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县农村养老保险农民60岁享受国家普惠养老多少钱一月,老伴是退休工...

您的网站因未备案或涉及违规被禁止访问,请及时联系实际接入商办理备案。股票/基金&
农村社会化养老迈出坚实一步
作者:赵 峡
  去年10月,湖北省洪湖市被列为全国“新农保”第二批试点地区,迄今已过一年。  这项惠农政策在农村究竟落实得怎么样?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到底有多高?农民的养老问题多大程度上得到解决?这一政策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推广和突破的空间在何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来到洪湖市乌林镇周坊村。  “养儿防老”观念向“社会养老”转变  周坊村村容比较整洁,宽阔笔直的街道两边绿树成荫,这里也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热情好客的村党支部书记张乾坤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将近3000人的村,有75%的人都参加了“新农保”。  根据规定,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农保”。  与日趋完善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大不同在于,“新农保”是一个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制度,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目前标准为每月不低于55元,由国家全包,不需要农民自己负担;另一部分是农民个人缴费为主体,政府和集体补助为补充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规定,“新农保”共设有年缴费100元至500元五个标准,农民可自主选择,缴纳的保费越多、年限越长,今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高。  但“新农保”又不是纯粹福利补贴。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新农保”制度虽然是有普惠性的制度安排,但还是要广大农民积极参保、缴费来实现自己的老年生活保障。  “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肯定对农民好。”张乾坤说,他们村有600多户人家,家有60岁以上老人的占60%以上。  这些老人不用交一分钱就可以每月领到国家发放的55元养老金,“虽然钱不是很多,但让农民很踏实,感觉跟城里人的差距缩小了。”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老龄化率达到15%。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高出城市3倍以上,目前已经接近10%。加之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三重冲击下,传统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  60岁的张远航在村里从事稻谷加工生意,在他那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作坊里,一台崭新的稻谷加工机正隆隆作响,“这是我半年前刚花了1.45万元新置办的,每天加工的稻谷都在四五千斤以上。”靠着起早贪黑和肩背手扛,张远航一个月辛辛苦苦下来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去年村里开始试点“新农保”,他本可以等到今年满60岁后一分钱不交就能领养老金了,但去年他和老伴一起补交了15年的保费。问他为啥这么积极、今后每月能多领多少钱时,老人憨憨地笑了,“我只知道多缴多得,具体的政策我也说不清。”  在周坊村调研的3天,通过走街串户和深入田间地头,记者接触了各种类型的农民,特别走访了那些家里条件比较好但迟迟没有参保的人。感觉“新农保”政策在农村尽人皆知、广受拥护,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农民参保率不低,但对政策通晓程度不高,尤其对“交多少与领多少”存在较大困惑。大部分参保农民选择“年缴纳100元”这一档次,这种情况在周坊村占80%以上。这一方面跟农民收入水平有关,同时也与村民对政策的一知半解有关。  二是没有参保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一方面觉得养老还比较遥远,另一方面感觉政策的吸引力不大。家住周坊村五组、36岁的周家颖之前在外面开车攒了一些积蓄,也很有保险意识,早在6年前就给2岁的儿子上了商业保险,每年要交3000多元钱。在他看来,自己没有参加“新农保”,是感觉它的保障力度还不足。  “55元养老金”折射出的保障力量  采访中,村党支部书记张乾坤多次表示,与当年在农村推广“新农合”相比,如今推广“新农保”要顺利得多。因为参加“新农合”还要先交20元钱,而“新农保”规定,只要满60岁的老人,一分钱不用交就能领到国家发放的55元养老金,“这绝对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也是这“55元养老金”,引发了农民不同的声音。  “现在我们农村,一斤小菜就一块多钱,一斤猪肉17块钱。”周坊村村主任周文献直言,55元钱确实少了点儿。  周坊村四组村民、52岁的张大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最高档次个人缴费额(年缴费500元)进行计算,500元×15年(需要缴满的年限)=7500元,加上各级政府补助30元×15年=450元,那么个人账户至少有7950元,另外还加上一年期的利息。这就意味着,缴满15年“新农保”后,个人账户金额能达到8000元左右。满60岁后,每年每月可以按时领到的养老金为8000元÷139(系数)+55元(基础养老金)=112.6元。  张大晖坦言,“即使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按照国家规定的最高缴费标准参保,年满60岁拿到的这笔养老金,也显然不足以维持一个老人正常的生活消费。”  对此,原村党支部书记、78岁的周仁武说,“少,是肯定的,但这个政策的意义重大;多,也是肯定的,因为如果以55元为底线,以1亿农村老年人口计算,每年每人就是660元,1亿人一年就要支出660亿元。”  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财政支出。虽然每月55元的养老金,目前还不足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但是农民由“传统养老”向“社会化养老”的转变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其实大家不要只盯着这个55元钱。”洪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卢圣祥表示,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他特别强调,解决农民养老的问题并不是只靠这个“新农保”。“新农保”是给农民吃了一个定心丸,它是一个保底,是一个锅底,但是这锅里头还得有别的东西,那就是我们还要解决好家庭养老的问题、还要做好土地保障的问题、还要鼓励发展集体经济注入资金……把这些全部都加在一起的话,可以预见未来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会越来越好。  寻找完善政策的有效路径  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偏远农村的农民来说,没有银行,也没有自助取款机,参保之后怎样才能领到自己的养老金?  10月20日,在村民王华秀开办的农资超市里,农行洪湖支行个贷中心经理李月波给记者现场演示了他们的“快捷服务”:通过布放在这里的一部转账电话,参保的农户只需持一张“惠农社保卡”,就可以将自己账户中的养老金转账到超市商户的账户中,然后再由商户向成功转账的农户支付等额现金。前后过程只需要几分钟,参保农户就可以顺利拿到自己的养老金了。  据了解,“新农保”试点初期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为数量庞大、居住分散的村民办理大量繁琐的审核登记等参保手续和缴费事宜。为此,湖北省门通过竞标方式,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选定农行湖北省分行独家代理全省“新农保”的金融服务项目。截至目前,该行仅在前两批国定“新农保”试点县(市、区)农村地区就布放转账电话1万多部,覆盖了61%村组,使217万名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领到自己的养老金。  如果说“社(保)银(行)合作”解决了国家政策在农村落地的第一个难题,那么随着“新农保”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逐步推广、随着8亿农民都纳入到这一惠农政策的范畴当中,当下组织发动农民的广泛参与,还仅仅是“新农保”工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需要继续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农村人口频繁流动、农村居民身份复杂和居住分散的现实条件下,"新农保"工作的推动既面临制度构建方面的问题,也面临相当大的管理和操作难题。”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洪湖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局局长戴百洋感慨万千。  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与县(洪湖市)、镇(乌林镇)、村(周坊村)三级社保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密切接触,发现戴百洋总结的“五大难题”道出了“新农保”基层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第一,基层管理平台脆弱,难以支撑繁重的管理任务。这表现在人员编制缺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管理工具落后,又表现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等方面的不适应。  第二,“新农保”和其他制度的有效衔接。其中包括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的衔接。  第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农保”的运营与服务效率。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健全“新农保”在县、乡(镇)、村各级的经办服务网络,同时加强“新农保”的信息系统建设和金融服务网点建设,不断创新服务与管理模式。  第四,尽快完善新农保基金管理办法。能否让参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基金保值增值刻不容缓。  第五,寻找除政府财政补贴之外的多元筹资渠道。“新农保”基金应该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但当前“集体补助”几乎都处于缺位的状况。建议引入市场机制、发行农村福利彩票、发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加入到资金筹集中来。  对此,与“三农”工作打了多年交道的(,)湖北省分行农户金融部副总经理胡学君认为,“新农保”政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和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风物长宜放眼量”,改革需要有长远眼光,尤其对于“新农保”试点中出现的新问题,应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它,群策群力,共同想方设法去解决。  一项最新数据表明,“新农保”正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截至今年上半年,“新农保”国家试点地区共有1.42亿人参保,3713万人领取养老金。加上各地自行开展的“新农保”试点,这一惠农政策已覆盖近两亿人。  虽然当前保障水平仍显不足,虽然距离“全覆盖”尚需时日,但值得欣慰的是,“老有所养”的“新农保”制度已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蹲点感言:社会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农民养老问题被看作我国正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难解决的最后一公里。记者在周坊村采访的三天里,也确实感受到推动这项工作之难。  令人欣慰的是,让农民老有所养的“新农保”制度在期许中扎实起步。已经试点两年,覆盖近两亿人口的这一惠农政策,目前显现出的最大亮点在于政府首次从财政收入中拨款帮助农民养老,这使我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成为可能。  记者深切感受到,对农民而言这一政策的意义堪与2006年取消农业税相提并论。“新农保”制度将是继农民“种粮不交税、上学不交费”之后,有望实现“养老不犯愁”的重要保障。(张静)
10/25 14:2210/28 02:1810/27 13:2210/25 00:0210/24 05:2510/24 03:5009/30 01:3909/26 11:00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一、给定资料
  1.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农民工有近两亿,其中早期来到城市打工的一批人已近老年,他们的养老问题,成了很多农民工的&烦心事&。
  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在浙江打工的阜阳市颍州区大许村的许文超对记者说:&我们在外打工只有能按时拿到钱才是最现实的,什么合同啊、养老啊我们也想,可人家不给你办。&安徽省劳动保障厅劳动监察处处长汪杰说,目前多数企业主在使用农民工时都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更别说为农民工买养老保险了。
  按照现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连续缴费15年以上才能享受。但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很难保证参保的连续性,这造成农民工难以享受到城市的养老保障。在北京务工的张亨和说,他&现在最头疼的是养老保险&,因为农民工很难在一个城市工作15年,如果在一个地方缴纳了养老保险,到下一个城市打工时,由个人缴纳的养老金账户可以随人流动,而由单位缴纳的养老金基本账户是不能转移的,这对农民工和企业来说,都不划算。
  张亨和去年为其建筑队的1000多名职工缴纳了30多万元的养老金,可是一旦他和建筑队到另外一个城市打工,这30多万元就打了&水漂&。他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需求,不太合理,应当改革。
  许文超说,现在农村人多地少,人均顶多一两亩地,即使是壮劳力完全靠土地也难养活自己,更何况老人呢。而对于靠子女,不少农民工也显得信心不足。
  不少农民工告诉记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农村家庭的子女也较以往大大减少,这些年轻人成家立业后往往要赡养三四个老人,再加上自己抚养子女,负担也很重,所以靠子女养老也很困难。
  在不少农民工看来,趁着&干得动&多攒钱才是解决养老的现实办法。在南京种菜的安徽怀远县村民李琴说:&没钱靠什么养老?即使将来有保险,没有钞票也入不了。&不过,她对靠积蓄养老也不无担忧,&靠打工能攒下几个钱?要是有个大病小灾,这点钱也就搭进去了!&
  李琴认为,对于她们这样因为打工而举家过着&人户分离&生活的农民工家庭,无论是户口所在地还是打工所在地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都很难使她们顺利地获益,&钱还是自己留着花,心里才踏实&。&有交保险的钱自己存起来养老不一样吗?&她表示,要为一份不了解、没看过它究竟有什么好处的保险而把手中的现钱交上去,她&不能接受&。
  和李琴同样不相信养老保险政策的农民工还有很多。在南京打工的安徽省来安县相官镇高明村村民张阵鸿说,对农民工来说,看不到现行的养老保险有什么好处,而农村其他的养老院、敬老院等社会养老场所也很落后,因此,他们&普遍感到靠不住。&他认为,农民工养老意识淡漠和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是造成农民工普遍不相信社会化养老模式的主要原因。另外,农村关于养老保险知识宣传少,覆盖面窄,也是造成农民工普遍不信任的原因。
  来安县相官镇劳动服务站站长孙世厚说,由于缺乏养老保障,一些&老无所养&的农民工不愿意回到农村,而是滞留在城市乞讨、流浪,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稳定也危害了社会的和谐。孙世厚认为,在农民工的意识里将自己的养老与儿女绑在了一起,而不会想到依赖政府和社会寻求养老保障。&但农民不会想并不代表政府部门就可以不管,反而更应该为他们做好养老打算。否则,这些在青壮年时期为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将不可避免地在老年时期成为社会最贫穷的群体。&
  2.一个老旧的小院,七八位老人在晒太阳,还有些老人在房里聊天,陪伴他们的是属于自己的一张床、一个床头柜和一个小衣柜。这是很多乡村敬老院里的典型场景。老人们依靠子女每月交的&托老费&在这里养老,排遣寂寞的方式不多,只能看电视、聊天、打牌。虽然没有亲情,但让老人们知足的是,吃穿不愁,生病时还能有人照顾。
  据民政部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去年底已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其中大约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农村养老需求强烈而迫切。
  家庭养老和集体养老,是我国农村现行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两种养老模式都受到了挑战。
  养儿防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子女是否具备供养能力等。若是子女无心赡养或无力赡养,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晚景凄凉。近年来,农村家庭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这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难题之外,还要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等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五保供养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集中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不小的改善,但目前分散供养对象的供养经费主要由县、乡、村承担,保障标准低、资金缺口大、地方财政兜底难等仍是比较普遍的问题。而且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只有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人,才能享受五保供养,这使得那些子女不愿尽赡养义务、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处境愈发困窘。
  乡镇敬老院正日益成为部分农村老人向往的最后归宿。但是,据民政部统计,全国有养老床位250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1.5%。相当于中国每1000名老人才有15个养老床位。养老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设施较差等原因,会让部分农村老人入住敬老院的向往也成为&奢望&。
  如何以普惠方式让所有农村老人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成为各方关注热点。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8月,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开始。按照新农保时间表,2009年,新农保在全国10%左右的县(市、区)开展试点,2010年覆盖全国23%的县(市、区),到2020年将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在支付结构上,新农保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前者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这意味着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目前是每人每月55元。我国农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居民已超过1亿,按现在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即每人每月55元,如果2020年实现全国覆盖,国家财政每年将支付近700亿元资金。
  农村养老是亿万农民自身面临的现实需求,已成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也是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尚没有一种单一的养老方式能全部解决包括物质提供、精神慰藉、日常护理等内容的养老需求。加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这也决定了家庭居家养老仍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因此,专家认为,养老制度设计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应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以实现农村养老的全面覆盖、标准多层次、模式多元化为目标,建立起人性化、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体系。
  专家建议,在养老事业上,政府、社会、社区、家庭都应真正重视起来,释放更多的人情温暖。公共财政应增加对农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把符合条件的老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要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整个社会要营造尊老爱老的氛围,农村社区要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子女也要切实尽到赡养义务。
  事实上,实现&老有所养&还有很重要的配套内容,就是&病有所医&。农民老了最怕得病。要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还必须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专家提出,政府可以通过适当加大大病统筹的比例、提高专门针对大病的统筹补贴、加大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等举措,让农村的老年人能看得起病,真正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
  3.&F县敬老院的老人精神普遍好,大家可以看到个个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该县敬老院建设规模大、档次高、环境美、服务好,管理规范。毫不夸张地说,F县敬老院已成为我市一道亮丽风景线。&日前,市长周以忠在F县召开的全市农村敬老院经验交流会上如是说。
  大胆探索创新。F县大部分敬老院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长期实施&一乡一院&的敬老养老模式,敬老院面积小,房屋破旧,同时敬老院的服务员多是乡镇干部兼任,吃财政,服务好坏一个样,造成服务水平低下。为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2006年,该县民政局局长李新军带领工作人员对各乡镇敬老院进行走访、调查,提出建设中心敬老院的初步方案。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政策都给予倾斜。目前,该县已建成八里湾和城关两所中心敬老院,杜良中心敬老院即将竣工并将于2008年7月份投入使用,范村中心敬老院正在筹建之中。建成后的中心敬老院由县民政局统一管理,达到了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相统一,有效地解决了管理&断层&问题。
  注重建管并举。该县把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确保敬老院建设水平10年不落后。目前,该县16所敬老院中,省级敬老院5所,市级敬老院7所。为多方筹措资金,该县以县、乡政府投入为主,辅之以上级部门资助和社会力量捐助。2008年年初,县政府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130万元作为改扩建敬老院的启动资金。该县成立了中心敬老院管理办公室,下设服务站。为让老人在幽雅的环境中欢度晚年,各敬老院实施管理规范化、医疗专业化、服务人性化,健全完善了生活护理、卫生保健、膳食营养、安全防护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对敬老院的每一位老人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设置医疗室、医药柜,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为老人定期例行体检,特别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重点看护,使老人小病不出院,大病早预防、早发现。
  完善服务功能。该县十分重视丰富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经常开展一些适宜老人的健身比赛、联欢会,既增强老人体质、提高免疫力,又活跃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强化了&两个服务&。一是该县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一些中小学校经常组织人员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洗衣、晒被,帮老人们打扫卫生。县民政局文艺队定期到各乡镇敬老院进行巡回表演。县乡卫生部门定期为老人开展送药义诊活动。二是各中心敬老院工作人员对&五保&老人以&待似父母、情同亲生&的工作理念,真心实意地为&五保&老人搞好服务,使他们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安度晚年。
  4.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将独生子女政策定为基本国策。30多年过去了,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迈入老年或者即将迈入老年,养老压力正在一步一步逼近他们的生活。他们被形象地称为中年&夹心层&。张玲是典型的&夹心层&,孩子的养育和、长辈的养老和医疗已经将她和丈夫压得喘不过气来,到哪里去节省养老的投资呢?
  &等我老了,就去养老院。&&老人病倒了,让孩子请假不上班照顾,这样可取吗?&每谈到养老问题,在医院工作的55岁的张志峰就反问老伴。和同事一块探讨养老时,张志峰总想起一则报道:有个独生子,在北京一国企工作,父亲生病住院,母亲在给父亲送饭时摔伤,无奈之下,孝顺的儿子辞职回家照顾父母。妻子不太理解他,和他离婚了。多年后,父亲去世,他和生病的母亲一直艰难度日。
  同事也感慨,如果他雇人照顾父母,如果他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如果有更完善的养老机制,也许这样的事儿可以避免。
  父母生病时,80后独生子女白天忙工作,晚上忙陪护。张志峰深感80后独生子女的压力。他只有一个20多岁的女儿,正在读大学。女儿将来想在哪个城市工作,他打算顺着她的心意。可当他老了,他真要去养老院吗?没法把养老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不是他们没孝心,实在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但如今到了21世纪,这种养老模式已经不再现实。在&只生一个好&的政策鼓励下,孩子从小是父母和祖父母&手心里的宝&。中国的父母特别心疼孩子,从怀孕开始,到吃奶粉,上托儿所,上小学、、,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请昂贵的各类家庭教师时,从不&手软&,全都是倾尽全力。对于一般工薪家庭而言,除了按揭住房还款,孩子就是最大的开支,每月家庭基本开销中一半以上花在孩子身上。
  中国夫妇把大半生积累的财富都贡献给了孩子。把孩子养到结婚(25岁至30岁者居多)后,夫妻双方也离退休时间不远。同时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大大延长,社会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如今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膝下都只有一个孩子,靠子女保障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让成年后的子女分担自己的养老压力,可能性已经越来越低。
  5.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
  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使得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外地独立谋生,以至于不能够切实地承担起扶养老人的责任。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目前,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年老体衰,生产经营能力很低,导致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沦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长期的聚少离多所带来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分化,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去了依托。在此情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而是面临着更多的新困境。
  在我国农村,赡养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多年来实行的是以五保户和养老院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养老制度。集体养老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丰富和管理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整体负担,但也削弱了县乡两级的财政实力。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来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
  从总体上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口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低。已有的保障措施具有应急性,缺乏制度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居民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很多地区,多数农民缺少社会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产生活、子女就学等得不到政策扶持。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经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以2000年为例,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占中央财政的总支出,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也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仅占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总数的11%;占全国人口20%的城镇居民,却占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总数的89%。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达到91%,而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只有2%。
  6.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并存。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据有关资料显示:子女供给占老年人经济来源的比重,城市为16.8%,乡镇为21.0%,农村地区则达到38.1%。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他们认为&五保户&这个词带有歧视。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养。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实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专家认为,建立新型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应是&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我国农村人口多,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国家还没有能力完全包揽农民的养老问题。在农村社会的转型期,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之路。
  7.农村&空巢老人&增多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委员们呼吁,首先要提倡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其次要动员社会关注。但最重要的是政府要着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要提倡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障两种制度并行和尝试新型养老保障制度。A市某区政协委员郑宏生说:&政府应支持和鼓励社会性或个人出资举办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
  农村&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空巢老人&的这种特殊性表明,要解决上述养老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给予关爱。
  A市某区民政局工作人员戴志安介绍,我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75389人,占总人口的15.58%。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务工,&空巢&化趋势非常明显。&为此,区民政局在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老人自治组织、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建立健全养老补助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戴志安说。我区现有农村敬老院4所,床位850张。2008年白龙桥敬老院扩建了150张床位,2009年罗埠敬老院又计划扩建200张床位。另外依托老年协会、&星光老年之家&等,积极为独居老人提供文体活动场所,鼓励支持独居老人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相互关爱的小型组织。推行低龄健康老人和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实行阶梯式&居家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是我们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国家还不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之时,家庭养老仍然是老龄农民养老的首选模式。因此,我本人非常赞同这种养老方式。但是要把家庭养老纳入社会管理,区民政局最好能组织一些志愿者关注这些&空巢老人&,加大对家庭养老的宣传力度,大力表彰养老敬老的先进典型。&听说区民政局一直着手开展这项工作,郑宏生满意地点点头。
  据了解,近年来,该区已经为全区百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200元的高龄补贴。&在全省民政会议上获悉,杭州、嘉兴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为70岁上的农村老年人,按照不同的档次发放老年人生活补助金。我区也将积极创造条件,筹措资金着手这一惠民工程,逐步改善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戴志安说。当郑宏生得知政府已经关注&空巢老人&问题时,他表示,适当的时候我们也会奉献自己的爱心。每个人都会老,善待老人,其实也是善待自己。
【】【】【】【】【】
相关课程推荐
推荐网校课程
站内课程推荐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广告联系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友情链接 ┊ 考试论坛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溪县农村养老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