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创业中国广州投资创业洽谈会上有哪些...

海外华商?博士投资创业洽谈会在山东淄博举行――中新网
本页位置:
海外华商?博士投资创业洽谈会在山东淄博举行
  中新网6月21日电 据山东侨网消息,6月17日上午,2011海外华商?博士淄博投资创业洽谈会在淄博举行,市长助理邵珠东出席洽谈会并致辞。
  邵珠东对海外华商、科技专业人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淄博的基本情况,他说,淄博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和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希望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此次洽谈活动,更深入地认识淄博、了解淄博,进一步扩大交流合作的领域和途径。欢迎海外华商、博士来淄投资兴业、合作发展、携手共赢。
  洽谈会上,20多名海外华商企业家和专业人士与淄博市相关企业、单位进行了经贸与技术合作项目洽谈,涉及城市综合体建设、医药、环保科技、餐饮、进出口贸易等领域,签署合作意向12个。
  会后,部分海外华商、科技专业人士还将赴高新区考察洽谈。
【编辑:南若然】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我市组团参加华侨华人赣鄱投资创业洽谈会
字体:&& |
中国萍乡网-萍乡日报
新闻热线:
  本报讯(汤霞萍)11月16至18日,江西省第二届华侨华人赣鄱投资创业洽谈会在南昌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张秀娟率萍乡代表团参会。
  此次&华赣会&大会签约项目40个,合同金额235亿元。其中我市的江西金鼎轩养老机构有限公司与法国威尔金顿投资公司拟合作开发的欧洲小镇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成功签约,项目总投资13.98亿元,旨在通过合作打造萍乡首个国际化的养老养生综合性社区。
  大会还举行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论坛,我市的江西冠能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常博士、格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奉向东博士分别作为五位嘉宾之一参加了论坛的对话节目,现场接受江西卫视主持人的采访,两位博士高度评价了我市的投资环境。在大会的旅游产业推介会上,我市推荐的法中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被授牌为首批江西海外旅游推广站,欧洲萍乡同乡会会长黄申萍博士作为代表上台授牌。促进会将肩负向世界推广江西旅游的责任,吸引更多的世界目光。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共萍乡市委宣传部 主办:萍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萍乡日报社
萍乡日报社?中国萍乡网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
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
坚持市场导向 突出创新主体 着力打造
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广州市科技创新工作转变思路、取得突破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们以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为导向,按照科技与产业、平台、金融、知识产权、人才、民生和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思路,大力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和孵化器两个倍增计划,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 以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政策红利将不断释放;广州连续5年位列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第二(不含直辖市),13家企业获评《快公司》2015年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入选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连续6次蝉联世界第一。夺得广州城市公共治理榜单2015年度行政透明度榜单冠军。
  —— 孵化器发展势头良好,新增34家、增幅为40%,累计达119家;新增孵化面积150万平方米、增幅为30%,累计达650万平方米。14家众创空间获批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支持体系,30家被省科技厅认定为众创空间试点单位,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 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迅速,新增263家,是过去两年总和、增幅为16%,累计达1919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10家、增加了3倍,累计达145家,科技创新企业“广州板块”正在形成。
  ——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8家,数量居全省第一;新增企业建设研发机构434家。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达到19家,占全省的73.1%。获国家科技奖励23项、省科学技术奖励160项,分别占全省获奖数的51.1%和64.3%。经市政府认定的科普基地总数已达91家。
  一、2015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谋划创新驱动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创新政策体系。
  确立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广州的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要求发挥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走在前列,在服务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中担负更大责任。省委胡春华书记两次到广州调研指导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汇报,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指出方向、明确重点。2015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任学锋书记作了“坚持市场导向打破路径依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讲话,对全市创新驱动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和动员。2015年12月,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对广州的科技创新提出明确定位,要求以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为导向,重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着力打造以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民营科技园、国际创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为核心的广州城市科技创新走廊,发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州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的创新引领作用。分管市领导多次带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系统分析了科技创新的症结和短板所在,明确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金融融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孵化器发展等重点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
  出台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全方位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形成了以《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为主体,含金量较高、处于国内前列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1+9”系列政策),涵盖企业创新主体、创新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创新平台服务能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等方面。同时,在“1+9”政策框架下,结合我市重点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细化的政策措施,包括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发展众创空间、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等文件,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政策活力。
  加大科技工作统筹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强化科技部门的创新和统筹职能,加快科技行政部门向核心经济部门的角色转变和职能定位,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科技就是抓发展”的“大科技”工作理念。二是加强市区联动。围绕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创新驱动的重点工作部署,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与各区政府主要领导签订落实创新驱动重点工作责任书,按照8个方面10项内容分解考核指标,逐项明确年各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任务。建立了市、区科技系统领导班子深入一线调研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工作机制,每年服务跟踪企业不少于1000家。三是加强部门协同。主动与市直单位沟通协调,得到了发改、工信、财政、商务、国资、金融、统计、税务、知识产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的合力不断增强。
  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按照“顶层设计、流程再造、分权制衡、功能优化、权责统一、公开透明”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科技管理阳光再造工程,探索建立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又适合市场规律的科技管理制度。一是转变管理方式。转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推行简政放权、简政让权、简政还权,工作重心转向抓宏观战略和政策统筹。二是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全市重大战略任务和产业化目标,将原市科技计划体系优化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源头创新和创新环境4大板块10个专项,着力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等问题。三是完善项目形成机制。指南编制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改变项目管理“一杆到底”的状况,实现“立管分开、管验分离”。规范项目立项决策流程,评审专家随机抽取,将专家评审结果作为项目立项的唯一依据,取消自由裁量权。四是改革支持方式。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实行前期资助、后补助相结合的引导式经费投入,科技专项经费用于企业(或企业牵头项目)的经费以及后补助支持的经费比例均已超过70%。五是全流程公开透明。在全国率先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实行信息全流程公开、公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
  (二)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迅速。力抓高新技术企业这一“牛鼻子”,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健全覆盖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等不同阶段的科技扶持措施。从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入库到省科技厅受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再到正式获得认定,分别给予企业60万、20万、100万元的补助。在上述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201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3家,累计达1919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增幅接近过去两年之和,相比前四年()年均约130家的增长有较大的提升。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420亿元,较上年度同期增长8.2%。
  加大对企业研发支持力度。一是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进行后补助,切实提高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按研发投入少于1亿元、1—5亿元、5—10亿元和大于10亿元4个档次,分别给予不同比例的补助。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专项资金共支持我市企业1326家,市、区两级财政安排资金合计9.5074亿元,上报推荐享受省财政补助近5亿元。二是大力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推动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由市、区财政按比例给予100万元扶持。2015年,共安排经费约4.38亿元。
  产学研协同创新初见成效。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企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大力推动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政府搭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唱戏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机制体制创新,在广州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原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框架下,围绕健康医疗、光机电一体化、3D打印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了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创新联盟、广州3D打印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广州智慧物联协同创新产业联盟等 12个协同创新中心(联盟)。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健康医疗领域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已实施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三期项目。突出专家治理模式,聘请钟南山院士担任专项总师,负责统筹重大专项的实施和管理。专项实施以来,研发出全国首个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全国第二个二代测序仪及无创产前诊断试剂盒等一批科研成果。
  (三)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国内外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牵头编制了以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方案,并获国务院批复。加快推进示范区的顶层设计工作,组织开展政策、规划、项目等调研,编制广州建设示范区的政策,已草拟《广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草稿)》,提出下一步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为衔接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载体建设需求,优化创新发展区域布局,在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展区域范围的规划思路,做好示范区空间的调整准备。
  加快构建孵化育成体系。一是孵化器发展势头良好,专业化、资本化、多元化的趋势和特征明显。16家国家级孵化器参加全国孵化器考评,有7家被评为优秀,居各大城市首位,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孵化器为龙头、省市级孵化器为主体、涵盖全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二是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涌现了创新谷、创客街、YOU+社区、一起开工社区、羊城同城汇、瞪羚咖啡、伯乐咖啡等50多家模式多样、形态丰富的众创空间,成为推动广州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三是创新创业活动如火如荼。广州创客创新和广东省留学人员创业成果交流现场会召开,近50个创业项目参加现场路演,1000多名留学科技人员代表参加;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总决赛圆满落幕,近2000家企业参会,600多家企业和团队参赛,成功促进了40个企业获得股权融资,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有效突出投资导向,重点推进企业项目融资。
  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和推广应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为660多家用户提供典型应用服务;同时,理顺管理体制,将中心移交中山大学管理,充分依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集聚、孵化育成、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合作共建广州中科院“一院四所”、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中兴通讯广州研究院等开放型科技创新平台。稳步推进广州科学馆筹建工作,落实用地规划红线,确定建筑单体设计中标方案,经多次修改完善编制展教大纲方案。
  加强科技招商和人才培养。实施珠江科技新星人才专项,遴选了203名珠江科技新星,组织“广东特支计划”、“珠江人才计划”申报工作。以人才工作为牵引,建立完善科技招商工作机制,形成市、区、企业“1+1+1”招商联动机制,重点引进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浪潮集团南方运营总部、中铝有色金属研究院、广东通号新岸线公司、中兴通讯研究院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落户。
  全面开展科技交流合作。随着广州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提升,科技创新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对外科技交流活动日益密切。一是打开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继续推动与英国伯明翰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等政府间合作向纵深发展,支持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中乌(万力)国际创新园、广州转化医学研究所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国(境)外先进技术成果向我市转化落地力度,同美中硅谷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促成对外合作项目91项。二是推进穗港澳台交流合作,深化与香港科技大学科技合作,依托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打造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组织穗港研修交流活动,达成合作意向34项;建设广州市促进台资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服务中心,市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台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三是与中国工程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功举办2015年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第20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九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以及问计院士——广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咨询会等高水平会议。四是加强与国内先进城市的学习交流,先后到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调研当地科技创新工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
  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坚持把科普工作作为培养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按照“大科普、大网络、新机制”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动科普场馆建设,推动科普工作新突破。修订完成《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积极组织市科普基地认定,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等10家单位被列入广州市第八批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全市科普基地总数达91家。精心筹办2015年科技活动周,全市共举办各类活动100多场,参与人数达100万人次以上,媒体宣传报道57篇(次);成功举办广州创新创业展、两岸四地科普联展、科普交流与体验展等系列专题展示。邀请多名国家级院士专家开展第20期珠江科学大讲堂,打造高端前沿、影响力广泛的全国科普品牌。
  (四)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科技金融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底,广州地区银行机构获批6家科技支行,创新科技信贷产品30余种,为约600家企业提供银行授信80亿元,实际贷款62.5亿元。设立首期4亿元的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推进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对合作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所产生的本金损失给予50%的补偿,预计一年内带动40亿元、三年共计120亿元资金投入企业。实行科技金融创投联动补助,支持鼓励98家科技企业引入社会投资约12.47亿元。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良好,共出资1.8亿元,累计引导形成15亿元创业投资资本,实现8.36倍放大效应。推动成立广州市科技企业新三板发展促进会。
  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出台了《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和《广州市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探索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加快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印发《广州市科技成果交易补助实施办法(试行)》,鼓励引进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并在广州实现转化,对购买技术成果的广州企业,按技术合同中实际发生的技术交易额的5%给予补助,每个企业单一年度补助金额累计不超过500万元。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于2015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正在开展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交易等相关平台的建设工作。201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增长,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266亿元,同比增长7.75%;实现技术交易5844项,技术交易额259.69亿元,同比增长8.67%;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52.23万元,增长44.75%。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2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58家。
  (五)实施两个“全流程”管理,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
  提升政务效能。一是推行全流程时间管理,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采取倒逼机制,对各项工作进行分段管理,明确承办处室各环节具体办理时限。优化提升OA系统性能,创新设置红灯、黄灯提醒功能,对两次超期的公文亮红灯警示并锁定,承办处室必须请示分管委领导同意并在OA系统注明原由后才能解锁办理。二是推行全流程公开管理。除科技计划项目、科学技术奖评审等各个环节公开公示外,因公出访、公务用车等情况也均予以公开公示。三是公文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未出现因文件存在严重缺陷被上级部门退文的情况,也没有因违规报送公文受到通报的情况。
  增强服务保障。一是稳步推进公车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在确保车改工作顺利完成的同时,对车改后机要、应急以及公务等用车需求,加强统筹协调和合理调配,尽最大程度保障工作开展。二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对委机关和各直属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巡查,规范消防安全管理和用水用电,特别是节假日前统一部署、加大检查力度。
  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44件,办结率100%,其中19件主办件收到反馈11件,8件满意、3件基本满意。组织做好委领导接访、约访工作,积极稳妥处理咨询和投诉,2015年共安排委领导接访11次;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新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和电话等方式处理投诉、公众咨询约7000人次,全部予以回复。积极稳妥解决市属科研机构体制改革遗留问题,推动出台《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市属科研机构体制改革遗留问题的意见》,从根本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集中信访压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会议费支出大幅减少,三公经费支出稳步下降,无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项目。开展行政职权清理工作,编制并公布我委权责清单,其中行政检查事项1项、指导事项3项、确认事项6项、其他职权29项。
  落实党风廉政。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担当,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真正担起责任,种好“责任田”。建立完善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派驻纪检组落实监督责任的工作机制,明确党组领导班子责任清单6大类19条、派驻纪检组6大类16条、党组书记4大类16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原则,将任务逐级分解到人,传导压力,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对各自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签字背书。加强纪律建设,要求党组织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执行党的纪律,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努力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
  (六)各区创新驱动工作成效显著,科技创新特色鲜明。
  各区积极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围绕创新驱动8个方面重点工作, 结合自身创新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取得显著成效。
  越秀区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建成创意大道园区配套创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合羊城晚报社和腾讯公司共建腾讯创业(广州)基地,3家基地被认定为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立黄花岗科技园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科技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专属融资产品和科技信贷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海珠区加快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做实中大新港科技带和南中轴电子商务大道,优化珠江后航道凤凰创意区,形成三大创新发展集聚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超额完成市下达的9家任务;孵化器达1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家(并列全市第二)。荔湾区立足老城区特色,因地制宜,依托配套服务设施相对齐全的街道社区,建设一批新型创业社区和众创空间;利用“三旧”用地、闲置用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孵化器,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荔湾孵化品牌。天河区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立足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主动出击开展科技招商工作,引进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广东浪潮软件、分享通信等重点科技企业40余家。孵化器达30家、众创空间14家,基本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布局。白云区把落实创新驱动各项重点工作具体化,并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及街镇,明确各职能部门及街镇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先后举办了“新三板”挂牌及股权交易业务培训班、“新三板”面对面沙龙活动等培训会7场,宣贯科技创新政策要点。番禺区围绕规上工业企业R&D等创新驱动重点工作任务,逐项制定实施计划,积极深入R&D经费投入较大的科技企业进行走访座谈,协调广汽研究院落户并纳入R&D经费统计范围。花都区深入调查研究,跟踪服务企业,科技部门主要领导20余次带队到110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和座谈,掌握了全区科技创新现状和发展优势。南沙区推动落实科技金融新举措,设立广州南沙科技发展引导基金及南沙区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制定出台促进优质科技企业加速发展的“明珠计划”。广州开发区2014年R&D占GDP比重达到4.2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市首位。累计建成4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2014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考评中,考核优秀率达80%,成功举办2015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现场会,孵化器建设经验在全省各市学习推广。从化区着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重点培育和引导发展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民营企业,扎实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增城区进一步加强科技财政经费支持力度,组织指导企业完成132项科技项目申报,3项科技成果参加2014年广州市科技进步奖评选,20个科技项目获得广州市级以上科研立项,并获得271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比2014年增加500%。
  二、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头至关重要。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从全球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国家大战略中找动力,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一)突出一个主体——企业创新主体。
  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号工程”。抓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加快建立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数据库,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创新小巨人,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并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重点。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过程和认定标准,按照“一企一策”的思路,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育工作。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培育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1500家以上。
  遴选并重点服务创新标杆企业。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规模影响、发展阶段、成长趋势等特点,分类对产业标杆企业、高成长性标杆企业、初创型标杆企业、特色创新标杆企业、平台型标杆企业、科技创新旗舰标杆企业进行遴选;连续5年,每年遴选创新标杆企业100家。对入选的创新标杆企业提供重点服务,帮助解决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把重点综合服务措施落到实处,推动创新标杆企业在全市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走在创新发展前列。
  (二)实施两个倍增——财政科技投入、科技企业孵化器。
  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确保到2017年,全市财政科技经费增加到100亿元以上,引导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加到590 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2.7%。
  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2016年,全市孵化器达到120家,孵化总面积800万平方米。重点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计算科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培育龙头标杆专业孵化器。培育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连锁化的众创空间,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众创空间,引导众创空间向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发展。
  (三)强化三个统筹——财政科技经费、各区科技工作、创新平台。
  加强经费统筹。继续加强对全市科技经费的统筹,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推动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安排实现2个80%,即科技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企业(或企业牵头项目)的比重达到80%以上,后补助经费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加强各区统筹。建立市区联动的科技工作推进机制,市科技创新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联系对口一个区,深入一线加强调研和服务指导,切实解决各区科技创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发布各区和广州地区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的创新指数排名。
  加强平台统筹。整合各类科技园区,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按“一区多园”模式整合各类科技园区,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
  (四)抓好重点任务。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印发实施广州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大胆探索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的环境,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和重大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加强创新空间和产业规划布局,形成点(载体)、线(走廊)、面(枢纽)相结合的创新空间布局,集聚国内外各类创新要素。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立足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的主战场,尽快把国家赋予示范区的各项政策落实推广好,更深层次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大幅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重点建设广州科技创新走廊、珠江两岸创新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等创新载体密切联系、互联互通,整合政策、人才、资本、产业等优质创新要素和资源,形成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共享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创新枢纽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落实创新驱动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对照市、区签订的《落实创新驱动重点工作责任书》中8个方面10项考核指标,建立细致的工作台账,深入各区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科技创新工作任务。
  抓好科技创新系列政策落地。加强对“1+9”系列政策的宣贯力度,针对当前科技创新政策知晓率、到达率不高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宣贯工作力度,切实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抓住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强与国家、省的政策对接,尽快推动已有“6+4”政策落地,并研究提出符合广州特色、体现广州优势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
  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加快设立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投资母基金。全面宣贯广州科技信贷政策,规范管理风险补偿资金,争取每年支持企业1500家以上、信用贷款超40亿元。加快推进省市联动建立广州科技企业孵化器风险补偿制度,对投资于孵化企业的天使投资失败项目,以及对首贷出现坏账的在孵企业给予风险补偿。持续推进科技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争取今年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新增挂牌企业30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0家。每月举办风投资金、创投资金与创新项目的对接会。
  积极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广州超级计算中心,重点支持大数据科学研究,建设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支持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中兴通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广州新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吸引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和技术,积极争取重大科技设施、平台落户广州。发挥广州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平台作用,凝练重大需求,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和技术实力强的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突出企业在成果转化以及技术创新方向、技术路线选择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机制。抓紧推进广州科学馆、广州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工作。
  继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充分发挥广州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平台作用,鼓励和引导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一批各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联盟,推动产业链创新要素整合聚集,努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同时继续大力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计划,围绕我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遴选支持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项目,推动一批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促进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建设一批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研发中心、国际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大力引进国际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推动成立创新企业家联盟,搭建科技创新企业家互动交流平台。注重科技招商工作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从全市层面整体谋划布局,统一制定科技招商工作进度表,切实提高科技项目、企业落户的工作效率和成功率。
  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胆探索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推动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工作。发挥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作用,建立多层次技术交易市场,搭建技术转移平台,建立技术特派员、技术经纪人等转移转化人才队伍,推动科研机构体制和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推动在我市重点产业领域新组建30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深入实施科技惠民工程。继续组织实施广州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三期项目建设,积极筹划四期项目建设。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贵州黔南州、梅州市、清远市的帮扶工作。加强对全市科普工作的统筹,充分发挥广州科普联盟的基础平台作用和服务功能,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推动形成科普基地资源整合和合作机制。继续办好“广州科普讲解员大赛”、“珠江科学大讲堂”和广州科普精品游等品牌活动,推动两岸四地科普合作与交流,编撰科普系列丛书。
  (五)抓好管理素质提升,建设高效服务型机关。
  推动管理升级。深刻认识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高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改变粗放管理方式,创新管理理念、机制、方法和手段,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率、要效益,以管理升级推动发展升级。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管理、系统管理、精细管理、风险管理,科学缜密谋划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要在提高干部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丰富机关文化生活,全面提升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打造良好形象。
  提升政务效能。最大程度压缩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办理流程进行梳理,简化办理程序,规范办理流程,提高行政效率。落实民主集中的科学决策机制,确保重大决策科学民主。加强政务信息公开,继续整合公文办理和业务管理平台,抓好OA系统优化升级。继续加大督办督查力度,在做好市委、市政府督办工作的落实,以及委内对市领导批示、委领导工作会议的常规督办基础上,进一步对全市重点工作、市领导重要批示和全委重点工作进行梳理和筛选,明确任务分工、分解时间节点、规定完成时限。抓好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协调督办,保证代表委员满意率。
  加强党风廉政。深入学习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全会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落实机关“一岗双责”,加强行政绩效考核,完善公务员交流轮岗、回避、考核、问责制度。继续“以案促改、以案治本”,全面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监督机制。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对作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对重要时间节点抓落实。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抓好贯彻落实,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已进入新常态,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抓小抓早,经常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强调自觉,杜绝委机关出现庸政、懒政现象。对科技计划管理制度的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做好日常廉洁性评估,严格防范“破窗效应”,充分发挥科技防腐的综合效应,推动科技信用体系制度建设。
  优化组织机构。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建立和完善组织人事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委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交流轮岗工作,探索建立干部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委属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跟进落实新成立事业单位的组建工作,完成事业单位职能调整,理顺机关与直属事业单位的关系,为全委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配合做好直属事业单位在科研体制改革后的遗留问题,支持相关单位进行改制。探索符合工作实际的长效培训机制,积极开展机关干部境外业务培训工作。推行干部按计划带薪休假制度,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服务和管理。
发表评论:
馆藏&15797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创业展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