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帝 高阳氏

颛顼(拼音:zhuānxū,注音:ㄓㄨㄢ ㄒㄩ),相传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
商丘颛顼帝喾陵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传说楚王为其,在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据传说,颛顼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据《·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 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
颛顼高阳氏颛顼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当时还有个部族,首领叫共工氏。活动在太行麓冀州一带。共工氏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与颛顼争夺帝位,于是就发动了向颛顼部落进攻的战争。颛顼足智多谋,沉着应战,利用神箭手作为先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打败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现),怒触不周山而死,颛顼部落才得以太平。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他曾命重和黎二人编制,后人称“颛顼历”,开始将一年定为360天,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 ,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他改革了原始宗教“绝天地通”,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颛顼的辖区非常大。“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木砥属。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共工怒触不周山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想把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说明在那时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
颛顼遗都颛顼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商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 颛顼墓是真是假,目前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化遗址则确凿无疑。& 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彭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颛顼黄帝晚年,以仙人广成子、容成公为师,用顺其自然的方法,使三界大治;功成名就,遂生退隐之心。他派遣夫役开采首山铜矿,在荆山下铸造宝鼎。宝鼎铸成的那天,天外飞来一条巨龙,垂下龙髯相迎。黄帝将主宰神的宝座传给了他认为很能干的曾孙帝颛顼,自己乘龙飞往九重天外,随他同行的朝中大臣、后宫夫人共有七十多位。其余大臣攀着龙髯还想爬上去,结果龙髯被扯断,纷纷跌下来。跌落的大臣们望着远去的黄帝哭了七天七夜,流下的眼泪淹没了宝鼎,汇成了大湖,后人称此湖为鼎湖。继位的帝颛顼乃北方水德之帝,他的爷爷是和的二儿子。昌意在天庭犯了过错,被贬谪到凡界的若水,生下了。韩流的模样委实古怪:细长脖,小耳朵,人脸、猪嘴、麒麟身,双腿并在一块儿,下面长着一对猪蹄。韩流娶淖子氏的女儿阿女为妻,生下了帝颛顼。帝颛顶的长相,与他的也大体相似。帝颛顼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锵的声音,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疏,受了主宰神的委派,怎敢怠慢,只得乖乖地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巳敲打鼓凸的灰肚皮,果然嘭嘭作响,声音嘹亮。人间受到帝颛顼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很贵重,叫鼍鼓。初登主宰神位的帝颛顼,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将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都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上空,这么一来,他的根据地北方三十六国永远光辉灿烂,相反,东、南、西方诸国则永远漆黑一团,百姓伸手不见五指,生活异常不便。帝颛顼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是隔绝天和地的通途。在他执掌三界大权之前,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并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人间的智者、勇士,也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帝颛顼继承做了主宰神,把蚩尤领导苗民造反之事作为教训,他考虑到人、神杂糅混居弊多利少,将来难保没有第二个蚩尤下凡煽动世人上天与他作对,为此他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让人上不了天,神下不了地,大家虽然丧失了自由往来的便利,却能维持宇宙秩序,保证安全。&&& 颛顼遗都景点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更往上升,地渐渐更向下沉,木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专门管理天,按地的黎专门管理地。黎到了地上还生下个名叫嘘的儿子,嘘没有,两只脚翻转上去架在头顶,他住在大荒西极日月山上,这座山乃天门之转轴。他的职责是帮助考察日月星辰运行的先后次序。自从截断了天和地的交通,天上的神还能腾云驾雾私下凡界,地上的人却再也无法登上天庭,人、神间的距离,一下子便拉得很远很远。神高高在上,享受着人类的,而人有了病苦和灾难,却上天无路,神也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任人类受苦受难。帝颛顼自己作威作福,还生出了许多鬼儿子危害人类:三个死掉的儿子,一个变为疟鬼潜伏在长江,传染疟疾病菌,害得人发寒热、打摆子;一个变为貌似童子的魍魉隐匿在若水,夜间施展迷惑人的鬼蜮伎俩,引诱行人失足坠河;一个变为小儿鬼躲藏在人家的屋角,暗中惊吓小孩,使之惊挛、哭号。另有一个儿子骨瘦如柴,生来爱穿破衣烂衫,爱吃稀粥剩饭,正月三十死于陋巷,成了穷鬼。凡人最怕穷鬼上门,千方百计要送走他。送穷鬼的日子在农历正月廿九,常见的方式是打扫屋子院落,把扫出来的垃圾当作穷鬼,或投之流水,或倾倒街头,有的还在垃圾堆上插注香,放三个花炮,俗称“崩穷鬼”。唐朝文人韩愈穷怕了,曾作说:“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有一匹名叫祷杌的怪兽,也是帝颛顼的儿子。它有人的面孔,老虎的身躯和利爪,野猪的嘴巴和獠牙;它披着三尺多长的狗毛,连头带尾足有一丈八尺长。它在西方的荒野里横行霸道,过路人一提起来就惊怖失色。帝颛顼和他的鬼儿子、兽儿子们,再加上一大批兴妖作祟、招灾引祸的山精水怪,把黄帝留下来的太平盛世搅得乱七八糟,不过数载,就爆发了以水神共工为首的天神大起义。神话中的颛顼是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他认为人神有别,所以让人把天地分开,于是神仙们再也不管凡间疾苦。他喜欢听猪笼婆敲肚皮,变命猪龙婆天天敲给他听。他还有几个儿子,但都不是什么好人。他也是从侧面上反映出暴君的下场,最后逃到河里,变成了鱼妇,半鱼半人。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9次
参与编辑人数:2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10:4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攀枝花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7版:金沙水拍
&&&&&&&&&&
颛顼诞生地初探(上)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三皇五帝”中五帝的第二帝。古代典藉记载颛顼出生在有若木生长的古若水畔,也就是有攀枝花树生长的雅砻江畔。四川省米易县地处雅砻江与安宁河交汇的三角地带,这里生长着许多高大的攀枝花树,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大约距今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这些遗址中何家坝遗址最大,可能就是颛顼的诞生地。&&□刘胜利 &&&&颛顼何许人也?史载,颛顼帝姓姬,轩辕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号为高阳氏。是中华文明史中著名的领袖人物三皇五帝中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帝。三皇指:“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五帝”指:少昊、颛顼、喾、尧、舜五人。&&颛顼生于公元前2514年,《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①。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15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国家。20岁立为帝,统治天下。对于他统治的地盘,《淮南子》说:“北方之极,颛顼、元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②《史记》说:“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③幽陵乃现在的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南部;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流沙乃现今甘肃省张掖;蹯木,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指的是广阔的东海。也就是说颛顼所辖之地已经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版图了,而南方则比现在中国的版图还大,因为其南部管辖至现今的越南。&&颛顼的出生地在何处?根据史料记载,他出生在若水畔,具体在何地呢?让我们来探寻一下吧。&&一、颛顼出生在有若木&&自然生长的若水畔&&最早记载颛顼生于若水的是《山海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帝颛顼。”④《吕氏春秋》也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⑤《史记》又载:“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⑥明《嘉靖开州志》更具体的说:“颛顼高阳氏姬姓,祖曰黄帝,父曰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濮,枢瑶光贯月之祥,生帝于若水。”⑦据专家研究,“若水”即为“雅砻江”,这就表明颛顼是出生在雅砻江畔,雅砻江从青海发源以后由北向南流经四川的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在攀枝花市三堆子与金沙江交汇。那么颛顼究竟出生在雅砻江的什么地方呢?他出生在雅砻江有攀枝花树自然分布的江段。古若水是因江畔有若木才得名的。《水经注》称:“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黑水之间,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称也。”⑧这里的“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称也。”就是说,江水从若木脚下流过,因此被称之为若水。那么若木是什么木呢?《山海经》称:“黑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⑨《水经注》转《淮南子》说:“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也。”注称“末,端也。若木端有十日,状如莲华,华犹光也,光照其下也。”⑩古代“花”与“华”相同,可以相互借用,“莲华”即为“莲花”。这话大意是说:若木的顶端就像有十个太阳一样,花的形状如莲花,花像似有光一样,从上照耀下来。世间除了攀枝花还有哪一种花是这样的呢?因此,学者们一致认为,“若木”就是“攀枝花树”,若木上盛开得像十个太阳,金光灿烂,光照下来的花,就是攀枝花。那么有若木的雅砻江江段在何处呢?肯定地说:就在攀枝花市所辖的江段内。虽然雅砻江流经了阿、甘、凉三州才进入攀枝花市,但只有攀枝花市年无霜期超过300天,年光照超过2200小时,有适合攀枝花树自然生长的光热条件,所以有攀枝花树的自然分布,而攀枝花市所辖的雅砻江以上江段,则没有这样的光热条件,因此没有攀枝花树的自然分布。&&雅砻江是元以后的称谓,若水是上古的称谓,上古时称的若水确切指向的就是攀枝花市所辖的雅砻江江段。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动摇地说颛顼就出生在攀枝花市所辖的雅砻江一带。&&雅砻江有一条支流叫安宁河,发源于凉山州冕宁县拖乌山的菩萨岗,与雅砻江隔山平行由北向南流淌,进入攀枝花市的米易县后,两水相距仅40余公里,而且越流越近,最终在米易县的得石镇两水相汇,再向南流不到10公里,在三堆子又与金沙江交汇,三水相拥奔向远方。攀枝花市所辖的雅砻江东岸与安宁河西岸形成一块三角地带,这块三角地带归米易县所辖,上古时期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动物满山,野果遍野,攀枝花盛开的时候,无数条小溪中游鱼如织,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南来北往的部落在这里驻足,养精蓄锐后又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去发展。“昌意降居若水”就来到了这里。所谓的降是由上而下,自古以来,人们视北方为上方,南方为下方,如今的地图也是上北下南,昌意由北方来到南方定居,称之为降居。昌意到这里应该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一个群体来的,至少是一个部落或一个家族随他而来。他们是来开发西南边陲的,可以说昌意是中原黄帝氏族对西部地区的第一次开发,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西部大开发”。&&昌意从中原带来的人马,也可以说是一支军队,一支以男性为主的军队,这支军队没有随军家属,连领队的昌意也没有带家属,而是到了这里后才“娶蜀山氏之女为妻”。也就是说,昌意从中原带来的华人,以昌意为首纷纷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女子为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后生下了颛顼,颛顼长到10岁的时候奉召到他的叔父少昊那里学习,离开了攀枝花市所辖的雅砻江畔,回到了中原,史载他的父亲昌意后来也回到了中原,然而随昌意一起来到这里的华族人,已经在这里娶妻生子,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长繁衍,建设和开发着这片丰腴肥美的大地。&&&&注释:&&①《史记.黄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页。②《淮南子·时则训》上海古藉出版社1985年版,第187页。③《史记.黄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年版,第10页。④《山海经.第十八.海内经》上海古藉出版社1985年版,第297页。⑤《吕氏春秋.古乐篇》上海古藉出版社1985年版,第321页。⑥《史记.黄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年版,第11页。⑦《嘉靖开州志》卷十九,二九九页。⑧《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4页。⑨《山海经.第十八.海内经》上海古藉出版社1985年版,第298页。⑩《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4页。
Copyright 攀枝花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李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中国陇西-华夏药都,李氏故里
李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
发布时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
说起来是11年前的事了。1995年2月,“巴蜀鬼才”、作家魏明伦做客台湾,经人牵线,要去见李敖。李敖好骂人的恶名在外,“鬼才”在路上不禁想起30年代一段佚事来:四川才子刘师亮去拜访厚黑教主李宗吾,李宗吾开口一副对联,咄咄逼人:“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万一怪人李敖给我来个‘老子姓李’之类的见面礼,我就只好不卑不亢地将‘魏’字拆开一半说‘小弟是鬼’了。”(魏明伦《台北识李敖》)要说,这对子端的厉害。
害在这双关上。老子,表面上说的是著《道德经》五千言、被后世尊为“太上老君”的那位大哲;可它还是市井占人便宜的自称——胡司令有唱为证:“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又紧扣自己的姓氏,等闲之辈真应付不来。李敖没祭出来,看来对明伦先生还挺友好。
搬出老子的招牌来抬身价,李宗吾可不是原创。唐高宗李渊早就干过。李渊尊老子为先祖,所以有唐之初,官方崇尚道教。史载,李渊皇帝还接受了某人的建议,想着废掉佛寺,因为玄武门事变而终止。李世民虽未如此极端,但也曾大力整肃佛门,淘汰僧尼。整个初唐大致如此,直到一个不姓李、不认老子为祖宗的女皇帝登基,情况才有了改变。这个女人不寻常,名姓自然不必笔者多言。
然而,这太上老君却并非是李姓的始祖。根据《姓篡》的记载,李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了大业。大业生了女华。到了女华的儿子咎繇,当了尧帝的理官。咎繇以官为姓,姓了“理”;传到了殷纣王年间,他们的家长理徵得罪于纣,立刻使整个家族大难临头。理徵有一个儿子叫做利贞的,就逃到伊侯之墟避难,废墟中无以为食,最后才找到一种长在树上的“木子”充饥,而保住了性命。因此,当利贞脱难后,就变姓为“李”,一来逃避追缉,这二来,也是一种纪念和感恩。据后世考据,当时利贞所食之“木子”,就是现在李树上结的李子。——不过,后世网络世界出了个肆无忌惮的“木子美”,恐怕就是利贞老祖预料不到的了。
到了北魏和唐朝时期,李姓的组成分子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不但有外族加入,连许多其他的姓氏,也因功被皇帝赐姓而改姓了李。于是,李姓在血缘上已不再单纯。民间有“八李不一家”的说法。李姓在日益庞大之后,大体上分成了两大支系,一支在陇西(今甘肃省),一支在赵郡(今河北省)。根据朱彝尊李氏族谱序的记载,李渊便是来自陇西,盛唐之后本支日繁,有三十九房之盛。所以过去李姓人家的匾额,多用“陇西望族”字样。赵郡的那一支系,又分为东南西3个组,亦是族人繁茂。
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百家姓排座次,李姓人数最多,坐了第一把金交椅,从根上说,这还得感谢唐朝皇帝。 
中国陇西网由中国共产党陇西县委、陇西县人民政府和新华社甘肃分社联合主办
新华网甘肃频道和中共陇西县委宣传部、陇西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共同承办
版权所有:陇西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县人民政府新闻办)
建议在的分辨率下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颛顼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