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中国人均gdp多少是多少?

查看: 4705|回复: 13
2013年中国最穷城市排名,临夏稳居第二,人均GDP为甘南一半。
本帖最后由 ahimail 于
23:31 编辑
  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的城市列为贫困组。总计城市33个,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甘肃省和云南省最多,各达到6个。新疆和田地区人均GDP最低,为1314.57美元,甘肃临夏州和定西市排名倒数第二和第三位,人均GDP分别为1393.46美元和1507.81美元。东部省份安徽有三个地市入围,中部省份湖北湖南也分别有一个和两个市州入围。
  2013年中国最穷城市排名
  倒数排名市州
2013年人均GDP(元)2013年人均GDP(美元)所属省份
  1和田地区14.57新疆
  2临夏州93.46甘肃
  3定西市07.81甘肃
  4陇南市84.68甘肃
  5昭通市35.87云南
  6巴中市30.12四川
  7玉树州14.63青海
  8阜阳市45.83安徽
  9克孜勒苏州43.98新疆
  10天水市75.61甘肃
  11固原市35.37宁夏
  12怒江州94.58云南
  13河池市99.05广西
  14喀什地区04.75新疆
  15毕节市32.08贵州
  16文山州39.78云南
  17邵阳市44.83湖南
  18那曲地区82.64西藏
  19甘南州07.94甘肃
  20毫州市09.54安徽
  21湘西州20.69湖南
  22恩施州37.56湖北
  23平凉市69.68甘肃
  24普洱市85.83云南
  25黔东南州12.18贵州
  26昌都地区62.75西藏
  27临沧市64.88云南
  28铜仁市88.76贵州
  29果洛州43.68青海
  30贵港市61.62广西
  31六安市86.75安徽
  32甘孜州95.48四川
  33保山市18.79云南
这资料不实吧
自从临夏超越定西之后,我一直以为临夏就是第一了。无奈强中自有强中手,我们还是比不过和田。
临夏经济发展确实很落后,但实际上也没有这个排名这么恐怖。
这里面又有一个GDP跟GNP的关系。
这资料不实吧
这数据没问题。
临夏本来是人口稠密,又无资源出产,制造业是基本没有滴,农业也是不成规模滴。纵观人均GDP高的地方,无非两种。第一种是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人口稀少。如全国第一的克拉玛依,类似的鄂尔多斯、大庆、阿拉善、海西,甘肃的金昌、嘉峪关的。第二种就是真本事的制造业了,各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都是了。
做个参考,2013年人均GDP,克拉玛依37000美元,北京15000美元,昌吉10000美元,兰州8000美元,临夏就1400了。放在国际上,克拉玛依就跟日本差不多,沙特也就两万多,马来西亚11000,临夏就跟也门、巴基斯坦差不多。
临夏本来是人口稠密,又无资源出产,制造业是基本没有滴,农业也是不成规模滴。纵观人均GDP高的地方,无非 ...
但实际上我们会觉得比也门、巴基斯坦富裕多了,事实也是如此。这里又涉及到国与国之间和国内比较的不同了。
临夏本土的GDP低,但临夏人的财富主要是在外面创造的,这些并不包括在临夏的统计数据里面,由于经商的人多,临夏其实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地方。政府很穷(据说临夏财政80%以上依靠中央和省上,自己的收入连公务人员的工资都发不了),但老百姓穷得没那么恐怖,实际上个人觉得要比定西、陇南等等好很多。其实临夏 甘肃第二的房价、私家车保有量、商铺价格等等,都能说明临夏并入是垫底的,当然这里面又有回民与汉民的理财消费观念差异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很悲哀啊!我们还感觉自我良好!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这没什么不好啊,只要临夏能保持团结,和谐,稳定,现在这社会只有这样的榜单上的多了才能捞到更多的上级扶持资金,虽说扶持资金也落不到我们这些老百姓手里但把临夏的城市建设啊什么的硬件搞上去了老百姓也是受益的嘛。
Powered byLoading...
2011年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计算站管理员 更新时间: 19:44:22 浏览人数:[<font color="#FF]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放缓和国内宏观调控带来的挑战,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战略部署,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经济和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推进。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初步核算, 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继续保持较快、稳健的增长势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7.6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63.08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26.54亿元,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12797元,比上年增长10.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9:38.2:37.9调整为24:40:36,二产业比重较大幅度提升,提升了1.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59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GDP的比重达到66.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运行较好。据快报统计,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6.2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7.8%,增幅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市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17.25亿元,增长27.8%。全市一般预算收入41.02亿元,增长30.1%,其中税收收入20.99亿元,增长17.2%;非税收入20.04亿元,增长47.1%。全市上划中央收入20.69亿元,增长24.2%,上划省级收入4.55亿元,增长24.5%。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9.8%。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91.87亿元,增长18.7%,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24亿元,增长25.1%,医疗卫生支出23.19亿元,增长47.4%,教育支出31.69亿元,增长13.8%,农林水事务支出21.3亿元,增长4.9%,财政重民生、强基础的能力进一步强化。
  兴工强市大力推进。工业主导地位突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12.8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幅超过GDP6.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34.5%,在上年基础上提高1.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9.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税金16.7亿元,增长25.3%。发展后劲加强,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8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50家,比上年增加191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6家,过5亿元企业21家;工业招商引资完成90.09亿元,增长18.1%。科技创新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103.47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5.2%,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13.5亿元,增长15.2%;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削减19%,化学需氧量削减19.4%;规模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耗能0.8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 10.9%。
  民生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为民办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6万人,为省定目标的104.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5万人,为省定目标的102.6%。城市、农村低保对象达到14.2万人和36.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83万人和1.78万人,发放低保金2.82亿元和2.7亿元。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2所。新增廉租住房8657套,为省定目标的12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8.57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5.45万人,为省定目标的105.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加农民人数603.95万人,参合率达到97.43%,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补偿393.74万人次,金额12.8亿元,住院补偿率达到60.67%,较上年度提高了11.51个百分点。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9亿元,增长20.8%,争取和募捐善款(物)539万元。
  二、农 业
  农村经济发展平稳。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4.6%。种植业完成产值174.26亿元,增长2.9%,粮食产量达到310.77万吨,比上年增长3.5%,实现连续8年增产丰收,油料总产量12.42万吨,增长5.6%,烟叶产量1.09万吨,下降1%,水果总产量68.26万吨,增长3.3%。畜牧业完成产值118.08亿元,增长7.6%,年内出栏生猪908.63万头,下降3.1%,肉类总产量71.26万吨,下降2.7%,禽蛋产量1.7万吨,增长4.1%,牛奶产量3.86万吨,下降24.9%。林业完成产值13.92亿元,增长1.5%。渔业完成产值8.62亿元,增长1.6%,水产品总产量8.83万吨,增长0.5%。
  农业基础不断改善。新建和改造农村配电网153个,农村用电量8619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4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全部完成,7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面启动。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1.79万千瓦,增长18.6%。全年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0亿元,其中粮食直补5346万元,良种补贴4689万元,农资综合直补31918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87亿元。
  创建新农村进展顺利。全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10个,合作社成员达到48.7万户;清洁工程示范村8个;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21个,新增宽带上网行政村213个;改造县乡公路352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路1034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17万口;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64处,解决了38.3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6亿元,增长17.6%,年末农村贫困人口210万人(新标准),比上年减少5万人。
  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面积84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7.5%。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4490家,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4017家,实现销售收入235亿元,增长19.5%;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新增16家,发展到312家,销售收入194亿元,增长24%。新增湖南省著名商标6个和省名牌产品5个,隆回龙牙百合与金银花、武冈卤菜与铜鹅通过地理标志产地认证。休闲农庄接待游客660万人次,实现收入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5%。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266.1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9%,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3.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工业发展壮大。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214.7亿元,增长40.5%(现价),其中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完成总产值1013.3亿元,增长46.1%。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94.13亿元,增长22%,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2.84亿元,增长6.1%,股份制企业200.65亿元,增长23.7%,外商及港澳台企业8.94亿元,增长24.3%;大中型企业54.23亿元,增长14.4%;轻工业121.38亿元,增长25.5%,重工业172.75亿元,增长19.7%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62.25亿元,增长22.9%,5个省级重点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79.77亿元,增长26.4%,比规模工业增速快4.4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27.1%,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发展突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6.04亿元,增长24.7%,农副食品加工业21.99亿元,增长25.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7.54亿元,增长29.7%,造纸业19.21亿元,增长14.1%;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57.24亿元,增长12.2%,高加工度行业增加值74.97亿元,增长26.1%。重点企业快速成长,三一湖汽完成增加值13.73亿元,增长26.1%,湘窖酒业4.74亿元,增长14.8%,宝庆联纸3.25亿元,增长25.3%,亚华乳业3.12亿元,增长29.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生产量498.69万吨,增长17.1%;发电量26.55亿千瓦时,增长0.7%;乳制品7.13万吨,增长16.7%;饮料酒9689万升,增长39.9%;服装1085万件,增长25.9%;人造板155.48万立方米,增长36.6%;水泥644.59万吨,增长24.6%;铁合金48.31万吨,增长66.3%;汽车9046辆,增长28.6%;机制纸及纸板73.42万吨,增长21.1%;纱5.19万吨,增长12.9%。
  运行效益稳步改善。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8.81亿元,比上年增长48.4%;实现净利润36.12亿元,增长67.7%,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1.09亿元,比上年下降25.1%,亏损面2.8%,利税总额76.86亿元,增长66.5%;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346.66%,比上年提高73.15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9.23%,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46.39亿元,增长62.1%。
  建筑企业运行稳定。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0.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占第二产业比重为13.8%。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金额287.22亿元,增长27.1%,完成总产值160.38亿元,增长20.2%,期末从业人员8587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868人,比上年增加414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55.27万平方米,增长14.1%,竣工面积850.92万平方米,增长1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较快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562.1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城镇投资462.47亿元,增长36.1%,房地产投资61.1亿元,增长29.9%,农村投资38.53亿元,增长33.4%。在全部投资中,国有投资123.66亿元,增长51.9%,非国有投资438.44亿元,增长31.1%。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42.59亿元,增长20.3%,第二产业投资302.63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投资216.88亿元,增长57.9%。
  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全市基础实施投资131.79亿元,比上年增长71.3%,其中能源投资51.58亿元,增长45.7%,交通投资52.2亿元,增长215.8%,教育投资8.44亿元,增长136.3%。工业投资增幅放缓,完成投资301亿元,增长18.2%,低于全部投资增速17个百分点;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13.48亿元,增长15.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2.8亿元,增长32.3%;采矿业投资27.5亿元,下降20%,制造业投资221.93亿元,增长33.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51.57亿元,增长45.7%。
  重点项目力度加大。全市组织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24个,年度计划投资16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85.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3.3%,比上年增长35.6%,其中有115个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全省最大的风电项目城步南山风电25台机组并网发电,实现全部投产,年上网电量为9652万千瓦时,二期工期正式启动;宝庆电厂1号机组、西湖南路及市电网建设等17个项目实现单项投产;三一湖汽邵阳产业园加快推进,计划今年建成一期工程,届时年产值可达200亿元;九兴鞋业在宝庆科技工业园为耐克代产鞋厂选址建立鞋业公司总部和核心生产基地;湘中制药丙戊酸系列产品异地扩建工程、立得皮革猪牛皮深加工异地扩改建设项目、李文食品3万吨橙汁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房地产市场继续发展。商品房施工面积717万平方米,增长42.5%,竣工面积194.08万平方米,增长80.9%,销售面积137.66万平方米,增长23.5%,其中现房销售面积86万平方米,增长44.6%,住宅销售面积125.55万平方米,增长18.9%,住宅每平方米均价达到2296元,比上年增长27.8%。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市场充满活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2.16亿元,增长17.9%,其中城区86.35亿元,增长20.4%,乡村实现零售额55.76亿元,增长15.8%。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84.2亿元,增长1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3.72亿元,增长16.9%。全市销售家电以旧换新产品19.38万台,销售金额6.75亿元,已补贴到户18.22万台,发放补贴5952万。全市建成和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900家,解决就业人员2151人,覆盖了10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
  限额以上单位发展迅猛。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单位达到271家,比上年增加101家,实现零售额94.22亿元,增长40.6%,其中食品饮料和烟酒类零售额增长45.2%,服装和针纺织品类增长35.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9%,书报杂志类增长38.1%,金银珠宝类增长75.1%,汽车类增长40%。全市120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单位实现零售额6.28亿元,增长24%。
  物价水平高位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2%,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主导力量,烟酒类上涨3.9%,交通和通信上涨1.1%,居住类上涨6.9%;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2.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93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一般贸易26651万美元,增长37%,加工贸易12694万美元,增长22.9%。出口34782万美元,增长34.3%,进口4563万美元,增长22.1%。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2802 万美元,增长14.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815万美元,增长32.9%。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美国7778美元,增长88.57%,占出口额的22.4%,东南亚联盟国家5360万美元,占15.4%,香港地区4389万美元,占12.6%,其他有印度占10.3%,印度尼西亚占6.6%,欧盟占6%等。
  招商引资继续推进。全市上下积极利用多种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招商平台,全年新批外资企业25家,实际利用外资13659万美元,增长27.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9110万美元,增长16%;引进市外境内资金422.9亿元,增长16.4%,其中省外境内资金132.7亿元,增长20.2%。
  对外经济合作水平提升。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35家,完成投资额11993万美元,增长88.6%,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前列,邵商创办的我省首家境外工业园---泰国(湖南)工业园入园企业已达10家;外派劳务人数4339人,比上年增长20.5%。目前,我市境外投资企业已达171家,总投资3.05亿美元,全年完成营业额8.1亿美元。
  旅游市场供需两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0亿元,比上年增长45.6%。接待国内旅游者119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7亿元,增长45.5%;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46万人次,增长16倍,其中外国人0.33万人次,增长9倍,旅游外汇收入354万美元,增长15倍。
  七、交通和邮电
  区位条件持续改善。洞新、娄新、邵安、邵坪、包茂5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进度,娄邵铁路扩改和沪昆高速铁路顺利开工,武冈机场和邵东机场项目申报建设。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2158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5153公里,高速公路284.7公里,比上年增加30公里。全市建成农村公路1386.4公里,其中县乡道352.2公里,通村公路通畅工程完成1034.2公里。
  交通运输发展提速。全市拥有民用车辆53.17万辆,比上年增长11.2%,其中汽车18.4万辆,增长20.6%,轿车6.4万辆,增长29.1%,摩托车34.44万辆,增长11.9%。全市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2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公路水路完成货运量1.56亿吨,比上年增长15.5%,货物周转量318.52亿吨公里,增长20.2%;客运量1.25亿人,增长10.9%,旅客周转量72.5亿人公里,增长13.1%。
  邮电业务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邮政业务量4.47亿元,增长21.5%,电信业务量26.32亿元,增长16.2%。年末局域交换机总容量633.77万门,比上年增长8.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28.74万户,其中新增42.46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1.5部/百人,比上年提高2.9部/百人。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业务较快提升。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16.19亿元,比年初增加165.49亿元,比上年多增19.33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单位存款余额255.94亿元,增长19.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6.9亿元,增长17.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25.4亿元,比年初增加81.3亿元,比上年多增9.45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4.15亿元,增长16.4%,中长期贷款余额240亿元,增长27.7%。全部贷款中,个人贷款191.48亿元,增长21%,单位贷款221.33亿元,增长22.4%,人民币消费贷款41.76亿元,增长34%,个人住房贷款24.02亿元,增长47%。
  证券市场低位整理。年内在邵4家证券营业部新开户数5252个,比上年下降24.1%,股民保证金4.26亿元,下降32.5%,年内交易量606亿元,下降22.9%,股票买入量304亿,下降29%,卖出量302亿,下降30.4%。
  保险业务不断扩展。年末全市共有23家保险公司,其中财险9家,寿险14家,当年新进寿险公司1家,撤销财险公司1家。全市保费收入合计3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48亿元,增长23.2%,人寿险保费收入28.87亿元,增长12%。保险密度442元/人,比上年增加35.4元/人,保险深度3.91%。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7.64亿元,增长37.6%,其中财产险赔付额3.1亿元,增长22.8%,人寿险赔付额4.54亿元,增长49.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推进。全市3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0.78万人,比上年增长1.3%,在校生2.68万人,毕业生0.5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7万人,下降5.3%,在校生7.53万人,毕业生1.5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07万人,增长2.8%,在校生11.07万人,毕业生3.44万人。初中和小学共招生20.69万人,增长19%,在校生88.98万人,毕业生17.23万人。特殊教育招生 0.02万人,在校生 0.1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6.86万人,增长16%。各类民办学校63所,在校学生6.6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150家,比上年增加40家,其中省厅认定的高新企业48家。全部高新企业实现产值367.95亿元,比上年增长57.9%,增加值103.47亿元,增长57.3%,实现利润25.76亿元,增长44.8%。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93亿元,增长16.5%。全年专利申请量1129件,比上年增加178件,增长18.7%,其中发明专利150件,增长30.4%,专利授权量590件,增长43.6%。签订技术合同85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亿元。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428万元,增长2.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巩固。年末全市共有市级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纪念馆8个。有线电视用户59万户,比上年增加7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3%。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01个,建设农家书屋工程2458个,覆盖全市行政村的71%,400多个基层群众文娱团队成为社区文化亮点。我市青年祁剧演员获中国戏曲&梅花奖&,实现湖南戏曲界十年来零的突破。成功申报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和40处,城步吊龙、武冈丝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和整治,文化产业收入达到3.5亿元,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26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265个,拥有床位总数1.98万张,比上年下降19.8%,卫生技术人员2.0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6万人,分别增长5%和22.1%,注册护士0.73万人,增长10.6%。基本公共卫生迈出新步伐,农村居民健康建档375.63万份,建档率56.88%,城市居民健康建档32.24万份,建档率72.98%;全市推行医疗服务10项和公共卫生服务10项&双十&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深得群众好评;12个县市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下降50%、住院次均费用平均下降40%以上。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群众体育有声有色,2011年的8月8日是我国第三个&全民健身日&,我市在城步县举办了万人长跑赛暨全民健身日启动式,整个活动期间共举办了各种群众体育活动50多次,参与活动的人数达80万人次。全年共举办大大小小的群众体育活动150余次,参与活动的人数达160多万人次。争取省里资金280万元,建成了邵阳县和城步县共80个行政村的农民健身工程。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得2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成功举办&2011年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全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上,取得金牌6枚、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参加全省青少年常年体育比赛,共获金牌29枚,银牌33枚,铜牌39枚,总分排名全省第六名。以&幸运赛车&为契机,新增体育彩票销售网点96个,全年销售量超过1亿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年末总人口797.52万人,比上年增加3.5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17.91万人,女性人口379.61万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272.19万人和525.3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4.13%,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79.7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全市常住人口710.72万人。年内出生人口10.21万人,出生率12.85&,死亡人口5.58万人,死亡率7.02&,自然增长率5.83&,继续保持合理低生育水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对象达到10107人,发放奖励扶助金1159.7万元,分别增长27.2%和14.7%,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达到1248人,发放扶助金138.62万元,增长11.9%和10.7%。
   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78元,比上年增长15.1%,人均消费支出9592元,增长16.1%,其中食品支出3869元,增长12.6%,恩格尔系数为40.3%,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73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工资性收入1842元,增长20.7%,人均消费支出3548元,增长20.6%,恩格尔系数52.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3和29.7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3和1.31平方米。
  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62.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6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2.7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6.32万人,增加1.27万人,其中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4万人,增加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52.84万人,增加1.69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5.1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职工人数分别为242.98万人和3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07万人和1.45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全市耕地面积307.8千公顷,比上年略有增加,其中水田面积246.28千公顷,旱地面积61.52千公顷。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54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25千公顷,绝收面积42千公顷。
  水资源供求稳定。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00.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4%,人均占有水资源1265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964 毫米,减少35.4%;年末水库蓄水量3.69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06亿立方米;全年用水总量27.38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343立方米。
  资源勘探稳步进行。全市共发现各类矿种74个,其中探明一定储量的有35个。全部矿床226处,其中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29处。石膏、钨、铅锌、锑、金、银、煤等矿产的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年产矿石量2000多万吨,产值接近30亿。
  环境状况继续改善。财政环保投入资金3.27亿元。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95%,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7%,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24947吨,比上年少排649吨,削减率2.6%,化学需氧量102170吨,少排3240吨,削减率3.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1%,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面积120平方公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1平方米,城市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3千公顷,退耕还林面积4.3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57.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自然保护区个数达到1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
  安全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43起,比上年增加101起,增长22%,死亡人数181人,下降1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21人,下降19.2%;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35人,同比减少20人;煤矿百万吨煤死亡人数4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98起,比上年增长29%,死亡128人,下降8%,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2.4人,下降18.5%。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邵阳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项目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均gdp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