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托代销商品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承担责任

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基于需求导向视角
最新消息:
【政务公开】
&&人事管理
【审计资讯】
&&审计公告
&&工作计划
&&发展规划
&&审计信息
&&重点项目审计信息
&&图片新闻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
&&绩效审计
&&计算机审计
&&民生审计
&&专题专栏
【党建园地】
&&职责制度
&&队伍建设
&&理论研究
&&党风廉政
&&精神文明
【法规查询】
&&审计法规
&&地方性法规
【内审协会】
&&内审动态
&&理论研究
【审计知识】
&&审计常识
【资料下载】
&&审计文件
&&内审文件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重要文件
&&信息简讯
&&学习资料
&&活动成果
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基于需求导向视角
&&阅读:1361&&字号:
                     &           &&&&&&&&&&&&&&&&&&&&&&&&&&&&&&&&& 湖州市审计局课题组&  【摘要】开展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科学确定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是有效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决策、绩效情况的关键。&  为此,本文紧紧围绕两办新规定,以领导干部“三项权力”运行为核心,以“一观三化一廉”为审计目标来展开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的阐述:其中审计内容部分树立了以“两个需求,两条主线”(外在环境需求和内在受众需求,资金流转主线和业务流程主线)为导向的审计内容设计,重点介绍了业务流程主线的审计内容;审计方法部分:围绕“三项权力”的运行,分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阐述各段的审计方法,分别重点介绍了民主测评的方法、围绕权力运行的绩效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评价中的量化评分评价法;最后,为确保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文章在第六部分提出了五项促进审计成果有效落实的措施。&&【关键字】: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内容&&审计方法&  引言&  审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和鉴证的一种监督活动。它产生于经济受托责任关系,并随着政治、经济、法律等外在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各个层面对审计产品内在需求的演进而发展,这些外在环境和内在需求都构成了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当审计能够适应其环境需求并满足内在需求时,就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在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形成的一种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已经成为新时期干部管理监督机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12月两办颁布施行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这当中既包括资金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业务方面的内容。从目前审计实践看,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主要围绕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展开,以资金流转为主,以经济业务流程为导向的审计内容虽有所涉及,但相对来说关注较少。而业务部分特别是“权利高度集中、掌握稀缺资源、自由裁量权大”等重点部门的业务板块向来都是问题多发领域,因此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也必须重点加以关注。有鉴于此,课题组以“两个需求,两条主线”(即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等外在需求与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及被审计者对审计产品的内在需求,资金流转主线和业务流程主线)为导向来设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以真正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对领导干部履职责任进行有效监督。&  一、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一)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外在环境需求分析&  1、政治环境&  党的十六大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高度,提出了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十七大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完善制度和监督机制的高度,提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并明确要求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深入研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是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的有效途径。&  2、经济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规模和财政收支日益扩大,国家经济资源投入和财政资金支出是国家机器乃至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命脉与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风险随之越大。在某些高危领域,尤其是“权力高度集中、掌握稀缺资源、自由裁量权大”等重要部门,如果监管不到位,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设计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为政府及社会公众提供符合要求的审计产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法律环境&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1999年中央两办印发《暂行规定》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的里程碑,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此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行为。2006年颁布实施的新《审计法》奠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署年审计发展规划》提出推进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深化地厅级以下及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或主导地位的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2010年中央两办颁布的新《规定》正式实施后,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更加完善、干部监督手段更加有力,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上述法律法规是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的重要依据。&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要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相适应,并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完善,这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规律。国家审计机关只有抓住机遇、把握规律,研究适应现代审计环境的审计内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二)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审计产品需求分析&  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只有当公共产品的供给满足需求时,其供给才是有效供给,才能实现产品的内在价值。审计提供的也是一种产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满足审计产品的顾客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生产出高质量的审计产品,推进有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的形成,促进审计实践的深入发展,实现审计价值的长足增值。根据审计产品使用者各自需求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各级党委政府的需求&  我国的审计体制属于行政型,即各级审计机关隶属于当地政府管辖,对政府首脑负责和报告工作,并接受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同时,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从这个角度上讲,审计产品的首要使用者是党委政府。比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研究、决策经济社会各项发展战略部署时都需要参考审计部门提供的情况和意见,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在选人、用人时更需要审计部门提供依据。&  2、人民群众的需求&  随着近几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主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群众百姓和社会各界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也开始关心民主政治权利,在生存权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如发展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等方面延伸:关心国家大宗方针和政府职能履行是否符合民生和人民真实利益需要;关心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涉及民生的政策执行、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情况。而审计部门的审计产品是群众百姓关注自身利益是否得到保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人民群众也对审计产品的有一定的需求。&  3、被审计者的需求&  被审计者最先感受到审计产品的质量、力度、深度和效应,因为审计产品直接反映了他们的功过是非和能力水平,是对他们工作最客观、最权威、对外界产生影响最直接的评价和论断,同时为他们也提供了所需要的可借鉴的审计建议。可是,被审计者身份具有特殊性,他们既是审计产品的第一使用人,又是审计产品的直接指向对象,因此其需求也有其特殊性:即需求偏向于主观和具体操作层面,当审计意见和建议指向他们不能企及的体制、机制和宏观层面时,就会认为审计产品对其利用价值较低,所以他们对审计产品的使用是有选择的。&  (三)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意义&  1、加强干部廉政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等国情与审计监督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它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是这种审计形式适应了加强干部管理和廉政建设的需要,主要满足了各级领导、被审计对象和人民群众等方面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期望和要求。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检查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纪、廉政自律的情况,揭露和处理领导干部任期间偏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违法法律、法律的行为,教育领导干部和被审计单位遵纪守法、廉洁勤政、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内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较好地完成本地区、本部门和单位的各项工作任务。&  2、优化干部监管机制&  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的改革,优化了监督管理机制。将审计监督引入到干部监督管理领域,实现了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互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组织部门按照干部管理监督权限规定确定审计对象。审计机关遵照政府指令和组织部门的要求,依法独立实施审计,向政府及干部监督管理机关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同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促使各部门职能和作用的优势同时发挥,实现了职能的互补,形成协调的监督管理机制。&  3、提高干部履职自觉性&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政绩突出的干部得到充分肯定,而违反财经法纪的干部受到查处,从而促进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自觉遵守财经法纪,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促使领导干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增强了纪律观念。&  4、维护正常经济秩序&  政策法规不健全,制约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部门、单位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紊乱,违纪违规现象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党政部门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严肃财经法纪,规范了行政单位的财务核算,同时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5、完善内部控制管理&  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抑制权利的滥用,对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利给与制度上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合理与否及实施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促使领导干部更重视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并自觉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内部控制程序。&  二、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  1、受托责任理论&  贯穿于现代国家审计的受托责任关系是一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有责任汇报对这些财产的经营管理情况,并负有财政管理和计划项目方面的责任。只要存在受托经营管理的公共财产,就必须承担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就应该由国家审计机关对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随着委托人社会需求层次和水平的变化,受托责任关系的外延在不断变化,促使政府审计不断创新发展。从受托责任的性质看,由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使审计从弊端审计转向财政财务审计,再转向定期财务报表审计;从受托责任的内容看,由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管理责任,导致审计由单纯的财政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发展,并出现了综合审计(即多重目标审计);从受托责任的范围看,由对特定人的责任扩展到对非特定人的社会责任,使审计超出了传统领域,向社会领域审计发展。创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是全面履行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的要求。&  2、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政府服务应以社会公众为导向,要求政府倾听公众意见,增加行政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从而为公众利益表达和参与政府管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与方法。新公共管理克服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责任机制的模糊不清,主要关注管理结果和目标的实现以及管理者对此负有的个人责任,并根据绩效标准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服务,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出发,这就意味着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仅仅关注预算内资金,更要关注占绝大多数的预算外资金和各种形式的国有和集体资产。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绩效评价是公共受托责任的核心,这就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引入绩效审计奠定了基础。&  3、“免疫系统”理论&  国家审计的产生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宪法》所赋予的法律地位和专司经济监督的职责和审计目的看,本质上来讲,国家审计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前提下的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通过预防、揭示、抵御等功能作用,“能够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运用法定权限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也能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应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从而维护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安全和健康。刘家义审计长关于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理论,是在原有审计理论继承基础上的提升、创新和发展,是关于现代审计的本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重新阐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审计工作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形势下,基于干部管理监督和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而衍生的一种具体审计类别或监督手段。按照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国家审计所具有的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功能,具体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其功能的定位应是以服务干部监督管理为基础,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根本,要从常规的干部监督管理服务,向侧重于服务科学发展,维护经济社会安全转变,依法监督和有效发挥在领导权力运行领域中的预防性、批判性和建设性作用。因此,必须研究完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构成。&  4、哲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它可以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指导,它对审计研究和审计工作在思维和方法上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审计研究要想把握住审计工作的一般规律,从而产生出正确的审计思路,开发出合理的审计方法,必须遵循正确的哲学方法论,即唯物辩证法。&  审计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受到审计环境的制约,审计作用的发挥也对所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事实上,审计正是在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责任关系中相互作用下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为适应干部监督工作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审计制度。因此,不同阶段各种组织对经济责任审计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进而要特别注重审计内容的适用性和审计方法的实用性的研究。&  三、国内外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一)国外政府责任监督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为建设符合自己国情的责任政府,已初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如美国1976年制定了&《阳光下的政府法》,该法要求一切行政会议除法定的例外情况,一律公开举行,公民可以旁听。1996&年&《电子信息公开法&》的制定,标志着美国政府信息公开从被动公开转变为主动向公众发布信息,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使政府进一步走向公开透明。2004年,根据《人力资源改革法案》,美国审计总署的名称改为政府责任署,此次更名体现了总署“责任、公正和可靠”的核心价值观,也反映了总署“协助国会实现宪法责任、提高联邦政府绩效和保证联邦政府对美国公民的责任”的历史使命。&  德国为防止个别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危害政府部门在公众中的整体形象,特别制定有官员违法乱纪行为《惩戒法》,如果官员故意或由于一时疏忽违反职守,将受到纪律或司法方面的相应处罚。此外德国国内有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体制和严格的官员收入申报制度,任何一名官员出现问题,大多数都能被及时发现,有关部门也会迅速依法追究行政和法律方面的责任,并根据违纪事实做出相应的纪律处分决定或司法判决。&  法国是以总理为首的政府对国民议院负责,另外总统也对选民承担宪法责任,并对最高法院承担法律责任。在法国,官员的失职或以权谋私等行为,往往成为行政法的惩戒对象,如果发生重大事故,有关人员则会被迫或自动下台,一般而言,即使被裁定没有行政责任,但是如果造成很大损失,部委,政党或单位负责人往往也会主动提出辞职,以免连累政党名誉或使政党败选。此外,在法国还有公共生活透明委员会、审计法院、中央廉政署等民间或官方预防职务犯罪的机构,他们把惩戒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纳入预防腐败的体系,推进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这些都体现了责任政府中的问责制。&  澳大利亚早在1901年的《审计法》中就对绩效审计作了明确规定。但绩效审计的真正开展却是在80年代以后。随着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不断发展,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先后编制了《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绩效审计手册》、《绩效审计业务指南》,从而使绩效审计日益成熟,并走上规范化的轨道。1991年至1992度,绩效审计工作量在全部工作量中所占比重超过30%。澳大利亚的绩效审计分为两种类型:效率审计和项目绩效审计。&  西班牙审计法院是该国对国家和公共部门经济财政活动进行外部监督的最高审计机构,具有审计监督和财会司法监督的双重职能,负责审判掌管公共财物者应负的财务责任,可给违法处以罚款、赔偿或行政处分,触犯刑律者可向一般法院起诉。&  监督、检查、评价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绩效,最终都要体现在对受托者履行责任的考核和不履行责任的责任追究上,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一种政府责任控制制度,构建起实用的审计方法和重要的审计内容对更好地监督受托者的经济责任有重要现实价值。&&  (二)国内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国内相关学者及专家已经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存在着许多待于探讨解决的问题。&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内涵方面,胡力在2002年《如何认识经济责任审计》中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或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真实性、合法性、效益型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行为。”,2010年12月颁布的两办新《规定》中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李金华在2002年《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几点意见》中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又包括了比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审计更广泛的内容,同时在对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方面,又依赖于绩效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是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产物,不是独立的审计类别。”&&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价,曹玉宝在2005年《经济责任审计特殊风险及防范》中指出“审计风险存在特殊性,审计对象变化、审计内容特殊要求、审计程序特殊要求、审计评价特殊要求、领导干部行为都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风险。”&;吕冰在2008年《论防范与控制风险对策》中指出“控制审计风险要建立审计风险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适当确定重要性水平、提高内部审计技术。”&&&  关于审计内容和方法的评价,永玖在2007年《经济责任审计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审计对象不同,领导干部所肩负的责任不同,审计内容应有所不同;党政领导干部肩负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的重任,要确认其经济责任,不仅包括微观经济责任,还应增加宏观经济目标、决策、管理方面的内容;此外规范和细化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容,制定明确的、科学的、相对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王飞在2007“经济责任审计与结果运用问题研究”中指出“经济责任审计与结果运用工作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其根源在于受审计管理体制、审计手段和审计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为用而审,提高审计效能,深化多部门协作机制、引入绩效审计方法等建议来提高审计结果的运用。”&&  四、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一)确定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应考虑的要素&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特殊使命,是国家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有效实施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确定和把握好其审计内容至关重要。从审计实践来看,确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必须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有内涵&  受托经济责任的存在必然产生经济责任的监督。根据2010年12月中央两办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因此,凡是与领导干部所承担经济责任有关的事项和活动都应该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前务必弄清楚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职责和权限。&  2、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定形式&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鉴定和公证:即公正客观地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准确合理地鉴定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相比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宽泛得多。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能仅就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而是要延伸到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不论是经济活动,还是行政活动,都是管理活动,每项管理活动都需要预算,管理活动的效果性反映了财政预算的效益性,这样的评价就离不开对管理活动过程的审计。所以,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但不能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不仅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出审计意见,还要超越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范围,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管理活动等提出意见。只有这样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才更客观,答案才更准确,结果才更全面,责任界定才更明确。&&&&&  3、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目的&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它常规性审计,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这里所说的权力是限定一定范围的概念,是指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权力,包括决策权力、执行权力、管理权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强调,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温家宝总理也强调,“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围绕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抓住经济事项决策权、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监督权“三项权力”进行审计,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4、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别要求&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期,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也不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体现这个要求,并作为审计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那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必须把这些政策贯彻执行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要有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时时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握地方党委政府、各部门单位的工作目标,紧贴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才能取得显著的审计成果,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
总之,确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应当与“五个方面”的情况联系起来考虑,即应当与当前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联系起来;与被审计对象所在地方和部门单位主要职能及被审计领导干部职责权限范围联系起来;与被审计单位所在地方和部门单位的重大经济事项和重要经济活动联系起来;与党委政府及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要求联系起来;与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情况和案件线索联系起来。
(二)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审计内容的确定应紧紧围绕两办新规定的内容,以领导干部“三项权力”运行为核心,紧扣“一观三化一廉”(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公开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廉洁从政)的审计目标,展开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下面本文将按资金流转主线和业务流程主线两条主线的思路详细阐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
1、以资金流转为主线的审计内容
(1)预算执行情况
&&&&查看年初预算和年终决算报表、财政预算批复和追加单等资料的程序性、合法性,宏观方面应查看部门预算是否细化,是否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部门预算编报及财政部门审批预算过程中是否存在项目安排随意,缺乏科学规划与论证,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脱离实际、不公开、不公平等问题;微观方面应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超预算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对追加预算占总预算的比重进行分析,对预算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和分析,对结余资金性质、规模和原因进行分析,检查预算编制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执行的严肃性。。
(2)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
通过查阅有关报表、账册、凭证等资料,审查收支核算信息的真实性,重点关注有无虚假收入或收入挂账,有无自定项目或扩大范围、提高标准收费,有无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变相收取“管理费”等问题,资产出租收入、投资收益等是否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支出核算信息的真实性,重点关注有无虚假发票、虚列支出,支出内容、标准、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分析支出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支出信息失真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支出管理及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重点关注有无违反规定隐瞒、滞留、截留、转移、坐支或私设“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有无挤占挪用、挥霍浪费等问题,突出评价资金使用的绩效。
(3)重要建设项目管理情况
应重点检查工程管理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落实专职管理部门和人员等;投资项目报批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纳入计划管理,有无未批先建、擅自改变建设内容情况;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是否落实,工程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是否规范,是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建设工程的招投标规定;是否严格执行批准的设计和概算,有无超标准、超概算情况;已竣工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是否及时办理竣工验收、进行工程价款审计和竣工财务决算,并结转固定资产。
(4)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审查领导干部任期内各项资产(包括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应收款项、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其它资产等)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资产的调拨、报废等处置是否按照有关规定。经营性资产是否实行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运作方式,经营效益是否良好,有无国有资产流失、损失、浪费等问题。
(5)政府性债权债务的管理情况
&&&&审查政府为基础建设等对外投资或举债而进行的集资或贷款、财政担保及或有负债等政府性债权债务的管理情况,摸清各种政府性投资的管理及效益情况、债务资金的结构和使用效果、社会效益、还债准备金的筹集情况,分析负债资金的投向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是否有明显超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的过度负债,债务是否全部纳入账内管理,是否存在或有负债和潜在财务风险等问题。
2、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审计内容
(1)业务流程的操作及管理情况
由于每个部门都有它主要的、核心的业务管理职责,这也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尤其是那些“权利高度集中、掌握稀缺资源、自由裁量权大”等重点部门更是容易在业务部分的职责履行上出现问题。因此,围绕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职能范围、被审计者的主要职责与分工、相关业务处室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审计显得尤为必要。
审计组要尽快熟悉被审单位的业务流程,掌握各环节人员、内部组织机构职能、领导干部的具体职责分工与权限、相关业务处室的职责履行情况并把握业务流程当中与经济责任有关的所有风险关键点,调阅业务前端的电子数据、档案资料、会议纪要等,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章程或业务操作规定以及国家下达的经济发展规划、上级下达的任期责任目标、行业颁布的业务标准、前任离任时实现的业务管理水平、单位本身历史上比较突出的业绩(政绩)等情况,必要时进行个别座谈,重点审查被审单位的职责落实及效益情况,是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业务操作,是否存在操作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是否存在制度或流程制定的不合理、执行的不到位以及其他管理不规范甚至腐败等问题。
(2)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情况
经济事项决策是领导干部权利运行、职责履行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其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很大,一旦决策失误往往会造成重大损失浪费。因此,必须把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予以关注。通过审查决策内容是否合法,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经济决策执行是否规范民主,决策绩效是否明显等情况,检查领导干部是否存在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
具体可围绕以下四方面开展审计:一是有效性,即检查制定的各项政策、制度、措施和管理办法是否对经济发展有效。二是经济性,即检查投人的公共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是否被经济合理地利用。三是效率性,即检查是否通过使用一定的资源取得更大成果,或使用更少的资源取得预定成果。四是效果性,即检查决策事项的实施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或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对那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事项,应当深入全面地分析原因,作出客观的审计评价。
(3)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由于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业务管理规范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应查看被审单位的经济管理制度,重点检查制度的健全性,是否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有无建立资金收付、支出审批、票据管理、资产管理、债权债务管理、财务核算、业务管理等其他重要规章制度;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布局是否合理,有无实现预期控制目标,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有无存在“漏控”问题,有无因未严格执行管理制度,造成重大违纪违规及损失浪费问题。
(4)对下属单位的监督管理情况
对下属单位的监管也是上一级单位的业务管理的部分内容,而且也常常是问题的多发领域,因此根据审计实施情况的信息掌握可以延伸审计至下属单位,了解其对下属单位的管理办法及实际管理状况,审查任职期间下属单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和损益状况。审查下属单位有无违法违规行为,或经营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检查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情况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
&&&&(5)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个人廉洁自律的问题贯穿于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角落,主要审查有无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便利侵占国有资产,将应当由个人支付的费用,到分管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报销;有无利用权力进行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有无违规购买住房和装修住房、公款旅游、配置交通和信息设备等问题;有无严格执行外出学习考察的有关规定。
&&&&&以资金流转为主线的审计内容和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审计内容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前者侧重于资金流转延伸的财务管理,后者侧重于业务流程延伸的内部管理(包括业务管理、廉政管理以及其他履责管理),但二者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围绕公共权力的运行和“一观三化一廉”的审计目标而确定的审计内容。
五、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如何从上述审计内容中揭露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等方面的问题,那么紧紧围绕“三项权力”的运行寻找适用的审计方法就是关键。在审计时,一是要注重审前调查,并据此编制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二是在取证阶段,注重风险防范。凡涉及部门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履行责任有关的重大经济活动,都应纳入审计范围,有的作全面审计,有的作重点审计或审计调查,有的进行延伸审计,必要时追溯到以前年度。三是注重把握整体。即从宏观上全面把握党政部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基本情况、区域经济特征、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通过审计从整体上把握其任期内的经济工作实绩,领导管理水平,经济决策能力,部门经济发展状况和遵纪守法等情况。下面本文将按照审计工作程序分三个阶段来阐述各段的审计方法。
&&&&(一)审前准备阶段
&&&&1.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方法
&&&&从审计实施方案的构成要件来看,审计目标是方案的核心,因此,一方面应依据对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契约关系的具体内容(权力与责任、激励与惩罚、信息沟通与控制手段等)来分析。另一方面要研究能否依据目标确定审计评价标准,结合评价标准确定收集审计证据的渠道与方法,分析审计证据的可获取性;能否从专业与客观的要求出发组织起胜任的审计小组;是否能够确定效益审计报告的标准结构和审计证据等方面的业务准则。上述任何一方面条件的严重欠缺,都会对最终审计质量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审计实施方案还应区分项目的轻重程度,对重大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实行论证制度,解决好审计目标、重点内容、审计手段等问题。
&&&&2.民主测评的方法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采用集中进点的方式,由被审计单位组织召开进点会,审计局分管局长、审计组成员、被审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参加会议。在审前调查时审计组就必须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以扩大进点会参加人员(包括下属单位党政正副职负责人,部门单位中层正副职,领导班子成员,邀请市委组织部职能处室负责人),目的是为了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和影响力,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民主测评是进点会必经的一个环节,测评表的内容设计可以包括述职者任职期间最有成效的事、述职报告中不符合事实的内容、对审计组或审计工作意见或建议、对述职报告客观与否的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并由参加会议的被审单位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对被审者履职报告给出匿名评议意见,投入投票箱。由审计组当场收回、汇总有关信息情况,尤其要重点关注对有争议的或反映比较集中的测评信息,这些信息能为后续的个别座谈、审计实施提供线索,最后纳入审计项目档案。
总的来说,民主测评搜集的信息能为审计业务分析会、干部监督工作提供参考,并可根据问卷测评结果和现场审计情况对被审计者履职情况进行分析用于结果报告审计评价之中。因此,民主测评是对现场审计工作的有利补充,确保了审计组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理性、科学的判定,同时扩大审计监督范围,促使领导干部廉政勤政,更加提升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二)审计实施阶段
1、从审计内容角度采取的审计方法
(1)重大事项经济决策情况的审计方法
对党政部门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审计,采用跟踪法、重点法、公示法等。对经济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过程民主,决策结果科学。对任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事项进行重点抽查,从最初的可行性调查开始,到决策过程、决策形成、决策实施、决策效益等情况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另外,对一些特殊的经济决策事项,可通过向社会公示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取证。对决策审计还可查阅相关会议纪要原件及相关记录。
(2)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方法
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方法以查证财务资料为主,一般运用以下方法:一是财政拨款收入审计,主要查阅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分析预决算之间差额产生的原因,采用审阅、核对、比较、复算、分析等方法。二是经费支出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比较、复算、分析等方法,若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工作比较混乱,甚至有严重经济问题等,应采用详查法进行审计。三是货币资金及银行账号的审计,主要采用突击盘存、调节、核对、审阅、函证及账户分析等方法。四是固定资产审计,主要采用盘存、核对、审阅及分析、盘存及鉴定等方法。五是债权债务、专项资金(基金)、直管下属单位、兴办经济实体的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函证、复算、分析等方法。六是各项经济指标(责任目标)完成结果审计,应在审计以上内容基础上,主要采用核对、复算等方法。
(3)执行财经法纪和廉政自律情况的审计方法
单位违反财经法纪与领导干部个人廉政问题审计方法类似,且两类问题往往同时发生,因此两方面审计应结合进行,审计时要特别慎重,经济事项的经办、主管、审批等相关证据收集要更加全面细致。具体方法可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举报方式、开座谈会、个别交流、审计查账和调查等形式收集资料,但最终需要通过对财政财务资料的审计,从账面搜集证据。一是进行现场盘点。审计进点后根据需要现场盘点该单位保险柜,核对库存现金是否账实相符,并对个人存折、现金支票、有价证券凭证等进行重点关注。此外,还可以通过查阅会议记录、业务档案等资料寻找线索。二是检查往来款项。对往来账进行检查,特别是对往来款项金额较大的有关单位和有上缴款项的下属单位、派出机构重点检查。三是抽查收费票据。对有收费项目的单位,要从票据领购、使用、缴销、结存登记等环节入手,对其收费票据进行抽查。四是加强内查外调。对大宗支出,包括会议费、劳务费等以及大额现金支出要重点关注,对异常费用支出要到第三方进行延伸检查,重点核查是否存在使用假发票问题。五是核对账户明细。核对银行账户的发生额、余额与银行对账单是否一致,重点检查银行存款账是否存在没有反映的收支。
2、从风险防范角度采取的审计取证方法
审计取证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围绕既定的审计目标,运用法定的程序和手段,搜集、筛选、整理和综合证明材料,用以分析评价审计目标,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证据材料是否充分、可靠,直接决定了能否得出想要的结论,得出的结论是否准确合理、经得起检验。因此,对收集的审计证据进行复核、鉴定、归纳、整理,是经责审计实施阶段风险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根据被审单位及被审领导的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取证方法。一是审计人员直接采集、编制和分析的资料。例如,询问记录,问卷分析的结果,以往审计的资料,通过观察取得的有关的录音、照片、录像、光盘等,通过计算和分析形成的证据材料等。二是从被审计单位取得的资料。包括:提供的有关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数据;提供的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计划、报告、决议、批复等文件,, 以及会议记录、工作总结、内审资料等;被审计单位采集与生成的数据信息等。三是从第三方收集的资料。例如,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规、政策性文件、实施细则、操作手册、上级指示和授权;被媒体公开的被审计单位的预算表、财务收支数据等;来自网络、公共文献、调研报告等载体的信息。
3、从辅助审计的角度采取的信息技术方法
近年来的审计实践表明,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能及时获取所需要数据形态、分析比对数据结构差异,从而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具体方法如下:
(1)信息系统审计方法
信息系统审计是通过对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来判断和评价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效果和效率等方面。通常,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其中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重点是对信息系统的组织控制、操作控制和灾难恢复控制进行审计,判断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
(2)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方法
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是以构建审计分析模型为出发点,通过采集审计分析模型需要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来判断和评价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等方面,并通过数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反推信息系统缺陷。其核心技术为构建审计分析模型,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五种构建审计分析模型的方法:a&构建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验证分析模型;b&构建与其他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比验证分析模型;c&构建信息系统内部数据间逻辑关系模型;d&构建经验模型(线索模型);e&构建绩效评价模型。
(3)联网审计方法
联网审计是审计机构或人员通过计算机远程访问、调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业务数据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程序,利用辅助审计工具实时检查和评价先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帮助组织加强风险管理,增加组织价值,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独立性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
通过计算机对会计信息进行实时控制,随时查阅各种会计信息,还可以随时获得外部区域性、政策性信息;通过与审计对象进行信息接口转换,根据授权在网上就可以直接调阅会计信息;通过网络充分发挥计算机告诉准确及运用审计软件的优势,对大量的网络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检索、查询、追踪、转化、抽取、比较、归类、合并、统计,自动对联网备份数据按预先设置的预警条件进行自动预警。
4、从权力运行绩效的角度采取的绩效审计方法
紧紧围绕“三项权力”的运行,并对权力运行效益果进行监督,就是我们说的政府绩效审计。客观、系统地对党政部门项目活动和功能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程度进行独立的审计与评价,揭露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
在绩效审计中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是否在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将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为:有哪些经济责任→怎样履行经济责任→结果如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领导的经济责任,围绕审计评价标准搜集相关资料;第二阶段围绕已经明确的审计内容,搜集、筛选、整理审计资料,形成真实的、可靠的、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第三阶段是将审计结果与审计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恰当的审计评价。这个过程简洁、明了、全面地概括了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各个阶段面临的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促使审计人员搜集、获取审计信息的目的性更强,提高审计行为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三)审计报告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同时反映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其他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其主要内容包括:审计依据;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发现主要问题及责任界定;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审计建议。由于审计依据、基本情况和需要说明的事项多是审计实施阶段的成果,在审计报告中可基于此梳理提炼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而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向来都是比较敏感难以把握的两大问题,为此下面仅围绕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的方法展开阐述。
1、审计评价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组应遵循客观评价原则、重点评价原则、谨慎评价原则,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紧扣两办规定,坚持以公共权力运行为核心,以“一观三化一廉”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具体可分比较分析评价法和量化评分评价法两种方法进行评价。
(1)比较分析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比较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定性分析方法,它是根据审计查明的结果,对照审计标准进行衡量,然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推出评定意见的方法。
做好比较分析的关键是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归纳整理审计证据的能力,要将具有个别证明力的审计证据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形成综合的证明资料,在综合审计证据时要特别注意对互为矛盾审计证据的分析判断;二是选择适当的审计标准,如如方针政策的规定、法律法规的规定、预期结果、被审计单位历史最高水平、同行业公认标准或平均水平、国际标准等;如果标准运用不当,就无法体现审计评价的公正性,因此要提高审计标准应用的恰当性,对我们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量化评分评价法
量化评分评价法是指为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方面的情况而设置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被审计对象得分的多少来评定经济活动状况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评价方法。
具体可以围绕领导干部“一观三化一廉”的执行情况,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公开化、资源配置市场化、行为操作规范化和廉洁从政五个方面进行评分,分别设置一、二、三级指标,其中二三级围绕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并将评价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两类,两项共计100分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分值,然后基本指标的五个模块在按照上限分根据不同权重分配基本分值;修正指标不分档计分,直接采取加减分制。
具体细化的基本指标又可以总结为六个方面的内容: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政从政规定情况。
修正指标也可以包括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做出的重要管理业绩、突出贡献、成绩或需要承担重大责任的事项进行加减分。
2、责任界定方法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根据两办规定,区分不同的情况进行界定,可以参考上述量化评分评价结果的等级把握以下原则;
(1)权责对等原则
这是经济责任关系主体承担经济责任的必要条件,权是领导干部实施管理职能的基本权力,责是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有权无责就会失去责任的制约,导致权力的滥用;有责无权就无法使权力落到实处,责任者也难以尽责。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要对其行使权力的行为(有权力不行使或行使不当甚至非法行使),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
(2)实事求是原则
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发生的问题,既要充分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包括当时的工作条件和经济基础情况,又要和问题发生时的政策、法规和当时的客观环境相联系,全面地分析后确定其应负的经济责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所审计领导干部的责任,做到不扩大不缩小,全面客观。
(3)科学规范原则
必须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切忌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也不得为照顾被审计领导的情绪和要求,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如把“小金库”写成资金账外循环,把偷税说成漏税,把有意做假账说成不规范等。
六、促进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措施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并取得预期效果,确保不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应用。下面本文将结合实际审计成果运用的情况,总结提炼五项措施以促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一)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公告审计结果是审计的趋向,是审计机关的必走之路。要遵循“积极、稳妥、严谨、细致、谨慎”的原则,实行有选择地对外公告审计结果制度,并逐步扩大对外公告的数量和范围。公告方式可以选择、书面公告、主流媒体等。公告内容以目前各级领导和群众都比较关注、涉及面较广、负面影响较小的结果为主。总而言之,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扩大审计监督的影响范围,扩大审计成果的效能。
(二)实施定期通报的模式
一是在政府全体会议上进行通报。在政府换届后的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报以前年度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各部门财务工作的规范提出要求,对领导干部学习财经法规和提高财经管理水平提出建议。除此之外,审计情况还可以在政府常务会议上作汇报。二是在审计联席会议上进行通报。定期召开市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重点报告一年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审计发现的新问题,分析上一年问题的整改落实,研究下一年项目计划和工作目标、措施等,年中根据需要不定期商量重大事项,有效发挥市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三是在组织部部委会上进行通报。向市委组织部部委会议不定期(1-2次)通报市本级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有利于组织部门及时、动态掌握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领导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高干部监督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发挥审计机关的专业影响力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再分析再利用,充分利用审计信息、简报,提升审计成果;加强领导批示的跟踪落实,扩大审计成果;加大审计宣传力度,转化审计成果;开展审计决定的督查,坚持审计回访制度,促进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审计成果。
(四)完善联席会议制度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制订议事规则,建立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运行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密切配合,使各部门能够协调运转、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切实抓好审计结果的运用。把审计结果纳入到干部考核档案中,真正做到“审”与“用”的有效结合,实现审计成果共享。
(五)建立问效问责、联合督查的机制
&&&&根据审计提供的情况,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确定重点对象开展跟踪检查,对问题整改进行督查,定期向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反馈。对审计结果未执行或落实不到位的单位,由政府向被审计单位发出督办通知;对未落实审计处理意见的领导干部个人,由组织部门以函询等形式督促落实。审计情况通报中涉及领导干部本人违规问题的,由组织部领导逐一向其本人反馈,责成其整改,并要求限期报告整改结果;涉及领导班子违规问题的,责成被审计单位召开指定内容的专题民主会,认真吸取教训,切实加以整改,同时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工作档案,用于干部的考核、考察。
开展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因此,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下面简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文的不足之处。
(一)主要观点
审计内容部分以“资金流转和业务管理”两条主线来划分审计内容。由于每个部门都有它特殊的业务管理职责,特别是“权利高度集中、掌握稀缺资源、自由裁量权大”等重点部门的业务板块向来都是问题多发领域且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还未给与足够关注的地带,进而本文在常规审计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要熟悉被审单位的业务流程,掌握各环节人员、内部组织机构职能、领导干部的具体职责分工与权限,重点关注业务流程中涉及经济责任的风险关键点并延伸至内部管理进行审计。
审计方法部分主要围绕如何挖掘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等方面的问题来阐述可采用的审计方法,文章按照审计工作程序的三个阶段: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分别介绍了各阶段主要的审计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民主测评方法、围绕权力运行的绩效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评价中的量化评分评价法,本课题组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不仅仅是对基本履职情况的审计,更是对履职效能的审计,因此将绩效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是很有必要的。
每一篇审计报告的出炉都是一段辛苦付出酝酿的成果,而只有贯彻落实,才能体现审计报告的价值,因此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五项促进审计成果落实的建议,即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发挥审计机关的专业影响力、完善联系会议制度、建立问效问责和联合督查的机制。
(二)不足之处
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牵涉权力运行的方方面面,由于本人知识积累和能力水平的限制,难以更深一步系统的研究,对于以下方面还可继续研究拓展:
1、量化评分评价法,这种方法已是当今审计评价的一种趋势,但如何合理设定指标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将所有指标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性强,不流于形式,具有实际意义的、能真正体现其履职情况的“度量衡”,关于这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2、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机制,对于怎样建立有效运用审计成果的机制,本文还缺乏系统的思考,如何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有待于在进一步的工作实践中继续摸索。
[1]&董大胜,2001,《审计技术和方法》,中国审计出版社.
[2]&李金华,2001,《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徐宇华,2009,“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中国审计》第19期.
[4]&周雨晨,2011,“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与思考”,《中国审计》第8期.
[5]&陆剑英,2005,“深化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湖州审计局课题.
[6]&许定维、樊仁海,2009,“浅谈审计成果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
[7]&翟炳芳等,2010,“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定位与优化途径和方向研究”,杭州市萧山区审计局课题.
[8]&陈荣高,2011,“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今日浙江》.
[9]&黄疆萍等,2009,“县市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http://www./.
[10]&黄溶冰、单建宁、时现,2010&,“绿色经济视角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研究》第4期.
[11]《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额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年12月.
[12]&蔡春、田秋荣、刘雷,2011,“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审计研究》第2期.
[13]&张继勋,2000,“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及其启示”,《会计研究》第1期.
[14]&费林海等,2010,“基于经济责任的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研究”,湖州审计局重点课题.
[15]&2010,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16]&2011,浙江省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量化评价办法
课题组组长:费林海
成员:葛学建、朱金龙、潘芳燕、
金记红(执笔)、范艳芳
(此文获浙江省审计厅2011年度审计论文评选优秀奖、市审计局二等奖)
来源: 作者: 编辑:
主办单位:湖州市审计局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所前街4号
Copyright&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州市审计局 版权所有
建议采用IE5.0以上版本,分辨率
ICP备案号: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受托代销商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