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谈谈当前物价上涨形势的原因,...

第二讲:当前经济形势和2012年经济工作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第二讲:当前经济形势和2012年经济工作
1级​形​式​政​治​复​习​资​料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新闻排行榜
往期回顾 &
抑制价格过快上涨 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形势专家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经济形势跟踪分析课题组
  图1: 三大需求名义增长率变化情况   图2: 2007年以来价格月度上涨率(%)
  编者的话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不少新的复杂因素,党和国家工作面临不少新的严峻挑战。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美元贬值,石油、粮食价格持续高涨,世界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最近,越南金融形势严峻。国内接连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价格上涨压力增大。但这些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为了正确估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充分认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报自今日起在理论版开设“经济形势专家谈”专栏,陆续刊发有关文章。    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美元贬值,石油、粮食价格持续高涨,世界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最近,越南金融形势严峻,通货膨胀高企,潜在金融风险加大。国内接连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严重洪水灾害,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尽管国内外形势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以及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07年,我国GDP增长11.9%,连续5年增速保持在10%以上。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6%,虽然增长速度趋缓,但仍然高于2003年至2005年的平均增长率,也高于过去30年的平均增速。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夏粮连续5年实现增产。工业生产较快增长,1月至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6.3%。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1.5%和18.5%。这些指标都好于年初的预期。  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很强劲。2003年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均在23%以上,实际增速在20%以上。今年前5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26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虽低于20%,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401亿元,同比增长21.1%,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出口增速虽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出口商品的整体竞争力较强,前5个月仍然增长22.9%;进口受到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影响,增长30.4%。贸易顺差780亿美元,同比减少73亿美元。  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之一,是要逐步解决经济增长速度偏快、投资增长偏快、贸易顺差偏大、需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今年前5个月,从三大需求的名义增长情况来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同比减缓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同比加快5.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减少73亿美元。(见图1)从实际增长情况来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投资增速有所降低,消费增速基本持平,贸易顺差有所减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需求结构正在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当前经济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煤电油运供应趋紧,农业增长基础尚不牢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特别是股市价格波动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今年2月至4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3个月涨幅超过8%,5月份CPI同比上涨7.7%,环比下降0.4%,其主要原因是蔬菜水果的产销逐渐进入旺季,带动食品价格涨幅有所回落。但今年下半年CPI仍将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全球性通胀输入的压力仍将持续。2007年以来,许多国家出现了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形,燃油、食品、矿石价格显著上涨。进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元持续贬值,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扬。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达47%,而且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能源资源消耗大,高油价的压力仍将持续。受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的谷物燃料化、新兴国家粮食需求上升以及许多国家对粮食出口实施管制的影响,尽管2008年世界粮食产量有望增长,但大部分谷物价格仍将保持在创纪录的高位。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及食品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较为有限,但某些品种如大豆、食用油等受国际粮食价格影响十分显著。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向CPI传导的压力在增加。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明显加快。(见图2)5月份,PPI同比上涨8.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9%。对成品油、电力实施的价格管制与补贴措施以及对食品、钢材、水泥等商品实施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阻碍了PPI向CPI的传导。价格管制对于短期抑制通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供应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等矛盾仍十分突出。在5月份CPI涨幅趋缓的背景下,近日国家发改委提高了成品油价格和电力价格,这是保障市场供应、缓解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但成品油和电力都是基础产品,其价格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因此,未来一段时间,PPI向CPI传导的压力将有所增加。目前尚未对液化气、天然气、居民生活和农业化肥生产用电等价格进行调整,这些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有增无减。近几年,我国外贸顺差维持在较高水平,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流动性过剩的局面难以得到有效缓解。今年上半年,尽管外贸顺差增长放缓,但大量外汇资金和热钱却在加速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中美利差,是热钱流入规模急剧扩大的直接原因。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所释放出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已提高到17.5%,持续的流动性过剩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价格翘尾因素的影响依然较大。翘尾影响是2008年CPI涨幅难以显著降低的重要因素。今年1月至5月,CPI累计上涨了8.1%。根据测算,其中翘尾因素为4.9%,新涨价因素为3.2%。如果以2007年12月的CPI水平为基准,今年6月至12月的翘尾因素平均仅为2.2%;考虑到今年前5个月的新涨价因素,如果以2008年5月的CPI水平为基准,则今年6月至12月的翘尾因素平均将上升至5.0%。也就是说,如果今年6月至12月没有任何新涨价或新降价的因素(即月度环比价格指数为0),2008年全年CPI涨幅将为6.3%左右。考虑到6月份成品油价格和电力价格调整带来的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其他新涨价或新降价因素,2008年全年CPI涨幅将提高到7.0%左右。今年下半年新涨价因素将主要来源于PPI向CPI的传导以及进一步理顺资源要素价格的可能幅度,新降价因素将主要来源于夏秋时节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回落。如果新涨价因素占上风(即月度环比价格指数大于0),翘尾因素还将进一步上升,全年CPI涨幅将超过7.0%;如果新降价因素占上风(即月度环比价格指数小于0),翘尾因素将有所减弱,全年CPI涨幅将低于7.0%。  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  今年下半年,应继续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在总体上继续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做好价格调控工作,把治理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稳住通货膨胀预期,防范金融风险,保持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健康和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注重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着力在治本上下功夫,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加强农业生产,保障有效供给。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完善储备体系。在价格管制难以完全解除的条件下,要努力确保成品油、电力、煤炭等重要产品和物资的有效供给。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解决粮食问题的主动权。  在通货膨胀压力趋缓时,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抓紧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节能减排的两项约束性指标,但过去两年的进展情况不甚理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象还很严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仍很艰巨。理顺资源要素价格,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过去一年,由于价格上涨压力较大,资源要素价格改革难以推进。6月份国家发改委在充分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对部分成品油和电力价格进行了调整。下半年,在通货膨胀压力趋缓时,可继续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液化气、天然气、电力等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利用价格手段促进资源节约,保障市场供应,推进节能减排,把控制通货膨胀与推动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  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今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明显加剧。年初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最近越南金融状况又持续恶化,一些国家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显著回落。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一是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入和流出的监管,警惕短期资本流向的逆转,关注国际汇率变化的动向,把握好资本市场开放的节奏和幅度,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和房地产价格的走势,警惕房价下跌带来的信贷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课题总负责人:陈佳贵&执笔人:李雪松)
我给文章打分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或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校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刚刚开过不久,最近中央又开了经济工作会议,非常高兴在这个时候来跟大家交流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探讨一些大家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我准备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判断和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第二,从今年前三个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看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第三,对大家非常关注的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如何分析判断宏观经济形势
  国家统计局每一个季度、每一年都出一个经济形势的报告。看到这个报告,可能有的同志还不大知道怎么从这个报告来分析经济形势。我这里给大家讲讲怎么结合报告进行分析。
  如何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形势?提醒大家注意两个要点:一要搞清楚什么是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其结构。什么叫宏观经济形势呢?宏观经济是相对微观经济而言的,指国民经济的整体。一个部门的经济、一个区域的经济都是微观的或者中观的经济。宏观经济形势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国民经济整体所处的态势,以及它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宏观经济研究主要是研究总量问题的,比如说总供给、总需求。但是,总量问题绝不能离开结构问题。大家注意到中央对结构问题也非常重视,为什么呢?总量和结构是辩证的统一。换句话来说,任何总量都是在一定结构基础上的总量。反过来,任何结构都是一定总量条件下的结构。仅仅知道我们的国民经济总量达到多少,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了解它有哪些结构,由哪些方面构成。二要了解衡量宏观经济形势需要看哪些最主要的指标。我们的统计公报,都有一些最基本的统计数字。大家最关注的一个指标就是经济增长率,就是通常说的GDP的增长。大家注意到,今年前三季度增长了11.5%,就是经济的总量GDP增长了11.5%。决定经济增长率的有三驾马车,一是投资,比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消费,包括我们各种各样的消费,比如居民消费、生产消费;三是出口。
  结合统计报告分析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情况,主要看四个指标:一是经济增长率;二是通货膨胀率。对于通货膨胀率,一般来说怎么看?主要就是看物价指数。通常国家要公布两个物价指数,一是社会物价的总水平,总水平就是社会零售商品的价格水平,它的面比较大;二是跟我们所有居民密切相关的价格指标,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什么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呢?就是这些商品跟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从统计的角度来讲,要选若干种商品,比如说一百种、二百种跟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看它的价格是涨了还是降了,这就是居民消费价格。选了这些品种以后,不同的品种在居民的消费当中占的比重还不一样,要想客观地反映价格水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对这些产品价格的上升或者下降有一个权重,就是占多大的比重。为什么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呢?归根结底,它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社会上投放的货币太多,也就是钱太多,物价可能就会上升,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反过来,如果社会商品的流通需要的钱很多,我们投放的钱不够,这个时候就会造成物价比较持续的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大家可能注意到,这些年,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既遇到了通货紧缩,也遇到了一些通货膨胀。三是失业率。大家注意到,最近几年党中央特别重视就业问题。重视民生、改善民生,首先就要保证每一个劳动者有工作。但是在任何社会,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有工作,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计划经济下,由政府来安排工作,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大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哪个国家,不管处于怎样的经济发展时期,都有一定的失业率,只是失业率有高有低。我们也公布失业率,比如说2006年是4.1%。按照国际标准,一般有两种失业率,一个叫登记失业率,一个叫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就是我失业了,我要向政府去登记去报告,希望领取失业救济金。还有的像欧洲一些国家,由政府来进行调查,不管你来登记不来登记。什么叫失业?就是在国家法定的能够劳动的年龄阶段,希望参加工作,但又找不到工作。四是国际收支。国家对外贸易的收和支到底是逆差,还是顺差。过去我们国际收支往往比较紧张,我们总的政策叫基本上要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略有结余。但在过去,特别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外汇储备很少,所以国家提出要&出口创汇&,鼓励大家出口,国家还给补贴,还有出口退税。为什么?因为我们缺外汇,我们要向国际上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没有钱不行。现在我们的外汇很多了,多也有多的问题。就是说,外汇出口贸易的顺差和逆差最后表现为我们外汇储备增加或减少的一个因素,不是所有的因素。所以,关于国际收支通常可以看到统计公报上讲,我们这一个阶段进出口总额多少,其中出口多少,进口多少,贸易顺差多少,或者说特定的情况下贸易逆差多少。
  与宏观经济相关的指标,主要是以上讲的四个方面。当然,我们看宏观经济形势,可能还要看一些指标,比如说国家的财税状况。这几年我们的税收很好,去年达到了37636亿元,今年肯定要超过四千亿。再一个看金融的一些指标,比如说货币流通量,大家可能看到,有的时候可能公布M0增加了多少,M1增加了多少,M2增加了多少。什么意思呢?M0就是现金,就是社会上总的现金流通量增加了多少。M1就是现金加上大家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随时可以取,它的流通性比较强,这叫M1,叫狭义的货币流通量。如果把M1再加上我们定期的存款,再加上我们企业的存款,这就叫M2,叫广义的货币流通量。我们看货币投放的多了还是少了,就看M1特别是M2增长了多少。
  刚才强调重要的指标是四个方面,即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际收支。所有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都很注意这四个方面的指标。这四个指标互相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看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大家可以看到,当经济增长率比较高的时候,三大需求就比较旺,购买力需求就旺。需求旺了以后,物价肯定要上升。所以,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发展很快的时候,物价就会上升,这是一般的规律。就像当前我们经济增长达到11.5%,我们的物价增长11月份达到了这十几年以来最高的水平--6.9%。这应该是一个规律,经济增长很快,所以通货膨胀率也相应比较高。同时,它的失业率会下降,为什么?因为你投资增加,投资增加了项目开工就多,需要的就业人数就多,失业率就会下降。另外,经济增长比较快,出口增长也比较快,国际收支贸易顺差就比较大。所以,这四个主要的指标互相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下面,再把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指标讲一下,就是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这两个指标我们做一种组合,颠倒来颠倒去,大概一共有四种组合:一是&双高&,就是高增长、高通胀;二是&双低&,就是低增长、低通胀;三是&一高一低&,就是高增长,低通胀;四也是&一高一低&,但是是高通胀、低增长。就这四种情况,再也找不着更多情况。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四种情况只有一种比较适合我们,大家想想是哪一种?
  首先看&双高&,高增长,高通胀。老同志都经过,那就是经济过热。比较典型的就是1993年以后。1992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4.2%。1994年的通胀率达到21.7%。后来中央发布了经济调控的通知,叫&十六条&,提出要实施以治理通货膨胀为目标的宏观经济调控。很显然,&双高&不行,发展太快,物价或者通货膨胀太高,我们承受不了,所以要调控。&双低&也不行。我们要赶上发达国家,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口,如果经济增长很慢,那得到什么时候能赶上人家?所以还得保持比较快的发展。&双低&虽然物价低没有通货膨胀,但是大家的收入增长也慢。所以,&双低&也不行。那么&双高&、&双低&两种情况都不行,还有两个&一高一低&。高通胀、低增长更不行了,这是很糟糕的一种情况,经济增长是衰退的,通货膨胀又很高,这种情况不太容易出现。但是如果搞得不好,也会出现。出现了以后,那就很麻烦。我们很多老同志都是解放前过来的,大家知道,解放前期这种通货膨胀是比较严重的。再一个大家注意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时候,他们的通货膨胀比较厉害。我当时去过东欧,像波兰最高达到500%的通货膨胀率。这在经济学上叫&滞胀&,又通货膨胀,生产又停滞,这个病就不好治了。所以,这是我们在国民经济管理特别是宏观经济调控当中,要避免出现的一种情况。
  那么,就只剩下一种情况比较适合我们的国情,就是增长比较快,通货膨胀率比较低,这才符合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要求。我给大家一个数字,前四年我们GDP的增长都超过了10%。我们的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都很低,我们的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更低,都在2%以下。这比较符合&好&的要求。但是,今年以来发生了一些新的情况,就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物价也涨得比较快了一点。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政策的调整,我把它概括为&两个防止&:一是防止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二是防止物价由结构性的增长转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什么叫结构性的增长呢?就是说我们的物价水平虽然上涨比较快,但它是少量的产品,还没引起全面的所有的物价上升。怎么来防止?就是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去年我们的财政货币政策叫双稳健,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我们的货币政策做了一个调整,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刚才大家注意到,我们什么时候实行过从紧的货币政策呢?1993年的时候叫&双紧&,从紧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目前是一个从紧,就是我们现在只是防止过热。
  前三个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分析
  下面,根据刚才讲的分析和判断标准来判断一下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个什么状况。
  先看GDP。今年前三个季度,就是到9月底,共完成GDP166043亿元。去年是20万亿多一点,今年前三个季度就达到166043亿。跟去年前三个季度相比,增加了11.5%。我要特别强调,这11.5%是在前四年增长都超过10%的基础上的发展,这个增幅比去年前三季度又提高了0.7个百分点。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下,增幅跟增长不一样。过去我们讲物价的时候,公布说物价的增幅下降了多少,我们有些老同志就认为,你说这个物价下降了,我为什么买东西还是涨价了?没注意到这是增幅下降还是增长下降。三个季度的增长我简单给大家报一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了11.9%,三季度11.5%。三季度比二季度低了一点,为什么?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央就注意到要防止由偏快转为过热,事实上已经实行了比较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我们政策效应的一个结果,是个好现象。各位一定要注意,不一定一年比一年增长高就好。经济增长太高了,我们要人为地通过政策让它下降一点,所以第三季度下降了0.4。
  所以大家看,国民经济整个还是比较平稳的增长,不是忽高忽低。这里我想强调一点,这种增长比较快,我们仔细分析刚才说的&三驾马车&,会看到它还有一点问题。问题在哪里呢?我们这个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消费相对来说比较低迷。因此,十七大胡锦涛同志的报告讲,我们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三驾马车要跑得更协调。
  下面,简单看一下三驾马车的情况。第一驾马车是固定资产投资。前三季度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多少呢?91529亿。这个规模比较大,我们整个GDP是16万亿,投资是9万多亿。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拿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除以GDP,这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投资率,比较高。这个固定资产投资回落了,比上一年同期回落了1.6个百分点。这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一个结果。特别是东中西三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增长了21.7%,中部36.2%,西部29.6%。大家看一下,这个宏观调控的政策作用非常明显。前两年我们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十七大重提强调四个区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西部大开发、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我想说什么呢?前些年由于我们刚刚开始西部大开发战略,所以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是第一的。从2005年中央又提出中部崛起,所以这个政策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今年前三季度中部投资增长最快,增长36.2%。
  第二驾马车是消费。长期以来,我们的消费比较低迷。2007年前三季度,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63827亿元,投资是9万多亿,消费是6万多亿。同比消费增长了15.9%,9月份增长了17%,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4个百分点。这个增幅在加快。我认为这个消费增长比较快,符合我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消费增长快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亮点。消费长期比较低迷,跟我们的收入有关系,我们没钱怎么消费?所以,中央在不断增加工资,最近又给老同志增加离退休工资。再一个就是我们的收入结构,有的人特别有钱而又不怎么需要消费,有的人需要消费但钱很少或者没钱。消费跟我们的收入密切相连。再一个跟我们的消费观念也有关系。我们中国人有钱都存上了,美国人就偏重消费,储蓄率有的时候都是负的。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一是我们有好的传统,节约、储蓄。另外,主要是我们的收入预期小于收入支出,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保障还不到位,大家一想到小孩要上学,要买房子,要保障医疗,不存钱怎么办?因此,消费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想解决消费问题,必须提高大家的收入,调整收入的结构。
  第三驾马车就是对外贸易出口。前三个季度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5708亿美元,增长了23.5%,比上一年同期回落了0.8%。出口加快了0.6个百分点,进口回落了2.6个百分点。进口的增幅在回落,出口的增幅还在增加。我们的贸易顺差正在继续扩大,我们的贸易顺差出口和进口相抵以后,出口多了1857亿美元。我们卖的多,贸易顺差多,所以我们外汇储备也会增加。外汇储备基本上来自于日常的贸易。另外还有外商直接投资。外商来你这里投资,他要拿外汇进来,他要在咱们国家把外汇换成人民币到市场上买东西,这也形成我们的外汇储备。还有一块,大家注意到,我们的人民币汇率最近改了以后,不断地在升值。人民币从长期看,有一个不断升值的趋势。国际上一些游资也进到中国来购买人民币。所以,9月末,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达到了14336亿元,同比增长了45.1%,增长很快。我们的外汇储备在改革开放初期还不到一百个亿,你看现在一万四千多外汇储备。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中央现在鼓励企业要走出去,对外投资。另外,支持换汇,比如出国旅游的同志,现在也都放开了,每人可以换两万美元。对外贸易当中,我们的产品结构还有些问题,出口产品都是一些比较低端的产品。比如说我们要卖八亿件衬衫才能买一个空客320飞机。贸易顺差应该说是个好事,关键是我们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国家老说我们向它倾销商品。所以,我们必须对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就是多出口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另外,我们要实现市场多元化,不能光跟美国、欧洲等做生意。我们过去是四大贸易伙伴,欧洲、美国、日本、还有东南亚各国,包括我们的港澳台。所以,我们要扩大贸易对象,比如俄罗斯、印度等国。中央提出,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强调要减少甚至禁止高能源消耗材料等产品的出口。这种产品赚那一点钱划不来。我们能源消耗很紧张,环境问题很突出,原材料物资很紧张,你干嘛生产这些产品去卖,赚那么一点点的钱?因而,中央提出要防止、禁止或者减少这类产品的出口。
  另外,关于我们的物价,刚才说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个防止,就是防止物价由结构性的增长转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那么,前三个季度,我们居民消费价格9月份同比平均增长了4.1%。2006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控目标预测是控制在3%以内,现在看我们显然超过了。9月份当月上涨了6.2%,8月份是6.5%,11月份是6.9%。1996年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时候,从21.7%调到6.1%。此后,我们居民消费价格都是在6.1%以下。中央正在采取果断的措施,特别是刚才提到的中央采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的问题。
  再一个,就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城乡居民收入。我刚才说了,消费要提高,必须收入增加。今年前三季度,我们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是比较快的,特别是农民。前三季度,我们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上增长了16.3%。扣除物价因素,我们的城镇居民人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3.2%,比去年同期高了3.2个百分点。2005年农民的现金收入是3325元,今年前三个季度就达到3321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14.8%。多年以来,我们都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高于农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这些年农民的收入增长比较快,尽管如此,我们收入分配的差距还仍然在扩大,包括城乡之间。
  关于失业率,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几年公布的失业率最高是4.3%,最低是4.1%,基本上就在这个范围内波动。什么是失业率?就是失业的人数占整个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劳动力人数的比率。我们这个失业率不高。国外那都是10%,甚至15%以上。那么,中央为什么还要说就业问题很突出呢?一个说明我们重视民生问题。再一个,我们的失业率,前面加了一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什么意思呢?不算农民,不算农民工,凡是有城镇户口的人,失业了才能算。在&十五&期间,每年大致有2500万就业人口需要就业,它是一个流动的数字。总而言之,大家要有这个概念,就是说我们的就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通过对前三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可以看到目前整个经济形势,应该说,是很好的。好在哪里?就是刚才我说的四种情况中的符合高增长低通胀。尽管物价上升得快了一点点,比起我们收入增长来说,还是能够承受的。比如说收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扣除物价指数,还增长了13%点多。从全社会来看,应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这是总体上的判断,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在比较高速度、平稳地发展。尽管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结构上的问题,中央及时发现,然后对政策进行一些调整,我相信这些问题是会很快得到解决的。
  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下面,讲一些大家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问题。说偏快,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比如说我们的价格上升到6.9%,这个是比较快了,我认为归根到底是由于经济增长太快、需求过旺带来的。我们要与我们的目标来比。大家注意,我们在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中央曾经搞了2010年的预测,当时的预测提出来到2010年我们的GDP比2000年再翻一番。那个时候是总量再翻一番。与此相适应,到2020年比2000年再翻两番。那个时候提的都是总量翻番,没有考虑人口的增加。我们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发展很快,如果再按总量翻番,不考虑人口因素的话,我们的经济增长预测目标就太低了。所以,中央就调整了一下我们的翻番目标。十七大正式确定由2020年比2000年总量翻两番,调整为人均翻两番。这个要求就更高了。据测算,我们每年增长5.7%以上不到6%,就可以达到总量翻番的目标。后来,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由于前五年发展比较快,所以我们调整为人均翻一番。我们&十一五&规划中每年GDP的增长还是7.5%。我们的增长都在10%以上,甚至11%点多,实际运行比计划超得太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一些地方,特别是地方政府,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个问题上,从认识上、机制上、体制上、技术创新上,都还有一些不到位的情况,有些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增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做出判断,至少是偏快。现在要防止由偏快转向过热,这个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9月份中央开会就提出来了,而且从年初我们就开始不断调整货币政策。
  第二,防止物价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即CPI,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任何通货膨胀开始的时候,不是说来得那么猛,全面物价上升,都是结构性的。什么是结构性的?就是某些产品,特别是居民消费品的价格首先上升,有的上升快,有的上升慢,有的工业品还在下降。我们要防止全面上升。经济增长太快了,并不见得太好,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这里我要顺便说一句,今年三月份&两代会&的报告,我们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完成得都很漂亮,唯独有一个没有完成,就是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十一五&降低20%,污染物降低10%,结果第一年就没有完成,所以这是中央当前抓的力度非常大的一个工作。这跟结构有关系,要想完成能源消耗指标,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特别是要增加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消耗的能源少。再就是,要进行技术创新,要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第三产业的比重占得越大,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越低。我看了一个材料,说2006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最低的是广东省,北京大概第二。我研究了一下,广东为什么能在这个问题上居于前列呢?得益于前几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比较大。
  今年的调控目标是控制在3%以下。一到十月份,每月的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一月份2.2%,二月份2.7%,三月份3.3%,四月份3%,五月份3.4%,六月份4.4%,七月份5.6%,八月份6.5%,九月份6.2%,十月份6.5%。这个可能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我谈一点看法。物价上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怎么来解决?特别是对我们老同志,退休金可能每年调整太少,怎么办?我刚才说了,从整个社会看,我们的物价虽然上升得比较快,但是收入水平的上升还是大大高于物价上升的水平。关键是对一部分群体,可能受到的压力比较大。记者采访我的时候跟我说,物价上升这么快,要不要给消费者物价补贴啊?我们老同志都知道,过去物价一上升,就给大家的工资条上加一个物价补贴。在新的阶段,我是坚决反对再实行物价补贴的办法。物价补贴我认为不大科学,是一个临时性的措施。为什么呢?因为你工作了,在你工资条上补一块。如果没有在国有单位上班,就没有人给他补。所以我的态度很明显,不主张再用物价补贴的办法。
  那可能各位要说了,你总得有个意见啊!我很明确地表态,要提高工资收入,特别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各个城市都有最低工资标准,这些低工资、低收入的人承受力低。再有一个,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中央设了几个限,社会保障最低收入、最低工资标准,这要不断提高,就是要考虑弱势群体的承受力。记者问我,你的意思是有消化能力的自我消化。我说对的,你的收入那么高,增长那么快,物价增长一点点,你还要补贴,补什么啊?你就是要自己消化嘛。比如那次方便面涨价,有正式工作的有几个人承受不了方便面涨价的?可能承受不了就是农民工,消费的又多工资又少,所以要你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再有一个,涉及到老同志,要不断地提高老同志的退休工资标准。老同志过去都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各方面有重大的贡献,退休以后有个工资标准,物价上升,社会的整体收入水平在提高,所以老同志的工资也要上升。我看到各地已经采取了措施,今年要增加80块钱以上。总之,我认为要提高最低收入的水平,来解决物价上升对部分居民、弱势群体造成的生活压力。
  当然,最根本的是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过快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把幅度降下来,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实现中央说的又好又快发展,来抑制过旺的需求。怎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2006年中央提出实现三个协调,刚才我讲了,三架马车要协调,投资、消费、出口要协调。还有一个,速度、质量、效益要协调。再一个就是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人口要相协调。这次十七大报告锦涛同志讲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还是要保证我们又好又快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出五个统筹。这一次,报告又加了好几个统筹,是从一个更高的层面,统筹国际国内大局。另外还加了一个,统筹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统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科学发展观自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后,一直在不断实践,理论上在不断探讨、不断完善。
  第三,关于房价持续上涨的问题。房价是我们大家特别是年轻同志关注的问题,各地政府都在调,国务院又是六条、又是八条,调了半天,不但没有控制住,涨得还挺快。最近大家看到政策一块起作用,已经出现了一个转机,有人说是拐点。有的专家不承认是拐点,因为拐点以后要下降了,上升、上升再下降叫拐点。有的说不能轻易这样讲。我谈一点看法,为什么我们的调控目标没有实现预期?我个人认为,有一个政策目标的设定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我们的房价比较高的持续的上涨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需求太大。为什么需求那么大呢?在城镇化过程当中,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住房要求越来越高。福利分房停止了,大家都去买。大学生一毕业想买房,农民工在城里不想回去也想买房。特别是北京市,不光有北京市的需求,还有外地的需求。你看外地所谓的大款们、煤老板们,在北京买房子都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一层一层地买,那是投资啊!还有一个国际上的需求,国际上一些外资也在北京买房。
  需求这么旺,你想一下住房价格能下来吗?所以,根本的问题是需求问题,需求太大。都是由于短缺造成的,东西多了,就没有人买。越说控制总量,大家越紧张,因为土地有限啊!调整结构靠市场,总量是政府不给你批地,闸门把住了,当然就管住了。但是,结构的调整靠市场。所谓调整结构,你不要生产那么多,不要盖那么多高档的大户型,什么酒店式公寓、公寓式酒店。我曾经问过有关方面,我说为什么盖那么多好房子,老百姓不需要那个。回答是,因为各种房子都能卖得出去。那这个房地产开发商当然钱赚得多,对不对?所以结构调整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靠市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政策调控目标没有很快达到的一个原因。我的观点还是要尽量扩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抑制投资需求。你住得本来已经很好了,还要炒房子,买了一套又买一套。你有钱是有钱,但是这个住房是个特殊商品,所以要加点控制。怎么控制呢?最近我们出了货币政策,第二套房子首付提高,然后利率提高,就这样来控制一下。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值得研究。
  除了需求过旺以外,在经济转型、城镇化过程当中,中央提出&十一五&期间每年要转移900万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我们的城镇每年也要新增900万的就业岗位,大家看这里面有个缺口,增长了900万个劳动岗位,光农民就转移了900万?这些人也要住房,所以还得增加供给。增加供给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住房的特殊性,土地问题!我们的土地是有限的。在工业化过程当中,土地供给的矛盾特别突出,如果我们的土地资源不短缺,住房问题不是小菜一碟吗?那么多人愿意建房,还怕?关键是土地问题。温总理提出一个目标,根据我们13亿人口的吃饭,18亿亩的耕地是一条红线,不管干什么,不能突破这个红线,必须确保18亿亩耕地的保有量。能不能保住啊?形势非常严峻。我们的耕地面积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10%,但是养的人口占世界的22%。人均是多少呢?人均是一亩三分九。我们的人均可耕土地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26,加拿大的1/16,俄罗斯的1/10,美国的1/7。土地问题很严峻,我们要吃饭,所以中央领导一再讲,任何一个国家也解决不了中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只能靠自己。
  有人说有钱,有钱可以买吗?外汇那么多,靠采购粮食不行吗?不行的。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人买什么什么涨价,为啥?人口多,需求量大。你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有可耕地。2004年的宏观调控,温总理讲我们当时面临四个下降,可耕地下降、种植面积下降、粮食总产量下降、单产下降,当时比较严峻。现在经过这几年的调整,情况大有好转。今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可能超过一万亿斤。我们历史上最好的水平就是一万亿斤,大概是1998年。中央重视&三农&,一系列惠农政策效应非常明显。在这些土地当中,大概有六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广东这些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均占有的可耕地量只达到0.8亩。全国是1.39亩,达到了世界粮油组织提出的警戒线水平,就是不能再低了。
  所以,这个住房问题跟土地有关。有人问我,你判断房价是不是要下降了?我说很难给你一个判断,因为从总的需求来看是在不断增加的,中央很关注这个事,社会很关注这个事,各项政策一块来起作用,现在你看,成交量降低了,有市无价,有价无市,买的人少了。这就是消费者和开发商的一个博弈。大家都去买,他就高,大家都不买或者暂时不买,有的地方价格已经在下降。但总的趋势上,短期内我想价格也不会下到哪里去。另外我强调一点,由于土地的紧张,我们的用地一定要按照国家的法规来进行。中央提出宏观调控有两个闸门,第一个是信贷闸门。不是经济过热吗?我把这两个闸门一关,我不给你供应地,信贷我控制从紧。大家想,要上项目没有地、没有钱怎么上?非常有效。所以,为了控制土地,我们的土地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叫垂直管理。由上一级来管理,即使这样,违法用地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但是据说省以上的领导机关,违法用地的现象已经没了,或者很少了。现在违法用地在下移,地、市、县、乡。中央既然说是红线,你就不能踩这个红线。什么叫红线?红线就是高压线,高压线你一踩就完了,不要有侥幸心理。我到下面参观的时候,领导同志说我有很多好的项目,让我看,发展的势头非常好。我就问,这个土地是不是经过了合法的手段审批了?另外,项目的贷款是不是符合国家的信贷政策?去年中央还设了一个门槛,什么门槛?就是这个项目,如果环保问题不解决,技术比较落后,安全问题不能解决,有钱有地也不能上,这叫中央的经验,两个闸门,一个门槛。
  第四,关于就业压力问题。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发展战略。中央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报告当中还有一句话,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机会要平等。城里人就业和乡下人就业在平等的条件下应该机会平等。中央还提出消灭零就业家庭的要求。如果一个家庭都失业了,靠什么生活呀?要安排这些零就业家庭。
  第五,关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收入分配拉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的东中西部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城乡在拉大,不同的阶层在拉大。为什么会拉大?与我们的分配政策有关系。从客观上讲,从规律上讲,是市场经济的作用。有人说市场经济是嫌贫爱富的经济,越富的地方效益越好,越往那儿投资。你看中央提倡到西部大开发,但好多项目、好多资金还是向东南去。为什么?那儿的效益高啊!在那儿投资能赚钱啊!投资都在那儿,当然效益就好了,收入就高了。这是市场配置资源,关键是要用相应的政策来调控这个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说,我们要提高生产效率,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后来还说了一句,要防止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了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你看小平同志预见到了,十七大对我们分配政策在导向上也有一个调整。比如说报告当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过去我们提的是什么?叫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初次分配就是发工资,就是第一层的分配,要注重效率,不能大家都一样,吃大锅饭。二次分配就是通过财政部门的分配再分配,就要更加注重公平。这一次锦涛同志讲,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是政策的调整。第二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个很明显,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嘛。还有一个,过去党的文件没有提出来,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什么叫财产性收入?财产收入就是资本收入。除了劳动以外的,比如你有房子住不完,租出去了,我觉得这就是财产性收入。比如你参加投资了,这就是非劳动投入,有回报就是资本收入。这就叫做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最后又重申过去提的政策,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过高的尽管合法,但是太高也要调节,这个政策导向非常清楚。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在思路上必须有明白的思考。
  最后在这个问题上,我再讲一点,就是我们要把机会公平和收入结果的平等不平等分开。我认为,机会越公平越好,收入差距的结果不能扩得太大。而且,这个机会、规则和程序标准,这种公平对每一个人应该是平等的。关于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有很多的东西可以讲。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按劳分配的时候就讲了这个事,按劳分配是公平吧?大家都按劳分配,但是马克思说还不公平。为什么?每个人抚养的人口不一样多,每个人体力能力不一样多,他说这是在公平的名义下掩盖着不公平。目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结果完全一样,那不就成了改革开放前的大锅饭了吗?那社会就没有效率了,所以我这儿要强调,在讲公平的时候,一定要把公平的机会和分配结果的平等不平等分开,讲公平的时候,更多应该讲机会、规则、程序、标准。公平不应该跟效率对立起来,或者从机会来讲,越公平,大家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但是收入的结果、差距不能太大。所以,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必须通过正确的分配政策,把收入结果的不平等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另外,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机会的公平与否跟收入结果的平等与否互相影响,机会越公平,就越有利于消除结果不平等。反过来,结果越不平等,对机会的公平也受到影响。比如我特有钱,我的小孩上学就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他比较穷,他的小孩就不能受好的教育,这机会就不公平了。中央新一届政府特别重视义务教育,这就是受教育的机会要公平啊!城市的孩子上得起学,农村的孩子上不起学,那怎么可以啊?这就是社会在机会上不公平不行,我让你都能上得起学,但是不是都能上大学,都能上研究生,都能上博士甚至出国。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博士毕业,因为还有每个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问题。但是机会要给他公平。所以,我特别要强调,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机会。
  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讲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也是我们的政策导向要实现主要公共产品的均等化。这个提得非常好,但是难度也很大,基本的公共服务、医疗、教育包括一些基础设施,机会要均等化。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在公共产品的服务上机会要均等,这个政策好不好?非常好,全国还提出城乡一体化,但是需要很多钱。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和完善规范的、透明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要透明,转得合理不合理要让全国人民知道,要规范,不能说想给谁就给谁。过去各地要求&跑部向钱&,谁往北京跑得多,谁就能拿到钱。不行,以后就是要透明规范。报告里还有一句话,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提法都是非常好的。所以,根据这个我想,政府应该把主要的力量、重点放在机会的公平上。同时,也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这样问题就少多了。就此,我提出&三就一保障&方面都要公平。&三就&就是在就业就医就学方面,机会应该都是公平的。&一保障&,就是在基本的社会保障方面也是要公平的。如果说这些问题都解决得很好,我相信最终的结果分配差距稍微大一点,不会有大的问题。
  由此可以说,我们的改革定位一定要准确。为啥原来出现一些问题?是因为定位不准。比如我们有的盲目地提出教育产业化,什么叫教育产业化?把教育办成产业,不就是要经营,要赚钱吗?产业化就是市场化,市场化就是盈利化,好,把教育办成赚钱的产业了,搞得大家上不起学,这怎么可以啊?现在大家看到国家正在纠正这个问题。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不仅是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收费也非常低。现在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没有那么多的钱,但是提出解决贷款问题、奖学金问题、绿色通道问题。总而言之,我们的总理表态,不能让一个学生上不起学,不能因为经济原因考上了大学而上不起学,这就是提供机会平等。还有经营城市的口号,其实就是卖土地,这个问题也很大。
  最后,再讲一个综合的问题,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问题。刚才讲了,我将2007年的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概括为&两个防止一个紧缩&,那么这就涉及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不同,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要不断进行调整。比如1993年,由于当时的经济过热,中央提出了&双紧&政策,哪&双紧&呢?就是从紧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经过三年半以后,我们的国际经济软着陆,实现了我们的政策调控目标。到了1997年,我们刚刚调到一个适当的水平,结果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我们也受到了影响。我们的国民经济增长在9.7%、9.8%以后,增长幅度在下滑。我刚才说了,&双低&也不行,所以中央就采取了一个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从1998年开始,我们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什么叫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什么这么提?有人说该紧的紧,该松的松,都叫积极。不是这样的,我们这儿有特定的含义,积极的就是偏松一点的,中性偏松。稳健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时候,拉动经济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性偏松。到2004年以后,要防止经济过热了,这个稳健就是中性偏紧,太紧还不狠,当前直接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我理解,我们还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我们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或者说市场对经济扩大的约束力还没有完全健全起来,在我们的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经济扩张的冲动还很强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提扩张的政策。
  那怎么体现这个政策?我们的货币政策工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财政支出。怎么减少呢?我们的财政状况现在很好,现在有条件不断大幅度减少财政赤字。再一个,减少国债发行。我们年度最高国债发行是一千一百亿,我们今年发行只有500亿。好多同志为什么有一阵子买国债买不上,就是因为它发行少了,大家都去排队。现在因为利率高了,银行存款的利率跟国债的利率差不多,但是国债不交税,所以大家还是愿意买国债。另外,现在的银行利息税也减少了,也就是定期存款跟国债的收益差距越来越小了,给大家更多的投资渠道。所以这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减少国债发行,适当控制财政的开支规模。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很多了,提高银行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有价证券的买进卖出,这些都是通常说的五大政策货币工具。如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什么意思呢?就是各个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过去我们是用行政手段管的,后来是用经济手段,特别是用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就是说,当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时候,每个商业银行可支配的贷款额度就减少了。这样,就控制了贷款规模,从而控制货币流通量。中央五次调整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这两大工具都在用。利率调整就吸引更多的人把钱存到银行去。利率提高和银行贷款准备金率的提高,都是一种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利率提高,鼓励大家把钱存银行,存银行里。如果说你办了半天公司,还没有把钱存在银行的利息高,你还投资吗?你就不投资了。这就是控制固定资产规模,减少投资,然后减少货币流通量。最近的一次,银行利率的调整只有25天。
  这说明,我们中央的政策导向非常清楚,就是要&两防&。但政策有个滞后效应,不是说今天发布出去,明年效应就非常明显。什么叫滞后呢?从这个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到中央召集会议,然后制定政策,然后发布政策,发布以后要传递到被调控的对象有一个时段,这就是政策滞后效应。当然也要看到,恰恰是政策滞后效应,给我们的宏观调控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得了感冒,想吃药,吃几天合适啊?吃两天,我不发烧了,结果呢?没到位,明天又发烧了,很麻烦了。或者我吃了五天了,已经都好了,我害怕,不行,我还吃,结果又浪费,还有副作用。调控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的总书记一再强调,宏观调控方向是没有问题,过热的时候要紧缩,过冷的时候要扩张,关键是掌握好调整的力度和重点。那么,调控政策要科学准确,关键是回到我刚才第一个问题,要正确判断形势,到底是热了还是冷了?热到什么程度?政策的力度应该多大?
  今天,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谈谈我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还有大家关注的一些经济热点问题,不一定讲得很准确,很多都是我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同志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文章获赞排行榜
单位获赞排行榜
中央直属机关学习网服务支持中心 运行ICP备案编号:京ICP备号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价上涨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