自己作死,基本上都可以成功。

而国外的地产公司根本进不来。

这就让国内的地产公司老板们没有一点的危机意识。认为房地产可以一直火爆下去。所以才敢把杠杆做的如此大。

一个是经历过房地产泡沫和国际资本拼杀过的商业高手。

一群是在国家的保护下,赶上时机的暴发户。

眼光和谋略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奔流而来,2019年,已经亮丽的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帷幕。

在新的一年开始,面向未来,人们都充满了憧憬。憧憬什么呢?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关心的事情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作为所有人安身立命的财经情况,恐怕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都憧憬的。

新的一年经济情况如何?新的一年房价如何?新的一年收入增加如何?

鲲鹏展翅三千里,若垂天之云,扶摇直上九万里,似弥天之盖,眼观六合,耳听八荒,诠释着高瞻才能远瞩。

鄙人不才,愿带诸君,坐鲲鹏之背,浮云直上,从最高远的角度,从最深刻的源头,来诠释关乎诸位切身利益的,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

目前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房地产问题,合理的解决高房价问题,是中国经济健康长期发展的第一要务。

无论愿不愿意承认,谈中国经济,离不开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总市值达到65万亿美元,约值451万亿人民币,体量不可谓不大!而作为对比,美国、欧盟和日本房地产总市值只有60万亿美元。

首先,我们谈论问题,要从全时间轴上,从过去讲现在,从现在谈未来。

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不说囊括环宇,也要心中有宙,历史不是割裂的,而是连续的,谈问题,离开时间,是不全面的。

我在十几年前,就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文,指出房地产的巨大的作用,指出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也就在于建筑的华丽,道路的恢弘。

也就是,没有房地产为核心的工程建筑业,是体现不出人类文明的物质辉煌的,也就是建筑业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

毫无疑问,建筑业越发达,人类文明的基础,也就越壮阔。

当时我提出大力发展房地产的观点的时候,还没有人敢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十几年后的现在,恐怕没有人能否认,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但,时移世易,变法宜矣!

我们身处四维的空间,做出任何决定的基础,都必须考虑时间和地点的不同。

十几年前,我大力主张发展房地产业,是和当时的中国的情况有关的。

十几年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和住房状况,是远远的满足不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和我们的大国地位是不符合的。

所以,在当时当地的中国,极力甚至有些偏激的发展建筑业,是有利于中国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明什么?

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优势,就慢慢的变成了劣势,从唯物主义辩证法上讲,就是主要和次要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经过十几年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很多西方人,也感叹中国大城市的壮阔。

人民群众的住房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根据调查,现在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大幅度提高为40.8平方米,另外剑桥大学调查也显示中国家庭的平均居住面积超过120平方米。

我国家庭平均居住住房面积,甚至已经远远高于荷兰、德国、日本、爱尔兰、英国等发达国家。

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的调查数据,都显示中国住房的情况已经极大改善,甚至已经高于部分发达国家。

根据CHFS数据,中国家庭住房拥有率为92.8%,住房自有率为85%,位于全球前列,城镇住房套户比已达1.18,其中家庭自有住房套户比为1.155。

另外,从住房的空置率上,更能看出中国住房的发展已经到了过剩的阶段。

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城镇住房空置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家庭住房自有率超八成,中国城镇地区有6500万套空置住房,住房空置率达21.4%,二三线城市空置情况更为严峻。

数据是冰冷的,也是最客观的。

中国人均住房面积,甚至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中国的住房空置,也是极为触目惊心的。

这些冰冷的数字,无情的告诉我们,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再大力发展房地产,很显然,在客观上已经没有必要。

在客观上没有必要,只是说明了,发展房地产没有好处(对应中国人民住房需求)。

那继续大力发展房地产,是否只是“没有好处”这么简单呢?

恰恰相反,没有好处的事情,做多了,反而会“产生坏处”。

继续不加节制地发展房地产,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第一,不利于中国的经济的转型升级。

十几年来,房地产行业的高歌猛进,创造了非常多的暴富神话,也使得地方上的经济发展,过分的依赖房地产。

现在,甚至很多背后有炒房势力影子的媒体,动不动,就以地方上卖地收入锐减,从而影响地方收入为由,暗示必须放开房产调控,来让地方上卖地,增加收入。

这个东西,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觉得可笑。

一个泱泱大国的各大城市,不靠实业科技发展,而是靠卖地来维持收入,想想就感觉可笑,可叹,可悲。

这些笑话般的要挟舆论,也是有基础的,就是现在地方上收入过分的依赖房地产,这个是客观事实。

这个客观事实,也造成了地方上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难处。

但是,难处归难处,还有个问题。

现在地方收入已经这么严重依赖房地产了,再不改的话,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丛何谈起?

第二,不利于实业的发展。

房地产暴富的效应,大大的吸干了社会可投资流动资金。

本来,可以去做实业,开工厂,做科研的资金,一看房地产来钱如何快,那些什么实业,什么科研的想法,就立刻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长此下去,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单一的房地产,碰到国际上风云变幻,技术封锁什么的,不堪设想。综上所述!

毫无疑问,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不能再过分的依靠房地产,那现在的问题,就是不依靠房地产,我们经济发展还有其他前途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想想过去。

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帝国主义封锁下,依然铮铮铁骨的挺立在世界之林。

现在之中国,国家团结,众志成城,人才鼎盛,精英云集,国际环境也大大优于建国初期,那时我们能成功,现在我们没有理由不成功!

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是经过时间考验的。

最早在十几年前,当时关于人民升值会损害中国出口的言论甚嚣尘上,我张军辉第一个坚定的提出人民币升值有利中国,包括进口和出口,结果后面人民币升值,出口也继续增长,没有因为人民币升值损害中国经济。

说明中国经济体的韧性是很强大的。

同样这次,长期持续性平稳的调控房地产,不但不会损害中国经济,反而会让中国经济借机平稳升级,摆脱单一产业的依赖的弊端。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中国人民创造力无限,即使不在房地产领域千万人挤独木桥,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照样会在其他实业领域,开拓出有利于全人类发展的璀璨文明的!

不叫早期,叫合适时期,再加上不赚最后一块钱。正好。

李嘉成在2008年亏本80多亿,80多亿在外国亏本的

人家是偷驴的,偷了就跑。剩下的就都是拔橛子的了

李嘉诚本身就是高人,拥有超前的经济眼光和格局,素有李超人之称。再加上身边人才济济,更不乏世外高人的指点,所以在商战圈里进攻退守游刃有余,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商人不挣最后一个铜板!谁违反了经商法则,终将自食其果。

这没毛病,商人的嗅觉是灵敏的,本质也就是这样,觉得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投资啊。他觉得英国能赚钱,就想到英国投资,但是投资需要现金对吧,那怎么办?那只能套现一些物业了,人家在国内投资的房地产,已经赚了不知道多少倍了,所以只是套现拿了现金然后再到别处投资而已,类似低买高卖吧。

本来就是来囤地的,玩地皮卖买的,挣了钱还不就卖了?

这个老狐狸太精明了,你想想你现在甩卖地产,是不是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舆论的压力更大。而且前年、去年甩卖的地产虽然价格低了点,但有人接盘,而且把卖的房产换成美元跑方便。你现在把房产甩卖了跑的试试,会让你跑得那么方便么?

李嘉诚是做为商人是明智的!他撤的正好!他怕当大韭菜!老奸巨猾!功成身退!

在股市中,大机构都是在上升过程中出货的,在房地产市场同样如此,现在看来,李嘉诚的出手恰在好处,2016年正是中国房地产黄金十年的最后一程,在牛市的顶部卖掉不是最好的么?

对于这样大型资产,想要出手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机会的,如果是2018年,可能要大幅折价才能够出售,甚至还得在手里放上好些年,所以,这个角度来哦说,不得不说非常明智;

2016年10月26日傍晚,楼市再传大消息:李嘉诚将以200亿人民币的价格,出售其拥有的上海世纪汇广场!

智慧超人,时间已经证明。

春江水暖鸭先知,高人!

商人洞察了社会发展方向!

潘石头撤晚了结果就是没跑了

一个人来了,一个人就要走!仔细想!

事实证明,李是伟大的企业家!

本质上,李嘉诚也是一个资本家,他做出了两个错误判断,一个是错误的判断了中国经济趋势。另外一个是错误的判断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状况,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但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2020年的疫情,中国的防控措施与力度不是外国可以相比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力度也前所未有。而反观欧洲,措施上粗疏错漏,甚至就谈不上防控,疫情传播下经济必然走向代谷。

以前对他感冒的人换成现在对他不感冒的人。

高人嘛,总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那里有赚钱的地方,商人总想到这些地方多赚钱,哪里没有经济利益可赚,他就会拆走投资的资金。这就是商人赚取利益成本,为中心的理念,别无其他想法,赚钱![大笑][大笑][大笑]

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表象,而他却看透了本质。

李嘉诚其实是选择的一个最佳时机,原因大家一想就懂。

李嘉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有庞大的研究团队。他获取的信息远比一般人要多要机密。他的人脉也远非一般人。所以他的决策很多人看不懂不要紧。看看他的发家史大家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了。 反正也就几年大家等等就知道对错了

首先应该说李嘉诚是个商人,商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赚钱,利益的最大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时间里,房地产所创造的价值前所未有,李嘉诚以他的人脉进入了大陆市场,并且以较低的价格拿到了土地进行了开发,并且赚得了巨大的利润,所以中国的房地产也推动了李嘉诚财富的积累,所以使他成为了华人首富,亚洲首富另一方面李嘉诚也是一个具有全球观的经济学家,他经历了很多事情,看到了很多事情,他站的高度和角度是别人所无法达到的,所以他的敏锐度也是超前的。他了解房地产不可能始终的上涨,因为这不符合客观规律,中国的房地产也不例外。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发展规律来看,也是由高到低波浪发展的。像中国的房地产始终上涨是不现实的。所以李嘉诚看到了,房地产的发展规律,根据自身的情况抛售了大陆的地产项目回笼了巨额资金,再去投资更有发展的更有利益的项目上,这就是李嘉诚稳健投资的体现。 所以从李嘉诚的操作来看,房地产暴利时代已经过去,房地产终究会回归它的居住属性,房价终究会回归它的合理价位。

我觉得佢无撤资咯。潮汕炒楼团幕后既大老板就系佢咯。当时其实系起楼不如炒楼。起楼要靠好多关系先罗到地,又要再搞关系罗贷款,各种各样麻烦手续先可以使一个楼盘落成。卖3万,但炒楼团不废吹灰之力就可以炒上1倍。利润仲高过发展商,咁佢起楼来做乜咧?佢话撤资,潮汕炒楼团就马上散伙啦,都无人再提起啦。

新土地法规定,使用权到期后,可以续费,但如何续费按法律规定办!法律规定如何办未明确,法律规定什么时候出台亦未明确。资本是敏感动物,对不确定性很敏感。等确定了,他们会回来的!

我一直再想这个问题,难道他就是圣人所说的生而知之?天才级别的商人,这不是学得来的

实际上李嘉城才是聪明有智慧的商人。实践也证明它做对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嘉诚在大陆投资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