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先修微观还是宏微观经济学论文,为什么?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给介绍下,不是很了解这方面?_百度知道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给介绍下,不是很了解这方面?
摘要: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的各派经济学家大都已经将微观问题的研究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甚至还有完全以微观分析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现象。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有三种观点,西方国家流行的主要是以微观分析代替宏观分析的观点,而且其价值论的观点和方法存在着矛盾和倒退。但这些做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对经济人理性的假定、将微观个量直接加总为宏观总量、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等都存在明显问题。总之,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我们必须作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个量;总量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6      一、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一)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理解   20世纪70至80年代以后,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不能在实践上提出解决“滞涨”问题的有效对策,又不能从理论上对“滞涨”现象加以合理的解释,因而陷入了困境。之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便走向了衰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经济学界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批评意见之一,是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经过30多年的努力,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的各派经济学家大都已经将微观问题的研究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甚至还有完全以微观分析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现象。尽管宏观经济学需要与微观问题保持一致性,或者说,宏观经济学在客观上需要有其微观基础,但西方经济学界目前的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1.宏观经济学是否需要有微观基础?   毫无疑问,宏观经济现象一定是全部微观行为的综合反映和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宏观经济学应该有其微观基础;而对微观行为的理解,显然也有助于对宏观经济现象的更好把握。但仅仅承认这点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了解微观的个体经济行为是如何转化为宏观总体经济行为和结果的。事实上,不同派别的经济学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是,将个体经济行为、群体经济行为和总体经济行为和结果看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该观点认为,不同个体的经济行为首先要上升为群体(阶级或阶层)的经济行为。群体的经济行为既概括了不同个体经济行为的共同点,也综合了他们部分相同经济行为的数量而形成一个相对的总量。不同群体的经济行为又会依照类似的方式来综合为反映他们共同点的总体行为,并将群体间性质相同的那些经济行为的数量综合为经济总量。不过,在个别经济变量综合为群体经济总量和总体经济总量时,是考虑到对相关经济数量的抵消和扩大因素之后的综合结果,而不是依照简单累加的方式所得出的结果。这种借助于群体经济行为将微观个体经济行为和宏观总体经济行为联系起来的观点,可以简称为“个体经济行为一群体(阶级)经济行为一总体经济行为或结果”模式。   这种观点认为,微观个体经济行为并非完全不同,也并非完全一致。个体经济行为会依据其行为主体在经济中的地位和状况而具有群体的相似性或共同性。在这种情况下,就某一群体而言,其总体经济行为大致上可以看作其群体内的个体经济行为的综合。因此,研究某一群体中典型个体的经济行为,就为研究其群体经济行为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社会上存在多个不同利益的群体,不同群体经济行为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存在较多的差异,因而会发生利益的不一致或冲突,需要对不同的利益群体进行协调或制定行动规则来规范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行为最终呈现出的状态和结果,就不会完全符合某个特定群体的总体经济行为状态和结果,而是一种各个群体经济行为的综合。这种看法似乎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相接近。   第二种观点是,直接将个体经济行为代表或等同于总体经济行为。该观点可称为“个体经济行为一总体经济行为或结果”的模式。这是典型的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点。这种观点实际上又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个体经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但借助于市场交换和个人利益,最终会达到一个与个体期望不同的、客观的总体经济行为的结果。他们认为,每个人在进行交换时,其出发点和动机首先是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是,为了达到个人利益,就必须以满足别人(首先是与之相交换的对方)的利益为条件。这样,在市场自由交换的机制下,每个人都会在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同时,通过使交换的对方获益而使社会利益得到了增进。社会是由许多个人构成的,当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保证时,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证。从这点来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的全部也就是社会利益。当然,这种观点并未直接给出微观上个体经济行为直接加总就等于总体经济行为和结果的判断。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这种观点,主要是强调经济自由主义的优点,但也为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借助于市场调节机制,使微观个体经济行为与宏观总体经济行为与结果联系起来的看法奠定了基础。 第二类是19世纪后半期至当今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微观经济行为是宏观经济行为的基础,只有认真研究了微观经济行为,才能理解宏观经济行为。尽管他们没有直接将个体经济行为等同于宏观经济行为,但事实上,他们往往以代表性个体经济行为的分析来解释宏观经济行为。在他们看来,代表性的个体经济行为可以理解为缩小了的总体经济行为,而总体经济行为与个体经济行为完全一致,它只不过是众多个体经济行为的直接加总或放大。这种观点可以称作“个体经济行为=总体经济行为”的模式。在这种观点看来,宏观经济学的行为分析完全可以取消。当今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就是这样。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有关分析。   第三种观点是,直接的“总体(总量)分析”。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宏观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看到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使用传统的微观分析方法不能解释和解决经济衰退与失业问题的情况,便另辟蹊径,提出了与传统不同的总体(总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宏观总体经济行为与微观个体经济行为不同,认为宏观的总体经济行为会决定和影响微观个体行为的方向和性质,因而必须对经济进行总体分析或总量分析。   应该说,总体(总量)经济分析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它直接联系宏观经济状态,反映宏观经济问题的趋势和性质。这是微观个量经济分析方法做不到的。虽然凯恩斯主义的总体(总量)经济分析方法也承认微观个体行为的作用,也在不同角度上对它们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在实质上,它仍然是从结构性总量进行分析的。这表明,凯恩斯的分析方法既想要有别于新古典传统的微观个体经济分析方法,又无法对作为 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的微观经济分析方法作出恰当处理。当然,这和凯恩斯本人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首先致力于迫切寻求政策上的解决办法而无暇顾及有关。其次,这也和他长期深受新古典经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难以彻底摆脱它有关。正因为如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了当代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缺乏微观基础”的批评。   2.怎样理解微观基础:数量还是行为?   一般说,宏观经济学的确需要有微观的基础。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至少要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经济情况要有基本的一致性;二是微观经济行为要成为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三是宏观经济总量要和微观经济变量具有某种合乎逻辑的数量联系。   但在国外现有的教科书中,我们却看到了这些方面存在着若干不协调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价值论的矛盾与倒退。   我们且不说西方经济学中占主流的效用价值论仅仅涉及人与物的关系,而不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只注重主观效用,而忽略客观效用。即使只谈抽象的效用论,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此,比利时经济学家M·A·G·米尔哈格说:“效用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事实上,比较个人之间的效用是不可能的,这恰恰是因为效用无法测量。”   由于基数效用论在技术上的最大问题不仅是无法实际度量效用的大小,而且效用在不同人之间也无法进行比较。因此,在后来它被序数效用论所取代了。但是,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无差异曲线同样有问题:“实际上,如果不知道两种组合的效用,消费者怎么能知道两种组合是无差异的呢?……无论如何,假定在物品之间存在无限的替代性是毫无道理的。当这种分析工具扩大到用来分析两种以上的物品时,它是非常不现实的,这个事实就变得更清楚:消费者怎么能够识别成千上万种组合呢?”H·梅耶则更为具体地指出:“一种组合包含的物品愈多,这些物品的组合愈复杂,由虚假的假设推论出来的结果就愈荒唐。这种虚构的假设是,如果我们消费较少的面包或肉,我们将会消费更多的盐,在相等的(无差异的)日常组合中,茶叶消费量的减少将被食糖消费量的增加所抵消,房子愈多家具愈少,求美欲望愈强烤火材料用得愈少,糖吃得愈多衣服穿得愈少,等等。与抽象的观点相比,这些荒谬的推论更明显地暴露出想象的经验假设是完全违反经验的,而无差异曲线就是根据这些想象的经验假设建造起来的。”   由于当前经济学的形式主义和技术化的发展,基数效用论似乎在形式上更便于以函数或数理方程的方式进行计算。因此,这种似乎已经被抛弃的东西,却又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出现了,而且出现了矛盾:在初级和中级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里讲序数效用论(尽管序数效用论也不那么可靠);在高级微观经济学教材里却讲基数效用论;在微观经济学教材里讲序数效用论,在宏观教材中却讲基数效用论。西方经济学中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种理论上的大倒退。   第二种情况是现有文献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阐述如何与宏观经济问题相一致?   20世纪70至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们常常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说它讲失业问题时,不分析劳动市场的供求情况;讲物价问题时,也不讲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的确是一个事实。 对于凯恩斯经济学来讲,这种情况的产生是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使凯恩斯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宏观问题上,而没有关注微观问题。二是以微观经济行为分析为主的古典经济学和当时的新古典经济学对于解释和解决大萧条问题的无能为力,使凯恩斯对微观分析失去了兴趣。三是凯恩斯思想深处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残留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和烙印。尽管他认为,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自行调节时只能达到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所以,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仍然表露出只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分析就仍然适用的想法。而这一点,在后来成为了美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将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直接拼接到一起的“新古典综合”,因而受到了其他学派的批评。   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新古典经济学家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经济行为直接等同于宏观经济的整体行为,因而导致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代替宏观经济分析,甚至存在取消宏观经济学的倾向。   面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的责难,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一方面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微观基础的一些基本假定。另一方面,他们试图在此基础上坚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宏观结论和政策含义。他们集中分析和强调了价格黏性和工资黏性,并且涉及了信息问题,但这能否真正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呢?我们看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微观基础的说明过分繁杂和零散,至今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微观基础。当然,实际上能否找到他们眼中的微观基础,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二)对经济人理性的理解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人”和“理性假设”就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公理性和基础性的假设前提。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大多数理论依然如此,特别是在形式主义的理论演绎和推论中更是如此。 “理性预期革命”发生后,这种情况更进一步被推向了各个方面。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理性的经济人”所下的定义是,“理性的经济人”通常具有充分有序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会选择那些能够更好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这个定义实际上意味着“理性的经济人”被假设为具有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极端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能根本就找不到!尽管如此,现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依然在乐此不疲地使用着这些假定。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经济人的理性”和“理性预期”这类问题呢?   1.理性条件的重要性   从理论研究的抽象性角度和特定需要看,“理性”假定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确必要,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这是研究过程中的一种借用手段,而不是相关的唯一手段。此外,因为现实世界不可能是完全整齐划一的,所以,在研究不同的类型和对象中,它只是其中的一类假定,而与之不同的类型和情况也是同样存在的。简言之,理性条件在经济理论和问题的研究中是重要的,但不具有绝对性和唯一性。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   宏观经济情况是复杂的,影响因素极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恰恰在把“经济人的理性”和“理性预期”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假设和前提假设的同时,将其看作唯一的重要假设,而抛开了其他因素和情况。这样,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力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Simon,H·A.)说:“古典经济理论对人的智力做了极其苛刻的假定,为的是产生那些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用来表示简化了的世界。”西蒙的说法实际上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说 的。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罗纳德·科斯(Coase R.H.)更是认为,这种做法是为了追求经济学的精美和精练而陷入了“为经济学而经济学”的形式主义泥潭,变成了远离现实的“黑板经济学”。   3.对理性程度的理解   西蒙认为,人们在处理事情、作出决策时的确存在理性,但他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因为,他们既缺乏完整和统一的、能够对可能的选择加以排序的效用函数,也不能找到全部备选方案,不能估计出各个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也不能对不确定的未来事件估计出一致的现实概率。最终,他们也无法作出最优决策。实际上,人们在多数情况下作出的决策,都是基于常规和习俗,而非理性的精确的计算。   西蒙的观点和绝大多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显然不同。他提出的“有限理性”观点对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观点同样是一种批评。因为,“理性预期”中的“理性”同样做不到“完全的理性”或“彻底的理性”。   20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Kahneman D.)与另一位经济学家特维斯基(Tversky A.)从实验和行为经济学角度说明人们的行为多数达不到理性。他们认为,人们在实际作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有限经验的影响而运用“小数法则”和“相似性法则”作为依据,从而造成对理性的偏离。现实中,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对经济学中完全理性假定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 4.理性与信息   说完全理性假定的不切实际,首先就在于人们在知识和信息上的有限性。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F.A.哈耶克更是把经济学中的理性假定视为谬误。他将那些以理性假定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称为“建构主义”,并从宏观角度直接批评了“理性”的“建构主义”。哈耶克不仅从知识和信息的分散性角度指出了人的知识和信息的有限性,而且指出了在宏观上将分散的知识和信息统一或抽象为单一知识和信息的困难,从而否认了在宏观上运用数理模型去分析经济活动的现实性,并由此说明了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哈耶克从知识、信息和有限理性角度提出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合理性的看法,这与新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理性的人才能使自由市场经济具有最好效率的观点,显然是大不相同的。现有的社会实践似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哈耶克的看法较之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看法要现实一些。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认为,信息上的“可得性偏差”会造成人们的决策对“理性的偏离”。莫里斯·阿莱(Allias M.)更是以“阿莱悖论”说明了风险条件下的决策会系统地偏离“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情况。   5.理性与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固然要求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具有理性,但实际上,人们所具有的理性都是一定程度上的理性,甚至是极为简单的有限理性。比如,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只要按照市场的价格信号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就可以达到市场的均衡与社会的和谐。不过,即便如此,理性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微观与宏观之间也并不能完全一致。严重的经济萧条就是人们的行为在理性上不一致的结果和反映。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人生产的有秩序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秩序之间的矛盾,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挽救经济危机的能力的失望,也反映了这一矛盾。   6.从“囚徒的困境”和“公地的悲剧”看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以及社会理性的矛盾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博弈论分析方法的发展也对“理性经济人假定”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囚徒的困境”和“公地的悲剧”就直接暴露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理性行为与理性结果、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行为与最优结果的不一致。   “囚徒的困境”是现代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但它却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理性假定的正确性。在信息缺失和非重复博弈条件下,囚徒们力图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结果的决策和行为,应该说是完全符合理性的。但是,最终却未能达到最好的结果。这既从知识和信息角度说明,人们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完全理性,同时,也说明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可能不一致。事实表明,理性总是有条件的,而有条件的理性就决不是完全理性。   “公地的悲剧”更是反映了市场经济中的个人理性在自由放任条件下进行恶性竞争所带来的整体恶果。每个人都想在公地的使用上获取最大的利益。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假定,这是符合理性假定的。但是,在公地有限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恶性竞争。因为,人人都知道,谁能够尽可能地使用公地,谁就会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于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利益的“理性”行为,造成了恶性竞争。最终,从长期来看,谁都无法继续获得先前那么多的好处,个人的长远利益被眼前利益所损害,大家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这又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当前理性与长远理性、理性行为与理性结果之间的矛盾,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   可见,完全理性的假定并不符合实际,也不能由此证明基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性行为会自然导致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是这种情况的一个最好例证。   7.对“理性的经济人”自利行为的理解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理性的经济人”的典型表现就是其自利行为。他们接受了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观点,认为人们的自利行为会在自由竞争和放任的市场中自动地达到和谐与共赢。但是,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他们往往过分强调了这种自利行为,而忽略了亚当·斯密同时还提到的利他因素,也忽略了其-他因素。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就连同为新古典经济学阵营的贝.克尔(Becker Cary S.),也因明显意识到其缺陷而在个人效用函数中引入了非经济因素和利他主义因素来说明人类行为的一般性。   可见,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那些现代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家自己也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西方经济学在这方面的任务还远未完成。      二、微观个量到宏观总量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需要进行总量分析。这也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在实际分析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个量如何加总为总量   从分类统计的角度看,如果一些微观的个别数量也许可以加总成为部门总量或分类总量。但是,这样得出的总量是综合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加总的结果,因为一些数量可能被抵消掉了。所以,由微观个量加总为宏观总量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数量准确与否的问题。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还有一个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行为的问题。而对于这方面,单靠微观数量的加总是无法解决的。如果通过大家最常见的供求分析,则问题也许会变得更为清楚。 实际上,即使是建立微观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那也是很困难的。这要求确立一个(或更多)消费者同时对不同的价格所作出的反应,但这谈何容易!对此,米尔顿·弗里德曼也认为,经验式地建立需求曲线的无数尝试尚未取得成功。当然,以微观个别需求曲 线加总而形成的宏观需求曲线,就更谈不上恰当了。   就宏观供给曲线的微观基础而言,也是存在问题的。微观的生产无差异曲线,即等成本曲线,假定了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完全替代性。但由于要素无法完全可细分,因此,其完全替代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大多数生产函数分析和供给分析却都依照这个假定,因为完全替代性的假定十分适合数学分析(如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再者,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也并没有真正涵盖全部要素报酬的各个方面。但为了分析方便,新古典经济学仍然将分析着重于这个方面。此外,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难以测定,这也同样未能妨碍宏观经济学照样运用这种分析。   总之,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在数量加总问题上也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二)微观与宏观的不一致:“储蓄的悖论”、“减员增效的宏观悖论”等   除上述问题外,在宏观经济问题和它的微观经济基础之间,有时还存在加总的悖论问题。比如,在微观上,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增加收入和节约开支具有实质相同的意义。因此,节约开支,增加储蓄,等于间接增加了收入。但是,当这一行为普遍化为宏观上的行为时,却会由于降低了消费而减少了国民收入,产生了“储蓄的悖论”。又如,企业通过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可以减低成本,但所有的企业都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却会造成宏观上的大规模失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微观分析代替宏观分析,最终也许会忽略上述类似问题。      三、关于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定      完全竞争的市场是经济分析中经常被看作理想的状态,是经济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如果检查一下完全竞争市场的各个条件,则会发现,这完全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以微观上完全竞争的市场分析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是靠不住的。      四、关于建模和形式化的数学分析及计量问题      当前经济学中的一种倾向是热衷于数学建模、数理分析和计量分析。应该说,数学本来是一种描述经济问题的有用工具,数学表达的经济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但是,当前一些人却将经济学中的数学运用本身当作了目的,尽情炫耀其数学才能,导致一篇经济学论文中几乎90%是数学的演算,而对于经济关系却很少着墨,令论文的读者很难猜测其相关的经济学意义。   对此,美国经济学家F.D.Graham(1932)说:“‘科学’逐渐进入纯抽象领域,这种纯抽象对思考是有益的,但是实际意义逐渐降低了。”而C·基尼则指出:“经济学家们,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家们,不停地在科学市场上大量地兜售新模型,而不从经验上弄清楚这些新模型是否比旧模型好。这样一来,模型的数量急剧增加,它们成了一种累赘,模型之间相互矛盾,并且这些模型带来了不信任感和怀疑主义。”   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对学习经济学的人提出过非常精到的建议。他认为,要想学习和研究经济学,必须要掌握理论、历史和统计这三种工具。如果将最后一项扩展为数学,也还有理论和历史是必须掌握的。只侧重数学,显然是不够的。   总之,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新古典经济学所给出的微观基础,充其量只对说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具有有限的意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我发现梭哥现在提的问题是越来越高深了我们这做小弟的都自愧不如你准备再临走之前在为中国人民做一下自己的贡献?伟人呀!!!
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苹果/安卓/wp
苹果/安卓/wp
积分 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 积分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本帖最后由 wanghaidong918 于
07:26 编辑
本帖最后由 nlm0402 于
21:05 编辑
&P&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应该先学哪一个?谢谢~&/P&
载入中......
各个高校的课程都是先学微观经济学 然后再安排宏观经济学应该是先学微观
幸福是一段旅程,不是终点
.cn/zhenzhen98
一般院校的经济学类专业都是先学微观经济学,再学宏观经济学,现在来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交叉,许多研究就微观经济学的方法也被运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初学经济学,推荐看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册,通俗易懂,很适合初学者。。
拿本国际经济学当提纲!前半部分是微观中间是宏观最后是金融,看了后有个大概的概念在细看微观和宏观的分别的书
一般是先微观再宏观,不过也有种看法是学习经济学不分宏观\微观
论坛好贴推荐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为做大做强论坛,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合作咨询电话:(010)
广告合作电话:(刘老师)
投诉电话:(010)
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观经济学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