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我们如何担当时代使命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吗

【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让文物为新时代赋能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主题鲜明、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精辟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维系民族精神。文物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文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遵循。坚定文化自信,扛起使命担当,进一步助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既是新时代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物事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不断深化文物保护和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为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文物作为,贡献文物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发挥文物的独特作用。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是山西的重要省情和发展优势。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建设文化强省、促进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山西文物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我们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坚决扛起践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担当,自觉将文物工作纳入全省工作大局,努力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宣传思想工作和经济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保护第一,为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精神标识。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坚持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建设,精心做好云冈石窟、永乐宫、应县木塔等世界文化遗产和重要文物的本体保护及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保护,加快推动长城、黄河等文化公园和陶寺遗址、蒲津渡与蒲州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创建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立“线上+线下”监管体系,确保文物安全生存。
  推进考古发掘,为探索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脉络追本溯源。聚焦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立足山西考古资源禀赋与独特优势,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夏文化研究”“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和“云冈学研究”等重大课题,进行系统考古发掘和攻关研究,在实证中华文明演进历程、构建中国文化基因体系中,展示山西篇章、凸显三晋魅力,进一步提振文化自信心、增强家乡自豪感。
  保护革命文物,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滋养。认真落实《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以纪念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加快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联合相关省份,共同编制晋冀豫、晋绥、晋察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规划,着力打造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太岳山4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实施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项目,为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凝聚强大正能量。
  实施“文物+”战略,为让文物活起来探索路径。在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的同时做好活化利用,围绕“游山西·读历史”主题,深化文物与科技融合,整合馆藏文物资源,打造文物精品展览,同时构建音、影、图、文“四位一体”价值传播体系,深化对文物内涵的挖掘和阐发,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述山西故事,传播山西声音,坚持人民共享,赋能转型发展。(作者为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读懂新飞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作者:董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展现的我们党的理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也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党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标识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

  文化是人们在生命实践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在生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个生命共同体中获得认同、传播和传承,从而作为一个人类群体的生活样式和共同价值被普遍认同和遵循,凝聚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

  文化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标志。“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发问,从一开始就意味着主体性的觉醒,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精神自觉。

  “本质先于存在”,这一论断是对动物生命属性的生动写照。动物的生命属性是先天设定的,其自然基因决定了其存在方式,即本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下来会打洞”。人虽然是动物,也具备自然属性,但是这不是人的根本属性。从严格意义上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还不能称之为人,只能说具有这样本能的动物出生了。但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进入了人类社会,在家庭中被抚养,在文化中被教化,渐渐地生成了另一种属性,即社会属性。这种属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文化属性。人的生命离不开本能,但是本能还不是人的生命,人只有在本能的基础上按照文化属性超越本能而存在的时候,才是真正人的生命。所以说,对人来讲不是“本质先于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在既有的文化中不断生成,又在自为的活动中生成文化。这一点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正是一代又一代现实的、历史的活动着的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文化得以创造、积淀、传承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范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是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历史中生成又在历史中不断传承的精神标识。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

  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物质层面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浩瀚文物,精神层面的家国情怀、君子人格、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印象。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立足中华文明肌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厚德载物”“仁义博爱”“扶危济困”的利他精神,“诚实守信”“谦敬礼让”的自律精神,“忧劳兴国”“俭以修身”的勤俭精神等等,培育造就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使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传统,相继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铸就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活水”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这一系列的精神既凝结着无数先贤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更体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深深的民族情结和崇高理想,是在追求兴国强国过程中产生的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赓续传承。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担当,就不可能担当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历史使命。

  三、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世界意义。西方国家通过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崛起后,西方“普世主义”随之产生,认为西方文明是世界上最好的文明,西方社会是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范式”,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然而,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铸造了新的辉煌。中国成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由高速发展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受到全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尤其是2008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冲击及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实践中,中国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彰显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从而用事实宣告了西方文化“普世主义”的终结。

  实践证明,并不存在唯一合理的“普世价值”和最优文化,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建设精神家园。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定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精神追求熔铸于当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实践,让中华文化血脉赓续于新时代,使中国精神之花绽放于新征程,凝聚成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在制度文化、精神理念层面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光彩。

  新征程上,我们仍要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向世界展示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提要: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同时又融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医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与思想源泉,是中医千年不衰的根本。

人文文化形式表达基因构造了中医文化的价值基因链。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属性,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医的人文属性,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医,才能消解对中医的认识误区。

传统文化是文化的根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也就意味着拥有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

通过研究中医文化基因,不仅能够深入发掘中医文化深层内核,揭示中医文化基因的结构、功能与传承规律,而且能够探索中医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源性、同构性,剖析中西医文化基因的比较、冲突与融通,分析中医文化基因与传统文化基因关系。这将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中医文化基因的传承传播,以及中医文化基因视域下的中医药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医文化基因,需要弄清楚中医文化基因是什么,如何传承中医文化基因,怎样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中医的振兴发展。


中医文化基因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具有同源性、同构性和互补性


中医文化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持久的文化魅力。中医文化拥有自己的语言形式,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或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医发展提供所需的营养成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文化功能、医德医风,无不源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土壤。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文化不仅与儒、道、释有相同的共性,而且还有与儒、道、释不同的个性。中医文化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儒、道、释各家文化有着互动、互补的关系,如提出了“儒道医三家合流”等说法,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架构。

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天文、地理、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同时又融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医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与思想源泉,是中医千年不衰的根本。

象思维(象科学)与人文文化形式表达成为中医文化基因的基本要素


中医文化基因包括思维方式基因与人文文化形式表达基因,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医文化基因的“双螺旋”结构。象思维是中医文化的思维方式基因,具有形象性、整体性、流动性与非逻辑性特征。中医学的特色就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象数模型思维,中医是从功能模型出发来构建人体生命系统的。这种思维方式无论在人体生理、病理认识上,还是中医、和治疗上都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学是中国象科学的代表,以时间为本位,重视对象的研究,主要用意象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能够以简驭繁,保存了现象的丰富性、完整性。“医者,意也”,意象思维是中医最具特色的思维方法。

人文文化形式表达基因构造了中医文化的价值基因链。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属性,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医的人文属性,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医,才能消解对中医的认识误区。也有专家主张将中医学的人文属性与科学属性分开,然后对不同范畴的内容进行不同的研究。其实,中医文化的人文属性和科学属性都是中医文化的内涵,同样构成了中医文化基因的基本要素。


中医文化基因是中医的根,对中医理论的传承具有控制、维系与导向作用。中医遭质疑关乎文化自信。近代以降,随着西学传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蔓延。中医遭遇到的困惑与危机从表象上看是医学科学问题,从本质上看则是文化问题,即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问题。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医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守护与传播中医文化基因,坚守中医思维方式与文化基因的表达形式。传承中医文化基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既要在全社会传播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基础,又要加强高校中医专业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核心,还要让中医文化也要“走出去”,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的同时,拓宽中医文化传播渠道。如此说,只有传承好中医文化基因,方能维系好中国传统文化自信。


注重当代教育背景下以医文结合来培养高素质中医文化传承创新人才为目标,是极其重要性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文化基因,留住中医的根是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由于受到生物医学模式影响,现代中医教育忽视中医文化教育,导致培养的中医学子中医文化底蕴不足、中医思维能力不强、中医文化素养不够等问题。中医文化教育意义重大:利用中医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中医学子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中医的信念;运用中医文化的“仁术”思想,培养中医大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借用中医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医大学生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

加强中医文化教育,首先要树立“仁德、仁术、仁人”的中医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出具有“仁德之心、仁术之能、仁人之行”的高素质中医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其次,开设中医文化系列课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中医文化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突出中医文化特色,四位一体”的人文教育模式。最后,以文化人,通过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文化实践活动,将中医文化理念内化为中医学子的文化基因,外化为其行为方式。

医学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有所创新。中医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医学应走向何处,可以从中医药学中汲取智慧,从中医文化基因中找到启示。基于此,我们不仅应发扬溯流穷源的精神,探究和追溯中医文化基因的本质,重视“治未病”,关注群体健康,以中医文化优势来克服现代医学面临的发展困境,指引医学发展方向。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临现代医学的冲击,中医学一方面既要“返本”,保持自身特色来维护其主体性,同时也要“开新”,学习、借鉴与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借助现代医学来丰富与发展自己。保持中医特色就是要保持中医文化基因的传承不变,学习与借鉴现代科技,重点是通过实现中西医文化基因的优化重组来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其中,中医文化基因的传承是中西医文化基因优化重组的前提,也是中医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迷失方向,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失去自我的重要保证。

中西医根植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医学文化基因。中西医文化基因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二是时空观方面,中医关注生命的时间特征,西医关注人体的空间特征。

三是思维方式方面,中医重视意象思维,西医重视抽象思维。

中医文化以其最具中华文化代表性的文化价值和保障民众健康的医疗保健实用价值,最有可能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也最有可能通过民族文化品牌输出而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涉及中医翻译、中医文化传播的战略、意义、内涵、路径、策略等,其成果可以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研究提供研究范例。

尽管中医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地区,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文化传播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走向世界。中医文化要想得到世界社会的广泛认可,必须走保持特色和与世界接轨的道路。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树立中医文化的自信心,加强对中医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经验与技艺等保护,以期在世界医学史上留下承载着中医文化的活物种。

二是把中医文化中特有的东西,用现代语言更明确地表达出来,使之便于普及与交流,变成普遍的信息与。

三是在与外来医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开拓中医文化的新境界,主动发掘中医文化中对于全球文化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如此这般,才能实现中医真正意义上走天下的历史局面。

文化基因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基本因子,具有社会性、引向性、多维性、选择性、无形性、多变性等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包括中医文化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顺应时代而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征与优长的同时,突破自身局限,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校正发展方向,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只有拥有以察时变与化成天下的胸怀,具有崇高的境界、神圣的使命、最大的责任、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才能使得中医走向世界成为现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如何担当时代使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