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略营销应该从哪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新闻 思想、西方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本问题专题,等等。 应用新闻学DD研究新闻业务活动的原理与技巧。诸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编辑、报刊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网络新闻等。 新闻事业管理和新闻传媒经营学DD研究新闻事业的管理和新闻产业的经 营,研究传播制度和传媒经济。这在中国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紧迫性。 ●新闻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在现当代,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 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资产阶级新闻学理论和资产阶级新闻观。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20.12)标志中国新闻学研究 的正式开始,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 1938 年 3 月 30 日,范长江等人在武汉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 ●徐宝璜著《新闻学》 (1919) ,第一部新闻理论与知识著作,徐宝璜因之而 成为“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又名《新闻材料 采集法》 ,1923) ,第一部新闻采访学著作;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927) ,最早 的新闻史学力作。 ●马列新闻思想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在中国传播, 延安时期出现马克思 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高潮。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对 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948 年 4 月 2 日)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948 年 10 月 2 日) ,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和新闻观点的经典性代表作,标志 着马列新闻理论中国化的彻底完成。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 、1 1956 年 4 月, 中共中央提出 “双百方针” 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改革活跃起来。 , 7 月 1 日, 《人民日报》全面改版,发表社论《致读者》 ,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明显 的变化。新华社和中央广播事业局也积极进行改革。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新闻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进入新时期。中国社会 科学院新闻研究所(1978)和《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记协” ; (中华全国新闻 工作者协会) 、 “中国新闻学会” ; 《新闻战线》 (人民日报) 、 《中国记者》 (新华社) 、 《电视研究》 (央视)《中国新闻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 、 。 新时期以来新闻学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主要表现在:第一,新闻学理论框架 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 对新闻理论基本问题的专题研究开始深入; 第三,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研究成果丰硕;第四,新闻学边缘学科的研究丰富了新闻 理论的内容; 第五, 比较新闻学研究持续推出成果; 第六, 新闻学译著成批推出。 ●西方新闻学起源于德国。形成两大学派:一派偏重于研究新闻原理,称理 论派,以德国为代表;一派偏重于研究新闻业务,称实务派,以美国为代表。20 世纪 20 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传播学的研究,给新闻学研究带来重要影响。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约翰?弥尔顿 1644 年发表《论出版自由》 ,由此发端 形成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该理论主张天赋人权,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强 调个人自由和个人判断原则的优越性,提出“观念的自由市场”和“自我校正过 程”等概念,认为报刊活动应不受政府的控制,主张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传 播新闻和发表意见,使正确意见通过竞争最终得到承认;报刊有权对政府进行监 督,可以与立法、司法、行政平起平坐而成为“第四权力” 。这种理论反映了自 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 它发端于 17 世纪, 成立于 18 世纪, 盛行于 19 世纪。到 20 世纪,后为社会责任理论所替代。 ●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新闻自由是伴随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 担责任,传递信息应真实全面地叙述所发生的事实,交流意见时应表现并阐明社 会目标和价值,并以这种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从而主张有限制的 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事业的干预。这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作了重大修正。 社会责任理论后被纳入传播学“控制分析”的研究范围。社会责任理论在二战后 流行于西方国家,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畅行至今。 新闻传播的基本国情和作为基本国情的新闻传播。2 第二章 新闻 ●新闻的定义: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西方通俗说法) ” 新闻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徐宝璜) ;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 ;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王中) ; 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宁树藩) ; 新闻是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递(梁衡) 。 ●新闻的本质:一、新闻是当前社会生活的反映;二、新闻是社会的公共资 讯;三、新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为什么说,新闻是当前社会生活的反映? 1、新闻本源即新闻的根本来源,新闻本源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 识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新闻事实具有客观实有性和“实物” (实体)性,新闻原 原本本性地及时地报道这些事实。 2、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有客观 事实存在,才有新闻;没有客观事实的发生或变动,就没有新闻。客观事实不会 自动转化为新闻。客观事实经过“反映”即人的发现、传播,才能成为新闻。所 以,在另一方面,没有“反映”也没有新闻。 3、新闻具有地域性(位差)和时代性(时差)。 ●为什么说,新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新闻纪录历史,影响当前,作为社会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新闻史显示,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就 有什么样的新闻。论总体、主流、要件、高端,新闻是有立场和倾向的。这种立 场和倾向或是阶级的、政治的、思想的、情感的、审美趣味的。新闻总是对社会 产生影响,尤在于影响当前,这种影响极为迅速。新闻领域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 地。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它的政治功能,意味着媒介控制和新闻管制,也规 定了新闻的倾向性、思想性、政治性和阶级性与生俱来,只不过是有强弱显隐之 分。没有超阶级超党派、完全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新闻”,也没有不讲政治原则3 和政治立场的新闻服务。 ●新闻的特性: 一、写真性。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必须全部真实、完全真实。绝对的非虚构 性,是新闻与文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新鲜性。新鲜性体现为时间新,内容新。 “新”意谓“不同” ,既不同于 过去,也异乎寻常,带有首次性和唯一性,成于新生和新变。新人新事,快写快 发,规定了新闻不能也不会混同于历史。 三、公开性。公共资讯公开告知,意谓公众性,达到公平性、公正性,新闻 总是“阳光”的。公开性决定了新闻完全不同于情报。 四、纪实性。纪实性亦即事实性、 “写实” 。还表现为形式(表达方式、语言、 结构、风格等)上的“实写” 。纪实性使新闻得以与哲学讲章和政治教义等明显 地区别开来。 ●硬新闻、软新闻;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 闻、娱乐新闻;本土新闻。新闻与信息、舆论、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舆论、宣传 ●信息的定义: 申农:信息是“不肯定程度减小的量”、“两次不定性之差”。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物与物、 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特征传输。” ①信息是客观事物的物质性属性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②信息 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的内涵和意义(内容)。③信息是事物互相联 系相互作用的反映(相互之间的特征传输),是经过传递后呈现出来的。 信息的特性:①知识性与可分享性;②知新性与时效性;③可发现性与可开 采性;④流通性与可传递性;⑤可贮存性与增殖性;⑥能动性与可转换性;⑦可 伪性。 信息与消息、知识、情报概念的复合和区别。①消息装载或不装载信息;消 息总是新近的;消息对重要性的要求比较突出。②知识是一类信息,是经过加工 的高级信息;知识的价值又因人因时因用而异。③情报是特殊的信息,时效性和4 对象性极强,其范围比信息窄。 ●信息种类:自然信息与文化信息;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负效信息;信源 信息与信道信息、信宿信息;显态信息与潜态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 概念区分:信息与讯息、资讯。顺序是信息→资讯→讯息。 信息与新闻两者相同之处:第一,本源相同;第二,都注重变动性;第三, 都讲求知新性;第四,告知的功能相同。 新闻与信息的不同之处:第一,信息比新闻范畴大;第二,信息不如新闻时 限性严;第三,新闻是公共的,信息具有个别性;第四,新闻是公开的,部分信 息则是保密的;第五,新闻的政治性强些,信息的服务性强些;第六,新闻的传 播比信息的传播更讲艺术性(如电视新闻、新闻摄影等),信息传播比新闻传播 方式多。 ●图示并说明新闻与信息的关系:①一切新闻都是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 都是新闻。②新闻是信息的一类,新闻是一类独特的信息。图式:●新闻信息: 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鲜味、 活性、 动感、生生不已,是新闻信息的特质。亦称新闻资讯、新闻讯息。 与新闻信息对应的非新闻信息: 历史信息、 个人信息、 情报信息、 常态信息。 概念区分:“新闻信息”与“新闻”、“新闻事实”、“新闻报道” ①新闻信息概念的三义(三种用法):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新闻信息 的宏观义指信息的一个大类,与“非新闻信息”相对而言,用于观照整个新闻传 播和新闻世界;其中观义用于衡量评价某新闻报道(单篇或一组),指该报道的 新闻分量和新闻价值;其微观义用于考察单元新闻信息和新闻信息单元,是新闻 作品评析的必备项。 ②新闻事实、新闻、新闻信息三个概念在某新闻作品中,往往是同指性的。 新闻作品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事实内含新闻(新闻要素及其合成);新闻体现为 新闻信息。其区别在具体使用及其意涵上。新闻事实概念是考察报道内容的逻辑 出发点和理论术语。 “新闻信息” 既用于指称报道总体, 也用于指称报道的部分。 指称总体时是概指,此时它与“新闻”同其义,说这条新闻,即说这条新闻的新 闻信息总量总值,但“新闻信息”概念更为质实和确定;指称部分时是指单元新5 闻信息,即一条新闻的某新闻信息个体。一条新闻通常属于多元信息新闻,是由 若干个单元新闻信息组成的。此时,新闻信息概念小于新闻概念。 ●新闻信息原理(以信息论新闻):第一、新闻信息是新闻的生命基因(新 闻价值)所在;第二,新闻的“含金量”即新闻信息含量,在一条新闻中指所包 含的新闻信息当量的大小与新闻信息数量的多少;第三、新闻精品力作的新闻信 息指标是硬指标(信息当量)。 ●新闻信息量是一种质量与数量的混合量,一种并不十分确定的模糊量,一 种因人而异的变量, 由一般信息到新闻信息,由新闻信息到一般信息的演变规律。 ●舆论的定义 《美利坚百科全书》 : “舆论指群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 出来的意见的综合。 ” ●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 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一致的看法。” ●舆论构件三要素:舆论问题;舆论主体;舆论意见。 ●舆论生成三阶段:舆论问题发生;意见表露与交换;意见取舍与综合。 舆论的特性:第一,社会性与现实性;第二,评价性与公开性;第三,大众 性与集合性;第四,倾向性与政治性;第五,稳定性与变动性。 舆论的功能:首先,舆论是各种社会信息的载体;其次,舆论是社会的道德 法庭;再次,舆论具有宣泄功能,是社会的调节阀;第四,舆论具有宣传功能与 理论功能。 标语;口号;民谣;街谈巷议;游行示威;骚乱(形态、载体)。 国家舆论、团体舆论、群体舆论、国际舆论、政党舆论、宗教舆论、阶级舆 论、政治舆论、负向舆论;舆论界、舆论源;舆论行为、舆论形态、舆论传播、 舆论制度、舆论监督 舆论环境、舆论导向;舆论调查、舆论评价。 ●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1、社会舆论是新闻重要的建筑材料。新闻反映舆论;“舆论新闻”与社会 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舆论新闻”与传播影响力和传媒公信力;“舆论新闻” 与新闻传播“三贴近”;“舆论新闻”与新闻内容多元构成。2、新闻是社会舆6 论的重要媒介。第一,引发舆论;第二,催化舆论;第三,调控舆论。新闻媒介 的“议程设置”通常就是设置舆论议题。 3、新闻与舆论的来复性互动关系。 ●新闻舆论:以新闻传媒为载传工具的社会舆论。新闻舆论是一种舆论类型 和类型舆论。 新闻舆论构成:①新闻传媒作为“喉舌”推出的舆论;②来自社会的舆论即 传媒对社会舆论的转述。 新闻舆论三层次。①第一层次是国家舆论,即执政的政党和政治力量所表达 新闻舆论,是最高层级的新闻舆论,通常构成其间新闻舆论的主旋律。②第二层 次是社团舆论,是种种社会组织、公众团体舆论的新闻化,因其团体性而具有社 会知觉性,构成新闻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第三层次是群众舆论,或曰公众集 合舆论,主要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公众意见。 ●新闻舆论的特点: ①自为性(自恃性)。新闻舆论总是比较确定有序:不是自发的、随机的、 无目标的,而是有组织的、具体的、有特定指向的,既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又有 明确的目标指向。 重大的新闻舆论和前瞻性的新闻舆论尤表现出执意有为的意识 和意志。 ②强制性。 新闻舆论能够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 迅速转换成社会舆论, 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和辐射力,从而产生无可比拟的舆论动员力、舆论监督力、舆 论意志力。 ③隐蔽性。 以新闻报道为载体的新闻舆论用事实说话, 构成 “无形的意见” ; 甚至,报道的发表也蕴含着意见。这与新闻评论作为公开性新闻舆论相辅相成。 ④多样性。即形态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新闻舆论的四种功能:①新闻舆论的舆论文本功能;②新闻舆论的舆论范 本功能;③新闻舆论的社会生态环境功能;④新闻舆论的社会文化力量功能。 新闻舆论是舆论中的舆论,直接从根本上决定整个社会舆论的形成与发展, 决定社会舆论总体的品质、形态与强度,从而构成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极。 新闻舆论的生成:①社会舆论转换为新闻舆论的必然性。②新闻舆论手段和 新闻舆论策略的惯常性。③新闻信息的发布即新闻舆论的生成。7 ●宣传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观念以影 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宣传“三性”:目的性、理喻性、依附性。 政治宣传、经济宣传、理论宣传、法制宣传、战争宣传、民事宣传、科技宣 传;人际宣传、实物宣传、会议宣传、新闻宣传、文艺宣传、广告宣传、招贴宣 传、课堂宣传;正面宣传、典型宣传、鼓动与灌输;宣传价值、宣传艺术、宣传 效果。 欺骗性宣传即蓄意传播谎言。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的四种意见: ①等同论(全同关系):认为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等同于宣传。 ②并列论(全异关系):认为新闻传事,宣传传理,二者是并列关系甚至是 对立关系的。 ③包含论(大小关系):认为宣传是大概念、种概念,新闻是小概念、属概 念,一切新闻都是宣传,但一切宣传不都是新闻。 ④交叉论(交叉关系):认为宣传与新闻既有各自独立的部分,又有相互交 叉的部分。 ●图示并说明新闻与宣传的交叉关系。有纯新闻、纯宣传;又有新闻与宣传的叠合,这是一个交叉地带,既属于新 闻,又属于宣传。比如一些会议新闻、文件新闻、政策新闻、成就新闻、典型新 闻、节庆新闻,既属于新闻,又属于宣传。“好消息”皆新闻宣传。 “交叉论”规定,绝不能把宣传与新闻混为一谈,但“新闻纸”同时是主义 纸、思想纸、观念纸,新闻与宣传不能生分;同时,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是非紧密 型的。 新闻与宣传的冲突关系:新闻报道事实,宣传传播观点;有时,宣传的胜利 意味新闻的失败。 欺骗性宣传尤其毁坏新闻的根基特别是 “事实” 这个根基。 “事 实为政治服务”、 “图解式新闻”、“迎合式新闻”、“印证式新闻”。 ●新闻宣传8 广义的新闻宣传指新闻传媒所作的一切宣传; 狭义的新闻宣传指具有宣传效 应的新闻传播,落实到新闻稿。此取其狭义。既传播了新闻信息,又宣传了某种 思想观点,新闻与宣传完全重合,叫做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产生的必然性:A、新闻事实是不排斥思想的;B、新闻传播的意识 形态功能;C、新闻舆论的宣传属性;D、宣传对新闻的依附性;E、用新闻事实 说话是高妙的新闻宣传艺术。 新闻宣传的实现:A、新闻事实兼备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B、对新闻事实的 开掘和表现。 新闻宣传的效果 新闻宣传的有效与无效、负效;新闻宣传艺术。 新闻与信息、舆论、宣传的联系状态和关系程度。 ●“三位一体”型:新闻信息一经发布,新闻舆论随之生成,新闻宣传便告 成立。 ●“相互叠合”型:新闻信息亦新闻舆论,新闻事实其表,新闻信息其内; 新闻信息其表,新闻舆论其内;新闻舆论其体,引导舆论其用。 ●“一柱擎天”型:新闻信息独成其事自给自足。 ●怎样理解“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倾向和政治坚定性;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 新闻舆论、新闻宣传的行动力和影响力。第四章 新闻价值 新闻和新闻理论,其基石是真实性,台柱是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概念,19 世纪 30 年代前后,西方国家由政党报纸转变为商业性报 刊,因报业激烈竞争而凸现新闻选择的重要,提出新闻价值问题。 ●新闻价值的定义。 “素质说”“标准说”“功能说” 、 、 。 ●定义:新闻价值是事实能够满足人们新闻消费需求的素质总和,其核心是 新闻信息价值。 辨识:第一,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的信息传播价值,并非“新闻(报道)的 价值” 。后者通常包括它的信息价值、宣传价值、艺术价值等。9 第二,新闻价值是客观的物而非主观观念。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内涵着的一 种质的规定性,有如矿藏,记者和编辑只是发现和实现新闻价值。事实因为有新 闻价值才发表,而非发表了才具备新闻价值。 第三,新闻价值是一种经主观认定并实现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要经过 两度认定和实现,记者和编辑的“代购”行为与“识货”本领,记者和编辑的“受 众情怀” 。实现后的新闻价值具有差异性与多样性。 第四,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是两码事。新闻价值观是人们认识事实新 闻价值的标准与尺度,直接体现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哲学思想、政治倾向、道德 观念、 文化水平、 审美趣味等制约, 新闻价值判断的背后是利益原则和利益维护。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存在显明的差异。 ●新闻价值的特性。第一,新闻价值是一种实用价值; 第二,新闻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第三,新闻价值是一种时间价值;第四, 新闻价值是一种常量/变量价值。 ●新闻价值构成要素: 1、时效性。时效;时效性;时间性;时新性;时宜性;易碎品;第一时间; “活鱼” ;新闻速度。 2、接近性。新闻事实同受众的相关度和贴近度;地理接近性;心理接近性;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 子) ;共同兴趣; “本土国际化、国际本土化”“窄播” ; ;频道(报刊)专业化。 3、重要性。重要性标准的客观性。重要性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重要性 指向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世界的全貌、主流与本质。 “内容为王” 。 4、显著性。显著性谓知名度大能见度高。显著性与重要性存在交叉,其区 别在于: ①重要性其事大而重, 显著性其事可重可轻。 ②重要性事实多新近发生, 显著性事实多为新的变动。③重要性是全体的,显著性可以是要素的。④显著性 总是与趣味性同行。著名性;显赫性;稀奇性反常性。 5、趣味性。趣味性即情趣感。指奇异性、人情味、知识性。或只提人情味。 与显著性、心理接近性相关联。趣味性的品位:雅趣、妙趣与邪趣、恶趣;区分 通俗与低俗,低俗之极是恶俗。低级趣味的 “黄色新闻”是没有灵魂的新闻。 ●举例解说事实的新闻价值=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10 ●为什么说时效性是新闻价值首要构成要素? ●为什么说真实性不属于新闻价值构成要素? ●宣传价值:事物能够达到宣传目的产生宣传效果的内在要素。 ●新闻事实的双重价值: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 ●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与环节:①记者、通讯员的发现;②编辑和新闻机构 的处置;③媒介发送与传通;④受众的接收与接受。 ●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①新闻控制者及其对新闻传播的控制;②新闻 传播者的行为能力; ③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技术; ④受众的接受欣慰的兴趣和水平。 ●新闻价值的判断:推敲事实的新闻性,抓住它最为显著的新闻特征。一是 时间特征;二是主体(新闻事实中的主体)特征;三是意义特征。 ●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四个参照系:第一参照系DD社会背景。主要是时 局、世态因素,指作为“社会环境”的国家政策、世界潮流、时代话题、社会热 点、受众需求,等等;第二参照系DD历史背景。指个体性事实的“历史时间” 性,即它在社会的历史过程中的位置和价值,是第一次还是又一回,其承续性和 发展性如何;第三参照系DD地域背景。或曰地理背景,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 理、媒介地理的不同结构。既坚持本土化,又要从全局性、全球性的角度来审视 新闻事实;第四参照系DD文化背景。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文 化圈层,包括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文化心理、文化取向、文化态度等等;二是 新闻传播作为文化供给的文化“三量” :文化含量、文化容量、文化力量。 ●坚持对新闻价值的理性判断和科学判断。①采取客观公正态度;②结合运 用综合判断、比较判断、具体判断方法。 ●新闻价值理论的理论意义:1、新闻与非新闻的界碑,堵住伪新闻的盾牌; 2、取舍新闻事实的根本性依据,进行新闻评析的重要标尺;3、新闻规律的重要 内涵,开展新闻传播、培养新闻人才的重要指南。 ●新闻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1、抵抗政治暴力造成新闻“沙尘暴”的利器; 2、抵御商业主义侵蚀新闻传播的屏障,反对“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理论 、 武器;3、有效地防止娱乐化消解新闻的严肃意义,扭曲新闻传播。 ●新闻价值原理的应用:1、受众效果始终是第一位的;新闻传播的社会效 果即受众效果;2、增强可读性DD适合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实现新闻由可读11 到必读;3、始终抓住新闻的实际时效,要抢新闻; ●新闻价值与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是具有高新闻价值的新闻;独家新闻具备独家新闻信息;独家新闻 属于尖端新闻。第五章 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是人们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及过程。 新闻信息由信源→经信道→ 到达信宿。 新闻传播和人类社会一样地久远,在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中产生,起源于 原始社会。 ●关于新闻活动起源的两种错误观点: “好奇说” (天性论)“群居说” ; 。 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1、新闻传播的行为属性:人的行为与需要、动 机、目的,人类行为的需要性、动机性、目的性和思想性、智能性、实践性。2、 新闻传播是社会行为。行为主体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人类行为的社会性;新闻传 播专门联系、沟通社会与人的使命、作用。3、当代事业性新闻传播高度社会化, 是组织行为、职业行为、事业行为,具备“公器”性和工程性(从前是零散化、 作坊式、手工生产) 。4、新闻传播接受社会和大众的指令,做与不做往往由不得 自己。5、新闻传播遵循社会行为规范和其他社会规范。 ●新闻传播三要素:1、新闻事实。反映对象;源头;起点;传播内容;事 实的原始性;最刚性要素。2、新闻媒介。传播的中介;传播者和传播工具;最 活跃要素。3、新闻受众。接受者;传播终端;目的地;传播原动力;活性要素。 ●新闻传播类型: 1.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2.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3. “大众传 播”与“小众传播” (宽播与窄播) 。 大众传播的非定向性、广袤性、杂志性;小众传播的对象性、专业性。 新闻传播的小众化趋势与传播分众化、分众化传播;当今专业化传播与专业 化新闻传媒。 ●新闻传播的过程性与及特点: 行为过程、 时间过程、 动态过程、 连续过程。 ●新闻传播的两种过程:①整个新闻传播是一条历史长河,日复一日,周而12 复始;②单元性新闻传播构成新闻传播单元过程。 ●新闻传播单元: ①时间过程 (直线性和链接性) ②动态过程 ; (非直线性) ; ③短促性(快捷性) 。 ●新闻传播的流程与环节 1、选择事实阶段:发现、提取、分析、择定事实; 客观与主观浑成的“经验事实” ;一线记者的作用。2、事实转换阶段:传播符号 和编码;传播文本与发送; “新闻编辑部”的意图和力量;工具和技术水平。3、 信息接受阶段:送达与收看(收听) ;视听和解码;接受(含拒斥) 。 ●反馈: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视听反应行为及其过程。 反馈环节与反馈现象;主动反馈与反馈调查;及时反馈与延迟反馈;有效反 馈与无效反馈。 ●反馈的作用:①构件作用(闭路循环系统与开链系统) ;②纽带作用:传 受之间双向互动;前后之间承前启后;③协调作用:协调传者与受众;协调媒体 行为前后一致。 ●反馈的获得:受众研究;效果研究;民意测验等。新闻报道的评估。 ●前馈:传播者对受众预期要求的事先了解,是制定传播方案和传播策略, 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程序与手段。 ●解说新闻传播过程模式:前馈事 实 传 者 新 闻 事 实 新 受 众 新 闻 作 品 社 会 效 益新闻 媒体闻反馈新闻传播的实质;新闻传播的要素;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传播的流程;新 闻传播的“双主体”运作。 ●新闻传播文本(新闻文本) :指进入传播通道的文稿、图片、录音带、声13 象磁带等。新闻文本两大类:记叙性的新闻报道;议论性的新闻评论。 ●新闻文本在新闻传播中处于枢纽位置: 首先, 新闻文本是新闻事实的物化; 其次,新闻文本是传播者的劳动成果;再次,新闻文本使新闻媒体的功能成为现 实;第四,新闻文本是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唯一渠道。 ●新闻语言形式有文字语言、声音语言、图像语言和互联网的超链接。 适用的新闻话语方式与新闻文本创新。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 “三个时期三种理论” :早期的强效果论;后来的有 限效果论;新近的宏观效果研究。 ●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所产生的后果与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是受众效 果(对个人与群体) 、社会效果(对人与社会的影响) 。 效果的类型:1、信息效果、宣传效果、教育效果和艺术效果;2、即时效果 与延缓效果;3、显态效果与潜在效果;4、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5、正效果与 负效果;6、意内效果与意外效果:7、强效果与弱效果。 ●“致效传播” :如期实现新闻传播及其效果期期待。 新闻传播的效果期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果最大化与“零效果” 。 第六章 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 “四有” 合法机构、 : 专职人员、 传播工具、固定业务;即组织性、专门化、开放性。 ●最早的新闻事业是“威尼斯公报” (手抄小报、新闻信) :资本主义商品经 济的产物、城市的产物,出现在 15―16 世纪。17 世纪初叶西欧各国相继出现了 印刷报纸,标志人类新闻事业成熟。20 世纪 20―40 年代,广播、电视诞生,产 生广播电视事业,世界进入“地球村”时代。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出现互联网, 成为“第四媒体” ,具有划时代意义。 ●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人类经济生活的变革与发展(经济条件) ; 2、社会的政治民主和民主政治(政治条件)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技术条件) 。 ●新闻事业的性质:1、广泛反映和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事业;2、为一定的 阶级和政治服务的“舆论机关” ;3、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 ●大众媒介:书、刊、报、影、广、电和互联网、手机。 ●怎样理解新闻事业是为一定的阶级和政治服务的“舆论机关”?①新闻事14 业作为“舆论机关” ;②“舆论机关”的“喉舌性质” ;③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政 治性;④新闻事业阶级性、政治性的产生与体现;⑤舆论机关与“头版头条” ; ⑥舆论机关的差异性;⑦舆论机关的多用途。 ●怎样理解新闻事业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①新闻事业 的产品;②新闻事业产品的信息属性和文化属性;③新闻事业产品的商品功用; ④新闻事业产品生产与营销的产业属性;⑤新闻事业产品的产业化经营;⑥当代 新闻媒介经济;⑦新闻产业的特殊性(影响力经济) 。 ●新闻事业的功能:1、报道新闻;2、引导舆论;3、沟通情况;4、传播知 识;5、提供娱乐;6、赢取利润。 ●为什么说, 新闻事业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报道新闻和引导舆论?而报道 新闻又是它的首要功能? ●新闻体制:新闻事业构成体系与管理制度的总称,包括新闻事业所有制和 新闻传播政策、传播控制方式等等。 ●当今世界三大新闻体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 作体制;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公私兼营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 国有的有限商业化运作体制。 ●国有国营制新闻事业:1、所有权完全属于国家;2、政府控制媒体的领导 权与编辑方针;3、媒体同时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4、实行有限商业化 运作。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不同:所有制不同;新闻价值取 向不同;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同。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在 18 世纪前,主要个人经营;从 18 世纪起开始成型;其 基本体制形成于 19 世纪 40 年代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以后;19 世 纪末以前, 适应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以大众化廉价报纸 (便士报) 为主流; 19 世纪末开始,随资本主义经济的父子开始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而进入垄断阶 段。以谋取利润为目的,集中垄断和全球扩张是当代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主要特 征。 当代资本主义新闻事业通过报团和财团控制所有权, 通过广告控制经济命脉, 通过国家机器控制政治倾向,通过通讯社控制报道内容。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继承与发展,至今已有 80 多年15 历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新闻媒介属于国有,不存在私有 新闻机构;形成以党报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样式、多类型的结构体系;实行“党 管新闻” ,同级党委和党委宣传部管理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社会主义新闻事 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讲政治” 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要求,新闻领域同时是社会主义的舆论阵地、宣传阵 地和思想阵地、文化阵地,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 消费需求和思想文化需求;坚持讲“两种效益” ,社会效益置于第一位。 ●新闻传播制度:直接或间接制约、规范新闻事业的社会制度。包括新闻媒 介与政府、社会、群体、大众的关系、言论出版自由与权利、新闻媒介的责任和 义务等。 ●新闻事业的几种管理方式: 1、法制管理。由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传媒业实施的管理。运用相关法 律条款对媒体及新闻传播者的涉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实施法律制裁,具有强制性。 常见的“判例法”实施。 2、行政管理。由政府(如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广电局)根据相应的行政 法规和自身的行政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对传媒业进行实施的管理。内容包括:审批 媒介机构的设立;确定媒介机构的传播形式和经营范围;规定媒介机构的工作职 责及权限; 审批并管理对媒介机构的财政拨款及物资供给; 审批和管理新闻发布; 组织和协调媒体对重大事件的采访;管理外国媒体驻在机构及人员;规定禁载事 项及要求; 实施对媒体违纪行为的行政惩处; 对媒介传播内容的鉴别审查; 等等。 3、行业管理。由新闻行业组织(如记协和报协、广电协会等)进行的管理。 包括:由新闻行业组织制订行业章程、公约、准则等行业管理规程;由新闻行业 组织根据行业规范对媒体及媒介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组织建立相应 的行业仲裁和监督机构;接受社会和公众的批评与监督;监督和检查媒介机构自 律的情况;等等。第七章 新闻传媒 ●媒介?媒体?传媒?新闻传媒:P164-165 新闻传媒并非纯而又纯,报纸通常四大块:报道、评论和副刊、广告。新闻16 传媒不等于新闻传播。 ●新闻传媒的特性: 1、物质性。属于“器材” ,使用的物质材料和质地、功能不断进化;2、工 具性。使新闻信息“物化”的传播工具,其存在以传播者的使用为前提,是一种 社会化了的工具。3、多样性。古今中外,图像、文字、声音并存以传播新闻。 ●“四大台柱” :报纸、新闻期刊、广播、电视。 ●报纸。通过文字、图片及版面传播新闻以散页形式定期出版连续发行的印 刷媒体。最早产生的新闻传媒,是城市的产物。报纸传播的优势:选择性强;持 久性强;简便;低廉。弱点:时效性受制约;不够直观;读者要识字。 ●新闻期刊。通过文字及图片向读者提供新闻内容的定期或不定期印刷传 媒。 每期版式相同, 顺序编号出版。 现当代新闻期刊主要刊载时事性专稿和言论, 以“深广”取胜。 新闻期刊的优势和弱点与报纸相同而更为突出。 其优势通向相对稳定的读者 群。 ●广播。由电台向听众提供各种声音节目的电子传媒。广播传播功能多样, 新闻广播分单纯播讲和音响报道两类。广播的优点:时效性最强;声情感染人; 相对简便。弱点:没有选择性、保留性;受通俗化限制而难得深刻;立体感远不 及电视。 ●电视。向观众提供声像合一传播内容的光电传媒。具有多种用途的媒体, 娱乐功能十分突出。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含主持人、出 镜记者) ,感染力强;时效性强;社会影响大。电视新闻传播的弱点:保留性差; 成本高。电视新闻播报、电视深度报道、电视纪实报道、电视时事评论(谈话节 目) 、电视新闻评论。 ●新兴传媒和多媒体、新媒体:P171-176 ●新闻传媒组织是社会组织:①新闻传媒组织是社会新闻信息流通的中介; ②新闻传媒组织是按照新闻产品生产的结构与流程建立的机构; ③新闻传媒组织 是独立自主经营的“单位”和集体。 ●新闻传媒组织的社会组织目标:①新闻传媒组织有经济目标;②新闻传媒 组织有事业目标。影响力与公信力;知名度与美誉度。③新闻传媒组织有社会公17 益性目标。优秀的集体“公民”“社区媒体”与“媒体社区” 。 。 ●新闻传媒组织形态包括决策领导机构和业务运行机构。 ●中国的新闻传媒实行“政府领导制”模式,党管新闻,各新闻机构设党委 会(党组) ,社委会、编委会,由上级党委任命。党委书记是第一把手。大致有 如下三种运行方式: 第一种,社长负责制;第二种,总编辑负责制;第三种,行政负责制。广电 系统特有的决策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接受党委宣传部和广电行政部门的领导。 ●传媒集团:社会组织、经济集团、大型传媒组织。 ●中国大陆新闻传媒集团第一家: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于
成立。 中国传媒集团的产生缘于传媒的产业化改革。1、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 境及其催生力。2、传媒业发展规律、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报业: 增加数量, 扩版。报纸商品性、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发行、效益 与经营等理论探讨、思想准备) 。3、组建传媒集团,是为了联合创造新的生产力 (产业结构、产业资源、产业实力、产业活力) ,增强抗风险能力(内部、外部) 。 ●国家新闻出版署曾规定了申请建立报业集团的五条最低标准:1、媒体实 力――拥有一张主报和子报刊 4 种以上;2、经济实力――沿海发达地区年利税 5000 万元以上,西部地区 3000 万元以上;3、人才实力――编采人员高级职称 占 20%,经营技术部门中级职称占 15%;4、技术实力――具备 200 万份对开张的 印刷能力;5、发行实力――期发数在 60 万份以上,并有自主的发行渠道。 ●中国的传媒集团:报业集团、广播影视集团、出版集团。 截至 2003 年 6 月,经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建立的报业集团共 39 家。其中, 中央级 2 家,省或直辖市级 24 家,市级 13 家。 1999 年 6 月,江苏省无锡市组成了广播电视集团; .,全国第 一家省级广电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成立, 正式拉开了国内广播电视传媒集 团化的序幕。中国广播影视集团于
成立,是中国最大的传媒集团。 湖南 5 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出版集团、长沙 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 ●新闻传媒的经营 “经营” ,指对企业的筹划和管理。在于通过周密的筹划和科学的管理,使18 企业有效运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发展目标。 新闻传媒需要经营:①作为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新闻传媒也是企业,面对 市场和市场规律;②要按照现代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经营方式组织有效的经营;③ 以高效的经营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 ●新闻传媒的经营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营销策 略、营销方法等。其关键是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建立、发展和维护。 ●各种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的经营;集团经营、频道(子报) 经营、栏目(节目)经营。 ●新闻传媒经营项目: 1、报刊发行;2、 (广播影视)节目制播;3、广告刊播;4、 (通讯社)稿件 营销;5、资本运营:传媒投资、融资活动;无形资产经营;6、其它经营项目: 文化娱乐、体育旅游、酒店、房地产等经营项目;相关产业与上游、下游产业。 ● (广播影视) 节目制播。 广播电视媒体制作和播出节目。 制播成本与核算; 直接销售与“二次销售” ;收视率;制播合一与“制播分离” 。 ●新闻传媒经营策略:1、效益经营;2、规模经营;3、特色和品牌经营;4、 多种经营。 ●特色和品牌经营:传媒的特色立足与品牌竞争;传媒的特色经营与产品特 色、特色产品;传媒的名牌、传媒品牌与传媒核心竞争力。第八章 传播者与受众 ●新闻传播者:专指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刊播等新闻报道的业务人 员,包括报社、新闻期刊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新闻单位 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评论员、新闻译制等。 “准新闻人”“新闻线人”和“公民新闻工作者” : 。 ●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 指新闻传播者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群体中拥有的地 位与身份。第一,新闻传播者是为受众而产生、存在和工作的职业群体。第二, 新闻传播者是“消息灵通人士”“把关人” 、 。第三,新闻传播者是反映时代、记 录历史的人。第四,新闻传播者是大众和社会的“教师” 。第五,新闻工作者是 “文化人” 。第六,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活动的活跃分子和专门家。19 ●“无冕之王”的说法: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的英国。《泰晤士报》被认为 是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 其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成员, 人们因此称之为 “无 冕之王”。西方社会沿用这一称法至今。 “新闻记者是什么人?假使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桥上的t望 者。 他要注意来往船只, 注视在地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 ” (普利策) 陆诒:当好记者要做“两广总督” :广结报(媒体)缘,广结才缘。 张西洛:做一个好记者要读一万本书,行一万里路,认识一万个人。 ●江泽民
视察人民日报讲话:新闻工作者要打好五个根底:理论 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发扬 六种作风: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 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 ●政治素质:1、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2、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3、 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4、具有较强的政策意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 要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马克思) 。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新闻职业道德的文本形式 有规约、条例、守则、准则。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 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 1991 年 1 月 19 日通过,1994 年 4 月作第一次修订,1997 年 1 月作第二次修订。共六条: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 向;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5、保持廉洁奉公的作 风;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解读:P210 ●工作作风 1、吃苦耐劳;2、求实创新;3、文明礼貌。 ●为什么说,新闻人应当是“杂家” (通人)?“杂家”是怎样体现的?(博 学,学识渊博,见事通达,像一部“百科全书”) 。 ●什么样的记者是“学者型记者” :博为基础,专为特长,博专结合。 ●基本功:1、调查研究能力;2、新闻敏感;3、语言文字工夫。 ●为什么说调查研究能力是新闻人的首要能力?(奔跑的思考者,思考的奔20 跑者) ●“新闻敏感” ,指迅速感受新闻事实的能力。亦称新闻嗅觉、新闻鼻,一 种心理能力,以天赋的智慧与机敏为生理基础,成就于后天的努力。具有:①灵 感性;②融通性;③创意性;④快速性。表现为:①政治鉴别力;②理论素养; ③知识根底;④思维能力。 ●新闻受众:新闻传播中发生视听行为的群体和个人。新闻受众的实质:传 播的原动力;传播的参与者;被动的接受者;主动的消费者;传播的检验者。 与大众传播的其他受众相比,新闻受众有如下特性:①最广泛的受众;②最 混杂的受众;③文化共同点最低的受众;④最本能的受众;⑤少选择的受众;⑥ 过于敏感的受众;⑦最健忘的受众;⑧最缺乏考证的受众;⑨最易生气的受众。 (比利时罗欧?克洛瑟,新闻大学第 15 期 P56) ●试比较“受众”和“视听人”两个概念。 新闻受众的类型:①受众总体、受众群体、受众个体; ②认知受众、态度受众、行为受众;③忠实受众、边缘受众;④普通受众、 特别受众(特别受众是动机、影响特别的受众,如政府官员、研究人员、情报人 员等) 。 ●新闻受众行为(行动) :人们出于某种需求而接触和使用新闻媒介的活动 及其过程。 ●新闻受众接受传播的深刻动机:①了解DD了解新闻信息的迫切需要,没 有什么事件与人们不相干。②交往DD人们之间互相交往的迫切需要, “社会人” 的社会联系与交往, “虚拟社会”的归属感。③消遣DD解除重压,放松神经, “人情味”新闻、趣闻尤有这种作用。 ●受众的接受行为: 指处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对新闻信息与传播者观念 的接触、接纳。分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这种行为叠加或持 续,便由取向到倾向,再到守候传媒、传媒依赖。 ●为什么说新闻受众“不接受” (不是没有接受)也是一种“接受”? ●受众权利:1、传播权。此处指受众的接受权和反馈权,主要是参与传播 的权利。2、知情权。指通过传媒获取新闻信息的权利。3、选择权。指受众享有 自由地选择与使用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权利。4、监督权。指受众通过新闻传媒行21 使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监督权,和对新闻传播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 ●新闻传受关系构成 ①宏观的传受关系构成: 新闻传播者整体与新闻受众整体之间存在的传受关 系。②微观的新闻传受关系构成:发生和存在于某新闻信息与视听人个体之间。 ③中观的新闻传受关系构成:某传媒与它的受众群构成的传受关系。 ●传受关系的构成专指某新闻传媒与对象化受众群之间实际发生和存在的 供给与消费关系,即中观的新闻传受关系构成。就双方的关系程度而言,有紧密 型的、非紧密型和松散型的。 实际构成和存在的新闻传受双方关系,第一,从传播学理角度说,两者之间 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二,从媒体功能角度说,两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 务的关系。第三,从实际应用角度说,两者之间是被选择与选择的关系。 ●新闻传播的本位:以谁为中心开展新闻传播。传播者本位;受众本位。 传播者本位以传播者为中心,只是从传播者的意图出发,不考虑受众的新闻 需求,不考虑受众的接受实际,不考虑新闻的受众效果,新闻报道充斥说教味、 霸权腔。 ●受众本位的内涵:一是受众权利本位,切实保障受众的知晓权和发言权。 二是受众需求本位,始终对准受众的具体新闻需求。三是受众效果本位,以受众 接受不接受,赞同不赞同,满意不满意为效果检测指标。四是受众调查本位,任 何时候都反对报道策划和新闻采编闭门造车。 ●受众需求:对象化的受众群体的基本一致需求,是受众需要的核心内涵。 ●受众调查:传媒了解受众需求和传播效果和活动,传媒沟通受众的基本途 径和手段。第九章 新闻传播自由 ●新闻传播自由:又称新闻自由,新闻活动自由,人们传受新闻的自由。新 闻传播自由并不是新闻传播者的专利,更不等于新闻传播者的新闻活动自由。 新闻传播自由的口号是资产阶级在利用新闻事业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 首先提出来的,它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首先提出的是“出版自由”,然后提出 “言论自由”,最后提出“新闻自由”。三种自由统称为“表达自由”。22 ●英国诗人、 政论家约翰? 弥尔顿在英国国的演说 《论出版自由》 ; 1859年,英国约翰?斯图亚尔?密尔出版《论自由》;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 过人权宣言第一次用法律形式把言论出版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下来; 1791年, 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特别强调国会不得制订剥夺公民言论出版自由 的法律。 美国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名言:“民意是我国政府存在的基础,所以我们先 于一切的目标就是保持这一权利;若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 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迟疑地立即回答:我宁愿要后者。” 1948年3月至4月间,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通过了《国际新闻 自由公约草案》;1951年召开的国际新闻学会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四方面内容。 ●国际新闻学会1951年提出的新闻自由四条:⑴采访新闻的自由;⑵传递新 闻的自由;⑶发布新闻的自由;⑷开展新闻批评的自由。 ●新闻传播自由的实质:(1)新闻传播自由是一种政治自由;(2)新闻传 播自由是一种相对的自由;(3)新闻传播自由是一种具体的自由。 ●为什么说新闻传播自由是一种政治自由?①新闻事业有阶级性和政治性 决定了新闻自由的阶级性和政治性。②新闻自由从来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权 利,是统治阶级的特权。③历史上只有阶级的政治的新闻传播自由,没有超阶级 超政治的新闻传播自由。 ●新闻传播者的新闻自由:新闻传播者通常成为新闻传播自由的化身。如果 这种自由,新闻自由就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新闻传播者的新闻自由是一种群 体法人自由,一种特殊的表达自由。 ●对新闻自由的社会控制 缘起:①对新闻自由的控制来自新闻自由本身;②对新闻自由的控制来自社 会总体系统,是社会整体规范对新闻自由的制约;③对新闻自由的控制在于营造 良性的新闻传播生态,指向新闻传播制度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 性质:①对新闻自由的控制是社会控制,是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②对 新闻自由的控制由官方施行,是当政者统治权利的一部分,官方管理社会、治理 国家的一个基本方面;③官方对新闻自由实施的社会控制是国家手段;④对新闻 自由的控制是意识形态控制,在于控制社会的资讯与舆论、思想与文化,从而确23 保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性、权威性与排他性,确保新闻传播为当时政权和政治服 务;⑤对新闻自由的控制首推政治问题,关涉国家安全与政权稳定的政治问题为 重中之重; ⑥对新闻自由的控制在于控制新闻传播的自由度, 惩处违法违规行为; ⑦对新闻自由的控制表现为对新闻自由的限制。 ●社会控制新闻自由的手段包括“新闻他律”和“新闻自律”。 ●新闻他律。 “政府、党派、社会集团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规定 等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 ”包括:1、新闻法规;2、新 闻政策;3、新闻行政管理;4、社会监督。 ●新闻法规。国家制定的有关新闻传播的法律、法令等法律文件。 ●新闻政策。政党或政府关于新闻传播的指导方针、基本准则、活动规范。 通常以政党或政府决议、决定、指示、讲话等形式出现。新闻政策有广义与狭义 之分。 包括新闻管狭义的新闻政策专指新闻报道政策, 在社会主义国家又称为 “宣 传纪律”。 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的不同:1、新闻法规由立法部门制订、司法部门执行, 新闻政策则由行政部门制订和执行。2、新闻法规具有相对稳定性,新闻政策往 往具有阶段性和权宜性。3、当没有新闻法规(条款)时,新闻政策便同时起新 闻法规的补充和实施细则的作用。 ●新闻自律。“新闻从业人员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其目的是保障新 闻自由和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对社会和国家尽责。”新闻自律的内容:1、社会 公德,如诚信、公平、正义等;2、新闻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正确处理新闻工作 者与客观事实、社会大众和新闻工作内部的关系。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追惩制”和“预防制”。 ●了解资产阶级DD资本主义新闻传播自由的历史蜕变过程。 了解列宁对资 产阶级新闻自由口号的肯定态度和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批评态度。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金钱和资本的自由。 1、 2、 金钱支配的新闻自由为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3、金钱政治操纵新闻媒 介和新闻传播。 ●资本主义国家关于新闻自由的欺世骗人之谈:1、关于“言论出版自由”; 2、关于“自由批评政府”;3、关于“无冕之王”;4、关于“新闻自由流动”。24 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也是人类文明的成果。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1、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全体人民的政治权利;2、社 会主义新闻自由摆脱了金钱和资本的奴役;3、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社会主义民 主和法制规范下的自由。第十章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报道 “基石”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是报道新闻的保真性和保真度, 论: 是一个内涵相当深广的理论命题,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原则是一个多义系统,内含有没有、是不是、确不确(正确、准确、真确、精确、 至确)、对不对等意义,既论报道的对象,也论报道本身,还论报道效果;既是 观念理论的,也是技术理性的。 陆定一:“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 还是这个问题。” ●马克思《 〈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 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这是好报刊与坏报刊的区别。“不真实的思 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伪造不真实的事实,因此也就会产生歪曲和撒谎。” 列宁:“要向公众全面报道和阐明真相,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作见 不得人的报道。” 毛泽东:“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 ●什么是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1、报道完全真实的新闻事实;2、新闻报 道达到个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相统一;3、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 ●什么叫做报道完全真实的新闻事实:1、真实的新闻要素;2、真实的事实 情节与细节;3、真实的新闻背景;4、真实的概括性事实。 ●新闻报道个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相统一: 1、哲学依据: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个体真实: 局部真实、微观真实、个性真实,单篇新闻的真实;总体真实:全部真实、宏观 真实、共性真实,整个新闻报道的真实。3、两个真实相统一:单篇报道从事实 类的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把握事实, 通过一件一件个别事实去反映事实总体的全 貌和共性。4、个体真实是达到总体真实的必要条件、前提性条件;总体真实绝25 非个体真实的简单相加,总体真实从根本上规定了个体真实的本义和运作。离开 了总体真实,个体真实不能真正成立。5、两个真实相统一规定,要对新闻事实 同时进行微观观察和宏观考察,避免就事论事,以偏概全。 ●报刊的有机运动:马克思《摩塞尔记者的辩护》:P268 ●新闻报道要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 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事物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由事物的特殊性构成,包括 事物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认识事物,要认识现象,更要把握本质,本质 才是真相。2、事物现象与本质具有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假象、歪象、表象与本 质相背离,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屡见不鲜。新闻事实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时空,其 背后的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有的新闻事实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新闻事 实由于人为的原因,往往现象掩盖本质。3、揭示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形成真 知灼见,把新闻事实的社会历史内容开掘出来,这是忠于事实的表现。也是对新 闻报道更高的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够深入揭示时代特征,真实反映历史 进程。停留在一种种表面的现象和现象的表面上,只是抓住皮毛的新闻报道是肤 浅、平庸的,甚至是片面的、错误的。5、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与按照既定的所 谓“本质”去寻找事实以印证先验的观点,是两码事;后者是从主观意图到客观 存在,是先验论。 ●为什么说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报道的第一原则?1、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 命,没有新闻报道的真实,便没有新闻报道的一切。2、真实性是受众规律的硬 性规定,读者只相信千真万确的东西,受众的第一心理是求真心理,拒斥欺骗。 3、真实性是历史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报道要 绝对忠实于事实,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 ●广义真实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狭义真实指新闻报道的真确性,与其 相对应的概念是“有”或“没有”,即新闻事实的有与无,包括全有或全无、部 分有或部分无。狭义真实对虚构新闻、捕风捉影“严防死守”。 ●新闻报道的狭义真实:1、新闻事实的实有性、确定性、确凿性、可靠性, 排斥任何假定性,半真半假也是假。2、反映事实的确实性:一是一,二是二, 不夸大,不缩小。一是确切,二是真切(清楚)。26 ●新闻“客观性”的命题:客观报道(文本的)→客观报道方式(技术理性 的)→客观报道原则(新闻理念的)→客观报道思想(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的)。 港口新闻联合社(后改名美联社)因经济因素而采取的尝试;只叙述事实, 不表示意见。 新记公司《大公报》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八字方针。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新闻报道合乎新闻事实本来面目的特性。是新闻传播 者客观地认识新闻事实通过具体新闻报道的反映,属于认识论范畴。同事实的客 观性不是一回事。 ●客观性的内涵:1、内容上的客观性,指新闻报道忠于客观事实不走样, 充分尊重事实,不外加意见,更不是偏见。2、形式上的客观性,指叙述新闻事 实的手法、 语言、 体裁等保持客观色彩, 通过事实本身的逻辑去显现倾向和观点, 慎重地准确地使用议论。特别强调把报道和评论分开。 ●达到客观性的一般方法:1、忠实地叙述事实;2、把事实与观点分开;3、 注明消息来源;4、保持报道平衡;5、采用客观的体式。 客观性与真实性(狭义真实)的区隔、分际: 1、真实性主要是就报道的事实及其可靠性而言的,解决“有没有这回事” 。 客观性主要是就新闻反映事实的可信程度而言的,解决“是不是这么回事” 。2、 真实性就报道的内容而言,新闻只有不真实的内容,没有不真实的形式。客观性 包括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才能称客观。由于 形式上的不客观而导致报道不客观,比较常见。3、真实性的标准由新闻事实本 身给出和鉴定,比较容易得到公认。客观性的标准则由主客观共同给出和鉴定, 往往因人而异,因而更讲理性和良知。 ●西方“纯客观报道”谬说:不偏不倚,超然中立, “如果你选择了立场, 那就立刻表明,你不可能客观” 。它在理论上排斥了新闻传播者作为认识主体在 新闻报道中的主体性及其能动作用。 “纯客观报道”只是一个心造的幻影。 ●新闻报道的公正性:新闻报道的公平正义性。与公正相关的若干概念:公 平,公允,公道,秉公,无私;中正,正直,方正,正义,正派。 ●公正性与客观性的区隔、分际: 第一,客观性守望新闻报道的科学合理品格,坚持新闻报道的可信性与真理27 性,侧重倡导新闻理性,反对新闻传播在任何情况下违反事实真相;公正性看管 新闻报道的公有公益属性,坚持新闻报道的正义性、公允性与正派性、纯洁性, 侧重倡导新闻良知,反对新闻传播在任何情况下兜售一己之私和个人偏见。双重 标准、 新闻霸权等直接违背公正性。 第二, 公正性张扬新闻传播的社会公器职能, 指向新闻媒体捍卫公共利益的职责,强调讲直话,并唤起全社会和广大受众对新 闻传播的公开监督;客观性硬化新闻媒体的信息渠道作用,指向对新闻科学的尊 重,强调讲真话,指令新闻人自觉恪守专业精神。第三,比较而言,新闻公正性 更关乎政治,关乎社会,关乎大众的民主权利,新闻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社会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新闻公正是实现大众话语权和知情权 的重要保障。第四,比较而言,公正性更系于主观态度和新闻伦理精神,更关注 整个新闻报道。 ●美国“自由论坛”主席提出了“新闻公正性公式” :准确+平衡+全面+客观 +伦理=公正。 公正性要求全面;公正性要求相关(事实的有关部分与无关部分) ;公正性 要求真诚地对待读者;公正性要求直截了当。 ●倾向和倾向性。 倾向是一种爱憎情绪, 有三层结构。 表层结构即需要倾向, 指从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指向。中层结构即观念倾向,指从一 定观念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深层结构即信仰倾向,指在一定世界观人生 观支配下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取舍标准。三种倾向交叉渗透,构成总体倾向。倾向 的表露即为倾向性。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新闻报道所表明的立场和观点。包括政治倾向、思想 倾向、道德倾向、情感倾向、审美倾向。 突出地表现在反映社会现象的新闻报道中,表现为政治上拥护什么,反对什 么,思想上赞成什么,排斥什么。新闻报道的倾向性集中体现新闻的意识形态属 性,集中了新闻领域各种对峙。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确定新闻报道倾向性正确与错误的标 准是一种思想标准、政治标准、阶级标准。不同的立场对新闻报道倾向性的判定 结果迥然有别。 ●新闻倾向性的表现方式:1、对新闻事实的取舍,报道什么或不报道什么。28 2、报道的时间和规模,报道的快与慢、大与小。3、技术性处理如版面安排、表 达方式、章法、句法、字法。4、评论的配置,配置或不配置,配什么。 ●新闻报道的“无形的意见”与有形的意见。 ●倾向性与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关系:刘少奇1956年对新华社工作的 指示:新华社的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 立场的。” ●为什么说倾向性与客观性、公正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要求新闻报道忠实于事实,没有主观随意性, 绝不可以把事实“没有的加上去” 。2、倾向性要求新闻报道有立场、有观点,有 态度。3、两者是矛盾的。但又互相依存,互相作用。 ●怎样正确处理倾向性与客观性公正性的关系:①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 和倾向性不可偏废。②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制约倾向性。③坚持“政治家办 报” ,也反对“事实为政治服务” 。 ●新闻的顽症:中外今昔层出不穷的虚假报道现象。 ●“客里空” :原指前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肆意编造事实的记者,后来 用以概指虚假报道和虚假报道现象。 《新闻记者》评选2004年“十大假新闻” :P287 ●虚假报道:报道失真失实,说到底是事实及其真相的虚假,其严重者构成 谎言、谣言、流言。 ●种类:1、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2、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3、文不对题 的标题造假;4、夸大其词的失实报道;5、违反常识的误导性报道。 事实虚假与意见虚假;显性虚假与隐性虚假;有意失实与无意失实。 ●隐性虚假:①“真事实假新闻”“伪新闻”;②隐匿新闻。隐性虚假充斥 ( ) 瞒和骗,与现实社会的全景、真相与实质相差千万里。这是大假、大伪,严重误 导受众和社会,戕害新闻之魂。 ●虚假报道产生的原因 1、内部原因:一线记者编辑,①动机有问题;②态度有问题;③方法有问 题;④学识有问题。 2、外部原因:社会环境,①社会风气不正(官场、商界、学术界造假成风) ;29 ②商业利益操纵媒体,媒体商业化倾向给虚假报道提供了市场;③内部管理制度 不健全,队伍建设跟不上,业务流程不严密;④外部监督机制乏力。⑤综合打击 不力。 3、天然的原因:真实性的“二律背反” :真实性与时效性的矛盾;真实性与 公开性的矛盾;真实性与纪实性的矛盾。 ●怎样认识虚假报道的危害?新闻界的耻辱; 新闻报道的癌症; 社会的瘟疫。 ●防治虚假报道:①切断商业利益与新闻报道的联系; ②建立报道失实责任追究专项制度;③强化新闻自律管理; ④切实提高新闻队伍素质(思想、道德、知识、作风)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政治规范 ●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党性即政党或政治组织的政治立场。公开承认并坚持自己的无产阶级党性, 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无产阶级党性 为首要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先是提出了“人民报刊思想”,后来又提出了“工人报刊思 想”,最后提出了“党报思想”。其党报思想鲜明地打出“真正的党的机关报” 的旗帜,阐述了党报的性质、使命、形式、工作原则和对党报工作者的要求。 列宁将 “党性” 这一概念系统地运用于报刊工作, 发表了一系列论述阐述 “党 报的党性”和党报工作的党性原则思想。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第一次明确而完整地阐述党 的出版物的党性的含义。P329 ●党性原则与“喉舌论”:党性原则是喉舌论的理论依据,喉舌论是党性原 则的具体应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生发,在实际操作中则“二而一”。 ●党性原则的基本内涵:1、思想上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2、政治上同党中 央保持一致;3、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宣传纪律。 ●正确坚持党性原则:首先,新闻传媒和新闻传播要一体遵循党性原则。其 次,要防止把坚持党性原则简单化,僵化党性原则。第三,要处理好党性原则与 新闻工作规律的关系。30 ●群众性原则 ●基本内涵:1、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内容;2、新闻活动的群众参与;3、新 闻传播的大众化形式。 ●群众性内容:一是新闻报道对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二是新 闻报道对准人民群众的新闻欲望;三是新闻报道对准群众的声音:人民群众的呼 声和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意见;四是对准群众的思想实际,教育群众。 ●群众参与:第一,依靠群众办新闻事业,动员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新闻工 作;第二,认真做好通讯员和通讯网工作;第三,高度重视并处理好读者(观众、 听众)群众来信、来电、来访;第四,充分尊重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践行“三贴近” 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时期以来新闻工作的创举。2、 “三贴近”与群众性原则一脉相承,落脚点在贴近群众。3、克服“三脱离”, 坚持“三深入”。4、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为什么说,“受众是上帝”的提法是不正确的,有害的?P358 ●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引导, 指运用新闻舆论手段以引导人们和社会的传播行 为。其命题和题意从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指导性理论而来。 ●新闻指导性和服务性相伴而生,指导性起于服务而终于服务,不具备服务 性的新闻指导性是不存在的。新闻指导性与新闻服务性往往重合而同一,但又不 能混为一谈。其一,新闻指导性关键在“导” 。其二,服务性是对每一条新闻的 要求, 指导性不是对全部新闻的要求。 其三, 从源头看, 服务性和新闻与生俱来, 指导性由服务性派生而出。从沿革和发展看,服务性是经常的、永恒的,指导性 则具有历史阶段性。 ●马克思、恩格斯《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报纸最大的好 : 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 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 列宁《从何着手》“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 : 者。 ” 毛泽东《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 : 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 ”31 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 : 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 ●实现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1、推出正确的新闻舆论;2、传播正确的社会 舆论;3、制约负向舆论;4、保持舆论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5、妥善处理舆 论热点问题;6、保持舆论常态。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新闻批评指运用新闻手段进行的社会批评, 具体指新闻传播媒介所发表的 对错误的思想言行和种种社会问题予以曝光的新闻稿,有两大类,一类是新闻传 媒登载的来自群众的批评意见,一类是新闻机构自己采编的新闻批评稿。 ●新闻批评的特点:第一,新闻批评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公开批评;第二,新 闻批评具有很大的权威性;第三,新闻批评具有巨大的舆论力量。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新闻批评要“开、好、管” 。 ●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 重要的内容和标志,是“政通人和”的重要表征;其次,新闻舆论监督能有效地 推动三种文明建设,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再次,新闻舆论监督能增强新闻 报道与评论的可读性,提高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再次,新闻舆论监督与 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殊途同归。 ●怎样处理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关系?重点是处理好 新闻批评:一是批评报道的数量控制;二是批评报道的密度控制;三是批评报道 的伤害性控制;四是批评报道的视角控制。32
新闻学概论总复习―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从头学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