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如何防控票据贴现审查内容业务审查与审批阶段的...

欢迎使用K/3 RISE服务支持!
以上信息是否已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原因
非常感谢您的评价,我们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客服电话:[转载]票据贴现业务基础知识
票据贴现业务基础知识
票据贴现是指持票人为了资金融通的需要而在票据到期前以贴付一定利息的方式向银行出售票据。&
一、票据贴现的概述
  票据贴现是指持票人为了资金融通的需要而在票据到期前以贴付一定利息的方式向银行出售票据。对于贴现银行来说,就是收购没有到期的票据。票据贴现的贴现期限都较短,一般不会超过六个月,而且可以办理贴现的票据也仅限于已经承兑的并且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
二、票据贴现的种类
  一般而言,票据贴现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
  贴现是指客户(持票人)将没有到期的票据出卖给贴现银行,以便提前取得现款。一般工商企业向银行办理的票据贴现就属于这一种;
  转贴现是指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转贴现一般是商业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人民银行的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信用业务,是中央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而运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三、票据贴现的办理条件
  商业汇票的收款人或被背书人需要资金时,可持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并填写贴现凭证,向其开户银行申请贴现。贴现银行需要资金时,可持未到期的承兑汇票向其他银行转贴现,也可以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
  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向银行办理贴现业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组织
  (二)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具有真实的商业交易关系
  (三)提供与其直接前手之前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
  申请票据贴现的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或实行独立核算、在银行开立有基本帐户并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单位。贴现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经营状况,具有到期还款能力,贴现申请人持有的票据必须真实,票式填写完整、盖印、压数无误,凭证在有效期内,背书连续完整。贴现申请人在提出票据贴现的同时,应出示贴现票据项下的商品交易合同原件并提供复印件或其它能够证明票据合法性的凭证,同时还应提供能够证明票据项下商品交易确已履行的凭证(如发货单、运输单、提单、增值税发票等复印件)。
  四、票据贴现的办理程序&
  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的对象是在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银行。银行在对商业汇票办理贴现后需要资金时,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
  符合条件的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可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连同贴现凭证向银行申请贴现。贴现银行可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其他银行转贴现,也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时,应作成转让背书,并提供贴现申请人与其直接前手之前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
  持票人持未到期的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时,应根据汇票填制贴现凭证,在第一联上按照规定签章后,连同汇票一并送交银行。
银行信贷部门按照信贷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的有关规定审查,符合条件的,在贴现凭证“银行审批”栏签注“同意”字样,并由有关人员签章后送交会计部门。
  贴现银行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时,必须持已办理贴现但尚未到期的、要式完整的商业承兑汇票或者银行承兑汇票,填制再贴现凭证,并在汇票上背书,一并送交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审查后,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再贴现。
  会计部门接到作成转让背书的汇票和贴现凭证,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的有关规定审查无误,贴现凭证的填写与汇票核对相符后,按照支付结算办法有关贴现期限以及贴现利息计算的规定和规定的贴现率计算出贴现利息和实付贴现金额。其计算办法是:
  贴现利息=汇票金额&贴现天数&(月贴现率&30天)
  实付贴现金额=汇票金额-贴现利息
  然后在贴现凭证有关栏目内填上贴现率、贴现利息和实付贴现金额。
  第一联贴现凭证作贴现科目借方凭证,第二、三联分别作&&科目和利息收入科目的贷方凭证,第四联贴现凭证加盖转讫章作收帐通知交给持票人,第五联贴现凭证和汇票按到期日顺序排列,专夹保管。
  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的期限从其贴现之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实付贴现金额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前一日的利息计算。承兑人在异地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的期限以及贴现利息的计算应另加3天的划款日期。
  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到期,贴现、转贴现、再贴现银行应向付款人(承兑人)收取票款。不获付款的,贴现、转贴现、再贴现银行应向其前手追索票款。贴现、再贴现银行追索票款时可以从申请人的存款帐户收取票款。
  贴现到期,贴现银行作为持票人,在汇票背面背书栏加盖结算专用章并由授权的经办人员签名或盖章,注明“委托收款”字样,填制委托收款凭证,在“委托收款凭据名称”栏注明“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及其汇票号码连同汇票向付款人办理收款。对于付款人在异地的,应在汇票到期前,匡算至付款人的邮程,提前办理委托收款。将第五联贴现凭证作第二联委托收款凭证的附件存放。如果贴现银行收到付款人开户银行或承兑银行退回的委托收款凭证、汇票和拒绝付款理由书或付款人未付票款通知书后,贴现银行在追索票据时,对申请贴现的持票人在本行开户的,可从其帐户收取。贴现申请人帐户余额不足时,应按照逾期贷款的规定处理。贴现申请人未在本行开立帐户的,对已贴现的汇票金额的收取,应按《票据法》的规定向贴现申请人或其他前手进行追索。
  已办理再贴现的银行,应于再贴现到期日前在人民银行存款帐户内留足资金。再贴现到期日,人民银行从申请再贴现银行存款帐户内收取票款。再贴现申请人帐户余额不足时,应按逾期贷款的规定处理。  &
  五、票据贴现和发放贷款的异同
  票据贴现和发放贷款,都是银行的资产业务,都是为客户融通资金,但二者之间却有许多差别。
  (1)资金流动性不同。由于票据的流通性,票据持有者可到银行或贴现公司进行贴现,换得资金。一般来说,贴现银行只有在票据到期时才能向付款人要求付款,但银行如果急需资金,它可以向中央银行再贴现。但贷款是有期限的,在到期前是不能回收的。
  (2)利息收取时间不同。贴现业务中利息的取得是在业务发生时即从票据面额中扣除,是预先扣除利息。而贷款是事后收取利息,它可以在期满时连同本金一同收回,或根据合同规定,定期收取利息。
  (3)利息率不同,票据贴现的利率要比贷款的利率低,因为持票人贴现票据目的是为了得到现在资金的融通,并非没有这笔资金。如果贴现率太高,则持票人取得融通资金的负担过重,成本过高,贴现业务就不可能发生。
  (4)资金使用范围不同。持票人在贴现了票据以后,就完全拥有了资金的使用权,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这笔资金,而不会受到贴现银行和公司的任何限制。但借款人在使用贷款时,要受到贷款银行的审查、监督和控制,因为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银行能否很好地回收贷款。
  (5)债务债权的关系人不同。贴现的债务人不是申请贴现的人而是出票人即付款人,遭到拒付时才能向贴现人或背书人追索票款。而贷款的债务人就是申请贷款的人,银行直接与借款人发生债务关系。有时银行也会要求借款人寻找保证人以保证偿还款项,但与贴现业务的关系人相比还是简单的多。
  (6)资金的规模和期限不同。票据贴现的金额一般不太大,每笔贴现业务的资金规模有限,可以允许部分贴现。票据的期限较短,一般为2—4个月。然而贷款的形式多种多样,期限长短不一,规模一般较大,贷款到期的时候,经银行同意,借款人还可继续贷款。
  票据贴现可以使一部分闲散资金拥有者互相利用,共获利益。故贴现在货币市场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票据贴现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较,有许多特殊的优点。对银行来说,贴现银行可获得如下利益:利息收益较多;资金收回较快;资金收回较安全等。对于贴现企业,通过贴现可取得短期融通资金。
  银行在贴现票据时,贴现付款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银行贴现付款额=票据面额&(1一年贴现率&贴现后到期天数十365天)  &
  票据贴现的银行表述
  对于票据贴现的概念,国内各商业银行的表述比较接近。
  中国建设银行在其《商业汇票承兑与贴现业务内部管理规程》中规定,商业汇票贴现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转让于银行,银行将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持票人的一种资金融通行为。
  中国工商银行在其《票据贴现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得资金而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行为。
  中国银行的网站上将票据贴现表述为“收款人或持票人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收款人的一项银行授信业务。票据一经贴现便归贴现人所有,贴现人到期可凭票直接向承兑人收取票款”。
  中国民生银行的网站上显示,“商业汇票贴现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之前,为取得一定的资金,贴付一定的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金融机构的票据行为”。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网站上列明的票据贴现的定义为“持票人在商业汇票未到期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银行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交通银行的网站上表述为,“商业汇票贴现是指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的合法持有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而将票据转让给交通银行的票据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6月颁布、日开始施行的《贷款通则》第9条将“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并列,同时明确“票据贴现,系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颁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贴现系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金融机构的票据行为,是金融机构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综上可知,各商业银行对票据贴现的定义主要是依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暂行办法》而定的。《贷款通则》对票据贴现的定义主要表述为两层意思:1、票据贴现是贷款人买入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行为,是一种买卖关系;2、票据贴现是一种贷款。《暂行办法》所定义的票据贴现的核心意思是将票据贴现界定为原持票人转移票据权利的行为。但是不管是《贷款通则》还是《暂行办法》对票据贴现的定义都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
  六、票据贴现的性质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规定,票据行为包括票据的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及追索等,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并未对票据贴现作出明确规定,这使得票据贴现的法律性质存在争议。
  (一)按照《贷款通则》的定义,票据贴现是一种票据买卖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30条的规定,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票据贴现从形式上看,确实是贴现申请人向贴现人申请,贴现人审查合格后扣除相应的利息及费用后向贴现申请人支付贴现款,买入票据,符合买卖合同的特征。但是,票据贴现涉及的标的物为票据,票据作为一种特殊的有价证券,具有流通性、无因性、文义性、要式性等特点,因此,票据贴现并非简单的票据买卖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转让原则上应以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关系。在通常情形下,除赠与以外,一方向另一方转让票据,目的是为了从对方获得商品或服务、技术等,接受票据的一方是为了获得相应的价款,不允许在没有具体的商品交易或其他债权债务关系情形下直接向对方卖出票据,或支付一定的价款而买入票据。也就是说,当事人之间可以用票据作为基础交易关系的工具使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允许当事人之间对票据本身进行买卖。票据贴现则正是对票据本身的买卖关系,之所以被允许,是因为法律规定在特定范围内、特定主体间可以从事票据贴现这样一种特殊的买卖关系。在我国,这个特定主体仅仅包括经过批准、有权开展票据贴现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买入票据进行贴现的。
  (二)依照上述《贷款通则》中的定义,票据贴现是属于贷款的一个种类。笔者认为,将票据贴现界定为贷款的一种形式是不妥当的。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96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合同法表述为借款合同而非贷款合同,相对于贷款合同而言,借款合同是一个更规范的用语。在借款合同中,借款人最核心的义务就是“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而在票据贴现中,贴现申请人在取得贴现人扣除利息和相关费用的票据款项后,就不再负有“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义务,票据归贴现人所有,贴现人可以将票据进行转贴现或再贴现或在票据到期后请求承兑银行付款而不是向贴现申请人追要款项。如果遭到拒绝付款的情形,贴现人可以向贴现申请人进行追索,但该追索行为是基于相关法律的规定而非依据票据贴现合同。因此票据贴现行为不符合借款合同行为的本质特征,贴现申请人与贴现人之间不存在借款合同法律关系。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3条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其中第(二)项为“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第(四)项为“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很明显,该法是将贷款与票据贴现区分开来的。如果票据贴现属于贷款的一个种类,则该法在第(二)项规定贷款后,在第(四)项又规定票据贴现,就属于重复了。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票据贴现业务是银行经营业务中与贷款业务相并列的一项业务,票据贴现与贷款是不同的,《贷款通则》将票据贴现界定为一种贷款形式是不妥当的。
  (三)《暂行办法》回避了票据贴现是一种贷款的提法,将票据贴现模糊表述为“金融机构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同时明确规定票据贴现为一种“票据权利转让”行为,相比较于《贷款通则》的规定,更趋合理。
  事实上,票据贴现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票据转让关系。贴现人将扣除利息和相关费用后的票据款项支付给贴现申请人,从而成为票据的持票人,相关票据权利便从贴现申请人转移至贴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并未对票据贴现作出明确规定,但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第93条的规定,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时,必须做成转让背书。也就是说,《支付结算办法》将票据贴现理解为票据背书转让行为的一种。实务中各银行在从事票据贴现业务时,往往要求持票人在申请贴现转让票据时,在汇票背面背书人签章处签章,同时注明贴现人的名称。就票据关系的角度而言,持票人以背书转让的方式贴现票据,其效力与其他场合下的背书转让效力相同,背书行为的有效与无效、贴现银行取得票据权利的效力,票据债务人的票据责任与抗辩,都适用于票据法有关转让票据权利的规定。但是,票据贴现中的背书转让又与一般的票据权利的转让不同,贴现转移的是票据权利,取得的对价是一定的价款,贴现人并不是以直接获得票据金额为目的,而是以提供一定款项为对价,取得票据权利,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贴现日至到期日这一期间内的利息和相关手续费。票据贴现后,贴现人除了可以转贴现、再贴现以外,一般是等票据到期后,向付款人收取票款。票据贴现包括两个基本环节,转让票据和支付款项。转让票据是通过背书行为实现的,也就是贴现申请人履行义务是以背书转让这一票据行为作为基本内容。而贴现人的义务主要是支付贴现款项。因此,不能将票据贴现与背书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暂行办法》将票据贴现称为一种票据权利的转让行为也是不全面的。
  票据贴现是一种特殊的票据转让行为,它有别于票据的买卖,也有别于票据的背书转让,更不是一种贷款行为。
  正是由于票据贴现的特殊性,银行在票据贴现实务中遇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
  七、银行的自承自贴票据业务
  银行自承自贴票据业务是指银行为自己承兑的商业汇票办理贴现业务,常见的情形是银行一家分支机构承兑商业汇票后,持票人又持该汇票在该分支办理贴现业务,或者是银行的一家分支机构承兑了商业汇票后,持票人持该汇票到该银行系统内的另一家分支机构办理贴现。
  银行自承自贴的现象并不少见,主要原因在于办理自承自贴票据有一定的吸引力:对银行而言,为自己承兑的票据办理贴现,可以更便捷地落实并确保该票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简化查询和验票手续,还可以避免和减少接受伪造、变造票据的风险,也容易吸引和维护客户;对客户而言,在同一家银行申请承兑和贴现,可以大大简化手续,特别是当持票人已是承兑银行信用客户的情况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接受重复的信用审查手续。此外,如果持票人已在承兑银行处开立银行账户,则可以避免重复开户的手续。根据人民银行制定的《支付结算办法》第92条规定,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向银行办理贴现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要求持票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因此,通常持票人只能向其开户银行申请贴现,银行通常也是将贴现款划入持票人开在本银行的账户中。
  自承自贴票据业务在实务中引起争议较多的核心问题是:银行为自己承兑的票据办理贴现后,既是付款人,又是持票人,票据权利人与票据债务人合为一人,此时票据权利与票据债务是否因混同而消灭,是否意味着承兑人提前付款?
  依据民法理论,债的关系必须有两个主体,即债权人和债务人,任何人不得对自己享有债权,当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时,若再认为其既为债权人又为债务人,则有悖于债的概念。因此,在一般债权让与中,若发生债权债务归于一人的情况,则债的关系将因混同而消灭。《合同法》第91条亦规定当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时,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因此,对于一般民事债权人与债务人混同是债消灭的原因并无异议。但是,对于票据债务人与债权人为同一人时票据权利和票据义务是否混同则存在争议。笔者倾向于认为,票据转让与一般债的转让存在明显的不同。依《票据法》的规定,在票据转让中,对受让人无限制,票据再转让到以前的债务人(出票人、承兑人或其他票据债务人)手中也可以,当票据权利和票据债务同集一身时,票据债权债务并不因混同而消灭,持票人仍可以转让票据,仍可以向其他票据债务人追索,票据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消失,仍然保留。
  票据贴现是一种特殊的票据转让行为,其有别于一般的债的转让,也有别于票据的背书转让,因此对于票据贴现的性质,对于特殊的票据贴现如部分贴现、自承自贴等,应更多地从票据的特殊性来考虑,从维护交易安全和提高交易效率的角度分析票据贴现中的相关问题。  
  八、票据贴现须防哪些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以其流动性强、周转灵活、收益稳定等特点而成为各金融机构看好的“黄金业务”。然而,票据贴现作为一项信贷业务,也必然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农信社在拓展、营销票据贴现业务的同时,须注意对票据贴现风险的防控,以确保这项业务稳健发展。
  票据贴现风险具有短期性、易暴露性、有限性、可控性等特点,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应严密手续、规范操作,这是防范票据贴现风险的前提。具体来说应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坚持贴现条件。业务人员在受理票据贴现业务时,必须认真审查贴现条件,符合规定才能受理,不能有半点疏忽。其次,要规范操作行为。业务人员在受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流程依次进入各个环节,切忌疏漏。同时,要层层把关,细致地审核票据要素和票据防伪标记,弄清票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避免对已被承兑地挂失并经公示催告的票据进行贴现,防止假票、有瑕疵票据贴现。此外,还要认真审查增值税发票、合同与贴现票据的相关性和真实性,确保贴现申请人与前手具有真实、合法的商品或劳务关系等。
  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使票据贴现业务流程和操作达到规范化要求并落实到位,这是防范票据贴现风险的屏障。首先要完善制度建设。根据票据贴现业务风险状况、阶段性特征及上级部门有关贴现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的票据贴现管理办法,确定贴现的手续、条件、业务程序和操作要点,同时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业务部门对业务程序的约束和控制,从制度上保障票据贴现业务的规范、安全、有效运作。其次是落实岗位职责。基层社要对票据初审、票据查询、贴现核算、票据保管、贴现资金流向等事项负责;县级联社的审查审批手续,由会计、信贷、内审部门共同承担,各相关部门确定专人,分别对票据真实性、贸易背景真实性、贴现利率执行情况等环节负责。此外,还要规范管理。一是规范基础管理。认真做好贴现业务相关资料收集保存工作,建立贴现业务台账,保证贴现资金按期收回。二是规范责任管理。贴现业务从受理、审批到账核算的各个环节,必须实行严格的责任管理,凡职责不到位,形成贴现风险隐患的,要追究当事人应负的责任。三是规范跟踪管理。开展企业贴现资金流向的后续管理,监测企业合法合规使用贴现资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贷款审查人?
本人进入银行4年,半年柜员,3年客户经理,主要工作就是发放公司类贷款和小企业贷款,顺带做做贴现和转贴现。目前是一名刚刚换岗的信贷业务审查人,总感觉审业务的思路和做业务的思路有很多不同,有点迷茫,求大神们指点。
按投票排序
股份制银行分行做了四年审查员,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审过五六百笔,大额的有三十亿的,小额的个贷有过十万的。现在去企业转一圈,聊聊天看看报表喝喝茶差不多就能把企业情况摸的差不多。下面从技术和为人两个方面来回答。技术层面1、学习法律知识,包括法律法规、贷款新规、会计制度,以及银行内部规定。其中银行内部规定是重中之重,银行的内部规定会让你发表的很多观点有据可查、有理可依,可以有效的避免合规风险。2、对行业的深刻认识。从网上下载一篇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首先的熟悉什么项目可以归类到什么行业,然后你得慢慢了解每个行业的特征、特点。比如一个酒厂要贷款,你得马上反应过来白酒行业属于弱周期性行业,一般情况下现金充沛,结算方式大都为销售企业预收货款或现款现货。以及行业平均的资产负债率、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财务指标的水平。3、经营情况的分析。比如股东的情况、采购情况、销售情况、管理质量等等。你得深入企业,和他们老板、会计、员工聊天,在聊天之余把问题调查清楚,这才是第一手来源。4、财务分析。分析审计报告及各种财务指标,得保证你看完企业的财务报表之后(真实的报表),就可以知道整个企业经过什么样的发展史,低估和高潮阶段在什么时候,企业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5、担保分析。担保是抵押、质押还是保证,或者国企和上市公司纯粹走的信用。抵押是否合格,是否易于变现,抵押率是否达标,保证人经营状况怎么样,都得分析啊。6、授信用途是什么。申请的金额是否合理,目的是否单纯,走自主还是受托。授信用途和企业经营计划是否相匹配,是否有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为人方面,自我感觉最难的一点。审查员就是普通科员,但是理论上,你是可以决定一个项目是否通过、过多少、多长时间能过、通过后的附加条件复杂不复杂。因为审查员否掉的项目理论上是不能再上报的。但是你要真把自己当回事的话,那绝对死的透透的。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尽量去和上级观点一致,尤其是涉及到各方利益方面的时候。客户经理人数庞大,每个人的素质、背景参差不齐。有的客户经理是支行行长,有的是部门老总,还有刚进来的大学生。有的是行长的侄子,有的是总行的亲戚,还有的是当地的二代。中间涉及到的办公室政治太多,玩的转了,会对你的工作前途(有些人的人脉是你想不到的)和生活方面(你懂得)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不愿意惹麻烦事,或者你做不到八面玲珑,那就遵守八个字“照章办事,不卑不亢”。跟客户打交道,最稳妥的做法是,流程化思路,用最短的时间,看最多的东西问最多的话。客户到了你这个流程,基本上已经和客户经理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怎么权衡利弊,到时候心里都有杆秤了。总之,这个岗位,就是让你在好几个鸡蛋上跳舞。舞台很大,看你怎么去发挥,一起加油吧!
和题主情况类似,我入银行四年,两年授信审查,现在决定好好的回答题主的问题,也是对自己近期想法的一个总结吧。
首先交代一下业务背景,我在一家小型股份制银行,从事抵押项下小企业和个人经营者贷款业务审查。如何做好审查,要从战术和战略两个角度来分析,战术指的是调查方法、手段、技巧等层面,而战略指的是总行、分行乃至支行对该类业务的风险容忍程度,只有把战术、战略都把握好了,你才能从审查岗位上生存下来,通过时间的考验,成为优秀的审查人员。风险容忍度是个很需要个人来领悟的东西,每年的授信政策及大大小小的会议上都会有所传导,但这个东西各级行、各个不同时期的变化是很大的,同一个领导在不同心情下在对风险的容忍度变化也会很大,对于我们来说,就要总结出一个能够符合银行大方向的风险容忍度,同时根据行里的具体情况来具体把握。比如说,在冲时点数的情况下,容忍度可以调高一点,业务发展优先。在现在总体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自然要提高客户准入门槛。虽然说客户经理多做几笔业务对我们个人没什么好处,还增加了我们的风险,但没有业务,哪有我们的饭碗。我个人总结的想法是,对风险容忍度的判断依据为“银行利益最大化”,一心为公,听着可能假大空,但这确实是在这个岗位安身立命的法宝。战术上涉及的内容就很多了,首先还是人,每一笔业务都要涉及上级审批领导、客户经理、客户及我们自己,首先说客户经理,能胜任这个岗位的都是人精,很多都是在银行业浸淫了多年的,不可轻视之。他们很多人对风险的判断能力要比我们强,但还要记住,屁股决定脑袋,他们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跟银行利益的最大化是不一样的。工作中处理好跟客户经理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既不能过近,也不能过远,度的把握很重要,对不同的客户经理要有不同的处理手段,因人制户,事半功倍。再说上级领导,我的处理原则是一颗公心,汇报客户情况时候,好的因素、坏的因素全盘托出,自己提前准备一个授信方案,但先听领导的想法,大的方向坚持自己的原则,尽量和领导靠拢。下面重点说一下和客户的处理,我们行很重视效率,作为审查人员,原则上和客户接触只有一次,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在这种条件下对客户进行判断还是要求很高。对于客户经营方面的核实方法,大体应该都差不多,客户介绍,然后多方验证,发票、银行流水、发货单等等,各个行业也有各自行业的特点,需要慢慢的积累,有了一定的行业知识,调查过程中就能抓住要点,客户也不敢随便忽悠了。外松内紧是一个很好的原则,我们面对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意,各种各样的经济状态,但大体分来也不过那几种,根据客户的性格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多笑,多听,谈笑间客户就会放松警惕,不经意间,一些关键的信息就透露给了你。细心,这一点非常之重要,我们能看到的纸质资料很少,但每一页纸都很重要,我从技术层面解决的客户,很多都是细微处发现的,如银行流水摘要中一个小贷公司的名字,房产证复印件上字迹的差异等等。对于客户这,还有一句老话,“拿人手短,吃人最短”,谨记谨记!最后说一下自己,这也是近些天我一直反思的,一个日本的电视剧叫《半泽直树》,把银行描绘的很冷酷,晴天发伞,雨天收伞,其实银行就是这样,商场如战场嘛,但偏偏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有时就是因为你的一丝慈悲,害了银行、害了客户、也害了你自己。最近本人经手的一笔不良,当时纯理性上看,风险较高,也许是出于一种同情,同意放了贷款,结果借款人拿钱博了一把,输了,贷款换不上,我们也要起诉执行抵押物,现在想想,当时不放给他贷款才是帮他,唉,悔啊。战胜自己心灵善良的一面,性格软弱的一面,勇于并善于说不,是我个人目前最需要的。估计题主和我的年纪应该差不多,交个朋友,共勉之!
从事过一段时间的银行信贷审查工作,结合自己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一、要成为一名好的信贷审查人员,有哪些方面需要重点注意?信贷审查是银行信贷风险把控的关键环节,作为审查人员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就是把控好风险,把差的项目砍下去,把好的项目推上去。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事情也没有这么简单,一个是风险并不是那么容易把控,你可能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忽略了隐藏的风险,导致出问题;另一个是风险把控和业务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但有时候又相互矛盾的事情,你想把控风险,但分支行的客户经理和领导对你施加很大的压力,如何去平衡?对此,我谈几点想法和建议。第一,从能力培养来看,要长期保持积极好学的态度。从职责要求来看,信贷审批人员是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有力保障,其责任是非常重大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信贷审批人员,一方面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有关公司财务、产业和信贷政策、法律知识以及对不同行业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丰富的从业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信贷审查人员需要识别企业或项目的各类风险,特别是一些隐藏在背后的实质性风险,对实质性风险的把握要求有足够的经验。此外由于企业的风险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新的风险点也不断出现,这都要求审批人员能够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识别出各类新的风险点。最关键的,你会发现信贷审查人员都必须是全能型的,各种行业、各种企业你都要去审查,今天审了一笔纺织行业的,可能明天又来一笔房地产的,后天又有汽车销售行业的等等,入行不久的员工,这些行业都搞得懂吗?很难。所以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以后才能够有可能独当一面。第二,从做事技巧来看,要准确把握银行政策方向。从总行层面来讲,银行每年的行业政策都会有调整,今年放得比较开的行业可能明年就严格控制的。这个一方面跟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相关,总行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把控信贷投放的方向,另一方面,分行也会考虑本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定的行业信贷政策,所以信贷审查人员在审查项目的时候应该充分关注并准确把握银行内部的政策方向。政策方向如果没把握准确,可能会让你审批的项目在上级行或者贷审会的通过率受到影响,另外你自己工作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这是很严重的事情,需要花好一段时间才能重拾自信心。这一点,我有体会…第三,从处事方法来看,要坚持底线也要学会平衡关系。做过信贷审查的人可能都有体会,一笔明显存在问题的授信业务报上来,你随便瞟一眼就看出存在毛病,你退下去,客户经理修改,报上来;你接着跟他指出问题,客户经理又改,又报上来;你最后明着跟他说,这笔业务批不了,担保人背景太复杂,抵押物存在法律瑕疵,项目本身盈利能力打问号。第二天他们行长打电话来了,说这是他们支行的大客户,做好了这笔信贷以后会有大笔结算业务进来,对行里的贡献很大,现在行里就缺中间业务收入,能不能想想办法通融一下,你该怎么办?第三天支行行长亲自来拜访你,晚上要请你吃饭聊天,你该怎么办?这都是在现实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且都是一些麻烦的问题,不好解决。我的建议是,坚持底线,平衡关系。底线这个事情是一定要坚持的,存在明显风险的事情如果从你这儿通过了,一方面贷审会上可能通不过,明摆着的问题你都找不出来,大家怎么看你的能力?另一方面,即使支行最后又把贷审会也搞定了,项目通过了,钱发出去了,那万一有一天收不回来了呢?贷审会是不会去承担责任的,最后的责任一定算到你头上来。所以,三思而后行。但在坚持底线的时候,你也一定要注意方法,事实要摆清楚,自己的难处要讲清楚,遇到这种问题是能求助领导的要视情况找领导说清楚,如果不小心领导也是“一伙的”,也需要处理好关系,尽量做到即使贷款出问题了,也能够保护好自己。我觉得在很多银行,处理这些关系也很考验一个人,是一门学问,虽然大家都很厌恶这种事情,但它就是存在的。二、信贷审查应该如何来做——谈几点经验信贷审查实质上是对某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把控,对其收益进行评估,审查其收益风险是否能够匹配以及是否符合我行各项政策。全面地来看,可以把审查工作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工作流程的把控,包括资料完整性审查和信贷业务合规性审查等;第二部分是对于企业或项目实质风险的把控,包括客户基本情况、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等;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信贷收益的审查,看项目或企业是否能够为我行带来合理的贡献度。我认为其中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是第二部分对于企业或项目实质风险的把控。前后两个部分的情况相对固定和简单,按照制度要求逐条核对就基本能够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重点谈谈自己对于如何把握企业或项目实质风险的心得体会。第一,企业基本情况的审查。首先应该先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客户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股东和管理层、公司治理、财务管理模式和信用状况等。这部分应该做到细致周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出完整的材料和数据,力求把握最基本的风险。第二,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审查。这两部分是把控企业风险的关键环节,财务状况的审查一般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着手,将这三表结合分析。在我看来财务审查的第一步便是“打假”,结合企业的具体销售、成本、费用等情况对财务报表进行透视,找出其中的不合理部分,挤出其中的水分。然后根据三表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这个过程一般要结合行业中或本地区类似企业的基本情况,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来分析本企业是否能够达到我行信贷投放的要求。第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趋势的实质性把握。财务报表一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以及目前的运作状况,但银行对企业授信以后更关注的是其未来的现金流或还款能力,而这一块是财务报表不能体现的。所以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不仅要分析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而且要通过所处行业市场行情等情况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其中生产经营情况主要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技术和工艺水平、设备、配套设施、持续生产能力以及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等。市场状况主要关注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特点、政策环境、发展趋势、竞争态势等。最后结合财务分析和经营管理分析的结果,判断企业目前以及未来的情况,最终决定信贷业务是否能够批准或者是否需要调整相关额度等。最后,坚持标准,灵活取舍。在平时的授信审查过程中我感觉到差别化管理和风险尺度标准化是一个较难把握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既要坚持风险管理的标准,又要差别化地对具体风险进行取舍,不能机械地执行呆板的标准。我认为基本的标准一定要统一,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其中差别化情况,做到实事求是。举个例子,同样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在发达地区由于同类项目较多、竞争比较激烈,导致收益可能无法覆盖风险,就不能做;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如果收益可以覆盖风险,就可以考虑做。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通过具体分析来取舍,到底是做还是不做,不能直视简单地用标尺衡量。一个好的风险管理人员,就是要能够坚持标准,又能够实事求是地取舍。
题目很好,引出多位同业作答,一气阅毕颇感酣畅。谈到审查想说的很多,反而不知从何说起。信贷是一门权变的艺术,很难简言或量化。还是说两句大白话吧。无论多么复杂的结构和品种,最重要的无非是落实搞清两件事:要钱做什么,拿什么还。简单么?简单,但如果只是翻资料查数据的技术流,怕是连1/3的业务都抓不住。再分别引申出两点,做的事要多少钱,还不了怎么办,如是,用途、额度、还款来源、担保全包括了。都能摸清,审查人的话语权远比看上去大。怎么能做到?10年出个好信贷,勤学多问吧。(大家眼中信贷很多战五渣,一是因为宽进严出,全在自我修养;二是有本事的步步高升,早已不在基层;三是经历多了心累,看那些浑浑噩噩的老家伙,人家其实都在冷眼旁观呢!)谈到这想说说近来的感触。过去一年在技术上没有更多的进境,反而因繁忙变得潦草敷衍。但另一方面,面对真正的违约潮和不良爆发,我很欣慰的看到了两点:1,手下所有逾期或预警问题都是不出我批复范围的,一半以上是点出的风险点全部暴露;2,经历了真正的下行,掌握的东西便开始融会贯通,如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怎么指导一线做业务。(说到这里点一句题外话,一线做业务,一定要掂量好自己的斤两,审查人就算技术上再拙劣,也懂得把业务和人对号入座。营销千难万难,实有切身体会,但是熟练掌握着技术、信息和渠道,能拿出不俗的财务管理与融资方案,绝对可以成为很多企业的座上宾。把自己定位成匠人或是跑腿的自然会心塞;更有甚者拿着企业胡扯的东西跑到我面前掏心掏肺,shame on you.)审查人的自我修养是永无止境的,要有刑侦的逻辑与敏感,诈骗犯的话术与手段。最后,在虚与委蛇与铁面无私间不断切换脸谱。
谢@ 爷邀,答一个前段时间家里事情多,很久没答题了,差点以为被删号了。我本来准备歪门邪道的让题主买一本《麻衣神相》的书就好了,但是管理员告诉我那样的话我可能会被折叠并且会被加入黑名单所以我放弃了。贷款审查是个比较考量人的综合水平的东西,大概分几点说吧,排名略分先后。1.熟知规章。这是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外部监管三法一指引什么的,内部条例会议精神管理办法什么的,你的所有的评审依据都要在这些框框条条内,毙得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过的也要符合这些底线尽量不去触碰。这一点其实很重要,重要的地方在于如果你想要毙的一方触碰到了这条底线,你是可以选择把规章管理办法糊到他脸上去揍他的;2.熟悉行业。这一点个人倾向于先求面再求点,先求广度再求深度。你要评判的企业或者行业都会有上下游,都会有供应链,都会有关联,对于整体大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好过精专于一点,见树不见林。这一点一般有实战经验的更佳,不跑企业不跑客户光靠书上看的或者网上找的资料闭门造大狙的行为完全就是脱离实际的,也是很容易被客户经理攻击的一点;3.信息灵通。一个客户哪怕是小微企业也往往不只在一家银行授信,所以同业间多走动总会听到关于不同客户的不同的消息。同理,同一个行业你也可以想办法接触到不同的客户,同行相轻,听同行人的评价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政策的及时性我也暂时放在这里。个人认为大部分政策要传导到位还需要一定反应时间或者说有一段可以预知的时间,重要性不足以放在第一点;——————————————以上是基础技能—————————————————————————————下面是职业专精———————————————其实很复杂,我肚子饿了就摘几个暂时想到的说一下就去吃饭了4.嗅觉敏锐。这里特指人际关系。经营机构分好坏,客户经理分高低,我是一直赞同风险前置的,一个好的客户经理至少能抵半个评审,而认一个好的客户经理比认一个客户经理的几十上百个客户容易多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经营机构领导思路清晰的手下的兵大多不会是笨蛋,领导风格严谨的底下的兵大多不敢乱来。至于哪些客户是哪个领导的客户之类的事情,我倒很容易忽略,至少不会放在这一点;5.能言善辩。这里不是说把所有的人都骂回去了就算你赢了,人家回去肯定还要和领导告状打黑枪。这里没法说的太详细,主要是也说不详细,大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是合纵连横还是远交近攻自己琢磨吧。有的人能言善辩是真的反应够快,像索某人这种拙口笨舌的一般就只能提前想好对方要讲什么以及对方知道我知道他要讲什么之后会讲什么以及我在之后如何反驳他什么……你能够料敌先机多少步多少种变化你之后的辩驳就会少了很多阻碍。这些阻碍不单单是和经营机构的辩驳,还可能是突发性的需要给当裁判的领导的及时性反馈。反馈的速度快慢质量高低其实很有可能决定了你的胜负,至于是不是有天才完全不准备纯靠当场的反应我也不晓得,反正我没法子;6.神棍技巧。(刚才本来想惯性太监的,被机智的
爷骂回来了)神棍技巧这东西很难说的,是个很玄学的事情。比如评论里有人和我说星座,说看到处女座就毙了……摔,不知道我是处男座么?其实我真的导过逾期表做过筛选,抽样500人按星座比较,头两位是射手和白羊,但是我对于星座不熟所以这一条一直没用上。又比如我偶尔会看面相,其实也不是多会,但是偶尔也能排上点用场。我知道你们想嘲笑我,认为评审就应该是个严谨求实的做派……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麦基尔的《漫步华尔街》里面提到的一个故事就说明了类似的问题。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伯顿·麦基尔教授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想法:一只蒙着眼睛的猴子向《华尔街日报》的证券版投掷飞镖,选出的股票,不会比专家所选出的股票表现差。这一直困扰着华尔街的很多人。为了验证这个观点,也为了娱乐读者,1988年,《华尔街日报》专门开设了一个叫作《投资飞镖》的专栏,《华尔街日报》的四名工作人员蒙上眼睛,代替猴子投掷飞镖选一只股票。另外从投资界邀请四位专业人士,每位挑选一只股票。最后形成两个投资组合,每个组合包含四只股票,分别考察未来一个月的涨幅。此后,每个月都会进行类似的实验,只不过每次实验都会挑选不同的专业人士。这些实验一共进行了100次,最后“猴子”组合赢了39次,专业人士赢了61次。 事实情况是我觉得这种玄学的东西优先级肯定低于上面的所有,你们也大可不必对于我的神棍技巧吹毛求疵,看风水看面相也是个吃经验的事情你当人家真的把书背熟了就能出去卖艺了么?这个东西呀……其实吧,就只是个表象,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就好了……就先扯淡这些,肯定漏了很多,一时也想不到,先喝酒去了。
信审岗核心决定给不给,给多少,最关键的是前一个。从业务流程来看,信息采集&&分析&&风险点评估&&决策从调查层面来看,行业&&企业&&财务举栗子调查层面:
每个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批发零售类轻资产重库存,门槛低竞争激烈,生猪行业规律波动,水产养殖尽量少碰等等,12年之后,如果再向钢铁公司授信,那一定是找死。这是数据行业层面。
企业层面,大学附近的酒店一定好过荒郊野岭,企业控制人有没有本行业特殊的资源,值得说的是,企业层面对很大一部分是对实际控制人本人的调查。
财务层面,深入到财务的每个角落,对公私账户的每一笔进出帐分析查看,从流水中查看其他非征信提现的金融活动或者生意来往情况。流程:
比如说,酒店类企业,信息采集,关键是详细,多渠道。想要了解营业额信息,最靠谱的数据当然是后台管理系统,当然也可以通过公账的银行流水检验,或者说,根据酒店的客单价和入住率信息大致估算。
分析,关键是合理程度。好,企业主说,借款的目的是酒店水电系统老化,需要改造。但按照常理来说,酒店是承租方,承租方有没有改造水电线路的权利,你要考虑,这个理由合理么。
风险点评估,接着上条说,当我致电酒店所在物业管理公司时,发现水电线路根本没有问题,而且,了解到该酒店已经经营不善拖欠了3个月租金被拉闸限电了。
决策,所有的信息以及分析结果呈现出来后,决定say yes or no. 不外乎多跑多看多问,多看风险案例,能从别人嘴里得到的信息,没有必要以身试险,当然,有可能真正的成长就来自于亲身经历风险。上面流程中举得那个例子,就是我的第一个风险用户,出险之后的感觉是,卧槽,终于出险了,卧槽,竟然栽到这种傻X手里了————————————————————正好有为同学也问了相同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经历一起回答我从事信贷审核审批时间不长,大概两年,得益于同分部经验丰富的前辈,从一名新人到摸到一些门道没有经历太长时间,大概一年。这一年中,一共有几个阶段1、学习。这个阶段跟随师傅
一起调查,我主他副,从最初的忘记提问很多问题,到慢慢学会深挖细节,一直不停的模仿、总结2、积累。这个过程非常之辛苦,一年半的时间,我在广州、贵阳、浙江义乌、四川成都、重庆、北京、江西鹰潭不停的见客户,有幸可以见到各行各业各个地区的金融市场。逐渐了解了地区、市场、行业对于信贷的重要性3、总结。把见到听到的写出来,和行业内的高人交流。贴上调查贵阳茶叶客户后,真真的行业分析报告,(图内的有些是自己写的,有些是求着大家一篇一篇写的)4、再学习再总结,得益于比较奇葩的经历,见到了不同城市、不同行业,接触到了从IPC到FICO咨询项目,再到Wecash的大数据信用评估,深感视野远比努力重要,不断了解到新的事物也是自己不断前进的兴趣和动力所在4、再学习再总结,得益于比较奇葩的经历,见到了不同城市、不同行业,接触到了从IPC到FICO咨询项目,再到Wecash的大数据信用评估,深感视野远比努力重要,不断了解到新的事物也是自己不断前进的兴趣和动力所在
先介绍下背景:互联网金融3年多,银行大半年。一直信审条线。1 、心态上调整好,逾期一定会有,这是概率事件。
流水线生产还有没有个破损率呢,坦然面对吧,虽然首笔逾期"破处"的时候都挺伤心的。ps以前也接触过销售转审批条线很纠结的,得先从立场转变(客户说的不能全信),从这个角度上我们是坚信人性本恶的。
2 、风险不是越低越好,风险可控/稳定更重要。本身在不同阶段机构自身对风险的容忍度不一样。比如扩张期,市场要开拓,拼的就是跑马圈地,领导就是要把盘子做大,这个时候你扣的太死,你觉得把住了风险,领导可不这么觉得。别太过分就行啦。
3 、从贷款本身来说,不同贷款之间也存在差异。
消费贷看整体资产配比的质量,后台政策方面对风险负责更多。比如银行卡中心,确保本人身份无误,发多少怎么发都不该是审批去操心的。车贷现在也有这个趋势,因为是完全标准化的,所以现在系统自动核准的越来越多了(像国外有Fico之类的,这个环节的信审估计会逐步缩水)。
经营性贷款(中大型企业),看行业趋势(横向比)、财务情况(纵向比)、企业情况(硬实力资产/软实力模式品牌运营等)。抵押类,看押品质量,评估价值,折旧速度,变现能力。纯信用贷款,因利率关系,一般肯申的企业也少些,不说了。
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这两年国家推的也多,而且大企业搞完了,要下沉市场就轮到这批啦,这类现在比较流行信用贷款。
先解决放不放的问题,注重个人的稳定性,还款的意愿(有的时候刚接触不好判断就看信用记录)。另外这类经营者一般不会主动告知真实情况(其实有些自己也弄不清楚,有些根本自己都没帐,觉得赚钱就行)。这种时候就多看多问少发表意见,问本人问配偶问员工,同一个问题变着法子问,注意前后的逻辑性,设计问题的矛盾点。
再解决贷多少的问题(看流水/看水电/看物流)其实还是这个逻辑,我多方面的去佐证。顺着经营的脉络往下,该走的你都有那就行啦。 4、信贷感觉,这个东西很难讲。交个朋友还有看走眼被坑的。
一方面看有没有点这个天赋点,一方面经验积累(这点题主做过客户经理想必感触会更深)。
有句话叫异常就是妖,审批就和做侦探一样,发现瑕疵异常点先看以常规逻辑能不能圆过来,不能的话在抽丝剥茧侧面去核,还不能一上来就暴露你的目的得委婉点。看一个新用户就好比相亲,你刚去看的时候是个人都会把好的那面展示给你,所以表面都没办法合规的直接放弃吧,也别三番四次补来补去了,这不是逼着人家去作假,提高别人的业务技能嘛。 --------------------------------------- 首次答题,说得有些琐碎了。就个人经历而言,在非银行机构个人的自由度更大(想当年年少不懂事,拍着桌子和老板说你要批你来,我不干,老板没把我揍一顿也是醉了),银行更讲制度和规范。工作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交叉佐证。个人一直觉得逻辑性对信审很重要啊。一句话胆大心细就ok啦,确保你的业务都符合规范,出了问题不还有你的领导帮你背嘛,嘿嘿。另外就是定期看逾期,人是会有思维盲点的,大家交叉着来容易发现问题。
手机答,有空再补充。既然题主想做一个合格的审查人,那么,就应该定义,什么是合格的审查人,套用一个经典比喻,就是客户经理旁边那个踩刹车,为客户经理保驾护航的人。那我就从踩刹车的角度来说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审查人。1.懂业务,我相信,在银行机构比公厕还多的时代,客户经理的专业能力在银行的前后台中,一定是专业性最低的那一拨,对于审批人,你应该对贷款品种、操作要点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于信贷产品在信贷系统、在批复决议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出账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了解。因为,作为审查人,我们是通过设置各种管理手段来防范和化解风险,这些手段能不能在后期顺利实现,是我们专业性的一个体现。2.懂风险,一笔贷款主要的风险大体上有,偿还风险-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合规风险-贷款本身符合法律制度等规定。合规风险主要依赖我们对制度的熟悉程度,这里不谈;实际上,大家回答最多的就是怎样衡量客户的偿还能力,这个问题当然没有终极答案,或者可以用很长的篇幅来研究,大家的回答也很有参考意义,我再提两点:一是赶紧找贵分行近期的违约案例来研究一下,想想这个贷款究竟为什么逾期?如果自己当时是审查人,会关注哪些方面?自己能不能提前发现风险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二是每接手一笔贷款,进行终极三问-客户贷款做什么?客户贷款怎么还?如果客户描述的还款方案失效,该怎么办?3.懂自己,无论自己多么牛逼,记住,银行也是看天吃饭的行业,风险来了谁都防不住,但是无论如何,你要做的是坚守底线,不要等潮水褪去了才发现自己和客户经理一起在裸泳。回答晚了,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再抛一些审查中的干货,只能说一些自己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大家共勉。
我不请自来,因为我也是一名刚刚加入到授信条线的新兵,现在正在学习做审查(个人贷款),也想请教和交流一下工作经验。 我们制度规定审查岗位的主职责是审查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也就是按照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来检查提交的各类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性);各种资料是不是按照要求是有权地方开具的,各种需要签字盖章的地方是否签了字盖了章等等(合规性)。 我觉得审查岗需要做到两个层面,一个是 表面上的流程合规;另一个是实质关注贷款用途和还款能力。这里想说说对第二个层面的理解。虽然制度要求客户经理对贷款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为了有效把控风险,都会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特别是还款能力证明和贷款用途证明。在贷款用途真实的情况下(比如买房子),主要是关注客户的还款能力。在贷款用途不确定的情况下,就要综合考虑了。关于还款能力的问题,我觉得杨梦博的回答就挺全面的,我也学习了。而说到调查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我们也多半是通过借款人及其单位,交易对手,工商、法院的网站,新闻,消息灵通人士等等处了解。我一直认为信贷业务是解决如何覆盖风险的业务,就是说不用过多关注其贷款用途和开具的收入证明(因为容易造假),只要有抵押物就行了。后来,办公室的同事听到我这个想法,都批判我说,你以为抵押物那么好变现的啊,要打官司的啊,balabala……是我自己想的太简单了,唉~我觉得前半句话我没想错,做审查审批就是找准关键的风险点,然后想办法覆盖掉它(缓释风险)。而现在的我正学着综合和重点结合考虑问题,向其他同事一样,又快又准地找岀每一笔业务的风险点,并有效提岀解决措施。
不请自来,也是向各位老师学习,谈谈自己的认识。一直说经营单位是轰油门,信审部是踩刹车的,我却认为真正的信审是离合,给不给,给多少,担保方式等都是信审要综合考虑的,尤其是现阶段的金融环境,合格的信审员显得很重要,我认为第一是把握原则,做一个诚实的人,看到的、了解到的和审查出来的都如实向信审会汇报,可以在会上让领导定夺方案,不管客户或者客户经理公关能力多强,信审最要有底线,这个你懂的。第二是多学习,向客户学习,因为在相关领域他们是专家,银行人了解的还是肤浅,向前辈学习,老信审是个宝,这谁都知道,对行业和市场了解多了,就可以横向对比,判断客户是在忽悠还是真正的做企业。第三条是多思考多算账,这不用说了,静下心来好好琢磨企业的经营能力,拿出可以支撑你的看法的客观事实,就能摁倒反对你的人。最后一句,看准第一还款来源,也就是借款人才是最重要的,那些只会批押资产或者担保公司担的信审真的不是一个有水平的信审员。
这个得看以什么定位来做审查人:如果将自己定位为流程链上的一环,仅依据审查的职责,什么规定怎么审即可。有无实质风险与我无关,我尽职即可。无偏向也就无风险(国资行具有一定年限,升值无望的审查人即是这类)。将自己定位为风险控制链上的责任人员,规定之外,还需要对调查环节意图隐瞒意图模糊过去的点进行追问。这样的审查人可谓尽职,但容易走向细枝末节地挑剔,认为有风险就不能做。损失效率甚至丢失客户(青年审查人,没有经过客户经理阶段地一般都是)。将自己定为为银行业务发展链上的风险控制建议提供者,在我看来是比较理想的审查人。能发现调查环节的问题,也能追问出细节,发现风险。但从银行业务发展出发并不否定业务,而是提出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这是我,一个五年从业经验的客户经理眼中的审查人。
审查要学会做人,八面玲珑,你还真以为你一个小小的审查人能决定的了什么。
毕业工作一年有余,没有做过业务岗,也从并不丰富的信贷审批经验谈谈做信审和做业务~1. 把控得住风险,也要把握的住收益。说起一笔贷款,一线业务人员往往就可能带来的收益blabla讲一通,绝口不提可能存在的问题。信审人员呢,恨不得把每一步可能存在的风险全都披露出来 一字不落 省的事后出问题牵扯到自己。领导常说,一笔贷款可能有它的收益,不然业务人员也不会累死累活去推,有收益的事也不可能没有风险,信审要做的就是把握风险和收益平衡点。要去发现风险,也要想办法、调整方案、增加条件去最小化风险最大化收益。2.审业务中适当地融入做业务的思维。我没做过业务岗,深感实操经验不足。审业务毕竟是贷前,审完了提出来一堆要求,业务人员落实要求才能放款。审业务时候想到理论上最好应该怎样、怎样对还款保障最大,实际操作中却无法落实、或者是变着法子去“落实”。后来工作的时候,会更多地去关注实际中一笔业务是怎样从头到尾做完的,然后参照已有的可行的办法提要求。其次,谈谈自己对如何做好一名信审人员的看法。除了常规的企业分析要看到经营、财务,还款来源等。我觉得1是要关注企业相关的八卦信息,不管是行业的、同行的、高管的、高管老婆的...诸如此类 尤其是对民营企业。也 跟业务人员聊聊这些 。2是一定要放到一个大的环境下 行业或者区域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金融机构 往往觉得没什么信用风险,拆借那些期限又短 应该问题不大;但整个市场发生某个连锁反应 可能就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还款来源了。再比如持续经营的房地产企业 收入反而不能准确反映它的持续经营能力。总之,觉得信审还是得看得广一点看的远一点看得深一点,加油吧!
入行半年多的时间,一直做的是小额信贷的信审人员,工作最主要做的就是风控~我一般的习惯是跟客户聊天,了解到客户,所存在的风险问题~所以要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到这个行业的一些基本问题,甚至是一些专业问题,这样在跟客户沟通的时候,就降低了客户资料作假的情况~
第一,在我国,干这个工作,一定要讲原则。第二,原则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人某大行直辖市下属区支行,放过几十万的住房贷款,几百万的民营企业贷款,几千万的外资企业贷款,几个亿的平台贷款,一直被尽责(我们那儿信审,审贷的叫法)虐待,综合个人期望和业务需要,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为人正直,抵抗诱惑。不要觉得是空话,假话。不是说过于死板,有些礼品可以收,有些酒可以喝,有些领导马屁必须拍,这是生存之道。但是,千万不要迫于诱惑和压力做一些明知后果很严重得事情,例如弄虚作假,掩盖重大问题,害人害己。除非你自认水平极高,雁过不留痕。第二,充分了解真相。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每个企业经营,每个项目运作,难免有些所谓的瑕疵,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此。但往往真正的风险隐藏在华丽的外表之下,所以一定通过各种手段掌握真相,遇到疑点一定刨根问底,不为最终答案,只看每一个回答是否合理(不谈合法),是否自信。第三,走出办公室接触社会。管理办法,信贷指引,信贷政策,核批标准都是理想化的,好比牛顿定律。企业生存于这个混乱又有序的世界,想剖析它们就要和它们同步。第四,最重要的,善待客户经理,他们白天跑户,晚上拼酒,深夜加班写报告,真的很辛苦。。。
1、给的话,如何控制风险2、不给的话,如何给下面一个交代
个贷不熟,仅说对公。好的信贷审查人员必须有一线经验。没干个五年以上,经手30+以上数量客户(不论大中小),根本难以具备判断项目的基本素质。如果其中碰上几单不良或出事的,经历过各种诉讼、查封、追债、重组各项流程的,对信贷的认知会有大幅提升,当然这种事情不碰上最好。
做了快两年了,经常觉得累觉不爱。但就是越难越要上,after all 没什么是太容易的。
我觉得照着你们银行的制度一步步执行就可以了,银行会对信贷审查有一系列的流程和制度要求,把这个掌握就已经很好了,当然银行制度有漏洞除外!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