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robo电动车是不是骗人的?

1、特斯拉:将在美国东北部“开设大量服务中心”

特斯拉汽车部门总裁杰罗姆·吉伦(Jerome Guillen)在一篇帖子中透露,特斯拉正考虑在美国东北部收购更多房产,从而“开设大量服务中心”。

上个月,有报道称特斯拉正在寻找新地点,以扩大其在湾区、亚特兰大以波多黎各等市场的服务能力。

吉伦还表示,该公司正在寻找新的房地产专业人士,以帮助特斯拉在美国东北部获得更多房产,从而继续扩大服务。

他在招聘网站领英上写道:我们正在寻找优秀的商业地产专业人士加入我们的团队,帮助我们在东北地区开设多个服务中心。如果你觉得你有资格加入我们的旅程,请立即申请!”

2、搭载L3自动驾驶 续航不低于500公里 零跑汽车首款SUV专利图曝光

日前,一组零跑汽车首款SUV车型的专利图曝光。新车定位为一款纯电动中型SUV,设计上延续了C-more概念车的风格。据悉,新车内部代号为C11,基于零跑汽车C平台打造而来,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在5s左右,NEDC工况续航里程不低于500公里。另外,有消息称,该车将配备“Leap Pilot智能驾驶系统”,可实现L3智能驾驶,后续通过OTA升级可以达到L4。

3、陈清泰:汽车革命的下一步是智能化和网联化

2020年8月22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第三届全球智能汽车峰会(GIV2020)在广州正式开幕。本届峰会主题为《提速汽车智能化 打造产业新引擎》,主要讨论智能汽车近两年取得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智能汽车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智能汽车商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

汽车产业继电动化革命之后,已进入以智能化和网联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二阶段。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复苏大背景下,智能汽车成为产业竞争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讲谁能率先制造出贴近需求、贴近市场的智能化汽车,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

4、要上L4?特斯拉开始Autopilot扩展测试

据海外媒体报道,前一段时间,瑞典政府取消了自动驾驶测试项目的时间限制,此后不久,特斯拉便宣布将在瑞典展开对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和其他驾驶辅助套件的扩展测试。此外,在几个月前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刷屏,发布Autopilot软件团队的招聘信息,并希望以此来加速特斯拉实现全自动驾驶的时间表。

5、特斯拉股价周五再涨48美元 盘中最高接近2100美元

8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周四大涨123美元、股价首次超过2000美元之后,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股价在周五继续上涨,盘中最高时一度接近2100美元。

周五美国股市收盘时,特斯拉报2049.98美元,较前一交易日收盘时的2001.83美元上涨48.15美元,涨幅为2.41%。

在周五盘中最高时,特斯拉股价还曾达到2095.49美元,明显高于前一交易日盘中最高时的2021.99美元,盘中最低时的2025.05美元,也高于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和盘中最高价。

股价再涨48美元之后,特斯拉的市值也有明显提升。按周五收盘时的价格计算,特斯拉的市值为3819.5亿美元,较前一交易日收盘时的3730.64亿美元增加88.86亿美元。

6、德检方完成对大众前高管调查 监事会主席潘师因排放门被罚150万欧

据媒体报道,斯图加特检方完成了长达三年半的尾气门调查。检方不会刑事起诉大众前CEO穆伦和大众监事会主席潘师,但两人将为此支付罚款。

据悉,穆伦和潘师因涉嫌尾气门操纵市场被调查。斯图加特检方认为两人确实并未及时向股市和股东通报大众“排放门”的问题。潘师的罚款金额为150万欧,保时捷SE将为潘师支付这笔罚款。

早在三个月前,德国不伦瑞克检方完成了对大众CEO迪斯和潘师的调查,两人不会被起诉,但需各自支付450万欧罚款。大众为两人支付了这笔罚款。

目前,斯图加特检方仍在调查大众前CEO文德恩

7、百度无人出租车Apollo Robotaxi落地沧州 市民可免费乘

8月21日消息,百度在沧州开放Apollo Go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沧州市民通过百度地图,即可一键呼叫免费搭乘体验,沧州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可以在主城区打到Robotaxi的城市。

这也是继今年4月在长沙全面开放之后,Apollo在第二个城市上线常态化的打车服务,这意味着Apollo正在加速规模化部署,百度无人车服务Apollo Go迈入多地运营的全新阶段。

8、丰田/一汽/广汽等6家企业合资成立联合燃料电池公司

8月20日,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67300万日元。

该公司工商披露的股东共有6位,其中,第一大股东为丰田汽车公司,持股比例为65%,第二大股东为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5%。此外,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并列为第三大股东,均持有5%的股份。

企查查显示,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是使用丰田单电池的商用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9、大众ID.4率先在德国实现量产

日前,有海外媒体报道称,大众率先在德国的茨维考工厂启动了纯电动紧凑型SUV——大众ID.4的量产。德国工厂生产的车辆将供应欧洲和北美地区,之后新车将在我国的两家大众工厂以及美国的一家工厂相继实现量产。

10、康迪欲在北美地区建造电动车整车厂

据外媒报道,8月20日,中国电池和电动汽车制造商康迪科技集团表示,该公司正试图在北美建立一家电动和越野车制造厂。目前,康迪已经开始在美国接受K23和K27电动汽车的预订单,这两款车型定价分别为9999美元和19999美元,外加联邦税收抵免,预计新车今年第四季度交付。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滴滴自动驾驶概念股票,以及滴滴自动驾驶破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Q1:滴滴开放自动驾驶,真的只是为了保市值吗?

在自动驾驶的角斗场中,有一个核心资源是数据。理论上,滴滴近水楼台,每天有千万辆级的运营车辆在路上行驶,可以搜集海量的实际路况数据。有米之炊,方可在感知、决策、算法等领域搭起上层建筑。

之前,网约车安全事件的影响,仍会时不时挠动公众的神经。App优化更新之后,再回归,滴滴仍然低调了很多。

不过,6月末,滴滴在上海嘉定举行了一场网约车自动驾驶的央视直播,算是这一段时间以来最大的新闻之一了。

关于这场直播的解读,业界一般认为,这是滴滴“秀肌肉”的做法,为了之后IPO上市做准备。同时,这也是一场面向公众的自动驾驶科普活动。

但围绕着滴滴自动驾驶,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关注,对于自动驾驶行业现状,以及滴滴的出行布局,或许可以有更多的认知。

滴滴直播,这是一场大秀?

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场Show,但其实也没问题。

6月27日,滴滴在上海嘉定上线了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在指定的区域内,消费者可以预约滴滴的自动驾驶汽车,免费按需乘坐。

需要注意的是,滴滴自动驾驶服务并不在上海全境,仅在嘉定的指定区域内,所体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

使用的车辆是沃尔沃XC60,但车上并非“无人”,主驾有一个司机,副驾有一个安全员,消费者需要坐在后排,司机将在必要时候对车辆进行接管。

我们再提几个看到的“真相”。

1. 自动驾驶出租车,即Robotaxi技术,是刚刚火起来吗?

在海外,2018年12月,谷歌旗下的Waymo自动驾驶公司推出了自动驾驶服务Waymo One;在国内,2019年9月,百度Apollo在长沙开启Robotaxi自动驾驶试运营服务。

进入2020年,前有AutoX宣布与高德合作,在上海提供自动驾驶网约车的体验服务;后有文远知行在广州开放Robotaxi对外运营,合作方仍然是高德地图。

目前,“雷声”最大的,可能就是滴滴在央视直播的自动驾驶体验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各家“后浪”跑马圈地以外,几个颇有远见的城市也先后涌现出来。

比如,长沙已打造成为全国首个“自动驾驶之城”的金名片,广州正在考虑取消安全员,推动自动驾驶汽车进入远程测试阶段。其他开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还有上海、武汉、沧州、北京。

2. 滴滴是在兑现去年WAIC大会上的承诺吗?

这次,滴滴提供自动驾驶体验服务并非突然发力,或者空穴来风。

在2019年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滴滴已经展出了自动驾驶的测试车,并提供封闭场地试乘体验,并承诺在2020年,将率先在上海嘉定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体验服务。

这一承诺,对应的也就是滴滴的这次大秀。

3. 嘉定区自动驾驶区域,哪些玩家已入局?

为什么是上海嘉定呢?因为这里划定了一块区域,叫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于2016年挂牌落地,属于开放路段,满足一定的测试条件。

目前,在这里参与测试的玩家众多,包括滴滴出行、AutoX、蔚来汽车以及上汽荣威等。

4. 滴滴选择了哪家品牌的测试车型?

其实就看滴滴与哪家主机厂进行合作。去年在WAIC大会上的测试车是林肯MKZ,今年直播测试用的是沃尔沃XC60。有趣的是,这两个车都是燃油车,并非电动车。

当然,滴滴与比亚迪也有合作,联合测试车型是比亚迪秦。

5. 滴滴测试车使用的激光雷达比较落后?

据报道,滴滴测试车头顶的是一枚Velodyne 64线激光雷达,两侧各有一枚Velodyne 16线激光雷达,再有7颗摄像头组成视觉感知系统。

这套激光雷达系统,确实属于上一代的产品,滴滴还处于追赶阶段。但是造价仍然不低,以“一线抵一万”粗略估计,单车成本妥妥超过100万。

6. 从现场情况看,滴滴自动驾驶技术表现如何?

直播当天,上海下着毛毛细雨,这对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比如,溅起的水花在激光雷达看来,可能就是需要算法消除的噪点;摄像头被水雾遮挡,也会影响图像识别能力。

事实上,现场出现了多次紧急刹车、猛打方向盘的情况,驾驶员也不得不多次接管方向盘;在测试中,遇到了前方停有三轮车的情况,测试车在远程协助中心发出指令后,才变道离开。

自动驾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投入大笔资金,也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算法优化。滴滴初步的计划是到2023年要投入1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但很显然,这将是一笔巨额的成本支出。

丰满的理想如果要落地,一方面,期待行业的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单车成本大幅回落,另一方面,去投资圈子里找钱吧。

抢滩自动驾驶,滴滴如何急行军?

滴滴也在思考,如果只做一个网约车平台,怕是没有什么不可撼动的竞争力,它需要寻找新的机会。

人手一部手机,以及移动支付普及的时代,孵化出了不少明星企业。比如,“点外卖”有饿了么、美团,“叫车”有滴滴、神州,“刷视频”也有抖音、快手。其中,很多企业是在轰轰烈烈的流量争夺战中生存下来的。

只是,转念一想,他们享受在互联网流量的红利之下,本质上并没有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而是提高了社会运转的效率,由此推动其他人或者其他行业扩大社会价值。

他们的模式是可以复刻的,只是时代再没有那么侥幸。

正如滴滴目前的困境,之前发生的网约车安全问题令其焦头烂额,花了很大代价弥补漏洞。同时,一些崛起的“后浪”开始分食滴滴的市场份额。

这些“后浪”,既有主机厂参与组建的运营车队,也有一些地方称霸的区域性网约车公司。这两股势力其实都不容易小觑,虽然目前体量不大,但由于有着明显的差异化优势,滴滴在对手的优势领域翻盘并不容易。

况且,滴滴也深受连年亏损之痛,这在IPO上市前夜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滴滴的业务亟需破圈,格局要大。

当其他主机厂都在声明,要朝着“移动出行服务公司”转型的时候。其实,滴滴的脚下正是其他主机厂的目的地。只是,滴滴需要做“未来移动出行服务公司”。

格局之大,要大在盯住未来出行的大蛋糕,因为自动驾驶技术可能颠覆既有格局。滴滴如果不想被掀翻,那就得掌握新的竞争力。看看身处海外的Uber,在自动驾驶上的动作也没有停止过,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笔烧钱的买卖。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年,为了抢滩自动驾驶,滴滴做了什么。

2016年,滴滴开始涉足自动驾驶领域,初期的工作是组建各个板块的研发团队。

2017年,滴滴率先成立美国研究院,核心技术研究是自动驾驶和大数据。

2018年,滴滴在国内成立AI Lab,高薪挖人,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技术积累,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统计学等诸多细分研究领域。

而在2018年,滴滴还先后拿到了美国加州路测资格,以及在北京进行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牌照。

2019年8月,滴滴将自动驾驶部门剥离出来,使其升级为独立运营的公司,滴滴出行CTO张博担任新公司CEO。

在随后的一年期间,滴滴收获了软银5亿美元的投资,测试车队也在快速扩张。

再往后,就来到了2020年,滴滴自动驾驶出租车落户上海嘉定。

从时间轴发生的故事来看,滴滴有人才、有资金,各领域的研发已经启动,甚至也有测试车落地,那么,还缺少什么?或者说,滴滴做自动驾驶只是重复前人的脚印吗?

滴滴官方提到一点,他们每年可以获得1000亿公里的驾驶场景数据。听上去很庞大,按照滴滴2019年累计运送乘客超100亿人次来看,平均每人次贡献10公里,倒也合理。

这些数据从什么途径进行采集?我们需要提到一个后装智能设备桔视。

这个桔视,功能介绍也很明确,主要包括内外2个摄像头。内视摄像头可以识别车内司机的状态,比如是否存在疲劳驾驶或者抽烟打电话等行为,当然也可以录像,提高运营车辆的安全性;外视摄像头相当于一个“行车记录仪”,可以采集驾驶场景信息。

滴滴在桔视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算法筛选,将实际场景中的车道线、行人、车辆等抽象出来,导入仿真引擎中,进行自动驾驶算法的仿真训练。

事实上,Mobileye推动算法优化,也是依靠车载后装设备进行大规模的场景采集工作。特斯拉属于前装,但也要借助车主遇到的种种实际场景助其算法优化。

所以,只要桔视实实在在的具备场景采集能力,而滴滴也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数据,那么,这会成为滴滴的核心优势,再凭借庞大的运营规模效应,快速迭代,有机会做到“后来居上”。

自动驾驶并不是一个多么新颖的概念。

真要追溯的话,在上世纪50年代,业界已经有了类似的畅想,当时是为了降低事故率,提高车辆驾驶的安全性。

只是,如今我们拿出了更接近自动驾驶终极效果的产品,但论成熟度,还需要不断精进。只是,千万别忽略了,自动驾驶的初衷没有变,仍是为了更安全的出行,将人为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上世纪关于自动驾驶畅想的画报插图

面对新事物,我们总需保持谨慎,免不了会陷入一个“襁褓困境”。

正如在划定区域内进行自动驾驶的测试,虽然是公共开放道路,但测试车辆头顶那么硕大的激光雷达,车身再贴着明确的LOGO,正常路过的社会车辆谁还不远远地躲着它走?

所以,测试车辆的场景难度其实是大大降低的。但是,不去经历复杂的实际场景,这个襁褓中的孩子怎么可能长大?

话又说回来,当这个孩子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强大时,为了安全,我们又不敢把它放在真正复杂的驾驶场景中去自我学习。所以,这就形成了“襁褓困境”,多数时候在裹足不前。

从目前看,解决的办法仍然是从实际场景中采集海量的数据,然后放入仿真引擎中,让机器进行自我学习,也就是“先修炼内功,在书本中阅尽各种复杂场景”,再“分阶段毕业”,慢慢开放真实的道路测试。

很显然,数据会成为自动驾驶的一处金矿。矿越大,挖的价值越大,挖矿技术更强,挖出的金子也会更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Q2:传滴滴出行启动IPO,目标估值800亿美元

7 月 20 日晚间消息,据知情投资人消息,滴滴出行正与投行洽谈,计划最快年内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目标估值超过 6000 亿港币,约 800 亿美元,有望成为近年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 IPO 交易之一。7月21日,滴滴高层人士表示,滴滴正在筹备港股上市,但具体的方案尚在推进当中。

对于这个消息,滴滴官方并未回应置评要求。当然,此时此刻滴滴推进上市IPO也在情理之中。

此时股市热情汹涌,科技股的市值呈火箭般的速度飞升,令人咋舌。此时募资相对容易,可以比较方便地在资本市场圈到一大笔钱,为后续的激烈竞争储备弹药。望眼欲穿的投资人们,亟需一次强有力的退出振奋一下士气;当然了,高管们握在手中的期权,也需要通过IPO来兑现,这也是为何蚂蚁金服IPO上市消息传出之后,整个蚂蚁金服的大厦欢声雷动的原因。

截止目前,滴滴出行依然是国内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网约车运营商,市占率预计在90%左右。然而,滴滴出行的友商Uber,上市之后在股票市场表现不佳,将会拖累滴滴的估值。

2019年5月10日,Uber以每股45美元的价格IPO,整体估值约为824亿美元。在整个2019年财年,Uber的营收为141.47亿美元,净亏损为85.06亿美元(二季度39亿美元股票支出)。

运营中的持续失血,刺伤了Uber的股价。截止2020年7月20日,Uber的股价仅为33.66美元,市值583.7亿美元。

同样,在中国市场,尽管滴滴的每一单提成已经达到了25%,这家企业依然没有实现盈利。

滴滴CEO程维在2019年2月的一封内部信中透露,2012年-2018年,滴滴累计亏损390亿元,2018年亏损为110亿元 。对于滴滴出行而言,还要一个不利的因素是,出行是一个高频品类,但看起来并不是一个高毛利的盈利品类。

如果不能在运载工具环节提升运营效率,滴滴这门生意的“前途”依然充满不确定性。鉴于此,2019年8月5日,滴滴分拆了自动驾驶业务,并准备加大在该业务上的投入。

2020年6月27日,滴滴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在上海启动了RoboTaxi的试运营业务,进行市场造势。然而,在这个领域,滴滴面临着Waymo、百度Apollo等巨头的夹击。此外,像特斯拉、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渐进式的自动驾驶发展路径,将会给滴滴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美团、阿里等巨头,也将会持续进攻出行市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Q3:翻完滴滴招股书,去年1300万司机赚了1174亿元

北京时间6月11日上午,滴滴正式向SEC递交了IPO招股书,拟以股票代码“DIDI”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华兴资本担任承销商。

随着招股书的披露,这个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平台首次披露了核心运营数据。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其中滴滴在中国拥有3.77亿年活用户和1300万年活司机。2021年Q1,滴滴中国拥有1.56亿月活用户,中国出行业务日均交易量为2500万次。

财务方面,2020年滴滴总收入为1336.45亿元(204.72亿美元),比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了8.5%。2020年录得净亏损106.05亿元,同比上一年度略有增加。2021年一季度滴滴实现营业收入421.63亿元(64.35亿美元),实现净利润54.04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41.41亿元,但扭亏主要因为投资收益,只看运营亏损率与2020年Q1基本持平。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末,滴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约4000多个城镇开展业务,旗下的业务单元包括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车服、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

滴滴将其归纳为“三大业务”和“四个核心战略板块”,前者代表滴滴目前主要的收入构成,后者则是滴滴未来的战略规划。

2020年出行业务交易总额2146亿,收入1353亿

2018年、2019年、2020年,滴滴全球总收入分别为1352.88亿元(约211亿美元)、1547.86亿元(约242亿美元)、1417.36(216.33亿美元)亿元,从收入来看,滴滴超过主要竞争对手UBER,后者过去三年的收入分别是104.33亿美元、130亿美元和111.39 亿美元。

但这主要由于二者业务模式不同采取了不完全一样的会计核算方法。单看平台撮合的交易总金额,2020年滴滴为2146亿元(328亿美元),同期Uber为579亿美元。

在运营亏损的控制方面,滴滴好于UBER。相比过去两年分别亏损85.96亿美元和48.63亿美元的Uber,滴滴2019年、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97.33亿元和106.08亿元,亏损的绝对金额和亏损率都要低于前者。

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账面持有234.68亿元(35.82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此外还有239.66亿元(36.58亿美元)短期投资。从现金储备情况来看,持有70多亿美金现金和短投的滴滴,资金需求并不是IPO最主要的原因,业务发展需要和帮助股东、员工套现退出或许是上市的主要目的。

分业务来看,滴滴将全部收入分为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是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其中发展多年的中国区出行业务已经小有盈余,国际化和单车、金融、社区团购等新业务大多还在亏损当中,但也是滴滴未来最主要的增长引擎。

中国出行业务:日成交2000万笔,单季盈利近36亿元

中国出行业务包括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 2018年、2019年、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撮合的交易笔数分别是87.89亿笔、86.69亿笔、77.5亿笔,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可以看出叫停顺风车和新冠疫情对滴滴的影响。但在今年一季度,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加上顺风车重启、花小猪等新业务开始启动,滴滴中国单季撮合业务22.81亿笔,同比涨幅115%。

2018年、2019年、2020年中国出行业务的交易总额(GTV)分别是2044.61亿元、2023.67亿元、1890.02亿元,扣除掉通行费、税款、补贴和出租车、代驾、顺风车业务支付给司机的价款后,滴滴中国出行确认的收入分别是1332.07亿元、1479.4亿元、1336.45亿元。

从2019年开始滴滴中国区的出行业务已经开始盈利。2018年、2019年、2020年的EBITA(调整后息税前利润)分别是-2.74亿元、38.44亿元和39.6亿元,2021年一季度更是达到36.18亿元。

中国区的出行业务扭亏为盈,主要归功于网约车。作为滴滴最核心的业务单元,我们熟知的快车、专业、豪华车等,都属于网约车。如上图所示,2020年滴滴中国网约车GTV为1486亿元,扣除乘客补贴和过路费等费用后,网约车业务确认的收入为1336亿元。

这部分收入减去支付给司机的收入和补贴合计1174亿元,以及122亿元的其他成本,2020年滴滴网约车业务的息税前利润为40亿元,约是网约车GTV的3.1%。

此外滴滴也在招股书中披露了与司机的分成比例。平均来看,消费者每支付10.1元(成交价10元+1元税费-0.9元平台补贴)打车费,司机收入为8.5元。

国际化业务:一年亏损35亿,规模较Uber还有差距

接下来看滴滴的国际化业务,2017年滴滴开始启动国际化业务,目前来看这是滴滴增长较快的板块,但也是亏损严重的部门。

滴滴国际化业务主要包括网约车和外卖。2018年、2019年、2020年滴滴海外网约车业务订单笔数分别为2.83亿、9.62亿、13.48亿笔,过去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40%和40%,即使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正增长。

2018年、2019年、2020年国际业务撮合的交易额(GTV)总计为79.17亿元、229.56亿元和255.84亿元,实现收入分别是3.18亿元、18.98亿元、22.93亿元。从收入来看滴滴国际业务目前与Uber还有一定的差距,扣除Uber在北美地区的收入,Uber 2020年的海外收入依然超过34亿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滴滴的出行业务在国内和海外采取了不同的收入核算模式。在国内,滴滴网约车业务采取总额法核算收入,收入中包含支付给司机的费用;而在海外,滴滴采取净额法核算,滴滴充当的是代理商的角色,其收入是扣除司机收入的净佣金收入,核算方法与Uber基本一致。

如上图所示,2020年滴滴国际化业务的GTV为256亿元,约为中国市场的1/5,扣除司机收入、其他成本后的息税前净亏损(EBIDTA)为35亿元,约是其GTV的13.2%。

不论中国还海外市场,滴滴从每笔订单中获取的净收入水平大致相同,都是10-15%左右。之所以国内已经实现盈利,海外还在亏损,主要是是受规模的影响,规模较大的国内市场摊薄了包括运营费用在内的其他成本,所以从2019年开始实现盈利;起步较晚的海外出行业务的其他成本占营收比例较高,所以未能实现盈利。

拆分四大新业务独立融资,总估值近百亿美元

招股书中,滴滴划分了四个核心战略板块,分别是共享出行平台、车服网络、电动车以及自动驾驶。

共享出行平台是滴滴的“现在”,其占比最大的中国网约车业务已经开始实现盈利,海外业务则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共享单车、车服网络、电动车、自动驾驶、生鲜电商等过去几年启动的新业务,都被滴滴纳入其他收入部分。招股书显示,2020年滴滴其他业务实现收入57.58亿元,占收入的4%左右;2021年一季度实现收入21.24亿元,同比增长179%。虽然目前占比不高,但这些新业务增长很快。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滴滴陆续拆分了部分业务板块进行独立融资,其中去年启动的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已经不与滴滴并表。

首先是共享单车,包括共享自行车和共享电单车。 2018年开始滴滴启动“青桔单车”品牌,推出共享单车服务。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国220个城市部署了520万辆自行车和200万辆电单车。

2018年、2019年、2020年滴滴电单车业务的收入分别是2亿元、15亿元和32亿元,2021年一季度为9亿元,同比2020年一季度增长200%。

融资方面,2020年青桔启动A轮融资,软银和部分其他投资者投资1.34亿美元、滴滴投资7.5亿美元;2021年初青桔启动B轮融资,其中外部投资者出资1.66亿美元,滴滴认购了3亿美元股权融资份额和1亿美元可转换票据。目前青桔估值19亿美元,滴滴持有88.3%。

第二块是货运业务。 滴滴货运于2020年6月推出,主打同城货运市场。2020年7月至12月,同城货运业务推出后的6个月内,滴滴在8个城市完成了1100万笔订单。

2021年Q1滴滴货运完成一轮私募股权融资,最新估值为28亿美元,目前滴滴持股57.6%。

第三块业务是社区团购。 橙心优选也是在2020年6月推出。滴滴在招股书中披露,2021年3月滴滴将橙心优选分拆融资,目前滴滴上市主体持有的橙心优选的股东权益已转为少数,橙心优选的业务不再并表。

根据招股书,橙心优选在2021年3月进行了A1和A2轮融资。其中,A1轮软银愿景基金注资9亿美元、其余部分外部投资者注资1亿美元;A2轮由管理层注资约2亿美元,融资完成后滴滴所占权益降至32.8%。

但滴滴并非完全放手,A2轮中橙心优选向滴滴发行了30亿美元的可转债。滴滴有权在未来1年到可转债到期日前这段时间里,将债券转换为股票,届时滴滴将重新变回橙心优选控股股东。

按照股东注资后稀释幅度计算,目前橙心优选的整体估值约18亿美元,此外滴滴还向橙心优选的外部投资者承诺,如果未来5年橙心优选没有完成IPO,投资者可以将手中的优先股转换为滴滴的股份。

最后一个独立融资的业务是自动驾驶。 2020年2月和2020年10月,滴滴从事自动驾驶 汽车 开发和商业化的子公司沃芽 科技 ,完成由软银集团和部分其他投资者投资的5.25亿美元A轮融资。沃芽 科技 的最新估值为34亿美元,滴滴目前持有其总股权的 70.4%。

最后是关于此次IPO的募资用途,滴滴在招股书中披露,计划将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 汽车 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约20% 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剩余部分可能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等。

Q4:传软银再投资滴滴自动驾驶 拟投金额 3 亿美元

据外媒消息称, 日本软银集团将领投滴滴自动驾驶公司,拟投资金额为 3 亿美元。但对于交易的跟投方、估值等尚未透露相关信息。

受疫情以及项目投资受创等影响,软银近期股价出现明显回落。 3 月 23 日,软银宣布出售 410 亿美元资产来回购股票和减少债务。另外,据外媒报道称,软近期已筹集 50 亿美元资金,将用于科技初创公司的投资。受疫情影响,软银对滴滴的投资也证明了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无人概念也因疫情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包括早前丰田汽车对于小马智行 4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软银集团的创始人、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孙正义

滴滴出行在自动驾驶领域表现低调。 从 2016 年成立,在 2019 年 8 月,滴滴出行将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将专注于自动驾驶的研发、产品应用等业务。 2018 年,滴滴目前已经在中国、美国开展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路测,并在加拿大设立了智能驾驶相关的研究室。10月,滴滴出行副总裁叶杰平表示,滴滴自动驾驶出租车最快或将于今年年底在上海落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Q5:滴滴自动驾驶独立后迎首轮融资!3亿美元,软银领投

车东西3月24日消息,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软银即将敲定一笔新的投资,牵头向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投资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这将是软银砸向滴滴的第四笔融资,考虑到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对软银与滴滴两家公司的影响,这笔投资无疑是雪中送炭。

▲外媒报道软银或将投资滴滴

据了解,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放缓已经开始对软银集团产生影响,尽管软银目前仍然募集了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4亿元)用于投资初创科技公司,但其支持的出行公司Uber与连锁酒店OYO都受到了经济下滑的影响,此前投资的共享办公公司WeWork困境加剧。

这些情况将对软银产生实质性的资金压力,同时也会影响其下一步的资本募集。但即便是这样,软银也仍然决定要向其一直坚定支持的滴滴继续追加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投资。

这笔投资将有可能减轻滴滴当下面临的压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滴滴的核心乘车业务受到打击,订单量已降至通常情况的1/5,而滴滴的自动驾驶子公司在疫情期间也难以进行路测与常规的开发工作。

如此境地之下,滴滴常规业务大幅下滑,自动驾驶业务又面临不断投入(仍需保持最低限度的运营,员工工资发放),却没有技术成果产出的局面,情况相当不乐观。

此时,软银投向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的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无疑是扶了滴滴自动驾驶一把,The Information表示,在这笔投资之后,软银已是滴滴的最大支持者。

不过,从开年以来,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Waymo、中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Pony.ai等自动驾驶公司先后获得了数亿美元的融资,加上此番滴滴自动驾驶即将获得软银集团领投的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融资,自动驾驶领域的资本正在朝着头部玩家集中,加速技术的量产落地。

一、软银将领投滴滴3亿美元 双方都是落难兄弟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自去年8月,滴滴自动驾驶部门分拆以来,滴滴一直在与软银进行沟通,希望从软银集团获得新的融资。

此次外媒消息传出,可以视作是软银对滴滴出行融资需求的回应。但需要注意的是,与软银此前对滴滴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资相比,此次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的融资体量小了不少,原因恐怕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孙正义

据悉,软银在本周一宣布,将出售4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02亿元)的资产,以减轻自身的债务负担,并为股票的回购提供资金。

而其此前支持的出行公司Uber、连锁酒店OYO都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出现了业务的下滑。

之前软银投资的Wework,在去年IPO失败,估值大幅下滑,致使软银股价单日下挫12%。近日,该公司又炮轰软银不按承诺收购该公司员工股票,软银表示可能会退出对WeWork的股票收购计划。

这些投资上的失利,对软银集团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即便如此,软银也依然筹集了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4亿元),用于投资初创科技公司。此次投资滴滴自动驾驶的资金,就是这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4亿元)中的一部分。

据了解,滴滴在2020年1月~2月的核心业务——出行乘车业务也收到了打击。据消息人士透露,滴滴在过去两个月的订单量已经下降至常规水平的1/5,而滴滴的共享单车业务也同步受到了影响。

不过近几周,由于国内疫情管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大城市开始复工,滴滴的出行乘车业务与共享单车业务的订单量也有所回升。

但软银投向滴滴的这笔钱,恐怕不会被用于救济常规的出行乘车业务与共享单车业务,主要还是为了给滴滴自动驾驶输血。

自2019年以来,投向自动驾驶领域的资金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减少,涌向自动驾驶领域的资本越发理性,主要朝着头部公司集中。

在去年,仅有福特支持的Argo.AI、通用旗下的Cruise、出行公司Uber的自动驾驶业务获得了10亿美元以上(约合人民币71亿元以上)的融资。

而在2020年的前两个月,也仅有自动驾驶产业一哥Waymo筹得了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2亿元)的融资。

去年夏天刚刚实现分拆的滴滴自动驾驶想要获得融资显然并不容易,滴滴也指出,其自动驾驶子公司在5年之内不会形成正向现金流,如此长周期的投资回报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而光靠滴滴出行为其自动驾驶子公司输血显然并不现实,因此,滴滴才会一直与其最大的支持者软银进行协商。但无奈双方皆为“落难兄弟”,软银能向滴滴投出一笔亿元级的投资,已经是仁至义尽。

二、软银大手笔布局自动驾驶产业链 滴滴是其最后一环

软银之所以在自身如此“拮据”的情况下,仍要对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进行投资,当然不光是为了双方的“情谊”,软银在自动驾驶领域软硬件的布局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但却还缺最后一环——商业化落地。

软银在自动驾驶领域最知名的投资莫过于砸向通用Cruise的2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9.3亿元)。

但其实在自动驾驶领域,软银的投资布局从硬件方面的自动驾驶芯片、传感器,到软件方面的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算法和V2X车联网技术均有涉及。

在自动驾驶芯片方面,软银选择了收购ARM与入股英伟达,不过2018年底英伟达股价大幅下跌使软银损失了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5.6亿元),软银当即选择放弃英伟达。

对此,软银掌门人孙正义表示:“软银是一家投资公司,而非运营公司。”失去了英伟达,软银还拥有ARM这一可靠的芯片公司。

▲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孙正义

有分析指出,ARM可为软银提供可靠且先进的自动驾驶芯片,且其能耗较低,在自动驾驶汽车上具备非常大的优势。

而在传感器方面,软银投资了以色列激光雷达公司Innoviz与摄像头公司Light。

在软件方面,软银主要关注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算法与车联网技术。

2017年,软银愿景基金向高精度地图公司Mapbox投资1.6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3亿元),如今,Mapbox每天收集到的匿名传感器行驶数据超过2亿英里。

而在自动驾驶算法方面,软银分别向两家自动驾驶算法公司Nauto、Brain Crop投资了1.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9亿元)与1.14美元(约合人民币7.8亿元)。

至于车联网方面,此前曾传出软银将与日本车企本田共同进行5G车联网的研究,致力于开发5G车载通信天线,不过此后并没有出资消息传出。

除此之外,软银还出资5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18亿元),与前丰田工程师共同成立了SB Drive公司,研发方向为自动驾驶公交车,据其官网消息,该公司的自动驾驶公交车已在日本鸟取县八头町进行了自动驾驶公交的试运营。

在出行方面,软银更是大手笔地投资了Uber、滴滴、Grab(东南亚出行服务公司)、Ola(印度出行服务公司),出行服务覆盖了欧美、中国、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市场。

对软银而言,从自动驾驶的底层技术,各类基础设施,再到出行公司,看似已经全部布局完成。

但实际上,软银此时尚且缺少能让自身投资的自动驾驶产业链大规模落地的契机,而滴滴在去年夏天分拆的自动驾驶子公司让软银看到了希望。

滴滴出行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出行服务公司,其用户数量早已过亿,在这一基础上,滴滴利用广泛的道路数据进行自动驾驶研究不仅十分高效。同时,其落地场景也有了保障,且一旦技术成熟,就会是十分大范围的落地。

据了解,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CEO目前由滴滴CTO张博出任,原顺为基金执行董事孟醒出任COO,贾兆寅和郑建强分别担任美国研发团队和中国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三人工作均向张博汇报。

▲滴滴出行CTO兼新公司CEO张博

在去年8月,车东西曾向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询问其自动驾驶业务的具体进展,据了解,滴滴目前已经拥有40+辆自动驾驶测试车。此前,其CTO张博在接受车东西采访时也透露,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由其亲自带队,已经在中国与美国的四座城市开展了自动驾驶的路测,并已拿到了美国加州的自动驾驶路测牌照。

在自动驾驶业务团队方面,滴滴已全面构建高精地图、感知、行为预测、规划与控制、基础设施与仿真、数据标注、问题诊断、车辆改装、云控与车联网、车路协同、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团队。目前团队在中美多地开展研发、测试,规模超200人。

而在产业方面,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已经与北汽新能源、国能汽车、车和家等20余家整车厂以及相关的上下游公司逐步深化合作关系。

据张博此前透露,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将开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车厂把车造出来,然后将车辆一键投入到滴滴的平台中,在每一单订单中让车厂分成。在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的未来业务模式中,这样的商业模式很可能得到落实。

如此来看,滴滴在自动驾驶业务上的技术思路与商业化思路都已十分完善,也难怪软银会将滴滴选作自身自动驾驶布局的关键一环,选择在此时向滴滴自动驾驶投入亿美元级别的资金。

从大的产业层面来看,这也是自动驾驶领域资本逐渐朝头部玩家集中,加速技术量产落地的表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Q6:滴滴自动驾驶,再获3亿美元融资,自动驾驶的前景真的有那么好吗?

如今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各种新的科技接连而出,已经让我们的眼睛目不暇接。各种颠覆我们常识的科技,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现在又有许多关于汽车驾驶方面的高科技,正在进行研究和推广。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科技让我们的世界观变得更加庞大。

自动驾驶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只有我们上车后设定一个自己要去的目标的汽车,就可以自己行使,将我们带到要去的地方是非常高的科技,并且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如果可以实现的话,我们都就不用去考驾证,都可以开车上路。还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生活。

我认为自动驾驶的前景是非常好的,因为在世界上许多高科技公司已经开始研究,并且研究了许多年,而滴滴公司也不甘落后。获得了3亿美金的融资代表着财团,对于这种技术的认可也认可滴滴公司的科技。正是因为如此前景是非常好的,因为有利于我们的个人生活。

我还是非常认可自动驾驶这个技术,如果有资金我也是会去投资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并且也受到投资者的热烈欢迎。如果说可以将自动驾驶这个技术实现,并且保证没有任何问题的话,我觉得自动驾驶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应该会减少更多的车祸。而且如果不能放心的话,可以看最近的大数据,几乎所有高科技公司都在进行自动驾驶的项目,并且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全世界的资金量加起来可能会超过100亿美元,说明所有的有钱人对于这个项目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

对于新的科技新的事物,我认为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因为如果真的研制出来,很有可能导致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我们拥有更安全的出行体验,并且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所以说我是非常支持自动驾驶,并且认为自动驾驶的前景是非常好的。最后我真心的祝愿大家以后都可以开上自动驾驶的汽车,可以有着非常好的体验,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关于滴滴自动驾驶概念股票和滴滴自动驾驶破产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雷锋网按,姗姗来迟的电池日反响并没有预期那么热烈,因此很多人开始转而挖掘其背后深意,但大都不得其法。

电池日过去两周后,大家对发布会上的技术、数据都消化的差不多了,业界也得出了下列结论:特斯拉展现给我们的确实是大家期待的,不过跟你理解的可能有出入。

本文 (翻译自https://cleantechnica.com//teslas-future-is-not-what-we-thought/)共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解释并探讨了马斯克在会上抛出的一长串数字,第二部分则是特斯拉如何将这些数字落地,至于第三部分则是基于这些数字对特斯拉未来的判断。

当然,本文探讨的不是那些一蹴而就的事,其时间跨度可是十年。十年前,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特斯拉 Roadster 的真身,而就在同一时期原型版的 Model S 也呱呱坠地(虽然 2012 年发布的量产版有很多不同)。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特斯拉体量更大也成熟许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年后它们能拿出更多惊人的产品。

在电池日上,特斯拉展示了上面这个图表,可别一带而过,它对整篇文章都很重要。从该图来看,可能有些人会错误地认为,特斯拉 2030 年要将电池产能提升至 10 TWh。这个观点它要是真的该多好啊。 事实上,这所谓的 10 TWh 是我们这个星球电动化每年要消耗的电池量,而且得连着进行 15 年。

这张图上,特斯拉还给 Semi、Cybertruck、Model S、Model 3 以及那辆只卖 2.5 万美元的新车型找了各自的位子。 其实,这是特斯拉给不同细分市场做了划分,同时对每个细分市场的成本与销量做了预测。 当然,这是针对十年后的预测,一切都可能出现变数。

首先来说说 Semi 要进攻的这个半挂卡车市场。 鉴于长续航版的特斯拉 Semi 将搭载 1,000 kWh 的超大电池,因此从图中来看该车型产能的上限是 300 万台。 有趣的是,按照市场预测,到 2024 年半挂卡车的全球销量能冲到 240 万台,因此 2030 年 300 万台是有点保守了。当然,如果在长续航和标准续航间做个平衡,即平均每台 Semi 搭载 750 kWh 电池组,其产量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说完了半挂市场,我们再聊聊以 Model S/X 为代表的豪华市场。 鉴于电池日上发布的 Plaid 版 Model S 将电池增大到了 125 kWh,我们有理由相信 10 年后豪华车会搭载 150 甚至 200 kWh 的电池组,毕竟豪华就意味着放肆。

眼下,这个细分市场每年全球销量徘徊在 400-500 万台之间,鉴于超豪华车型在不断壮大,中等车型在逐步廉价化,因此 150-200 kWh 电池组造 450- 600 万台车够卖了。

皮卡市场解释起来就要复杂许多了。以 Cybertruck 为例,由于其功能属性更强,因此续航上比更轻且更流线的 Model S 还要多出 100 英里(EPA 续航 500+ 英里)。也就是说,Cybertruck 用个 200 kWh 的电池组也很正常。

不过,与传统皮卡相比,500 英里的续航水平还是太差了,毕竟带着个油箱大家都是 1000+ 英里的水平。 因此,用十年后的眼光来看,电动皮卡可能普遍会搭载 350 kWh 的电池组。显然,分给皮卡市场的电池够造 300 万台车,跟当下皮卡市场的需求基本持平,毕竟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皮卡市场可能会出现萎缩。

现在终于到最难猜的部分了,但这个问题绝对不能回避。为什么看起来高大上的 Robotaxi 未来会被归属到小型、低成本、铁电池电动车这块呢?这问题不好解释,但显然特斯拉是拿它当 Robotaxi 市场战略武器的。 毕竟从现有打车市场来看,高峰期时车是真的不够用。

对大多数通勤者来说,车辆只是个交通工具,根本不需要多豪华或者多宽敞。说实话,如果只是上班用,一家四口开个大众 UP 都够用。当然,Robotaxi 市场肯定会有其它舒适型车型,但小型的廉价特斯拉绝对是扩展 Robotaxi 网络的神器,这才是解决高峰期打车难的最佳解决方案。

这就意味着特斯拉这款神秘小车的电池组不会太大,可能只有 50 kWh 甚至更小。不过,小电池并不会带来大麻烦,下面我们来搞搞算数:

无论是哪种设定,其年产量都能达到 万台,即使到了 2030 年也能满足市场需求了。

除了向可持续能源转变所需的 10 Twh,特斯拉 2030 年还想将电池产能拉高到这个数字的三成,即 3 TWh。

在最近的推文中,钢铁侠也强调,他期望公司能在 2030 年实现年产 2000 万台电动车的目标。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就能进行非常具体的计算并得出相关结论了。 第一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结论是:这 3TWh 的电池不会都用在电动车上,其中的一部分肯定是给储能设备准备的。

有了上面这些结论,我们就能为特斯拉的未来设定多种场景了。有一项可以肯定的是,这 3 TWh 的电池肯定不会是电动车与储能设备平分,因为 1.5 TWh 可造不出 2000 万台电动车。即使按照现在的平均电池容量来算,1.5 TWh 也最多只能造出 1600 万台车。

因此,分给电动车 2.5 TWh 还有可能。这样的情况下,小型车/Robotaxi 就能配备 55 kWh 电池,而 Model 3/Y 则可以用上 85 kWh 电池组(平均),造出 2000 万台车不成问题。

不过,这两种分法都不太实际,2 TWh 给电动车还算符合逻辑。 不过,特斯拉给出的图表对应的是 10 TWh 下的车辆生产,3 TWh 下不同车型到底要如何配比,如何实现 2000 万台的目标就看不出来了。因此,我们得先弄清不同的细分市场特斯拉分别能卖多少车。

关于这个问题,最容易搞清楚的应该是 Cybertruck。在电池日上,马斯克回答了一个问题,他表示按照预定量 Cubertruck“最少每年要销 25-30 万台,甚至可能会更多。” 显然,十年后 Cubertruck 销量肯定会更进一步,但能否超过 2019 年皮卡销量第三的雪佛兰 Silverado 依旧存疑(2019 年卖了 57.6 万辆)。毕竟这是一个靠用户品牌忠诚度生存的市场,Cubertruck 的外形设计又过于科幻。 因此,这款电动皮卡应该能冲到年销 40 万台的成绩,分配到 140 GWh 的电池。

在这样的卖方市场上,特斯拉会放过这个机遇去卡乘用车的电池用量吗?

假设现在已经是 2030 年。

在特斯拉的愿景中,Cybertruck 将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市场销量第四的热卖产品(现在排名第四的丰田 Tacoma 2019 年卖了 24.9 万台)。虽然没能将福特猛禽斩落马下,对马斯克来说也是巨大成就了。

在特斯拉的愿景中,Semi 能拿下全球半挂车市场 17% 的份额,年产量达到 2019 年 Model 3 的 130%。 如果马斯克的愿望能实现,它们的市占率甚至比卡车界老大戴姆勒还要多 3%。不过还是那个问题,特斯拉也想多造 Semi,但电池不够。

在特斯拉的愿景中,2030 年以前它们要拿下豪华车市场四分之一的蛋糕,因为它们可能会成为唯一一家拥有豪华自动驾驶电动车的厂家。 在移除方向盘后,特斯拉的大屏甚至会进一步扩大到 24 英寸,方便乘客 娱乐 。

在特斯拉的愿景中,小型 Robotaxi 更适合人们的日常通勤。 不过,要过了各国政府审查这关可不容易,因此马斯克的 Robotaxi 网络恐怕 2028 年才能组建完成。

未来十年里,特斯拉的 Robotaxi 恐怕比卖给消费者的车辆造的还要多,越来越多的人也会重新审视自己到底需不需要拥车。 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让许多公司想明白一件事,即在家办公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能为公司省下不少成本。

对日常通勤来说,一个背包就是行李携带的上限了,因此 Robotaxi 根本不用造那么大,特斯拉可能会拿出一款与大众 Up 体型相仿的小车。由于不需要备胎和前备箱,这个体型的小车照样够 4 个人坐,它甚至能带着一家子来个周末大采购。 别忘了,现在网购已经相当普及,更别说十年后了。 当然,如果你愿意花更多钱,打到更大号的 Robotaxi 也不是不可能(反正特斯拉车型都有自动驾驶硬件)。

在特斯拉的愿景中,Model 3 与 Model Y 产品线依旧会长期存在,而且继续充当销量中坚。 现在的长续航版配备 100 kWh 电池,其续航能力早已超过 10 年前的 100 kWh Model S。简言之,现在的标准续航约等于曾经的长续航,而且价格是一降再降。 在外观上,Model 3 和 Model Y 恐怕不会有大的改变,制造方式的升级才是关键。

即使十年后特斯拉站上年产 2000 万台的门槛,恐怕它也难以统治世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肯定会有传统厂商倒下,但大多数还是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此外,少量电动车新创公司会杀出一条血路,毕竟它们现在就像十年前的特斯拉。

当然,传统燃油车的销售不会彻底暂停,但销量肯定会显著降低。

最后,虽然其他厂商在电动技术上可能依然无法超越特斯拉,但消费者的选择肯定会越来越多。

如果说每辆电动乘用车平均要分到 70 kWh 的电池,那么这世界有个 5 TWh 的电池产能就够,但事实上每年恐怕我们要用掉 20 TWh 甚至 25 TWh 的电池。 无论特斯拉怎么努力,恐怕它也只能吃掉三成份额,其它的还要靠其它 汽车 制造商。

对特斯拉来说,2000 万台的年产量真是不少,毕竟 2019 年丰田和大众年销量也只不过 1000 万台。 有趣的是,大众比特斯拉野心还大,德国巨头要在 2030 年实现年产 2200 万台。 要知道,大众品牌设定的 2025 年电动车销量目标只有 100-150 万台。至于丰田、雷诺-日产-三菱、福特和宝马,则依然没有拿出未来的销量目标。

关于特斯拉的未来,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要解答,但可以明确的是,电池日后的它们比之前更有冠军相了。

雷锋网 雷锋网 雷锋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做电动车代理被骗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