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外资企业年检实际使用外资的多少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 正文
2014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评价报告
来源:中华网
&  日前,由萨斯坦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牛凤瑞、秘书长吕伟华主编的2014《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研究报告》(中英文对照)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现摘登研究报告第一部分——2014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评价报告,以供外商、城市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和借鉴。
  1.1 开展外资吸引力评价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1.1.1 开展外资吸引力研究评价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出台了一系列外资的政策措施,成果显著,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促进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政策调整,一些政策寻求型与资源寻求型的外资企业迫于成本上升压力,出现了区域转移,还有一些外资企业面对不确定的经济风险,开始资本撤出。全面认真研究外资的新动向、新问题,推进利用外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紧迫的重要课题。
  1.1.2 开展外资吸引力评价研究目的
  (1)及时掌握外资在中国城市及开发区的投资流向与区域布局,为外商投资提供方向标。
  (2)为城市及开发区提升外资吸引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3)为中国可持续利用外资提供决策支持。
  (4)深入研究外资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探索城市及开发区利用外资新路径,实现外资与区域发展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外资在推动中国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再平衡中的积极作用。
  1.2 评价对象、评价标准、数据来源
  1.2.1 评价对象
  中国是大国经济,各城市发展禀赋和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吸收外资的能力和水平也存在极大差异。中国又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有的城市统计实为建制市统计,即作为行政区划的统计。而建制市又分为省级、副省级、地级和县级等四个行政级别。县级市系由撤县建市而来,更多地只是区划名称的改变;副省级市系在地级市基础上的行政级别升级,仍由省级行政区所辖;直辖市辖区行政级别为地级,但与地级市辖区属同级行政区划,基于此,为增加相对可比性,本研究以行政区划级别为据,对县与县级市和市辖区、地级市(包括副省级城市)、省市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各类开发区虽有独立的边界和运营的相对独立性,但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区,单独列出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统计,全国共有31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52个县级行政区参与评价,最终评出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2014“中国外资吸引力省市排名”。根据2013《中国开发区建设年鉴》统计,全国共有17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参加开发区外资吸引力评价,并最终评出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
  1.2.2 评价标准
  考虑到统计资料完整性与可比性,2014年《中国城市及开发区外资吸引力评价》以2012年度城市及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数据作为评价指标。排名客观真实体现了目前外资在中国城市及开发区的投资流向。
  1.2.3 评价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公开数据,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公正的原则。
  1.3 评价结果与分析
  1.3.1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评价
  1、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排名
  2、《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分析
  (1)500强综述
  500强排名前10强的城市为:天津市滨海新区、上海市浦东新区、辽宁大连市金州区、北京市朝阳区、重庆市渝北区、辽宁瓦房店市、江苏昆山市、上海市闵行区、北京市海淀区、四川成都市锦江区。前10强中,东部占6席,西部占2席,东北占2席。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实际利用外资98.41亿美元荣膺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榜首。
  东部地区前10强为:天津市滨海新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朝阳区、江苏昆山市、上海市闵行区、北京市海淀区、广东广州市萝岗区、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福建晋江市。
  中部地区前10强为: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湖南长沙市天心区、湖南长沙市芙蓉区、湖南长沙市雨花区、湖南长沙市开福区、江西南昌县、湖南长沙县、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北武汉市青山区、河南郑州市金水区。
  西部地区前10强为:重庆市渝北区、四川成都市锦江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四川成都市青羊区、重庆市渝中区、四川成都市成华区、四川成都市武侯区、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四川成都市金牛区、重庆市江北区。
  东北地区前10强为:辽宁大连市金州区、辽宁瓦房店市、辽宁沈阳市铁西区、辽宁大连市甘井子区、辽宁沈阳市和平区、辽宁沈阳市沈河区、辽宁沈阳市沈北新区、辽宁沈阳市东陵区、辽宁庄河市、辽宁沈阳市大东区。
  (2)500强平均利用外资规模偏低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平均实际利用外资仅2.99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以上的仅有19个,实际利用外资额在2亿美元以下的多达337个。
  500强前10强平均利用外资32.24亿美元,500强东部地区前10强平均利用外资28.83亿美元,中部地区前10强平均利用外资3.9亿美元,西部地区前10强平均利用外资10.8亿美元,东北地区前10强平均利用外资11.9亿美元。
  (3)区域分布差距大
  区域间利用外资差距较大,东部地区占305席,占比56%。中部地区占127席,占比23%。西部地区51席,占比9%。东北地区占62席,占比12%。
  中部地区前10强仅湖南省就占据6席,江西2席,湖北1席,河南1席,安徽和山西没有入围。西部地区差距更大,前10强基本上被重庆市和四川成都市包揽,仅内蒙古占1席,其他省市均没有入围。东北地区更是辽宁省一家独大,吉林和黑龙江没有一个跻身前10强。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省域分布:
  各县市区利用外资差距明显。排名500强榜首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高达98.41亿美元,而排名500强最后一名的山东昌邑市仅仅只有6629万美元。500强前10强平均利用外资32.24亿美元,500强后10名平均利用外资只有6683万美元,相差30多倍。
  (4)统计数据有水分 500强利用外资总额超过全国
  由于统计数据不规范,来源不统一,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存在,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总计实际利用外资1631.64亿美元,高出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近500亿美元。
  (5)中西部及东北外资吸引力凸显 示范效应强
  尽管目前外商投资依然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但江西南昌县、湖南长沙县、四川双流县、辽宁大洼县、吉林珲春市、黑龙江肇州县、河南伊川县等县市在500强排名相对靠前,充分说明了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对外资吸引力趋强,特别是大洼县、珲春市、肇州县、伊川县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强县,利用外资走在前列对于欠发达地区探索利用外资新路径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外资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投资比重的逐渐增加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动力。
  1.3.2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评价
  1.《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排名
  表3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
  说明:1、本表地市利用外资数据为2012年度数据。
  2、数据来源: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其它公开数据。
  2.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分析
  (1)辽宁大连市荣膺百强榜首
  百强前10强为:辽宁大连市、江苏苏州市、四川成都市、辽宁沈阳市、广东深圳市、浙江杭州市、广东广州市、山东青岛市、湖北武汉市、江苏南京市。东北地区的辽宁大连市以实际利用外资123.5亿美元荣膺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榜首。前十强中东部占6席,中部占1席,西部占1席,东北占2席。
  (2)苏州市、武汉市、成都市、大连市分列各区域第一名
  东部地区前5强为:江苏苏州市、广东深圳市、浙江杭州市、广东广州市、山东青岛市。
  江苏苏州市以实际利用外资91.65亿美元位列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东部地区第一名。
  中部地区前5强为:湖北武汉市、河南郑州市、湖南长沙市、江西南昌市、河南洛阳市。
  湖北武汉市以实际利用外资44.44亿美元荣膺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中部地区第一名。
  西部地区前5强为:四川成都市、陕西西安市、云南昆明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内蒙古包头市。
  四川成都市以实际利用外资85.9亿美元荣膺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西部地区第一名。
  东北地区前5强为:辽宁大连市、辽宁沈阳市、吉林长春市、黑龙江哈尔滨市、辽宁盘锦市。
  辽宁大连市以实际利用外资123.5亿美元荣膺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东北地区第一名,同时也是全国百强第一名。
  (3)百强平均利用外资17.42亿美元,地市间差距大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平均实际利用外资17.42亿美元。百强前10强平均实际利用外资64.02亿美元。百强后10强平均实际利用外资4.4亿美元。两者相差近15倍。
  百强榜首的辽宁大连市实际利用外资123.5亿美元,百强最后一名的山东日照市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相差近30倍。百强中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以下的有48个。
  (4)东北地区前5强平均利用外资规模逼近东部地区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前5强实际利用外资82.3亿美元。其中,东部地区前5强平均实际利用外资57.39亿美元,中部地区前5强平均实际利用外资30.96亿美元,西部地区前5强平均实际利用外资31.1亿美元,东北地区前5强平均实际利用外资50.69亿美元。东北地区前5强平均实际利用外资已逼近东部发达地区前5强。
  (5)区域间利用外资差距进一步缩小,中部优势凸显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分布于安徽安徽(6席)、福建(4席)、广东(9席)、贵州(1席)、海南(1席)、河北(6席)、河南(8席)、黑龙江(2席)、湖北(3席)、湖南(6席)、吉林(2席)、江苏(13席)、江西(7席)、辽宁(10席)、内蒙古(3席)、山东(9席)、山西(1席)、陕西(1席)、四川(1席)、云南(1席)、浙江(6席)等21个省份。
  其中,东部地区占48席,中部地区占31席,西部地区占7席,东北地区占14席。东部地区百强比例低于50%,中部地区占比超过30%,外资吸引力愈发凸显。
  (6)百强地市利用外资规模远超全国数据
  现有外资统计体系的弊端在地市利用外资方面进一步凸显。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总计实际利用外资1742.75亿美元,高出同期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近600亿美元。
  1.3.3 2014中国外资吸引力省市评价
  1.2014中国外资吸引力省市排名
  表4 2014《中国外资吸引力省市排名》
  2. 2014中国外资吸引力省市排名分析
  (1)江苏省荣膺第一,利用外资规模遥遥领先
  排名前10的省市为:江苏省、辽宁省、广东省、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重庆市。
  江苏省基础条件好,投资环境优良,对外开放程度高,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357.9亿美元,排名2014“中国外资吸引力省市”榜首。
  前10强中:东部占6席,中部占1席,西部占2席,东北占1席。
  (2)全国省市平均利用外资81.15亿美元,仅有10个过百亿
  2014《中国外资吸引力省市排名》中的31个省市平均实际利用外资81.15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以上的省市仅有10个。低于平均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的省份多达19个。排名最后一名的甘肃省实际利用外资仅只有6100万美元,与排名榜首的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差距近300倍。
  (3)省市利用外资规模数据与全国数据差距悬殊
  2014《中国外资吸引力省市排名》中的31个省市总计实际利用外资2515.76亿美元。高出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近一倍。如此大的差距折射出外资统计存在重大问题,亟待改革。
  1.3.4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评价
  1.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排名
  表5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名单
  2.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分析
  (1)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居百强榜首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排名前10强的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以实际利用外资50.03亿美元荣膺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榜首。
  (2)东部地区百强数量多 东北地区前5强外资规模高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分布安徽、北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云南、浙江、重庆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部地区占据57席,中部地区占28席,西部地区占9席,东北地区占10席。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东部地区前5强为: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地区前5强总计利用外资112.71亿美元,平均实际利用外资22.54亿美元。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中部地区前5强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部地区前5强总计利用外资23.39亿美元,平均实际利用外资4.67亿美元。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西部地区前5强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地区前5强总计利用外资21.34亿美元,平均实际利用外资4.26亿美元。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东北地区前5强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地区前5强总计利用外资85.19亿美元,平均实际利用外资17.03亿美元。
  (3)百强开发区平均利用外资规模偏小
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总计实际利用外资488.6亿美元,平均实际利用外资4.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以上的仅有8个,2亿美元以下的多达40个。排名百强最后一名的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仅7000万美元,与榜首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差70多倍。
  1.4 中国城市及开发区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1.4.1数据统计不规范,发布时效性差。
  关于全国利用外资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都不一致。2002年以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与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差距越来越大。县市区、地市、省市、开发区等也都存在实际利用外资数据统计不规范,口径不一致的情况,不同来源的数据导致全国与地方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另外,统计数据公开的不及时,甚至很大一部分城市不公开利用外资数据,这些都不利于对外资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深入学术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很难为可持续利用外资提供较好的决策支持。
  1.4.2 利用外资差距大 区域分布不均衡
  从全国来看,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利用外资差距明显,区域分布不平衡。2012年东部地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20747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55.4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3.2%和76.5%。中部地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2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3.3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5%和7.4%。西部地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06家,实际利用外资99.2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4%和8.9%,东北地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50家,实际利用外资76.2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8%和6.8%。
  从外资吸引力评价结果来看,各区域间、城市间、开发区之间利用外资差距较大。
  在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中,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以上的有19个,而这19个当中有14个均属于东部发达城市。排名500强前10位的县市区实际利用外资均在10亿美元以上,而排名后10位的县市区实际利用外资均在7000万美元以下,相差10倍以上。
  在最具外资吸引力地市百强中,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以上的有25,其中有16个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排名前10强的地市实际利用外资均在40亿美元以上,而排名后10强的地市实际利用外资均在5亿美元以下,相差8倍以上。
  在外资吸引力省市前10强中,有6个位于东部发达地区,排名靠前的10个省市实际利用外资均在100亿美元以上,而排名后10强的省市实际利用外资均在10亿美元以下,排名后5位的省市均在5亿美元以下,与排名靠前的10个省市差距达到20倍。
  在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级开发区百强中,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以上的有31个,其中有22个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排名前10强的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均在8亿美元以上。排名后10强的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均在1亿美元以下,相差近8倍。
  1.4.3 重引资规模,轻引资质量
  中国城市及开发区利用外资绝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质量不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很长一段时期,地方政府不顾自身实际,盲目引进外资,重规模和数量,注重对财政的贡献,忽视外资对当地企业的辐射带动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
  大量引进的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外资企业大多数属于出口导向型企业,投资领域也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并且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技术溢出效应效应较低,对内资企业带动作用不突出,与内资企业处于竞争状态而非共赢状态。激烈的市场竞争逼迫内资企业不得不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这种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并非是通过技术的进步来实现。更多地是通过增加劳动者劳动时间,这种恶性竞争不利于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1.4.4 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
  外资带来的新产品、新技术并不等于国内企业就具备了生产新产品、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国内企业很少与外资企业建立共同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在技术开发领域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吸收先进技术和再创新的能力较弱。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出仅相当于日本和韩国的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支出多年来一直远高于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支出,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长期在1:0.05-1:0.07左右。许多产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下。
  1.4.5 重高层次人才引进,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地方政府与开发区为了发展高端产业,纷纷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需要大量实用性、专业性技术人才。在我国,技能劳动者占比19%左右,总量严重不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不到1/20,只占5%。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更是达到2:1以上。
  1.4.6 重流量分析,轻综合研究
  长期以来,政府统计数据更多的是关注某一时期吸引了多少外商投资、投资行业和地区分布、投资者的来源和性质、投资者的投资方式等。而对如外资的经营状况、盈利况状、技术研发、对当地城市和企业的贡献与影响等等则较少跟踪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外资的相对优势、外资对内资企业的贡献及影响、外资对中国经济的真实贡献及影响等等进行及时的综合研究和分析才能及时调整利用外资的政策与产业导向,引导外资持续、健康发展。
  对外资的综合研究也被学者称之为外资经济研究。高敏雪对外资经济的定义是:外资经济是指所有在大陆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的企业,覆盖了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独资经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具体形式;所谓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则是指依赖外商(港澳台)直接投资建立的经济实体。许晓娟全面应用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海关总署的数据描述了中国外资经济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外资企业数量占中国企业数量的大约4%,资产总计则占10%以上,就业人数占大约14%。外资企业营业收入占中国企业营业收入的接近20%,外资企业的进口和出口占据中国进口和出口的50%以上。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中有50%来源于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差额,外资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新产品销售收入的40%,其中新产品出口占全国的60%以上。
  1.5 对策建议
  1.5.1 完善外商投资评价体系,构建跨部门的外资综合统计平台
  所谓的跨部门外资综合统计平台是指外资流量与存量的综合统计平台。既要统计分析外商投资的总体分布情况,又要分析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带来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数据主要来自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金融监管部门。商务部是利用外资的监管部门,主要提供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数据,外汇管理局提供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和金融机构对境外资产负债及损益申报系统数据,金融监管部门提供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数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是企业法人执照的发证机构,提供外资企业的登记注册信息。国家统计局掌握常规统计和经济普查等企业统计,提供关于外资经济运营情况的信息。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个涉及外资统计的部门应该联合构建统一的外资综合统计平台,建立一套动态的外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共享外资统计信息,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准确性,防止数据虚报,同时及时对外发布,为相关学术研究、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1.5.2 创新引进外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由于东部地区开放程度较高,基础条件较好,集聚能力较强,利用外资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远远超过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占全国的比重也分别超过80%和70%。这是中国区域梯度发展的反映。随着东部地区产业成本上涨以及结构转型升级,外资开始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进行转移。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利用外资数量与规模开始上升。如何总结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经验,吸取教训,更好的引进外资,促进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引进外资模式,避免落后产能,污染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及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是一个必然现象,但如何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利用外资的模式。
  新的利用外资模式(STTS)是指:战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 )+技术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人才优势(Talent advantage)+服务优势(Service advantage)。
  战略定位:利用外资首先要有战略定位,包括城市及开发区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定位、国内区域发展中的定位、产业定位等等。定位准确才能选资准确,才能实现共赢。
  技术溢出效应:引进的外资企业必须本身技术先进,相比投资区域具有技术优势,这是技术转移和溢出的必要条件。技术溢出效应明显才能更好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人才优势:各城市及开发区必须准确掌握自身人才优势,尤其是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必须明确当地是否具备消化吸收外资先进技术的能力,是否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是否能实现效率的增长,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服务优势:包括企业服务和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包括合作企业和配套企业。合作企业主要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配套企业主要是产业内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政府服务就是要求政府要创造有利于外资发展的各种软硬环境,包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等以及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政府要加快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和企业转型升级,为内外资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经营环境。
  引进外资充分考虑以上四大主要因素,做到精准引资,推动地方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为了缩小区域引资差距,201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目录拓宽了投资领域,比原目录新增了173条;优化了产业导向,除传统制造业外增加了服务业领域相关条目;提高了鼓励标准,增加了鼓励省份。目录的实施将对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应对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等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区域发展。
  建立跨区域利用外资合作平台,包括产业合作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各区域充分利用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着力打造一批本区域内具有较强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内资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推动利用外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过渡。避免被动的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1.5.3 用科学政绩观指导外资工作,提高引资质量
  转变引资观念。树立科学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引资观,调整引资战略,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严格的准入清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污染、高耗能外资企业转入。
  创新引资方式。摈弃粗放的引资方式,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实现引资的专业化、系统化,实现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真正发挥外资企业的竞争效益、示范效应,促进外资与当地企业的共赢、持续健康发展。
  提高引资质量。高度重视对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预评估,严禁引入没有技术溢出效应或溢出效应不明显,不能很好的带动当地关联企业共同发展的外资企业。东部地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大现代服务业、技术研究中心、高端制造等引资比重。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注重引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外资企业。
  1.5.4 努力打造综合性的技术创新平台
  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属于二次创新。侧重点在再创新上。再创新缩短了对先进技术赶超的时间。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一是通过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的自主研发,另一个就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以获取技术外溢。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对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国内企业对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进一步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资金投入上也是捉襟见肘。为了更好发挥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国内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地方政府可以整合外资企业、当地内资企业共同建立综合性的技术创新平台。地方政府要制定技术引进的总体战略,避免重复引进、低水平引进和盲目引进。要进一步完善鼓励技术再创新的政策措施、发展规划、优惠政策等。要鼓励外资企业增强创新能力,设立和完善技术研究中心,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国内企业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重视与引进企业技术融合度,提高再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
  1.5.5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
指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500万人,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200万人,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现在人才的主要问题在于,一些地方不顾自身基础条件和产业基础,盲目进行所谓的产业升级,盲目的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其结果是这些高层次人才要么水土不服,要么英雄无用武之地。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急需的专业实用性技术人才大量匮乏。政府应该制定综合的人才培养规划,统筹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关系,进一步加大对实用性、专业性技能人才培养,健全各类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推动内资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内资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助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1.5.6 加强外资监测与研究,推动利用外资可持续发展
  外资的贡献究竟有多大,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目前面临哪些问题,未来外资政策如何调整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进行长期的深入研究。这就需要加强和改进外资统计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客观性。通过数据分析外资的流量与存量变化、外资经营状况等来准确把握外资的发展质量,特别要剔除假外资现象对外资统计和可持续利用外资的影响。深入研究外资在推动技术进步、就业、环境改善、节能降耗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深入研究不同地域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科学评估外资企业在地区发挥的作用,及时研究外资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动态的调整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引导内外资企业协调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网声明】本文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
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经济网”。违
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 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外资企业年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