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能不能给些关于徐凌霄的写掌故的意思类的...

正史太闷,野史太假,
-佛山日报?今日三水电子版
E3版:人文三江
正史太闷,野史太假,
  名:《亦佳庐小品》  作者:徐一士  版次:中华书局 (2009-09出版)  □吴昱  在民国时期,曾经有一种人被称为“掌故学家”,他们家世显赫,先祖多为前清的达官贵人,与朝野大员来往甚密,自幼便沉浸在传统学问与人情世故之中。清朝灭亡之后,他们根据世家交往的记忆,撰写短小精干而又不为人知的宫廷秘闻、幕后交易、权势争斗。这类文字,较之《清史稿》自然生动许多,又比坊间胡编滥造的野史秘闻可信不少,故时人名之为“掌故笔记”。不过,有此等出身的才子毕竟有限,较为著名的,有晚清军机大臣瞿鸿S幼子瞿兑之(撰《养和室随笔》),以及江苏宜兴大族出身的近代掌故大家徐一士。  徐一士与其兄徐凌霄的《一士凌霄随笔》,早年曾结集出版,但目前坊间较难觅见。新出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则收入其孙徐禾先生所选的《亦佳庐小品》一书,分为“人物述林”、“旧闻杂记”、“湘军谈荟”、“典制丛谈”和“科举故实”五个部分,内容涉及晚清民国重要人物、社会情势、典章制度及科举文化,可谓一部近代史的小缩影。细读其书,既可见一众晚清重臣的为人行事(如张之洞起居无节)、亦可见腐朽皇朝崩溃之际尚有坚持清廉道德的典范(如度支部左丞陈宗妫)、还可以反思近代中国学术取向变化的得失利弊(如辜鸿铭言必杀严复、林纾以谢天下)。炎炎夏日,读几则生动活泼的掌故笔记,人物活灵活现,对近代历史的见解不免又多了几分的亲近。  书为好书,除内容着实考订可信之外,文字简短流畅亦为重要。徐一士先生曾任多家报纸的记者、主编,文字功力深厚,以“真实、扎实、求实”严格要求每则发表的掌故,细细读去,不仅多知几分历史内幕,在平实严谨的文字背后,其实也是感受老一辈文人做人的态度。  (吴昱,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教师)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徐凌霄 - 简介
,原名徐仁锦,笔名霄、汉、凌霄、凌霄汉阁主、彬彬、烛尘、一尘等,徐凌霄这个名字,就起源于他的一个最常用的笔名。江苏宜兴人。民国初年一批有影响的新闻记者之一。1916年起,继担任上海《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京报》创刊后,又被聘为特约撰述。以熟悉历史掌故著名,所写新闻通讯注意有关人物历史背景的介绍,文笔美畅又富于趣味,很能引人入胜。他对中国传统戏曲也很有研究,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报刊剧评专栏作家之一。其通讯文笔流畅风趣,反来曾主编《北京》、《大公报》副刊,专干文学,娴于经史,所写随笔等均受读者欢迎。
徐凌霄 - 概述
徐彬彬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伯父徐致靖是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积极支持者,他深受影响。受家世的影响,徐凌霄青少年时代受过很好的传统教育,长于文学,娴于经史。后来又考入了北大前身的京师大学堂,学习的是土木工程,但他一生中主要从事的,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活动。 他原籍江苏宜兴,祖父那一辈起,因应顺天府乡试而入了宛平籍,成了北京人。他出身世家,父兄辈中有不少人在晚清的政坛中赫赫有名。他的伯父徐致靖,官至礼部右侍郎,堂兄徐仁铸官至湖南学政,另一个堂兄徐仁镜,官至翰林院编修,都倾向于维新变法,都是著名的维新派官员,也都因此在中获罪。一个被判绞监候,两个被革职永不叙用。 民国5年(1916年)起继黄远生之后担任上海《申报》、《时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撰写《北京通讯》,由于他对当时一些政界要员的身世经历较熟悉,通讯报道中常透露一些有趣的内幕材料,文笔流畅,颇受读者欢迎,成为民国初期最负盛名的记者之一。的《京报》创刊后,他应邀担任特约编辑,主编副刊并撰写剧评。 民国16年(1927年)7月起,曾和其弟一士合撰,在《国闻周报》上连载,达10年之久,内有不少新闻界的掌故。30年代前后,担任天津《大公报》、《》和《小公园》主编。 1961年逝世于北京。 袁称帝时,和曾通一、等创办《民信日报》,任总编辑,每天撰文抨击。袁死黎继,他任《新闻报》北京特约记者,以"一苇"通信和《申报》的"飘萍"通讯、《时报》记者徐凌霄的"彬彬"通信同时脍炙人口。
徐凌霄 - 成就
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从1910年起,他从事过三十余年的新闻工作。曾先后为上海的《时报》、《申报》,北京的《中国新报》、《京报》、《实报》,天津的《大公报》等著名报纸撰写过通讯和评论。并担任过北京《京报》、《晨报》和天津《大公报》的副刊主编。在应聘为上海《时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期间,他用彬彬这一笔名,为该报撰写了大量的北京通讯,以观察细致、、才思敏捷、文笔美畅,蜚声于时。一度和黄远生、刘少少并称为民初三大名记者。脱离报坛后,又和黄远生、邵飘萍一道,被当时的新闻界誉为“报界三杰”。
著名的历史掌故家因亲身经历过戊戌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结识过不少清末民初的朝野政要和遗老遗少,所以既熟悉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又十分注意相关资料的积累,对清代历史烂熟于胸。他在北京《京报》、上海《时报》等报上开辟的《凌霄汉阁随笔》、《凌霄汉阁谈荟》等专栏,以及和他的胞弟徐一士合作在上海《国闻周报》等刊物上开辟的《》、《曾荟》等专栏,所写的就是这一类历史掌故文章。这些文章,累计达一百多万字,后来都结集成书,成为海内外清史和近代史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读物。
著名的诗人和剧评家作为诗人,他所擅长的是旧体诗词,青年时代就以诗名于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他和袁寒云、沈南雅、徐半梦等人的唱和之作,曾被当时人誉为“京师四才子”。作为剧评家,他对京剧的历史、流派、剧本、角色和唱腔,都有十分精湛的研究,他在上海、北京等报上发表的以“凌霄汉阁评剧”为栏目名称的剧评,和他在主编《国剧月刊》时所写的剧评,都脍炙人口,拥有众多的读者,井深为演艺界所推重。青年时代的著名京剧演员如余叔岩、奚啸伯、、程砚秋等,都曾经得到过他的指点和奖掖。
小说家其代表是《古城返照记》。 这部小说从日起,每天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到1931年2月才全部刊完,是一部80余万言的鸿篇巨构。内容从1793年即乾隆58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到热河行宫觐见引起的一系列纠葛写起,到1916年袁世凯帝制失败结束,时间跨度达一百多年。 全书以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为经,以虚实相间的人物和故事为纬,在这样的一个框架内,结合有关的情节,对北京这座古城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筑、戏剧、宗教、伦理、语言、和民情民俗等各个方面,用文学的语言,作了详尽的描述。其间,还穿插了不少和北京这座古城有关的、趣味盎然的轶闻轶事和历史掌故。新闻工作者的丰富阅历,历史掌故家的渊博学识,戏剧评论家对京昆艺术及其发展源流的深刻了解,以及小说家写人叙事状物的生花妙笔,在这部小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某种意义说来,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全面了解清末民初的北京的百科全书,还是一部可以与吴趼人的和曾朴的等名篇比肩的煌煌巨著。是应该在中国近现代的小说史中占一席之地的。
徐凌霄 - 著作
《古城返照记》小说从1793年英国使臣到热河行宫觐见皇帝所引起的一系列纠葛写起,到袁世凯称帝失败结束,跨越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全书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描写的是宦海兴衰浮沉,反映了袁世凯称帝前后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明争暗斗的种种鲜为人知的故事,下卷记述了京剧的发展、变迁和著名演员谭鑫培、梅兰芳的"走红"史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的民俗风情和三教九流的生活状态。
著名新闻史专家方汉奇曾称"《古城返照记》是一部全面了解清末民初北京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可以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名篇比肩的煌煌巨著。
《旧都百话》关于酸梅汤的记载 暑天之冰,以冰梅汤为最流行,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 口,都可以看见“冰镇梅汤”四字的木檐横额。有的黄底黑字, 甚为工致,迎风招展,好似酒家的帘子一样,使过往的热人, 望梅止渴,富于吸引力。昔年京朝大老,贵客雅流,有闲工夫, 常常要到琉璃厂逛逛书铺,品吕骨董,考考版本,消磨长昼。 天热口干,辄以信远斋梅汤为解渴之需。
徐凌霄 - 民初三大名记者
戊戌变法和时期,我国新闻界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报刊政论家,现在则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们是黄远生、徐彬彬(凌霄)、刘少少、邵飘萍、、胡政之、张季鸾等人,其中黄远生和徐彬彬、刘少少,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这些名记者大都是留日学生,受过资产阶级教育,有一定的现代新闻学知识和办报经验,有敏锐的思想,有熟练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他们为中国报刊向新闻时代的转变做了重要贡献。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00:28:4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关于《一土类稿》和章太炎 - 读书网|
 |  | 
 |  |  |  |  |  |  |  | 
图书搜索:
全部ISBN书名作者
丛编项出版社主题项
&全部图书&可读图书&可购图书
栏目导航:>>>>
关于《一土类稿》和章太炎
作者:陈乐民  来源:博览群书  整理日期:  
  《博览群书》第5期载王学泰先生文《从徐致靖谈到{古城返照记)》,我很喜欢看这样的文章,不仅给读者以知识,而且文清字顺,没有洋腔洋调洋概念,看起来不费劲。
  徐致靖几代书香,他倾向改革,差一点成了戊戌菜市口的第七位被杀头的烈士。王文中写到了致靖几个侄子中的徐凌霄,即《古城返照记》的作者。我少年时曾对他有印象,在报上常看见他的比较通俗易懂、反映市井风俗的文章,好像他对&梨园界&特别熟悉。我那时年纪不大,眼界却很高,看不大上这样的作家,实在幼稚得可以。致靖的另一个侄子徐仁钰(),号一士,也是徐门中的一个才子。王文提到他一笔。正好我在看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自辑的《一士类稿》,因看到王学泰先生的文章而对之更加留意。现在我看的《一士类稿》是辽宁教育出版社校订重印的,前有瞿兑之、孙思防、谢刚主写的序,还有徐一士本人的序。这是一本讲清末民初时期以及军阀割据时的&掌故史&。掌故常见于笔记一类的散集,这是中国史学中的一大特产,不仅可以补充所谓正史之不足,而且还可以纠正正史中的某些错讹。就像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说的,&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反倒不如私家亲临后记下来的更可信些。还有,这类笔记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往往更能反映当时活着的社会状况,也更生动活泼。
  以上是些闲话,现在说这本《一士类稿》。别看它不太厚的一本,装的人物却不少,有王闽运、李慈铭、章太炎、陈三立、胡雪岩、吴汝纶,还有像陈夔龙那样的&胜清之显宦,民国之遗老&,有&清季词臣中著淹雅之誉&的吴士鉴,也有民初武夫段棋瑞、孙传芳等等。旁及人物更不可胜数。一共24篇,篇篇都有&看点&。
  这里面我最喜欢看的是关于章太炎的四篇:《谈章炳麟》、《章炳麟被羁北京轶事》、《太炎琐话》、《太炎弟子论述师说》。
  章太炎国学硕儒,鲜有其匹,而性格奇诡,特立独行,也世所少见。这些文章在这两方面把老夫子写活了。章太炎对康梁以来的国学很看不顺眼,认为太离谱,他有四句话的批评,所谓&以今文疑群经&,&以膊器校正史&、&以甲文黜许书&(许慎《说文解字》)、&以臆说诬诸子&。《太炎弟子论述师说》就是讲这四句话。这篇文章的别致之处,就是通过太炎弟子姜亮夫和孙思防关于理解这四句话的往返通信来诠释章太炎的学术思想。当时姜留学巴黎,孙在天津。姜亮夫在巴黎从徐一士录孙思防《谒余杭先生(章太炎)纪语》中看到前述四语和对四句话的解释,觉得与他本人的理解有所同异,于是写了一封长信给徐一士,徐原文照录;孙思防看了也给徐写信,详述与姜同异。以后姜孙续有相互的回应,徐均原信照录。至此,姜、孙还没有见过面,徐一士便做了&联络站&。徐一士在照录这些信之后说,等姜亮夫从巴黎回国后,&拟介绍两君晤面,以同门之雅,从容扬榷切劂也。&
  这篇《太炎弟子论述师说》实际上就是由姜孙两君的几封信所组成。他们的辩难,从容说理,平和雅驯,对于&章学&的理解十分精当,令人心折。而吸引我的有两点。一是那学术探讨的气氛,既严谨认真,又虚怀若谷。二是这些信的文字(可能有人认为是&末端&)之清新可诵。信自然是文言的,整本《一士类稿》都是清末民初流行的那种所谓&新文言&,不尚浮华,绝无废话。读这种文字是一种享受。
  太炎性格倔强,是众所周知的,《类稿》中所记&大闹总统府&(章太炎在京遭袁世凯羁留),生动之极,活灵活现。一士提到民国三年十一月出版的一本作者名&沪隐&的小说《纪念碑》,写民国二三年间政闻,以讽刺袁世凯为主,小说第八回《章疯子大闹总统府》写道:&他老先生这一天忽然高兴起来,于清晨八时径赴总统府,请谒见总统。他身穿一领油烘烘的羊毛皮袄,脚踏着土埋了似的一对破缎靴,手擎着一把白羽扇,不住的挥来挥去;又有光华华的一件东西,叫做什么勋章,不在胸襟上悬着,却在拿扇子那一只手大指上提着,&&歪歪斜斜的坐在总统府招待室里头一张大椅子上,那一种倨傲的样子,无论什么人他都看不到眼里。&这本《纪念碑》现在不知道找得到找不到,如果看到全本或重印出来,一定很有意思。
  章太炎人讥为&章疯子&,实则&疯&也不&疯&。《类稿》中《谈章炳麟》引清光绪三十二年在日本留学界欢迎会上即席演说云:
  &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敢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近来传说某某是有神经病,某某也是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现前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回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这种孤鲠而坦荡,何等可爱!一士评曰:&章疯子&之自量其疯如此,亦隽语也。&其实不只是&隽语&,而是性情中人说的大实话。尤其那最后一句话,的是警世之语,说得多么透彻啊!
  以上简略地谈到关于章太炎的几篇。至于整本《一士类稿》,孙思防序中的几句话可作参考:&宜兴徐君一土,当世通学也,从事撰述,多历年所先后分载杂志之属。凡所著录,每一事必网罗旧闻以审其是;每一义必纠察今昔以观其通。思维缜密,吐词矜慎,未始有毫末爱憎恩怨之私凌杂其间。于多闻慎言之道,有德有言之义,殆庶几焉。而有清一代掌故,尤所谙熟,盖其强识颖悟有绝人者,故能殚见洽闻如此。&
  总之,《一士类稿》是一本挺好看的书,欲知其详,您还是自己去看书吧。匆匆草成此文,以为王学泰先生《从徐致靖谈到{古城返照记)》续貂。
相关文章:
·&&&[]·&&&[]
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
(评论限制字数2000)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与无聊谩骂。谢谢配合。
Copyright (C) 读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鄂ICP备号 公安备徐一士与《凌霄一土随笔》
徐一士与《凌霄一土随笔》
作者:徐泽昱
  日,天津《国闻周报》(《大公报》副刊,后转上海刊行)第6卷第26期开始设《凌霄一士随笔》专栏,逐期刊登掌故文章。同一期还设了《曾胡谭荟》栏目,专谈有关曾国藩、胡林翼的掌故,署名“凌霄一士”,也是逐期发表,截止到第7卷第4期,共刊登了26期。而《凌霄一士随笔》则一直连载8年有余,到日第14卷第31期为止(后因日寇侵华影响而停止)。此栏目未另署名,读者一望而知作者即为凌霄一士,但不知凌霄一士为何许人,有些读者误认为是一个作者的笔名。实际这个栏目是先伯徐凌霄和先父徐一士兄弟二人合作,由一士一人执笔撰写的。一士于1944年曾著文写道:  民国十八年间,天津《国闻周报》社特约吾兄暨余为撰笔记,乃以《凌霄一士随笔》等稿,用兄弟合作之方式,逐期披露。稿多由余执笔,吾兄助搜资料,并酌加指导。此项稿件长期登载,引起读者之注意。(载于1944年《古今》杂志第57期)此后徐凌霄间或提供一些资料,但未亲自在《国闻周报》上发表过文章。  凌霄()、一士()祖籍江苏省宜兴县,自幼随父游宦山东,受家学教诲,并先后毕业于山东高等学堂,均被清廷授予举人称号(时称洋举人),此后凌霄又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他二人既通经史,又受西学教育,精通英语。他们的伯父徐致靖、堂兄徐仁铸、徐仁录、徐仁镜,都是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变法失败后,徐致靖被判绞监候,徐仁铸被判革职永不叙用,不久即忧愤而死。凌霄、一士从孩提时起即接受变法维新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并亲身经历当时社会惊天动地的巨变和家庭遭受的巨大打击,促使他们决心利用自身的学识和文笔,积极投入关系国家命运的社会改革运动中去。1909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京、沪等地新出报纸很多,广征地方通讯,凌霄、一士当时都还在济南高校读书,立即响应,担任三数家报纸通讯,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写作生涯,笔耕不辍四十余年。  徐一士在投入新闻界后,先在济南任上海《民权报》、《中华时报》特约通讯,北京《新中国报》特约撰述。1913年迁入北京后,又任“报界同知会”主任,此后历任京、津、沪、宁、港十余家报刊的编辑、通讯或特约撰述,一生致力于历史掌故的研究和著述,发表文章累计数百万言,被文学界誉为“晚近掌故史料巨擘”。1924年起在北洋政府农商部(后改实业部)矿政司任职,此期间还兼任平民大学新闻系、盐务专科学校、北京国学补修社、北京国学书院讲师、教授,1928年起在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任编纂员,直至1955年退休。但他在任职期间,仍伏案疾书,孜孜不倦,对掌故的著述从未间断,直到五十年代初因患脑眩晕症难于执笔为止。年,在挚友的督勉下,先后出版了(掌故学著作)《一士类稿》《一士谈荟》两个单行本。八十年代初,北京图书馆书目文献出版社将两册合为一册重印出版。此后十余年,上海、四川、山西、辽宁、重庆等地出版社也竞相出版,重新引起史学界的高度重视。  徐一士最重要的掌故著作当属他执笔写的《凌霄一士随笔》,洋洋120余万言,更引起当时史学界的极大注意。六十余年前,堂兄徐列(凌霄、一士之侄)曾就学于北京国学书院,亲聆柯昌泗先生(原民国清史馆总纂柯劭\x8F胫\xAE子)讲课,先生说:  研究近代史,不可不看《凌霄一士随笔》,《清史稿》是官方史,而《凌霄一士随笔》集清野史之大成,加上他们二人的亲身经历,是最可靠的近代史资料,也是学习清代历史的必修读物。徐一士在《随笔》的“前言”中写道:  笔记体,类至繁,或辨异同,或传人物,或系掌故,或采风俗。所期不违乎事实,而有益于知闻。……在昔专制之朝,王者为防反侧,以非礼示其权威。朱元璋以“殊”“则”二字,辄行杀戮。胤祯、弘历踵其故智,迭兴文狱。故以当时之人,而为私家之著作,处境綦艰,有时饰为颂扬,良非得已。至清之既亡,则野史如林,群言庞杂,秽闻秘记,累牍连篇,又过于诞肆,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  清史设馆于民国初元,迄于昨岁,始有一《史稿》刊行。虽传志表谱,略具规模,而取材循官书文件之旧,评赞多夷犹肤饰之词。盖与斯役者,多胜代遗臣,词曹故吏,拘于俗例,势所必然,以云史笔,则无当矣。居恒窃念,有清一代,专三百年中华之政,结五千年专制之局,为世界交通新陈代谢之窈键,是非得失,非止爱新一姓所关,辄思爬梳搜辑,贡一得之愚。年来分载平、津、沪报章者,尚未尽其什一,继兹以往,当赓续前绪,以竟全功。其他珍闻俊语,文苑艺林,有可以佐谈广益,亦所兼收,不限于掌故一端,用符随笔之体。惟思科举抡才,台谏肃政,法良意美,昭于前朝,而复为近时五权宪法创制之根据,故拟特为注重,审其沿革,辨其利弊,冀为研讨者一助焉。这段话足以说明,徐一士在动笔之前,已立下致力完善清史编纂的宏大志愿,并为此广集资料,为世人留下了这部皇皇巨著,成为民国年间篇幅最长,资料最丰的掌故笔记压卷之作(语见1997年7月山西古籍出版社版《凌霄一士随笔,导言》)。这部著作奠定了徐一士在掌故学研究中的地位。他的好友瞿兑之先生(清末大臣瞿鸿\xB6S之子,同为著名掌故学家)于1944年对徐一士的掌故学作了如下的评价:  他不是普通人所想象的那样掌故家,就其治掌故学的能力而论,的确可以突破前人而裨益后人的地方不少。第一他富于综合研究的能力;第二他能博收材料,凡有所见,均能利用;第三他有极忠实的天性,读书作文不肯一字放过,不肯有一字不妥;第四他有绝强的记忆力;第五他有侦探的眼光,每于人所不经意的地方,一见即能执其间隙。有了这些特长,所以他的成就可以说是掌故家从未到过的境界,也可以说,自有徐君,而后掌故学可以成为一种专门有系统的学术,可以期待今后的发展。(见于1944年《一士类稿?瞿序》)  近二十年来,学界对徐一士于掌故学的贡献,屡有评介,如许姬传的《凌霄、一士的掌故学》(《人民日报》日),张志平的《徐一士与(一士类稿)》(《人民日报》日),杨云海的《略谈掌故》(南京《史志》杂志1989年第6期),周劭的《徐一士与掌故学》(《文汇读书周报》日),陈左高的《掌故学家徐一士》等,其内容皆不出瞿兑之先生的评价。  《凌霄一士随笔》在《周报》发表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数十年,却长期深埋故纸堆中,似已被世人淡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得知北图收藏有台湾出版的《凌霄一士随笔》,经查阅,台北市的文海出版社此前编辑出版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丛刊续辑的第636-639辑,全文收进了《曾胡谈荟》和《凌霄一士随笔》,分4辑出版。堂兄徐泽民(凌霄之三子)与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先生早年有同学、同事之谊,与林亦熟悉,他委托我设法与林女士取得联系(林在台北创办了纯文学出版社,熟悉当地学术界与出版界)。此后,在她的热心帮助、牵线下,我与文海出版社负责人取得了直接的联系,社方同意将载有《随笔》的4卷赠书给我们。如今林女士已归道山,笔者颇为伤感。  台湾版的《随笔》四卷本是据《国闻周报》原文影印出版的,除重新编排页码外,未加整理,亦未注明原卷期数,原文每隔数页印有勘误表,以校正前数期文章中的谬误(先父对已发表的自己文章,均仔细阅看,发现错误,立即去函纠正,已成习惯)。我拿到书后,进行校点,在按勘误表改错过程中,发现有文章不衔接之处,即赴国图查阅《周报》原文,发现有漏页情况,即复印补正。长子徐禾正好偶从旧书店购得一本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1980年重印的《国闻周报》总目,这给校点工作带来极大方便。经对号注明卷期,“按图索骥”,又发现有整篇文章漏收之处,亦加以补正。  纵观全书文体,应属于随笔性质的资料文献,先父根据多年采集、积累的资料情况,或时势需要、兴之所至,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只要符合既定的宗旨,无不信手拈来,加以类比剖解,考证评介,期以信史传诸后世,并无通盘预定的计划。一般不设标题(全书只有34篇文章有标题),连载受每期宇数(约字左右)限制,未必都独立成文,有的一期记述互不相关的几件事,也有的数期连续记述一件事或相关的事件。浏览这部书后,我感到它的史学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如能把它整理出版,将是对近代史志编纂工作有益的贡献,若能进一步把它按文章性质加以分类,按类重新编排组合,冠以标题,使之成为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掌故参考资料书,便于读者选择查阅,或许更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初学者可以提供方便。为此,我产生了将它整理出版的念头,并自九十年代末着手进行。首先划分出独立成文的文章及其段落,拟写出标题;其次按内容分成人物、史料、典制、旧闻、文苑、科举六大类;然后按类重新排列组合;最后编写成使用简化汉字和新式标点的书稿。  2000年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全书共设条目860条,按类分章,其中第一章人物76条(以写人物为主线),第二章史料315条(以写事件为主线),第三章典制49条(典章、体制、制度),第四章旧闻204条(遗闻、轶事、民俗、趣谈等),第五章文苑128条,第六章科举88条。书稿完成后,准备联系出版单位。正在此时,女婿竺青在琉璃厂突然发现中国书店已在出售山西古籍出版社早在1997年7月出版的5卷本的《凌霄一士随笔》,大出我的意料之外。我买回这套书阅看,发现完全是按台湾影印版《随笔》加以整理(按自然段冠以要点或题目)重新排印的(因它保留了台版不该出现的因漏印而笋文章不衔接的错误)。该社未征得版权所有者同意,擅自出版,自属侵权行为陈社1996年曾出版过先父徐一士的《一士类稿》《一士谈荟》等书,并非不知情者),几经交涉,该社亦承认此事。我考虑该社出版此书亦是一件好事,无意再追究。然而该书既出,根据目前出版界状况,我的计划只得暂时搁浅,以待机缘。
&&&&&中学生读书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掌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