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英文翻译是什么?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美日欧“量化宽松”政策的最新动向
(一)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完成达73%。美联储日前公布的报告称,该行总资产增加59.8亿美元,至2.59万亿美元。报告显示,在截至3月16日当周,美联储所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增加143亿美元,至1.28万亿美元;所持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总量减少48.3亿美元,至9441亿美元;所持联邦机构债总量减少32.6亿美元,至1400亿美元。截至3月7日当周美联储的M2货币供应量增加97亿美元;过去52周时间里,M2货币供应量年率增长4.1%,低于美联储一度设定的5%最高增长目标,但美联储目前已经不再设定正式目标;M1货币供应量减少309亿美元,过去52周时间里M1货币供应量年率增长9.6%;美联储不再公布M3货币供应量数据。从数据来看,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已完成了73%。
(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或被推出。美国亚特兰大联储主席洛克哈特认为,美国经济复苏依然十分脆弱,这为美联储将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实施直至结束提供了理由。他在本月3日表示,“目前最好的做法就是按计划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且我认为目前的形势还不能为削减QE2的规模提供理由。”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日出席众议院听证会时甚至表示说,为避免经济陷入双底衰退,不排除扩大资产购买规模,暗示有可能推出第3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伯南克在众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受惠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回暖,美国经济今年复苏的速度有望超过去年。
(三)日本地震之后连续向资本市场注资40万亿日元(247亿美元)。近20多年,日本都是实施“宽松货币”,国家债务创下历史之最。3月11日,日本爆发地震,日本央行连续不断向金融市场紧急注资,短短十几天日内,已累计注入40万亿日元资金。地震及核危机给日本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2000亿美元,目前,日本的公共赤字和债务负担已经十分庞大,若继续加大国债购买规模,必将令原已脆弱的日本财政状况进一步紧张。纽约大学教授、“末日博士”鲁比尼预计日本将推出第三轮货币宽松政策,预计日本央行将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投入更多的资金扩大国债购买规模。
(四)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维持“量化宽松”政策不变。随着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美、日持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预计在银行系统恢复正常融资功能之前,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同时不排除进一步加大“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一是英国央行维持利率及量化宽松规模不变。3月10日,英国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于0.5%历史低点不变,并维持“量化宽松”非常规货币政策下向市场提供的直接货币供应量2000亿英镑(约合3200亿美元)不变。二是欧洲央行3月3日宣布,继续维持基准利率于1%的历史低位不变,这是该行连续第23个月维持利率不变。分析人士指出,持续一年时间的欧洲债务危机虽有所缓和,但前景依旧不容乐观。“PIIGS”五国自身根本不具备偿债能力,如果欧洲央行不进行再次“量化宽松”的话,债务问题可能得通过债务重组方式解决,但代价非常巨大。债务重组的巨大代价势必会迫使欧洲央行在必要的时候再次采取“量化宽松”。
二、对我国的影响
(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直接导致中国美元资产严重缩水。3月1日来自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仍是美国最大债权国,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为11601亿美元,实际上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依然在增加。从数据看,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超过2.6万亿美元,美元储备约占70%,购买美国国债超过9000亿美元。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大幅贬值,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损失严重。从2010年6月至11月上旬,美元对人民币贬值3%,使中国外储和所持美国国债分别损失546亿美元和270亿美元。
(二)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是由于世界主要商品定价均以美元为基准,受美元贬值影响,原油、黄金和有色金属价格暴涨,或将引发新一轮资源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风险增加。二是日本作为全球流动性的主要供给国和能源、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近期为实施危机救助而采取的强力度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受输入性通胀影响,本来就较高的中国通胀率进一步升高的压力更大。
(三)中国将承受更多国际热钱流入的风险。专家估计,仅美国第二次“定量宽松”增发的6000亿美元中的40%将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大量涌入的热钱将加剧中国资本市场资产的泡沫化,给中国经济留下恶果和隐患:一是市场流动性过剩,或将导致投机盛行,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催生资产泡沫;二是热钱、游资监管难度加大,若今后随着美国经济企稳回升,美元升值,大量投机性资金撤出,造成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给金融稳定埋下巨大的隐患。
(四)冲击中国外贸出口。有关数据表明,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一个百分点,中国的外贸出口将下降0.2%至0.3%。美元贬值使中国出口更加艰难。国际结算银行公布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人民币除对美元表现区间震荡走势外,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创出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2月份,人民币对欧元升值1.92%,对日元大幅升值9.41%。这使中国进出口增速失衡加剧,出口增速远低于进口增速,外贸顺差趋于缩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年11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局出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政府长期国债。这意味着美国在短期内开动印钞机印制如此巨量美元纸币投入流动市场。一石激起千重浪,美国此举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震撼与反响。
  一把双刃剑
  美联储此举的中心考量是重振疲软的美国经济,扭转其在世界经济中愈益下降的颓势。
  美国经济在危机中遭到重创。进入2010年后,它虽已摆脱衰退,但起色不大。振衰起弊,重现美国经济扩张荣景,一改其在世界经济中不断下滑的劣势,不仅攸关美国的国计民生及其世界龙头老大地位,还攸关奥巴马实现连任的目标,是奥巴马政府的核心战略与头等要务。实施“量化宽松”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战略。具体而言,此举是为应对和解决美国经济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以推动其强势复苏。
  其一,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美国失业率之高居于发达国家前列,连续18个月在9.6%的高位徘徊,失业人数多达1500万,其中40%是失业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这不但制约经济增长,还加剧本已十分严重的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是美国社会一个突出的不稳定因素。奥巴马政府推出“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就是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缓解高失业压力。
  其二,扩大出口,降低不断增高的外贸逆差。
  长期以来,美国实行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社会形成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怪象。危机表明仅靠内需拉动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因此,奥巴马政府作出了实行经济模式转型的决策,即从内需独轮拉动型转为内需与出口双轮拉动型,大力促进出口,并制定了五年内将出口翻一番的计划。美联储决定大发美钞,就是要推动美元大幅贬值,以提升美国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加外贸出口。
  其三,减轻高额债务。
  美国高消费、寅吃卯粮的结果是美国财政入不敷出,举债度日,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连年飙升,2010年分别达1.5万亿美元和14万亿美元,分别占GDP的10%和93%。政府每年仅付利息就要支出数千亿美元。美国搞“量化宽松”的初衷之一就是以此促使美元大幅贬值来稀释其所欠庞大外债。以它目前所欠14万亿美元外债计算,美元每贬值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它可以少还1400亿美元的债务。同时,美国此举还可以在无形中为它增添巨量财富。这次它开动印钞机印制6000亿美元纸币,相当于它可以无偿占有相当于中国全年生产总值1/5或东盟10国全年生产总量1/2的他国财富。这是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实质与要害所在。
  美联储把“量化宽松”当作提振美国经济的“终南捷径”。从短期看,此举的确可以收到“利多”之效。其中包括为美国增加财富;提升美国股市股价,使美国人迅速增加2万亿美元资产;可以使其出口增幅比往年提高一倍以上,达到约20%。经济学家估计,美联储此举可能使美国的GDP增加0.4%。
  然而,“量化宽松”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多”的一面,也有“害多”的一面。从长远看,这对美国弊多利少,甚至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一,美联储此举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作用有限。殊不知造成美国通缩即经济疲弱的症结不在缺钱,而在于其经济深层次结构恶化,金融机制失灵和极端自由主义模式的弊端。美国政府不在这些要害问题上“动手术”,而一味增投货币,对其经济只能产生一时的激励效果而不会有长远功效,还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第二,严重削弱美元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金融危机也是美元危机,启动了国际社会改革美元本位制国际金融体系进程,强烈冲击美元的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美联储这次推出“量化宽松”弊政使趋于衰弱的美元雪上加霜。各国为防范美元大幅贬值导致本国所持美元资产大幅缩水,强化实行外汇储备和国际金融投资多元化,不再仅靠美元和美国一颗大树。更重要的是,现在各国要求改革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呼声进一步高涨。
  美国的货币政策不但影响本国,还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即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美国此举会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新的震荡,埋下二次危机诱因。近两年来,各国不断投入巨资救市,使国际资本市场出现资金过剩现象。美国增发巨额美钞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国际金融资本市场钱多为患,热钱泛滥,这难免会引起资产泡沫和金融市场动荡。有的学者因而认为美国此举可能成为新一轮危机的“前奏”。
  其次,推高全球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通膨率。在危机中,各国推出巨量资金救市并取得成效,先后走出了经济危机和衰退,但也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甚至严重的通膨问题。美国此举则给全球多数国家通胀上升势头火上浇油。
  最后,给许多国家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美国推行“量化宽松”,大幅贬值美元,使各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贬值缩水。从G20多伦多峰会到2010年11月中旬的4个多月内,美元贬值4%,仅各国所持14万亿美元国债就损失5600亿美元,同时,美国此举还推高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价,对那些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出口和整个经济造成灾难性打击。
  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一大对美出口国及债权国,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针对目标及其负面“溢出效应”的主要承受者。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美元资产严重缩水。现在中国外汇储备超过2.6万亿美元,其中美元储备约占70%,中国购买美国国债超过9000亿美元。美国出台“量化宽松”举措使美元大幅贬值,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损失严重。从2010年6月至11月上旬,美元对人民币贬值3%,使中国外储和所持美国国债分别损失546亿美元和270亿美元。
  二是冲击中国外贸出口。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一个百分点,中国的外贸出口将下降0.2%至0.3%。这使中国进出口增速失衡加剧,出口增速远低于进口增速,外贸顺差趋于缩小。
  三是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美国此举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受输入性通胀影响,本来就较高的中国通胀率在2010年11月以后进一步升高。同时,中国支付进口的费用也显著增加。如因国际油价上涨,中国今后每年进口石油需多支出几十亿美元。
  四是承受更多国际热钱流入的风险。专家估计,美国这次增发的6000亿美元中的40%将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大量涌入的热钱将加剧中国资本市场资产的泡沫化,给中国经济留下恶果和隐患。
  毋庸讳言,美国此举在中国的影响不完全是负面的,客观上也存在有利的方面。其一,缓解了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二,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责任编辑:姜炯)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财经媒体封面
财经?大视野
关注一件事并尽力做好,这种心态是种创业心态
近期热点关注量化宽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区别么_百度知道
量化宽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区别么
提问者采纳
美国zf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后边的保证是税收。
货币量化宽松政策是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货币,干预长期紧缩的市场。没有税收的保证会引发通货膨胀。
就是在没有税收的保证下投放现金。没有物质收入的前提下发行货币。 因为美国发行货币是吧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一句话就是让工厂加印6000亿美元然后投放到市场上去
就是国家有多少财政收入,发行多少货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量化宽松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出自 MBA智库百科()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做定量
  一般来说,在设立的时候会将目标放在一个特定的水准上,央行通过向注入或者是抽离资金来使该利率处于目标位置。此时中央银行希望调控的是的。而定量宽松货币指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将政策关注点从控制银行系统的资金价格转向资金数量,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维持在宽松的环境下。对于这个政策而言,“量”意味着,而“宽松”则表示很多,当然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自己的指标。采用“定量宽松”的往往意味着放弃传统的,因为对于央行而言,他们不可能既控制资金的价格又控制资金的数量。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俗称“印钞票”,指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券等方式,向注入超额资金,旨在降低,刺激。该政策通常是往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刺激无效的情况下才被货币当局采用,即存在的情况下实施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词汇,最早在2001年由提出——在2001年到2006年间,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的持续下滑与投资衰退,在极低的情况下,通过大量持续购买以及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使利率始终维持在近于零的水平。通过对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迫使银行在较低的下对外放贷,进而增加整个的,促进投资以及的恢复。这与正常情况下央行的调控完全不同。
  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般通过购买的对利率进行,从而将利率调节至既定目标利率;而量化宽松则不然,其调控目标即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央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即量化宽松下,中央银行对实施的货币政策并非是,而是开了一剂猛药。
  很多学者认为,正是日本央行在当时果断的采取了量化宽松这种主动增加的措施,才使日本经济在2006年得以复苏。从此“量化宽松”作为中央银行遏制,刺激经济复苏的手段备受关注。
  在部分准备制下,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其余的资金可作贷款之用。从量化宽松的过程中增加的存款,银行可通过,再创造出更多的,即存款倍数效应(deposit multiplication)。例如,假设的要求是10%,量化宽松每创造$10,000,可产生的最终货币供应为$100,000。
  量化宽松向本土银行同业市场提供充足,大大降低借贷成本,最终期望所有借款人都能受惠,以支持整体经济运作。一般来说,量化宽松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逆转的影响。”
  虽然被形容为“开机印钞票”,但量化宽松通常只是调整电脑帐目。一个国家要实行量化宽松,必须对其货币有;所以,举例,个别国家不能单方面推出。
  最先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是日本。在2001年作出了这样一个惊人的举措,他们采用了一个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在零利率基础上实行的进一步的,来应对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哪个国家尝试过这种政策。其做法是将大量超额资金注入银行体系中,使长短期利率都处于低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对抗通货紧缩。
  量化宽松政策在刺激经济走出通缩方面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低利率有利于企业将成本维持在低位,也有利于促进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充足的资金还可以使背负着大量不良贷款的日本无需担忧流动性问题,可以在化解不良贷款问题上采取较为主动的行动,推动乃至其他产业的。
  日本的实践证明:会极大地打击金融业和的信心,市场的“”过程会很漫长,因此在一定时期内金融市场的交易很难正常;另外,由于经济的和的自由化,一个国家无限制增加流动性供应未必能够刺激银行业对本国的放贷。也就是说,当货币的回报率境外与境内存在时,货币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境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有助于缓解市场资金紧张状况,有助于经济恢复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埋下通胀的隐患,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或许会引起滞胀。另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会导致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在刺激本国出口的同时,恶化相关贸易体的,导致贸易摩擦等等。对于全球经济霸主的美国而言,实施这种激进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本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埋下全球通胀隐患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在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情况下,开动印钞机向市场输入流动性。在市场信心缺失,投资萎缩的情况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一旦经济好转,投资信心恢复,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则可能会转化为通货膨胀。
  尤其是对于美国而言,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而且世界主要均以美元为基准,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从而引发新一轮价格上涨,埋下全球通胀的隐患。另外,美联储的巨额购债计划推倒了。其他为了阻止本国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冲击本国出口行业,进一步恶化本国经济,而竞相仿效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未来通胀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短期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风靡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原因。如果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未能使美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经济不会导致滞胀局面出现。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恶化相关贸易体的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最直接的表现之一便是使本国货币大幅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行业,但是相反也导致相关经济体的。例如,美联储宣布巨额注资计划当日,世界主要货币就针对美元大幅升值,其中升值3.5%,升值2.4%,升值1.6%,升值1.7%。这将削弱相关贸易体对美国的出口能力,尤其对于那些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型而言,英美日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造成雪上加霜的打击,并有可能引发。
  (三)美联储量大举购买国债降低相应持债国家的价值
  虽然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但是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独一无二的国际地位,美债一度因避险功能而大受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的外汇资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美联储大举购买美国国债,将推升美国国债价格,降低其,从而使相应持债国家的外汇资产存在非常大的贬值风险。3月18日当日,美国基准l0年期收益率从3.01%降至2.5%,创1981年以来最大日跌幅。
  对于美国而言,和降低都将会导致巨额外资从美国流出,对于当前仍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美国经济而言,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政策,虽有利于帮助深陷金融危机中的发达经济体缓解信贷紧张的状况,增加的动力,但是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以邻为壑的行为,它埋下了全球通胀的种子,并可能导致外向型新型经济体经济进一步恶化、资产大幅贬值等问题的产生。
  美国通过扩大供给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实质上是向全球征收。这一政策在为美国扩大、维持赤字政策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导致持续贬值,全球大幅度上涨,美国的也因此大幅度缩水。
  1、为美国筹集大量铸币税。鉴于美元的国家货币地位,通过发行基础货币实施量化宽松,实质上是向全球征收铸币税。
  2。量化宽松为美国扩大财政支出提供了重要支持。除第三轮量化宽松为购买外,美联储实施的其他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均为购买国债,为美国维持、扩大财政支出提供支持。
  3。量化宽松引致美元大幅度贬值和全球,导致美国外债大幅度缩水。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第二大影响是美元大幅度贬值和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这一在增加基础货币发行、征收铸币税、支持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对美国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美联储的在增加基础货币发行、征收铸币税、支持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对美国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鉴于第一轮量化宽松是应对的合理举措、第三轮和第四轮量化宽松刚刚开始,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轮量化宽松对美国的综合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注入的流动性也明显提高了和增速,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引致的除经由上涨和美国债务缩水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外,还会通过影响美国进对其他增长产生影响。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2009年以来流入中国的呈现出加速的态势。按照的方法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228亿美元;按照残差法的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达452亿美元。
  未来一段时间里,随着“去杠杆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 ,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家。同时,已降至接近零利率的水平,日前中国的一年期经过四次降息话为2.25%,远高于美国联邦基准,短期内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利差倒挂的局面将继续维持。在这种情形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趋势还将持续。
  然而,一旦美国经济进入持续复苏,美联储必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和逐渐,美国拆借市场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将会上升。这将使美元升值,并使部分平仓。一旦美元企稳走强,上扬,价格回落,可能随之而破裂。大量投机性资金撤出中国,造成的大幅波动,给中国的埋下巨大的隐患。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的资产泡沫破裂并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不可不引以为鉴。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美元汇率的波动,增加了机制改革的难度。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水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然而,从2008年7月到2009年3月,金融危机急剧恶化,避险情绪升温,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将资金撤回美国或兑换成,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保持升值。在这一背景卜,事实又重归盯住美元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幅度维持在6.82~6.84之间。2009年3月下旬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美同上升、国债融资风险增加和美元融资套利交易活跃,加上全球经济反弹使得美元作为避险工具的需求大大减弱,以美元资产保值的资金重新追逐高收益资产,美元呈贬值趋势。随着美元走弱,人民币汇率自2009年3月份后连续7个月呈贬值态势,和各贬值9.17%和7.67%。
  在美元贬值和短期国际资本涌入的背景下,压力再次显现,中国政府不太可能选择大幅升值的策略。首先,在大幅升值方式下,热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升值带来的,热钱获利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其次,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均衡汇率点,无法计算怎样的升值幅度为一个合适的水平。采取大幅升值策略,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出现超调,向逆转的风险很大,或者是一次性大幅升值以后如果没有升到位,可能还会有下一次的升值预期,造成过多的游资流入。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造成资金大进大出,产生宏观。再者,大幅升值对出口型企业将带来较大冲击,经济可能出现大幅下滑,进而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
  美国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对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被动跟随美国进行调整。如果中国不跟随美国和全球的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将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如果中国跟进美国的政策,由于中国的家庭和并不存在去杠杆化的问题,那么中国货币供应量将十分充足。因此,无论中国跟随还是不跟随,都会出现流动性充裕的情形,这将推动的出现。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储蓄大于投资、居高不下且处在,这些因素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从短期来看,在热钱流入、国外补库存带动中国出口增加的推动下,全球资金流向中国,中国外汇储备正重新加速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可能再次上演,推高。由于人民币重归“盯住”美元的机制,根据蒙代尔的“”,在资本跨境流动无法得到的情况下,要部分丧失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将追随美国货币政策的凋整。当美联储讯息信号非常明确甚至是宣布加息之后,中国央行才会提升。在通货膨胀显现的初期,中国货币政策的凋整将更多的依赖于数量工具 ,政策紧缩的顺序很可能是从和开始,再到、,这中间可能会伴随收紧项目审批,最后才是进入加息周期。
林纯洁.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回归"量化".第一财经日报
王静娜.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现代商业,2010年5期
耿群.日本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5期
孟繁兴,宋维演.金融危机下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分析.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3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66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资讯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评论(共42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化宽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