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财政厅考试网发放的安全生产奖如何做帐

省财政厅 省安监局关于印发《湖北省安全生产重大隐患治理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文章内容
发布处室:规划科技处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2599
相关文章:
主办单位:湖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承办单位:湖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宣教中心&&&&协办单位:
举报电话:12350&&值班电话:027-&&传真:027-&&&&技术支持:
鄂ICP备号-1欢迎登录!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山西省高温津贴标准的通知
发布时间:
09:40:34 & 作者:本站编辑 & 来源:
浏览次数: & 我要评论()
摘要: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安健〔...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财政厅
关于调整山西省高温津贴标准的通知
晋人社厅发﹝2013﹞45号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各类用人单位: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89号)要求,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对我省高温津贴计算方式和发放标准进行调整,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用人单位每年6月至8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二、从2013年起,高温津贴发放由省人社厅、财政厅(晋人社厅发〔2010〕99号)规定的按天计算改为按月计算。结合我省气象特点,每年6、7、8三个月,由用人单位对符合条件的在岗职工每人每月发放高温津贴240元。
&&&&三、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用人单位不得因高温津贴增加而降低劳动者工资。最低工资标准不包含高温津贴,高温津贴从成本中列支,计入工资总额。
&&&&四、各级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按标准发放高温津贴,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
&&&&五、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支付劳动者高温津贴的,劳动者有权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举报或依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 & & & &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财厅
& & & & & & & & &&
& & & & & & & & & 2013年5月31日
热点文章排行
Copyright &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序号:晋ICP备号
主办单位:临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地址:解放西路政府大院
Processed in 0.610 second(s) 技术支持:创天成网络 Powered by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信息公告----正文
安泽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信息化平台建设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招标编号:安政采G2014第98号&&&&&&&&&&&
发布日期: &&&
&&&& 受安泽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委托,就该单位信息化平台建设所需软件、设备进行公开招标采购,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
&&&&一、 基本情况 :
&&&&项目编号 : 安政采G2014第98号
&&&&采购项目名称 : 信息化平台建设采购项目
&&&&首次公告时间 : 日
&&&&二、 补充事项及内容 :
&&&&(一)技术参数补充说明:
&&&&1、视频会议专线采用联通(或移动)4M视频会议专线。 临汾各县区年租费用约为1元。初始拉线费需要在装线的时候根据线路长短具体确定(投标报价中应含本费用)。
&&&&2、由于山西省安监局、临汾市安监局均采用的是科达公司视频会议MCU设备,安泽县安监局的视频会议终端也需采用科达KDV系列视频会议终端,可高效保障视频会议效果,支持标清。
&&&&3、会议室长9m,宽6m,会议桌设5个话筒位。
&&&&4、会议室为普通装修,电视采用普通悬挂式上墙。
&&&&5、路由器是负责将视频会议专线接入到视频会议终端上,并为视频会议系统扩展预留接口。所以至少需要4个出口,最好是8口的,便于视频会议扩展。
&&&&6、功放机架,可使用42U标准机柜(或者单独使用一个小机柜也可以)。
&&&&(二)评标办法:
&&&&为公正、公平、科学地选择中标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评分标准:
&&&&本次招标的评标方法采用综合评分法,总分为100分。评审因素及各比重如下:商务标(价格分值)占总分值的60%,技术标与信誉标共占40%。
&&&&商务标:60分
&&&& 1、本项目拦标价为180万元,投标报价低于拦标价的为有效投标报价。超过拦标价的投标报价为无效投标报价。无效投标报价的投标文件将不进行评审。
&&&&2、基准价的确定,取各投标报价的算术平均值为基准价。
&&&&3、在本项基准价基础上,投标企业报价等于、低于或高于基准价2%以内得满分;在基准价正负2%的基础上,每减少或增加0.1%,减0.02分减完为止(计算结果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
&&&&技术标:35分(此项由评委打分,不得低于技术部分评价分值的60%。计算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余评委打分的算术平均数。)
&&&& 1、投标文件编制完整,格式规范、装订整齐、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得满分(5分);
&&&&2、方案设计规范、全面,无明显缺陷且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扩展性得满分(5分);
&&&&3、投标产品安全、稳定性强,易用、易维护(5分);
&&&& 4、 招标产品技术性能指标任何一项主要需求或性能描述没有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减2分,减完为止;满足招标文件全部技术指标得6分,每有一项主要需求或性能描述正偏离的加1分,加满4分为止。加分需由评委会共同认定并在评定意见中注明加分理由(10分);
&&&& 5、根据各投标人的质保期、供货及响应时间、培训方案等售后服务承诺,酌情评分(10分)。
&&&&信誉标:5分(此项由评委会成员共同认定)
&&&&三年内成功实施同类项目在50万元以上的业绩,每一项案例得1分,满分5分,以中标通知书及合同原件为准,两者必须相符,未出示原件该项目不得分。
&&&&中标企业的确定
&&&&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经评标委员会评审得分最高的投标人为排序第一合格中标候选人;如得分最高的投标人得分出现并列第一,则投标报价低的投标人为排序第一合格中标候选人;如投标报价也相同,招标人可从中选定或抽签确定中标人。中标价以企业投标文件报价为准。
&&&&招标人按评标办法确定中标人,中标人放弃中标、因不可抗力提出不能履行合同,招标人可以确定排序第二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依此类推。
&&&&招标会议地点 : 安泽县政府采购中心七楼会议室
&&&&联系方式 :
&&&&集中采购单位 : 安泽县政府采购中心
&&&&采 购 人 : 安泽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联系电话 :
安泽县政府采购中心
变更公告[]招标公告[]结果公告[]变更公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345号&&&&&&电话:&&&&&
晋ICP备号-2&&&&&客服电话:400-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晋财办〔2011〕8号
&日,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厅党组书记、厅长郑建国代表厅党组对2011年及“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十二五”财政工作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对2011年全省财政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
关于印发郑建国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各市财政局,厅机关各处(室、局),厅属各单位,省厅驻各市财监处:&&&&& 日,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厅党组书记、厅长郑建国代表厅党组对2011年及“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十二五”财政工作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对2011年全省财政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现将郑建国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 附件:郑建国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立足新起点 开创新局面以财政工作新业绩推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郑建国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我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全省财政工作,回顾“十一五”时期我省财政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安排“十二五”财政改革发展主要任务以及2011年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十分关心,袁纯清书记、王君省长之前听取了财政工作情况汇报,李小鹏常务副省长对此次会议高度重视,将亲临会议看望大家并作重要讲话。下面,我结合本次会议主题讲三点意见。&&&&& 一、2010年全省财政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十一五”财政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宏观调控,加大民生投入,积极组织收入,科学精细理财,全年及“十一五”财政工作任务圆满完成,财政事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全省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实力不断壮大&&&&& 2010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扩内需、调结构、稳增长”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全省经济步入稳定较快增长区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完成8700亿元,增长13%,财政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改善。一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财政经济运行态势,省政府每月组织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李小鹏常务副省长每月专题听取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汇报,及时对财政工作给予有力指导。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把握经济企稳向好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强化收支管理,坚持做到“五个”并重,即税收收入征管与非税收入征缴并重,重点税源监控与税收薄弱环节治理并重,严格征管与大力清欠并重,财政资金整合与支出结构优化并重,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与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并重,确保了全省财政预算的平稳运行。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810.66亿元,增长17.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69.66亿元,增长20.3%。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928.38亿元,增长23.9%,其中,农林水事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共计增支187.68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增量的50.3%;“十件实事”、“五个全覆盖”及“省城十大重点工程”等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保障资金全部落实到位。&&&&& “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收支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7116.17亿元,年均增长19%,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704.76亿元,年均增长21.4%,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3.24倍和3.39倍;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执行6770.6亿元,年均增长23.6%,比“十五”时期增长3.04倍。这五年,是我省财政收支规模跨越千亿元大关、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省财政部门以依法聚财、科学理财的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不断壮大地方财政实力的实践之路。&&&&& (二)支持经济发展措施得力,财政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省财政筹集建设资金194亿元,争取地方债券资金51亿元,重点用于中央扩内需项目实施和我省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落实资金8.9亿元,支持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促进居民消费;紧急筹措资金5亿多元,出台临时价格补贴等政策,缓解了物价上涨对城乡居民特别是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大中专院校学生基本生活的影响。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支持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拓国际市场,对出口企业信用保险保费给予财政补助;支持我省举办第三届中国(山西)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加强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我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生效项目达4.5亿美元。&&&&& 二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传统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筹措资金8亿元,通过补助、贴息、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等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光伏发电、风电装备、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领域新办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支持旅游、文化、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安排专项资金7亿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省级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晋商银行发展壮大,支持山西证券成功上市。&&&&& 三是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下达资金10.74亿元,支持实施六大高耗能行业和千家企业重点节能工程,鼓励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支持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2500多万吨,有效抑制了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下达资金35亿元,继续推进“蓝天碧水工程”、造林绿化工程和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建设,实施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机制,对右玉等10个县给予财政生态转移支付补助。&&&&& 四是全力帮扶企业加快发展。下达资金21.6亿元,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支持11户中央下放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解决有关问题,支持太原制药厂等6户省属国有企业实施破产,帮助5户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分离办社会。下达资金2.7亿元,支持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对企业技术中心创建给予奖励扶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下达资金3.3亿元,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延长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费补贴政策,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担保机构提升担保能力,2010年全省各类担保机构实现担保总额103亿元,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 五是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政策支持。全年累计争取各类中央扶持资金7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我省正式纳入主要污染物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省份行列,中央初步同意提高我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标准,以弥补电源基地建设基金和水资源补偿费政策到期形成的资金缺口。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挥协调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成功争取中央将我省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政策环境和重大战略机遇。&&&&&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握力度、控制节奏,适时适度调整政策着力的重点和方向,按照中央要求实现了稳健财政政策到积极财政政策的平稳过渡;着眼全局、有退有进,不断完善财税调控政策体系,加快了我省经济转型步伐;立足省情、争取支持,向国家争取回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等大量优惠政策,为创优我省发展环境付出了积极努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实现全省经济“v”型反转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五年,是我省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经验日趋丰富的五年,全省财政部门以有保有压、科学调控的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财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之路。&&&&& (三)保障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公共财政覆盖面不断拓宽&&&&& 2010年,各级财政部门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取得了保障民生福祉、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成效。&&&&&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全省教育支出执行326.71亿元,增长17.5%。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支持招聘2610名特岗教师到贫困农村任教,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强校工程、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建立普通高中助学金制度,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支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执行273.98 亿元,增长28.9%。认真落实各项就业补助政策,“五缓四减三补”政策延期到2010年底,重点帮扶“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和到村任职工作,2万多名大学生村干部充实到全省村级组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补助、伤残人员护理费和烈士遗属抚慰金等政策性提标按时兑现,企业离退休职工取暖补贴标准大幅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扩大到50%以上的农业县,230多万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支持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20所,促进了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省医疗卫生支出执行113.42亿元,增长11.5%,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全省11个市全部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3%,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行;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67%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展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省住房保障支出执行53.12亿元,增长67.9%。支持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等29万套,促进了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 支持文化、体育、公共安全事业发展。全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执行31.54亿元,增长12.8%。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和重点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和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显著,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省出版集团、省歌舞剧院等改革单位人员安置经费落实到位。下达资金22亿元,支持政法部门提高执法办案能力,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有力维护了公共安全。&&&&& “十一五”时期,全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资金累计投入2793亿元,年均增长25.2%,是“十五”期间的2.96倍,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五年来,各级财政部门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任务圆满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连续6次提标,由2005年的每月人均627元提高到1500元,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连续 7次提标,由68元提高到146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连续3次提标,由24元提高到64元;以“五大惠民工程”、“五个全覆盖”为代表的一大批民生工程成效显著,省委、省政府向广大群众承诺的所有实事全部兑现,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这五年,是我省财政惠民投入更加有力、惠民范围更加广泛、惠民机制更加完善的五年,全省财政部门以保障民生、富民利民的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财政支持构建和谐山西的实践之路。&&&&& (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财政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 2010年,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执行201.92亿元,增长19.9%。&&&&& 加大惠农补贴力度,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中央涉农补贴政策,对30个产粮大县进行奖补,对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继续巩固实施我省农业灌溉水价补贴等地方惠农补贴政策,追加整合资金6.9亿元,支持新出台设施蔬菜大县奖补等“八项惠农政策”,支持实施盐碱地改造等“七大强农工程”,我省纳入全国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继续支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等“三大区域”和运城、晋中、大同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和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又有新发展。&&&&& 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各级财政累计筹资300多亿元,支持全省新建通村水泥(油)路2.5万公里,改造中小学校舍9483所,建成6971个村级卫生室,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2万处,完成9638个村的村通广播电视任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扩大到31个县,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支持完成2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任务,帮助2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5万大中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得到改善。“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积极完善农业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全省农林水事务五年累计支出654.68亿元,年均增长31.2%,是“十五”期间的3.5倍。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支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们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致力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出台和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这五年,是我省财政支农政策机制不断完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覆盖面不断拓宽的五年,全省财政部门以服务“三农”、发展“三农”的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财政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之路。&&&&& (五)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财政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断牢固&&&&& 2010年,各级财政部门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和绩效。&&&&& 强化法治财政建设。《山西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颁布实施,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和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成效显著,“五五”普法考核验收顺利完成,财政制度建设和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强化。&&&&&& 深化各项财政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扩大到60个。下达资金14.8亿元,对68个县实施基本财力保障奖补。积极研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工作圆满完成。部门预算改革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扎实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目标基本实现。全省政府采购规模首次突破100 亿元。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报制度有效实施,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数据库基本建立。金财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圆满完成扩内需、促增长、稳物价项目和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检查任务。严格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稽查,查出欠缴基金21.7亿元,追缴漏缴基金6.1亿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评审机构审减财政资金70多亿元。省属地方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回头看,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稳步推进。&&&&& 加强会计行业管理。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监督,46家会计师事务所及173名注册会计师受到处罚;提高会计人员执业水平,成功开展大中型民营企业高级财会人员培训,深入开展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制定了《山西省财政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规程》;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全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实施意见》,开展了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涉煤涉焦清理整顿活动,引深了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行业创先争优及党建工作。&&&&&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以理顺各级政府财权事权关系为目标,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为目标,积极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财政预算管理更加透明规范;以推进法治财政建设为目标,切实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依法理财水平不断提升;以增强财政管理绩效为目标,大力完善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这五年,是我省财政改革不断引向深入、财政管理更加科学精细的五年,全省财政部门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实践之路。&&&&& (六)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财政自身建设不断强化&&&&& 2010年,我们继续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机关内部管理,着力打造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建设一流机关。一是积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成功举办厦门县级财政局长岗位培训班和清华大学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全年举办干部培训56期,培训干部15000余人。二是深入学习右玉精神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组织开展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勤政为民的优良作风。三是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不断引深反腐倡廉工作,继续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和政风行风建设力度,认真抓好目标责任制管理、新闻宣传、财政科研、老干部、工青妇和机关后勤服务等工作,机关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狠抓干部管理考核,干部选任重能力、重实绩、重民意,树立了良好用人导向;狠抓干部教育培训,创新思路和模式,提升质量和层次,财政干部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狠抓廉政建设,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财政部门廉洁勤政氛围不断增强;狠抓机关效能,严格目标责任制考核,引深政务公开工作,财政部门理财行政效率不断提高;狠抓政风建设,连续四年在全省经济管理部门政风行风评议中名列第一,财政部门良好社会形象不断强化。这五年,是财政干部队伍和财政机关建设全面推进、成效显著的五年,全省财政部门以立足财政、狠练内功的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打造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和谐型财政部门的实践之路。&&&&&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各级财政部门务实、创新、奋进的五年。五年的财政改革发展实践之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五个不动摇”,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不动摇,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财政工作的坚强领导不动摇,坚持全心全意践行理财为民宗旨不动摇,坚持统筹兼顾、服务大局、改革创新、严谨务实、科学精细、依法高效的工作理念不动摇,坚持打造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财政干部队伍不动摇。经验弥足珍贵,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和社会各界关心关爱、理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一直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为财政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广大财政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调控的前瞻性、协调性还需进一步增强,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的能力仍需不断提高;财源结构不够合理,财政收入质量有待提高,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基层财政较为困难,2010年仍有3个县总收入负增长,9个县一般预算收入负增长,一般预算收入5000万元以下的县还有11个;财政支出结构仍需优化,财政收支矛盾还很突出;预算约束性还不够强,财政管理绩效尚需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事关财政工作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以应对和解决。&&&&& 二、准确把握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科学统筹“十二五”全省财政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认清世情、国情、省情,是我们做好财政经济工作的前提。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和平发展面临有利环境;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民生改善步伐加快,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将会再上新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增多等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从我省看,转型跨越发展成为全省“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省和生态省试点特别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我省进入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节能环保攻坚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期,将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难得历史机遇;“十一五”时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不断完善的软硬发展环境,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全省上下创先争优、奋力赶超,形成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同时,我省产业结构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欠账较多、对外开放程度低等制约转型跨越发展的问题还很多。从财政看,国家和我省宏观经济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向好趋势没有改变,转型跨越发展的深入推进和成效的逐步显现,将为全省财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不牢,收入增长质量不高,收入翻番任务艰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等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等问题仍较突出,财政运行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对此,各级财政部门要有清醒认识,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抓实干,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财政支撑。&&&&&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结合对全省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十二五”时期全省财政改革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我省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充分把握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机遇,强化财政调控职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保障职能,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深化改革,积极完善创新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法治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和谐型财政,努力开创财政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目标做出新贡献!上述指导思想的要义就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支持再造一个新山西。为此,各级财政部门要科学统筹今后五年工作,着重把握以下四个方面,全力以赴促转型、一心一意谋跨越。&&&&& (一)以全新的理财观念促进转型跨越发展&&&&& 当前,全省上下都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积极探索转型跨越发展的破题之举,财政工作要想不滞后、有作为,就必须以新观念启发新思路,以新思路带动新举措,以新举措创出新成效。要树立经营财政的理念,提高经营财政资源的水平,强化政策引导功能,放大资金使用功效,让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最大的杠杆效应和乘数效应,实现“四两拨千斤”、“存量换增量”。要提升平衡财政的理念,突破“盘子里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小平衡观念,增强财政资金与政府资源统筹的大平衡观念,算长远帐、算发展帐、算政治账。要强化绩效财政理念,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要“快花”、“快支”,同时要不断加大财政监管力度,彻底解决不想监管、不敢监管、不会监管和不能监管的问题。&&&&&&(二)以科学的体制机制保障转型跨越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制度创新,优化政策设计,将公共财政改革推向更高层次,不断完善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把握好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机遇,围绕投资、出口、消费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综合运用税收、补贴、贴息、担保等手段,强化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二是进一步完善民生支出保障机制。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实现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4%,占一般预算支出16%的目标,确保学有所教;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劳有所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确保病有所医;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省,确保老有所养;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确保住有所居。三是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长效机制。着力优化、整合和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切实稳定、完善和落实财政支农政策,逐步规范、创新和丰富财政支农方式,积极鼓励、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向“三农”,努力健全和完善以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多种方式引导社会投入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农长效机制,搭建起高效规范的财政支农平台。四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力争2012年前汇总编制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13年前正式编制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推进和完善省直管县改革,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以过硬的业务本领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袁纯清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实现发展转型,关键是干部转型;实现干部转型,必须要有“结合”的本领。财政干部讲“结合”,重点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扬长补短”。山西之长在于煤,财政既要“扬煤之长”,大力支持我省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又要鼓励“以煤补短”,引导优势资源向新兴产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城镇化建设等我省发展的薄弱环节转移。二是要“点面统筹”。既要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集聚有限资源推动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实现“以点带面”,引领大发展;也要着眼全局、注重整体,统筹兼顾财政保障领域,防止“点上”越位,“面上”缺位。三是要“上下联动”。既要敢于向上要政策,用好政策推动发展;又要善于向下给政策,用活政策破解难题。既要向上主动争取财力,弥补我省发展资金不足;又要向下合理分配财力,增强基层财政实力。既要积极向上反映问题,从更高层面上推动问题解决;又要目光向下,善于发现问题,掌握基层实情做出科学决策。四是要“宽严相济”。不断拓宽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五是要“快稳结合”。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经济规律,紧扣省情实际,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既着眼于快,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又立足于稳,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协调推进财政自身改革和其它领域各项改革。&&&&& (四)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转型跨越发展离不开扎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和形成好的作风,关键是把握以下五点:一要注重“学”。认真学习右玉精神、学习沈浩事迹,学习各种优良作风,见贤思齐、完善自我。二要踏实“干”。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工作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增强工作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三要互相“帮”。加强精神文明创建,营造和谐机关氛围,倡导和弘扬互帮互促、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增强财政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四要用心“带”。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带好头,发挥表率作用,以自身表现影响和带动干部群众形成良好作风;又要带好兵,高标准、严要求管好队伍,努力提升干部队伍整体作风水平。五要严格“管”。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严格考核、强化监督等措施,不断加强干部作风管理,及时纠正和严肃处理不良作风,确保作风建设的正确方向。&&&&& 同志们,转型跨越发展是我省“十二五”改革发展的主旋律,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希望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上述四方面要求,齐心协力,团结奋进,与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与全省人民一道,共同开创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三、扎实做好2011年各项财政工作,确保实现“十二五”全省财政工作良好开局&&&&&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省全面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贯彻中央和我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全省财政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调控作用,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大力支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我省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和城乡统筹;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强财政科学精细管理,完善公共财政职能,以财政事业的新发展支持“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全省迈出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步伐!&&&&& 贯彻上述总体要求以及《国务院关于编制2011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精神,综合考虑影响今年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2011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2082亿元,比2010年完成数(下同)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112.3亿元,增长15%。需要说明的是,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全省财政收入翻番目标,2011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增长15%,是近几年增幅安排较高的,也远高于全国财政收入8%的增幅。应该说,今年的收入组织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各级政府和收入征管部门付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为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和各项工作任务,今年全省财政工作思路确定为:“抓统领强职能促发展、抓统揽推四化促转型、抓统筹惠民生促和谐”。抓统领强职能促发展,即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一统领,深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切实强化公共财政职能,促进全省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抓统揽推四化促转型,即紧紧抓住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统揽,大力支持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促进我省加快转型跨越步伐;抓统筹惠民生促和谐,即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关键,全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按照上述思路,2011年全省财政部门要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稳物价、防风险”的关系,巩固和扩大经济发展成果。合理安排使用政府公共投资。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加大公共投资力度,统筹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开发投资,重点支持在建项目续建和收尾,扩大以转型项目为主导的产业投资规模。充分利用资本金入股、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手段吸引带动社会和民间投资,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促进扩大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即期消费。大力支持粮油、蔬菜、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对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等部分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贴,切实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 支持外经贸事业发展。统筹使用各类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改善对外贸易发展环境,鼓励支持我省企业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为全省经济增添活力。&&&&& 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落实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清理到期的税收减免政策,严格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审批管理。&&&&& 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都要严格遵守预算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法违规举借债务,不得作为保证人直接或变相提供担保,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抵押或质押。加快建立政府性债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以及债务信息定期通报制度,进一步实现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控。&&&&& (二)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年将全面启动,这既为我省改革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更为我省加快转型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把握政策契机,用好用活现有政策,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对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好政策要敢于先行先试,充分利用好综改试验区这一平台和载体,支持我省加快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进程。&&&&& 一是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重点围绕“七条路径”,全面推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全力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今年省本级新增产业发展资金5亿元,总规模达到8.5亿元,集中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发挥煤炭企业转产发展资金、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和“两权”价款的调控作用,鼓励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煤炭企业转产转型。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扶持力度。抓住循环经济试点省份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扶持政策,支持我省由能源原材料基地向循环经济大省跨越。支持循环技术研发推广,支持延长资源循环产业链和发展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支持建设和改造循环工业园区,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投入力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转产发展给予财政扶持。帮扶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建立省级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省级国有资本收益重点用于支付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和产业发展。健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完善政策性担保机构激励约束机制与风险防控机制,提升担保机构担保服务能力。支持省国信集团、晋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继续落实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加大财政资金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农业农村的份额,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即: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基本建设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进一步完善惠农政策体系。在认真落实中央惠农补贴政策,巩固实施我省“五项农业补贴”、“八项惠农政策”和“七大强农工程”的基础上,再筹集资金13亿,支持实施灌区建设补贴等“十项惠农政策”和启动高标准粮田创建等“十大强农工程”。全面推开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度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支持启动沿黄灌溉和山西大水网工程,推进大中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高标准示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力度。进一步支持农业生产。统筹中央和地方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实施五大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三是大力推进市域城镇化。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支持“一核一圈三群”整体布局的规划和建设,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支持太原都市圈和三大城镇群加快发展。认真落实支持太原市率先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对太原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园区经济、社会事业进步给予财力倾斜和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步伐,增强省会城市带动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晋北、晋南和晋东南城镇群加快发展。推进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的财政政策,引导社会资金、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小城镇集中,积极利用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赠款开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项目建设,促进以城带县、以县促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省对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健全县级财力差异调节机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改善县域间财政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是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支持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继续推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支持实施千项重点节能示范项目,鼓励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建筑节能材料和技术,支持开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工作,落实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工业节能、社会节能、政府节能。支持启动“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重点推进市区污染企业搬迁改造、集中供热锅炉改造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快推进净化山西进程。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与推广的财政补助力度,支持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和过境天然气“四气合一”,加快推进气化山西进程。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继续加大财政生态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奖惩机制,启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清洁生产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支持林业生态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2+10”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对全省主要河流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加快推进绿化山西、健康山西进程。&&&&& (三)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立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已实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支持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再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搞好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建设,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深入实施“五大扶贫”工程,以片区扶贫开发为重点,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民筹资筹劳财政奖补比例,扎实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确保在9月底前完成化债任务;研究开展其它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工作。&&&&& 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认真贯彻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做好新开征的地方教育附加征收工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县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积极巩固城乡义务教育改革成果,支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今明两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示范校建设。支持办好高等教育,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支持启动高校债务化解工作,逐步提高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水平,重点推进高校新区建设。积极促进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支持继续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培训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措施,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继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 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工作。巩固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40元;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推动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保险;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到80%的县,明年实现全覆盖。支持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人员、五保供养对象等特困人员的生活保障水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中央分别按月人均15元、12元增加的基础上,人均每月再分别增加10元。&&&&&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成五项医改重点工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制,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加快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支持建立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施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人均25元,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我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8万套、1665万平方米,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支持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及农村危房改造,大力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基本住房条件。&&&&&切实维护公共安全。继续深化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推进全省防灾救灾体系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支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大力支持实施文化强省、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促进提升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软实力&&&&& 文化事业方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施“百县强基工程”和“万村千乡公益文化建设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组建五大文化集团;深化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科技创新方面:充分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科技创新资金和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的吸引带动作用,支持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促进我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支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继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和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人才工作方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大人才发展领域的财政投入,完善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推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产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和“三晋英才”培养工程,重点支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新兴产业创业型领军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努力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夯实财政科学发展基础&&&&& 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做好《山西省会计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出台《山西省煤炭基金稽查办法》;推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提高财政执法监督水平,制定实施财政“六五”普法规划,深化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深化财政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覆盖省级所有预算外资金和市级所有预算单位,县级全部启动改革试点。加快市县会计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将省本级所有执收单位纳入非税收入改革范围,市级全部启动改革试点。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力争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全部实现电子缴税、所有商业银行全部实现联网。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确保省直一级预算单位和驻并单位全部推行。扎实推进政府采购透明度建设,强化政府采购监管职能,稳步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进程。实施省级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二期建设,推进平台在市县应用。&&&&& 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上级财政要提前通知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指标,市、县都要将这部分转移支付全额编入年初预算。除教育收费、彩票发行和销售机构业务费外,其他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超收收入除依法安排当年支出外,原则上要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次年经预算再安排使用,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强化预算执行管理,落实部门预算支出主体责任,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进一步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以县域为平台,按照渠道不变、各记其功、整合使用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财政“两基”建设。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各类数据的动态管理。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完善全省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支持基层财政建设,加大对乡镇财政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严格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财政监督机构与预算管理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重点对财政支持的民生工程、转型跨越发展重点建设工程进行跟踪问效;抓好强农惠农资金监督检查,深入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继续加大煤炭基金稽查力度,稽查重点由收入向支出转变。强化投资评审管理和地方金融机构监管。严格企业财务监管,强化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师行业管理,严厉打击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规范会计行业秩序。 &&&&& 继续狠抓增收节支。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收监控,坚持依法征税,强化稽查措施,堵塞收入漏洞,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公务接待费、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维护费三项支出原则上实行零增长,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和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做好自主选学工作,拓宽高层次培训覆盖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推进竞争性干部选拔工作。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深文明和谐单位创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同志们,2011年全省财政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今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全力推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主办单位:山西省财政厅 备案序号:晋ICP备
山西省财政厅信息网络中心制作维护 地址:太原市迎泽大街34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省财政厅考试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