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在30万左右的县级城市,办公用品需求量有多少,...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茶产业“双百”工程发展规划(年)》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  巴府办发〔2014〕2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巴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巴中市茶产业&双百&工程发展规划(年)》已经三届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日&  巴中市茶产业&双百&工程发展规划  (年)&  为全面提升巴中市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振兴茶叶经济,结合巴中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要&  一、任务由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川府发〔2012〕32号)和川府发〔2009〕21号、川府发〔2013〕3号文件中,将茶业发展纳入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和现代农业产业重点县建设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经济强市的意见》(巴委发〔2013〕6号)等文件要求,为加快全市茶产业发展步伐,促进茶业增效、茶农增收,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茶产业&双百&工程目标指示,依据巴中市农业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的规划编制技术咨询合同,特编制《巴中市茶产业&双百& 工程发展规划(年)》。  二、主要资料及数据来源  (一)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川府发〔2014〕1号)。  (二)巴中市人民政府:《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  (三)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经济强市的意见》,巴委发〔2013〕6号。  (四)中共巴中市委 、巴中市人民政府:《巴中市扶贫开发规划(年)》,巴委发〔2012〕7号。  (五)巴中市农业局:《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规划纲要(2013年-2015年)》,2012年12月。  (六)中国农业科学院:《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年12月。  (七)编写组实地调研、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编制原则  (一)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切实可行。  (二)前瞻性原则:根据全国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四川省茶产业近期发展规划布局,按照巴中市现代农业总体规划要求,立足巴中市&高山、生态、富硒&的优势条件和适宜种植区域,在现有茶园面积基础上适度发展,促进品牌、品质提升,规划既有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  (三)科学性原则:科学分析巴中市茶产业在四川省的规模、地位和茶叶品质特征,准确设计巴中市茶叶产品的结构、产业布局、发展路径和市场突破点,目标任务明确,体现了科学严谨的原则。  (四)落地性原则:规划立足巴中市茶产业实际,既有低产茶园改造又有良种茶园发展,紧紧围绕产品特色和市场突破为中心,产业带清晰,实施区域明确,实施主体企业、茶农、政府责任分配合理,措施得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四、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涉及巴中市三县(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58个乡镇579个村,其中南江县19个乡镇、通江县21个乡镇、平昌县18个乡镇,面积6175.8平方公里,人口122.8万人,农业人口96.6万人,耕地面积95.5万亩。规划区乡镇个数占全市的30.9%,村数占全市的24.3%,面积占全市的50.2%,人口占全市的31.5%,耕地面积占全市的40.6%。  五、规划期限  年。  六、规划编制过程  首先,巴中市农业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了前期对接,达成合作意向;  其次,签订技术咨询合同,明确双方责任、义务、权利和实施进度,组建规划编写组,确定联系人;  第三,规划编写专家组实地调研,与市领导、市农业局及市属相关职能部门、三县农业局和企业、茶农大户代表等进行了座谈交流,收集所需资料;  第四,确定规划提纲,明确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五,编写规划,讨论修改,实地对接规划布局,提交专家审议,确定规划。  七、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提出的&双百&工程发展目标,编写的规划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概要&、&规划背景、必要性和意义&、&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潜力&、&茶产业规划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茶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与建设重点&、&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茶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共七章。&  第二章 规划背景、必要性和意义&  一、巴中市概况  巴中市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腹心,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成渝经济区和关天经济区的粘合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纬31度15分至32度45分,西距成都300公里,北距西安650公里,南距重庆341公里,与相邻的达州、南充、汉中及宝成铁路、襄渝铁路距离都在200公里左右,具有南北联结、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巴中市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核心区域,辖三县二区、188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2643个自治组织(2380个村民委员会,263个居民委员会),2012年总人口389.9万,其中农业人口316.9万,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巴州区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    图2-1 巴中区位关系图  (一)地形地貌:巴中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最高海拔2507m(南江县光雾山),南部最低海拔208m(平昌县黄梅溪),最大相对高差2299m。全市地形大致分为四类:北部高山岩溶地区,面积约占20%,中部中山区约占30%,中部低山区约占33%,西南部深丘约占17%,全市丘陵、平坝面积约为124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山地占90%。  (二)气候条件:巴中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降水分布不均,暴雨、大风、冰雹时有发生。全市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日照时数为1470.6h,雨量1198.9mm,降水总量147.5亿m3,但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三)土地资源:2012年末,巴中市土地总面积为1229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250.7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6.43%;园地面积为92.1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0.75%;林地面积为7218.5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8.70%;草地面积为58.2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0.47%;其他土地面积为231.9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89%。  (四)植物资源:巴中被称为&四川省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有2000余种植物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0%,现有天马山、镇龙山、米仓山、空山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小兰沟、驷马、五台山猕猴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木、中药材、林副产品等十分丰富,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  (五)水资源:巴中全市大小河流共有11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巴河、南江河、恩阳河和通江河等7条。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3.2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73亿m3,人均1611 m3,略低于全国(2200 m3)、全省(2600 m3)平均水平。  二、规划背景  2012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十八大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业产品有效供给,切实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一五&以来,四川省人民政府通过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提出要突出农业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含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烟叶、花卉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把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全面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依据《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川府发〔2014〕1号)中重点发展川西南早茶、川东北富硒茶等名优绿茶精神,积极开发巴中市高山富硒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造就了&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南江黄羊之乡&等地理标志品牌。为深入贯彻《四川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川府发〔2012〕32号),加快建设省级区域性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2012年11月四川省农业厅、巴中市人民政府达成了&厅市合作&共同推进巴中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为进一步明确巴中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巴中市茶产业&双百&工程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规划必要性  (一)推进巴中新农村建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茶叶比较效益高,亩均综合产值可达元,甚至10000元,茶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十分有利于实现产村相融,是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巴中地处川东北山区和丘陵地区,气候、环境、生态均属宜茶区,充分提高山区资源环境的利用价值,发展茶产业,可加快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  (二)推动巴中传统茶业加速向现代茶业迈进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巴中茶产业稳定发展,但相比省内先进市县还有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为:第一,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低,仅占35%,而名山县已达到90%。第二,茶树种植不规范,栽培水平低,茶园面貌差。第三,茶产业规模小,品牌少而弱,市场占有率低。第四,加工装备差,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供给的日趋紧张、茶叶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实施&双百&工程,将有利于整合全市茶业资源,增强茶业竞争力,有助于推动巴中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发展。  (三)做大做强巴中茶产业的需要。  目前,巴中茶产业面积产值规模均居四川省第十位,规划制定到2020年建设100万亩、达到100亿元的&双百&工程目标明确,符合四川省茶产业发展1000亿元的总体目标,这就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巴中茶产业,加快茶产业发展。  四、规划意义  (一)发展茶产业是巴中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扩大就业的民生产业。  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两个基本要求。茶产业不与大宗农产品争地,具有比较效益高、产业链长、吸纳劳动力多等特点,适合巴中贫困山区发展。据调查,全国已有10个产茶省、300多个产茶县(市)将茶产业列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部分重点产茶县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茶产业。同时,发展茶产业,是有效解决山区耕地撂荒、破解大量青壮农村劳动力弃农外出带来的农业缺劳问题的重要措施。  (二)发展茶产业是巴中美丽山川、保持水土的生态产业。  茶树属常绿多年生木本植物,适宜在巴中山区、半山区和丘陵的荒地种植。种植茶树对巴中绿化荒山、保持水土、增加碳汇、美丽乡村等有重要作用。  (三)发展茶产业是提高巴中城乡群众生活品质的健康产业。  茶叶富含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等多种调节人体机能的功能成分,茶饮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十大健康饮料之首。随着巴中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健康,推动茶叶消费需求呈现快速增长。  (四)发展茶产业是促进巴中社会和谐的文化产业。  巴中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元素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饮茶不仅具有康体效果,更有益于身心健康、精神文明和品德修养。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反映了中华民族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和、敬、清、廉&的茶德对促进巴中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茶产业发展,打造茶文化,开发茶旅游,对扩大巴中对外开放,提升巴中社会影响力有积极作用。&  第三章 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潜力&  一、发展现状  巴中市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是四川省茶叶主产区之一。近年来,茶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总体上呈良好发展态势。  (一)区域优势格局初步形成。  初步形成了以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为主的三大茶区,三县等地茶园面积和产量占全市的95%以上;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名茶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了区域化、集聚化、富硒特色化的发展格局。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全市茶园面积达35万亩,其中南江县16万亩、通江县16万亩、平昌县3万亩,投产面积24万亩,茶叶总产量1万吨,产值10亿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20%、15%、30%;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40余家,其中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下企业80家、年销售额100-500万元企业9家、年销售额500-1000万元企业8家、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3家);知名企业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四川省天恩红茶业、元荣生态、光雾山茗兰,通江县文峰金山、翰林、罗村和平昌县得胜茶厂等;已有12个茶叶产品获得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主要有&云顶&、&罗村&、&火天岗&&伯坚&等4个品牌。  (三)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部在通江建设了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全市茶树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茶叶产品结构日趋优化,名优绿茶、优质炒青绿茶生产初具规模,产量占全市的60%以上,其中芽形茶产量约占10%,产值则占到30%,毛峰、卷曲形茶产量产值约占50%。夏秋茶开发进展迅速,其中利用夏秋茶原料生产红茶、黑茶等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南江县引进四川天恩红茶业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0亿元,重点以南江大叶茶为原料加工生产红茶系列产品,目前已初步建立年产茶叶能力达30万公斤生产线。通江县在以绿茶为主的基础上,引进了特色绿茶(安吉白茶)、红茶、黑茶等加工工艺和生产线。  (四)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截至2012年,全市建立了绿茶标准体系,收录各级标准40个,其中国家标准12个、行业标准25个、地方标准1个、企业标准2个;申报省级农业标准化项目3个,其中通江县碧溪乡(现永安镇)茶叶标准化项目已通过省第三批验收,通江县农业标准化精品示范项目和南江县下两镇茶叶标准化示范项目正在建设;全市每年抽取茶样50个左右,近2年平均合格率达96.8%,卫生指标全部合格。  标准化茶园建设稳步推进,全市通过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定的面积达18.5万亩,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认定面积达1.25万亩,有机茶叶生产基地认定面积6650亩,机械化加工率达85%以上。  (五)品牌效益日趋凸显。  全市培育茶叶商标36个,其中&光雾山&、&罗村&、&云顶&获四川省著名商标,&罗村茶&还获得四川省名牌产品,&翰林&、&罗村&、&秦巴福&、&光雾山&、&壁州春&等被评为巴中市知名商标;&罗村&、&南江大叶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南江大叶茶&被全国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中心评估价值达到4.38亿元。罗村茶业已培育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二、茶产业发展趋势及竞争力分析  (一)国内外茶叶市场发展趋势。  1.国际茶叶市场发展趋势。  近10年来全球茶叶产量和消费量均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3-1、图3-2),2001年世界茶叶总产量305.9万吨、消费量250.0万吨,2011年则分别达到429.9万吨、410.6万吨,分别增长40.1%、64.2%。2011年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达0.588kg,其中主要消费国人均茶叶消费量英国2.05kg、美国0.408kg、俄罗斯1.25kg、土耳其1.99kg、印度0.82kg、埃及1.12Kg、日本0.93 Kg、伊朗1.14Kg,而中国的人均消费量仅为0.84kg,国内消费市场潜力还很大。  &  图3-1 年世界茶叶产量、消费量及进出口产量变化趋势   图3-2 年世界茶园面积及变化趋势  2.国内茶叶产销趋势。  近年来我国茶叶种植面积、采摘面积和产量等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2003年后增长速度相对加快(见图3-3、表3-1)。茶园总面积、总产量从2001年的114.07万公顷、70.17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38.59万公顷、175.7万吨,分别增加109.2%、150.39%,采摘面积从2001年的88.8万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238.59万公顷,增加168.7%。国内茶叶产品中绿茶稳定增长,红茶、黑茶发展快速(见图3-3)。    图3-3 年中国茶叶品类结构变化趋势年&
(万公顷)
本年采摘面积
(万公顷)
出口金额(亿美元)
 &  表3-1 年中国茶叶产量、面积、出口量及出口金额汇总  我国不仅是世界茶叶生产大国,还是主要的茶叶消费大国之一。2011年我国茶叶消费量达到123.3万吨,占当年世界茶叶总消费量的30%;近十年来我国茶叶消费量基本保持增长趋势(见图3-4)。    图3-4 年中国茶叶消费总量变化趋势  从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需求来看,近十年来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基本保持平稳增长,但出口金额增速较快。从2001年的出口25万吨左右、3.42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1.3万吨、10.42亿美元,出口金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俄罗斯、英国、巴基斯坦、美国是世界茶叶进口的主要国家(见图3-5、图3-6)。    图3-5 年中国茶叶出口变化趋势&  图3-6 年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茶叶进口量变化趋势  (二)国内外茶产业发展趋势。  1.茶叶产销持续稳定增长。  亚洲是世界茶叶的主要产区。近年来,世界茶叶发展迅速,茶叶产量从2001年的305.9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452.8万吨,增幅达48.1%;世界茶叶进口量从2001年的133.2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63.3万吨,增幅达22.6%;世界茶叶出口量从2001年的139.8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75.0万吨,增幅达25.16%;全球茶叶消费量从2001年的250.0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410.6万吨,增幅达64.24%。上述增长表明世界茶叶生产贸易消费规模等均在稳步扩大。  2.绿茶、红茶需求增长强劲。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绿茶、红茶销量不断增长,正在成为世界茶饮料的主导产品。世界绿茶产量从2001年的70.5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36.4万吨,增幅达93.4%,2012年我国绿茶出口量达到24.9万吨,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茶市场需求仍在进一步扩大。世界茶叶80%产于亚洲,其中主要茶类是红茶,占总产量的70%以上。世界茶叶消费以红茶为主,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是世界三大红茶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红茶生产近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红茶产量从2009年的7.2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18.1万吨,增幅达151.7%;除传统的&滇红&、&祁红&、&粤红&稳定增长外,&闽红&、&川红&、&宜红&、&湘红&、&宁红&、&越红&等快速增长。  3.质量安全要求日益严格。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格。我国已制定实施一系列茶叶生产、出口的质量安全等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30余项,欧盟茶叶农残检测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455项,日本设限的茶叶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894种。  4.茶叶综合利用明显增加。  茶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国际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10%以上。我国2012年茶多酚、速溶茶等产量已达2万吨左右,茶饮料产量从2001年的252.7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400万吨,增长5倍多,消耗茶叶原料约15万吨;随着茶叶有效成份和天然产物提取的广泛开发和利用,茶叶深加工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步增加。  5.&南茶北移&趋势明显。  由于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我国茶叶生产一直局限于长江流域以及云贵川等地。近年来,随着引种技术的成熟,已经突破了北纬38&不能种植茶叶的界限,山东的青岛、日照、莒南、临沂及河北的灵寿、山西的临汾等地绿茶生产均获得成功,种植规模、产量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华东、华南地区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茶叶生产已出现&东茶西移&、&南茶北移&的发展趋势。  (三)巴中茶产业竞争力分析。  1.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  巴中市三县茶区主要分布于大巴山区中段,地势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全市宜茶面积约230万亩,高山茶园处在800m-1200m,是四川省茶叶生产的主要最适宜区之一,这些区域污染和病虫害较少,是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地区,发展空间大。  南江地处国内三大富硒带之一,经四川省农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土壤中硒的含量达0.46-0.52mg/kg,茶叶送样检测硒含量达0.43-0.51mg/kg,是川东北茶区优质富硒绿茶生产示范基地,南江县2012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誉名为&中国(国际)天然富硒茶之乡&和&中国(国际)天然富硒茶交易中心&。  (2)茶叶内在品质佳。  巴中市属高纬度茶区,茶叶芽肥叶嫩,具有持嫩性好、水浸出物丰富等优点,具有&香浓郁、味鲜醇、耐冲泡&的品质特征。绿茶样品经检测结果显示,水浸出物含量达48.70%、氨基酸含量3.80%、茶多酚含量28.73%、咖啡碱含量3.77%、可溶性糖4.10%。检测结果说明巴中绿茶内含物质丰富,氨基酸含量较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具有生产优质绿茶的天然优势。历史上川北炒青绿茶品质省内最优,已成为出口眉茶提升品质必不可少的拼配原料。  (3)区位优势明显。  一方面,巴中市地处川东北大巴山脉,是四川省茶叶的优势主产区,北连我国广大西北方主销区,南面与成都、重庆等周边大中城市距离在300-500公里以内;另一方面,巴中市交通便利,成巴、渝巴高速公路交汇,巴广、巴达、巴南、巴陕高速公路和巴广、巴达铁路将先后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铁路网络纵横交错,区位优势将明显加强。巴中红色、绿色旅游资源将得到充分开发,辐射我国西北的能力将显著增强,为巴中市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茶文化底蕴深厚。  巴中市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南宋时期已开始种茶,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据考证,宋代范镇《东斋记事》已有&蜀之产茶凡八处&&罗村茶色绿而味亦甘美&,罗村茶被列为四川八大名茶之一;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朝廷已在通江县设茶马司,明正德年间&金碑茶&已列为贡品,康熙年间&翰林茶&已被列为朝廷贡茶;南宋时南江正直坝就已设茶赋。清道光年间南江、通江茶叶已远销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近年来,茶文化已渗透于全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其影响力日益提升,茶文化对茶产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饮茶、品茶的消费群体更加广泛。  2.巴中茶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1)茶园规模扩张潜力大,单产提高空间大。  目前,全市尚有近200万亩宜茶土地可供开发,特别是中北部中高山有丰富的荒山荒坡、林隙地、坡耕地可供开发利用,茶园规模扩张的潜力还十分巨大;现有茶园60%建于上世纪,建园基础差,建设标准低,基本是地方品种,且&四边茶&、零星种植占的比例较大,新发展集中成片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少,管理差,效益低,低产茶园所占比例较大,全市24万亩投产茶园平均亩产仅41.6公斤。全市无性系茶树良种化率仅为35%,低于四川省的55.9%和全国的51%,与福建95%、贵州77%、浙江68%的差距更加明显;全市茶园85%实行了机械化修剪,但基本没有实行机耕、机采等。  据统计,2012年全市茶叶投产面积24万亩,平均亩产仅41.6公斤,较全省平均亩产50.4公斤低近9公斤,较全国平均亩产65.2公斤低近24公斤,单产提升空间大。  (2)加工水平提升潜力大,产业链延伸前景广。  全市茶叶产品结构单一,以绿茶为主(占95%以上),红茶等其他茶类产品刚刚起步;茶叶生产普遍重视春茶,夏秋茶基本不采,面向大众化群体消费的优质茶数量少、比例低,仅占约50%;加工水平较低,加工机械设备50%是上世纪购置的,陈旧落后不配套,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是本世纪初引进的设备。茶叶深加工、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缺乏精深加工技术,茶叶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致使茶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旅游等深度开发处于空白。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提升空间大。  全市茶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和小茶厂加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抗风险能力较弱。2012年全市有涉茶农民8.8万户,茶农31.2万人,茶叶专业合作社仅46个;茶叶加工企业小而散,整体实力不强,年产500吨以上、产值超5000万元的规模企业仅有3家;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4)品牌提升和市场拓展潜力大。  全市茶叶仅有3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个四川省名牌产品、 5个巴中市知名商标,缺乏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在四川省内无一家巴中茶品牌店和专营店,仅有的几个茶叶品牌市场知名度也不高。  全市茶叶产地市场基础设施差,档次低,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目前,市内90%的茶叶经初加工后直接销售,缺乏覆盖面广的综合性批发市场;销售渠道开拓不够,90%以上的茶叶属&自产自销&模式,省外、国外市场拓展不够,尤其是没有发挥西北、华北销区的近邻优势;农村销售市场延伸不够,多数农民买不到也喝不起巴中茶。&  第四章 茶产业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理念  高山、生态、富硒;  现代、特色、高效;  品牌、品质、品味;  名优茶大众化、大宗茶优质化。  二、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以&高山、生态、富硒&为特色,按照&名优茶大众化、大宗茶优质化&的理念,突出&现代、特色、高效&,提升&品牌、品质、品味&,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壮大发展绿茶、加快发展红茶、支持企业自主开发其他茶类;主攻西北、华北市场,扩大省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建设基地、调整结构、创建品牌、培育龙头、文化带动&为重点,不断完善科技支撑、良种繁育、标准生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体系;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提升茶产品的消费水平,实现茶业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增强茶产业带动茶农增收能力,推动全市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建成全省茶叶产业强市。  三、发展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统筹规划原则。  瞄准省内、国内、国际三大市场,充分占领传统消费市场和努力发掘潜在的茶叶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广阔、有特色的茶叶产品,重点发展适合省内市内城乡居民、中低收入居民和农村消费的茶叶产品。把茶叶生产结构的调整、流通渠道的完善和消费群体的培育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生产、销售和消费问题,把茶产业建立在有效消费基础上,形成茶产业科学发展的关联链条。  (二)坚持集聚发展优化布局原则。  充分发挥茶叶重点县区域优势,加快茶产业区域集聚发展,科学设计茶产业布局,引导茶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综合考虑三县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三)坚持科技支撑强化品牌原则。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茶产业发展,提高茶产业整体水平,建立完善的茶产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茶产业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增强茶叶知名品牌在省内外的影响力。  (四)坚持机制创新多方共建原则。  建立&农户种茶、企业加工、党政服务、社会支持&的茶叶发展机制, 构建&财政支持、整合项目、部门帮扶、业主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茶产业多方投入、利益共享的目标。  (五)坚持提升效益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质量相统一、数量与效益相统一,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快茶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市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转变,实现茶园种植和加工的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茶产业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巴茶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把&巴中云顶&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建成全国最大的富硒茶生产基地、全省&千亿川茶产业&的重要战略基地、全国著名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秦巴山区茶叶流通集散中心、茶树良种&南茶北移&和&东茶西进&驯化扩繁中心&三基地两中心&。  (二)具体目标。  1.茶产业基地规模。  年,新植茶叶25万亩,其中,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分年新植茶叶7万亩、8万亩、10万亩,每年完成低产茶园改造2万亩,到2015年全市茶叶面积达到60万亩,投产面积达到35万亩,良种化栽种面积达60%。  年,新植茶叶40万亩,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南江县40万亩、通江县40万亩、平昌县20万亩,改造低产茶园14万亩),良种化程度达70%以上。  2.茶产业产值结构。  到2015年,全市茶叶产量达到2万吨(亩产57公斤),茶叶产值达到25亿元(亩综合产值7000元)。  到2020年,全市茶叶产量达到6万吨(亩产60公斤),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亩综合产值10000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60亿元(亩产值6000元)、精深加工业增加值10亿元、流通服务业增加值30亿元。  3.茶产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  年,增加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茶叶企业8-10家,新增5000万元的茶叶企业3家,培育产值过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2家,建设茶叶销售网点30个。  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茶叶企业30家、5000万元的茶叶企业10家、产值过亿元的茶叶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5家,茶叶初加工厂、专业合作社达到200家以上,建设茶叶专业市场3个。在四川省内建立&巴中云顶&茶叶连锁专卖店100个,围绕重庆、西安、兰州、太原及京津冀区域在省外大中城市知名百货店、超市、购物中心等建立&巴中云顶&茶叶销售网点100个,构建巴中茶叶&双百&模式的销售网络,实现巴中茶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的目标,把&巴中云顶&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  4.茶产品交易市场建设。  到2015年,在通江县大通江河流域、南江县和平&黑潭-下两、平昌县云台-镇龙三大产业带中,重点规划乡镇建成鲜叶原料交易市场,三大产业带初步建成鲜叶原料交易市场3个,年交易鲜叶量达到50万公斤左右,初步建成市级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个,年交易额超亿元。  到2020年,巴中市建成鲜叶原料交易市场3个,年交易鲜叶量达到100万公斤以上,建成秦巴山区茶叶流通集散中心,年交易总额超10亿元。积极开展茶叶交易电子商务。  茶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不占用基本农田,尽量少占耕地,集约节约使用建设用地。&  第五章 茶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与建设重点&  一、茶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一)产业基地建设布局。  根据巴中市&双百&工程目标,突出&高山、生态、富硒&特色,按照全市气候、土壤条件、资源优势及茶产业现状,全市茶产业布局定位抓好&三线三带三园一中心&。  三线:即重点沿巴万、巴陕、巴达高速公路&三线&山地茶叶生产基地。  三带:即三大茶产业带。包括通江县大通江河流域、南江县和平&黑潭-下两区域、平昌县云台-镇龙区域,这三带可达40-50万亩规模。  三园:即三大茶叶科技示范园。包括通江县民胜-大兴区域、南江县正直-和平区域、平昌县得胜-双鹿区域。  一中心:通江、南江茶树良种繁育中心。    图5-1 南江县茶叶产业带、茶叶科技示范园区位图   图5-2 通江县茶叶产业带、茶叶科技示范园区位图   图5-3 平昌县茶叶产业带、茶叶科技示范园区位图  (二)茶产业加工布局。  1.布局策略:三集中一延伸。  初制加工向产业带科技园区集中、向优势品牌集中、向龙头企业集中;初制加工向重点乡镇延伸。每个初制加工厂至少辐射5000亩茶园基地。  2.加快建设&三园区&。  每个重点县在城市附近5-10km范围内,按交通便利、水电气保障要求,规划建设一个茶叶精深加工园区,园区规模亩,可容纳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优质大宗茶精制企业10家左右;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入驻,开展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分级包装。  园区内设立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园区内配套茶产品、包装品等物流配送站。  配套完善园区内三通一平基础设施等。  (三)优势产品布局:一主二辅。  确定以高山名优绿茶为主,开发红茶、黑茶及其他茶类为辅的茶产品结构布局;突出&生态、优质、富硒&的品质特色。  (四)市场体系建设布局。  1.重点建设巴中茶叶专业市场。  建成辐射秦巴山区的&秦巴山区茶叶流通集散中心&,辐射巴中市三个重点产茶县的鲜叶原料、茶叶初制产品交易市场。  2.积极拓展省内外茶叶销售市场。  开拓成渝经济区域销售市场,突破西安、太原、兰州(西北)及京津冀(华北)销售市场。  市场内设立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市场内配套茶产品、包装品等物流配送中心。  市场内建设品牌展示中心、产品宣传中心、茶文化交流中心等。  (五)茶文化旅游产业布局。  1.依托巴中市高山、生态优势资源,开展茶文化绿色旅游。  2.利用巴中川陕根据地的革命历史,开发茶文化红色旅游。  3.借助生态茶园基地,建设茶文化休闲观光农庄等。  (六)定期举办巴中茶叶博览会、西北华北市场推介会等。  二、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重点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综合考虑巴中市茶叶生产三大区域的现有基础、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重点建设&六大工程&。包括: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工程、知名品牌创建与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消费群体与市场拓展工程、茶产品与茶文化旅游开发工程、质量监控与预警工程。  (一)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按照&统筹规划、龙头带动、园区支撑、成片推进、规模发展&的思路,坚持新建良种茶园与改造老茶园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集中投入,到2020年在全市建成100万亩优质高效茶叶生产基地。  1.科学布局,打造&三线三带三园&产业基地。  在县域产业布局中,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强调区域特色,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推行&茶叶产业带+茶叶重点乡镇+茶叶产业园区&模式,将相邻乡镇进行统筹规划,打造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为产业集聚奠定基础。  南江县: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溪沟纵横,山水相依,全县平均海拔1100m,是典型的山区茶园,适宜发展高山有机、绿色茶叶生产基地。南江县规划茶园面积40万亩,由于山区的特点,基地布局总体表现为&分布散、规模小&的特点,全县规划以黑潭乡、下两镇、长赤镇、和平乡、元顶子等19个乡镇为重点建设区,规划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重点乡镇或林场有5个,规划面积在0.8万亩以上乡镇7个。  通江县:  属中、低山区,呈&三山夹两谷&之势,三级阶梯状构造明显,从北至南逐渐降低。北部山区适宜发展高山有机、绿色茶叶生产基地,中西部山区台地适宜发展绿色优质茶叶基地。全县茶产业基地集中规划在中北部山区,规划茶园面积40万亩,涉及乡镇21个,其中规划面积2.0万亩以上的乡镇9个,1.5万亩以上的乡镇6个,1万亩以上的乡镇6个。  平昌县:  境内地貌属四川盆地外围山地区,山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逐渐由中山区向盆周过渡。县域茶产业规划以笔山镇、镇龙镇等18个乡镇为主,北部山区的得胜、双鹿和西南部的西兴、龙岗、黑水等乡镇为补充。全县规划茶园总面积20万亩,其中规划面积1.5万亩以上的乡镇5个,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乡镇6个。  2.选准主推品种,建立良种示范繁育推广体系。  品种是产业基础,选对品种是产业成功的关键。为了确保 &川北茶区&的优质特色,突出巴中茶产业在四川省茶产业中的差异性,便于打造区域品牌,全市在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分区选择主推品种,避免盲目引种和无序引种,为统一产品标准和打造区域品牌奠定基础。根据全市茶叶的产品结构规划和产业现状,南江县主栽品种以南江大叶群体种中育成的南江1号、南江5号、云顶早、云顶绿等国家或省级良种为主,引进其它品种为辅;通江县和平昌县以引进优质品种为主,建议以中茶108、中茶302、名山特早213等品种为主,适当引进白叶1号(安吉白茶)、中黄1号(天台黄)等特异品种。  合格、充足的种苗供应是全市&双百&工程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为保证良种纯度、提高移栽成活率,根据全市生态环境条件,以及吸取其他地区大规模外地调苗的经验教训,应坚持&自育为主、外调为辅&的原则,建设一批上规模的茶树种苗繁育基地,力争培育建成川北茶树良种繁育中心,实现种苗的自给自足,并打造成一个新的产业。为实现这一个目标,全市重点培育1家市级茶树良种示范与繁育推广中心,加强与国家级或省级科研机构合作,重点从事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配套技术的中试示范、培育原种种穗和开展种苗繁育工作,通过努力到2020年力争将其培育成为省级或国家级良种繁育中心(场);每个县扶持培育1-2家茶树良种繁育场或专业合作社,重点从事主栽品种种穗培育和种苗繁育工作,培育一批专业育苗乡(村)和育苗大户。到2015年基本形成市级+县级+专业乡(村)+专业育苗户的良种繁育格局,全市良种繁育基地总规模达到亩,年繁育合格种苗3.75-4.5亿株,可满足9-10万亩新建茶园的用苗量。为确保种苗供应和种苗质量,各级各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实行订单式育苗,并给予财政支持。  3.科技支撑,高标准建设现代茶产业基地。  作为一个后发产业区,要实现跨跃式发展,茶园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生态、优质、有机(绿色)、现代化&目标,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以优质高效为核心,实现茶园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标准化。新建茶园要按照农业部标准化茶园创建的要求,遵循《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和《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NY/T)的要求,通过项目集约、技术集成、集中投入,切实提高茶园集约化生产水平,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新发展茶叶基地条件适合的应按能机械化操作建园,全面提升茶叶综合生产和产业竞争能力。  新基地建设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园区的选址工作。茶园海拔以600-1000m中低海拔区域为最佳,部分高山区控制在1200m以内。  二是做好园地基地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按照&土地平整、基建达标、灌溉配套、生态平衡&标准化茶园建设要求,加强田网、水网、路网改造和生态林带建设等,完善茶园基础设施。  三是做好建园基础工作。新建茶园特别是水稻田改茶园必须进行园地深翻,定植采用调深沟施基肥,为优质高产奠定基础,新建茶园一律实行等高种植,增强观感和视觉冲击力,促进茶叶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  四是同一片区内合理搭配品种。为了调节采茶的用工和适应不同产品对原料的需求,在同一片区内应进行品种搭配,其中发芽期的搭配按特早生、早生、中生3:5:2进行搭配,茶类间的搭配根据产品规划进行,同时选择优质种苗,坚决淘汰落后品种和低质种苗。  五是开展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高抗品种。大力采用平衡施肥、&三诱&技术等生态、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措施。  六是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因地制宜推广&茶-林-果(桑药)&、&畜(禽)-沼-茶&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循环发展,综合利用。  在抓好基地建设的过程上,要在茶叶重点乡镇中加强园区建设,原则上重点乡镇占基地乡镇的比例不低于60%,重点乡镇的园区占重点乡镇的面积比例不低于60%。从2014年开始,各县每年分别支持建设1个&万亩标准化茶园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可建成21个&万亩标准化茶园示范区&,形成规模优势,利于打造标准化生产体系,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  在三大茶叶科技示范园区分别建立&千亩高效标准化示范基地&4-5个,集成示范现代茶园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辐射带动相关区域农户、企业等,提高茶园生产管理的技术水平,用科技推动茶园管理水平的升级换代。另外,在每个重点产茶乡镇建立1-2个高标准、高效益、高技术集成的&百亩示范点&,将良种、良法等相关技术高度集成,集中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市茶园管理技术的提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行&茶叶产业带+茶叶重点乡镇+茶叶产业园区&模式,壮大茶叶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创建2-3个国家级标准茶园和1-2个10000亩以上的标准园区。  (二)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巩固壮大绿茶优势,积极承接转移,引进企业加快发展红茶;支持企业针对市场细分,自主开发白茶、黄茶、黑茶、青茶、花茶等特色茶。深化提升制作工艺,凸显粟香、兰花香、清香三大香型特色。坚持春茶、夏秋茶综合开发,主推中档产品以亲民价锁定大众消费群,增强&名优茶大众化、大宗茶优质化&的生产理念。着力开发夏秋茶,到2020年夏秋茶产量比重提高至40%以上。实施高、中、低茶产品协调发展战略,稳步提高高档茶产量,积极扩大中低档茶比重。加快茶叶初制企业改造和优化,引进名优绿茶和红茶连续自动化加工技术与生产线,支持企业开展全程清洁化加工生产示范,力争到2015年全市50%以上的企业达到连续清洁化加工。  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企业实现连续清洁化加工。  拓展加工思路,开发茶饮料、茶多酚、速溶茶、茶籽油等茶食品及茶功能成分产品,不断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率,延伸茶叶产业链条,重点支持&三线三带三园&中的茶叶龙头企业开发含茶食品、日化用品、保健品等,力争到2020年引进培育1-2家茶叶深加工综合利用企业,年产值达10亿元。  完善配套产业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立一批休闲饮茶中心(茶楼)、一批茶文化休闲农庄、1-2个包装设计制作中心、2-3个物流配送中心、1个茶具茶文化展示销售中心等,年涉茶销售值达30亿元。  (三)知名品牌创建与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突出巴中茶叶&高山、生态、富硒&的特色,大力实施茶叶品牌带动工程,创建&巴中云顶&公用品牌,推行茶叶&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发展战略。全面开展茶叶公用品牌策划、征集、注册、宣传、推介工作,着力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省著名商标,做大做强 &罗村&、&元顶子&、&翰林&、&光雾山&、&伯坚翠茗&等企业品牌,提升巴中茶叶的影响力。加大对&巴中云顶&公用品牌的保护力度,实施公用品牌市场准入制,加强知名商标的管理。鼓励支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等,力争打造4-6个国内知名企业品牌,把&巴中云顶&公用品牌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省著名商标。积极开展国家、省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活动,鼓励支持茶叶生产企业申报争创名优品牌。  深入开展茶叶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以无公害为基本要求,以绿色、有机为主攻方向,制定&巴中云顶&系列绿茶、红茶和巴中高山富硒茶等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等标准,鼓励支持企业开展QS(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等认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和GM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等。以标准化支撑产业化,以技术链支持产业链,夯实茶叶品牌的品质基础。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按照扶优扶强原则,鼓励市内茶叶企业打破行政区限,通过改制、兼并、重组、合资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全市茶产业不断升级。优先扶持以经营名优茶和大宗茶为主、拥有注册商标、建有基地、获得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向&三线三带三园&集中,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龙头企业,发挥规模效益,打造茶产业集聚区。着力引进实力强、理念新、基础好、市场广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加入川茶集团、川茶协会等。  (四)消费群体与市场拓展工程。  坚持以四川省内、西北、华北市场消费支撑茶产业发展战略,深入挖掘本市内茶产品消费潜力,不断扩大省内、市内茶产品消费人群,形成巴中茶叶产销区统一的产业格局。积极实施饮茶文化宣传和氛围营造计划,市政府和有实力的企业在国家、省、市级电视台、报纸、杂志、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巴中茶叶。以城镇消费区的中小城镇居民及低收入群体等为重点,培养广大城镇居民饮茶兴趣和习惯。积极挖掘开发农村潜在的茶叶消费市场,以销售中、低端茶产品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村消费区农民的茶消费水平,引导农村居民健康消费、健康休闲,让农民想饮茶、饮得起茶、有地方休闲品茶。广泛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鼓励开展&茶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在中小学等开设茶艺、茶知识、茶文化等课程,举行各种形式的茶文化知识培训活动,推动茶文化和知识的普及。  拓展茶叶流通渠道,除连锁专卖店外,在大中城市百货店、超市、购物中心等设立连锁专柜。主攻西北、华北市场,开发东北、华东市场。积极开展茶叶交易电子商务。  (五)茶产品与茶文化旅游开发工程。  开发&巴中云顶&茶产品系列,规划设计为:绿茶系列包括名优绿茶(巴中茗芽:芽形,巴中茗剑:扁形),属高档茶;优质绿茶(巴中雾毫:条形、卷曲形),属中档茶;大宗绿茶(巴中茗眉:炒青、烘青、半烘炒绿茶),属大众茶。工夫红茶(巴中红:条形、珠形),属高档、中档红茶。黑茶等主要采用夏秋季鲜叶原料。  坚持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组建&巴中云顶&茶学会,充分挖掘巴中茶叶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巴中茶叶文化,促进茶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茶叶主产区和巴中市区,积极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研究开发&茶-旅游&产品,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红军革命历史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鼓励支持建设一批茶文化休闲农庄,打造一条集&观工艺、品茶叶、赏茶艺、购茶叶&的服务休闲观光茶园和各种档次的茶楼、茶馆等,增强文化旅游对茶产业的带动作用。充分运用载体,组织开展巴中茶叶展示展销、品茶、斗茶等活动,定期举办巴中茶叶博览会、巴中茶叶推介会、巴中茶文化节、茶产业论坛等活动,鼓励支持茶企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开展茶文化推广活动。  (六)质量监控与预警工程。  建立健全茶叶原产地保护制度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健全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依托现有的质量检测检验机构,整合、充实检测力量,在巴中市和三个县改扩建2-3个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机构。支持三个县依托现有机构和条件,设立县级茶叶质量安全及茶树病虫草害防治预测预报站。支持茶园面积达万亩以上的乡镇设立预测预报点,逐步完善茶叶质量安全和病虫草害防治监控与预警体系。在茶叶生产企业中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全面质量管理,实现茶叶质量全程可监控、可溯源。强化农药和肥料等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投入品使用登记制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立植保专业队,开展绿色防控,实行统防统治。  三、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任务分解与进度  按照&建设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双百&工程在三县的建设任务和实施进度。  (一)巴中市茶园基地建设任务分解与进度见下表:  表5-1 巴中市茶叶&双百&工程目标任务分解表年份新建茶园      (二)三个县茶园基地建设任务分解与进度见下表:&&&  图5-4 南江县重点规划乡镇分布图  &  图5-5 通江县重点规划乡镇分布图  &  图5-6 平昌县重点规划乡镇分布图&  (三)巴中市茶产业加工布局建设任务分解。  1.茶叶初制加工厂建设。  在&三线三带三园&中按相对集中的原则每5000亩为一个初加工片区,在每个片区的中心并靠近公路和输电线路的地段建设1个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厂。总规划建设200个,其中:新建150个,集中与改造50个,每个茶厂年初制加工能力达到200-300吨。  到2015年,南江县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20个,集中与改造10个;通江县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20个,集中与改造10个;平昌县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15个,集中与改造5个。  到2020年,南江县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40个,集中与改造10个;通江县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40个,集中与改造10个;平昌县新建茶叶初制加工厂15个,集中与改造5个。  2.茶叶精深加工园区建设。  每个重点县在城市附近5-10km范围内,建设一个茶叶精深加工园区,园区规模亩。  到2015年:  在通江县民胜-大兴区域、南江县正直-和平区域、平昌县得胜-双鹿区域确定园区选址,完成园区建设用地手续、建设布局设计等,出台茶叶加工企业入驻园区的优惠政策,完成园区内土地平整、水电气三通、道路设施建设等。  通江县、南江县的园区内引进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优质大宗茶精制企业各4家,平昌县的园区内引进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优质大宗茶精制企业2家,具备茶叶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分级包装等能力。  到2020年:  通江县、南江县的园区内引进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优质大宗茶精制企业各6家,平昌县园区内引进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优质大宗茶精制企业3家,具备茶叶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分级包装等能力。  园区内引进1-2家茶叶深加工企业,加工生产茶饮料、含茶功能食品、茶保健品和茶叶天然产物产品等。  三县园区内建成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物流配送站等。  (四)市场体系建设。  到2015年:  在巴中市城郊建成&川东北茶叶交易中心(市场)&,规模1-2平方公里,辐射巴中市周边茶叶主产区和巴中市重点产茶县的鲜叶原料、茶叶初制产品交易市场;  初步完成市场内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茶产品包装品等物流配送中心、品牌展示中心、产品宣传中心、茶文化交流中心等布局设计。  规划布局成渝经济区域销售市场;重点开展西北、华北销区市场调研。  到2020年:  完善&川东北茶叶交易中心(市场)&建设,建成检验检测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展示中心、宣传中心、交流中心等。  积极引导巴中茶叶龙头企业入驻成渝经济区域销售市场;鼓励巴中茶叶龙头企业进入西安、太原、兰州(西北)及京津冀(华北)等销售市场。  (五)定期组织巴中茶叶博览和推介活动。  每年3-4月在巴中市举办巴中茶叶博览会或茶商大会,内容包括巴中绿色及红色旅游资源介绍、巴中茶叶品鉴、巴中茶叶品牌展示宣传、省内外茶商交流等活动。  每年9-10月在成渝区域、西安、太原、兰州(西北市场)及京津冀(华北市场)等销区,按一年选择一个城市举办一次巴中茶叶推介会,组织巴中茶企特别是龙头企业参加,扩大巴中茶叶在销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市场体系建设布局见图5-7:&  &  图5-7 巴中茶叶市场辐射区域图  第六章 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    一、投资概算  &六大工程&初步估算总投资25.3亿元。  (一)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投资。  该工程投资16.8亿元,占总投资的66.4%。  改造低产低效茶园14万亩,投资1.4亿元;新建标准化茶园65万亩和建设万亩、千亩和百亩优质高效示范茶园,投资14.4亿元。  良种繁育体系投资1.0亿元,占总投资的4.03%。其中:改扩建3个面积1000亩以上的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10000元/亩,投资0.3亿元;改扩建10个年产万株的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圃,投资0.5亿元;建设1&2个&南茶北移&试验、示范点,投资0.2亿元。  (二)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投资。  该工程投资1.7亿元,占总投资的6.7%。  研究开发夏秋茶,企业开展夏秋茶生产示范、加快调整产品档次结构,投资0.5亿元;实施新产品开发计划,投资0.2亿元。  引进培育1-2家茶叶深加工综合利用企业,投资0.5亿元。  建立一批休闲饮茶中心(茶楼)、一批茶文化休闲农庄、1-2个包装设计制作中心、2-3个物流中心、1个茶具茶文化展示销售中心等,投资0.5亿元。  (三)知名品牌创建与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投资。  该工程投资4.5亿元,占总投资的17.8%。  知名品牌创建投资2.2亿元,占总投资的8.87%。其中:实施茶叶品牌带动工程,打造1个国内驰名商标、4-5个省内知名企业品牌,投资0.8亿元;保护公用品牌,投资0.15亿元;制定各类标准和取得各类认证,投资0.05亿元;建销售网点120个,100万元/个,投资1.2亿元。  龙头企业培育投资2.3亿元,占总投资的9.27%。其中:加快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开展清洁化生产示范,建成连续化加工示范生产线100条,投资0.8亿元;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5家,0.10亿元/家,投资1.5亿元。  (四)消费群体与市场拓展工程投资。  该工程投资0.5亿元,占总投资的2.0%。  主要用于开展饮茶文化宣传和氛围营造等。  (五)茶产品与茶文化旅游开发工程投资。  该工程投资1.0亿元,占总投资的4.0%。  主要用于开展茶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宣传,投资0.3亿元;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投资0.2亿元;举办茶业博览会、茶文化节、茶叶论坛等活动,投资0.5亿元。  (六)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工程投资。  该工程投资0.8亿元,占总投资的3.2%。  改(扩)建2&3个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投资0.5亿元;建设三个县乡镇茶叶质量安全及茶树病虫草害防治预测预报站(点),投资0.3亿元。  二、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规划的实施,将使巴中市茶叶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茶文化更加浓厚,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将实现我市由茶产业大市向茶产业强市的跨越。到2020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将达到100万亩,较2012年增加2倍多,全市茶产业综合总产值由2012年的1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扣除70%的生产、流通成本等,全市年茶产业纯收入将由2012年的3亿元增加到30亿元。  (二) 社会效益。  通过规划的实施,可充分发挥茶产业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社会效益显著。到2020年,全市茶农数量将由2012年的8.78万多户增加到10万户左右,按照每户种植4亩茶园计算,户均每年增加收入3.2万元以上,对增加农民收入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茶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流通、精深加工、文化娱乐、观光旅游等领域也将逐渐发展壮大,按照茶叶生产环节可吸纳50万个农村劳动力、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环节可提供约10万个就业岗位计算,整个茶产业可提供约60万个就业岗位,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用明显。因此,全市茶产业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建立茶树与其他乔木或半乔木林木共同形成的高产、优质、合理的立体生态群落,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实施&猪&沼&林&茶&等循环生产模式和实行良好农业规范管理,可大幅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生产和生活环境。茶产业既是高效农业,又是环保产业。通过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采用先进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可大大降低茶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建设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利于提高森林覆盖率,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建设茶叶生态旅游观光茶园等,可达到美化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第七章 茶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建立组织机构。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协调、统筹管理是加快巴中市茶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商务局、市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扶贫移民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林业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巴中银监分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重点县的县长为成员的巴中市茶产业&双百&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巴中市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同时,各县、乡镇也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茶叶产业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形成共促茶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明确工作职责。  明确各部门、各乡(镇)职能职责,将茶叶产业发展任务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市茶叶&双百&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茶叶&双百&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措施和督促考核。市茶叶产业发展中心要完善工作职能,引进专业人才,落实专项经费,研究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负责茶叶产业重大项目申报及实施管理工作,抓好茶叶产品开发、科技研究、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及重要茶事活动。市级其他相关部门及相关县区政府按职能职责分工抓好茶叶&双百&工程建设工作。建立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层层落实。建立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做到季度有动态分析,半年作初评预测,年终组织考核评比,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层管一层,人人有责任,层层有压力,共同推进巴中市茶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确保规划实施的连续性、稳定性。做到领导变,规划不变;环境变,目标不变;市场变,产业不变。  (三)建立茶农专合组织。  原则按每个初制车间覆盖5000亩以上茶园种植户组建一个茶农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在生产中实施标准化生产与管理、连接企业和农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完善服务功能、推动集约化经营、探索和实行茶园病虫害综合及生物防治与茶园机械化作业(机耕、机剪、机采)专业托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下树率,实现茶叶安全、高效。  二、强化政策扶持  (一)产业扶持政策。  在巴中市茶产业发展的研发、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整个产业链上制定鼓励与保护政策,积极出台土地流转、财政扶持、金融扶持等相关配套政策,全产业链政策保护和支持全市茶叶的产业化发展。  (二)招商引资财政优惠政策。  制定巴中市茶产业发展鼓励扶持办法,优惠政策按照《巴中市投资鼓励办法》执行,重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积极引进研发、种植、加工、储藏、销售、信息服务等经营主体,推动全市茶产业的发展。制定&一对一&招商服务政策,在项目审批、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给予减、免、缓等优惠政策。市级财政设立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茶叶重点县财政加大对茶叶产业发展的专项投入,主要对茶叶基地建设、建立连锁专卖店、大宗进入超市品牌打造、新产品开发等给予支持。加强整合农业、林业、扶贫、水务、国土等部门涉农资金,重点投入茶叶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信贷政策,创新信贷产品和抵押担保方式,大力制定农村产权、互保联保及企业应收账额、仓储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减免,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招商优惠政策;制定保障生产所需生产资料优先充分供应的相关政策,如茶叶品种引进补贴政策,加工企业优先保障水电供应等政策。  三、突出技术支撑及人才培养  (一)成立技术小组。  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教授专家作为技术顾问,由市农业局、四川省茶业工程中心、巴中市茶叶研究所、各县乡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组成技术小组,负责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制订和落实、技术指导与培训等工作。技术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  (二)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  一是茶园建设按有机茶、绿色食品、无公害茶等标准进行茶园规划建设;二是制定巴中市《茶叶标准化初制加工车间建设规范》,新建加工车间按此规范进行规划建设;三是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园病虫害。  (三)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的合作,着力研究解决制约巴中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问题。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茶企业建立茶叶技术研发中心,承担新技术、新品种及&南茶北移&的试验、示范工作。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支持&三线三带三园&的县、乡镇配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市、县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专业人才到茶叶基地工作。  (四)培养技术人才。  通过多项激励措施,采取积极的人才政策和措施,不断引进和培养茶叶科技人才。大力发展农民技术培训,以茶叶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产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积极引进先进培训理念和科学管理技术,不断创新产业经营模式。采取分层办班、系统培训,分片办学、现场培训,分类辅导、专业培训,典型引路、示范培训,上门服务、下乡培训等形式,切实形成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教育和创业指导相给合的培训模式,引导茶农成为先进技术的实施者。积极开展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  四、创新推进机制  (一)创新驱动发展。  1.创新发展理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新要求,树立抓茶产业发展不仅仅是抓农业,而是涉及到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在巴中市,抓茶产业就是抓龙头企业,就是抓农业增收,就是抓提质增效,就是抓城乡统筹,把茶产业抓上去了,带动千家万户致富,就是培养造血功能的新的发展理念。  2.创新土地经营机制。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土地经营机制。以三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依托,引导农户以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各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3.创新产业激励机制。  建立巴中市茶业研发基金,鼓励高品质茶树品种、茶叶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通过政策奖励、利益联结等方式,调动各个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全市茶叶产业化发展进程。采用聘请制和技术合作入股,充分发挥专家的积极性,为我市茶叶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4.创新行业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巴中市茶叶企业与川茶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合作新模式,走&大集团连小集团,小集团连专合社,专合社连种茶农户&、&大园区、小业主&、&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等新路子,促进多种联合,以内生动力驱动全产业链的统一和协调发展,快速发展壮大。  (二)探索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巴中市茶叶灾害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并建立相应的防控体系,防范自然风险。积极探索开展政策性茶业保险,建立茶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大力开展茶业贷款担保业务,有效防范和转移茶业发展风险。加强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积极开展对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降低产业的技术风险。加强茶叶全产业链发展,注重市场物流设施建设和市场信息服务,强化管理,保障质量,开发经销渠道,提升品牌,降低茶叶产业的市场风险。  (三)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立足现状,加大政府支持,培育和扶持茶叶龙头企业、茶叶家庭农场、茶叶专业合作社;利用品牌宣传、政策吸引,加强茶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大型茶业企业和资本投资巴中茶业,提升茶叶精深加工和产业营运水平。支持品牌企业整合资源和市场,组建产业联盟或产销集团,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发展格局。引进知名龙头企业;加强对社会和工商资本的吸引力度,积极引进社会投资团体和个人成为巴中市茶业经营主体;大力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探索相关合作社再联合,鼓励有实力的合作社跨区域建立联合社。通过整合发展,到2020年茶叶专业合作社基本覆盖全市茶叶种植农户。  五、宣传推介巴中茶叶品牌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普及茶叶消费知识,促进茶叶大众消费市场逐步成为主体市场。以茶文化节、茶叶博览会等常规会展为平台,不定期举办综合性、专题性的国际国内茶叶博览、展示、技术洽谈会等,扩大巴中市茶产业的影响。组织&抱团式&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茶叶博览会、学术研讨会及各种宣传活动,塑造巴中茶叶品牌形象。
主办:中共巴中市委 巴中市人民政府 承办: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江北大道市政府办公大楼 邮编:636000 E-mail: 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