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三面临海一面与大陆拼接的是什么吗

  【导语】下面是免费学习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下期中考试卷,仅供大家查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50分)

  1、“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是说亚洲河流众多,奔流不息,下列关于亚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河都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

  B.中南半岛河流自西向东流,说明地势西高东低

  C.鄂毕河、叶尼塞河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

  D.印度河主要流经印度,注入孟加拉湾

  2、与亚洲在陆地上接壤的大洲是()

  A.非洲B.北美洲C.欧洲D.大洋州

  3、亚洲有世界上的群岛,它是()

  A.日本群岛B.马来群岛C.南沙群岛D.菲律宾群岛

  4、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B、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

  C、位于太平洋西岸D、南临南美洲

  5、世界上最深和的湖泊分别是()

  A.贝加尔湖里海B.贝加尔湖地中海

  C.贝加尔湖苏必利尔湖D.贝加尔湖死海

  6、世界上降水最多被称“世界的雨极”的地方()

  A.奥伊米亚康B.阿齐济耶C.乞拉朋齐D.阿塔尔马沙漠

  7、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和山地为主B.地表起伏大,地势高低相差悬殊

  C.地势中间高,四周较低D.地形类型比较单一,以高原为主

  8、印度也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人口总数居世界()

  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

  9、亚洲东部、南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其对下列各项影响的是()

  A.农业B.工业C.商业D.交通

  10.亚洲的平原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印度河平原D.西西伯利亚平原

  11、世界的半岛是()

  A.中南半岛B.阿拉伯半岛C.印度半岛D.小亚细亚半岛

  12、中国东南部与阿拉伯半岛纬度大致相当,但并未出现沙漠,其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气温高B.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C.地势低,平原分布广D.气温低,蒸发量小

  13、下列地点不属于亚洲与其他洲分界线的是()

  A.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B.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C.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D.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14.在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全部属于亚洲的一组是()

  A.印度、美国、日本B.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

  C.中国、巴西、尼日利亚D.俄罗斯、印度、韩国

  15、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亚洲高的两个大洲是()

  A.大洋洲和非洲B.拉丁美洲和非洲C.北美洲和非洲D.大洋洲和欧洲

  16、亚欧大陆东部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其主要原因是()

  A.受纬度位置的影响B.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C.受地形的影响D.受洋流的影响

  17、有关亚洲气候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

  B.亚洲的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C.影响亚洲的夏季风主要来处太平洋和北冰洋

  D.亚洲季风区内,旱灾和水灾十分频繁

  18、有关亚洲气候特点的组合正确的是()

  ①气候类型单一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④气候类型分布南北对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位于亚洲的发达国家是()

  A.印度B.韩国C.日本D.中国

  20、有关亚洲经济发展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均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B.大部分属于经济发达国家

  C.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D.亚洲各国经济差异不大

  21、下列世界文明发祥地不属于亚洲的是()

  A.两河流域B.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C.尼罗河三角洲D.印度河流域

  22、亚洲的第一长河是()

  A.长江B.印度河C.叶尼塞河D.鄂毕河

  23、下列不属于亚洲人口稠密区的是()

  A、东部B、西部C、南部D、东南部

  24、中东地区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城”的是()

  A、佛教、伊斯兰教、*教B、伊斯兰教、犹太教、*教

  C、伊斯兰教、*教、天主教D、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

  25、从亚洲地形图上看,下列地形海拔的一组是()

  A.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B.伊朗高原、蒙古高原

  C.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高原D.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26、发源于亚洲中部的山地、高原,自南向北注入海洋的河流是()

  A.叶尼塞河B.印度河C.湄公河D.长江

  27、下列对地理之最的叙述,错误的是()

  A.喜马拉雅山是世界长的山脉B.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的山峰

  C.青藏高原是世界的高原D.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世界的平原

  28下列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B.西南以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为界

  C.是世界热带面积最广的大洲D.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29、中东地区的民族是()

  A、犹太人B、阿拉伯人C、埃及人D、伊朗人

  30、七大洲中面积和最小的分别是()

  A、亚洲和欧洲B、非洲和南极洲C、北美洲和欧洲D、亚洲和大洋洲

  31、亚洲最明显的特点是地势高俊,高差很大,既有世界峰——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陆地最低点是()

  A、贝加尔湖B、红海C、死海D、里海

  32、四大洋中,亚洲没有濒临的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33、亚洲的地形特点是()

  A、中部低,四周高B、中部高,四周低C、起伏不大D、东高西低

  34、我国的黄河流入()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35、受亚洲地形地势的影响,亚洲河流流向的特点是()

  A、发源于亚洲北部高原山地,呈带状流向南部的海洋

  B、发源于亚洲南部高原山地,呈向心状流向中部的海洋

  C、发源于亚洲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D、发源于亚洲东部高原山地,呈带状流向西部的海洋

  36、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亚洲的()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

  37、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A、非洲B、亚洲C、北美洲D、南极洲

  38、亚洲各国中,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

  A、4个B、5个C、6个D、7个

  39、亚洲有世界峰也有世界最低点,这说明亚洲的()

  A、地形复杂多样B、地势起伏大C、以高山为主D、以低地为主

  40、中南半岛是东南亚的一部分,他的得名是因为()

  A、在中亚南部B、在中国以南C、在中东南部D、在中非南部

  41、中南半岛河流的主要流向是()

  A、从东往西B、从西往东C、从南往北D、从北往南

  42、东南亚位于()

  A、太平洋与南极洲之间B、亚欧大陆与大洋洲之间

  C、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D、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

  43、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它沟通了()

  A、大西洋和印度洋B、太平洋和印度洋

  C、太平洋与北冰洋D、大西洋与北冰洋

  44、东南亚的位置特点是()

  A、“五海三洲”B、“十字路口”

  C、连接东西方的铁路枢纽D、与中国隔海相望

  45、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和*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46、东南亚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气候条件是()

  A、地形平坦B、河流多,水源充足

  C、高温多雨的气候D、人口稠密

  47、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A、美国B、欧洲C、东亚D、东南亚

  48、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49、“五海三洲”的五海分别是指()

  A、阿拉伯海、波斯湾、里海、黑海、地中海

  B、阿拉伯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

  C、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里海、地中海、红海

  D、亚丁湾、里海、地中海、红海、波斯湾

  50、从西亚地区外运石油,必须经过的海峡或运河是()

  A、马六甲海峡B、直布罗陀海峡

  C、霍尔木兹海峡D、苏伊士运河

  第Ⅱ卷综合题(共4题,总分50分)

  5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①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半岛:AD

  ②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S是山脉、乌拉尔河、湖泊P、、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O是运河。③我们所在地区位于亚洲的(东、南、西、北)部。

  ④小明通过读图判断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他判断的依据可能是。

  5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①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约有11种,仅亚洲就有9种,这说明亚洲的气候具有的特点,但是分布最广的气候是气候。与亚洲不同的是欧洲气候由于纬度较高没有气候;且三面临海,大陆轮廓破碎,地形与平原为主,气候深受的影响。

  ②亚洲位于大陆的东部,洋的西岸,海陆差异十分明显,导致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盛的地区,这种气候的特点是。

  ③青藏高原属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④阿拉伯半岛属于气候。

  53、读东南亚图,回答问题.(10分)

  (1)东南亚地处亚州与____________州,太平洋与______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3)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_________洋和________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峡之一.

  (4)把相应的国家名称填入横线上。

  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是,有“火山国”之称的是

  世界的天然橡胶生产国是。

  54、读世界人口增长图(5分)

  2人口总数最多的大洲是洲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洲。无常住人口的是洲。

  3)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住房紧张B.就业困难C.植被破坏D.生活水平提高

  (4)为控制人口的增长,必须实行政策。

  55、读“中东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2)海峡与运河:

  56、读非洲气候类型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图中气候类型A是______气候

  (2)气候类型B是______气候,此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是______洲.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团活动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团活动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报告》。

社团活动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报告

一 社团发展交流发展交流研讨会 我校并没有社团组织这样的研讨会 2 部分社团发展缓慢,且方向不明确 研讨会易于组织并且对社团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 两社一家 部分社团(协会)干事相对较少活动举办难度较大 2 目前很多同学都愿意尝试参与多个社团活动的举办

三 与新生交流 学院迎新晚会相对较晚 学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效果更加

就社管会批复我们的不同观点

两社一家 研讨会晚会 缺少可行性

两社一家 研讨会活动对我校部分社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部分社团应为干事不足,举办活动是人力资源有一定的缺乏;研讨会能为社团的发展提出更好的观点方向。两社一家和符合我校部分学生的愿望。况且研讨会两社一家两个活动易于组织对组织能力要求不是非常高。因此我们认为此二活动具有可行性

各学院的观点大都在军训过后而我们针对的是军训期间,而这段时间也是新生们最难以适应的时候,因此我们认为其具有必要性 社管会观点:

敬老院活动与宗旨不符与爱心社活动重复

我们选择敬老院目的有二,其一:我是看望老人,最重要的是老人们的过去经历对我们都是珍贵的财富。与老人们交流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过去,何况关爱老人也不仅仅是爱心社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这样的活动又怎么能说是重复呢

社交能力讲座与演讲峪口擦此协会 礼仪协会重复

对于社交能力讲座我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演讲与口才协会礼仪协会在形式上可能相似,但目的各不相同,这就好比同样的一条路我们大家都在走但我们的终点是不一样的。

非常感谢你们能抽时间来看我们的社团策划,交|流社是我们去年十一月开始策划的一个待审社团,我们成立社团的宗旨在于给我校同学提供跟多的锻炼学习的机会。而我们都把这当做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份事业··

我们策划的社团活动主要以小型活动为主,小型活动的优点是易于组织操办,但我们也会适当的举行相对较大的活动,毕竟大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也更加能锻炼我们的能力。

老师我们衷心的希望你们能给我们这样的一次机会·· 此致

交流社策划小组 二零一零年五月17日

建立公司人力资源信息库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报告

现代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融合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电子信息技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所谓人力资本的观念已经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更不下于土地、厂房、设备与资金等,甚至超越,除此之外,人是知识的载体,为了有效运用知识,将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便需要妥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用。这就是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流程管理和实时监控还比较弱,组织机构、教育培训、薪资福利等方面工作尚未实现网上作业,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强内部监管。整个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还比较分散,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全系统人员的基本状况、层次、分布、发展等状况,不能及时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资料。这些现状都严重制约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已经不适应企业机会推进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逐步推进的企业改革,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以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进一步发挥企业总部的管理职能和直属企业的主体职能,通过管理变革和技术支撑两个方面,推动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最终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目的。大力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工作,可以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核心业务提供人才支撑和机制保障,更好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开发使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与认为只要将员工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再用Excel或Word打印出漂亮的报表就行了。事实上,前后两种应用途径

大相径庭。而建立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优点在于:

一、整合的、集中的信息源

首先,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公司里现有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是如何保存和查找的?可能会用自编程序或Excel工作表来计算员工的工资,而员工的养老金信息、合同信息、个人信息等可能被存放于多个Word文档或Excel工作表文件中或打印出来放在文件柜里。这种分散的信息源,在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更新时会产生许多重复的工作,造成人工浪费,其保存和查找也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而要使所有的信息得到及时的更新从而保持相容的状态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需要一份报表时,往往会从计算工资的文件里得到最新的员工人数和姓名,从另一个文件里获得他们的合同信息,再从其他文件里获取他们的年龄、生日、教育、性别等信息。由于它们都是分散保留的,因此将这些分散的信息匹配在一起,其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而由于信息的分散存储造成信息不一致或不完全的情况,则更令人束手无策。时常会出现凭记忆或拍脑袋,人为“调平”数据的现象。而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就可以用集中的数据库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信息全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地减少了信息更新和查找中的重复劳动,保证了信息的相容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使原来不可能提供的分析报告成了可能。

二、易访问、易查询的信息库

在没有采用和实施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之前,当企业管理人员要统计数字时,往往依赖于某个人或某些人来获取。首先是找到人力资源部的相关人员,由他们从不同的计算机文件、打印件或档案柜中查找相关的信息,2 / 6

再汇总后提交。这种依赖于人的过程往往会因为花费的时间较长或某个人不在办公室而不能及时完成。在采用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后,就会将依赖于人的过程改为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企业管理人员只要获取了相应的权限,就可以随时进入系统,直接查阅相应的信息。如某厂在采用和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库之后,一位老总在随意浏览全厂人事信息时,偶然发现某位员工在某月有多天的加班工资,而他记得该员工曾在该月请了多天病假。这种现象其负面影响往往会远远超出几十块钱的加班费。试想一下,如果同部门的另一位员工也请了若干天的病假并且被扣了部分病假工资,那么这位员工会如何对待工作?其他员工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像这种审计过程,在没有人力资源信息库支持之前几乎不可能实现。企业的老总可能会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无暇顾及“小事”,也可能会因为其他因素不便细查,或者他也想不到会有某种舞弊的现象存在。而人事部门提供的报告毕竟只是静态的、汇总的,可能是经过人为过滤的和一个侧面的信息。实施了人力资源信息库之后,老总也许只是利用五分钟的空闲时间就可以浏览一下系统,不仅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详细的、未经过滤的第一手人事信息,发现不公平的现象,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某些灵感和启发,从而改进企业的管理。这种透明性还可以规避企业管理中潜在的风险。

三、有利于体现公平性原则,留住人才

不少企业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才流失现象;对此,除了抱怨外部环境以外,往往拿不出较为有效的办法。人才流失除了因为薪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工作环境、领导公平与否、培训机会和个人前途等等。现在不少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很多的课程,得到了证书,有了一技

之长。但是,按以往的情形,除了有机会在领导面前显示外,他很难得到相应的岗位和报酬。同时,在掌握了充分的技能之后,该员工也不会安心现在的岗位,结果是远走高飞。如果将技能输入人力资源信息库,在某个岗位需要人时,先搜寻一下企业内部是否有合适的人选,这样也许会留住一部分人才。再如,在提拔干部时,是根据谁在领导面前表现得多,还是根据他的知识、技能和以往的绩效呢?体现公平原则不仅在于选拔出合适的人才,而且它还给员工一种暗示:个人在本企业的前途不在于是否善于在领导面前表现,而是在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从而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体现公平性原则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企业在制度上予以保证和必要的系统工具支持。人力资源信息库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工具。

采用和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库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应该看到,在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库系统后,经过整合的、较为全面、准确、一致和相容的信息不仅可以让企业领导对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生成综合的分析报表供企业领导人在决策时参考。如在薪资普调或薪资体系变更前,生成按岗位的历史薪资分析报告等,可辅助企业领导决策科学化。

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库系统的过程本身也包含着回顾企业本身的机构和岗位设臵、管理流程、薪资体系等等,并根据软件中所蕴含的先进管理思想来改变现行的体系。同时,实施过程也是一个反思先行制度,重组、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契机。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人力资源信息库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高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随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使用计算机对人事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的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一个运行稳定,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库管理系统成为一种必要。

在使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时,所有客户端对于数据库的操作都是由应用服务器完成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缓解了数据库及网络负担。采用严格的安全体系,通过遵循严格身份认证和有限授权原则、全面确认原则和安全跟踪原则,保证了数据在处理和传输全过程的安全性。还能够实现与现有OA系统、财务软件等相关业务系统的无缝衔接。并且信息系统还具有模块高度集成、信息实时共享、抗崩溃和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相关业务发生后,有关数据、资料就全面、实时的出现在系统中,并按设臵提交到指定的部门和人员,无需重复的录入或传输,实现全企业的信息共享,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企业的运行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岗位管理、能力管理、绩效管理能力可以大大提高企业

根据对建立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可以总结出: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其再资源共享、知识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对员工的有效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加强竞争能力的有效保障。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者完成多方面的任务。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公司能否找到适当的员工,取决于公司是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因为“选对人”会使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选错人”则会拖垮公司,一个企业基本上是考人来运作的,用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用人方面不可掉以轻心,没有一套好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就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只有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吸引更多适合本企业的游戏员工,拟定具体的机会,逐步进行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员工的招聘、奖惩、培训以及调度等问题。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组织机构、岗位信息和人员信息库,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平台,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控流程信息化,形成一个集资源管理、业务操作、信息综合、研究分析等功能为一体,数据联通、资源共享、功能完备、技术先进、方便实用的智能化辅助决策应用平台,对于企业改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迈上科学化管理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管理部 二○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摘要:退耕还林是我国国务院针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做出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工程。笔者就当前我国退耕还林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并重新强调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必要性;可行性

要改善我国农业事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继续退耕还林工作是必须继续进行的,随着我国杂交水稻和种植技术的发展,退耕还林的做法并不会对我国的粮食储备造成影响,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允许了退耕还林政策的全面推行。

一、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

1、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治理水土问题的必要性。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同耕地的过度开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增加土地深林植被覆盖率是最根本的途径。同时,退耕还林也是一项减少土壤流失和质变的措施,是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良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是长江、黄河流经省份,由于过度开垦导致植被覆盖程度严重不足,土地自身的锁水能力大大减少,而土壤流失的速度大大增加了。并且,过度开垦的耕地大部分为不适宜耕种的陡坡或者生态脆弱土质,所以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工作仍然是必要的。

2、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于解决气候问题的必要性。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除了对治理我国土壤问题具有非凡意义之外,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一项长远措施。随着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问题越发严重,通过退耕还林重建我国生态环境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对于气候问题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意义深远。同时,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几度实施,我国可造林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如何在土地质量较差的区域实施退耕还林的造林工程,成为新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面积的加大,深林覆盖率正在稳步回升,对于碳的转换率逐步增加。逐渐减少了由于经济建设对于气候的影响和隐患。

3、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利无弊。

围绕退耕还林政策,阻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压力是退耕还林工作对于我国农业产值的影响和粮食储备的问题。对此,我们要从几个方面重新认识退耕还林工作对于我国粮食问题的影响。

首先,从退耕还林的耕地面积上讲,我国几次退耕还林工作的进行,涉及的耕地面积的确很大,但是针对粮食的产量而言,耕地面积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并且,根据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思想,大部分用于造林的耕地多为过分开垦的地产耕地,这些耕地或是陡坡地区,或是生态脆弱地区或是土地沙化严重地区。自身的粮食产值极低,同亩的粮食产量甚至不及一般耕地的十分之二三。所以实施退耕还林的耕地面积与实际对粮食产收的并未产生过激影响。

同时,退耕还林对于自然灾害和气候问题的防护能力大大提升。由于退耕还林的成效,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并且对于洪涝灾害的抵抗能力逐步增加,这对于保证我国粮食产收的意义非凡。所以,针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对于我国粮食产收的影响已经达成了共识。既是,退耕混林工作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同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甚微,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有利条件

经过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一度开展,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自2007年退耕还林工作的一度暂停,我国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相关问题和成效进行了整理合反思。通过这几年我国粮食产收的统计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退耕还林对于我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讨论,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空间仍然很大

1、继续退耕还林的群众基础

由于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正在逐渐显露出来,经历过退耕还林的人民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意义和效果感受深刻,认识清晰。特别是我国生态问题严重的地区,通过退耕还林遏制并且逐步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结构。解决了困扰几代人的自然灾害。可以说,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得退耕还林工作覆盖地区内的亿万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人民群众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配合程度高、工作内容和流程熟悉,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难度减少。

2、继续退耕还林工作的物质基础

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迅速,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提升,财政收入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代表着推行退耕还林工作时,党和国家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大提升了,良好的经济状况,使得我国完全有能力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

3、继续退耕还林的工作基础

在我国首次实施退耕还林工作以后,针对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此国务院特别出台了数个相关文件,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继续实施的相关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有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划。同时,鼓励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实际状况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由于管理方式、实施经验和方法的丰富和完善。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了工作基础。

三、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工作重心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在坚持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工作的重心和内容要作出相关的调整。首先退耕还林的工作成效和意义已经逐步实现,退耕还林工作的推行力度大大提升了,为此,对于一些经济政策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加大退耕还林土地的记录和审核工作,强调工程的质量而非数量。各地区针对退耕还林的实际需求,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减少为了获得政策补偿和经济支持导致的盲目圈地行为。继续推行退耕还林工作,对于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我国相关部门的反复讨论同我国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工作优势分析,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可行性很高。为此,继续退耕还林工程,势在必行。

[1] 张顺成.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勉县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15).[2] 薛永和,霍保林.浅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 2011,(09).[3] 刘晓光,陈文君.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 2011,(05).[4] 薛永和,霍保林.浅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 2011,(09).

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学年论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于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上提出。“英国要创建低碳经济,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开发绿色技术,通过发展、应用和输出低碳技术来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在未来的低碳大产业中抢占先机,二是找到新的金融工具———碳,通过碳交易等金融方式保住其金融中心地位。”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说。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目的是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很早就已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低碳经济仍然属于观望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以绿色能源为主的低碳经济被认为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难以迅速开展,而且长期以来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使得人们很难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然而随着油价持续走高,应对气候变化呼声日高,尤其是去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低碳经济再次成为“香饽饽”。这次,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理念,而是被当作下一轮新经济的增长点。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作用及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可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低端后高端、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经济发展模式。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主要是针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中碰到了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要用发展的思路和途径来解决。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其中

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学年论文

勾画了未来低碳社会发展的蓝图,并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停止或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鼓励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对一些高耗能产品制定了特别严格的能耗标准。2007年7月,美国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公布了题为《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的报告,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10步计划,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担保和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除英国、日本、美国以外,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四)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 — 0.5℃。1986—2012年,我国连续出现了21个全国性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据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全国平均气温升高2—3℃;到20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可能上升的幅度为10—16cm,导致海岸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措施,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面对未来气温升高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

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学年论文

(三)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合作潜力非常大

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速度。但是,也应该看到,技术合作的实际进程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中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四)我国“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循环经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十一五”期间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是对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时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创立了新的发展模式,也为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一定基础,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5个政策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经济政策推动。

(一)低碳经济教育政策

第一,明确政府在低碳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应从组织、管理方面解决低碳教育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去,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重要职责,使低碳教育由目前的个体自发行为,变成政府行为。政府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低碳教材体系,加大低碳教育的师资培训。

第二,筹建专门的低碳博物馆。博物馆是向公民宣传普及各种科技知识的场所。应将低碳博物馆的建立健全纳入政府议事日程。除了建立国家、省、市各级低碳博物馆之外,也可在现有的博物馆基础上

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学年论文

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定量化和系统化。

第二,建立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低碳考核制度。在环境保护、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往往出现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一是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进一步推行“低碳GDP”考核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将现行的GDP指标扣除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退化的损失。

三是进一步推进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纳入地方的经济核算体系和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

第三,进一步完善低碳认证制度。低碳标志是一种产品的证明性商标,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从产品原材料的采掘到最终废弃物的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均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低碳认证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促进低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低碳意识。

第四,建立押金退款政策。由自然资源开发者和新建工业项目者向环境管理部门交纳一定数额的押金,以此来保证其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和开发后对生态环境的恢复。

(四)低碳技术支持政策

第一,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推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低碳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和持股经营政策,采取期权、期股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以奖励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使他们的薪酬水平与人才市场接轨。放宽低碳技术入股的比例限制,加大奖励力度,使低碳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技能、工作业绩以及经济效益紧密挂钩。

第二,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政策。政府采购是弥补市场机制不足,保护、激励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利用政府采购创造市场空间,对于实现低碳技术创新会起到极大的扶持和促进作用。在低碳

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学年论文

遏制能源、气候、环境整体恶化的势头,仅仅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支撑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引导市场力量自觉防范、减排、治理污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可采用下述措施调动企业、个人等主体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对企业低碳经济投资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企业投资于防污设备给予投资抵免、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对低碳经济融资给予税收优惠;对低碳产业和有明显污染削减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

【1】 齐建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与环境分析.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EB/OL]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 【3】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J].-87 【4】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太平洋学报[J].-87 【5】 过孝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二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 庄贵阳.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绿叶,2007.8.【7】 孟德凯.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千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09.【8】 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环境经济[J].环境经济,2009.11.

石狮市XX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物流市场环境、交通运输环境、政策环境等息息相关,良好的物流业发展环境,将为物流园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石狮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南部,市域三面临海,西与晋江市接壤,北距泉州市21千米,南离厦门97千米,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岸线长67.7公里,对台优势显著,两岸港口经贸往来密切,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轻城市。优越的地理环境,为石狮市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性物流园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近年来,石狮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41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16.57亿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总产值248.46亿元,同比增长18.45%,第三产业总产值166.38亿元,同比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96亿元,同比增长1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83.31亿元,增长30.0%。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性物流园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向型经济活跃。石狮市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做活对台经贸,已成为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的热点。2011年,合同外资总额29715万美元,同比增长72.1%,外商实际到资额(历史可比口径)33240万美元,增长12.7%;外贸出口增幅增高,自营出口162675万美元,增长32.3%;进口贸易额为27518万美元,增长33.3%。蓬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为石狮市发挥港口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性物流园区奠定了重要发展基础。

产业集聚能力提升。近年来,石狮市工业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已形成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以五金机械、印刷包装、建筑建材、鞋业鞋材、电子信息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81.15亿元,增长3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75.36亿元,增长35.0%,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57.12亿元,产销率97.6%。2011年进出石狮港口的船舶7900余艘次,船舶总吨位为

5040万吨,到港船员共11万人次。其中,危险品船300艘次,运量百万吨,受检率85%。农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80亿元,同比增长2.6%。此外,石狮市电子信息产业、化工产业等产业集群也进一步发展。产业集聚度的增强,为石狮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物流园区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石狮市物流业作为新兴服务产业,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刺激及政府引导下发展迅速,物流企业数量增长迅速,物流企业服务逐步呈现多样化。目前泉州地区的物流企业约4000家,其中石狮当地约300多家,市场总体上未形成规模聚集。物流企业在专业市场周边独立运作、分散运营,缺乏大型的仓储设施和车辆集散中心,给城市带来较大的交通和噪音困扰。石狮市具备发展大型物流园区的市场基础,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石狮市政府和行业协会均已着手推动物流平台的配套建设。随着石狮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流量越来越大,借助于巨大的货源优势和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石狮市的物流服务已形成了良好的现代物流体系。

石狮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泉州与厦门之间,西南面与晋江市接壤,东面、南面、北面临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在泉州湾至深沪湾之间,交通运输环境优越。

公路方面:石狮市公路及城市道路总长380多公里,道路网密度为2.4公里/平方公里左右,高于福建全省0.7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骨架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其中,对外联系的道路有2条,分别是S201漳东线(石泉路、石狮至晋江龙湖公路)和S308金上线(高速公路连接线、石狮至金井公路)。

港口方面:石狮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石狮港区是泉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省东南沿海及泉州都市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依托,以临港工业为主要内容,兼顾对台“三通”的重要港口。目前石狮港区拥有石湖、祥芝、东埔、梅林、永宁等作业区,其中石湖港是国家一级港区,港区水域宽,常年不淤积,避风条件好,全年作业可达300天以上,年吞吐量已超过80万标准箱,当前,石湖港开通对台中的直航线,有直航的优势,设立对台小额贸易点,将进一步激发石湖港的对台潜在的区位优势。

铁路方面:石狮市目前仍没有铁路通车,时间性要求较低的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较高。

航空方面:石狮市区距晋江机场15公里左右,距离相对较短,对于时间要求高的物流服务可通过航空货运来完成。

5、物流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随着《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物流领域吸引外资工作的通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及《石狮市“十二五”加快现代物流业(港口物流)发展规划》等政策相继出台,明确了重点扶持培育的物流项目和物流企业,规定了在土地、交通、人才、融资、财政等方面给予物流业相关的扶持,为物流业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国务院批准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建设,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也将对石狮市的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合上述环境分析,石狮市凭借良好的区位、人力资源、成本、产业集聚等优势,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制造名城。但在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中国开放进度进一步扩大的环境下,石狮依然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仍需要以全新的理念、魄力和创新精神,打造全新的经济舞台,顺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在对外贸易领域,要保持与发展现有优势,迫切需要一个高效、集成、低成本运作的综合型物流操作平台。

1、项目建设是促进石狮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石狮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物流园区的构建,能够加快石狮市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从而有效地促进各企业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有利于各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激活市场,吸引投资,促进物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城市潜能和整体效益,保持经济迅速增长势头,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从而促进现代物流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发展。

2、项目建设是规范物流市场的需要

石狮市物流企业呈现出“多、散、小、弱”的特点,提供的服务大多停留在传统单一环节,尚无专业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上工商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偏向自营物流,导致石狮市整个物流市场体系长期缺乏规范,迫切需要整合社会零散物流资源,建设综合型物流园区。项目可通过对入驻企业进行规范引导和管理服务,逐步提升专业化、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促进石狮市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服务体系向现代化物流方向转型。

3、项目建设是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链升级换代的需要

石狮服装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条以服装加工产业为核心的、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但大量“小而全”的企业仍停留在单打独斗阶段,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就迫切需要与物流行业形成联动,发挥产业链的整体优势,推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快周转,促进石狮服装产业的整体升级。

4、项目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需要

随着闽南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集合地方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是泉州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力点。石狮市服装产业的上下游分工日益精细、协作企业涵盖晋江及泉州其他县市区,迫切需要配套规范、有序的物流配送公共平台,以吸纳更大范围内的合作者融入纺织服装经济圈,形成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合力,推动区域经济做强做大。

5、项目建设是提升石狮市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石狮市XX物流园区的建设,把专业的物流服务商聚集在一个物流服务平台上,并为生产厂商实施物流外包服务提供一个极好的载体,一个具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和宽松的政策环境的载体。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可以利用XX物流园区的政策优势,鼓励生产厂商实施物流外包,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和分担企业风险,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企业效率;破除阻碍企业发展的物流“瓶颈”,为企业创造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机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引导行业朝着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方向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面临海一面与大陆拼接的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