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变财务成本管理理理念和模式

【经济学论文】
【会计学论文】
【金融学论文】
【统计学论文】
【管理学论文】
【毕业论文】
您的位置 > 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论文范文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运营模式研究来源: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 作者:kjmiao 时间:
内容摘要:& 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企业要想长久不衰,就要一直处于生存——获利——发展得循环链中,就要实行战略管理,而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占据首要地位。
成本管理是对构成产品及影响产品成本的各个经营环节实施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是以经济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具体表现为成本高,利润少,从而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和理念已不再适应21世纪的全球化经济的需要。本文从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论述现代企业陈本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一起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企业实际的现代成本管理运营模式。
关键词: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Rearch on Current I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Mode
Abstract: Enterpriseis a financial self-sufficiency economic organization which is engaged in 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activities. In order to survive, it will be in the chain of existence - profit – development, will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while cost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is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st management is to constitute products and affect the product cost of each business link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to reduce the cost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Long-term since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centered on the economic resources at the expense of the massive consumptio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s are high cost and less profit. The fact above re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enterprise. While the traditional cost management methods and ideas no longer fit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economy need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status and&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and via discussing the current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theory and method ,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odern cos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ode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na's enterprise actual modern .
Keywords: M C M Research
一、企业成本管理及其作用
(一)企业成本及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生产费用总和。企业成本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企业成本高低,反映了生产耗费的多少,从而决定了补偿数额的多少。它要求通过流通过程从商品实现的价值中获得补偿。如果得不到补偿,就会影响企业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企业成本管理是对构成产品成本的要素及影响产品成本的各个经营环节实施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企业必须研究和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更好地发挥成本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对提高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
企业成本管理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成本管理可以使生产耗费及时得到补偿。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必须对生产耗费进行补偿,而生产耗费是由销售收入来补偿的。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可以在取得销售收入后,把相当于成本的数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费,这样才能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二二成本就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
2.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进行决策。企业成本反映了生产耗费,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努力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首先必须制定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很多因素,而成本就是主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在价格等因素一定的前提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盈利多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必须的依据。
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传统的成本计算理论
成本计算理论可以把一些复杂的因素加以条理化、系统化、简单化,对成本进行定量描述,通过数学方程式使人们直观地看到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成本计算理论可以进行成本的分析、预策和决策,是构建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一项重要手段和内容。
(一)完全成本计算理论
完全成本计算理论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这种成本计算模式将全部成本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企业成本计算仅计算与产品生产相关的费用,而期间费用则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我国企业制造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等四个成本项目。其中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间接费用采取适当方法分配计入相应成本项目中。所谓直接费用是指能够直接明确归属对象的费用;间接费用是指不能直接明确归属对象的费用。
完全成本计算模式不仅能够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而且能够按成本项目反应产品的成本结构,从而便于检查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成本变动的原因。但由于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对计入成本的费用没有按其成本形态进行分类,所以其很多成本项目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包含了固定成本,因此,不利于进行产品成本的预测和决策。
(二)变动成本计算理论
变动成本计算理论时将一定时期发生的成本按其性态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计算产品成本是只计算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变动生产成本,至于固定成本则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变动成本计算模式中以实际发生的各项变动成本(包括变动性直接材料、变动性直接人工费、变动性制造费用等)作为费用的对象,进而计算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而固定成本则作为期间成本计入了当期损益。企业的混合成本则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其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和的形式,再分别计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中。下面介绍一种计算变动成本最常用的模型:本量利(CVP)模型.
本量利模型是进行成本计划和决策的基础模型,它表明了成本、销售数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线性本量利模型由总收入函数和总成本函数两个子模型组成,把两个子模型结合在一起就建立了利润模型,再假设利润为零,正好保本,于是可以推出保本、保利模型。公式如下所示:
利润模型:π=PX-bX-a
其中:π为利润,P为价格,X为销售量,b为单位变动成本,a为固定成本。
当π=0时,即PX-bX-a=0导出保本销售量X0=a/(p-b)
以上模型是建立在两个假设基础之上的,一是企业的所有的成本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二是成本是生产量的线性函数。
变动成本计算理论可以简化成本计算并且能够提供各种有益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短期决策,加强经营控制;但由于企业的对外财务报表是以完全成本计算理论为基础的,因此对其编制带来一定困难。变动成本计算理论还不能适应企业长期决策的需要。
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新模式
企业成本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变,这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已呈现出许多不足。于是出现了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批判和变革,进而在企业界掀起了对成本管理新模式研究的热潮,以寻找出一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成本管理模式。下面介绍几种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一) 作业成本管理
1.相关概念
作业 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互联系、各自独立的活动。企业经营过程的每个环节或生产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可视为一项作业,如市场调查、产品设计、采购、、销售等。产品成本是制造和传递产品所需的全部作业的成本的总和,因而作业是企业实施成本计算与管理的对象。作业的划分不一定与企业的传统职能部门相一致,它可能是跨部门的,也可能是一个部门会有好几项作业,作业的划分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不应过粗,也不可过细。
作业链和价值链 现代企业观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这些作业形成一条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价值链。在这条价值链中,每发生一项作业,都会带来资源的消耗,同时形成一定的价值,随着作业在这条作业链上的传递,价值也在这条链上传递,因此,作业链又表现为价值链,前一项作业形成的价值传递到后一项作业中。
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指引发成本的因素,是生产成本、费用的各种因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并不是每种引发成本的动因都是有必要或合理的,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提示哪些动因是无用的,可以消除;哪些是可以重新配置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最终在成本发生的源头上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作业中心 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负责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的集合。作业中心是成本汇集中心,也是责任考核中心。传统的成本归集与计量考核都是以职能部门来划分的,而在作业成本法下,这一切都是通过作业中心完成,一个职能部门可以分解成许多个作业中心,这样成本管理与控制就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
2.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的出现,使企业成本管理的视角从产品转向作业水平,通过对作业的分析,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在此基础上,相应的产生了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管理是现代企业观下的一种新思维,它将企业管理的中心放在作业层次,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作业、减少作业中的耗费,消除作业中不能使产品增值的部分,从而使作业更富效率,不断改进作业方式,重新配置作业资源。作业成本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作业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第一阶段,是确定作业并进行作业分析。其重点在于:区分必要和不必要的作业,排除作业中的不必要消耗,辨别企业内作业的增值部分与非增值部分。如果某项作业或作业的某个消耗是生产该产品必不可少的、作业的某个部分是可以给该项产品带来增值的,则这些作业或作业所包含的部分就是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部分;反之,则是不必要的,是可以消除的。
(2)作业成本的计算。作业成本管理的第二阶段是成本的计算。成本管理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加精确的计算出产品成本,从而根据该数据来指导企业的其他事项的操作。作业成本管理中企业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作业,其步骤是在作业分析完全的情况下将企业的所有投入宰割作业之间进行分配,再将葛作业的费用在产品中进行分配,其中所有投入就是成本动因之和。
(3)动态跟进。根据作业分析和作业成本计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改进作业,错金企业成本的降低。
(4)计量和评价业绩。把作业作为业绩计量和评价的起点,通过对前三阶段所得资料的汇总和分析,进而对不同作业,乃至于不同职能部门业绩进行汇总和分析,来考核其绩效。
作业成本管理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改进,他提高了产品成本管理的准确性,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是成本管理涵盖了原料供应、科研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从而提供了更加全面可靠的成本信息;但是作业成本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资料,从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配合,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二)标准成本管理
1.相关概念:标准成本 是以产品设计阶段所设定的最优设计和工艺方案为基础,根据料、工、费得合理耗费,在企业现有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下进行有效经营应该发生的成本。它为衡量成本水平的高低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并且为考核各部门的工作业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标准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又称标准成本控制,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进而采取措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方法。
标准成本控制体系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揭示成本差异,据此管理人员按例外管理原则分析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向管理层反馈,并就重大的差异事项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目标的一种成本控制体系。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确定标准成本帮你
实际生产耗用
计算标准成本
计算实际成本
计算成本差异
差异分析及报告
据上图所示,标准成本管理是以标准成本的确定作为起点,通过差异的计算、分析等得出结论性报告,然后据以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成绩或克服不足。
(1)标准成本的制定: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项目组成。无论是确定哪一个项目的标准成本,都需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二者的乘积就是每一项目的标准成本,将各项目的标准成本汇总。既得到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Σ(材料价格标准*单位产品材料用量标准)&&&&&&&&&&&& ①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Σ(人工价格标准*单位产品人工用量标准)&&&&&&&&&&&& ②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Σ(制造费用价格标准*单位产品制造费用用量标准)&&&& ③
→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①+②+③
(2)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成本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相关的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凡实际成本大于标准成本的称为超支差异;凡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的则称为节约差异。
从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可以看出,任何一项费用的标准成本都是有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个因素决定的,因此,差异分析就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下的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
=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用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
同理可得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从而得出:
总差异=直接材料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是企业规划与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企业成本差异的分析,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进一步揭示成本实际执行结果与标准结果不同的深层次原因。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更好的凸显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或在必要时修改成本标准,这对企业成本的持续下降、责任的明确划分以及经营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标准成本管理模式不仅简化成本计算,便于企业编制预算和进行预算控制,更有利于企业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进行产品的价格决策和预策。但由于标准成本难以制定以及标准成本管理需要专业人才,因此目前企业运用还较少。
(三)责任成本管理模式
1.相关概念
责任中心 也叫责任单位,是指企业内部具有一定权力并承担相应工作责任断的部门或管理层次。按企业内部责任中心的权责范围以及业务活动的不同特点,责任中心一般可以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内部转移价格 是指内部有关责任单位之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结算价格。内部转移价格直接关系到不同责任中心的获利水平,其制定可以有效地防止成本转移引起的责任中心之间的责任转嫁,使每个责任中心都能够作为单独的组织单位进行业绩评价,并可以作为一种价格信号引导下级采取正确决策,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一致。
2.责任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是指将企业内部划分成不同的责任中心,明确责任成本,并根据各责任中心的权、责、利关系,来考核其工作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即将企业划分为各种分权的责任中心,确定各责任中心拥有的权力、承担的责任以及对其业绩的奖惩措施,以各级责任中心为会计主体,一责任中心可控的经济活动为对象,一责、权、利得协调统一为原则,以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作为控制的依据,通过编制责任报告进行业绩考核评价,对责任中心进行控制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责任成本管理的对象是各种责任中心,强调对责任中心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责任成本管理的流程图如下:
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责任范围
编制责任预算,制定考核标准
跟踪记录信息,进行责任结算
评价、考核工作业绩,编制责任报告
(1)&&&&&&& 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是指有权发生并控制成本的单位。成本中心一般不会产生收入,通常只计量考核发生的成本,一般只要是对成本的发生负有责任的单位或个人都可以成为成本中心,其只考核成本不考核收益,只对可控成本(可预见的、可计量的、可调节和控制的成本)负责。
成本中心的考核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对预算成本节约额和预算成本节约率的考核和控制完成的。
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节约成本—实际责任成本
预算成本节约率=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成本*100%
(2)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是指即能控制成本,又能控制收入和利润的责任单位。它不但有成本发生还有收入发生。因此,它要同时对成本、收入以及收入成本的差额即对利润负责。
利润中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利润中心,即自然形成的,直接对外提供劳务或销售产品以取得收入的责任中心;二是人为利润中心,它是人为设定的,通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使用内部结算价格结算半成品内部销售收入的责任中心。利润中心往往处于企业内部的较高层次,如分店或分厂等。与成本中心相比,它不仅要降低绝对成本,还要寻求收入的增长使之超过成本,即更要强调相对成本的降低。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可控边际贡献=边际贡献—该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
部门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该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其中边际贡献反映了该利润中心的盈利能力;可控边际贡献衡量了部门经理有效运用其控制下的资源的能力,是评价利润中心管理者业绩的理想指标;部门边际贡献又称部门毛利,用于评价部门业绩。
(3)投资中心
投资中心是指即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又对投资及其投资收益负责的责任单位。它本质上也是一种利润中心,但它拥有最大程度的决策权,同时承担最大程度的经济责任,属于企业中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如事业部、子公司等。
对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是主要使用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两个指标。
投资报酬率=营业利润/平均营业资产
平均营业资产=(期初营业资产+期末营业资产)/2
投资报酬率主要说明了投资中心运用公司的每单位资产对公司整体利润贡献的大小,它能够反映投资中心的综合获利能力。
剩余收益=经营利润—(经营资产*最低投资报酬率)
其中最低投资报酬率是根据投资成本来确定的。通常采用企业整体的最低期望投资报酬率。
剩余收益指标弥补了投资报酬率指标会是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冲突的不足,但由于其实一个绝对指标,故而难以在不同规模的投资中心之间进行业绩比较。
责任成本管理可以协调企业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分权经营模式稳定运行,但由于各种责任中心难以划分,专业性较强,目前只在跨国企业中运用较多。
(四)精益生产
1.相关概念及由来
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是指以简化为手段,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采用适度的自动化来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通过不断改进来消除生产中一切不增值的活动的生产。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它是美国麻省学院在一项名为“国际汽车计划”的项目研究中提出来的。它们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对比后,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称之为精益生产,以针眨美国大量生产方式过于臃肿的弊病。精益生产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优点,力求在大量生产中实现多品种、高质量产品的低成本生产。
2.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集准时生产制和柔性制造的优点于一身,在质量管理上,贯彻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原则,不是依靠检查,而是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就把质量问题考虑进去,确保每一个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唯一正确的方式生产和安装;在库存管理上,体现了节约成本的要求,在满足顾客的需求和保持生产线流动的同时,做到了产成品库存和在制品库存最低;在员工激励上,精益企业里员工被赋予了极大地权利,真正体现了当家作主的精神,并且人事组织机构趋于扁平化,消除了上级与下级之间相互沟通的隔阂,做到全厂上下一条心。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要求。
从以上可以看出,精益生产是一种适应现代化竞争环境的生产组织管理方法。要达到精益生产,有以下几个具体步骤:
(1) 消灭浪费。浪费在传统企业内无处不在:生产过剩、零件不必要的移动、操作工多余的动作、待工、质量不合格/返工、库存、其他各种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等等。精益生产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持续改进生产流程,消灭一切浪费现象,其重点是消除生产流程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
精益生产利用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二不知识个别或几个工序。
A.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如果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保证,那么质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之举。因此,必须将“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的思想贯穿到整个过程,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设计开始,质量问题就已经考虑进去,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安装,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B.消除不必要的移动。生产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搬来搬去的根源。在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的车间里,零件往往需要在几个车间中搬来搬去,使得生产线路长,生产周期长,并且占用很多在产品库存,导致生产成本很高。通过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把生产产品所要求的设备按照加工顺序安排,并且做到尽可能的紧凑,这样有利于缩短运输路线,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动,节约生产时间。
C.消除库存。库存会掩盖许多生产中的问题,还会滋长工人的惰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在精益生产里,库存被认为是最大量的浪费,必须消灭。减少库存的有力措施是变“批量生产”为“单件生产”。在单件生产流程中,基本上只有一个生产件在各道工序之间流动,整个生产过程随单件生产流程的进行而永远保持流动。理想的情况是,在相邻工序之间没有在产品库存。单件生产时间是满足用户需求所需的生产时间。
(2) 改进生产活动。精益生产不仅要对生产流程进行改进,还要对生产活动进行改进,以更好的配合改进过的生产流程。在没有或很少库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要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必须通过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机器检修、呆料的停工时间和减少废品的发生。下面以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和减少废品为例讲解。
A.&&&&& 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减少生产准备时间一般的做法是,认真细致地做好开机前的一切准备活动,消除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
B.&&&&& 减少废品产生。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此外,那些消除返工的措施也同样有利于减少废品的产生。
(3)& 提高劳动利用率。提高劳动利用率,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二是提高间接劳动利用率。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主要措施有一人负责多台机器、在生产设备上安装自动检测的装置(可减少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等;间接劳动利用率可随生产流程的改进和库存、检验、返工等现象的消除而提高。凡是那些有利于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措施也能提高间接劳动率。
总而言之,精益生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它致力于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消灭浪费,按照顾客订单生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精益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而不是最新的管理时尚。
四、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给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外部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目前随着市场格局从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成本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生产性费用所占比例下降,流通性成本比重不断上升。而我国传统成本管理过多地局限于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控制,这就无法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
(二)企业相关人员会计成本管理意识淡化,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基本上局限于对国家颁布的财经法规中有关条例的遵循和执行,还未真正树立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的主人公意识,从而不能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依然沿用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未能采用有效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和理念,成本管理效果低下,产品竞争力不强,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有价值信息;不能准确反映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成本管理的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等。
(三)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一是成本核算范围狭隘。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对企业的供应、研究开发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的外部链更是视而不见,使产品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不能正确评价产品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二是成本信息的不完整性。当前的成本管理力求最大限度地避免成本,并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导致企业只注重提供财务信息指标,而忽视了非财务信息指标,不能满足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所需要的信息需要。
(四)成本管理的研究理论滞后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针对单个成本管理方法的,缺乏对方法之间联系的研究,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实践中,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缺乏联系,引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常常会导致对原有方法很大程度的放弃,从而使成本管理缺乏连贯性,并加大了管理成本。传统成本研究局限于企业内部,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只注意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只注意产品成本本身水平高低,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只注意企业成本管理,忽视宏观成本管理。落后的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导致企业落后的管理机制得不到改善,这些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滞后的成本管理理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必将造成投资和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
五、加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成本管理意识,树立现代成本管理理念
只有树立现代成本意识,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有足够重视,才能摆脱“成本控制即为成本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即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才能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很大的。确实,在相关指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收益,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单纯的成本降低确实是有限度的,因而这种管理是一种消极而不是积极的成本管理。
仅仅让管理人员树立成本意识是不够的,还得让每一个员工都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努力营造成本管理的氛围。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成本管理成为一项全民性的工作。搞好成本管理,仅有成本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全员的现代成本管理理念。结合当前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成本管理专业人员应熟练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和生产工艺特点,做到对产品成本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对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从而使成本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搞技术、不闻不问成本的不良现象,应基本掌握成本管理的方法;其他员工也都应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和了解现代化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企业各级领导应加强成本管理的理论学习,提高决策水平。从
参考文献:
[1]李春华.试论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与成本管理模式[J],湖南轻工业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2期
[2]冉秋红 刘玉凤.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5年第6期
[3]孟凡生.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4]王辛平.浅谈现代成本管理模式[J],中国  
关键词标签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