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金字塔变化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的影响

|||||||||||
最新播报: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转型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其中一大原因与充沛的劳动力有关。而在各种发展因素中,人口因素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人口因素一旦发生趋势性改变,相应的经济社会政策就需要调整。正所谓“花无百日红”。现在,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趋势性转变,如何将这种看似负面的变化转变为正能量?需要大智慧。
  ——亚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源源不断的适龄劳动人口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人口红利),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弯道超车”的有利因素。
  ■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老龄人口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适龄劳动人口占比逐渐下降,我国人口红利优势正在逐步减退。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
  ■应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把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组合成正能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梁达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年的10多年间,我国总人口年均增长0.6%,其中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7%,乡村人口年均下降1.9%。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特点:一是人口总量低速增长;二是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人口总量低速增长
  2009年底,中国内地人口总量为133474万人,比2005年增加271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2%,比“十五”时期下降了0.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5.89%。降至2011年的4.79%。。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减少,年均增加人口由“十五”时期的803万人减少至“十一五”时期的680万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12年末,中国内地总人口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出生人口16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10%。,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比上年提高0.16个千分点。
  2.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
  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33%,而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2011年末,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比2006年增加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末,我国大陆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22287万人,占总人口的16.5%,比上年末提高0.01个百分点;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
  考虑到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很快,未来我国老龄化人口的规模和比例还会较快上升。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从“十一五”期间每年净增480万提高到“十二五”期间的每年增长800万,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人口比例达到16.7%,而该比例已达到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水平,而当时日本人均GDP已远超过1万美元。
  3.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局部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招工难”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峰值,总量为9.99亿人,之后逐渐下降,到2020年将下降至9.87亿人。年就业年均增速将比前期下降0.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4个百分点。城镇化加速推进所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仍然不能弥补劳动力人数下降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人口与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人口要素是影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结构与分布对于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人口规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人口与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人口要素是影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结构与分布对于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很大程度上讲,人口规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一是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相协调时,这种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人口数量越大,劳动力供给规模也越大,人口规模效应越明显;二是当因人口规模过大或过小而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时,便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
  人口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会产生诸如资源短缺、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利的影响;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供给不足,消费市场空间过窄,将会滞缓经济发展步伐。
  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58%。下降到4.95%。;人口规模由126743万人增加到135404万人,年均增长0.6%,而年年均增速为0.8%,人口发展进入数量低速稳定增长阶段,这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就业构成
  从就业结构看,结构不断优化,与产业结构偏离度缩小,协调性增强。就业结构是判别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劳动力产业结构也相应变化。劳动力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就业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结构转变。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33.6%,这一比例比2009年下降4.5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3.1个百分点。
  3.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
  人口的地区分布,指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一个时期的人口分布,除受区域之间人口自然增长差异的影响外,还受到人口流动的较大影响,与经济发达程度紧密相关。经济发展决定了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布局空间的扩展决定了人口集聚空间的拓展,当经济分布出现集中趋势的时候,人口分布也势必产生集中趋势,表现为人口逐步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经济越发达的城市聚集的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人均GDP较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高。
  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反作用于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投入量增加。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53%,比2000年提高4.4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人口总数的增长速度。就业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提供创新支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此外,人口规模的扩张带动城镇基础建设的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备不断完善,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过度集中带来了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破坏、住房交通拥挤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人口承载力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资源环境因素和区域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但经济发展水平是最终决定因素。一般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人口的承载力也相对越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42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8.7%。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表明人口承载能力在显著提升。但由于我省人口基数较大,人口分布不均,各地人口承载力差异较大。
  在自然环境方面,工业化、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增长的态势也并未改变,自然环境容量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突出表现在:水环境来势严峻,废水排放量大;空气质量不容乐观,废气排放量大;土壤污染日益显现,化肥农药污染逐年增加。在社会环境方面,城市绿化覆盖水平仍比较低。2012年,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3平方米%,比2000年的3.7平方米提高了8.6平方米。
  5.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了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人口变化的新格局不仅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方向,也会对政府的执政能力。过去若干年中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是否能兑现,公众的基本需求(如医疗、养老等)能否被满足,将是未来任何一届政府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纳税人口比例下降、公共开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而攀升的情况下,公众对税收和支出的透明性及公平性的期望和诉求都会更强烈。巨大的公共开支与对提供服务的需求,也迫使政府把更多的提供服务的工作承包给非政府组织。在决定财政收支时,政府也会面临所有老龄社会都必须做出的政治抉择:把钱更多地花在享有各种现行权力的老人身上,还是花在决定他们和社会未来的儿童和年轻人身上。
  按照我国规定的退休年龄标准(男60岁,女55岁),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要求大大超过其他人。退休职工中,单身老人或只有一对老夫妇的“空巢”户占了很大比重,这些老人不但精神上感到孤独,而且生活中很容易发生危险而无法求助,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恐惧。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紧迫形势以及家庭养老的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关心自己的老年生存保障问题。
  人口寿命延长、人口老化是人类进步带来的福音,但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占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真正的国情不再是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而是人口加速变老、而应对老龄社会的基本社会设施还远不具备。
  在短时间内建设了机场、高速公路、高铁这些令世人瞩目的硬件基础设施之后,中国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完善公共医疗、养老保障,调整政府职能,以及在人口老化环境下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硬件建设的根本不同之处是,这不是仅仅靠花钱或投资便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制度设计等各方面的改革。
  6.储蓄率有所下降,影响未来消费能力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一般呈“倒U型”。即年轻人和老年人储蓄率较低,而中年人储蓄率较高。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同时,也将导致储蓄率下降。据测算,人口抚养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将下降0.8个百分点。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年,人口结构变化将带动储蓄率下降2.8个百分点。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总量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20-39岁的年轻人购买力强,消费潜力大,而老年人消费潜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口(0-14岁)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16.5%,与上年持平;但从抚养比看,2012年少儿抚养比为22.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也由上年的12.3%上升到12.7%。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未成年人的平均消费水平上升,对消费品质量的要求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
  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劳动收入的增加和负担系数的降低,使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加之社会进步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生活消费的结构发生变化,使恩格尔系数降低,而文化娱乐、旅游消费、高档耐用消费品和住房消费等支出增加。
  7.劳动力供给的制约使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
  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加上用工短缺现象的客观存在,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不可避免。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2012年,中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分别达到6.3%、7.5%、9.7%和9.8%。
  8.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机遇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过程是诱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劳动力成本上涨在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一方面,“用工荒”倒逼中国经济加大转型力度,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会改变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增大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力度,强化品牌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来应对劳动力成本压力。
  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可以直接刺激国内消费的增长,劳动力成本上涨意味着居民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将直接增强消费能力。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每提高1%,将带动居民消费支出提高将近0.73个百分点,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将有效释放国内的消费需求潜力。
  从人口结构变化看经济可持续发展
  根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以后,人口的社会总抚养比将会因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增加而逐步加重,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也将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口红利效应将会逐渐减弱,并最终迎来“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因此,未来二十年是人口红利再利用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内,要把握好时机,努力挖掘人口转变对经济发展的潜在贡献,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红利。保持高储蓄率和劳动力的充足供给,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源泉。
  1.推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
  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稳定和扩大劳动力供给,继续从资源重新配置中获得生产率的提高。研究表明,如果在2011年至2020年期间,每年把劳动参与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的年均增长率可以提高0.88个百分点,这方面的潜力在于农业转移劳动力。
  目前,我国有大约1.6亿进城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籍,劳动力供给不稳定、不充分。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把他们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使稳定工作到法定退休年龄,可以大幅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2.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人口红利更多地体现为劳动力数量上的优势,作为增长源泉终究要消失,必须通过对劳动者本身进行投资,加大劳动者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用质量替代数量,则是预防劳动力短缺的未雨绸缪之举。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将提高。要加大人力资本培养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使其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技能要求,是人口红利消失后实现持续增长的必要保障。
  3.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
  支持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需要加强培训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分析表明,一旦劳动力市场上增量的劳动供给难以满足增量的劳动力需求,需从现有的劳动力存量中发掘劳动力供给的潜力。一直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是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对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出现了民工短缺和技工稀缺并存的局面。
  因此,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力队伍,更好地适应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要,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条件。
  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6%,从某种意义上讲,收获“人口红利”程度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的程度。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而无法兑现人口红利。
  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进城务工农民还存在同工不同酬,难以实现城镇居民享有完全平等的市民待遇。
  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将流动迁移人口逐步纳入城市管理服务体系。
  5.建立完善全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必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针对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范围比较窄、保障水平低,要抓紧完善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优抚社会救济等福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一是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逐步拆除城乡二元养老保障机制的体制屏障,建立覆盖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二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根据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增加情况,适时适度提高养老金水平;三是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建立养老金个人账户,以法律的效力保障社会各部门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归。
[责任编辑: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
nginx/1.2.6观点:人口和教育政策对人力资源市场影响巨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