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sdear服饰怎样?我改革开放以后的服饰创业...

我是今年高中毕业生,很遗憾没参加高考,我以后想自主创业,但是我觉得我需要接受大学的教育让我成长并且_百度知道
我是今年高中毕业生,很遗憾没参加高考,我以后想自主创业,但是我觉得我需要接受大学的教育让我成长并且
我是今年高中毕业生,很遗憾没参加高考,我以后想自主创业,但是我觉得我需要接受大学的教育让我成长并且懂得更多专业知识,我想知道我是复读一年参加明年高考(复读要花一万多,很贵的,而且我一年没碰书本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捡起来。我们这还有一个高中升学率超级低,全校最高成绩也就是个三本分,我也可以去那里复读,学费很便宜),还是选择自考本科,今年就上大学?求各位有经验者给我点意见!
提问者采纳
我是一个复读过的大学生,这么跟你说吧。自考的含金量是肯定远远不如三本的本科证书的。自主创业是好事,我也想,但你先要想想你干哪行,要有方向,最好对那行要熟息。读不读书看你自己的想法了,复读并不代表你能考上(真滴)。考上大学也并不代表你就会有好的未来,但在这个时代,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否则你绝对到不了这个社会真正的高层。总之,读书是最稳妥的途径,但不是唯一。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要自己想好,一旦决定就不要轻易放弃。呵呵,最后祝你好运哈!
我想要的就是个人能力和文化素养,如果选择自考本科呢?
你是哪里人,知道德阳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吗?
职业?大专吗
是大专,但收生线在3本以上
最好的专业接近2本线
我在那个学校
我考过自考,。。。从来没去上过课。。
基本上是交钱就拿证的!当然这只是在我们这一带这里是这样,你们那里我就不清楚了!
我们这一科考不过就不让毕业
关键是他会让你过(我们这里)。
如果我花一万多去复读最后指读了一个专科,那我还不如去破高中复读呢
其实一年没读了再回去读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要有绝对的毅力。你以前成绩好还是可以试试,如果不是特别的好就好好考虑考虑!还有自考对你的能力不会有什么帮助只是最多给你个证!
那我该怎么办
花钱那个只能给你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其实还是要看你自己是否能坚持!
你现在可能跟我那时差不多,既然想自主创业,就得有方向,有主见。你只能自己去去决定。
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会不会能更用心些?
肯定会,但若你自己毅力不够过一段时间之后用心可能会演变成(上课或自习)安静,不说话,也许你仍然在做作业,但效率会很低,但你若有毅力,在加上有较强的自律性,那你就会突飞猛进。肯定会考上好的学校,2本也有可能,
我很怕自己坚持不住
毕竟一年没读书了
你实在恼火我可以陪你聊,加我QQ
能听懂四川话不
稍微普通话点吧还是
我加不上可能网速的事,你加我吧
密码:12345
我手机好像出了点问题,你再发哈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一万多不贵了。。我们这两万四,然后我就没复读,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去复读,好学校肯定比差学校老师好气氛好,但复读班老师很有可能不重视,但最根本还是看自己好不好好学上大学很重要,教会的不仅是你专业知识,更是给了你某些机会,如果能把握好是可以培养很多东西的
既然想读就挑好的努力读,不试试看怎么知道你行不行啊!本来就是靠自己的东西
我觉得可以去尝试下 拼搏下 毕竟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力大
现在还小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有能力的人的 而不是想当然的
就算复读没考上至少自己也奋斗过了 以后再想起起码也觉得不抱遗憾 自己也经历过千万人经历过的那个奋斗历程了 复读肯定要选好的学校 自己也要很努力才行
可是如果我花一万多去复读最后指读了一个专科,那我还不如去破高中复读呢
而且我一年多没碰书本了
专科也能专生本啊 去破高中读 风气肯定不好 你接触的人和事都是不想读书的 你肯定会受影响 你还会想读吗 怕本科都选 再说好一点的本科真的比不好的大学管用得多 以后出来你大学不好空有文凭有些企业是不会认的 并且学费很高怕不是一万的事了 你可以百度一下好的专科 联系复读好学校
也就是我现在花一万复读一年之后明年上个好专科?
那自考就彻底不考虑了呗
一万算少了 现在补个课全是万万个砸的
成都一对一不课 补了下来1.2十万是难免的
学美术的集训也是1.2万
对啊 所以 你的真的不算什么
我个人觉得,你要以以前的失败为教训来去复课,加倍努力,你一定成功。如果你不想付出那么多那就自己在社会上考。
如果我花一万多去复读最后指读了一个专科,那我还不如去破高中复读呢,我担心自己考不上,
那就在专科好好学,有个好的前途。
1万真便宜我们南京要10万!!!
复读个而已
自主创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教你如何创业】十问十答:创业者如何从0到1?
除了创业者自己,投资人应该是最了解创业者艰辛和孤独的人了。创业目前在风口上,但创业本身并没有变得更容易。从战略计划到业务拓展到融资到招人,创业者事无巨细都要管。
  效率是整个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方向,作者希望通过这十问十答能够帮助一些创业者,让投融资变得更有效率。
BP怎么写?
  BP应该是创业谈融资的第一步了,一份优秀的BP可能给你带来更多路演的机会,但是BP绝不是投融资成交率的因子,所以就算是一份酷毙了的BP也无法决定你的投融资命运。
  潜台词是BP简洁清楚即可,不用花太多时间在花哨的UI上,当然如果你的创业项目需要你展示一下严谨的态度与UI的实力,那请便吧。
  BP的格式:PDF
only。如果你还是在用word写BP你成功获得融资的概率无限趋近零(仅限非传统行业创业)。当然还有PPT、Excel、脑图等,最后希望大家都把他转成PDF再发给投资人。
  BP的内容:原则上BP可以写的非常详细(可以参看上市公司招股书目录),但是既然是在互联网时代创业,基本的用户思维还是要有的。BP的受众是一群看上去比总理还忙的投资人,你认为他们有时间去看一份超过20页的BP吗?你这是在侮辱他无所事事!所以内容要精简。
  初步筛选之后BP的内容可以有如下九部分:
  概述、市场、产品、模式、竞品、数据、预测、团队、融资
  这样确实已经足够精简了,但我觉得还不够极致。
  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创业方向,展示给投资人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把这些核心点直接的展示表达。然后把那些普世性的内容留给那群高智投资人自己去YY即可,给予投资人想象的空间。
  举例:
  1.O2O创业,差异化集中在细分市场差异化、模式差异化和团队差异化。
  所以原则上BP介绍细分市场和用户(更多的是介绍特性,不用介绍市场容量),模式,团队加上一页总体的融资情况介绍就可以了。所谓的市场空间、产品、预测等可以不提或者一页带过。
  2。社交创业,差异化的点集中在产品上。
  基本上创业团队对社交的理解都可以在产品上呈现出来,所以产品、团队、融资是必须清楚展示的,其他可以留着路演的时候展现一下口才。
  可能很多人会说数据、竞品都是核心啊,怎么能不介绍呢?
  我觉得假如初创公司有数据当然可以介绍,如果你觉得你的数据已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或者是佐证你的商业逻辑(我相信大多数没意义).
  至于竞品分析,当下我看到的竞品分析基本上都是别人都是叉我都是勾,所以你写与不写对投资人来说结果是一样,列个竞品名单基本就可以了。投资人的脑袋绝对不是为了显高,所以这些「我们就是比对手牛逼」的论调对投资人来说意义不大,关键还是看实力。
  当然不同的创业方向其实BP的核心都不一样,如何抓住重点写出一个简单精炼又让人心情愉悦的BP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BP怎么投才能快速得到回复?
  任何一个优秀的产品都需要一个好的销售渠道和好的运营手段,BP也一样。
  写了一个好BP,也要知道如何高效投递。
  几个偏激的要点:
  1。减少陌生投递
  陌生投递成交概率之低令人发指,原因是投资人特别是早期投资,对于创始团队的要求比较高,投资人更乐于去投资相对可以快速了解的创业团队,换句话说投资人人脉可以交叉了解到得团队更容易成交。
  2.3F原则
  优先寻找周围的投资人脉,越熟悉越好,不仅可以给你很多中肯的意见,也可以作为你的背书人。
  3。正确认识FA
  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也是一个高效率约见投资人的通路,好的FA将会给予你足够的背书。当然收费是一个早期创业企业的痛点,毕竟天使投资可以获得的现金也不是很多,给股权也是一种远期的高额成本。
  4。社交软件投递
  你可以先去连续买一个月的双色球,如果连一个小奖都没有中,可以去尝试一下。
  前两个问题无论你的BP写的多好,投得多有技巧,其实都在增加现场路演的机会,真正的成交还是要看团队和项目。
  酒香不怕巷子深,投资人都是嗜血的鲨鱼,绝不会放过带着血腥味的美味,除非你压根就不是美味。
投资人怎么选?(仅指泛互联网投资领域)
  这是很多创业公司和投资人都在琢磨的事情,创业公司希望找到最适合的投资人,投资人希望忽悠项目认为自己是最适合的。所以综合来看不会有标准答案。
  作为投资人的一员,我决定给一些冒险的意见。
  1。优先级
  一线投资机构(不作内外资区分)&二线投资机构&传统投资机构/战略投资&传统企业投资&个人投资(除大佬)&股权众筹
  2。优先级是怎么评估的?
  一线投资机构:有背书能力的人民币或美元基金(如果不知道,去科技媒体上去看看投资公司排名即可)。特点是对项目要求高,速度慢(有部分机构现在也转型的比较快),投后C端服务弱(因为投得项目多大佬们不大能关心到项目,最多是投资经理跟),投后B端服务强(投资机构的投后服务相对健全,包括招聘、PR等可能会由机构提供一些帮助),背书强。
  二线投资机构:新锐投资机构(本土机构居多)。特点:项目要求较高(不同机构有不同喜好),速度快,投后C端服务强,投后B端服务弱,背书能力中(可以押宝投资机构未来变得很牛逼).
  传统机构:原PE转型或者投资传统行业机构转型。特点:项目要求中(看项目维度可能与之前的也不一样),速度慢,投后专业化的服务强(法务、财务等),背书能力不详(很多机构在二级市场有很强号召力).
  战略投资:中大型互联网公司。特点:业务排他、股权排他、各种排他,速度慢,投后服务巨强无比(资源导入),背书能力双刃剑。
  传统企业投资:传统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项目要求不详(你永远搞不清楚他们的想法),速度不详(时而挥金如土,时而胆小如鼠),投后服务弱(只有一样:收购你),背书能力收购你。
  个人投资:除大佬外,我猜是亲戚?要么朋友?要么煤老板?要么房地产老板?要么偷税高手?自己看看靠不靠谱!
  股权众筹:骗老百姓的钱我建议是去二级市场,你自己上不了市还想提前骗老百姓的钱,这样的项目,差评!
  关于投资人的选择另外要嘱咐各位创业者的一点是:天使阶段看速度,A轮阶段看背书,B轮阶段看资源,C轮阶段看资本市场能力,D轮看资金实力,E轮看资金实力,F轮看资金实力……上市前那一轮看忽悠能力。
融资节奏怎么把控?
  这是很多创业公司会问到的问题,也是特别希望投资人可以帮忙解答的问题。
  我在这里尝试做一些回答:
  1。一次到位对创业公司来说不合理
  很多创业者在做融资计划的时候是预估18个月的钱,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不能做一次买卖,来一个客户就狠宰一刀。一般融资节奏遵循小步快跑的原则,一来可以加快融资决策,二来可以让估值合理上升,不至于在早期估值低得时候失去太多股权。
  2。小步快跑才是良性循环
  一般资金计划在6-9个月,资金计划与业务计划、产品计划、运营计划等相关项目计划绑定,明确Pre-A轮的业务指标,保证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项目计划开展Pre-A融资。
  3。现金流的重要性
  在考虑融资计划的时候,作为创业者的你一定要考虑一种情况就是拿不到钱怎么办。
  这时候需要看看你的现金流,在planB执行之前,是否可以在现有商业逻辑下实现盈利模式,产生的稳定的现金流支撑公司继续稳定前进。
  毕竟活着很重要,机会只留给活着的人。
  4。项目和投资人匹配
  当你把项目发展的节奏想清楚了,然后匹配上融资计划,往前提两个月开始准备融资资料和见投资人。
  要给投资人留下充足做判断的时间,因为时间充足也会给你足够的甲方心态,不至于不拿钱就要死,跪舔投资人。
  创业者应该清楚投资人还是喜欢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是雷锋做的事情。
  5。要有合理的融资规划
  找一个好的天使或者FA都可以省下不少时间来考虑这些问题。
  这是很多熟悉的朋友会问我的问题,其实这一点应该让FA来解答最好,毕竟他们整天都在关注成交率。我这里就少说一些,FA伙伴能来补充的话当然最好了。
  1。买涨不买跌
  这是一个底层的投资心态。所有公司都会有一个公允价值,高于公允价值和低于公允价值都是不理想状态。只有市场最终给予的公允价值才是最适合公司发展的,但是假设创业公司报了一个天价,没人投再降,然后没人投的时候再降这样不符合投资心态。
  不考虑项目优劣的话,投资人也更乐意去买涨,毕竟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价格下行投资人会有所担心在不对称的信息中是否有影响自己决策判断的因素。
 2。风向与时点
  市场总是最好的推手,不同时的时点融资的难易完全不一样。
  不一样的点不在于说公司的好坏,而是投资机构的决策效率高低,在风口行业投资机构自然决策效率高。所以创业者关心投融资数据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个时候要密切关注同行业标杆企业的融资事件和进度,方便更好地调整和抓住融资节点。
  关键人物很重要。
  并不是说直接去见合伙人就是好,虽然效率高,但也有风险,如果合伙人不看好之后挽回的余地就很少了。所以我觉得特别是大机构有一个投资经理帮忙推案子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投资经理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创业者的项目,另一方面投资经理的推动也给是否能通过决策会有了更多的冗余空间。所以找到看好你项目的人,无论他是投资经理还是合伙人。
  4。甲方心态
  不要等到山穷水尽再去融资,这和谈恋爱结婚一样的道理,要在你最美丽的时候把自己嫁了。
  很多创业公司说自己账上有多少钱,不需要融资或者几个月后启动,其实应该综合考虑,在发展最好的时候拿更多的钱然后让企业变得更好岂不是更棒!
估值的方法
  这是我每次和创业公司都会谈到的话题。
  估值是投资中非常核心的一个因子,如何合理的确定估值是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都想做的事情。但是估值的这个事情被之前所谓的“天使估值方法——拍脑袋法”给玩坏了。
  细想怎么可能!投资人都是一群高智商的玩家,心里没杆称敢出来卖钱吗?
  站在创业公司角度,我觉得估值只是一个结果,不需要care.
  核心需要了解的是两部分:
  一是我到底需要多少钱在这个融资区间内;
  二是我稀释股权的节奏应该是怎样的。
  其中稀释股权的节奏不同公司应该不一样,有一些行业是资本红利期很长的行业,例如O2O,这样的行业前期要少稀释,因为假设你做的很好有可能会有很多轮融资(当然A/B股等控制手段很多,都是技术问题)。那如果你是工具型创业或者现金流很好的行业,其实早期你可以相对释放更多的股权,因为可能你融个两轮就不在需要融资了,要么上市登上人生巅峰,要么被收购变成神话。
  所以把需要的钱确定,把可以释放的股权确定,这就是你的心里价格。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其实投多少钱是我的风险,占多少股是我的收益。
  投资机构作为一个盈利机构总是希望一方面降低风险,一方面扩大收益。当然对于我来说可能更在乎风险,所以在估值上当然还会考虑更多的维度,包括:团队溢价、产品迭代溢价、战略溢价等等配上需求资金,很容易折算出投资机构的心理价位。
  站两方面一看这样就有交叉点出现了。那个点应该就是创业公司的市场公允价格。
流程上问题
  每家投资机构的风格都不一样,投资的流程也不一样。但是更多的是顺序不一样,步骤基本上都大同小异。
  初次见面、二次见面、合伙人见面、TS、决策委员会见面、DD、SA、工商变更。
  所以在第二次见面之后其实说明投资人对创业者的项目还是有初步好感的,这时候创业者应该具体问一下投资机构的投资流程风格,方便后面的推进。
  在流程上关注的点:
  1。保密协议:签保密协议原则上可以告诉一些初步的业务数字和财务数字;
  2.TS:签TS之后意味着核心条款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TS上有法律效应的只有两个条款,一是保密条款,二是排他条款。意味着投融双方都是有机会修改所有的投资核心条款的,包括否决投资。但签了TS之后可以开放详细的业务数字和财务数字给投资机构。
  3.SA:签正式协议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我会在后面的谈判中详细说一下。要注意的是创业者已经离成功融资很近了,但也只是很近。因为虽然SA将会有法律效应,也会明示违约责任,但在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投资款面前投资机构每一秒都在精打细算,随时都有变化的可能,只是大小问题。
  4。到账:恭喜你你已经拉着一群疯狂的人上了你的船,现在心无旁骛的开工吧。别干出格的事情,因为投资机构保护自己是有一套的。但是只要你是一个专业的创业者投资机构一定会坚定的支持你、配合你到永远。是不是很有爱!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对于双方来说都很痛苦。
  因为成功的谈判就是双方都不舒服的谈判,有任何一方很舒服,另一方一定会有意见。所以虽然牵手之后双方就在一个战壕里了,但也要经历黎明前的黑暗。
  在谈判过程中创业者首先要明白,第一不可能什么都要(除非你是纯甲方,投资机构跪舔你),第二自己要什么,第三给谈判留下空间。
  创业者要什么我觉得有三点:其一是估值,其二是经营自主权,其三是尽量少的进攻性条款。
  估值很好理解,守住自己要多少钱;经营自主权,主要会在条款里面的股东会/董事会条款涉及部分,可以注意并且争取删除;进攻性条款比如完全棘轮、对赌、拖售等可作为让步的筹码争取。
  当然有一些投资人的底线也不需要去碰,比如说期权池的设立,股份的成熟,各种优先条款,还有凡是涉及到股权变动的一票否决权。这些都是底线没必要去触碰。
  还有就是给谈判留下空间。
  很多创业者很诚恳一来就报个实价死守,但是即便这个价格真的是你心里的底价,但也不代表是市场的价格啊,所以多留点谈判的空间,不至于把谈判谈崩。
  其实谈判的时候都是在约束极端情况,有时候谈判会有很诡异的气氛,我经历过多次,当双方都在互相做有罪推定的时候,感觉基础信任都没有了。
  我想说的是要成熟的看待谈判,一个好的协议可以为长久的合作保驾护航,双方约束行为才不容易出轨。
  PR是现在风口浪尖的话题,媒体的双刃剑我想很多公司都已经领教过了。我一直对PR的认识是:PR从来都不是一件独立事件,而是一件系统的活。
  PR的作用:
  1、给同行看,施加压力;
  2、给投资人看,获得关注;
  3、给用户看,辅助业务;
  4、文化输出,招募人才;
  5、造神运动,打造核心人物影响力。
  以上五点都需要在PR中体现,未必是一次PR而是在系统性PR的过程中把这五点都涵盖了。可以计划先后和事件。当然还有些原则我个人比较欣赏,比如:敢说实话的创业者;应变能力强于计划能力;海陆空立体的PR能力等。
  总之PR是双刃剑,学会理解媒体,善待媒体,利用媒体才是优秀创业者。
变化是常态,以变化应万变
  创业是在解一道未知数无数多的方程,影响未来发展的因子太多,没有人可以预测,所以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算是创业者的基础能力。
  看了很多项目见了很多创业者一个共识性的看法是创业者都是打不死的小强,韧性很高。学会与变化共舞可能就是成功的钥匙。
  补充一点,很多创业者会让我给一个明确的答复投或者不投,我想说我说不出口,如果我没有继续跟项目,你其实应该懂了。
  不是因为我想耗着你,而是因为变化太多谁也不知道谁会成为第二个马云。佛家有云: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我想给大家都留下空间,彼此保持下次合作的可能不是更好吗?不然又会像《airbnb创始人爆5封拒信,看投资人如何自己打脸》一样。
  我们不想让自己难堪,也希望创业者可以变得很牛逼,保证我们随时上车的可能,这也是一种共赢。
  最后,祝福所有创业者好运!
亲爱的朋友
你是否想创业,面对众多机遇不知道如何选择,一直迷茫?
你是否渴望有份成功的事业?&
你是否想借助平台获取更大的成功?&
你是否想尽早实现财务自由?&
如果有一项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加QQ:,开启属于你自己的财务自由之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判断一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
按投票排序
重点是团队,项目,领导人和资金。设置一组「这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的过滤条件:1)团队。这是不是一群你一直在寻找的人?你是否喜欢这帮家伙(起码在直觉上)?想像一下以后你每天都会和他们在一起工作,吃饭,晚上加班还可能会分享一张沙发睡觉。这可不是可以装得出来的,成熟的公司往往会有成型的公司制度,而创业公司则几乎没有这套东西,所以大家在做事方式上是否有相似的习惯,你们在性格上是否可以相互包容和鼓励,这会直接决定你到底是否能和大家呆在一起。判断团队是否和你合拍的方法,是多创造接触的机会。主动和他们一起午餐和晚餐,饭桌上的话题一般比较轻松,你也有机会和每个人都有接触的机会,尝试抛出一些关于创业的问题,悉心听听他们的看法,如果你们很快就进入了垃圾时间──互相不认同,无话可谈,那你就直接撤了。邀请对方的 Tech Leader 一起参加技术聚会也是个好方法,你们可以在会后获得思想碰撞的机会。2)项目。这是不是一件你自己也想做的事?创业团队的成员很少会认为自己是在选择一份工作,他们都认为这是一项事业,他们愿意放弃之前工作,放弃更多的业余时间,决定排除万难来把这件事做成。换句话说,这对你也不应该只是一份工作,你要认同这份事业,否则你的热情会像火柴一样迅速熄灭。3)领导人。他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并做事专注,你可以问问 founder 或 co-founder 之前做过什么,犯过什么错误,取得过哪些成绩。他应该对你敞开心扉,而不是遮遮掩掩。另外, 他必须足够强大,他可以找到各种办法打消你的顾虑,并保持事情的推进。4)资金。搞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创始人自己出钱和天使投资人出钱是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会导致创业团队心态上的差异。很多顶着光环的创业项目最后遭遇滑铁卢,「花的不是自己的钱」的心态多半是一个重要的失败原因。你可以打听一下他们是如何花钱的,并在心里评估一下自己是否接受。补充一点,在搞清楚团队、项目、领导人和资金的同时,也同样要搞清楚你自己内心的想法,你要的一份工作,还是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你是否愿意承担风险,也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知道,如果你是要一份工作,那就尽量不要去创业公司,起码尽量不要去初创期的创业公司。我见过有刚毕业的学生给创业公司的回信上写「我不排斥创业公司,但我想再等等其它公司的 offer」。知道吗,套用相似标准来对创业公司和成熟公司进行比较是根本没意义的,你把创业公司当成了小公司,那创业公司也不可能把你当成可以信任的伙伴。
如果你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员工加入一家创业公司,那么你考虑的问题和加入任何一家公司差不多,就是“钱给得如何” “职务是什么” “工作时间是什么,经常加班吗” “公司离我家远不远” “公司品牌如何” “直接上司好不好” “我是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唯一一个要多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个公司成长速度如何”。因为加入创业公司的最大红利就是增长速度,就像Facebook的COO Sheryl Sandberg说的 “Find a rocket ship.”如果你是以合伙人或者总监级别的身份加入一家创业公司,你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很多。我相信你手上一定有好几个创业公司可以选择,那么这时候一定要记住——选择比能力更重要。第一个问题,这事情能做大吗?好几个投资人都和我说过,创业一定要做市场大的项目。一个创业项目失败了,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团队不优秀,也不是你们不够努力,只是这个事情的市场本身就很小,你怎么都不可能做大。如果你是第一次创业,做一个小而美的项目涨涨经验值也蛮好的。不过一个小而美的项目到了后期有可能变成鸡肋,它既没有被市场证明不行迅速死掉,也没有爆发性的增长,这种项目最悲剧。当你已经能以一个合伙人或者总监级别加入一个创业团队的时候,我相信你已经工作了一些年数了,在自己的领域有了一些成绩了,这时候你的时间机会成本是很高的。所以你自己一个厉害的人去做一件小事,不如和几个厉害的人一起做成一件大事。要知道,Facebook前100名工程师的收入比99%的创业者高。在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人人都去创业。可是五个很厉害的人原本可以做成一个几十亿美元的公司,他们都自己去创了五个公司,结果都死了。怎么样才算大事?就是顺势的项目。每个创业者说起自己的项目都两眼放光,都觉得自己这个点子超牛逼,五年之内一定上市。别只听他喷。要自己去判断。当时我在谈好几个创业项目,旅游、电商、O2O、整形APP、智能硬件。我都分析了一下:旅游和教育是这两年非常火的项目,是VC热投也是媒体重点报道的项目;O2O也是大趋势,不过顺势有一个重要的点是掐时机,不能做早了,市场还没法接受,比如05年做手机阅读APP,也不能做晚了,那就大红海别扎进去了,比如11年12年的团购;那个电商项目已经在谈D轮融资了,所有数据都特别好,而且也差不多就是两年内能上市的节奏;整形虽然是比较有争议性的事情,但也是最近几年热起来的项目,出租车和写字楼里的广告特别多,客单高,重购频率高,决策成本高、信息严重不对称使得一个第三方的平台/APP有很大发展空间;智能硬件这两年也很火,我谈的那个项目也拿到了B轮,但对于一个智能硬件的市场有多大,我其实摸不准。后来我又遇到了原麦山丘。因为之前一直在互联网圈,我对传统行业一无所知,刚开始和创始人Alan见时都不知道应该问什么问题。但一个项目是否有广大市场是能从数据和分析来证实的。我简单google下数据,面包在中国整个大市场上每年有3000亿的销售额。再就是看看和竞品的差异。目前市面上有的做得不错的面包品牌全都是日式甜面团,就是小、软、高油高糖高热量。要顺势,食品行业的势就是健康。当时原麦山丘CEO和我说他们做的是软欧包,面包品类就不同,而且都是低油低糖低盐,竞品不可能从品类、发酵技术、烘焙技术和设备上去做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它有竞争力。后来我也问了几个投资人朋友,他们又和我说道,面包属于餐饮行业,刚需加高频。不会像互联网有泡沫,因为是大众消费品,几乎不受经济危机影响,也不会因为整顿四风而影响营业额。结论就是,嗯,市场大。第二个问题,我是否喜欢做这件事?是否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不同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样。比如雷军就和陈欧说,要做一个市场足够大的东西,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于是陈欧放弃了继续做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相关的事情,和另外几个爷们一起做化妆品。但在硅谷,每一个创业者都会神神叨叨的说自己创立这个项目是为了改变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云云。这也是文化差异,我发现中国创业者在创业时更多还是考虑这事是否能“成”。但对我来说,如果一件事我不是那么喜欢,我很难长时间去做它。在硅谷那些年,深受那些要用互联网改变世界的人的洗脑,所以我刚回国的时候觉得,啊,创业当然是要做一个社交网站或者一个工具再不然就是一个APP咯。所以刚回国做的以及想做的都是这样的事,而做得还很不接地气很不靠谱。后来有次和文心吃饭,他和我说,他以前创立博客中国,当时做得很大,流量已经做到了Alex全球排名前几十了,拉了一笔一千二百万美元的投资,后来一直找不到有效的商业模式,那笔投资也变成了史上最大失败投资案。于是他发誓再都不做有流量没盈利的项目了,开始做卖一分货挣一分钱的全球电商Light In The Box,最后公司也在去年上市。听了文心这番话,我很受触动。我发现自己其实对实际商品的兴趣高于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产品的兴趣。虽然去哪个公司我做的都是市场,但是给一个APP做市场推广与给一个面包连锁店做市场营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生活类的品牌(lifestyle brands),我能去讲故事,去发挥创意,去把一个想法植入他人的大脑,这些都让我感到激动。所以后来我做的都是lifestyle brands,不管是之前联合创立的排毒果蔬汁品牌,还是现在做的面包品牌原麦山丘。如果这个项目整体做的事情你很喜欢,但是你喜欢的那个坑已经被别人占了呢?比如你明明想做产品,结果他们说我们有产品总监了,你去做市场推广吧。友盟的前cofounder文一和我说,你在一个创业公司里具体做什么不重要,离CEO的距离有多近才重要。这也是有人曾经告诉过Sheryl Sandberg的,“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get on, don’t ask what seat.”不过,当你问“我来这个创业公司做什么”,如果对方说的是“你什么都可以做” ,那么你千万不要加入。因为CEO很可能自己都没有想清楚你来了之后具体要做什么。而没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你会处处碰壁。比如都说是做市场,你以为你之后要做的是品牌,可是人家要你做的是PR或运营,甚至是销售。一个公司的产品调性和目标顾客已经决定了你加入之后能做的事情的边界。拿市场营销来说,如果一个公司打低价切入这个牌,而目标用户大部分为三四十岁的中低端人群,这就决定了你要做的就是运营和PR,讲故事有什么用。加入原麦山丘是杜雪骞的介绍,他既是创业者也是投资人。实际上杜雪骞最早找我的时候,其实是想让我加入他的松鼠互联,我说做老年智能产品市场肯定大,但我来做不行,我爸妈都才50呢,我完全不了解这个市场,他们的痛点我真心抓不住。你不可能卖出自己都不会买的东西。第三个问题,我们这些人能一起做事么?好点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好点子谁来做。哎,说起这个就一堆伤心事。加入第一个创业项目的时候,我和那两个合伙人只聊了两次,想了想这事情靠谱,就热血加入了,可是后来发现创始人是一个没有契约精神的人,A轮前后另两个cofouner和其他负责人都没有按照之前的约定拿到股份期权,我也“净身出户”。第二次加入一个创业项目,创始人特别nice,行业也是特别火的一个行业,又是才聊了两次就决定加入了。但才一个月我就发现自己和他的经历、背景、思维方式、做事方式都差异太大,这真的是基因的不同,多久都不可能磨合,只能离开了。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总想迅速做决定。可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伙人真的急不得。找到一个好的合伙人的难度不亚于找到一个好恋人。肖盾告诉我,他创立一起作业网找合伙人的时候会把每个人各方面都摸透,做事的习惯,对各种事情的看法,甚至那个人的老婆都要拉出来聊一聊… 他和现在的这个cofounder就是聊了半年才确定一起创业。所以这一次,我给了自己三个月的时间来做决定,和每一个创始人都聊过了很多次。这几个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我之前就认识或合作过的,其他的几个也都是非常靠谱的创业者或投资人介绍的,这其实已经帮我做了一个初步的筛选。但是我在见每一个创始人之前依然做了很多额外的功课:我会问天使投资人和VC对这个行业的评价,我不仅问投了这个公司的投资人,我还会问没有投这个公司的投资人;我会和这家公司的竞品公司的CEO或高管聊聊;我会问问那些已经离开这家公司的人对这家公司的看法;我也会问科技财经媒体的记者对这个创始人的感受。我第一次和Alan聊天,就发现我和这个团队有太多不同。他们全都来自台湾,我是大陆的;他们都是男人,我是女的;他们三十到五十岁,我才二十多;他们一直在做传统行业,而我一直在互联网创业公司。为了套近乎,我只好找了一个连结点—— 咦,我前男友是台湾血统的哦...一个人未来是否能做成事情的唯一参考就是他过去是否曾经做成过事情。Alan和我说了团队里每个人的背景。他自己30岁之前就是台湾最大上市公司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他在中国也待了十多年了,也有丰富的餐饮业的经验;这也是我们CTO创立的第10家公司了,做得最成功的一家在准备上市的时候被另一家收购(咦,传闻台北101有一层都是他的~);运营的负责人有十多年的运营经验。和靠谱的人一起,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太不靠谱。创业的失败率是极其高的,所以最好是和连续创业者一起创业,他们在过去的失败中能获得一些经验。如果团队里的人是第一次创业,那么你要设想的是,如果这一次失败的话,我是否愿意和他们再做另一个项目。我之前有过和传统行业出身的人一起创业的经历,发现基因不可能更改,所以这次再遇到一个传统行业背景的团队,我心里还是有很多问号。我给他们写了一个长邮件,告诉他们如果我加入原麦山丘我想做什么、怎么做。我见了团队的每一个人。Alan还特意建了一个微信群,叫“空军指挥部”,我们每天在这个微信群里分享和讨论有关市场和互联网的各种文章和信息。我也和他们一起去考察新的店址,讨论他们正在做的市场活动。我们就这样“date”了一个半月...最后在我加入原麦山丘时,Alan和我说,因为我和他们的基因太不同,所以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我被他们同化,另一个是我被他们排挤出去。有个典故叫“三年不参左”。清朝时,左宗棠去边疆打战,朝廷上很多人趁此说左的坏话,慈禧太后为了免他的后顾之忧,和朝中大臣们说三年之内不准参左宗棠的奏折说他的坏话。Alan也和团队里的所有人说,“三年不参左,半年之内不准你们任何人challenge Ying。”但是比性格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到底要什么。我们的运营负责人特别注重细节。他会盯着看每一个市场活动是否每一个步骤都计划好。我们主厨接受一个媒体采访他也会很紧张,担心他说的每一句话。我之前觉得不解,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和我说,Ying,我都四十多了,原麦山丘就是我最后一家公司了,要是失败了我就只能回台湾乡下种田了。所以他不允许任何人犯任何一个错。但是,我们的CTO就异常淡定,公司里发生什么好事他也不激动,公司里发生什么坏事他也不忧虑。他说,我已经创业了太多次了,一个公司只有两个关键时间点,一个是被市场证明,另一个是井喷。这两个点把握住了,只要不犯什么特别大的错误,其它都没有什么关系。一个人到底要什么会决定了你们共事时每一天的每一个细节。第四个问题,钱。最后才是考虑钱这个问题的时候。公司融资到了哪一轮了?融了多少钱?我们看报道会经常看见很多互联网公司动不动就是融个几千万美元,估值几亿美元的。其实有很多公司公布的估值和融资数字除以3-6才是真实数字。一些公司都直接把融到金额的单位从人民币换成美元,甚至有的公司都开始乘以10倍的报数了...不管怎么样,估值真的是很虚的东西,很多很多曾经估值很高的公司都没有上市没有被收购没有任何然后了。所以,当你问那个创始人“你们公司现在估值多少了?”的时候,他会和你说一个数字。但是这个数字你就随便听听。比数字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股权结构是否清晰。有的创业公司70%的股份都是天使投资人的... 还有的创业公司有10个平均股东... 公司发展得越大,股权结构带来的问题就会越明显。也不能从一个公司是否有很多天使或VC抢来决定是否加入它。有的创始人在还没有做出一个成形的产品的时候就能靠刷脸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这也是能力。拿到天使投资是加分项,但是依然有太多不确定因素。VC呢,有时候投的也是趋势,当一个领域热起来的时候,VC们从战略考虑必须得占一个坑。不管怎么样,投资投的永远是概率。而且他们投入的是钱,而经常还不是自己的钱,是基金的钱。可是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要加入一个创业公司,投入的可是时间啊!时间比钱贵多了。我能拿到多少钱?股份?期权?这个数字也不是板上钉钉子。在中国,多少合伙人因为股份没有兑现而撕破脸皮不欢而散,又有多少公司在上市之前把员工的期权合同收回或者把员工的股份稀释了几十倍几百倍呢?公司还没有挣钱的时候,都能苦难同担;公司一有钱了,问题都来了。到了最后,最重要的还是,那个创始人他是否有契约精神。每个公司的阶段不一样,每个公司的股权结构都不同,每个公司最后能做多大多远有非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给你的股份和期权的数字的变动区间会非常大,而这些数字也真的很难去进行横向比较。有的创始人可能会给你一个低期权然后和你说,我只给你1%但是我这个公司能做到10亿美元,别人给你10%但是只能做到百万又怎么样呢,何况你最后很可能还一点都拿不到。这句话是事实,也是忽悠。到底是事实还是忽悠真的只有天知道… 你可以和几个创业公司聊聊,然后看看哪个公司能做更大,给的股份或期权还不错。至于每个月的工资... 你都来创业公司了,还考虑什么工资啊。要考虑工资的请去大公司工作。创业公司给的工资的数字只要够最低生活消费就可以了。最后,不管怎么样,加入任何一个创业公司都是一次高风险的赌博。赌的是这个趋势,这个方向,这个团队,这个CEO,更可能的是,你赌的不过是运气。真正想创业的人从来就不用考虑自己是选择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如果你一直在犹豫和徘徊,那么你可能真的不适合创业。我从来也不认为创业是每一个人的最佳选择和唯一归路。选择永远比能力更重要。
时不时冒出创业的冲动,想去做个屌爆的产品?创业公司忽悠你加入,说的是天花乱坠,到底真靠谱假靠谱?身边那么多创业机会,每个都在王婆卖瓜,大部分还不是没多久就挂?创业成功,谁也不会觉得是件容易的事,神马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后人的标榜附会,腾讯百度当年都是九死一生,咱也就别拍着胸脯吹牛了。创业项目是否靠谱,除了很重要的时机和运气等非人为因素,主要还是看团队和产品,而团队这件事涉及到人,又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出判断的,最常见的也不过看看对方的背景,但这只能从侧面说明部分问题;但产品不同,产品除了本身就决定着未来的方向,又能很好的反映团队思维方式、能力是否完备、执行水准如何等多方面,就像作品反映人一样,而且作品不会撒谎,所以推荐考察创业项目最核心的就是考察产品,而且是对产品做深入的分析。可是到底什么是好产品,为啥有经验的人(比如投资人),总是能一眼就看到产品的潜力,或是立刻判它死刑,虽然不一定对,但他们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思路可以参考?这里,我尝试就着几年产品和创业经验,简单谈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帮助我们判断产品的优劣,欢迎拍砖。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先明确产品的范畴,产品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产品几乎无所不包,为了避免发散,我们这里讨论的产品是狭义的、具体的产品,比如互联网产品就是一个网站,移动互联网就是一个App;并且,通常需要无视掉创始人常说的未来如何如何,以后加了什么功能怎样怎样,用的人多了改变世界什么的,那些大部分是呵呵;这里我们讨论的是那个就在手机上可以下到的(浏览器可以访问的)、推出没多久的(即将推出的)、没几个人用的、还有很多不足尚需完善的测试版或1.x版产品,这是最常见的状态,也是我们加入风险最大的阶段,对吧?这样的一个产品拿到手,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产品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需求,如何解决的,人们怎么知道它,这就构成了早期产品的三个核心问题:需求、具体形态、推广。首先是需求,产品所解决的需求是一个多大的市场规模,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的,还是仅局限在一个垂直的人群,规模多大?这个需求出现的频率如何,是每天都需要的,还是每周几次,还是隔上至少个把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想到的?这个道理很简单,那些绝大部分人都需要的而且每天都需要的,是S级的需求,比如微信解决的是沟通这样的SSS级需求,又比如搜索、支付、影音,都是大部分人经常用到的;而那些尽管小众、但经常使用,又或者虽然使用频度不高,但也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的,是次一级需求,比如教育、办公,比如购物、旅游;遇到那些不知道做给谁的、不知道多久才能想起来一次的产品,基本就算了吧。听起来,判断需求似乎很容易,但其实最容易混淆的是,你要做第一个所谓解决某个人群某个问题的产品,你觉得你的产品功能非常有特点独一无二,其实那个看似跟你八杆子打不着的产品其实早就在解决你这个需求啦,比如微信、微博、网易新闻功能完全不同,可是大家刷朋友圈了,也就不怎么去刷微博、看新闻了,你说这是咋回事;另一个例子就是听歌、看小说、玩游戏、看视频,它们虽然功能完全不同,可是想想手机在地铁上和睡前都在干啥,来回不就是这几样么,你看视频就不可能听歌,玩游戏就不可能看小说,它们解决的需求类似,都是无聊时看点啥——也就是休闲娱乐的需求,所以手游继续流行下去,是会影响到其他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市场的;像听歌这个「刚性需求」,看上去用户数很大,频度也不错,可是随着其他的娱乐产品越来越强大,听歌也越来越变得可有可无了,想想看除了需要一个背景音乐的时候,我们还能好好的听上几首歌,听几首新课(想想KTV里的排行榜是不是来回都是那些歌了),所以虽然听歌虽然是个S级需求,但音乐市场应该不会有更大增长了;阅读就更是如此,不是说人们不喜欢阅读,而是有太多产品比阅读更好满足人们获取内容的需求啦。换言之,人们不需要更多的听歌或者阅读产品了,所以像这类增长已经基本停滞甚至倒退了的市场,通常意味着不再有创业者的机会了;所以判断需求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未来的变化,通常一个新事物产生,都是可以干掉一个甚至好几个旧事物的,为什么说移动互联网机会多,原因之一就是手机把PC和很多专业设备干掉了,所以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想想用户用了我们这个就不用啥了,我们的新东西干掉的是哪些旧玩意,那些旧玩意对应的需求就是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需求,引用福特创始人的话——『如果我要是问人们想要什么,他们一定会说要更快的马。』所以大家创业,首先要甄别产品需求的真伪和优劣。其次是产品形态,产品形态指的是产品解决需求的具体方式,既然需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我们之前,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需求的,我们推出的产品,到底有多大的创新(提升),是革命性的飞跃,还是隔靴挠痒,如何去分辨呢;往往,一个好的产品形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有意思;又要说到为什么现在移动互联网创业机会多,也是因为大部分的PC上的产品形态,搬到手机上,都更容易能做到这几点——作为载体,手机本身比PC就在那三个方面就更强,而最经典例子莫过于instagram,手机直接拍照(不需要带相机了)、拍完即可上传分享(高效)、丰富多样的滤镜功能(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会PS了)完美的诠释了拍照分享这一产品形态在手机上的优势;拿到一个产品,抛开主观的第一感受,从这三个方面客观地分析,最好还能了解横向和纵向去比较竞品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很多产品看上去花里胡哨,其实根本没有本质提升,甚至反而更笨拙了,很多看上去很简陋的产品,但其实真玩起来却很好玩。比如snapchat,就很棒,国内的比如早期的豆瓣;为了避免得罪同行,反面例子就不举业内的具体例子,比如新的火车票,虽然购买上有一些进步,但却导致乘客必须同时携带二代身份证和车票才能乘车,还增加了检票成本,其实既然票与身份绑定,何不信息化彻底一点,直接持身份证入站不是更好么(只带身份证就可以你还会忘么),同时售票也更方便了,甚至不再需要人工售票点了,更甚至不需要人工检票了,这能节省多少的人力物力成本啊。火车票完全信息化也许还需要很久,但直接扫微信二维码名片登机的那天倒是不远了,微信会有绑定公民身份ID的那一天么?会基于此建立国家公民和机构组织的信用体系么?会...... STOP!产品狗你想太多了!这些已经不只是产品问题了!赶紧回到主题!咳咳,回到产品形态的话题,通常,判断是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相对容易的,有意思就比较主观了,有些东西你觉得没意思但其实市场(用户)反应很好,你觉得很赞的东西推出去却没人买账,所以兴趣阅历丰富、同理心强、想象力出众、思维犀利、对人性认识深刻的人更容易做出优秀的产品,比如acfun和bilibili的视频弹幕功能,表面上看其实就是个视频+评论,只不过评论盖在视频上飘,评论单独存在其实没多大意思,但评论以弹幕的形式出现使得不仅评论和视频内容有了关联,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了大家一起看的热闹气氛、增强了参与感、消除了孤独感,虽然很多人不喜欢,但特定人群(宅腐中二、贴吧选手)却会特别特别喜欢,甚至玩到后来弹幕是超过视频本身的存在,体现在看过的视频一定要再看一次弹幕版的、没弹幕看视频不习惯,甚至有的用户说做梦的时候都带着弹幕;又比如手机游戏,一直是手机上最流行的卡牌RPG类型,在最近的改动中,仅仅在最核心的战斗系统中增加了一个阵型设定——从之前的一整列变成现在的分前后排,看上去只是一个不大的改动——却将游戏的胜负从枯燥的拼数值,变成了更加强调先后手、阵型、多种职业相互配合,一个玩家真的可以思考和抉择的策略游戏,更重要的是,卡牌的代入感得以体现,数值系统也有了进化的空间,也有了体现竞技性的可能,还有机会做出真正的多人PVE副本和PVP竞技场,表面上看还是一个游戏,但其实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游戏元素、趣味性和深度丰富了不止一个数量级;说到趣味性,游戏业比通俗的互联网业研究得更加深入,有大量的游戏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系统具体地阐述了趣味性的来源,其中有一个最粗鄙也是最原始的趣味就是暴力(PK)、性和赌博(随机性),回忆起来,微信的代表功能摇一摇不也正是同时兼具暴力(来福枪上膛好经典)、性和随机的要素么。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能力不足和成本有限等多种原因,不要说趣味了,国内大多数产品尚在最基本的制作水准的及格线上下徘徊,bug多、基本功能都不稳定倒在其次,最致命的是产品的主干流程不够精简、交互设计和主流程并不匹配、UI设计与界面目标并不吻合,相比之下,技术上的折扣反而是容易解决的,这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地方都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团队的能力和心态——因为,创业初期限于时间压力、资源有限,需要最小化验证产品,初期产品做不到那么尽善尽美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反过来说越是资源有限,不正越是考验产品团队的水平么——是否能把有限的资源全部集中到产品主干,真正做到从用户出发做减法——很多成功的产品的早期迭代也精彩了诠释了一个真正的高水准团队是如何这样做的(推荐大家去看那道腾讯产品面试题之QQ早期功能迭代如何12选3)。大部分初期产品基本水准不及格,究其深层原因,往往并非资源有限、工程师不给力云云,而是初期产品的核心目标不清晰,加入了大量不必要也不该要的功能,混杂着产品主导者的私人诉求而非真实的用户诉求,也部分反应了创业团队心态中浮躁和贪婪的一面。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仅分散了团队资源,降低了执行效率,增加了产品风险,影响了团队士气,更重要的是容易让用户产生迷惑。所以大家听到一个创业机会,不要听创始人说一堆有的没的,仔细「听」他的产品,他的产品比他的嘴可信多啦~最后,我们要讨论产品的推广,虽然推广实际上是属于运营这个大话题的分支,但其实好的产品是更容易运营的,对于创业项目甚至可以说好运营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尽管运营也是一个大课题,不过早期创业产品的运营就约等于推广,也就是如何吸引新用户;创业阶段往往没什么资源也不应该去做广告,当然大背景是硬广的效果本身也越来越差了,但产品却需要让用户知道,纯靠口碑不是不可以,只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显得太慢了,容易被竞争对手吃掉,所以我们通常需要采取有效的运营手段来催化产品的成熟,而早期产品的运营问题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产品是否有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成功产品,他们是不是通常在早期就有很好的低成本用户来源,而且往往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大,能带动更多的新用户,豆瓣和大众点评是典型的例子,在他们产品早期,除了自身的口碑效应做初始积累,因为SEO(搜索引擎优化)做的好,通俗来说就是容易被百度搜到,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搜索书影音或餐馆的用户,成为他们的潜在用户,而豆瓣和点评都是建立在评论的基础上的,SEO的规则里强调点击量和内容匹配,而且特别鼓励原创和引用,那么随着豆瓣和点评的用户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外链越来越多,那么除非百度干涉排序,那么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百度获得越来越多流量,反过来也放大了口碑效应,而竞品几乎是一旦落后再无机会;唱吧又是另一个例子,它利用的是社交网络,当用户在唱吧上唱了一首歌后,比例不小的用户愿意分享到他的社交网络比如QQ空间或微博,而他的朋友们通常也愿意去点击听听,一部分用户因此记住了唱吧,其中一部分又转化成唱吧用户,但唱吧吸引新用户的能力却无法伴随着自己用户基数的增长而增长,这样当用户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新用户和流失用户持平,所以后期增长相对乏力,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PS:百度和微博其实是更好的例子,但大家应该更容易看出来)现在大部分的创业项目都基于手机,如果说之前移动项目还没有很好的用户来源,那么现在随着微信横扫一切,我们看到新产品就应该想一想,这个产品是否可以很好的借助微信导入新用户,这里特别推荐今年的移动端创业项目尽可能拥抱微信,今年不出意外的话微信将向第三方服务商释放大量移动端流量入口和服务能力,扮演部分手机上的百度的角色,对于未来的移动创业产品而言,不拥抱微信简直就相当于以前做网站不做SEO,尽可能想方法往微信上蹭吧。实在不行,如果不是微信的话,那么用户在哪里,成本如何,可持续么——新用户成本是随着存量用户规模的增长而递减的么,还是不变甚至递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产品,需求不错、形态也不错,可是没有什么好方法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用户得不到增长就意味着这很可能是个小众产品,来的来走的走,永远上不了规模,要么被后来者赶超,要么逐渐归于沉寂。考察产品本来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观察数据,但考虑到当前创业环境还不够诚信,很多创始人说的数据只能呵呵(所以说他们说的啥都要打个问号啊),另一方面早期技术条件也不见的允许很完整的数据统计,而且非常早期的产品因为数据量太小不见得能说明问题,但如果能拿到真实的、一定规模的数据,对我们分析产品会非常有价值,在观察数据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数据的优先次序,对于早期项目,应该按照留存、活跃、新增这个优先度递减顺序来的,新手常常更关注新增用户,每天新增多少多少W听上去很牛的样子,但其实早期产品的可行性和健康度更加重要,能留住用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新增并不能直接反映这个问题(游戏圈早就这样啦);二是很多数据太表面,需要我们褪掉伪装,也就是解读出「真实的数据」,比如某些产品新增量大其实不是运营做得好,只是买了些位置和流量,自然增长其实没多少,这样的增长就不一定可持续;有的产品虽然号称活跃度很高,但其实活跃的行为定义仅仅是打开或访问过产品,而且通常早期产品新增用户占比都比较高,比如最近做了活动,像这样的活跃行为定义我们最好扣除新增才能得到真实的活跃数据,而且最好是能关注到用户主动使用的行为、或是更深度的行为的活跃数据;留存的话最好能看到月留存以上的数据,而且重点关注长期留存,有些产品前期留存看着很糟糕,但是长期留存越来越稳定,这样的产品其实往往是好产品,因为能留下来用户就证明产品需求靠谱,有的用户真的住下来了,这种产品虽然前期可能增长一般,但长期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很可能形成质变,反观有的产品次日、次周的短期留存是很高,但其实新鲜劲一过就没用的,通常这样的产品解决的需求也是伪需求。之所以在前面的数据优先度排序把留存放第一也是因为留存最能说明问题,一个留存差的产品至少意味着运营成本高、难以保持规模,那些只火了一阵的产品,如果要从数据上看,拐点往往首先发生在月留存、季留存开始下滑的时候。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解读数据的方式,上述只做一个参考,毕竟数据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数据背后的产品真相才是我们想要的。总结一下,早期产品的核心三要素是需求、具体形态和推广,在判断时分别要注意需求的真伪和优劣、初期版本的基本制作水准以及竞品间的横纵向对比、是否找到了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如果有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数据印证自己的判断,尤其要再次提醒的是,看产品一定要靠自己分析,对方说的话做个参考听听就行,有时候你听对方说或者看什么别人的分析报告可能永远都找不到真相,只要愿意花时间认真对待,细心体验产品本身的触感温度气息,这些都是最真实不会撒谎的,摸清产品的真相不会太难。虽然听起来还是很花精力很复杂是吧,可是话说大哥大姐你都要创业了你还差这点精力?加入任何一次创业至少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成本就搭进去了,几年时间你干啥不好,要是生个小孩估计都能打酱油了,怀胎还要十月呢,这你都不严肃认真对待想啥呢你?啰嗦了这么久估计有耐心看完的人不多吧,给认真看完的你点个赞,创业路上孤独却不孤单,欢迎来一起交流讨论^_^
在很多家不同类型的创业公司待过,自己也创过不少业,有感而发几句。我喜欢总结归纳,下面为一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列出自己的几点看法:——————————————————————————————————————1、看产品,你加入一家创业公司的一个最基本点就是你是否认同该创业公司的行业发展前景,他是否是你喜欢的行业和喜欢做的产品,另外这个产品是否具有特点,有着很新颖的想法和很接地气的执行,最重要一点,你是否认同它并喜欢它,如果不是那请离开,对创业公司和你自己来说都是好事。2、看人品,你是否对创始人做过背景调查,他人品如何,他是否知恩图报,他是否对兄弟们好。也许有些人品不好的创始人老板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圈子里比比皆是,但是遇到那样的人你要防着点,每次重大抉择的时候必要的条件还是要提的,否则即使最后成功了你也不过是垫脚石。3、看理念,人最难改变的就是他的理念,如果创始人的三观与你不符,对产品的理念也不同,对待公司的管理和企业文化都看法不同,那么不要加入,不要妄图去改变别人,也不要说服自己去接受与你不同的理念,迟早会出问题。4、看专业,成功的创业公司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无论是创始人和他的初始技术团队或营销团队都是由非常专业的人士组成的,或者是由非常专业的人才带领的。好多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自己也不专业,团队里更没有称得上在这个行业里相当专业的人才,并且大部分员工都是一些应届生或不靠谱的人,那么这种创业公司能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还没写完,休息一下,以后补充。。。
可能楼上的太理性了,创业要有这么多条件都好,那真的不容易找。在我看来,关键是领导人,一方面领导人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并且坚韧不拔(成功的可能性大),一方面领导人人品不错,善待下属(确保成功后你不会白忙),只要有好的领导人,就可以追随
人。老板不一定是好人,好人很少能做大事的。老板一定是那种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人。创业的老板也是个各方面技能都有不足的人,所以他要是有极强的学习能力的人。老板一定不是事必躬亲的人,这样的老板做不大。必须是定方向然后让专职的人做专职的事。老板一定不是整天抱怨和骂员工的人,我认为一个称职的老板,对手下只有两种态度,夸赞,让你滚蛋。当然了,发生错误是必然的,他会做下和你讨论如何解决,而不是放着大家的面指着鼻子骂你。
创始人是不是有信用,承诺的东西有没有合同保证,
至少不会不懂瞎指挥
创业公司半年实习有感:1·大学就开始创业,没有正规公司工作经验[优异的工作表现]的创始人,尽量不跟。个人认为,作而优则创是有一定道理的。2·一定要观察创始人。一副屌丝心态和姿态的,不跟。创业成功就为香车美女的,不跟。把自家近亲安排在公司的,不跟。三天两头换注意,频繁推翻自己和其他人之前的论证的,不跟。3·观察创业团队的成员,这些人是否有正规公司背景,是否高度认可创始人的理念,是否有同进退的决心,如果团队里大部分成员私下都对产品和创始人的人品存疑,尽早撤出。4·创业不是凭空出世,而是自然而然。创始人的角色不应该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就要开天辟地。而是,自身的沉淀已经足够,无论是学识,人脉,经验,积累。5·节假日的福利,还有大进取时期的表现。我记得我们公司拿到数百万美元风投的时候,大家本以为会庆祝一番,结果两个创始人也只是在群里告知新的KPI计算方法和薪酬标准。最可鄙的就是,穷的时候大家一起承担,该义务加班加班。钱来了,就闷声不语。没有任何表示。6·看创始人,以及整个团队的人的生活习惯和作风。看他们是不是一类人,是早上十点半都来不齐的懒散型人,还是每天迫不及待要去做事的进取型人。重要的不是很多人在一起做事,是专精的同类人在一起做事。大概就先想到这么多,有点冗杂,慢慢编辑和修改罢。
·作为一个拒了一个基本有北京户口且给钱比BAT多的offer、最后选择一个创业团队(公司已经发展了几年)的人来答一下。首先是团队。除了大家所说的方法,还可以从linkedin上看团队的从业经历、教育背景等。如果自己有朋友正好了解里面的人那最好,可以了解下人品怎么样。我想互联网做技术的可能稍微风险小些,只要能进去做一个不错的方向、周围的人也很牛的话,即使到时候公司发展不理想,也是可以跳槽的。然后看投资者和投资额。如果投资者来自于KPCB、红杉等知名风投,那说明基本很靠谱。而且有些风投的投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融资过程,有些风投和基金比较稳重,如果他们进入,那说明这个公司离上市也不远了。(这个需要对投资领域了解更多的人提供投资机构)其次看发展方向。是否是风口上的猪、所做的东西是否靠谱、自己是否感兴趣。除此之外,在中国还有一点,就是考虑政策的影响。比如目前比较火的P2P互联网金融,就要考虑国家相关单位的态度和一些公开发言,看看自己选择的那个公司是不是有不合法的行为。在天朝,一纸政策可能就拯救/毁掉一个行业。另外比如现在比较火的Airbnb、Uber,一般国内都有类似业务的创业公司,而且都得到了不错的投资,so...剩下的,还可以结合知乎、Quora、GlassDoor、脉脉(匿名爆料尤其需要重视)等来看业内人士的评价。如果在北京,还有个选择是水木社区和北邮人论坛,找到一些拿到offer的人私信问下,基本上大家都比较nice,只要自己够真诚,一般都等得到一些信息。实际上最靠谱的选择是BAT这种大公司的创业部门,前段时间阿里刚成立一个类似于百度深度研究院的部门,如果能进去那自是极好的。年轻人输得起,但如果是有家庭有孩子的,则需要衡量创业公司失败的代价。我一个同学毕业去了家创业公司做后台和数据分析,这家创业公司最近转型智能硬件,居然就把他裁了。还好他能力不错,直接去了百度,所以进一个创业公司,工作的方向和职位尽量是核心,否则风险太大。最后,也是影响因素最大的,交给老天爷吧。·
你是不是真心喜欢做这件事我喜欢打排球,但一直没有队伍。自己每天预定学校体育馆的早场排球场,对墙打了三年。后来才知道博士生也可以加入本科生的排球协会。加入进去之后每次常规活动,都最早去,帮忙架网整理。真是当牛做马也愿意。每次常规活动的日子,觉都睡不着。兴奋劲要活动结束两个小时之后才能平复下来。同样排球协会的同学,别人都是玩玩打打,休闲漫步。我每一个球都要救起来。每一次球打飞都要第一个冲出去捡回来。甚至看到别人接球节奏慢,心里都会非常着急。我是真心想多玩一会,多接一次球。我想,也许这就是兴趣和激情吧。如果真的有能让你有这样的感受的产品和公司,真的不需要太多其他的条件,你就应该加入进去。
加入创业公司,无非你是奔着它未来的“前”和“途”的。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是:你自己是否有创业的心态与准备?排除这个问题外,判断一家创业型公司的“前途”,大致有5个因素:1.创始者的动机和目标是为了钱?为了做个好产品,或者为了上市?无论哪种目标,都没有对与错的结论,因为目标会随着公司的发展而转换。但必须要看的一点是,这个目标或动机有多强烈!在艰难的生存过程中,这是可以抵御痛苦、灾难的根本动力。2.创始者与核心团队的一致性这个一致包括:目标、使命、价值观。不包括:能力、业务判断、产品项目等。极端一点,甚至公司方向都搞错了,但事业目标、共同价值观一致,会让团队留存下来,继续找方向;无数个失败的例子都说明,公司方向正确,又有钱,还有一帮能人,但目标不同,最终一定树倒猢狲散。3.客户怎么看它去问问他们的客户为什么会选择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怎么评价的?客户说的好才是真的好。4.老板待员工如何真正的创业公司,绝对不是靠工资,靠高富帅背景来吸引来员工的。老板与员工之间如果只谈,也只是利益关系,那么千万别加入。如果员工说,因为“梦想、情感”,实现自我”,甚至“崇拜老板“,”我觉得这里能上市“之类理由,所以留下,那么这家公司值得你去花点时间去了解。5.公司的味道一进创业公司大门(包括老板办公室),在里面呆个半天时间,如果你嗅到的味道是:等级、小资、专业分工、压抑式的安静等等味道,如果你真怀着创业梦想,那么你可以选择立即离开;反过来,如果感觉是无序、热烈、忙碌,哪怕是混乱,有些二。恭喜你!这家公司确实”在路上“。
换个角度看问题:1、在上交读MBA的时,经济学上一条定律很受启发: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譬如蔡崇信放弃百万年薪宁可每月拿500也要追随马云,现在获得了是其打工的万倍收益。2、很喜欢广东老板的务实精神,和他们做咨询的时候,他们经常讲一句话:这盘生意做不做,首先不要考虑能赚多少,而是看看如果输了要亏多少,能不能承担的起。所以建议你在加盟之前你首先问问自己:你玩的起吗?如果输了,你输得起吗?譬如我现在上有老,下有小,老人经常住院,小孩瓜瓜待哺,我现在就输不起。所以输不起我就不会玩。说到这里真心羡慕无所羁绊的年轻人啊!只是遗憾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遇到像我这样见识的指路人,否则很多事情会不一样。3、
楼上几位同仁所说的要素都很有道理。其实所有的要素归根到一点,就一个关键词——老板。我很多在投行圈混的朋友说:那些调研报告和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都
是扯淡,其实真正决定我们投不投一个公司的原因他的老板。在我做咨询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一个好公司必定有个好老板,他们虽然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敢于杀
伐有的谨小慎微,但他们都具有如下共同特征:有眼光,有胸怀,有毅力,百折不挠,舍得分享。有这些足够了。如大家都知道马云拿500块钱框住18个人,很
少知道马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给18罗汉进行股权分配,当然也包括蔡崇信。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选择大于努力。祝你做出适合自己的明智的选择。
自己写过一个东西,感觉还蛮多人喜欢,可以做为一个参考《创业公司去留评估指南》
最近也在找工作中,身处互联网行业,遇到各种创业型公司。从大家的回复中学到不少,非常赞同两点:一个坚韧不拔、目标明确并懂得赏识人才、最好有资源和人际背景好老板,一个愿意为之有创业精神的产品。那么,如果自己也是希望不单单只是一份工作的话。。。
谈到“值得”一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下价值观的问题。什么叫“值得”?答案得从我们希望从“加入创业公司”这一行为当中想要得到的东西进行探讨。而我回答的出发点比较俗,是基于“钱”而出发的。然而,这里的钱并非指在一家创业公司所能获得的薪酬,否则这样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这里说的“钱”是一种更本质的东西,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个人的职业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要干成一些事情,确实是需要一定的行业地位和资源的。在大公司里面,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如果公司的规模又因为没有扩充业务而相对稳定的话,机会就更难争夺了。而相反,在创业公司里面,一旦它能成功发展,你个人会伴随公司快速增值的。这好比你和一拨人捆绑在一起制造火箭,它可能会因为失败而爆炸,但也可能会因为成功而让你们一飞冲天。讲互联网创业、讲大趋势,其实很多都是冲着这一点来的,谁不想一夜暴富?如果你想要的是技术的提升或者是一个舒适的团队,那么干嘛还选择创业公司?天时:靠谱的事创业公司贵在灵活,贵在做最前沿的事情,因为这样才可能争夺到下一波浪潮的机会。“天时”原本是一个时间概念,为什么在这里却用来描述创业公司所要做的事情?因为两者关系紧密,用雷军的话来说就是:“站在台风口上,猪也能飞。”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公司所要做的业务是否符合天时?对不起,在这里我无可奉告,只能说符合“天时”不一定是指你在做最前沿的事情,但它必定是相对前沿的,至于它在未来是否会爆发出一个巨大的市场,只能取决于你的判断。这就要求你平常要密切关注这个行业的最新动态及趋势,甚至一些如经济相关的更宏观的东西,这对时间的权衡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地利:靠谱的地方地理位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无论是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还是从某个地方具体的产业来讲,它在其中似乎都充当着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仿佛一切因其而起。说得有点玄乎,但相信当中的道理大家都有所体会,比如说在高考选报志愿时,有人说选城市比选学校重要,因为一个好的城市意味着拥有更好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所能提供给你的东西可能远比学校要多。类似的道理在不少互联网的细分领域也适用,比如说如果你是搞媒体的,就应该去北京;是搞手游的,成都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搞硬件的,深圳便是世界的天堂。所以,如果你确定自己对某个领域很感兴趣,在挑选公司时不妨多考虑一下它是否有着很强烈的地域特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最好在最适合的城市里进行挑选吧。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如果你加入的公司挂掉了,你可以很快地找到一家新的类似的公司。Bingo,它极可能是你曾经的竞争对手,通过此前的分析和积累,你能够更好地判断它是否是一家值得加入的公司。另外比如行业活动方面的好处就不多说了,人越多,优秀的人就越多,交流的价值就越大。人和:靠谱的老大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必须揭穿:互联网的荒原时代已经过去,校园里的扎克伯格或者小出租屋里的马化腾已经很难再出现,大市场领域的创业必将是高帅富的游戏。如果你还在想着凭一己之力就能改变世界,那么醒醒吧,大学城北站到了。留给屌丝创业者的机会只能是小众市场或者垂直领域,有心思的话还可以多想想如何将传统行业互联网化。大众产品的话,没有牛逼的老大基本是死路一条。何为牛逼的老大?懂产品、有互联网思维、而且拥有丰厚的资本及人脉资源,当然最好还能赏识人才。哪里去找这样的老大?只能说可遇可不可求,一切只能看机缘。当然,如果你是个人才的话几率可能高些。
我现在就是在一家12年初创立的贸易公司,称它为A,13年3月我面试了这家公司,同时面试上的还有在另一个行业具有龙头地位的
技术和销售均有的 公司,我称它为B,在一番思考之后我还是来到了这个刚创立的公司A。 分析一下:我如果选择了B,那么我在里面工作三五年,出来之后身价绝对是有的,跳槽什么的都很好跳;而选择A做销售的话,三五年之内如果公司没有个大的发展,那我跳出来后必会又很艰难。但是A的领导到员工整个都是曾经一起工作近十年的,都是从一个大的集团跳出来的,领导们很有远见和能力,对员工都是很亲,对外都是称我们这一大家子人怎么怎么样,员工会因为工作和领导据理力争,而不会像大公司那样,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在福利上虽然目前工资待遇不是业内最好,但是在逐步提升,而且也答应以后公司上市我们这批老员工都会有股份,我现在吃住和领导都在一起,你会觉得你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大致都很清楚,资金周转情况,销售情况,每个人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性格都有一定了解,大家不仅是同事上的关系,每个人不只做自己本职位的事情,还会兼做其他事情,可能没有大公司看上去那么光鲜,但是在大公司,你想要走的更远很困难。上次看到有大神说,应届生进大公司是赌小的,进创业型公司是赌大的,我觉得有一定道理,我有时和我朋友、家人开玩笑说:我这是在赌啊。最理想的一种情况就是你和公司一起成长。不过我这家公司也不像小的创业公司一样那么艰难,13年是第二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7个亿,今年的目标是翻一翻,福利和待遇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提高,所以如果你相信自己的眼光,想赌一赌,那我还是觉得可以去创业型公司去工作,本人应届生菜鸟,从大四未毕业起就在这家公司实习,到目前算是工作十个月,不喜勿喷啊
根据我的亲身感受列举如下(区分优先级):1.创业方向是否走对,也就是项目有没有前景,能不能做起来,做起来后靠什么赚钱(这点对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我越来越感受到创业并不是只要努力就行了,也不是老板多厉害就能成功,关键是方向要对。2.老板。包括能力,决心,头脑灵活,人格魅力(能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往往创业公司薪酬待遇都不高,只有靠项目前景和人格魅力打动人了)等等。3.钱。个人认为与这几项因素比起来,钱是最不重要的因素,因为项目有前景、老板也OK的话就很容易拿到钱。
看到大家说的好像都是看团队看领导看资金。我说说我自己这些年的理解啊,创业公司可以看几个地方。1、行业,选对了方向努力才有意思,这些年看了N多个学淘宝的项目,所在的公司也做了很多各种淘宝,闪购什么的网站,基本上上线没多久就...行业是有发展时机的,看准这个时机比什么都强,例如04~06去淘宝,06~08去京东,08~10去团购,11去闪购,电商没火的时候去快递什么的。等盈利模式什么都好了,再有个什么公司说创业要做第二个淘宝什么的目前为止我看到都是扯淡的。2、看盈利,天天扯什么免费不想怎么赚钱的,别去。领导抠的要死,一毛不拔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还有得搞头。3、看管理,拍板的人天天不在,创业期间就党派林立,各种拍马屁也没意思,别去。创业公司起码得都在干活,特别是老板。想到再补充吧~欢迎大家指点
我觉得楼上的很多大神的回答很客观,不过有一点,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拿着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对与错或者好与坏。可是很多时候,事物的发展是受很多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的发展所影响的。单单说创业型公司,楼上很多人说的很多东西在应聘之初是很难考察到的。我觉得简单点说,创业型公司在初期肯定规模有限,对员工和客户的感召和影响更多的靠的是一到两个领导人和核心组员的影响力来决定的。那他们的水平和格局就是你参考的标准,他们是偏居一隅还是胸怀天下。他们做事是不是大度,将来会不会放权。他们是把你当做实现他们梦想的工具还是要帮助你实现你的梦想,这很重要。很多中国的公司创业失败,就是因为把员工当做了工具。最重要的是,你们团队的梦想是不是让你想到就热血沸腾,就有立马行动的冲动。小计划,小目标不会让人有热血沸腾的力量,没有热血沸腾的力量就没有渴望,就没有冲动,就谈不上达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以后的服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