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期货小米2s怎么样样啊?最近有人想我推荐这个...

老师有人推荐领峰平台
这个平台我做过
每交易一手代理得一美金
最小波动0.01 大行情挂单10美金
滑点特别大
行情稍有波动根本建不了仓也平不了仓
你们有良心的老师怎么不向汇通反应
赶走这样的害人精_外汇黄金交易分析_外汇投资解答_外汇黄金知识_
最新消息:
分析师所发表言论均代表其个人观点,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者切勿透露任何个人信息,也勿私下联系分析师,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黄金分析师:
★★★★★&&人气:4.4
专业从事外汇,黄金分析多年,对k线理论,形态理论有独特的研究。交易风格摆脱基本面、政策面纠缠,以技术面为主,同时摒弃相对滞后的技术指标,以趋势线,支撑位,以及波浪原理等来对价格进行操作。有丰富的实战操盘经验和独特的交易理念,个人文章在浦发银行,中金在线,,环球外汇,汇通网等各大知名网站皆有发表。……
老师有人推荐领峰平台
这个平台我做过
每交易一手代理得一美金
最小波动0.01 大行情挂单10美金
滑点特别大
行情稍有波动根本建不了仓也平不了仓
你们有良心的老师怎么不向汇通反应
赶走这样的害人精
朋友,这个我说了不算呢,哎
汇通特邀分析师,汇通交易工场总收益第一名,全心研究金融市场10年,从事外盘实盘操作6年,擅长中短线操...
许斌,鑫至尊财富研究院特邀分析师,曾用笔名“黄金解码”,现用笔名“黄金Sherlock”,技术经济学...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商学院。长期从事数据统计研究工作,在股票、黄金、外汇市场中积累了丰...
专业从事黄金、白银分析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对k线分析、波浪理论有较为深刻和独到的见解,交易风...
持有中国中级黄金投资分析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证书编号:0346)。在中国...
历任证券公司咨询部经理、会员单位风控总监等职务。有着11年入市操盘经验,主要涉及证券、外汇、贵金属投...
十多年的市场蹂躏中,市场教育我,交易策略不断反省修正总结完善,喜在2008年中秋节前后形成了自己的交...
鑫至尊财富高级黄金外汇分析师,新浪财经,腾讯财经,中金在线以及和讯等大型财经网站特邀分析师,年度财经...
刘路,现用笔名:小南。中国首批高级贵金属交易师,培训师,新浪财经,金融界,东方财富网专栏撰稿人。有多...
16年证券行业专职从业经历,行业内著名的趋势交易大师,现任广东盈海贵金属首席分析师。1998年证券从...
陈志文,国际注册黄金分析师,金融专家,汇通网特约分析师,2012年黄金网路演之星,2013年最值得信...
汇通网特邀分析师、策略师,每周参与汇通讲堂课程主持,交易风格:耐心等待、伺机而动、运筹帷幄、愉快交易...
汇通网特邀分析师。96年毕业于浙江某名牌大学金融系,从事股票研究20余年,2010年涉足现货贵金属交...
鑫至尊财富分析师,中南财经大学金融系毕业,多年黄金外汇实盘操作经验,多年的交易生涯,对市场的认识有其...
专业从事外汇,黄金分析多年,对k线理论,形态理论有独特的研究。交易风格摆脱基本面、政策面纠缠,以技术...
本期主题:
汇通财经特邀首席策略师。交易品种:黄金、白银 交易风格:耐心等待、伺机而动、运筹帷...
周一周二周三
9:30-12:0014:00-17:0014:00-17:0014:00-17:0017:00-20:0020:00-23:0020:00-23:0020:00-23:0023:00-23:559:00-12:009:00-12:009:00-12:009:30-12:0014:00-17:0014:00-17:0014:00-17:0014:00-17:0017:00-20:0020:00-23:0020:00-23:0020:00-23:0023:00-23:559:00-12:009:00-12:009:30-12:0014:00-17:0014:00-17:0017:00-20:0020:00-23:0020:00-23:009:00-12:009:00-12:009:30-12:0014:00-17:0014:00-17:0014:00-17:0014:00-17:0017:00-20:0020:00-23:5520:00-23:0020:00-23:009:00-12:009:30-12:009:30-12:0014:00-17:0014:00-17:0014:00-17:0014:00-17:0017:00-20:0017:00-20:0020:00-23:0020:00-23:0020:00-23:0023:00-23:55
汇通行天下
分析师所发表言论均代表其个人对市场所持观点,网友应充分考虑汇市的高风险性,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汇通网提供此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
汇通网所有分析师不提供代客户理财qq咨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汇通网无关,请各位网友务必不要上当受骗!如发现上述违规行为可向汇通网客服举报。举报方式:
客服热线:021-,转830或843分机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支持他人才能赢得他人
  如何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生活中,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都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是相互的,你会发现,那些喜欢你的人,你往往也喜欢他们,愿意接近他们;而对你冷淡和疏远的人,甚至厌恶你的人,你的反应也是相应的,你对这些人也会不由自主地疏远或者产生厌恶感。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最强有力的一个因果关系是,另一个人是否喜欢他。
  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他们安排互不相识的被试分别参加一系列合作性活动。每次交往以后,有意安排一名被试(研究者的助手)对研究者评价其他被试(真被试),或夸奖,或抱怨,或先褒后贬,或先贬后褒,并让各组被试评价者听到。
  最后,被试评价者自己选择下一阶段实验的合作者时,受到表扬的被试,都倾向于选择原来的伙伴(研究者的助手),而受到抱怨的被试,则倾向于拒绝选择原来的搭档(研究者的助手)。
  心理学上对此的解释是,任何人都有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以及和别人的关系得到调整。这样,当别人对人们做出一个友好行为,对人们表示接纳和支持时,人们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应答。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人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人们也表示相应的接纳行为。否则,人们的行为就是不合理、不适当的,就会妨碍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
 生活中,当我们对别人做出了一个友好的行为,对别人表示接纳以后,我们也会产生一种要求别人做出相应的回答的期望。如果别人的行为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友好,不值得我们友好对待,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排斥的情绪。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有心理依据的,支持别人,是赢得别人的必经之路。
  我以前的同事,最近失恋了,在网上抱怨她的男朋友根本就不是真正地喜欢她。她愤愤不平,“他竟然敢抢在我前面说分手,太过分了,还口口声声说爱我呢!”她是个自恋狂,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男朋友根本就配不上她。当男朋友追她的时候,她很不在乎,总是有点看不上这个男孩,而对他若即若离,冷冷淡淡。现在这个男孩终于对她的高傲忍无可忍了,提出了分手,她又觉得过分。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喜欢你,即使你能力再强,再有魅力,如果你对周围人总是表现出一副冷若冰霜、目中无人的样子,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出现危机。
  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你要表现出对人的尊敬和喜爱。要赢得人们的接纳,除了要先接纳别人外,还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1.主动与人交往。
  小娟已超过适婚年龄,但一直孑然一人独处。其实,她非常喜欢某一位男士,而男士对她也有好感,但他们两人一直保持若即若离的平淡关系。
  朋友曾告诉她:“你可以主动一点,约他吃饭、看电影、逛街啊,你总要为自己制造点机会啊!”可是,小娟却回答说:“这不是我的风格!”
  “是的,这不是你的风格,但你知道吗,‘你的风格’也许会让你一直等,等到你变成老姑娘!”朋友说。
  主动交往便是主动处理人际关系。生活中,很多内向的人不懂得主动跟人交往,主动接纳别人,总是被动地等待着别人与自己交往。原因主要是觉得不好意思,怕自己的主动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而让自己尴尬,进而自尊心受挫。然而我们的“不好意思”正是我们人际交往中最大的障碍。
  2.肯定他人的价值和优势。
  赞扬是对人的一种肯定,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莎士比亚说:“赞扬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不能生长。”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了“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心理依据,那么,我们就需要表现出对人的友善态度,不要轻易地说“不好听”的话,表现出对人的不满。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有一位欧洲妇女出门旅行,她学会了用数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既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3.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为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立,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雪中送炭”、患难之中见真情就说明了这一点。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当伸出援助之手。
  站在他人的位置看问题,想人所想,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换位思考,有“同理心”
  我看到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在圣诞节带着5岁的孩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回响着圣诞赞歌,橱窗里装饰着彩灯,可爱的小精灵载歌载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应有尽有。
  “一个5岁的男孩将以多么兴奋的目光观赏这么绚丽的世界啊!”母亲毫不怀疑地想。然而她绝对没有想到,儿子却紧拽着她的大衣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
  “怎么了,宝贝?要是总哭个没完,圣诞精灵可就不到咱们这儿来啦!”她很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不感兴趣,而要不停地哭泣。
  “我……我的鞋带开了……”
  母亲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系好鞋带。母亲无意中抬起头来,啊,怎么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圣诞礼物,也没有装饰丰富的餐桌……原来那些东西太高了,孩子什么也看不见。落在他眼里的只是一双双粗大的脚和妇人们低低的裙摆,在那里互相摩擦、碰撞,过来又往去……
  真是好可怕的情景!这位母亲第一次从5岁儿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非常震惊,立即起身把儿子抱了起来。
  在母亲的眼里,呈现出来的是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可是她的孩子却对这个世界不以为然,感到苦恼。因此,她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如果不是她弯下腰去为孩子系鞋带,她可能永远不知道孩子眼里所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事物对人的影响,总是会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体会。生活中的很多误解和隔膜实际上都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差异引起的。如果我们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这样也会使你变得沉稳、宽容,更容易与他人相处。
  记得这样一则笑话。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与人相处时,我们都有被冒犯和误解的时候,我们都有受委屈而想要为自己伸张正义的时候,这时若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结,而若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你会发现,对方也有自己的难处,你若站在对方的位置可能也会这样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罗杰斯针对医患关系中的医生提出了“同理心”的概念。“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和心境保持敏感和理解,在与他人交流时体验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和感受,并能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对方或许完全错了,但他仍不以为然,你企图说服他,却总也说服不了他。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指责他人,你更应该想想,对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若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会得到了解他人行动或人格的钥匙,而要找到这把钥匙,就必须诚实地将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
  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不仅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也能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是有差别的。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所处环境以及当时的心境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是不尽相同的。当自己和他人在认识上出现分歧时,要真诚地尊重对方,并容忍这种差异。缺乏“同理心”的人,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常常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却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人,人们自然就会敬而远之。
  不要“宽于待己,严于待人”。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寓言说,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每个人的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这则寓言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总是喜欢严于待人却宽于待己。任何一个人,不管从事哪种行业,都难免会出现失误。有的人对自己的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他人的错误揪住不放,如果换个角度,当你犯了错误,必定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原谅,而不是希望不停地被人追究吧。
  给予他人所需要的。很多人对他人的关心,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单方面地以自己的感情、想法、理解去给予,甚至不管别人是否需要,不问青红皂白地就强加给别人!
  另外,也要注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要的,别人同样也想要;你不需要的,别人同样也不需要。当你晚上在家里练歌,必定会打扰到邻居休息,邻居找上门来抗议的时候,你不屑一顾,认为邻居不好交往。某天,当你想休息而受到他人噪音影响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前面那个邻居的痛苦。在夜间,你想要获得安静,别人同样也需要。
  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你就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你会赢得更多的朋友。
轻松生活自己做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去获得。别人的想法可以借鉴,但不要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中,被他人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想法,学会给自己拿主意。
  不要轻易受到他人的暗示,也不要上了自己情绪和经验的当。凡事开动脑筋,给自己找一个正确的、恰当的答案。
  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
  ——巴尔扎克
  愈得到愈感到不足
  人的贪念是被一步一步勾出来的。
  对于那些什么都没有的人,他可能什么都不想;一旦给了他富有的希望,他内心的欲望便被激活。得到了一点,便希望得到更多,永无止境。
  从前有个地主,因为给一个部落立了功,部落首领为了答谢他,便要奖励一些地给他。
  首领说:“你从这里往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里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就都是你的了。”
  地主欣喜若狂,免费的东西,谁不想多要一点。于是,他铆足了劲,走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跨过一条河流又一条河流。每往西一点,他所属的范围就大一点。范围大一点的时候,总想着还可以再大一点点。他想,再走几步吧,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接着,他又往前走,一直走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他才想起该回家了,可是太阳已经悄悄藏在了山后。
  太阳落山后,地主还没有回来,部落的首领便派人去找地主,结果发现他在远处的一座山上,累死了。
  很多人都说那个地主太贪婪,但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没被外界的诱惑牵引着越走越远呢?
  一天,我给朋友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委靡不振的声音。我以为他大病了一场,他说没病,却比得病更严重。近来股市形势一片大好,他赚了个盆满钵满,尝到甜头的他,索性把所有的积蓄都投了进去,可是,昨天就开始往下跌,跌一下他的心就痛一下。本以为可以赚更多的钱回来,下半辈子就不用愁了,但却打错了如意算盘。生活中,像这种尝到甜头,继续下去的人太多,最终大多都尝到了苦头。他们之所以太贪,是因为自身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一旦有了某种需求(可能谈不上是自身的需求,而是环境的需求),就及时地满足自己。如此一来,愈是满足了自己,愈是觉得还不够满足。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实验者把几个孩子带到一个房间,给他们每人都发了一粒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粒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谁能坚持等我回来以后再吃,那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作为奖励。然后就离开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粒糖果对孩子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大,几乎不可抗拒。有些孩子终于忍不住,剥开了精美的糖纸,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千方百计地控制着自己,一直等到实验者回来。当然,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后来,实验者多年跟踪这些孩子。他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语文、数学的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这个实验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我们的耐力、抗诱惑力、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的综合实验。这个实验虽然是以孩子为对象,但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更应该引起思考。
  我的好朋友鄢艳,总是吵着说自己太胖,要减肥,要节食,但她的体重总是下不来,因为平时她喜欢吃高热量的甜食,而且吃起来也随心所欲。每次见到我,总是抱怨自己的体重控制不下来。
  有一次老同学聚会,她看着同学们个个体态玲珑,再看看自己发福的身材,她又开始抱怨开了,于是下决心不再吃那些高热量的食品了,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然而,聚会吃饭的时候,一见到有自己喜欢吃的炸鸡,口水都流出来了,我好心提醒她:“你不是要减肥吗?”她却嘿嘿一笑:“不让我吃,还不如杀了我!”于是不由自主地就去享用这些美味了。
  生活中充满了诱惑,它无处不在,而且令人难以抗拒。在你意志不坚稍有动摇的时候,诱惑以它最迷人的姿态出现。当有些诱惑正好看似与你的“需求”相符时,你便很容易成为它的俘虏。然而,有很多“需求”并不一定是你真正的需求。比如我的朋友鄢艳,那些美味正好迎合了她的馋嘴,勾起了她的食欲,而她的真正需求却是“低热量、健康”的饮食。
  贪婪并不会让你得到更多,甚至让你原本拥有的也会失去。不要让无穷的贪欲束缚了你的心。所以,当你有所“需求”的时候,不妨考虑一下是否延迟自己的满足。有时候,过于及时地满足自己,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过分追求完美,是取得成功的拦路虎,是自拆台脚的坏习惯。
  ——杰维伯恩斯
  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心理障碍
  曾经有一个圆,因为缺了一角,所以很不快乐,于是,他动身去找所缺的一角,他一路向前滚动,一路唱“我要去寻找失去的一角”。他忍受着日晒,经受着寒冷,被冰雪冻僵,又被太阳温暖。由于缺了一角,他没法滚得太快。他有时候会停下来和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的芳香;有时候他超甲虫的车,有时候甲虫超他的车;最愉快的是他和蝴蝶一起嬉戏的时光。他渡过海洋和湖泊,穿过沼泽和丛林,翻越丘陵和高山。
终于有一天,他遇上了最合适的一角,总算找到了,他感觉真好。他把一角装上,成了一个完美的圆。他一路高兴地唱“我找到了我失落的一角”。因为不再缺少什么,他越滚越快,快得停不下来和小虫说说话,停不下来闻闻花香,停不下来和蝴蝶嬉戏,最后他再也不能歌唱了。他开始明白了点什么,停了下来,把那一角轻轻放下,从容地走开,又开始了一路的歌唱“我要去寻找失落的一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很多的东西,比如快乐。
  几年前,在我开始学织毛衣的时候,下了很多功夫,也费了很多时间,但遗憾的是,最终我的处女毛衣却不了了之。原因在于我太过追求完美。
  由于是自己学织的第一件衣服,又是打算送给心爱的恋人的,所以容不得衣服上有一丁点的瑕疵。每次不小心织错了一针,便要拆了重新来织。即使错误并不明显也不行。
  毛衣织到一大半的时候,教我编织的阿姨发现了某处的一个错误,她没有告诉我,我也并没有发现,所以便自我感觉良好地织了下去。待到她告诉我有几针织错了之后,每次织的时候,我总要盯着那错误的几针看,越看越觉得别扭,越想越觉得整件衣服会因为这几针小的错误而变得难看。于是,忍不住地就拆掉了。
  就这样,织了又拆,拆了又织,直到毛线已经卷曲得不行,不能继续织下去了,我开始的热情也全然没有了。
  当时,恋人等到花儿也谢了,也没有穿上我织的毛衣。
  今年的寒假在家又跟着母亲学织毛衣,这次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织得很认真,但总觉得手法不太熟练,而织得不太平整。织花的时候有一处上针织成了下针,有几次想拆了重新织,都被母亲阻止,并告诉我,错误并不明显,等织完之后熨烫一下就好了。
  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一鼓作气地为自己完成了一件漂亮的羊毛开衫衣,这件毛衣在熨烫之后,果然很平整,很漂亮,我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在很多人眼里,追求完美才能达到优秀。事实上,追求完美和达到优秀是两回事。因为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总是对自己或他人要求很高,所以难免会陷入沮丧的情绪之中。更糟糕的是,一旦你陷入进去,不但对自己的处境浑然不觉,而且还心甘情愿地折磨自己,以至于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追求完美也算不上是个缺点,只不过期待和现实难免有落差,一般人可能会退而求其次,或者修正自己的期望,完美主义者则缺乏这样的弹性,很固执,当事情没有按预期的发展,便很失落,进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有的女孩对自己要求很高,努力工作,事事都要争个第一。上学的时候要求自己门门功课得A+,工作后也努力走在同事们的前面,可遗憾的是,一不小心遭到了单位的淘汰,就近乎崩溃,无法接受自己,认为自己还做得不够好,甚至有了轻生的情绪。
  在爱情和婚姻上,有的女孩认为心目中理想的对象应该有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气质,要兼具文学的美感、理工的冷静、商科的敏锐,要求爱情的纯度要100%,而且她坚持这样的标准,不作任何的退让。并一直期待某一天自己的白马王子会踏着七色的云彩来迎娶自己,结果等到自己变成了老姑娘也没有等到自己的“缘分”和意中人。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将完美者的性格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要求自我”型,他所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出于自己;第二种是“要求他人”型,他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他人犯错误;第三种是“被人要求”型,他所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
  不管哪种性格的完美主义者,在生活中通常都十分注意细节(往往毁在细节上);对事物高要求,严标准(对生活苛求,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喜欢怀疑他人,或者自我怀疑(自信心低落,无法信任他人和自己)。
  完美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不断向上的动力的同时,也给人在心理上留下沉重的压力,它会让人面对现实无能为力,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这些情绪的产生,对健康极为不利。因为过于完美的自我要求会导致心理应激的压力,如果应激压力大于自己的承受能力,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因此,完美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努力把事情做好的态度,而不应该是一种阻止我们发展的偏执情绪。在生活中,有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完美,不允许自己的工作平庸,而要做到最好,可事实经常是把自己累得够呛,工作却未必如想象的那般好。
  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
  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
  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的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做任何事,保持一颗平常心很重要。不管是工作,或是待人接物,我们固然要尽己所能,做到最好,但也不需太过苛求。当一个人为了追逐幸福的尾巴而不顾一切时,反而因为以偏概全的缘故,离幸福更加遥远了。
 定势思维在有限的经验中,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消极作用。
  开动脑筋打破思维定势
  有一天,一个朋友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某局的一位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在家吵起来了!”老人问局长:“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局长回答说:“是我儿子。”
  现在的问题是: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局长是什么关系?
  听完这道题,我开始思考:小孩的爸爸不是在这里与人说话吗?怎么可能在家跟人吵起来了呢?我绞尽了脑汁,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一口咬定这道题肯定有问题。
  朋友哈哈一笑,你怎么知道这个局长是男还是女?听到他的这句提醒,我拍拍脑袋,茅塞顿开。后来,我又用这个问题考了其他的几个朋友,大多数朋友都陷入了我开始的思维,得不出答案。
  按照我们的思维,听到“局长”这个词的时候,我们首先在心里就认定了他是男性,自然找不到答案,这就是我们的惯有的思维对我们的判断起到了负面影响。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它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会用常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去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我有个朋友叫梅子,是个手模,她非常爱惜自己漂亮的纤纤玉手。所以,她几乎每天都要戴上手套保护手,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
  夏天的某一天,梅子在城铁上,尽管热得厉害,她仍然戴着一副手套。于是,她听到背后有人在议论她的双手。
  “她的手肯定有个疤痕,不是烧伤了就是烫伤了。”一个人猜道。
  “说不定有残疾呢,也可能哪个指头没有了。”另一个接着猜道。
  两人正猜得起劲,梅子故意走过去,在两人面前站了一会儿,然后脱掉手套,好好地秀了一把她的玉手。这是一双白皙、嫩滑的手,两个议论的人顿觉十分尴尬。
  当梅子把这个小经历当笑话告诉我们的时候,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笑过之后,我想,如果我不知道她是手模的话,没准我也会往坏处去猜她的手。因为大夏天的戴手套太不正常了,除了掩盖手上的缺陷,还会有什么别的原因呢?
  在一般情况下,夏天戴手套属于不正常的表现,于是,人们的第一反应(猜测)便是用手套企图掩盖某种缺陷,而很少想到手套是为了保护手的,因为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和了解到的手模并不多,经验把我们的思路引到了一个狭窄的空间。
 经验在我们的心里形成一种潜意识,它常常会帮助我们辨别和判断一些事情,但有时候也正是因为以前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局限,造成了判断上的失误。
  其实,我们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若我们听到别人讲某人对自己有意见,即使有可能是别人在说谎,但当我们见到某人时,总会有很不自然的感觉;若当你听到某人曾做过对不起你的事,即使你以无所谓的态度,但当见到他时,你的内心还是有一点小疙瘩;或是有人告诉你某个人特别爱挑别人的毛病,那么等你见到这个人的时候,心里肯定有一些不安。
  其原因就是它们事先已经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了一种定势,由于这种定势的存在,使你的反应和平时不一样。从小到大,我们从无知到有识,学习了无数的规则和定理,这些规则和定理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扎根很深,而我们并不知觉。有人说,阻碍我们发展的不是未知的领域,而是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所以,人的年龄越大,学识越丰富,可能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很多所谓的聪明人都逃不过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
  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扬扬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敲击状。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一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实际上,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
 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习惯的束缚,你在处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就往往囿于旧有的条条框框,一旦你摆脱了它,你的思维就能闪烁出创造性的火花。
  思维定势测试题  
  1.在荒无人迹的河边停着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有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两个人都乘这只船过了河。他们是怎样过河的?
  2.篮子里有4个苹果,由4个小孩平均分。分到最后,篮子里还有一个苹果。他们是怎样分的?
  3.已将一枚硬币任意抛掷了9次,掉下后都是正面朝上。现在你再试一次,假定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那么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4.有人不拔出瓶塞,就可以喝到酒,你能做到吗?(注意:不能将瓶子弄破,也不能在瓶塞上钻孔。)
  5.抽屉里有黑白尼龙袜各7只,假如你在黑暗中取袜,至少要拿出几只才能保证取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答案:
  1.两人是分别处在河的两岸,一人先渡过河来,然后另一人渡过去。
  2.4个小孩一人一个。题目中并没有“剩下”的字眼,那3个小孩拿了应得的一份,最后一份当然是最后一个孩子的。
  3.二分之一。硬币只有两面,不要说任意抛10次,就是任意抛掷10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也始终是二分之一。
  4.可以将瓶塞压入瓶内。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拔出瓶塞后才喝酒的,但是,也可以将瓶塞压入瓶内,不过,只是人们不常这样做罢了。
  5.3只。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与“不同”。取一双颜色相同的,答案是3只;取一双不同的,答案才是8只。
  在随大流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否应该跟随,想想自己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不要睁着眼睛说瞎话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一些经历:
  某天,几个朋友在一起谈论哪个明星更帅一点,本来在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崇拜对象,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你却发现大家对你的偶像并不感兴趣,甚至还有人开始贬低他,同时,大家一致推荐出了一个她们共同的偶像。这个时候,你刚要说出口的话跟着口水被咽了回来,随即改变了你的说法,跟着大家一起夸奖在你看来并不怎么样的那个明星:“对!我也比较喜欢他!”“他确实很帅哦!”
  你一向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遇到红灯时肯定会停下来,过马路时肯定要走斑马线。但是很多次,当你过马路的时候,看到大家都不走斑马线,而且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你也就跟着大家一起,而不遵守交通规则了。
  又比如,你到某商场购物,本来你看好了自己喜欢的某个物品,但在你刚打算购买的时候,却发现相邻的另一品牌商店前集聚的顾客更多。于是,你会情不自禁地怀疑起自己的选择。当听到顾客们说另一品牌的物品好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改变当初的主意,跟大家一起拥向另一品牌商店,而放弃你开始的选择。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人们的“从众心理”。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在群体中,我们都希望群体能够喜欢自己,优待自己,害怕因为自己与群体意见不一致,而遭到群体的排斥、讨厌和孤立。
  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为了避免自己被看成“不合群”的人,我们便不由自主地遵从了别人的意见(群体也会对个人施加压力,当个人的行为与群体其他成员不符时,其他成员会努力迫使个人遵从群体的意见)。而当我们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就会有“没有错”、“跟着大部队”的安全感。
  人们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趋于时尚文化、流行文化,常常迷失自己,鲜有条理地判断自己的客观实际,在茫茫人海中,稀里糊涂地就掩埋了自己。我们经常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做一些言不由衷的事情。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情况行事”、“先看看别人怎么做再说”的情况。很多商家也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雇用一些“托儿”来为自己的店面充人气。
  有两个乞丐住在一起,白天他们分别在某个街道的两头行乞。奇怪的是街东头那个年轻的乞丐每天得到的施舍总是多于年老的那个乞丐,有时候他的收入甚至超过年老乞丐的两倍。
  老乞丐有些纳闷了,从外表看起来,他穿得更加破烂,而且年纪一大把了,更值得人们同情呀,为什么路人给他的施舍却少些呢?
  一天早上,出发前,老乞丐见年轻乞丐往自己的空碗里放了几个一元的硬币。他不解地问:“你是要向别人要钱的,干吗要自己给自己钱?”
  年轻乞丐神秘一笑:“你想要人施舍你,就先要让人知道已经有人施舍你了!照我的去做,包你今天收入大增!”
  老乞丐照着办,当天收入果然增加了不少。
  过了几天,老乞丐的收入比年轻乞丐的还多。年轻乞丐开始纳闷了:他那招都是我教的,为什么现在他的收入比我高了呢?
  一天早上,他们各自往碗里放钱的时候,年轻乞丐发现了这个奥秘。原来,自己往碗里投的都是一元、五角的硬币,而老乞丐放的是五元、十元的“大钱”。
  虽然人们经常说“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并标榜自己的个性独特和意志力坚定,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行动。在很多时候,人们都要先看别人怎么做,自己才怎么做。
  从众心理反映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意志力不够坚强。不加分析地从“顺从”到“盲从”,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离开了他人提供的信息,我们几乎难以生活。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默认他人提供的信息是可靠的,然而,实际上并不一定都可靠,它也有出现偏差的时候。
  比如,你到一个公园游玩,想出来的时候找不到出口了。于是,你就跟着前面其他的游人走,却发现被别人带到了一个离出口更远的地方;你到一个餐馆打算吃东西,不知道点什么菜好,于是就点了与邻桌一样的菜,却发现这道菜的口味并不是你爱吃的;到商店买东西,看到有人在排队,你也不由分说地跟着排,以为有什么好事,结果却发现人们排队购买的东西是你根本就用不上的。
  这样的跟随大流的事情太多了,也让我们上了很多的当,很多骗子更是借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来行骗。我曾经看到街边有人玩“赌瓜子的游戏”行骗。骗子蹲在地上,向一个小碟中砸几粒瓜子,然后迅速盖上,让众人猜里面是几粒!旁边两名同伙充当“托儿”,先后参赌,赌注最少一百,一会功夫就轻松地赢了几百元钱。
  旁边有一个女人看得入迷,很感兴趣,很想玩,开始还担心自己输钱,但见有几个人都在玩,而且都赢了钱,于是也就开始赌了。开始的几次她赢了几百,满心欢喜。可是,后来短短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千多元一下子就被骗子赢走了。
  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2s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