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财政政策的目标与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分别说两样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简介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简介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简介
作者:夏安宁、罗光勇&&&&转贴自: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与咨询”&&&&点击数:1464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简介
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国家具有重要地位。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由自由市场经济到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历程,各国均把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作为政府重要的职能,美国等西方国家还通过立法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法定地位。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为实现以上目标,西方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政策、对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政策是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政策手段。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来源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于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认为由于居民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具有递减倾向、投资预期回报率趋于下降、企业和居民偏好持有流动性较强的货币资产,因而导致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西方宏观经济学认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宏观经济运行会交替出现收缩和扩张的周期性波动。因此,需要国家通过宏观政策来影响总需求或总供给,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经济均衡,熨平经济的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二战后,出于实际需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采纳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加大了干预经济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且取得良好效果。以下分别对西方宏观经济政策作一简单介绍和分析。
一、财政政策
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一致的。此外保证国家职能的实行和减少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也是西方国家重要的财政政策目标。
政策手段:⑴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政府直接集中和使用的货币资金的总和,是财政年度预期收支的总计划。预算与发展规划相联系,具有资金配置作用,涉及利益分配,也关系经济稳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内的政策目标,编制预算,调控宏观经济。⑵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市场经济国家通过扩大或减少财政支出来调控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供给。财政支出包括三类,一是经常性支出,如公务员薪金、军费开支、利息支付以及对国有企业亏损进行的补贴。二是资本支出,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水利工程、公路、学校和非军备政府采购。三是财政转移支付。⑶税收。税收对总供给和需求均产生影响。税收涉及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和各环节,因此税收能有效调节部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各环节。税收主要通过体制、税率和税种的变动来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⑷公债。运用公债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一个有力手段。除以上基本政策手段外,各国还根据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采取一些其他政策手段。
政策实践及评价:为实现经济稳定,保障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主要政策目标,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一类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我国称为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做法是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减少税种以增加总需求。这类政策适用于总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失业增加的经济运行状态。另一类政策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即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以控制总需求。这种政策适用于总需求过剩,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的经济运行状态。此外还有中性财政政策,即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对总需求不产生影响。⑴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克服总需求不足,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年美国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为摆脱大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积极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取得了成功。主要做法是:扩大政府支出,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如治理田纳西河流域、以工代赈,修筑、改善公路和教学楼;增加工资和军事开支, 包括建造航空母舰;降低低收入者的税率。在其他政策的配合下,美国经济从年的萧条之中走了出来 ,出现了年的相对繁荣。为加速经济复苏,2001年3 月8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的十年内减免个人所得税9580亿美元的计划。“9.11”事件后,美国经济复苏难度加大,布什政府提出了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并于日由国会通过,这项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今年将向美国经济注入510亿美元,明后两年分别为430亿和290亿美元。在英国历界政府大都奉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政策,根据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调控经济。为刺激经济增长,英国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由%增加到1980年的54.3%,的36年中,有赤字的就达28年。日本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下半年,日本政府编制了一项总金额为8.1万亿日元,以扩大公共投资为主要内容的补充预算。当年11月,又通过了23.9万亿日元的综合经济对策,其中17.9万亿日元为公共投资计划。⑵利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过度需求,稳定经济、稳定物价。50年代,法国为控制物价过快增长,需求过旺,提高了税率,如电力、煤气、运输的税率提高了15%。1993年后,美国在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条件下,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加之失业率下降,失业救济支出也加速减少(内在稳定器作用),政府财政赤字也大大下降,美国出现了较长时期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澳大利亚运用紧缩的财政政策缓解“滞胀”困境。1975年澳大利亚经济陷入严重滞胀局面,财政赤字也迅速增加。为此,政府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政策实践表明:第一,财政政策是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财政政策对调节经济运行的效果较为显著。第二,财政政策作用较为直接,时滞较短。第三,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正确判断经济形势,相机行事,才能取得较好效果。第四,长期使用财政政策,特别是使用赤字财政政策,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一是挤出效应,财政资金的增加有可能减少社会投资需求;二是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导致财政赤字加大,有可能引大通货膨胀或滞胀。
二、货币政策
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也是一致的。在实际中,各国均根据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和当时的经济环境,选择和确定政策目标重点。如德国和澳大利亚一直把稳定通货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政策目标也不相同,如美国30年代的政策目标主要是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70年代后,政策目标主要是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
政策手段:⑴存款准备金制度。即在国家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⑵再贴现政策。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调节货币的供求;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票据种类,影响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向。⑶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调节信用,控制货币供应量。
政策实践及评价:在实践中,货币政策也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的政策。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相机调整货币政策,即当经济萧条、失业增加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当经济繁荣、通货膨胀上升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缩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避免经济过度膨胀。⑴利用扩张性政策,保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美国主要使用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金率三种政策工具。80 年代后美国主要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1990年7月-1991年3月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七次调低贴现率,由原来的7%调减至1992年的3%,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在经历了九十年代长达108个月的高增长,低通胀局面后,美国经济于2001年初陷入了衰退状态,为此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一年之内11次采取降息行动,联邦基金利率从年初的6.5%降至年末的1.75%。在货币政策的调节下,加之其他政策的配合,2002年初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势头,经济增长加快。英国运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也在较大程度上达到了既定目标。充分就业、低通货膨胀率是英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政策是英国传统的政策工具。70 年代初期,为加速经济增长,扩大了货币供应量,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⑵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美国克林顿政府时期,经济出现了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局面,其重要原因是运用了适当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地多次小幅度地提高再贴现率,防止了经济过热。法国广泛使用贴现政策,在不同时期采取提高或降低贴现率的措施。二十世纪70年代初,为抑制通货膨胀,法国央行多次提高贴现率,由1972年的5.75%提高到1973年的11%,再提高到1974年的13%,稳定了物价。
政策实践表明: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货币政策实践效果明显。通过政策调节,有力地保持了经济稳定,促进了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较好地实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货币政策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70年代前,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主要是配合财政政策,处于从属地位。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更加注重运用货币政策,有时其重要性甚至高于财政政策。第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两种最基本政策。在政策实践中,两种政策基本上是配合在一起使用的。实际中,经济运行状况较为复杂,须视情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不同的配合方式。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等。此外同一政策内部各种政策工具也可视情有不同的配合使用方式。
三、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政策
政策目标:实现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及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稳定。在初次分配领域,实行按生产要素的分配制度。在再分配领域,通过再分配政策,调节收入水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社会各阶层所能接受范围内。
政策手段:⑴税收。通过税收调节企业、个人收入水平,财产分配,地区间的级差收入。⑵转移支付。通过转移支付调节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调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⑶社会保障政策。通过立法,确定社会保障范围和水平,既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实现社会稳定,又能调节经济。此外,各国还通过财政手段、法律手段等政策工具实现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
政策实践及评价:⑴以法律调节工资收入。英国通过立法规定各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工资收入的增长率,影响和干预收入水平。美国采取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办法,在1996年和1997年两次将美国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从每小时4.25美元提高到5.15美元,以此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⑵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稳定经济。美国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1990年,个人所得税占美国财政收入的28%,通过累进税制不仅调节了个人收入差距,也对经济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筑社会安全网。美国的社会保障分为三个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失业保险,老年、残疾与遗属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救济项目主要是由政府拨款对低收入家庭提供救济。社会福利项目主要是住房保障,提供低租的公共住房、房租补贴,提供低利建房贷款等。1950年美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开支为105美元,1980年增加到3033亿美元,这一支出水平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1%,占联邦预算的54.4%。德国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注重效率与社会公平。其社会保障制度更为完善,社会保障涉及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了生、老、病、死、伤、残、以及教育、失业、就业等各方面,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政策实践表明: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政策在西方国家经济社会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一,增加了贫困阶层的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构筑了社会安全网。第二,对经济的运行起了内在稳定器作用。经济景气时,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可以防止过热;不景气时,税收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增加,总需求增加。第三,通过教育、培训、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措施,提高了人力资源质量,具有人力资源开发作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可否认,一些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四、对外经济政策
政策目标:保持内外经济均衡尤其是国际收支平衡是对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目标。
政策手段:⑴关税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关税率调节进出口。⑵非关税政策。包括进口配额、许可证制度等。⑶出口鼓励政策。如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出口补贴、出口退税。⑷汇率政策。通过汇率的高低,影响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价格,调节进出口。此外,还综合运用财税、货币等多种政策手段,实现既定政策目标。
政策实践及评价:⑴运用政策手段,积极扩大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把扩大出口,促进就业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其主要的政策措施是推动建立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体系,推行贸易自由化。英国对外贸易政策以鼓励出口为主。英国成立若干官方和半官方的贸易机构,在咨询、资金等方面给予援助。政府每年向对英国出口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或公司颁发出口成就卓越奖。每年派出大批人员到世界各地调研,组织各级贸易代表团出访,举办商品展销会。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出口也是英国的主要做法。在欧共体内,各成员国之相互免税,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⑵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英国为保护本国工业生产,实行出口管制政策。对某些产品进口实行进口许可证;对某些国家和地区实行配额制;实行严格的卫生检疫限制等非关税壁垒;积极采用反倾销政策。澳大利亚采取有力措施限制相关产品进口。运用高关税政策限制进口。在50-60年代以高额关税保护本国制造业,其中纺织品、服装、客车及其配件的进口关税尤其高。运用进口配额主要是关税配额限制进口。运用非关税政策限制进口。通过进口许可证,限制进口数量。当前发达国家更加注重运用技术壁垒限制进口。由于目前对全球环境的关注,发达国家制定了大量的环保标准,极大地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仅1999年8月至2000年1月的6个月内,美国FDA就扣留了634批从中国进口的食品,原因涉及杂质,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色素,标签,致病菌不符合FDA的注册要求等。⑶运用外汇政策,调节进出口。2001年以来,日元贬值幅度加大,日本政府希望借此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⑷运用对外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西方国家一般增加对外投资和贷款,增加外国商品进口,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国内需求以刺激进口。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调节平衡的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贬值、出口退税、提供出口信贷等鼓励出口,通过调整利率以鼓励外资流入等。
政策实践表明:第一,各国对外经济政策有所不同,但都是从本国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出发,从最终政策目标来看,都是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总目标。第二,对外经济政策都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保持国内外经济均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第三,要正确使用对外政策,防止负面影响。一些国家在对外政策方面也出现过重大失误,如巴西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受到外资控制,外债规模失控,巨额外资利润汇出。因此,制定和实行对外经济政策需要慎重。
五、产业政策
政策目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以及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
政策手段:实践中各国政策手段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各种税收、金融、技术支持等扶持手段。
政策实践及评价:⑴在产业结构上,扶持战略产业,援助衰退产业。日本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扶持措施主要有:一是“倾斜减税”政策。对扶持的主要产业减税,年间的减税额达6万亿日元。二是“倾斜金融”政策。用小部分财政拨款和大部分政府贷款成立了金融机构,根据产业政策目标,有重点地对战略性产业提供大量低息贷款。如在汽车工业初创阶段,日本开发银行提供的长期投资占设备投资总额的4%左右,有的年份达13%。三是提供补助金。年日本对汽车工业提供的补助金达1.69亿日元。美国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措施有:增加科研投入,促进科技进步,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经费达1730亿美元,占其GDP的2.6%;重视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鼓励企业研究创新,使企业成为研究创新主体,放宽反托拉斯法,允许企业联合研制开发新产品,在税收上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优惠。对衰退产业实施调整和援助政策是日本产业政策的一大特点。日本对煤炭、纺织等衰退行业采取了以促进和援助工人转业和地区开发为内容的调整援助政策。1978年制定了《特定产业萧条临时措施法》,设立信用基金,用于对衰退产业提供优惠贷款,用以报废设备、转产、职业培训、安置工人,对失业工人和中小企业转业给予救济和援助。⑵在产业组织政策上,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维护合理和适度的竞争秩序;追求规模经济。美国由于特定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组织政策以制定和实施反托拉斯法、限制垄断、保护竞争为主。日本产业组织合理化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制定和实施产业振兴法规,对机械、电子、纤维、信息等具有规模经济要求的产业规定了工业合理化的标准,限制使用的技术、产品生产数量,原料采购方法,以排除落后企业和产品,保持合理的经济规模。二是通过财政金融措施支持战略产业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和提高水平。三是利用贴息、优惠贷款等政策推动企业的合并和改组。同时,日本政府也重视发展中小企业,设立专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制定《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采取金融、税收措施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
政策实践表明:第一,产业政策对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产业组织合理化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力地促进日本产业结构升级。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第二,日本等国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政策必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企业自主权。如限制进口的各种保护措施,虽然对幼稚产业发展有利,但长期执行会保护落后,使企业失去竞争力。
国外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和实践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正确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扩大就业,实现社会稳定。在利用宏观经济政策时,我们要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围绕政策目标,协调和配合使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合理搭配各种不同政策工具,以实现政策目标。
课题指导:王福宏
课题组成员:夏安宁 罗光勇
二00二年五月三十日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宏观货币政策和宏观财政政策是国家经常使用的两类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两类政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宏观货币政策和宏观财政政策是国家经常使用的两类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两类政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A.前者主要用来对付经济萧条,后者主要用来对付通货膨胀B.前者主要通过改变投资支出发生作用,后者主要通过影响消费支出发生作用C.前者主要通过利率来影响总需求,后者主要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来影响总需求D.以上三项都是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6.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为你请到的专家
&&&&采纳率:76%&&&
&&采纳率:97%&&&
&&采纳率:88%&&&
&&&&采纳率:25%&&&
&&采纳率:90%&&&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请结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论,论述我国当前为何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请结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论,论述我国当前为何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0-01-05 &匿名提问 发布
2010年我国将坚持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预测了2009年和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布了2009年至201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并正式对外发布《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得到了较好的执行,2009年第二季度政策效果开始显现,积极财政政策对抵制经济下滑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了经济若干方面的发展。从宏观经济态势和需求来看,要坚持积极财政政策,以稳定和巩固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要坚持又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提升和深化,要结合国家发展任务进行必要的调整。主要应着眼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着眼于选择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公共投资项目,以支持我国长期发展。第二,着眼于支持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实施,这既是国内发展需要,也是国际公约的要求。第三,着眼于保民生,特别是承担国家在社会保障上的需要。第四,着眼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以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消费需求。第五,着眼于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主要通过支持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实现,等等。专家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要围绕政府职能的需要,并重视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点,为此,必须要支持国家的改革部署,并贯彻财政体制的改革。  蓝皮书还指出,2009年货币政策总体宽松,流动性充裕,对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外部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我国仍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涉及两层含义:一是坚持真正意义的“适度宽松”;二是对过度宽松的情况进行调整。我国应关注信贷迅速“海量”扩张以及经济过度刺激引发的问题和潜在风险。避免由于信贷增长过快,投资和总需求反弹过快可能带来的显著通胀压力。因此,对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认真把握力度和提高调控水平,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把握:  第一,动态把握适度宽松。坚持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妥善处理发挥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有效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第二,货币信贷发展要适度把控。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对当前存在的流通量过大问题,要通过相关手段,促进货币流通量向适度转化。  第三,金融改革要适时推进。金融改革是我国中长期的改革重点之一,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推进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启动民间投资,金融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9日公布的这十大举措力度大,出手快,发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烈政策信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以投资为例,中国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13.7万亿元,而这次新安排的扩大内需投资规模到2010年底仅两年多时间内达4万亿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    综合各方专家判断看,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不利影响大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前外需减弱,一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投资下滑,内需不振,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中国经济存在下滑的风险。此时重新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国内需求,是应时之需、必要之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这一政策曾在1998年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遭遇特大洪灾等冲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2005年,鉴于国内社会投资明显加快,经济活力充沛,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7年后正式退场,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经济学家贾康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充分表明了这一轮宏观调控措施的鲜明特点,显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双转向”,十大措施4万亿元扩内需促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为处于持续调整的A股注入了“兴奋剂”。    消息公布后首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强势反弹。但比起股指的涨跌,转忧为喜的投资者们显然更关注另一个话题:A股将迎来哪些值得把握的投资机遇。        4万亿元撬动内需 A股率先积极响应    9日晚间,新华社播发的消息《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调整 4万亿元资金力撬国内需求》,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敏感的A股市场率先作出积极响应。10日,沪深股市双双高开,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轻松收复1800点和6000点,分别出现超过7%和6%的巨大涨幅。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转向’,标志着经济工作重点转向‘保增长’。”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李慧勇说,国务院十项措施中九条与扩大投资相关,这表明扩大投资已经成为保增长的主要手段。而增支、减税、扩张信贷“三管齐下”,显示了政府对投资的支持力度。    “尽管政府支出不能代替市场需求,但可以缓解产能过剩、稳定经济增长。”李慧勇说,从1998年的经验来看,增加财政支出对于刺激投资和刺激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非常明显。尽管政府支出不能代替市场需求,但将对A股市场许多相关行业上市公司产生的利好效应无疑将是十分明显的。    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程文卫也表示,沪深股市由历史高点急转直下,存在两大决定性因素:盈利预期逆转和供求逆转。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将给上市公司带来业绩增量,而在两市累计下跌超过七成、产业资本逐渐介入的背景下,供求关系的转变也有望令A股迎来底部区域。    
   上市公司频频“破净” 绝对投资价值正在显现    来自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6日收盘,2007年以来首发上市的260家上市公司中,162家最新收盘价(上一交易日复权后收盘价)低于首发价格,“破发”比例超过六成。而236家增发公司中,最新收盘价低于增发价格的公司有217家,“破增发”比例高达九成以上。    同期,沪深两市共有214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市净率水平最低的仅为0.47倍。    知名证券市场分析专家应健中表示,股价跌破净资产,意味着股票的绝对投资价值开始显现。而当股票价格跌到其收益率远大于存银行的绝对投资价值之时,市场的机会就降临了。“这也许就是中国股市可能会先于其他股市止跌回稳的原因。”应健中说。    作为衡量股市投资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市盈率数据也透露着许多有效信息。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两市市盈率分别为14.22倍和13.84倍。    “成熟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在15倍左右,而A股作为新兴市场,还应具有一定的溢价水平。”上海天相投资咨询公司策略分析师仇彦英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A股已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    作为申万巴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外方股东,法国巴黎银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新兴市场部投资总监马修·高帝也表示,新兴市场由流动性而导致的超卖,比美国因经济基本面衰退而引发的下跌“情况要好得多”。    “未来经济复苏中,值得期待的依然是新兴市场国家。”马修说,在全球市场均剧烈波动的背景下,如果投资人能够承受一定的波动率,那么投资新兴市场“仍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投资品行业直接受益 近期走势反弹为主    在带动沪深市场个股普涨的背景下,扩大内需的十项举措对于不同的行业显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后市A股将出现基于行业板块的走势分化。    “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保增长’主要靠内需。”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李惠勇说,由于收入难以明显增长,消费习惯短期内也难以很快改变,因此消费只能充当增长的“稳定器”,“这意味着‘保增长’将主要通过加大投资来实现。”    李慧勇认为,受益于政策的扶持,投资品行业基本面将有所改善。在他看来,受益最大的行业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建筑开发等建筑建材行业;铁路设备、电网设备等基础设施配套行业;装备设备等“增值税转型受益”行业。    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程文卫也表示,扩大内需的十项举措重点集中在两个领域,即农业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土地流转、家电下乡、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直接受益的A股行业包括农牧、白色家电、工程机械、国内建筑工程承包、水泥和钢铁等。    实际上,10日沪深市场的走势已经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市场人士的判断。当日,建筑业、有色金属和钢铁三大板块涨幅居前,个股均出现大面积涨停。非金属、专用设备、普通机械等与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板块也都出现在涨幅榜前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近期走势仍将以反弹为主,真正的反转将出现在供求和盈利预期两大关键因素解决之后。”程文卫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是从总需求角度来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而影响社会生产、就业、价格稳定两者都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相互搭配,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即一方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加剧,另一方面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2003年8月23日,薪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宣布从9月21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由6%提高到7%,这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商业银行将减少发放1500亿元的基础货币,薪加上货币乘数的影响,如果不考虑其他情况的动态变化,专家估计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潜在影响在7000亿元左右.作为中央银行三大政策工具之一,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被认为是力度最大,也是最后一种手段, 因此,此举被市场普遍认为是央行紧缩银根的标志.此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减轻目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压力,防止资产价格的虚增,防止物价指数的虚涨,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非曲直快速发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所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容还包括,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对商业银行的( 窗口指导) ,促进优化贷款结构等等。同时,我国连续几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国外一般意义上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不同。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自身的特点。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不仅包含扩张性措施,如增发国债,也包括了紧缩性措施,如增加税收。但总体上讲扩张的力度要大于紧缩的力度,除续建和收尾项目,并继续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使用方向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倾斜,目的在于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证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现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个问题摘要:本文分析了宏观间接调控所主要依仗的财政、货币两大政策的异同及协调配合的必要性,提出财政政策侧重于调结构和货币政策侧重于调总量的分工,并具体讨论了在国债、财政存款、外汇储备等&结合部&领域的合理协调,最后强调了优化我国两大政策协调配合所应注重的制度建设问题.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策协调,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特征,即政府调控主体主要通过政策手段把经济参数附加到市场上多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信号上,进而调节、引导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间接调控所依仗的主要政策手段,便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两大宏观调控政策共同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总目标,但分工而互补,需要相互协调配合,促使经济运行趋于总量均衡和结构优化的理想状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了,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和复杂性也显著增加.本文试基于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的思考,提出几点基本认识,以期就教于各方.一、财政、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差异性和协调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说植根于双方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两大政策调控的着眼点,都是针对社会供需总量与结构在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悖于货币流通稳定和市场供求协调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问题;两大政策调控的归宿,都是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两大政策的紧密联系还来源于双方政策手段的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一方的政策调控过程,通常都需要对方的政策手段或机制发挥其特长来加以配合策应,经济学理论对此可以做出很好的阐释(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从社会总资金的运动来看,财政政策对资金运动的影响和货币政策对资金运动的影响,相互间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连锁反应,各自的政策实施及其变动,必然要牵动对方,产生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紧密联系的同时,又由于各自在经济体系中所侧重的不同领域和具备的不同作用,而具有一系列的差异性特征.首先,调节的范围不同.财政收支及其政策体现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其调节范围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货币政策主要处理商业性金融系统功能边界内的事务,其调节范围基本上限于经济领域(当然,可以由经济领域间接传导到其他领域).其次,调节的侧重点不同.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对总量与结构发生调节作用,但财政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带有更为强烈的结构特征,因为财政收入按不同项目与不同规定来组织,可以直接调节不同地区、部门、企业及个人的收入水平,财政支出按资金性质与用途来安排,可以直接调节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财政政策对总量的调节,则主要是以政府收支及其乘数作用影响社会总资金运动的全局.反之,货币政策相对财政政策而言带有更为鲜明的总量特征,因为国民经济中的一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中央银行作为唯一能够直接管理全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部门,正是运用货币政策对之加以调控;同时,商业性金融信贷自身的市场化经营原则要求银根松紧的变化大体一视同仁地覆盖其全部资金运动,贷款差别利率等旨在区别对待不同产业、行业、企业、项目等以调节结构的手段,只能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实行和发挥作用,并将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日趋有限.宏观经济政策的特定目标,可归纳为经济增长、资源优化配置、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反周期波动、收入公平分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等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固然都服务于这一系列目标,但由于上述侧重点的不同,各自对于不同目标的作用,便有所区别.比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收入公平分配方面,财政支出政策与税收政策的重要性居先;在稳定物价方面,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则排在首位.第三,调节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所依靠的手段,主要有税收、预算支出、公债、财政补贴、贴息等,货币政策所凭借的手段,则主要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贷款安排等.第四,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能空间不同.例如,人们可以把货币政策比作一根拴在经济之车上面的绳子,认为当经济向上步入通货膨胀时,它可以拉住其别走太远,但当经济处于通货紧缩而无力向上爬坡时,它却无法推动.这种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不同经济运行状况下,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差异.一般而言,货币政策长于应对通货膨胀阶段的问题,而财政政策在应对内需不足、解决通货紧缩阶段的问题时更具优势.我国年间政策实践中的调控效应,与凯恩斯理论中关于萧条阶段财政政策更具有效性的认识是相吻合的.第五,两大政策所调控的资金所遵循的经济运行机理不同.货币政策调控下的商业性金融资金是按照追求微观直接效益(利润)目标的市场原则展开竞争的,只愿意&锦上添花&,即按照商业化原则投向尽可能高收益、低风险的领域和状态良好的企业,这对于商业性金融而言是合理的、无可厚非的.与此不同,财政政策下的资金运作在承认市场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并且应该超越微观直接效益的眼界而注重追求长远、综合、宏观、社会的效益,财政政策可以和必须在关注基本民生、施行&雪中送炭&式的支持扶助和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政策的时差与调节的时滞不同.政策时差,是指决策机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实际上实行新的政策所需的时间.一般而言,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与修订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议、批准这样一整套程序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时差较长;而货币政策由于通常是由具备较强独立性的中央银行的人数不多的高级决策层所制定,其时差较短.调节时滞,是指政策从其调节动作的发生到调节效果的显现所需的时间.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由于通常具有政府直接安排收支和可以运用某些强制性手段的背景,其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则由于通常完全依靠间接手段作用于调节对象,其时滞长于财政政策.正是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相互联系,同时又存在一系列不同特点和侧重点,因此,在宏观调控中,两者必须紧密配合,取长补短.二、现阶段我国财政、货币政策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现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紧迫性,源于我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以及经济发展运行的实际状况.我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进出口规模,还是跨境资本流动规模都出现了迅猛增强,国民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国内外经济运行的关联度和互动性大大增加,宏观调控既要考虑外部冲击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又要考虑本国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情况.同时,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弹性不断提高,汇率浮动为经济主体带来更多交易灵活性、便利度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调控成本.因此,宏观调控任务的复杂性显著增加,要求两大政策在更广泛的领域达成共识,在更为复杂的环境下,对更为复杂的政策事项作出及时、合理的相互配合.同时,我国财政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变革和创新都正向纵深推进,其最终目标都是通过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在本质上有利于促进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但是,改革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阶段性的脱节、紊乱和矛盾,影响政策配合的有效性,为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这些问题,加强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国内经济形势而言,2003年以后,经济运行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隐忧,2007年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增加.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安排由&双稳健&转变为&一稳一紧&,这种新的组合模式也对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形势和国际竞争环境下,我国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宏观调控在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方面的任务都很严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要在各自的调控领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要加强协调配合,发挥调控的互补和联动效果,而避免相互掣肘和抵消.三、当前财政、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中的角色侧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差异显著的特点,决定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变动因素特别强烈,问题十分突出,涉及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诸多领域的矛盾,而且在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环境中,这些结构性问题更容易传递总量问题,例如,在总需求结构中,消费需求比例偏低是导致出口压力大的重要原因,而出口快速增长又是诱发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赶超性质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等,不允许我们坐等由漫长的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和调节资源配置过程来解决结构问题.因此,必须清醒地看到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国家干预促进结构优化的责任,在大力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努力提高决策水平,积极而有分寸地把握好调节结构方面的工作.对此,财政收支可以成为非常重要的操作手段,财政政策可以积极发挥其结构调整功能的优势,以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的流向和流量,达到促进结构优化的效果.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调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宜实施过多差别性的调控措施,因此,两大政策在我国结构优化调控方面的协调配合,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近期,财政政策的重点是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生态保护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出,同时积极探索有关税制改革和推进收入分配格局合理化.在总量方面,目前我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避免经济过热和防止明显的通货膨胀,由于货币政策对于总量调控的功能更为显著,效果更为直接,尤其长于通货膨胀时期的总量紧缩,所以,货币政策应在当前担任总量调控的主力.而财政政策的总量调控效果具有间接性,并且我国财政政策需要在较长时期内承载优化结构和为改革提供财力保障的历史任务,不到非常时期,不宜实施过分紧缩的财政政策,因此,近期在紧缩总量的调控方面应以货币政策&从紧&为主导,财政政策发挥适当配合作用,使其在总需求调控方面的影响尽量保持中性,并在增加有效供给方面更多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四、关注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的结合部,加强重点领域的合理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虽然覆盖不同领域,使用着不同的政策工具,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在某些领域存在天然的结合点,例如国债和财政国库存款领域,而在有些特定领域,通过政策制定者的主动设计,也会成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部,例如通过发行特别国债购买超额储备的外汇建立主权基金.(一)国债领域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最基本的结合部.国债可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从另一个角度看,其规模的扩大或者缩小,正是财政政策实现扩张或紧缩效果的一个重要工具,而国债进入二级市场之后,由于其低风险和高流动性,则成为中央银行通过回购或逆回购方式以回收或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载体.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通常需要国债具有一定的余额和足够数量的中短期债券.但目前我国国债发行中短期国债发行存量不足,这为货币政策的公开市场操作带来了一定制约,因此,2003年之后,央行为避免通货膨胀,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对基础货币投放量进行对冲,央行票据已成为货币市场的主体交易品种,也成为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主要手段,比较而言,通过国债回购回收流动性的操作手法应用不多.但是,央行票据的发行存在一定的成本,而且也存在&借新债还旧债&的现象,可用于冲销流动性的空间逐步缩小,从长期来看,通过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冲销政策&独木难支&,有必要加强国债品种的配合.2007年下半年,财政部发行了15500亿元左右的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国家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超额储备,人民银行通过商业银行买入这些特别国债,增加了人民银行持有的国债数额,为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载体,目前,人民银行已经开始用这些特别国债作为质押通过正回购业务回收流动性,从而降低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成本.这一举措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债这个结合点上进行合理协调配合的创新性做法,为货币政策进行紧缩调控提供了新工具.但是,在国债这一结合部上,也还有可能出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左的现象,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原则上说,对于财政政策而言,在经济萧条时,可以通过增加国债发行、扩大政府支出的方式实现经济的扩张,而在经济过热时,则需要减少国债的发行,减少政府支出紧缩经济.但是,我国现阶段在趋于过热的情况下,央行要回收流动性却需要更多的国债作为载体,这就带来了一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而货币政策的作用则不够理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两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从财政政策协调为主体转向更多地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实践 当前我国已步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致力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协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分析以往两大政策的配合情况,对进一步完善这两大经济政策的配合是必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运行的基本轨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实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松政策组合达14年,实行双紧政策组合9年,实行松紧组合的只有一年。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1984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央银行体制1984年才刚刚建立,自然没有从财政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时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地位仍十分明显,货币政策作为财政政策配套服务的工具,对医治十年动乱创伤、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职工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年)。1985年随着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信贷资金成为社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体,特别是在抑制通货膨胀、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年)。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告别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短缺经济,出现了物质产品的相对过剩,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过去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治理通货紧缩。在政策取向上,由实施长达5年之久的“双紧”过渡到“双松”,即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在支持发展、化解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国民经济中出现了经济的局部过热现象,个别地区、个别产业的发展严重失调,一些能源消耗性的产业非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出现了不均衡,因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逐步提上了日程。 详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轨迹,我国两大政策的调节趋向于周期性使用(见表),对宏观调控的效果趋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减小。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轨迹 时间 所属阶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搭配方式 实施年限 年 第一阶段 松 松 双松 2年 1981年 第一阶段 紧 松 紧松 1年 年 第一阶段 松 松 双松 3年 1985年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1年 年 第二阶段 松 松 双松 3年 年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3年 年中 第二阶段 松 松 双松 1年 1993年中一1997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5年 年 第三阶段 松(积极) 松(稳健) 双松 5年 年 第四阶段? 积极淡出 稳健趋紧 偏松和趋紧 2年 年 ? 中性偏紧 中性偏紧 ? ? 二、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至1996年底我国的紧缩政策成功地将当时的高通货膨胀降了下来,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加上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1998年我国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至这次财政政策的调整,这一整体上积极的宏观政策历时近7年之久,前后能持续如此长时间的宏观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一方面,每年发行大量的长期建设国债,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财政的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非常大。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2。“积极”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够理想。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如,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连续8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5次。这期间,尽管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彻底扭转信贷紧缩的局面。从供给方面看:银行的“惜贷”现象仍然严重,自1995年金融体系开始出现的“存差”进一步扩大,至2003年已高达49059亿元;从需求方面看,质量好的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比较充裕,信贷需求不大,而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因银行的贷款条件和自身的因素,取得贷款依然困难。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中不能转化为投资。这表明我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终使“积极”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以致从表面上看,中国已几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虽然“积极”的货币政策并不如意,事后效果微弱,但“积极”的货币政策无疑为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这也是我国目前特定的国有企业体制和银行体制下积极财政政策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三、对我国当前两大政策配合的一些建议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日趋协调、完善,共同在反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协调配合还不是很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调节分工不明确。货币政策长于总量调节,财政政策长于结构调整,但目前我国的两大政策均未发挥出各自优势,导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二是配合关系不规范,缺乏有效的配合机制。三是在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的某些重大问题以及在投资领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配合不协调的问题。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借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两大政策的配合经验,为了进一步发挥两大政策的配合效应,可以从如下方面人手: 1。建立和完善规划、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要健全和完善国家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规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统筹安排和政策协调。包括两大政策目标的协调、财政赤字和金融不良资产的定期跟踪测算、财政金融稳定性的预安排、财政金融政策和操作工具进行互动效率评估和化解金融不良债务安排等。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方面发挥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2。完善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综合效应。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问题甚于总量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致使局部需求过高和局部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必须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我国产业政策要通过鼓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目前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产业政策导向出现了偏离,要求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整,形成动态协调配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调控作用。发改委要定期发布和适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配合提出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措施,为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提供支持;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发放贷款。为解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不平衡现象,要重视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增长。要加快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某些行业和地区出现的投资热。只有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我国经济才能步入自主增长的良性循环。 3。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财政政策要从以国债手段为主转向以税收和财政贴息手段为主刺激总需求;货币政策要更多地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手段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依然要在公共投资领域发挥作用,创造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分税分级财政框架。重点要对省以下体制灌注分税分级体制的实质性内容,建立三级分税分级财政。建立规范的公共收入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推进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要通过改革完善国债发行交易制度,统一国内债券市场,活跃短期债券市场,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能有的放矢,成为货币供应量调控的有效工具。 4。推进财政投融资体制和国债运作管理的改革是未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两大基点。新形势下一项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既要抵御低水平重复投资,又要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安排要建立投资信息透明化、投资来源市场化、投资管理法制化的操作平台。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要明确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的界限,既提高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效益,又保障货币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冲击。要规范、强化、整合债券市场,切断隐性的地方财政赤字融资渠道,切断企业和银行用信贷资金盲目投资的渠道,把有效的投资纳入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国债运作上可考虑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全国人大每年给财政部批准一个国债余额指标,这个指标是上一年国债余额加上本年度财政预算赤字之和。只要国债发行不突破余额,由财政部视市场情况灵活掌握发行规模和期限品种。为解决财政部发行短期国债缺少动力、 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缺乏短期国债作为操作工具的矛盾,短期国债可不列入当年国债发行计划,财政账户出现临时性头寸不足时,财政部可发行短期国债用于周转。 5。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重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两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从以财政政策协调为主体转向更多地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蒙得尔o弗莱明提出的财政货币选择新理论指出,现实世界中的资本具有不完全流动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但其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资本流动的完全程度。资本流动性越大,财政政策的作用越小,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越大。在改革开放日益扩大的进程中,资本流动性越来越大,因此货币政策应发挥主要的作用,而财政政策予以配合。通过货币政策所体现的资源配置,实现以资源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财政政策的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