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闻期货教育怎么去?

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如何解决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
大多数在中国的外国父母,都会选择让子女进入本国资助建立或者政府直接筹办的外国人学校,比如在北京的日本人学校,德国学校,加拿大学校等。而中国也建立过一些同时接纳本国和外国学生的学校,比如北京55中。但海外人口同样巨大的华人父母,如何解决在海外下一代的本国文化和语言教育?
按投票排序
作为一个从小学开始在海外长大,也认识一些相似背景和纯FBC朋友的人来说一下个人所见(目前只写了自己的例子……)。注:经
和@未名 二位提醒,把ABC改成了FBC(因在法国)。:)在下没有教育经验和知识,仅是说说个人经历,如果有偏误之处,还请不吝指正。人物:在下地点:法国背景:小学初来到法国目前状况:听说读写可以,文言能看,写的字常被批评像小学生……到法国后,从小学到高中后一直接受法国教育,起初几年,周围放眼皆是法国同学(也有小部分来自其它西欧国家的),从高中起同学中开始有了华裔(其中有在当地出生的华裔也有小时出国的人),不过当时只占少数。我从未上过中文学校、课外班等,双亲的具体考量我也不清楚,不过倒是挺开心的,因为不用多上课……「听」和「说」父母平时较为忙碌,无暇照顾,故实行放养式教育,但平时在家和我交谈时总说中文,从不用方言和外文。他们的想法是:在学校里天天都在说外文了,为何回到家中还要再说?「读」在家也没有刻意去学过中文(没有拿过中文教材之意),但有两点对我的中文水平帮助不小:一、家中有许多书,这其中又有很多中文书;二、这些中文书里有很多有趣的书,比如武侠小说……(掩面)小学时识字识了不少(识字方法其实有点搞笑……),也会查字典的基本方法了,于是我就拿着金庸先生的书读开了,碰到不认识的字就自己查字典……在此感谢一下我的妈妈,是她在我犹豫时果断推荐了《射雕英雄传》。之后的过程简单说来就是「看、再看、接着开始玩」。在看完了金庸先生的十四本后,我又去找来古龙先生和梁羽生先生的书,除此外还看起了各种电视剧(重点:这些电视剧都!有字幕!),其中印象最深的为83版的《射雕英雄传》(又是被推荐的……),欧阳奋强先生和陈晓旭女士出演的《红楼梦》、六小龄童先生出演的《西游记》、《还珠格格》和《铁齿铜牙纪晓岚》(后来发现纪大人其实是个其貌不扬的色鬼时颇为震惊……),再后来我被安利了《仙剑奇侠传》、《轩辕剑》等一系列单机,开始沉迷游戏……小时候的时间还真是多……之后我妈妈发现,我的中文似乎不用她担心了。(耶)-上面主要提到了「听」和「读」,这两种技能无论学习哪种语言都是比较简单的,关于「说」我也解释了,主要是和父母对话。而「写」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是个坎儿。毕竟除了从小就有特别强的创作倾向的孩子以外,大多数人都只会在布置作业时认真写文章。……什么,你说日记?……你周围有多少人在坚持写日记?(话虽如此,如果真能培养出孩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培养了语言能力和毅力,但有两个很可能出现的情景就是:他/她写着写着就开始用外语写了,或者他/她写着写着就懒得写了……)说得远了,我们再说回来。之前提到了阅读过的一些作品/玩过的一些游戏,而玩游戏的好处就是,如果玩完后仍觉意犹未尽,就会想去找相关信息啊!玩完《仙三》之后我就特别喜欢重楼,然后……我……就拿了本本子,把他的台词全手抄了一遍(耶)。之后又开始考据,从角色名字到地名到音乐名等等……网络如此发达我又识得好多大字,自然要好好活用。当时我有好几本笔记本,都是用来抄资料的。当然,打印出来更快,但小时候时间充裕啊,我就是觉得手写的更有纪念意义。请容我蹩脚地抄袭一下杜大人的名言:「抄书只需破几卷,提笔已能不忘字」。抄多了,偶尔自己要写一些,也没什么大问题了。(当然,前提是!千万千万不能去抄不入流的文章啊!如此耗费精力的事最好还是用在经典诗文上效果比较好!)在这之上还想提高,就和中国学生学写文章一样了,多看多观察多写。此外,因为看的武侠小说和玩的游戏都和中国古典文化息息相关,我后来又顺藤摸瓜开始看起了一些文言著作(如《战国策》等),起初较为艰难,好在有万能的网络,自己也购入了一些注释书籍。以及我双亲偶尔心血来潮会叫我就一个事件写篇文章,我有时写了有时坑了……他们没时间就压着有时间就看看,还有时间就和我说说。关于简/繁体这个问题,我的状态是:都能读,但会写的繁体字十分有限。身边的朋友也基本是会读这个状态,除了本身就是从繁体学起的。至于写的字像蝌蚪和下笔就忘偏旁……这个……只能多练字,没其它办法……我自己没有常练,所以不太能看……至此,「听说读写」都基本算解决了。-当然,这些仅是个人经验。说这么多,无非在说一个大家都已深知的道理:解决教育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中文问题)最重要的仍是「兴趣」二字。让他/她有了兴趣,自然就会自发地想去学习了。……就像暗恋上老师(或同班学霸)可以让学习热情和进度都一日千里一样!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一样都很有魅力的啊很容易就会爱上的啊!-也粗略说下学校里的中文教育,仅说法国。许多学校从初中开始,到高中,都可以选择中文为二外。有些甚至从小学就有了,但是少数。就个人了解过的来说,因为课程不分国籍都是一起上的,所以就是和法国人一样从零慢慢学起的程度。如果在家里有额外教育导致水平不齐,老师很难时时照顾进度,考试当然也不会因几个人去出两份不同的试卷。到高中,差不多可以看和写一些简单的文章。(我忘记法国高中会考究竟考了什么文章了,不过可以搜到……)虽然同为外语课程,但学起来的速度不一样,语系和文字问题……同样考二外,西班牙文考试的文章和中文考试的文章程度完全不同。-一些题外话曾有朋友问我,我的许多娱乐似乎和中国少年相差无几,这样没有问题吗?不会反倒和法国乃至西式文化相冲突?我答,为何会有问题?小时我大致可以分为在校过西式生活,在家过中式生活,长大后两者间的界线渐渐模糊消失,如同一本教科书中本有章节段落,但在学会之后,就不会再去在意那些了。又一些题外话关于身份认可,我个人的办法是在一些假期里回国。说实话,如果是在外国出生,土生土长的话,即使父母是中国人,也很难有身份认同感(基于对一些同学朋友的观察)。也就是理性上明白「我是华裔」,但感情上不会有太多归属感。毕竟一直在国外,如果从未去过一个地方的话,那真的很难对其怀有太深厚的感情……也许有,但那不是对「如今的那个中国」,而是「我脑海中的那个中国」。如果学了中国文化,那么在文化上是会有一定的认同和传承感的。也许还会有向往,如同许多学习华夏文化的人一样。但书本里的中国、东西方媒体里的中国和当今日新月异的中国,终究是有着深深的差别的。而这差别,如果不靠自己去体会,最多也只能在理性上明白。到观念完全形成了再去直接接触,会受到许多冲击,会感到许多不解。也许会感叹为何「如今的那个中国」不是「我脑海中的那个中国」,也许只是单纯地对许多现象感到惊讶,但那时候再来看,终究是很难再从「中国人」和「外国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了,因为身份和认同感早已被下了定义。《飘》中,郝思嘉的父亲曾抓起一把家中的土,和她说过一些话,我一直记着:「思嘉,你是在告诉我,这片土地对你毫无意义吗?[...] 」「爸,你的口气好像爱尔兰人。」「我以身爱尔兰人为傲。别忘了,小姐,你也是半个爱尔兰人。任何有爱尔兰血统的人,总是把土地当成母亲一般。但你年纪还小,有一天你会感受到对土地的爱,只要是爱尔兰人就无一例外。」我觉得,如果在第三句前段中把「爱尔兰」换成「中国」,也能成立的话,就好了。(虽然他们所讨论的并非爱尔兰的土地而是美国南部Tara庄园的土地,但我想说的是这一种可以跨越时间地域被传承下去的「精神」。)想千遍不如挽起袖子去做,读万卷不如亲临其境去活。最深的认同感,莫过于「我了解它的过去,我活在它的当下,我知晓它的优点,我也深知它的缺点,但我仍然深爱它,并想让它的未来变得更好」。以上,仅为一家之言。PS:虽然我觉得应该没有人会转,但还是自作多情地写一句,请勿转载或复制到其它地方,谢谢。:)-十分感谢各位的评论、意见和指正,时间所迫无法全部回复,但都一一读过,并且根据建议进行了修正:)
在日报看到这个问题好激动,上知乎这么久了,总算有个能回答的问题了!本人具体情况:我非海外生,但六岁就随父母出国,至今十一年了;还有两个本地生的弟弟妹妹,小一小三年级,目前正辅助爸妈教导他俩中。答题思路:希望从【被教导者】以及【教导者】(水分略大)两个方面来分析针对海外华侨子女的中文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希望没跑题OTL)先说说我自己的中文学习经历吧。【这是开场预热,无兴趣者直接滑到总结吧。^_^】我是小学一年级到意大利的,当时的感想就先不说了,记忆很深刻的是妈妈当年为了我的中文不落下,特地从中国带出来很多教材,每天等我放学后回家逐字逐句地教我中文。认真算起来我的中文基础便是在中国的三年幼儿园以及这一年在意大利时妈妈每天辛勤的教导吧。(虽然因此意大利语没学多少,不过感觉个人性格也很有问题,当时不是特别能融入环境)在意大利时有妈妈教导真的是很不错的学习体验,只可惜在意大利待了一年后,我又随着他们到了西班牙……从这时起,爸妈越来越忙,一开始虽然还会抽空教我中文和数学,但之后就完全是放养了,真的是放、养,就是不管中文还是西班牙文都任我在学校自生自灭去了。(小小插播下怨气)但是呢,凭借着那几年的基础以及我对中文无法割舍的喜爱与兴趣,我还是抓紧机会从各种电视剧练习听力与口语,再从各种中文书(故事会、教材、小说……有什么看什么)认识生字、扩充中文词库。由此顺便产生了巨大的创作兴趣什么的都是附赠品了,尽管这在之后对我学习中文的帮助也非常大。(脑洞也非常大o)后来大约三年级的时候,有电脑了,当然一开始不是给我用的,我也不会用。可是对于那个年纪好奇心及学习能力都爆棚的小朋友来说,我还是在四五年级左右时大致学会了操作电脑以及,上网看小说……这一看就停不下来了。尽管对我加强中文能力是非常非常非常有帮助的,我大部分成语都是在此处习来的,但o是o,我至今仍记得那段时期我的成绩究竟有多惨不忍睹……还好因为英文和数学不错,最后直到小六毕业也没留过级,当真万幸。转折点是在初一下学期,那时通过学校认识的中国女生知道了中文学校的存在,也由此总算过上了每周六系统学习中文的日子了。从初一直到初四毕业,非常及时地填补了我写作能力的空缺,从此一门语言所需要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基本备齐,我也和中文学校认识的机油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总言之:要想从小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孩子不忘中文并且学好中文,需要:—父母先行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非常必要的学习兴趣,否则什么也白搭;—有个可以将学习长期化的环境,毕竟语言学习是要慢慢积累的;—最好能进入一个能够进行系统性学习并且有学习伙伴的机构,以保证小孩的学习兴趣不会随着时间就那么挥发了。】【弟弟妹妹教导篇】(还是预热。无兴趣直接看总结,虽然也很长……囧rz)时间紧急先大致写一下:妹妹八岁弟弟六岁,因为两人从小粘一起就没分开过,所以两人就一起来讲讲吧。他们二人直到弟弟四岁一直都是由保姆在带的,而保姆前前后后换过好几个还是第一个北方的阿姨带他们最久也影响最大——直接导致他们俩只会普通话不懂我们家乡的方言。不过也亏了保姆阿姨,他们的普通话口语基础是很不错的,至少在直到弟弟三岁上幼儿园前,他们和家人的对话都是中文并且鲜有不会的日常用语。(感谢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等,在启蒙方面还是不错的)这时虽然妹妹已上幼儿园两年,但在家鲜有机会讲西班牙语,她最习惯并且擅长的还是中文。然而自从弟弟开始上幼儿园,开始习惯使用西班牙语及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官方语言)后,两人的交流语言从最开始单纯的中文渐渐频繁地插入西班牙语及加泰罗尼亚语单词,直到后来他们的交流就是一句中文一句西语地无压力切换。(我花了这么多年才成功完成……)这段时间持续了两年吧,他们的西语越来越好,词汇越来越丰富、语感越来越强,中文就讲得越来越少了。而我们的应对措施就是继续给他们放喜羊羊等等中文动画片,效果其实还是蛮不错的。但是敌不过终于装好的电视机(之前一直用电脑播放)以及一波波的西语儿童动画片呐!( ;?Д`)渐渐就抛弃了之前麻烦的电脑转而投向了一按就能看的电视了……(-_-;)妈妈的应对措施就是去年起让他们和我一起去中文学校。彼时我只是去学习古筝了,他们中文具体学得怎样我是不清楚啦,但是讲中文的机会绝对增多了,再加上新认识的好多小伙伴们,不得不说这一年来讲的中文真的有进步,更何况他们也能系统性学习书写及阅读能力了(之前为零)。到现在,我用中文给他们解释时基本都能懂,不排除不用西语不行的情况,但总体算少的。【总言之:要让本地生且除了家人外无其他中文交流对象的小孩学习并【学好】中文,需要:—父母耐心地坚持用中文沟通,如果怕孩子在学校会有沟通障碍而自小用外语,孩子的兴趣不会培养起来、归属感也不会产生,中文对他本身便是可有可无的了,学会可以,【学好】就不一定了;—学习环境,这个其实就是电视啦动画啦小人书啦共同创造出来的,尽量放中文吧,小孩小只能被动接受还好说啦,等大了自己会按电视玩电脑调戏iPad了,要没小时候产生的兴趣这时候会理中文才怪了;—学习平台及小伙伴,还是中文学校啦啦啦,有个靠谱的机构系统性学习真的很重要,至少能让孩子懂得这是需要认o真o对待的。个人感觉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小伙伴的存在,学习效率成倍增加——毕竟那是平等交流对象。o(`ω? )o】到这里应该能发现我自始至终都对外语的学习不大看重,一切以学好中文为优先——其实不是我不在乎啊!应该说我当年深受沟通障碍的折磨啊!可是我后来真的真的发现,语言不通导致的沟通困难都是红果果的借口啊!说白了就是太内向了的性格原因啊!多少相似经历的朋友外语那叫一个顺溜啊!( ;?Д`)以上为吐槽,正经的在这儿:孩子自上学起,每天醒着的时间中一大半都是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中度过的,父母在放学后进行的那点中文辅导实在算不得什么,基本上影响不了外语的学习。若认真论起来,一开始的各方面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势必没有人家自小讲外语的好,但是随着时间父母要担心的就是小孩不讲中文而不是外语不好了,想当年我中文学校的同学不知有多少人是如此被父母逼着去学中文的——而这也是我为何始终力荐去上中文学校的原因,毕竟目睹好多一开始会几个单词儿的香蕉人向着芒果人的方向进化成功了~\(^o^)/~【机油们的激励至关重要,若不是有他们,好多人不会在毕业后才离开中文学校】到此初回答正式完结。Y(^O^)Y说好的【大致】说一下呢!两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啊,作业……? ヽ(`Д?)? ┻━┻ 【自我吐槽,请无视】
看到@ 的回答,想了很多。因为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关系,总被身边的朋友问到小孩语言教育的问题,特别是海外的家长。但因为我毕竟是纸上谈兵,所以很多建议都是通过研究结果或者文献资料得出的。看到的回答觉得写的很真实诚恳,毕竟是实践者所以有更多的回馈和反思总结的机会。based on this,写几点个人的看法,【不光是关于中文教育,也扯到了一些generally关于小孩语言教育的想法】。因为不接触academic linguistics很久了,所以这里大部分都是【个人看法】,如果有记忆错误或者疏漏的地方请见谅,也欢迎指正 ; )1:我记得本科时候老师上课说过语言学上对于何时学习语言最有效率也是有些争议的,但比较多的是觉得6-8岁和12岁左右这两个阶段系统语言学习最快速有效。但这确实是好几年前的记忆了,我找了一会暂时没找到相关的reference,所以这一条的准确性待定。这里有一篇paper 大部分都是讲chomsky的一些理论想法的:
很具细,可读性很强易懂。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摘录一段相关的:there is a sensitive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 a time, from roughly birth age 1 to age 6 or 7, in which language is acquired most easily and naturally, and when a native-like outcome is virtually guaranteed. (Cf. Mayberry and Eichen 1991.)2:的回答中说到对海外出生长大的孩子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不要期望太高,我想说的是从我毕业论文的结论来看(IrishBornChinese对于中文的attitude)这些孩子对中文的兴趣没你想像的那么高(至少比我预想的低很多),和父母对中文的情感没法比。在做调查接触那些孩子之后,我的感受是 就如文中所说的,确实是如果孩子(特别在上中学前)能有「因为我是中国裔,所以我要学中文」这个意识已经很不错了,在我的调查对象里有这样想法的孩子确实中文相比有好些(但这几个孩子中也包括曾回中国待过些日子的孩子,所以认同感以及语言能力相对较高也是合情合理的)。3:文中的一些小tips很不错。比如去孩子学校上一次中文课增加认同感,虽然操作起来复杂,但是如果做得好那影响会很积极深远。一些类似活动同理可得。这边正巧翻到一篇paper里的一段话,可以看看: “ language as communicative practice is tied to a person’s position in time, space, social and historical relations, and his/her social and emotional identity. through language and other symbolic tools, children and adults construct the culture they live in by publicly signalling the actions they are performing, the stances they are displaying, i.e., their evaluation of their own and others’ feelings and beliefs, the social identities they put forward, and the sequence of actions, or activities, in which they are engaged. Language acquisition
... is a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Davies &Elder
2004, p.249)4:孩子code-mixing过度严重,也是甚至有可能会造成孩子轻微语言/交流障碍的。人有语言的innate blueprint,但与此同时这些感知能力也会因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素质而产生变化。这是孩子成长很正常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国外有speech therapy,比如据我所知像爱尔兰政府是有免费的语言诊疗项目的,在当地出生的外籍小孩也可以享受。如果有此类困扰,请积极的去试试。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quote:「increasing evidence show that normal brain development depends on early and regular exposure to language」(Fromkin. et al. 2007, p.52) 学习语言顿时高大上了有木有 ;p 5:切记强压,在情感上认同感上强压会适得其反。但因为毕竟是语言学习,无法避免枯燥繁琐,所以教学本身可以适当强压,当然用有趣的方式教学,增强语言环境是不变的利器。不过我个人是不会选择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上小学前)过于系统的学习语言的。无论如何还是要抱以积极态度,相信孩子的语言悟性,无论什么学习,给予信任都是很好的催化剂。6:家长本身在传播语言的时候要尽量规范自己的语言,特别是读音。在海外,孩子接触中文特别是标准普通话的机会并不多。国内孩子成长(包括我自己)很多都是在小时候自然使用方言,而之后通过学校教育而学会使用标准普通话(这里暂且不论普通话很烂的小学语文老师),而海外出生的孩子除了接受爸妈口音之外,接受标准普通话的机会或者强度远不及在国内受教育的孩子,再次矫正的机会很小也很难,所以如果希望自己孩子的普通话(读音等)标准的父母请不要忽视自己口音或者错音对孩子普通话的发展(这里暂且不论那些只希望孩子会自己方言口音的case,以及反对普通话普及人士等等。个人也是尊重方言尊重语言多样性的)。在做调查的过程中也接触了爱尔兰的一些中文学校,包括我调查对象的那些孩子(小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周六上半天中文课,要学好这门语言,这个强度/频率的语言学习我觉得是不够的。7: 半题外话一下:动画片的语言教育 我觉得peppa和dora很赞。(我会告诉你我每天回家都陪朋友的小儿子看动画片嘛)像peppa里面有很多欧洲语言的渗入:比如他们都叫那只山羊老师mademoiselle XXX,然后有趣的是那位mademoiselle羊的英语也是法语口音的,有时候也会冒出几句法语。我觉得这样的语言渗入非常自然有效。每只小朋友的口音也不太相同。(这也是我很喜欢看peppa的原因,kkk)然后dora里面教学味相对比较重,但是她会认真教简单的语言(除英语(as mother tongue in this context i suppose) 外,我还看到过教西班牙语法语这些):数字、问候等。暂且想到这几点,再次申明这篇回答非专业,个人想法居多。很多朋友正在经历或者即将面对这个大问题,所以希望我的一些想法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References:Davies, A., Elder, C. 2004. Th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Fromkin, V., Rodman, R., Hyams, N.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8th ed. U.S.:Thomson Wadsworth.
这个问题属于实践中,孩子快4岁,法国。幼儿园中班,所处地区为法国一个风景超美但是方圆数十公里没有什么大城市的中世纪风景保留区,所以首先是本地就罕有中国人,更不用说中文环境,中文学校,假期时间不长,所以比较少回国,孩子从出生起就是我们自己两个人带,从来没考虑过放回国让长辈带。总的来说,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感觉取决于两个方面,孩子自身的语言能力和兴趣,父母的期望水平。如果父母对子女的中文水平期望过高,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子女的语言能力又一般的话,失望肯定是很大的。首先要明确一点,对在海外出生的华人子女而言,母语,并不必然是汉语,有一种理论认为,幼年期间的主要“教育语言”,才是真正的母语。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对他们来说,所在国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里面大家都说的话,才是他们的母语。中文对他们来说,最高的标准也就是“我作为中国人后裔所说的话”,也就是对她自己的身份认同,这已经非常成功了;次之,是“家里人所说的话”,这是家庭认同,或者说是一种家规和习惯,比前者要被动一些;最次是“中文学校里面教的话”,这基本上就降到了和其他非母语外语一样的境地...就我来说,我肯定是想避免让中文完全沦为和英语一样的位置(她的母语是法语),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让一个4岁的孩子能够完全认同她的身份和语言的方法(可能太早了),所以现在基本上纠结在第二种状况中。1、在家里面要求她使用中文,最低是做到我们自己对她只说中文(同时也要顾及她的法语水平,比如鼓励她在学校多讲话,及时纠正她明显的法语语法错误)。说中文就打手,在这个年龄操作性很低,会造成严重的亲子关系紧张和不利影响,因为首先是她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很多新东西,她根本就不知道中文怎么说,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诉求都很简单粗暴。所以操作性强矛盾较少的方法是:不厌其烦的将她说的法语变成中文,并且要求她再说一遍,尤其是当她提出某项请求的时候,不用中文是得不到请求的回应的。2、创造环境和珍惜环境。小家伙在学校,早8点半到晚7点,听到的说道的都是法语,虽然有些杯水车薪,但是我们作为父母还是必须要争夺这个语言环境的阵地,这块阵地不大,晚7点到9点,以及周末两天,假期等等,在这个之间段内,尽可能的多陪伴她,和她用中文交流等等。最糟糕的父母,就是一方面各种不陪,要求小朋友自己“安安静静的独自玩耍”,不吵父母,一方面又要求她中文流利,严守说中文的家规。这不是搞笑吗?说白了还是自己懒,然后让孩子来承受自己懒的后果,施罚者还是这个懒得要死的自己。3、实在没法陪的时候,还是要多利用一下现代的多媒体。选择好合适的节目或者游戏,其实往往还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这个方法,必须有配合的规则,就是看什么,玩什么,什么时候,多久,都是父母说了算。4、最后一点是,可能的情况下,时不时的主动和学校联系,志愿给孩子们上一堂中文课,自己的孩子可以直接参与,也可以旁听,增加她的身份认同感。第一点,就是执行的力度比较难把握,但是我现在觉得适当的严格是应当的,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法国这边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的后裔,通常母国语言也都掌握得很好,当然他们本身也和法语差别不大,但是家庭理念还是一样的,就是父母说什么语言,子女也要说什么语言。第二点上,我们现在是通过海淘找些国内的书,饭后睡前,根据她的兴趣读读看看。4岁的孩子对新鲜事务是有动力的,适当的还要采取一点欲擒故纵的方法,“限制”她学习的时间。第三点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在没有上幼儿园之前,姑娘一直看的是巧虎,从里面确实也学到了不少中国的东西和中文的表达,以及各种歌曲,幼儿园到了小班以后就麻烦一些了,她更偏好看一些法语的动画和节目,唱法语的儿歌(学校生活抢夺阵地...),要看ours brun,要看chupie,要看peppa,不要看巧虎...主要是中文动画片,关于4-6岁幼儿园的日常生活的,制作的比较一般,巧虎之类的说教味还是太重,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推荐?第四条,没法常用的大招,不过用过一次,小姑娘就会常常说,我是中国人,我爸爸会讲中文(用法语)。抛砖引玉。另外关于外国人学校的问题,感觉并不是这些国家的海外公民在任何国家都会找对应的外国人学校,比如我就没有怎么见过在法国的日本人学校,德国学校,英国学校,有,但是不普遍,绝大多数还是去法国的公立或者私立学校。主要原因是法国学校根本就不区分身份,所有人的孩子都是一个政策,一个价格,一个标准,不管你的父母是法国人还是外国人,黑人还是白人还是黄人还是外星人,有身份还是没有身份,唯一有区分的就是父母的收入会影响饭票的价格。。。收入低的饭票不要钱,收入高的饭票就贵。我觉得基本就这条,很多外国人子女在中国学校上学就有很多困难,参照无本地户口居民子女上学的问题(所谓的民工子弟学校)。题外话,不展开说。
这个答案是我很早写的草稿,本来想修改得更完善再发出来就任其在草稿箱躺了一个月,前两天又看到不太正确的答案被推送到我时间线上,所以就先匆匆发出来,有时间再继续完善。—————————————————06/10/2014第一稿——————————————————中文教育问题其实可以割裂为两个问题:要不要学中文;怎么学中文/父母怎么教中文。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学中文相对来说更为有益。原因在下文第一部分会详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理解儿童语言学习机制,早开始,促兴趣,多引导,少强制。这样一个建议的依据是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外语学习,语言态度,语言和身份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具体引介见第二部分。Section 1 Bilingualism Matters 双语很重要在阅读这一部分前,建议先参考,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双语或者多语的重要性以及优越性。下面将从个人语言认知发展角度谈一谈双语/多语的益处。我在里面就双语/多语对于认知发展的益处做了这样的描述:很多实验结果表明,会说双语或者多语的人,比只会说单语的人在有干扰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高效完成任务。听起来可能很反直觉,因为会说多语的人大脑中有多套系统,难道不会打架嘛?恰恰相反,多套系统并存并且良好运转的前提就是,大脑的抑制能力非常强——能够在一套语言系统运行的时候,同时抑制另外一套或多套系统。而且实验结果还表明,会说双语或多语的人,也是非常棒的多面手multitasking,能够多任务在后台运行,说明1是脑容大(储存了多套语言系统),2是系统分区能力强(多套语言系统不打架)。多语还能推迟失忆症老年痴呆症的到来,减缓认知衰退。(Bialystok et al., 2007; Chertkow, H. et al., 2010)备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但是不必惊慌,这只是一个中间阶段,而不是最终态。这里再说两点题外话:a. 有知友对双语的认知裨益在儿童时期往后的延续性表示怀疑,认为学习双语只有在儿童时期才能产生上述益处。对此我的回应是,不对,双语的认知裨益是可以延续终生的。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奥兹海默症的治疗,现在正在试验阶段的一个疗法就是,外语学习。我们语言学院和医学院以及苏格兰皇家医院正在合作这个实验项目,而且从不久前的一个会议报告来看,目前得到的初步实验结果是很乐观的。b. 有些答案提到了认知混乱这一点。首先,认知这个概念不要随便用;其次,认知混乱,如果直接翻译为cognitive confusion,是一种临床心理病症,略严重;再次,就像我上面说的,同时学习双语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但这只是一个中间阶段,并非最终态。说了双语/多语的益处,我们再来说说小孩双语或多语的益处。因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大多通英语,这里除了专业术语其他部分我就不翻译了。Research has shown that bilingualism is beneficial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their future. Children exposed to different languages become more aware of different cultures, other people and other points of view. But they also tend to be better than monolinguals (单语) at ‘multitasking’ and focusing attention. They often are more precocious readers, and generally find it easier to learn other languages. Bilingualism gives children much more than two languages!More recent research also suggests that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can have benefits in later life, delaying the onset of dementia symptoms (失忆症状), and slowing cognitive aging (认知衰退).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se benefits seem to exist even when people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later in life.来源:以上信息集中起来就是这么两点:儿童的大脑可塑性跟成年人相比要强,在这个时期语言习得的效率会相对较高,对大脑产生的有益影响相对来说更显著;在儿童时期学第二种/多种语言,对语言发展,以及各方面认知发展都有好处;在儿童时期学第二种/多种语言,在以后的生活中,将会继续对语言学习,以及认知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说了小孩子通双语/多语的益处,我们接下来讲学习汉语对身处英语环境中的小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好处。首先就是可行性。天然的二语环境摆在这里,不利用,实属可惜。作为一种公认很难学习的语言,父母双方/一方母语是中文实在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次就是汉语带来的益处。从社会文化层面来讲,汉语社群作为一个兴旺发展、不断壮大的社群,已经拥有,也即将继续拥有不断扩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而掌握了与这一社群沟通交往的语言技能,就相当于掌握了一枚有相当分量的入场券。在很多答案中我都反复讲过这样一句话,语言没有优劣之分,而语言代表的社会群体是有先进落后之别的。所谓“先进”的语言背后有着广阔的市场,能够给进入这个市场的人提供先进的受教育机会和丰富的就业机会。()从语言本身来讲,学习汉语跟学习其他印欧语系中的语言相比,其优势在于,增加语言系统的多样性。唔,谈到这一点其实是有点危险的,所以我要强调*在这里我说的并不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i.e. 我并没有暗示学习汉语会带来与汉语言文化相关的思维习惯的影响,我说的语言系统的多样性只是最直接,最浅显的,限于句法和语音的多样性。有关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我的观点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语言对思维并没有直接、显著的影响,此外我完全同意家猫在这方面的说法,链接在此:下面来举例子。提到汉语的特点,最直接能想到的是,它是一种有字调的语言。什么叫有字调,就是不同的声调可以起到区分区分语义的作用(),而这在英语里面没有,在有些答案中提到的法语、西班牙语里面也没有。像这样的特点,就是我上文所指的语言系统多样性。那这个多样性有什么样的好处呢?研究表明,tonal language,也就是像汉语这样有字调的语言,它的母语者也好,二语习得者也好,相对来说对音乐会由更加敏锐的感知和辨别能力,因为字调的习得会在大脑中建立相应的映射来辨别不同声调之间的细微差别,这种敏锐的辨别力会相应地提升一个人的音乐感知能力。反过来也成立,那就是说,在音乐方面有特长/天赋,或者受过系统音乐训练的人,在学习汉语的声调时,会更加容易。参考资料见Ref 1.4.5.6.Section 2 早开始,促兴趣,多引导,少强制1. 早开始早开始的原因我在上文已经提到了,那就是儿童大脑的可塑性更强+语言习得效率更高。儿童,特别是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可以在有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等各种状态下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学习,这是儿童学习语言跟成年人学习语言一个最显著的差别之一。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说儿童学习语言要“事半功倍”。2. 促兴趣跟学习其他事物一样,兴趣在语言学系中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我提到学习语言(主要是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动机,注意力和脑容,脑容难以人为控制,但是动机和注意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来影响、塑造的。对小孩子来说,父母对一种语言、文化的态度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没办法决定。拿汉语来说,父母那种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小孩子是感受不到的。所以在这一点上父母不能强求,不能觉得你是我们的孩子,身上流着炎黄子孙的血,你就必须对我们的感受也感同身受。但是,环境这个东西是可以创造的。创造一个环境让子女感受到自己热爱的文化,比强迫子女去接受自己观点,要更加自然、科学,可操作性也会更强。举个例子,我在学习bilingualism 这门课的时候去爱丁堡的双语家庭做过访谈。在家庭A录制的音频资料中,我们发现父母和女儿在饭桌交谈的时候起了争执。在讲述学校见闻的时候,父母执意要求自己的小孩讲汉语,但是小姑娘不乐意,双方就僵持了好一阵,最后不欢而散。后来做回访的时候提到这个问题,正好小姑娘也放假在家,我主动提出帮忙,父母欣然同意。在做完访谈以后,我跟小姑娘一起在她的房间给芭比娃娃做衣服玩,她看到我针线活做得好非常羡慕,要我教她。我跟她说(用英文)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棒么?那是因为我小时候有个Chinese opera doll,她的衣服非常漂亮,可是一个娃娃只有一套,我想给娃娃玩换装又买不到新衣服,就开始自己做衣服。小姑娘瞪大眼睛问我,Chinese opera doll的衣服比芭比娃娃的衣服还漂亮吗?我使劲点头,还漂亮,因为她们的衣服是京剧表演里面的戏服,你知道什么是戏服吗?小姑娘迷茫地摇头。我说戏服就是相当于公主去舞会的时候穿的衣服,prom dress,所以当然比平常穿的衣服要好看了!小姑娘说,awesome! 我故意问她,你爸爸妈妈没跟你讲过Beijing Opera吗?小姑娘很伤心地说,他们只给我讲我要好好学中文,可是中文好难,而且没有小朋友会讲,所以我也不愿意讲(小孩子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我说,Beijing Opera只有会中文才听得懂,而且呀,你可以这样想,没有小朋友会讲中文,只有你会讲,就像你有一双很酷的sneaker,独一无二,别人都买不到,也学不来!小姑娘眨巴眨巴眼睛,很溜地用中文说,对的呢!今天先更到这里,关于在学中文的过程中具体如何引导,内容很多,有时间会继续更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相关问题的答案:References: Bialystok, E., Craik, F. & Freedman, M.(2007). Bilingualism as a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nset of
symptoms of dementia. Neuropsychologia 45:2, 459-464Bidelman, G.M., Gandour, J.T., & Krishnan, A.(2011) Musicians and tone-language speakers share enhanced brainstem encoding but not perceptual benefits for musical pitch. Brian and Cognition, 77:1, 1-10Chertkew, H., Whitehead, V., Phillips, N., Wolfson, C., Atherton, J.& Bergman, H. (2010) Multilingualism (but not always bilingualism) delays the onset of Alzheimer Disease: Evidence
from a bilingual community. Alzheimer Disease and Associated Disorders, 24:2, 118-125Delogu, F., Lampis, G., & Belardineli, M. (2006) Music-to-language transfer effect: may melodic ability improve learning of tonal languages by native nontonal speakers?
Cognitive Processing, 7:3, 203-207Goswami, U., Wang, S.H.L, Fosker, T., Mead, N., & Huss, M. (2011) Language- universal sensory deficits in developmental dyslexia: English, Spanish, and Chinese. 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 23:2, 325-337Patel, A.D. & Iversen, J.R. (2007) The linguistic benefits of musical abilitie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9, 369-372
说到国外中文教育,必须提提神奇的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情况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是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马来西亚人口约2600多万,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组成,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马华人约62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3.6%,祖籍以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为主,日常社交中除使用方言外,华语是他们共同使用的母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全球已成为一种强势语文。马政府对华文教育态度有所好转。我积极与马开展教育交流,为马华文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马华文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历史悠久  自19世纪初,华文教育以私塾的形式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出现至今,虽历尽艰辛坎坷,但从未在马中断过。不论是在英国殖民时期、日战期间,还是在独立以后,无论受政府法令和政策的限制,还是受马来民族主义情感的制约,但在华人社团和马华人政党的共同努力下,马华文教育保存完好。  为维护华人学习母语的权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长期以来,马华社通过华人政党向政府提出诉求;“董教总”(马华文学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和马华文学校教师会总会的简称),作为维护和发展马华文教育的主要民间机构,为华教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华社、华商出钱出力,支持华小和独中的生存与发展。马华文教育能有今天的发展,凝聚了马华各政党和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热心华文教育的华社有识之士的满腔心血。  二、马华文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相当的规模  据马教育部提供的最新资料,马现有华文小学1290所,华文独中60所,华文大专院校3所(南方学院、韩江学院、新纪元学院)。除此之外,还有153所国民小学提供交际华文课程,78所国民改制型中学设有华文必修课程,24所寄宿中学向马来学生提供华文课程,16所师范学院开办中小学中文教师培训课程,马来亚大学、博特拉大学、国民大学等国立大学也设有中文系,其中马来亚大学还设有中国问题研究所。全国就读华文人数超过20万人,其中华文独中在校学生6万多人。近年来,不仅是华裔子女进华校,一些马来人、印度人的子女也开始到华校读书。目前就读华文独中的马来学生约5000多人,就读华文小学的非华裔学生近7万人。  华文已成为马新闻媒体的主要语言之一。目前马全国中文报刊杂志几十家,马国家新闻社提供中文资讯服务,国家电视台开设了华文新闻,播放华语影片,Astro卫星电视设有多个华语频道。吉隆坡国际机场不仅在3年前开始使用中文投影通告,而且在今年年初开始用华语广播航班抵离信息。多年来,马华人文化协会、华人作家协会、华文出版社和文艺团体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精通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家在马不乏其人。这些传媒、组织和学者对华文的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马华文教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马政府主张保持各种族文化特色,鼓励各种族交流和融合,学习对方的语言,促进种族和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强大,中文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为便于在中国寻找更大的商机,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来马旅游,马政府对华文的重要性有新的认识,对华文教育的态度也有所松动。目前,马华小的教师工资由政府发放。政府也承诺将改善华小教学设施,培训更多华文师资。今年5月,马总理巴达维宣布在第九五计划内,马所有国民小学将开设中文课程。在压倒多数的国民小学引进华课程,将意味华文进入马主流社会,其意义不同凡响。  马教育部还多次邀请我汉语语言专家来马进行华语规范讲座。今年5月,应马教育部的邀请,由我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教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李行健教授和上海大学教授余志鸿组成的华语规范讲演团来马,在吉隆坡和槟城等地举办巡回讲座。马来西亚高教部副部长韩春锦亲自担任讲座筹委会主席。这些互动形式的讲座广受马华文界的欢迎,吸引了数千人次出席。  四、马华文教育面临的困难  由于历史和种族的因素,马政府对华文教育仍采取限制政策,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始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课题。  在“新经济政策”下,马政府在教育领域实行固打(比例)制,大学在录取新生时不以分数为录取标准,而是按种族比例分配。2002年政府虽将固打制改为绩效制(成绩),但未能改变教育歧视政策,许多品学兼优的华裔子女被国立高等学府拒之门外,难以获得政府奖学金到国外深造。长期以来,马政府不承认独中的文凭,初、高中毕业生必须在参加政府学校同等的水平考试,才能获得政府承认的相关文凭,进入高中或大学。此外,马政府至今还不承认中国大学的文凭,给赴华留学生回国就业造成困难,影响了学生到中国留学的积极性。  马政府长期致力于马来语成为唯一教学媒介语的努力。前两年,马政府又提出用英语作为数理科教学用语。这些都对华文母语教学产生重大冲击。  马华文教育虽面临政府的限制、华校资金和师资不足等诸多困难,但拥有良好基础的华文教育,在马华人社团和华人政党的重视和支持下,特别是随着我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中马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马华文教育仍有很好发展前景。我宜继续做好马上层的工作,将马华人社团、马华人政党、国内教育部门及我馆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马华文教育有更大的发展。
这个问题,是在上班的时候看到,立马收藏,等着有时间就来回答。好吧!我绝对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好嘛!!!本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海外华裔,不过跟其他高大上的同胞们不大一样,我不是ABC,是VBC。没错,就是好邻居/好兄弟的越南童鞋!简单介绍出生地:越南胡志明市祖籍:广东在越南时间: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现在:中国大陆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狗一只常见FAQ问:为什么你会在越南出生呢?答:太爷那一辈在越南做生意,外公那一辈是20来岁的时候广东被日军占领然后逃亡问:你父母都是华人?答:对,父母都是祖籍广东问:你怎么中文这么好?答:我是华人好嘛,拜托!问:你会越南语吗?答:这个是必须的!问:越南新娘是不是很好?答: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跟本问题无关,跳过。。。啰嗦了那么久,入正题越南胡志明市是华人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华人很多到现在基本上都是第三第四代了。跟其他欧美国家的华人不一样,越南华人的移民潮很早就已经开始,有的是以前做生意的,在南洋一带安居乐业的富豪(如杜拉斯《情人》里面的男主家族),更多的是因为1920年代,战乱时候,逃亡来到南洋,也有一些被卖猪仔卖到这边来的。跟世界上的华人社区类似,越南华人也有一个China Town。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西关风格的房子,可以看到很多传统手工艺的影子(也许这些印记在大陆已经看不到了)如:卖文房四宝的书法店,卖剪刀的店铺,卖刺绣用品,卖祭神用品(神冠/神袍等),卖节日用品(中秋花灯/过年舞龙舞狮)。这些店铺都会有大大的中文招牌,都会有一些很广东的名字:XX记/ XX隆/ XX行等,购物交流基本上广东话就可以搞定,所以,华人们的粤语和文化就这样被传承下来了我四岁开始进幼儿园,其实是华人自己开的,开始学写中文字。两年后,六岁要进小学了。小学必须上越南语学校,因为这才是教育部承认的成绩和证书,一直到大学。期间,除了上教育部公认的越南语学校,我们还上华人自己组办的华文中心。这些华文中心一般上4个小时,教育程度从一年级到高三。学习成绩是没有教育部认可的,但华人子弟们都去上课,因为这是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华文中心学科也逐渐缩减。我记得一年级的时候,华文中心是有越南语课程以及数学课程,后来这些学科被逐渐缩减到只有:语文/尺牍/常识三门。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如果华文中心也教越南语了,那么就很大可能有一部分华人家庭子弟就放弃越南语学校,只在华文中心上课了,这样的话,对教育对他们本身都不会是好事。我就是这样,小学到初中,上午上越南语学校课程,下午去华文中心学中文,或者反过来。家里父母也是只允许说粤语,到外面才说越南语,就这样,感谢家里的坚持和周围环境的氛围,让我现在能对中文如此熟练,对中华文化对自己的根有深刻的了解。其实,我想总结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人和自己的认同和坚持,才能有效地在海外传承华人文化。----------------------------------------------------------------------------------------------------------------如我上面所说,需要家里和自己的认同和坚持,海外华人才能有效的传承汉语和中华文化,我就说一下现状的另一面:目前很多越南华人的父母,由于心疼孩子,生怕孩子上越南语学校的时候不懂语言被老师同学欺负(本人一年级的时候可惨了,老师说什么完全听不懂-。-),所以他们早早就训练孩子用越南语对话,当孩子上学后,就会习惯了觉得越南语对话起来更顺畅就一直用下去了。当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把他们送到华文中心的时候,也太迟了,因为越南语学校的作业不是也不少的啊,华文中心也是有很多作业的!父母心疼孩子中文学习太辛苦了,也太难了,老师太凶了,那还是先保住越南语学习吧,然后就从此放弃了中文了。这就是目前的趋势,从我这一辈已经有同伴是这样放弃了,到现在他们的下一辈只能更加脱离华人文化了,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文化少了认同感,自然而然也没有了坚持的必要。
11月17日补充: 感谢大家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有个认识。其实我们保留了很多中华文化,对很多我身边的中国朋友来说我们好像活在以前的中国(我指的是生活上),我们会比中国人还来的迷信,不管是做生意还是什么,大家都很倾向先去问神,或者算命,当经济面临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去问神算命。(不好意思,接下来的回答可能和学校话题离题了) 我不知道传统是好还是不好,其中一个可以告诉大家一点的是,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创办的公司大部分门外都会安个拿督公"土地公",老板们第一时间来到公司并不是马上进办公室,而是先去"拿督公"那里上香拜拜。我身边有个搞企业的朋友,每天出门上班前他都会向家神拜拜祈求生意顺风顺水,财源广进,这是我最近听他说的。这是中国以前的文化,我们保留下来的传统,中国朋友们你们还会这样吗?马来西亚有家要上市的本地华人传销企业叫visiber,visiber的盈利模式就是金字塔以及靠会员费以及销售产品为盈利。产品是数字吊坠以及戒指等等,他们有套自己的测字方法,不用你的生辰八字,只要你的出生年月日他们就能算出你的命格是属于哪个数字,我的命格数字是2,所以我以前也向他们买了一个2字型的吊坠来带,据说带了会使你命运变得更不同,因为数字可以改变命运和一切,这是他们当时和我说的,我不知是真假,中国朋友们你们信吗?但我喜欢他们那2字型的吊坠设计,因为很cool,呵呵。Visiber最低端的数字吊坠从马币三百块钱以上,visiber的会员大部分也都是大马华人。我的问题是,是不是因为马来西亚华人还很传统以及保守迷信,所以就给了很多国外或大马国内的假借神佛或风水之学的骗子来行骗?
我顿时发现马来西亚人的钱真的非常好骗,之前来了个风靡全马华人社会的中国张健来大马搞传销行骗,张健的slogan是: 云数贸,项目好,老板亏!亏!亏! 短短的几个月,张健就骗了几千万马币逃到泰国,是马来西亚华人太单纯了?
第二其中一个华人还保留的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仍有如此多的真实案例,每当baby出生前后,总有许多的亲戚朋友他们会把他们的baby或别人家的baby所穿过的衣服裤子手套或鞋子收集过来给予赠送,据老人家说,穿了其他baby曾穿过的旧衣物,自己家的baby才会像其他家的baby那样健康成长。中国朋友们,你们还保留吗?哈哈第三我记得在俩年前,facebook发布了全亚洲的数据,全亚洲就属马来西亚在facebook上的的活跃用户是最高的了,这是不是说明马来西亚互联网已经非常普遍以及马来西亚人都太"闲"了? 还是马来西亚人生活都很安逸所以对社交或精神追求需求非常强烈呢? 微信也一样,进入东南亚市场时,在马来西亚的主流电视频道打了几期的广告,一下子就占据了全马来西亚im市场的大份额,比原本大家都使用的line给拉了一个大距离,微信就成为了全东南亚就属马来西亚的活跃和注册用户是最高的,忘了之前在哪看到的微信数据发布。马来西亚人,非常吃广告,营销,噱头,炒作这一类商业手段,欢迎做互联网产品有意开拓东南亚市场的朋友供参考。--------------------------------------------------------------------------------------我是MBC! Malaysia born chinese! 在马来西亚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华人子女可以选择到私立学校学习,私立学校都是以中文为基础教学,马来西亚十三个州,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中文私立学校,就像我来自檳城大山脚,在大山脚就有一所日新独立中学私立学校,我中学都是在那学习滴。P/S 马来西亚独立中学都是由社会资助建立起来的,马来西亚政府到现在不资助独立中学的建立,一分钱都没资助过! 所以,在我中学时期,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外筹款,找陌生人熟人筹款来支撑学校以及可以持续运营,我记得我也曾每年参与学校筹款运动,我们班被派到学校附近的菜市去筹款,基本都是找华人筹的款,因为独立中学是偏中文为基础教学,学生大部分都是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很少会让自己的子女进入独立中学。我们为了保留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中文语言的传承,马来西亚政府虽然不资助,但也没不让华人社会办独立学校,所以自己帮自己! 政府不资助就找华人社会资助! 中国是我们华人的根,不可以忘根,不可以扼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语言的传承意愿!
问了我的一个朋友,移民美国20多年,三个小孩都在美国生美国长,但中文都说得很好,没口音,除了一些高深的词不会,如果短暂的跟他们对话是听不出来他们是外国人,老大当年考中文AP是满分。朋友说:要不要學中文
如果做家長的 尊重自己的語言
看重自己的語言
孩子自然就再不喜歡也會乖乖去學
孩子的學習態度 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態度
家長堅持不放棄
孩子不會放棄的
我家三個就都是這樣被堅持去學中文的
我看得起中國文化 中國語言 中國習俗
小孩自然就跟著看得起中國的一切
如果家長崇洋媚外 那又怎能要求小孩學連家長自己都看不起的東西呢
上中文 靠的不是老師 也不是教材
靠的是家長的愛心耐心和栽培
要讓小孩覺得
自己會中文 很了不起
比那些只會說英文的人
這樣他們才有動力
不然 幹嘛要在主流文化裡去學次級文化
英国早就(至少十几年前)有 GCSE Mandarin(初中)和 A-Level Mandarin(高中),也就是说和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同等课业水平的正规考试。从水平上来说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如果选了,不可能一句都不会说。没选的话只能说明1)老师少 2)家长孩子觉得它不如其他科目重要(完全可以自学的)。至于高中教学到什么水平,我没学也没必要学,但我知道有一年考的是课余通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并根据考卷题目作文。美国的 Dwight School,国际学校,纽约伦敦和几个大城市都有分校。据我所知至少纽约的教中文,幼儿园开始,教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学费一览:最下面两行是幼儿园和小学初中高中每年学费,前面的都是幼儿园之前的。据我所知伦敦也有财团在筹办中英学校。正规学校,不是那种华人社区类型的。所以,这事儿在将来,就是钱的问题。———话说这个问题值得各位这样嘲讽么?「我不知道答案但我必须把我的偏见发出来」——知乎常见现象。
美加稍微有点规模的城市都有中文学校(连中文学校都没有的城市一定是太小了但凡有选择中国人也不会来的),很多华人家庭都会送小孩子去。至于效果,送肯定还是比不送要好些。我有两个表弟,一个五岁的时候移民(在国内上了几个月学前班),一个在加拿大出生。因为家里父母还是说中文,所以五岁出来的那个日常听说也问题不大,但是读写就永远停留在了学前班水平。他高中的时候回北京玩,胡同里的公厕只认识“女”字,通过排除判断另一边是“男”,去小馆子吃饭看不懂菜单,只认识“牛”和“羊”,通过排除判断另一个字是“猪”。闹了不少笑话。而从小上中文学校的弟弟,虽然还处在把课外班当做痛苦的阶段,还是学会了不少字,也可以写简单的作文了。中文学校的好处是在于和小伙伴一起学习,能稍微减轻一下作为“任务”的痛苦。但是就像前面同学有说的,小孩子下了课还是说英语,只要出了中文学校,中文就成了用不到的东西。这时候,家庭就很关键。太多华人家庭都是父母用中文问话,小孩用英文回答的套路。而且很多孩子的中文就局限在日常生活交流所能涉及的范围内了,用中文无法表达更复杂的思想或者讨论问题。如果家里的氛围能够不仅是使用中文达成日常对话的目的,而且能够引起孩子对更广泛的中文内容的兴趣,就最好了。(前面武侠小说那位同学真的不错!)我认识的中文最好的一位CBC,也是家里有很多书,从小读古诗词,关键是父母有能力每年放假带他回国,稍大一些又回到中国的大学交流,甚至到边远地区做志愿项目。他不仅是中文水平很好,身份认同感也更强烈。如果父母这一辈都自己切断了和故土的联系,如果父母回国寥寥数次还比小孩抱怨得还多,就不要抱怨小孩中文说不好了。
我认识几个ABC朋友,他们多少都会说点中文,但基本都是只会说不会写,每每问起来他们都表示说多了都是泪。中文说得最好的一个朋友,回家爹妈不让说英文,听见一个英文单词就得把手伸出来打一下。所以最后中文表达能力相当好,基本可以无障碍交流。但他弟弟就差远了,因为他爹妈舍不得打。。。其他人都是日常简单交流没问题,但遇到复杂对话或是一着急就开始蹦各种英文单词。。。也有华人开办的,专门的华人语言学校负责教中文,过去有室友在那里上班。但据她说,教那些华裔说中文就跟让国内小孩说英文一样困难,所以最后出来的效果反而不如那些在家学天天挨打的。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前面的那种普遍要均衡一些,但也就是50分水准。可以脑补一下一个不会讲普通话的广东人和北京人在一起交流的场景我接触过的基本都是以上两种,还烦请各位知乎的教育大拿和ABC们现身说法
亲戚家真实故事,两口子英文都不行,所以儿子中文特好......打中学开始就动不动给他爸妈当翻译.
我是来说些或许有些遗憾的事实的,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很多在中国的外国人让子女选择在中国接受母语学习,其根本在于绝大多数外国人自己及孩子并不准备在中国长期发展(哪个外国孩子会参加中国高考?),或者就算在事业上有在中国工作的需要,也绝不会有在中国永久居留甚至入籍的想法。所以从长远来看,这些外国人最终还是会回到外国,学习母语就成了他必备的技能。而移居国外的华人,特别是在国外已经有了孩子的华人,大多数都是有在国外长期生活的打算,也基本有让孩子在国外生活的打算。所以学习中文,除了仅仅是可能的将来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能存留下一些中华的印记。但是个人意见是,这样的思想固然可敬,却难以维系。因为长期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孩子,中文的使用空间真的太小,就算学会了一些基本用语,很快也就忘记。而且纵然学会了中文,他们的考虑问题的方式,与人交往的习惯,都一定是完全的西式风格。说点不好听却是事实的话,当两国之间产生利益纠葛时,他愿意为哪一方面争取更多,实在是很难说,二战时美国的日裔步兵团就是个典型例子。只是让他们有一门不太熟练的中文,能给家长们的中华寄托增加几分,就很难说了。何况,如果考虑到再下一代,你孩子的孩子如果也在国外出生和长大,那他恐怕更是不可能学中文,语言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只会更浅。作为长辈,难道你还能去管到自己的孙辈么?所以,其实这个问题,在家长们选择移民之前早就该有心理准备。中文于第二代移民而言,只能是一个选项,想让自己的孩子一定一定要继承下这门语言,可能性和回报,都很低。我所认识的几个移民了的朋友,也有对孩子的身份认同感担心的。他们的解决之道是,让孩子在国内念完高中,然后再去国外上大学。当然,这对家长来说,所耗费的精力和投入的金钱,显然就要更高了。
1. 父母在家提供中文环境,通过读书、讲故事,写日记等方式教授中文。多见于父母作为留学生过来,之后工作并定居美国的家庭。2. 课外补习班。多见于父母有意识让孩子学中文,但是自己水平有限、或者使用方言(粤语,闽南话等)的家庭。3. 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中的双语教学项目,学生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比如纽约皇后区173号公立小学。)这三种是我经常接触的情况,教学效果的话1好于3好于2。Quora上有一个类似的题目,其中一个人提到ABC学习中文的起点其实和其他语言的人差不多,但是人们普遍认为ABC学好中文是理所应当的,学不好才是有问题。而其他语言使用者能学好中文就会被视为“非常厉害”。因此相较其他语言使用者,ABC学习中文时由于普遍缺乏奖励驱动力,反而很难学好。分享我在quora的相关回答:
我们家的情况是:1) 上中文学校, 效果很一般, 孩子把中文学校当任务, 中文教材也枯燥乏味, 老师大多不是职业老师是自愿来上课的, 远不如孩子在英文学校学得生动活泼 2) 父母和孩子说中文, 暑假外祖父母总回来, 他们完全用中文相互交流, 孩子和外祖父母关系很融洽, 对他们的中文口语有很大帮助.3)定期给外祖父母发电子邮件, 一定程度了帮助了在电脑书写中文. 4)小时候买过很多中文读物和动画片, 但孩子大一点以后就不要看了. 说实在话, 英文读物的质量和水平要远远高于中文读物和动画片, 连我都不愿意读中文的儿童读物, 何必强迫他们.总的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孩子现在能说中文, 交流没大问题, 但读写都成问题. 可以下更大的工夫让他们学习, 但他们的兴趣不够. 我也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让他们学习中文. 我在国内的亲戚不多, 回国他们也找不到人玩, 国内的楼房现在比美国还封闭, 他们都是和老人在一起, 所以帮助也不大.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说, 中文还是很重要. 对国外的孩子, 中文是一种重要技能. 我相信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所以中文的地位和其余的数理化英文读写是同等重要的.
为什么要教第二代中文?一个已经不可能回国内生活的孩子,拥有一个美国人(打个比方)的身份认同,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强迫学习中文只能带给他们痛苦和认同混乱。
学中文做什么,有这功夫不如学法语和西班牙语有用。
苦逼留学生一名、国外大多数情况是那些孩子基本上都不会中文了、我觉得好可惜、之前在一个华人餐馆吃饭、付款时老板的小孩子在旁边、超可爱、我就问他“小朋友、几岁啦?”那小孩子看了我好久、说了句“sorry?”后来妈妈解释说小孩子不会说华语了、我看着小孩子可爱的亚洲面孔突然觉得好可惜、这边有很多移民过来的华人、她们的子女基本上只是稍微懂一点而已、初中以上过来的孩子还好一些、之前住的房东家、大女儿会华语、小儿子华语沟通就比较费力了、从房东那了解到、孩子每星期都要去一次中文学校、里面学生基本上都是华人的子女、那个小孩子每天在家看英文电视、电脑系统全是英文、房东说上次带小孩回国过年、小孩子在家一个人玩电脑玩了一个月、他说他听不懂、其实我觉得这边的华人小孩子真的蛮可怜、除了出生生长在这边的、小时候过来的由于文化习惯不同、很难找到local的朋友、刚来时又由于言语的障碍、很多孩子都渐渐变的很内向、都不愿意打招呼还有一个台湾的朋友、三岁就来了这边、生活习惯什么的都受国外的影响、听得懂华语、每次跟他聊天、我说华语、他用英语回答、这种情况很多见、后来干脆只用英语交流了、其实在外华人的孩子学汉语、只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受父母熏陶、一个是中文学校、一般的初高中还有大学也提供中文课程的
我是温哥华的,我们大温村CBC小孩出生后不久就自带中文技能,no Chinese no friend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闻期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