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在制品管理的种类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管理系统设计研究--《长安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的迅猛发展,液压管件作为其重要部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提高工程机械液压管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实时掌握生产动态。在制品作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形式,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在制品跟踪、库存及质量的有效管理,可以及时掌握生产信息,从而使企业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本论文结合兖州金城宏达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情况,对在制品管理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提出利用成组技术制定工程机械液压管件产品工艺路线的方法。首先对企业产品进行结构、工艺上的分析。然后将产品划分成组,通过实例确定该组工艺路线。
(2)提出基于产品跟单与零件转移单的在制品跟踪流程和基于产品跟单与工序转移单的工序转移流程,通过以上流程,保证生产的流畅性。
(3)在对不同生产方式在制品库存数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制品库存管理模型,克服了工序间因在制品库存而导致生产不畅的影响。
(4)根据企业生产模式,利用多品种、小批量控制图控制在制品工序质量,提出过程能力指数计算流程,并建立过程能力指数与不合格品之间的关系模型,为计算在制品工序能力是否平衡奠定基础。
(5)设计系统各个功能,对系统需要的数据库表进行设计,并利用Delphi、SQL数据库对各个功能实现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以及实现各类生产报表的自动生成。
实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简单实用、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TP315;TH186【目录】:
摘要4-5Abstract5-8第一章 绪论8-15 1.1 引言8 1.2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8-9 1.3 在制品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9-13
1.3.1 在制品管理研究现状9-12
1.3.2 在制品管理发展趋势12-13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3-15第二章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管理系统功能分析15-23 2.1 引言15 2.2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管理系统需求分析15-16 2.3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管理系统组成16-20
2.3.1 在制品管理范围16
2.3.2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管理系统模型16-18
2.3.3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管理系统功能设计18-20 2.4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管理系统关键技术20-22 2.5 本章小结22-23第三章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跟踪管理23-38 3.1 引言23 3.2 在制品跟踪管理23-32
3.2.1 产品跟单定义23-29
3.2.1.1 成组技术基本原理23
3.2.1.2 企业产品零件相似性研究23-26
3.2.1.3 企业产品零件分组26-27
3.2.1.4 零件成组工艺加工路线的确定27-28
3.2.1.5 零件成组工艺文件的生成过程28-29
3.2.2 基于产品跟单的在制品跟踪管理29-30
3.2.3 基于产品跟单的工序转移管理30-32 3.3 在制品管理数据统计32-35 3.4 实例研究35-37 3.5 本章小结37-38第四章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工序间在制品库存管理38-49 4.1 引言38 4.2 工序间在制品库存数量设计38-43
4.2.1 工序间在制品库存概述38-40
4.2.2 准时化生产工序间在制品库存数量设计40
4.2.3 约束理论工序间在制品库存数量设计40-41
4.2.4 平衡生产线工序间在制品库存数量设计41-43 4.3 基于 TOC 的工序间在制品库存管理模型43-46
4.3.1 问题描述44-45
4.3.2 模型建立45-46 4.4 实例验证46-48 4.5 本章小结48-49第五章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工序质量控制49-60 5.1 引言49 5.2 在制品工序质量控制图理论基础49-53
5.2.1 控制图概论49-50
5.2.2 控制图基本原理50-51
5.2.3 多品种、小批量控制图生成过程51
5.2.4 控制图设计实例51-53 5.3 过程能力指数研究53-56
5.3.1 过程能力指数定义53-55
5.3.2 过程能力指数计算模型55-56 5.4 过程能力指数与不合格品率之间的关系模型56-59 5.5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工序能力平衡计算59 5.6 本章小结59-60第六章 工程机械液压管件在制品管理系统设计60-75 6.1 系统方案设计60 6.2 系统设计60-66
6.2.1 系统结构设计60-61
6.2.1.1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60
6.2.1.2 系统网络设计方案60-61
6.2.2 在制品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61-66
6.2.2.1 E-R 图设计61-64
6.2.2.2 数据库关系数据模型64-66 6.3 系统运行环境与开发平台66-67 6.4 系统实例67-74
6.4.1 系统界面67
6.4.2 在制品跟踪管理67-71
6.4.2.1 产品跟单定义67-69
6.4.2.2 零件转移与工序转移管理69-71
6.4.3 在制品工序质量控制71-72
6.4.4 在制品完工管理72-73
6.4.5 在制品台账管理73-74 6.5 本章小结74-75总结与展望75-77 论文总结75 进一步展望75-77参考文献77-80致谢8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学军,张红,叶广宇;[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年02期
范喆;沙全友;蒋志强;宗思生;;[J];河南科技;2007年08期
张洁,汪宇,刘世平,李培根;[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蔡宗琰;张定坤;李小宁;;[J];机床与液压;2007年02期
吴耀华,王莹,肖际伟,高洪峰;[J];机械工程学报;1999年04期
付忠璋;[J];价值工程;2003年02期
汪定伟;T.J.H;[J];控制与决策;1992年02期
孟笑扬;;[J];老区建设;2009年04期
陈超;;[J];价值工程;2010年25期
张庆华;张丽莉;程国全;王转;;[J];物流技术;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雅良;[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尤静;[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韩旭;[D];天津大学;2006年
袁蓉;[D];苏州大学;2007年
李燕;[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李丽;[D];天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清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于华;;[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刘任;范卫晋;刘杰;连剑波;程东美;;[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戴小平;周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高峰;陈峰;吴耀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孙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杨鸿雁;耿新青;;[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徐琼瑶;刘琪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S1期
陈雅男;[J];商业研究;2004年13期
赵世英;郭俊忠;;[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辉;周亚建;钮心忻;;[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云电;余芳;;[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刘丽;;[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刘丽;;[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张永妹;党德鹏;刘吉夫;;[A];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进展——第三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黄海川;陈建;陈小燕;肖勇;;[A];2008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金笃荣;;[A];第三届全国软件测试会议与移动计算、栅格、智能化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张朝阳;宁洪;王挺;郭超;;[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张意;;[A];电子玻璃技术学术论文集[C];2004年
陈乐乐;;[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渝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重庆分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霁云;[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刘伟;[D];天津大学;2010年
布光斌;[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付戈;[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王帅;[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叶志宝;[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2年
孔亚广;[D];浙江大学;2002年
张新艳;[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付忠璋;[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翟洪军;[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成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马利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常春艳;[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刘云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宋乃飞;[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王虹;[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孙博;[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于琦;[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李达;[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卢海波;[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秦远建,杨燚;[J];汽车工业研究;2001年01期
周四军,王建宇,谭俊;[J];电子技术应用;2000年05期
王慧明,齐二石,王慧敏;[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08期
朱树人,李伟琴;[J];系统工程;2000年02期
郝彦辉,郝永敬,王茉,张学民;[J];工业工程;2000年03期
戚晓曜;[J];工业工程;2004年01期
杨国东,宋国防,陈顺正;[J];工业工程;2005年05期
梁樑,周垂日;[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3期
孙宇,陈杰,蒋晓春,李东波;[J];高技术通讯;1999年10期
李波,杨建军,邬学礼;[J];高技术通讯;200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俊;李波;;[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彩芬;[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车建国;[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尤静;[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关坤;[D];天津大学;2005年
刘桂玲;[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龚波;[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李燕;[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惠明;;[J];汽车技术;1981年12期
陈建华;;[J];汽车与配件;1986年08期
郭晓岭;屠乐安;夏继红;;[J];现代制造工程;1988年03期
阎堂龙;[J];轴承;1981年01期
彭昱;陈蔚芳;;[J];航空制造技术;2007年02期
陈蔚芳;彭昱;史建新;;[J];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13期
陈磊;乔增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10期
周建平,甘立伟;[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1996年01期
李实;;[J];一重技术;2007年05期
戴克勤;;[J];制造业自动化;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建国;;[A];2011年河北省冶金信息化自动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邓志军;[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0年
;[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黄祥;[N];中国船舶报;2009年
钱春慧;[N];兵团日报(汉);2002年
;[N];中国纺织报;2001年
张序;[N];经理日报;2007年
田野;[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安周;[N];机电商报;2009年
本报记者夏晓凌;[N];工人日报;2002年
董海涛;[N];计算机世界;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小丽;[D];长安大学;2012年
韩旭;[D];天津大学;2006年
孟凡斌;[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黄琼瑛;[D];浙江大学;2007年
于春平;[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谭竣菲;[D];重庆大学;2007年
唐俊;[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罗虎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宁文慧;[D];重庆大学;2008年
陈军;[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FI:物料分类账分析
物料分类账分析
物料分类帐我将分为3块来讲,分别为:
背景分析&启用物料分类帐的前提、前台操作、后台配置。
中国会计准则规定,对存货的核算必须采用历史成本法,即实际成本法,如果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例如标准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应当在月末结算成本差异,或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为了满足中国的会计准则,在传统的手工帐时代,人们更倾向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物料实际成本,即在物料发生业务时会计不做账,原因是不了解物料当时的实际成本,当月末收到发票后,才进行计算并补齐整月的凭证。先不谈这种方式工作量如何,单从它的效果来看,个人认为,这种结算方式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的思想,只是机械的迎合会计准则的需要及自身条件的约束。管理学认为,对企业财务的控制应当分为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及事后分析,而单一的事后核算对企业现代化发展,毫无帮助。所以,采用标准成本法对物料进行管理,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
在SAP系统中,如果物料的价格控制方式为标准价,当采购价与标准价不一致时,系统会自动生产材料采购差异,这部分差异通常我们会在月末时,将其分摊至销售成本或库存中。但事实上我们并不能够知道每种物料的实际成本,因为分摊至库存的那部分差异并没有与物料相对应。
如何满足企业(JIT)的需求?如何在SAP中计算出库存物料的实际成本?如何才能将材料采购差异,分摊至每一种物料?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下一阶段的讲述。
启用物料分类帐的前提
对于采购差异的处理,SAP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下面,我们将对比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明确启用物料分类帐的前提。
采购进行发票校验时产生的会计凭证:当采购发票价与标准价的不一致,产生了材料采购差异,这部分差异在月末订单结算时,会根据产成品的销售情况,分别计入销售成本及库存商品中,我们可能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结转至本年利润
如果差异较小并且相对平稳,我们可以将所有差异直接通过手工帐的方式,转移至销售成本中,再通过资产负债表直接将差异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这是传统手工帐时代的思想,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简单。坏处就是:过于简单。
如果差异较小,这样做是可行的,但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采购压力越来越大,随着近年来不断升高的通胀压力,工业原材料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导致差异的增加,如果将巨额的差异直接转至销售成本中,这将直接影响本月的损益,导致利润虚低,这将成为审计上的漏洞,同时,这也限制了企业对物料实际成本的管理。
期间分配法
从上一种方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采购差异很大时,我们原则上不允许将差异直接转至销售成本中,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将差异在销售成本和物料中进行分摊,举例来说,如本期共生产A物料100PC,销售60PC,40PC存入仓库,采购差异为200元,则销售成本需分摊120元差异,库存应承担40元差异。其中,库存所承担的差异,又将经过多级滚算,分配到不同的产成品、半成品甚至原材料中,从而还原出物料的实际价格。
目前存在的问题
要在SAP中实现上述功能,我们必须采用物料分类帐,来实现所谓的“成本还原”。但物料分类帐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物料分类帐无法将差异结算至在制品,这将对部分企业生产严重的后果,举例来说:企业某期间共向生产订单发料1000PC,实际完工收获300PC,全部销售出去。材料采购差异2000元,如果使用物料分类帐,则所有3000元差异将被结转至销售成本中,而到下个期间时,生产订单完工收货700PC,理应被这些产品吸收的1400元在上月被吸收,这将导致本期间的利润异常低下,而下期间利润虚高。
当然如果我们想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启用物料分类帐,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月末TECO所有未完工的生产订单,在下月初重开新订单补全剩余数量。
除此之外,因为物料分类帐关于库存差异的分摊是层层上滚的,如果产品BOM的层次比较复杂,半成品较多,很可能导致系统运行缓慢,影响月末CO结算速度。并且某些不正确或者看似正确的操作,都有可能导致物料分类帐结算时发生死循环,系统往往会连续计算几十个小时,不产生任何报错或消息。
综上所述,启用物料分类帐的前提有:
采用标准价格对物料进行管理
企业材料采购差异较大,价格不稳定
企业每月的在制品较少,或订单数量较少
企业物料数量较少,BOM结构较为简单
企业各部门操作SAP的人员,都了解如何避免物料分类帐死循环的发生,特别是库管人员及会计人员
注意:原则上如果物料使用移动平均价时,也可启用物料分类帐,但移动平均价反应的已经是实际成本,所以启用物料分类帐的意义不大。&
ML功能简介
中国会计准则规定:对存货的核算必须采用历史成本法(即实际成本法),如果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或者定额成本法进行日常核算的,应当按期结转其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或者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而SAP中则可以使用物料分类帐来解决这个问题。
几个小节:
1.有人说计划成本法强调的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也有人说计划成本法即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意味着一个使用标准成本的核算体系,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标准价格和标准用量。
2.”真正意义下的”标准成本核算体系(关于这个体系的详细内容此处不再细究)在期末产品的实际成本是按标准成本列示的,
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上也以标准成本列示,通过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各种差异来改进管理,各种材料差异一般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可直接挂在损益表的销售成本或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下,也就是说,可将各种材料差异设置成为损益科目或资产负债表科目。
如果每个期间材料差异不大,特别是现在企业力求能做到JIT,零库存或产销相对平衡的情况下,和会计准则上要求使用实际成本要求就不违背。因此标准成本法核算有一个前提: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非常小或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标准成本≌实际成本。这样平时存货核算使用标准成本,方便了日常成本管理的需求,同时基本满足了财务的实际成本需求,但是,如果差异波动很大,则标准成本法的优点就无从谈起,尤其是产品品种多,材料价格变动大,产品利润薄,成本核算要求高的行业。
有些管理软件,平常的存货收发业务财务都不记帐,解释是当时确定不了物料的实际成本,只有到月末才计算出“实际成本”,有人说这是一种很“无聊的月末加权平均法“,它模拟的是手工模式核算,粗略地迎合了财务核算需求,对成本管理来说意义不大,因为成本管理要求是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才分析。
ERP如果平时采用标准成本就可满足平时管理会计的需求,比如多数制造企业是每天开制造工单的,有了标准成本,在开工单时就能立即知道工单的计划成本和标准成本(事前),工单完毕后可相对“实时”进行横向(比如两个制造相同产品的工单成本分析)和纵向的差异分析(比如分析“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差异),通过分析可得出差异产生的各种的原因比如投料混乱,替代料频繁,供应商材料质量差,企业自身制造工艺不稳定造成废料,材料价格波动,员工生产效率低下,机器换模时间过长等等,管理者可立即相应采取控制措施,从而做到事中控制,很多企业更会在新产品生产时组织各部门进行Pilit
Run,目的就是要找出设计生产工程制造方面的缺陷,否则等到期末才能得到核算得到结果,黄花菜都凉了。
3.在ERP系统中,当然也可使用实际成本法,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平均法和月末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可实现“实时成本”,但也仅仅是针对对物料(料),对于象直接人工,机器折旧和各种间接费用(工和费)也只能在月末才能得到真正的实际值,在SAP中,人工,折旧和间接费用可通过作业类型使用计划价传送到产品,月末通过费用分割结构(Tcode:OKES)才能计算出作业的实际价格,所以,真正“实时的”实际成本的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按期间计量的实际成本。
那么,SAP系统又如何实现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呢?先进先出法的实现方法大致有两
种,一是采用批次管理(分批法),比如原料每次入库时产生一批次,发出时使用Batch
determination策略将先进的材料先发出,二是平时收发不计先后,到月末使用FIFO
Method一次性调整,但是这个FIFO调整似乎是针对Plant Level的,如果物料采用了分
割评估,这个调整做不到分割评估层,如果没有相应补丁就会出问题。
当然,由于企业持续经营,所有存货最终都会以各种形态消耗,因此,无论采用何种计价方式,全部发出存货的成本最终都是一样的,但从单个期间看,由于采取不同的计价方法,发出同样的存货其成本是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得到的核算效果会不一样,通常有这么些情况:
I.最好在不违反准则情况下,企业将价格高的存货首先发出,将存货尽可能早地摊销到当期销售成本中去,前期利润就降下来了,因此减少了前期的应纳所得额,即相当于从政府拿到了一笔无息贷款享受延期纳税的税收优惠。
II.企业出于管理绩效考核指标目的,比如利润指标没上去则挑拣价格低的材料先消耗,对于原料是液态气态且混存在一起的企业,区分原料消耗相对困难则较好操作利润指标,要不怎么说利润这东西是领导要求怎么做就怎么整出来的。
4.标准成本|标准成本估算|标准价格3者关系,标准成本=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成本估算是将产品的各成本部件(Cost
component,也就是成本项目,Tcode:OKTZ)层层滚动累加得出产品的标准价格,前者是一个立体概念,后者是一个点概念,前者告诉用户后者是如何计算而来。
5.还有两种商业企业用来计算成本的方法,零售价法和毛利率法。
&&零售价法
零售价法适用于商业零售企业一种计价方法,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率=(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存货成本)/(期初存货售价+本期存货售价)&
期销售存货的成本=本期存货的售价(销售收入)*成本率 &
毛利率是商品流通企业和制造业反映商品或产品销售获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
毛利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未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公式: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未结存存货成本=期初结存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感觉它们是手工记帐时代的产物,人工不可能为大量的物料交易一一实时记帐,只能在期末再
做个尽量精确的估算处理,如果使用了管理软件系统,已经没有必要这样处理,系统可以自动
实时在财务模块和其它相应模块中记录每笔交易,如果使用物料分类帐,可以非常方便地查找
到每个物料的期初和期末库存,当期收货和发料的每笔明细交易记录并根据这些数据方便地计
算出当期的实际价格。
在SAP中,除了标准成本估算,还可设置各种版本的成本估算,比如可新产品的成本进行模拟预测成本估算,为开发市场提供快速报价依据和决策支持。
无论是标准成本法还是实际成本法,都有优缺点,严格地讲,都要到月底才能最终确定实际成本。正因为此,所以企业通常混合使用两种核算方法。
ERP物料计价方式表(不包括人工,机器折旧和一般生产管理费用计价):
半成品/产成品
物料分类帐的价格控制
如果实施ML,全部物料都采用3+S,物料差异能被分摊从而得到实际成本
物料使用价格控制V,无论是V+2还是V+3,差异在ML中都不能分摊走,所以不需要实施ML增大数据量
如果实施ML,
半成品/成品3+S,
则原料使用实际价格,产品平时使用标准成本,期末还原为实际成本。
一般不采用
平时标准成本法核算满足CO管理要求,月末调整满足财务需求,兼取两者优点,所谓混合成本核算法,此法似乎备受推崇。
产品使用移动平均价时工单产出时成品收货的单价需要配置产品的价格获取策略,如果没使用批次,产品最好不用移动平均价。
外企喜欢这种方式,原料实际移动价格,产品标准价,如果标准价格比较准确,甚至可以不采用ML分摊差异,允许范围内的差异全进销售成本或存货项目。
企业一般都不会采用原料使用标准价格而产品反而使用移动平均的做法。
下面介绍物料分类帐的详细功能及其缺陷。
ML的主要功能:
a.期末差异分摊
使用ML可以将物料采购产生的采购价格差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成本差异、物料价格变更引起的价格变更差异等差异以单层/多层的方式“合理”分摊出去。
无论是标准成本法还是实际成本法,都得不到实时的绝对的实际成本,差异总是不可消除的,关于差异的帐务处理方法,一般认为,有3种流行方法:
(1).期间分配法
假使当期差异很大,原则上不允许全部转入销售成本,否则严重影响当期损益,而应在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间按比例分摊,故此法又称“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
有人说:差异分配只不过是将各种差异在销售成本和存货之间进行了分配,
由存货承担的差异依然留在差异账户中并带到下期期初,并未做到“实际成本还原”。在物料分类帐中,由存货承担的差异是可以全部还原到存货中去的,如果以上期的周期实际价做下期的标准价并且重估物料,则下期期初没有任何存货差异,如图1和图2(Tcode:CKM3),并且使用ML的的Actual
Cost component Split功能也可做到根据成本部件进行传说中的“成本还原”。&
图1中表示物料07/08期物料分类帐结算完后的画面,启动物料帐后,CKM3可以非常方便地分析每个物料在某期间初始库存和期初差异(差异包括价格差异和汇率差异)、本期所有的收货收据,本期所有的消耗在消耗类别下和期末库存,本例中,没有初始库存没有差异,本期没有收货,价格差异64394.32元是后勤发票校验差异,所有有金额没有库存数量,
物料的差异分配公式是:
期初差异+∑本期收货差异 = ∑本期消耗差异 + ∑期末库存承担的差异
期初差异和收货差异在本期消耗和本期期末库存间分摊,差异分摊的依据是消耗和期末库存的数量,所以,本例中期末库存的差异是40195.28
= 64394.32 * (
+ 3133 ))。
在图1-[5]中,注意价格控制标志已经是V ,即平时使用标准价/10000元/吨,
在月末加权平均价还原为/10000元/吨,满足了平时标准价格计算抛出差异,期间还原为实际成本。
第8期物料分类帐结算时针对该料产生一正一反两张凭证。
重估物料,将标准价格控制S改成V,结算凭证如下:
Dr: 原材料&
40195.28&&&&
(数量5204)
-&平时标准成本少计,期末加上这部分,因为价格控制已经是V,则8月份期末价格是/10000元/吨.
&Cr:材料采购差异 40195.28 (数量5204)
Dr:物料消耗 24199.04 (数量3133)
Cr:材料采购差异24199.04 (数量3133)
将第8期的材料采购64394.32在消耗和期末库存间分完,
如果是生产性的物料消耗层层上卷后反应到产成品的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上去,不需要再冲回。
而第9期期初将冲回期末存货差异部分,在物料分类帐结算时和第8期的结算凭证同时产生,如果第9期依旧使用以前的标准价格,则冲回的会计分录如下,如图2:
Dr: 材料采购差异 40195.28
Cr:原材料& 40195.28
*系统还提供一种方法是不重估计物料,将差异不分配到物料而是一中间科目(OBYC-LKW定义),此法并不大适合中国国情。&
图2中,在第9期间的标准价格依旧是8期的标准价格,所以差异是40195.28 = 5204 *
/10000),如果第9期的标准价格设置为第8期的周期单位价格,则第9期间的期初差异将为0
。换个思路就非常容易理解,第8期在重估物料后期末实际价格为/10000元/吨,期末库存价值,如图1显示的当前库存值,存货价值为而第9期依旧使用标准价,标准价格是/10000,期初库存价值为,如图2显示的当前库存值,相当是进行了一次价格变更,当然在9期期初抛出差异,除非将上期的期末实际周期价格做为下期的标准价格。
在一些企业,下期的标准价一般在物料分类帐结算前通过成本估算(Tcode:CK40N)获得并且release为计划价格,同样,在上期物料分类帐结算时下期自动冲回的期初价格差异金额则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冲回下期期初价格差异金额 =(下期标准价格-上期期末周期价格) *
下期期初库存数量。&
(2).年末一次处理法
平时不处理差异,年底将累积差异一次结转,同样如果差异小,直接到销售成本,如果差异大同期间分配法在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间按比例分摊。
(3).直接处理法
如果产销比较平衡而差异在允许范围内,可以将所有差异全部挂在销售成本下,这种方法国内又叫“结转本期损益法”,意思是将差异转入“本年利润”帐户,这是典型的国内“帐结法”的做法,省掉转入主营业务成本再转入“本年利润”这步。
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典型的集中差异分摊的做法,但是并未涉及差异如何在产品在产品间根据什么标准分摊的细节,ML差异分摊是按期进行的,类似国内的期间分配法,但是ML的在制品不分摊差异(据说新版本在制品也可分摊差异),而且ML的多层差异上卷分摊似乎比国内的差异分摊做法更加合理,个人认为,这是中国的成本会计割裂了和PP,后勤自动集成,只考虑到财务核算部分而且一直还保留手工核算时代的思路,在这种思路下中国成本会计有了分批法、分步法的成本核算,分步法又分顺序结转和平行结转两步,设想一下,如果产成品的中间半成品层级较多,结转步骤将比较多,这种分步的方法也不一定见得准确,如果是计算机系统,为什么不让系统自动实现层层上卷计算成本?
b.实现实际成本核算和月末加权平均价-&PUP
无论是哪种计价格方式,都有其缺点,而ML则宣称其集中了移动平均价和标准价格的各种优点,平时物料使用标准价格核算,差异收集也方便成本管理分析,差异分析完毕后再在期末将它调整为实际成本,物料在重估后价格标志可从S变成V,价格则变成实际价格即所谓的PUP-&Periodic
Price-&周期单位价格,本节图1中显示的正是这个结果,期间8在物料分类帐运行完毕后自动将价格控制标志变成V。
注意:实施了物料分类帐,如果物料采用移动平均价标志V,PUP就=
MAP,物料分类帐虽然不能分配移动平均价格差异,但是可以记录价格变化情况。
如果采用标准价格控制S,平时用标准价格核算,期末CKMLCP在结算重估物料才得到实际价格PUP。
c.实现多币种评估方法
The combined currency type&Valuation profile is
called valuation
approach.&&&&&&&&&&&&&&&&&&&&&&&&
货币类型和评估参数文件合成一个叫评估方法的东西,你可以在ML中只使用多个货币类型,但是并不一定需要启动多级评估,很多人会混淆这两个概念。
通常人们喜欢将ML的货币类型设置成FICO货币,如果FI启动了平行货币(附加本位币),就会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出现,在接下来的(六)ML货币类型和多级评估会有详细分析.
d.实际成本分割还原
什么是成本还原?所谓的“成本还原”是国内所谓的“综合结转分步法”中的常用方法,指的是将产品在产品半成品,把所耗上一步骤的综合成本还原为按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等最终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信息。
物料分类帐的实际成本分割可以实现这个功能。
如下图3(Tcode:CKM3).&
图3-[1]显示ML使用了3个货币类型,选择图3-[2]的成本组件(即国内所谓的成本项目),系统将显示出成本组件(Tcode:OKTZ定义成本组件),告诉用户成本的构成,在SAP系统中,还可轻松地同时实现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将费用分成固定和变动,
如图3-[3]。关于此问题,可以请参考本书的CO-PC篇,
实际成本还原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需要CK11N/CK40N进行标准成本估算,各成本组件标准记录各自标准成本。
2.需要KSS1/KKS1/KKS2/KKS5/KKS6等进行差异计算出各成本组件的各种(9种)差异。
3.运行ML将差异传送到各成本部件,如果不使用实际成本分割,可以只传总差异。
4.可以将各成本组件的差异传到对应的CO-PA值字段,详细请参考本书的CO-PA篇。
e.实际成本组件传输至CO-PA利润分析模块
在CO-PA建立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部件值字段,平时销售时的成本是标准成本,同时也传输标准成本部件值到CO-PA,工单的结算参数文件中设置“PA传输结构”比如传输结构CO,然后Tcode:KEI1制作传输结构CO,如合成图4。&
有两种方式传送产品的差异(即生产成本结算差异)到CO-PA:
方法一:如图4-[5]中的结算参数文件不设置PA传输结构,总差异通过会计科目传送到PA,步骤是Tcode:OKB9为该科目定义默认的成本对象为PSG,二是图4-[1]中在系统默认的MM/FI
PA传输结构FI设置一分配行,源的成本要素是生产成本结算差异科目,源选择图4-[2]的”成本/收入”,再对应一值字段。
方法二:建立传输结构CO,在图4-[5]中将PA传输结构CO分配给工单的结算参数文件,源选择“生产订单差异”,并分配9种差异的一个“差异种类”。这样就可将成本部件的各种差异带到Co-PA,在ML中分摊差异时不但将整个差异在本期消耗和期末库存间分摊,消耗差异如有产出物料又再上卷,而且在成本部件层也是按这种逻辑分摊差异的,在成本项目(部件)层次上做到实际成本。
此处实际成本还原到成本部件层次,也就够了,有个用户要求说成本还原要还原到具体物料,
具体各项生产费用科目,够狠!
ML当然也有缺陷,要不企业还不都哭着闹着要上ML。
a.WIP不参与差异分摊
在ML中,WIP不参与差异分摊和实际成本核算,如果有大量WIP的制造企业,举个例子,为了简便,产品期初无库存,当期做了两个工单,工单A完工了产出1000个,生产成本结算差异100万,工单B
5000个期末收货4800个,还有1000个没整完,生产成本投入和产出差额500万进入则WIP,本期销售5000个,AB工单本期总计收货5800个,暂时忽略原料半成品的上卷多层差异,产品本身的单层差异只有工单A的生产成本差异100万,在5000销售和800期末库存分摊。
等下期工单B剩下的200个也做完了,WIP反冲,同时结算出生产成本差异500万,假设下期1000个全部卖出,则500万差异全进下期销售成本,则下期损益严重失真,如果上期留下来的WIP很大,就比较好玩,你可能发现利润没有了,全在WIP中,或在当期你会发现利润居然比收入还大的多。传说新的版本可以解决WIP问题,俺眼睛都望穿了,还是没见到方案。
实施ML,企业最好无WIP或少WIP,象上面的工单B如果做完4000个,则更改工单为4000,将工单状态改成“TECO”或“DLV”结算生产成本差异,不留WIP,另1000下月开新工单。
b.未分配/不包括差异问题
物料消耗能被分配到下一更高层次的生产环节的差异(多层差异)才能继续分配,通俗地讲:就是有输入和输出物料的业务才能将多层差异分配出去。何谓有输入有输出?举例如下:
1.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最终成品,如果建立对应BOM关系,工单的结算差异可通过工单对应的生产版本(BOM+工艺路线的组合)中分摊差异,投入的是原料,产出的是成品,有投入产出,多层差异能被分配出去.
2.311物料跨工厂转移,309转移物料,都有”投入”和”产出”,
除非你分工厂跑ML,象311这样的多层差异都能正确分配出去。
而象物料消耗到象内部订单,没建立对应BOM关系的CO订单,成本中心等成本对象,只有消耗投入,没有产出物料,也就是差异上卷没有依据,则跑ML后这些差异就进入“未分配差异”,如果差异教小,可将差异进入销售成本,成本对象使用PSG,如果差异非常大,象有的企业未实施PP投料直接投入生产性成本中心,巨大的“未分配差异”就可能严重影响当期损益。
c.ML月结问题
ML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月结过程。
d.多币种造成FI和CO/利润中心成本数据不一致。
启动了多个币种,如果某一原料价格FI价格和集团货币(通常也是CO货币),则会造成FI和CO/利润中心材料余额和成本数据不一致,当然FI的当期利润和利润中心Ledger
8A里计算出的利润也不一致。
e.跨期发票或退货影响成本
当月收货,下期才收到发票,如果采购价格或者外币采购时汇率发生较大变化,差异则计到发票校验当期,如果差异较大,影响当期损益,实际上这和实施不实施ML无关,这种差异不可避免。
检查控制范围的货币类型
控制-&一般控制-&组织结构-&维护成本控制范围
需要设置为“10-公司代码货币”或者是“30-集团公司货币”,不可以设置为“20-控制代码货币”。
配置公司代码的多本位币
财务会计(新)-&财务会计全局设置
(新)-&分类帐-&分类帐-&定义主要分类帐的货币
如果希望使用集团公司货币作为控制范围的货币,需要配置此项。
维护货币和评估参数
控制-&一般控制-&多种评估方法/转帐价格-&基本设置-&维护货币和评估参数文件
分配货币和评估参数到控制范围
控制-&一般控制-&多种评估方法/转帐价格-&基本设置-&将货币和评估参数文件分配到成本控制范围
价格差异科目
物料管理-&评估和科目设置-&科目确定-&无向导的科目确定-&配置自动记帐分配到成本控制范围
来源于低阶的价格差异科目
物料管理-&评估和科目设置-&科目确定-&无向导的科目确定-&配置自动记帐分配到成本控制范围
检查物料分类帐设置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激活物料分类帐的评估区域
激活物料分类账区域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激活物料分类帐的评估区域
关于物料分类账的价格确定,同样是按照通常的规则,只对后续的数据有影响,历史数据将不做调整,也不允许调整,所有的之前的物料将自动设置为“2-基于业务”。
定义物料分类账类型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分配货币类型给物料分类帐类型
为物料分类账分配物料分类账类型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分配材料分类帐类型给评估区域
维护物料分类帐凭证的编号范围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维护材料分类帐文档的编号范围
维护价格动态发布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设置动态价格变化
为价格改变定义原因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价格更改原因
需要同步在OBYC中定义UMB的科目
为物料分类账定义移动类型组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物料更新-&定义材料分类帐组的变化类型
直接使用系统标准
为物料分类账分配移动类型组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物料更新-&指定材料分类帐组的变化类型
定义物料更新结构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物料更新-&定义材料更新结构
分配物料更新结构到评估范围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物料更新-&指定材料更新结构给评估区域
激活实际成本结算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实际成本核算-&激活实际成本核算
激活实际成本组件分割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实际成本核算-&激活实际成本组件划分
运行启动程序
维护耗费差异的分摊
控制-&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实际成本核算-&激活耗费差异的分配
使用SM30直接维护表CKMLDUVN001L
会计核算 -&控制
-&产品成本控制 -&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
-&生产启动&
-&CKMSTART - 将评估范围设置为生产&
配置情况检查
会计核算 -&控制
-&产品成本控制 -&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
-&环境& -&CKM9
- 检查定制设置&
允许物料价格修改
会计核算 -&控制
-&产品成本控制 -&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
-&定期物料估价 -&组织的计量
-&CKMF - 允许物料价格确定&
允许结账输入项
会计核算 -&控制
-&产品成本控制 -&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
-&定期物料估价 -&组织的计量
-&CKMG - 允许结帐输入&
实际成本计算
会计核算 -&控制
-&产品成本控制 -&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
-&实际成本核算 -&CKMLCP -
编辑成本核算运行&
查看生成的凭证
查看计算后的物料基本信息
计算后的物料价格分析
会计核算 -&控制
-&产品成本控制 -&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帐
-&物料分类帐 -&CKM3 - 物料价格分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间在制品管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