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会做梦每个国家基本上都会发布一些经济数据...

站内网址搜索
本页最后更新: 12:01:18
【中国下周数据密集 关注央行新闻发布会】
网站分类:
网站名称:
网站地址:
站长邮箱:
站长QQ:
收录时间:
报告错误:
中国下周数据密集 关注央行新闻发布会已报错(0)次,打不开请
收录查询:
数据统计:
今日点入:0 总点入:0 总点出:0
网站简介:
美股行情中心:独家提供全美股行业板块、盘前盘后、ETF、权证实时行情  新浪财经讯 北京3月8日上午消息 彭博经济学家欧乐鹰(Tom Orlik)、Tamara Henderson和陈世渊(Fielding Chen),经过了前两个月的清淡后,中国未来一周将迎来数据密集发布期。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发布最新的通胀、产出、投资、消费和信贷数据。全国人大会议将继续进行,其中包括央行[微博]的年度新闻发布会。  中国数据观察  中国2月份消费者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下周公布。初步迹象显示通胀依然温和。经济学家普遍预测1月份CPI同比涨幅将从1月份的0.8%上升至1%。彭博中国食品价格监测指数2月份同比涨幅升至1.2%,略高于1月份的0.7%。食品是中国CPI篮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PPI预计将保持下跌走势,反映出需求疲弱、产能过剩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局面。 图表:彭博食品价格监测指数  中国央行将在周二至周日的某一天公布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增速。经济学家普遍预测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1万亿元人民币,低于1月份的2.05万亿元(3,270亿美元),反映出1月份新增贷款大幅增长、2月份出现回落的典型季节性模式。中国长达一周的春节假期也导致银行开业时间减少。信贷数据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但这一次,要想区分政策宽松、增长放缓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将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图表:信贷增速  周三是一个重大数据发布日,中国将发布今年头两个月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经济学家的普遍预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料继续放缓,从去年12月的7.9%下降至7.7%。有关产出的初步信号可谓好坏参半。官方发布的采购经理指数(PMI)略低于50这一荣枯分界线。汇丰PMI略有反弹。金属价格继续下跌。 图表: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  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将从2014年的15.7%下降至15%。其中,房地产、基础设施和制造业资本支出的增长步伐将说明,政府的刺激措施是否已开始见到成效。初步迹象显示房地产业较为疲弱,大型开发商公布2月份销售下滑。  中国政策观察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居高不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从金融体系回笼资金1,450亿元,逐渐收回春节前的资金投放。75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影响。不过,截至6日下午,7天回购利率仍然处于4.6%的高位。  全国人大会议的一个亮点是中国央行的年度新闻发布会。除了进一步澄清货币政策方向外,今年的会议可能还会发布领导层变更的消息。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任已经超过十年,并且过了退休年龄。新闻发布会的具体日期尚未宣布。
【最新来访网站】
?&?&?&?&?&?&?&?&?&?&?&?&?&?&?&?&?&?&?&?&?&?&?&?&?&
【相关点出网站】
?&?&?&?&?&?&?&?&?&?&?&?&?&?&?&?&?&?&?&?&?&?&?&?&?&
免责声明:888导航以上所有广告内容均为赞助商广告提供,对其经营行为本网站恕不负责。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强烈建议使用 IE5.0 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您好, []|
全部 沪深 港股 基金 美股
国家统计局5月经济数据发布会文字实录
  [盛来运]关于价格问题,我想强调一点,5月份尽管CPI同比上涨创新高,但是从环比数据来看也有积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从环比数据来看,价格前期过快上涨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CPI环比上涨0.1%,与上个月是持平的,但是PPI的涨幅,5月份环比上涨了0.3%,比上个月环比回落了0.2个百分点。而且原材料购进价格,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生产者的购进价格环比比上个月回落了0.5个百分点。从环比情况来看,上涨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遏制,这在5月份来讲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从国际市场来讲,5月份大宗商品的价格在高位运行。从国内来讲,遭遇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影响,人们的通胀预期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物价上涨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这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还要保持警惕,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比较大,所以各地区各部门还要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继续把稳定物价放在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抓好落实,确保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中国新闻社记者]5月份部分地区持续大旱,近期又急转涝灾,极端恶劣气候是否会造成粮食减产?去年12月份之所以CPI有所回落就是因为粮食产量增加,让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那大家对今年粮食产量的预期是否会推动CPI继续上行?  [盛来运]大家对近期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比较关心。5月份给经济运行增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华中地区部分省遭遇罕见的旱灾,6月份又急转成涝灾,给这个地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影响,给农业生产也不可避免的带来影响。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我觉得还需要进行系统的评估,因为旱灾发生的时候,尤其是在湖北、湖南、江西这些地方来讲,我们国家夏粮生产基本上是已进入收获季节。所以这次旱灾对夏粮的影响比较小的。影响比较大的,我个人感觉可能是湖南、江西这些地方的早稻,但是早稻在我们国家粮食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去年全国早稻产量不到630亿斤,在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不到6%。湖南和江西这两个省早稻数量多一些,将近占全国早稻产量的一半。旱灾由于持续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重,所以对这两个省的早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中晚稻的影响还需要观察,因为5月底6月初的时候,这些地区由旱灾转成涝灾,但是这些雨水下来以后,对缓解旱情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对于急等待雨水来插秧的地方来看,我觉得对涝灾影响要全面评估。如果这些地方能够抓紧农时,把中晚稻插进去,并且加强田间管理,后期粮食生产也会有不错的收成。  [盛来运]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这次大旱,包括近期发生的涝灾,会对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程度要小于预期。再加上这几年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重视农业的投入,所以现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基本上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所以,虽然灾害带来影响,但是影响不大,再加上我们粮食生产连续7年的丰收,储备充足,所以对物价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确实需要注意,这次旱灾和涝灾毕竟对当地的自然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也影响到其他的供应,比如蔬菜,这些地区的蔬菜,5月下旬出现了较大涨幅,这些可能会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上产生一定影响。所以这些地区还是应该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在稳定物价的同时,也要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今年有一个好的收成。  [人民日报记者]最近大家对经济形势的议论和担心都比较多,今天看您发布5月份的数字,工业同比增幅是在回落,从月初发布的PMI指数来看,连续两个月有些下降,请问您对当前经济整体形势怎么评价?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其实5月份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新的情况,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国内除了刚才说的旱灾以外,有些地区出现电荒,再有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也预期到一些指标的下滑,担心中国经济继续下滑这样一种走势。  [盛来运]从5月份主要指标情况来看,总的来看,尽管部分指标出现了回落,但是国民经济总体上仍然运行在一个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继续向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为什么这样说?从实体经济,工业来看,同比增长速度是13.3%,比上个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但是这种回落幅度不大,4月份增速回落了0.4个百分点。从去年6月份以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平稳的,基本上是在13%&#%这样一个区间内运行。另外,从工业的主要产品产量来看,因为有时候同比数据容易出现基数影响。不考虑基数问题,从实物量来看,主要产品产量还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5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是12.1%,货运量增长是14%。另外钢材、铝材、水泥等产品生产产量都处在高位。所以总的判断,工业实体经济仍然保持着比较好的平稳增长状态。  [盛来运]从投资来看,5月份,包括今年以来有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就是投资增速一直比较快,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是增长了25.8%,比上个月加快了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比较强。消费指标,就是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实出现了连续几个月的回调,但是这个回调幅度不大,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比上个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最近几个月基本上是在17%上下波动。由于汽车以及跟住房消费相关的产品销售受经济刺激政策回归常态的影响,出现了正常的调整。但是从消费增长的基本概念来看,比如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长这些基本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从消费角度来看,这个增速也是前期政策推出以后的一种正常反应。所以从主要指标来看,我们总体判断,当前虽然说部分指标出现了两个月的回调,但是总体来讲,总体经济运行还是比较不错的。当然,我们也确实需要注意观察一些其他问题,5月份,从国际角度来看,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复苏比预期的差,我们面临着外需的压力比较大。从国内角度来讲,物价上涨压力也比较大,再加上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发展方式转变,更要利用现在的一些机遇期,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新华社记者]国家统计局5月份时开展一次大规模的三上企业核查,这次核查目的是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盛来运]感谢你对统计局工作的关心。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和大型的商品零售企业进行定期的核查,这也是国家统计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今年5月份,国家统计局确实有一项非常大的动作,就是在全国抽调了300人,对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3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历时长达20天的现场抽查。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一是进一步核实这些企业所填报的数据准不准确。二是想推动这些企业重视统计的基础工作,建立基础的统计台账,为国家统计局正在推行的四大工程改革奠定基础。这样做的重要目的是企业能够避免一些人为干扰,能够增强源头数据的准确性。国家统计局正在积极倡导,企业要向国家统计局上报数时,要先进库,后有数。什么意思呢?就是企业如果向统计系统报基础数据必须要进这个库,主要是防止地方或者防止部分地区出现企业已经不存在它还在报数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为了搞准源头数据,提高统计质量。从5月份情况来看,抽查人员刚回来不久,正在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整理。从初步情况来看,三上企业的统计基础还是不错的。  [记者]有些专家预测6月份CPI将会达到一个高峰,预计将会破6,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中国政府会不会为了控制物价采取加息或者加速人民币升值等措施?  [盛来运]刚才谈到的6月份CPI上涨情况,因为国家统计局不对未来做具体的预测,以免影响数据的客观性。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国内面临的物价上涨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来自于国际上的,通胀压力还是比较大。国内来讲,以前影响物价上涨的一些原因,包括流动性、成本的推动,甚至一些新的情况等,这些原因虽然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没有根本消除,所以对物价问题我们还是高度重视。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加不加息,这件事情我不太清楚。控制物价有很多方面的措施,有些问题不在统计局的职责之内。  [中央电视台记者]一方面我们要面临经济复苏放缓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面临通胀压力增加。那在政策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协调?  [盛来运]这个问题刚才我已经基本上谈到了,经济增速的放缓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第一,尽管有些指标放缓,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仍然还是在一个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第二,这种放缓也有主动调控结果的影响,也就是说从政策上来讲,一些前期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退出,回归常态以后,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影响,这是一种正常反应。第三,经济增速适当放缓,对于我们国家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物价过快上涨,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   [盛来运]对于通胀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取向都是正确的。当前通胀是多种原因、多种因素引起的。从国家采取的政策来看,控制流动性,增加生产供给到搞活流通,增加低收入补贴等一系列的一揽子政策,包括打击一些哄抬物价行为,保持市场合理的竞争秩序,它是一揽子调控政策。从近期物价环比情况来看,我觉得取得了初步效果。实践证明,促增长、防通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仍然是正确的、科学的、有力的。所以当前还是要坚持宏观调控政策不动摇,当然要根据新的问题增加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这方面中央的政策是非常明确的。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最近大家关注的数据提前泄露问题,现在调查结果怎么样?另外,5月份CPI是5.5%,有媒体报道基本上是这样的数据,那这次是巧合呢还是再次被“走光”?  [盛来运]关于第一个问题,有关方面还正在调查,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秘书工作人员因涉嫌泄密正在接受司法调查,国家统计局的态度也是明确的,坚决支持对数据泄密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我们国家是一个法治的国家,任何触犯法律的行为都会按照法律依法处理。国家统计局对数据保密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我们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数据保密制度,而且还有一套完善的数据保密程序,包括数据交换程序。这件事情出现以后,国家统计局也在进一步加强数据保密工作,首先是加强学习,国家统计局全体工作人员都要把严守机密、遵守保密法以及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作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另外,更加严格地加强制度管理,健全机制,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考虑改进数据发布工作,改进方向就是尽可能的缩短数据生产到发布的时间。数据泄密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杜绝这个问题。  [盛来运]今天我也注意到网上报道,有些机构是猜对了,但这不是数据泄露。我提醒大家一个事实,实际上在我们数据生产出来以前,甚至在5月底就有机构进行数据预测。由于端午节假期的影响,数据上报推迟了两天,数据生产时间包括这次发布会的时间都往后推了两天。但是在这之前,最早在5月31号我就见到有关媒体,包括有些网上也在报道数据预测的结果,6月1号、7号,媒体上都在预测,我也确实发现有些机构预测得挺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事实。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ripleyyu]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财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数码汽车科技财经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国家统计局核算司负责人就2013年GDP数据修订问题接受专访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精彩图片推荐中国经济数据发布时间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经济数据发布时间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2015 年初,中国制造业形势有多严峻?
按投票排序
180 个回答
关于制造业的情况,我也来说点干货吧。1. 工厂情况概况:工厂成立于2004年,到现在刚好过完10岁生日。工人总数在30-40人之间,年销售额为一千万人民币。2. 近年发展情况:我们工厂做的一直都是外贸订单,近些年虽然由于人民币大幅度上涨而流失了部分客户,但是总体情况还是稳中有生的,每年的现金流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工厂刚开工那几年,每年就几十万的销售额,连续亏了大概三年吧,才算是开始赚钱。然后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在10年后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增速就放缓了,但是也还是不错的。3. 关于工厂管理问题:我们工厂之前也是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但那玩意就是一大堆文件报告而已,形式主义,在现实中,我们还是依靠一个好的车间主任,由车间主任来管理车间的生产的。诚然,许多先进的管理办法的确是提高一个工程生产效率的最好办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小型工厂都不会考虑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其二是工人素质无法达到要求。
首先来说第一点,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一般像我们这种小型工厂(俗称家庭小作坊),办公室里面基本上只有四五个人,因而如果要采用正规的管理运营方式,势必要增加2到3名管理或者助理,而车间里面也必须增加2个脱产人员,总共大约就是需多增加5个人工,按照人均税后3000元的工资计算,一个月就是一万五千元的投入,但是工厂会因为增加了5个人工而有大幅度的提升么?不一定,因为工厂太小,管理基本上都是垂直式的管理,销售接单,然后安排生产单给车间主任,车间主任直接安排这些工人生产,有时候遇到老客户的急单,就需要厂长亲自调度,所以,增加5个人工,在程序上的确是正规了,但是却并没有有效地提高我的产出与良品率,因为规模太小,效益无法体现。虽然目前工厂的管理是野路子,但是该有的还是有的,质检,仓储等,这又涉及到第二个方面了,工人素质无法达到要求。
第二点,工人素质无法达到要求。只能说,现在的工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们工厂的几十号工人里面,担任主力生产任务的依然是那些四十岁左右的老员工,至于那些新进厂的年轻工人,我只能呵呵了。现在的工厂,工人的确不难找,但是难找的是好的员工。举例说明吧,一些年轻的新工人,发完工资就不见踪影,原来是去网吧通宵上网去了,等钱花得差不多了,才回来干活;新工人一进厂,开口工资就要3K+,问问会啥吧,啥都不会,等我好不容易培养一个熟练工出来,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一些工人基本的安全意识都没有,在仓库抽烟,带小孩到车间玩,让车间主任去管理,屡教不改,还不能罚工资,否则就走人;想从工人里面提拔几个作为质检或者助理,但是没一个懂英文的,还混充是高中毕业,好不容易找到个说大专计算机毕业的,尼玛连office都用不熟,仔细一问,读书的时候全打游戏去了。4. 关于产业升级,技术更新的问题:我们主要是以生产出口劳保产品为主,就是工地安全帽,降噪耳罩等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是,入门容易做精难。垃圾货义乌遍地都是,3元一顶的安全帽也有,至于好不好,你猜呢。好的安全帽也有,MSA的,代尔塔的,JSP的,都是一些国际的大品牌。我们工厂的产品,基本上算是中档,质量在国内算是一流了,在国际上算三流吧。其实这种产品的技术标准,都是以欧洲的CE跟美国的ANSI为准的,至于国内的LA标准,呵呵,东抄一些西改一点,最后要求是比国外都严,但是也仅仅是要求了。说回来,那么这类产品如何算是技术升级了呢?在行业内就是看你的CE跟ANSI证书是否齐全了,因为每一个单款产品,做一份CE证书或者ANSI,就需要大概三四万的费用,还不一定能通过,所以一款证书的平均费用大约需要5万人民币,而单单安全帽我们就有七八款,另外还有隔音耳罩,防毒口罩,防护眼镜等等。我们现在保持每年拿下2-3款证书的速度,但是依然是个无底洞,因为每年都需要根据潮流新开发几款新产品,而这些新产品又得重新做证书。年底忙死了,先挖个坑,下次有空再补充吧············============================================跑完步回家了,现在来继续补充下把。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其实,关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我看得不全,可能是身在此山中吧,再回顾了一下标题,说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形式有多严峻。首先是概括地说,倒了一大批,能活到现在的,基本上都有一两手绝活,剩下的不是准备转行,就是还有进取心的。有些朋友觉得就应该淘汰我们这些低附加值的小型企业,扶植高附加值,高新科技企业,后半句我认可,但是前半句却大错特错。首先,低附加值的小型企业也是能发展成龙头企业的,就拿我们劳保行业来说把,JSP,MSA,3M都是从小工厂做上来的,但是今天,他们的产品却遍布全球。再比如注塑机吧,当年国内没有好的注塑机生产工厂的时候,国外的注塑机可是漫天要价啊,杀得那叫一个狠,后来海天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把几十万的价格一下子压到了10万-20万,现在国内一半以上的工厂用的都是海天的注塑机。其次,低附加值产品也是可以转型成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最简单的是降噪耳罩,国内市场上,低端降噪耳罩三四元的有,中端五六十的也有,高端方面上千上万的都有,从被动隔音降噪,到主动降噪,再到主动降噪同时配有HIFI音乐蓝牙对讲功能,都是一个工厂一步步走上来的。但是为什么国内很难出现这种从基础制造业发展而来的巨头呢?我觉得原因有二,1. 企业所有者自身的局限性。不可否认,90年代出来的那批开工厂的,基本都是从家庭小作坊出发,受到自身的眼界或者说是远瞻性的限制,不懂得不进则退的道理,有了钱就觉得可以一本万利,失去了进取心,这样到了人口红利结束的现在,十有八九是会倒闭的。但是现在是什么情况呢?有眼界的,有进取心的人不肯开工厂或者说投资工厂,因为工厂是一个长线投资,回报率低,而且回报时间太长,有资本的都去搞IT或者金融或者炒房地产了。2. 政府的局限性。美国90年代的科技风暴真的影响至今啊,国家从来是大力倡导高新技术行业,淘汰低附加值企业,却不知道,一个国家的血脉恰恰是这些爹不疼,娘不爱的基础制造业。为啥歼十(感谢蔡志成纠正,是单发J10)一直不肯用国产发动机呢?万一那天老毛子不给我们发动机了,那这些灰机真的只能积灰了。忘记说一点了,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害死人啊,不单单害了学生,也害了千千万万的工厂。许多工厂想转型升级,想做高附加值产品,奈何没有人肯来啊,大家一个个都是吃皇粮的瞧不起白领,白领瞧不起蓝领。真正技校毕业的,有几个懂技术的?把人一股脑儿都往大学里塞,难道就没有需要技术人才的地方了?最后,其实,以中国的人口基数,是完全能够同时容纳低端产品与高端产品相辅相成的格局的,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当A公司设计出一款Xphone,打个电话给隔壁工业区的B模具厂商量开模的事宜,试模成功后联系附近省份的C工厂报价生产,而C工厂接到订单后打电话给他的DEF等供应商备货,产品生产的同时,A公司与G网络公司跟H销售商联合线上线下推销产品,最后由I快递公司发送到千家万户。===============================我又是时间分割线再多增加一些相关内容吧,中美一般工业成本比较:1.原材料成本目前进口的苯乙烯大约在13000元一吨;美国今年苯乙烯报价一般在6000元-7000元人民币一吨;2.电费杭州这边的电费在一般是0.9元人民币一度;美国能源信息署2014年资料显示,路易斯安纳州的工业电费每度电为0.055美元(约0.337人民币);3.人工我们这里的人工一般8小时工作最低是3000元人民币;美国最基础工人的工资也差不多在3000美元左右,大约18000多人民币;4.物流成本根据新闻上2014年的报道,国内的物流成本是美国的两倍,目前从杭州叫一个20尺柜到上海港进仓,运费大约在2000元左右。由此推算,美国同类型的大约是1000元人民币。5.清关成本国内清关成本一般在1500元上下美国不要钱6.厂房土地费用这个就是个槽点,不言而喻了。7.税费销售额中包含17%增值税,这个可以通过原材料进口进行抵扣,但是别忘了,国内许多原材料加工厂基本上是不开发票的,所以月月帐不平·····然后,不说了。费也是个槽点,我想做生意的都了解了。8.其它等等以上说的还不包括生产设备的差价,各种打点等等一些会查水表的内容。所以,如果美国工厂采用机械化生产,减少人工投入,那么成本绝对会比国内许多工厂低好多,目前的一些订单回流也证实了这一情况。比如3M的慢回弹耳塞,目前美国工厂采用最新设备生产,价格已经跟国内质量比较好的工厂的成本一样了。==============================又是分割线今天有外国客户来第三方验厂,我就简单介绍下正规工厂的流程吧,也算是科普了。1. 销售员通过展会或者网络平台接触客户2. 经过反复拉锯后接下订单,把订单交接给助理3. 助理下达生产作业单,又跟单负责继续更进4. 车间主任接到生产作业单,安排生产任务5. 仓管根据作业单检查物料库存情况,如果有不足的上报给跟单员6. 跟单员将采购内容交给采购员,采购员负责采购物料7. 供应商提供物料到仓库,由仓管查收8. 车间主任在物料充足情况下安排生产,分派作业指导书给工人或者小组长9. 工人或者小组长根据作业指导书进行生产任务10. 质检进行首件品检验,并进行常规检验,最终大货完成后进行抽检,并将结果上报给车间主任,车间主任上报给相关负责人11. 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塑料粉碎),并登记处理品流向12. 大货生产完成后由销售员与客户沟通,要求收款发货13. 财务部门确认货款到账,通知销售员,销售员安排助理进行发货,财务部门开票14. 出口的话还要进行报关,单证,等出口程序15. 售后部门接受客户反馈,并处理客户投诉处理单16. 每天的生产完成后机器设备需要进行保养,还有一级保养,二级保养,等等正规操作应该有来料追溯单,去料追踪单,库存物资表,入库清单,出库清单,生产作业单,生产指导书,机器操作手册,首件品检验报告,例行检查报告,大货抽检报告,不合格品登记单,销售登记表,客户投诉单,常规保养表,一级保养表,二级保养表,损坏及报废机械表,生产工具校队表,安全培训表,安全消防设备登记跟维护单,员工培训表,生产人员登记表,管理人员登记表,工伤登记表,考勤表,其它神马MSDS,人权保障,员工福利登记,员工宿舍管理之类的。·····························而大多数国内工厂的流程是:1. 通过网络或者展会接触客户2. 销售员接到订单,下达生产作业单给车间主任3. 车间主任安排生产任务,并检查物料情况,上报给厂长4. 大批原料厂长直接下单给供应商,小配件由采购员去市场采购5. 车间进行生产,质检抽查,发现问题上报给厂长处理6. 不合格品粉碎处理,然后作为回料继续使用,不能使用的卖给二道贩子7. 大货完成后通知销售员,销售员跟客户联系收款发货事宜8. 出纳确认货款到账后通知销售员发货9. 出口等事情交给代理公司负责10. 售后交给厂长负责11. 机器维护基本没有(因为大多数工人文化水平不高,不认字,只能搞搞卫生)至于纸面文件,除了考勤表,生产单,工资单,质检报告,其它基本为空白。
看到这个问题于是去拉了下数据。看到这个问题于是去拉了下数据。这是制造业累计同比,可以看到以14年12月为拐点,15年第一季度跳水了。降幅差不多22%吧对了,这个是指增加大幅放缓,而不是萎缩嗯,于是我随心情把各科目的数据浏览了一遍,在此概述一下:最惨的当属钢铁行业,还有化工行业的石化子行业,它们拉低了整体水平;比较出彩的是机械设备行业;其他行业属于饿不死但是离小康还有100里路的感觉。下面有朋友问到机械设备行业如何出彩,这个出彩是说在一片萧条中别人只能吃糠,它还可以吃稀饭,但很多子行业,利润也在萎缩,不过还没亏损,我这里贴一些数据(利润累计同比%)金属制品业(机械设备子行业):19.19(月,) 12.9(2015年2月)铁路、航空器材等耐用品(机械设备子行业): 31.48(月) 17.8(2015年3月) 通用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子行业):4.21(月) 2.1(2015年3月)专业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子行业):-1.14(月) -1.7(2015年3月)对比下铜:克强先生比较喜欢的指标:铁路货运量,跌破3(亿吨)了,这个是月值。可以看到10年起就基本保持在3亿吨以上,15年初出现一个大幅下跌,BIU的一下下去10%。克强先生比较喜欢的指标:铁路货运量,跌破3(亿吨)了,这个是月值。可以看到10年起就基本保持在3亿吨以上,15年初出现一个大幅下跌,BIU的一下下去10%。采购经理人指数(景气指数),刚好踩在荣枯线上(50以下为收缩,50以上为扩张),不做评判。采购经理人指数(景气指数),刚好踩在荣枯线上(50以下为收缩,50以上为扩张),不做评判。大企业PMI,一如既往的还不错。大企业PMI,一如既往的还不错。中型企业PMI,呵呵呵...........中型企业PMI,呵呵呵...........小企业PMI,哈哈哈哈!小企业PMI,哈哈哈哈!我们叠起来看一下,啧啧怕大家看着累,我给标出来结论:1、目前形势很坏很渣,为近5年来罕见2、这个渣,往内看,和人口红利有关,往外看,和欧洲美国有关(美国冬季严寒影响很大)3、社会融资渠道不通畅,所以不管克强哥怎么使劲,结果就是马太效应。
正反两方面来越看不懂了珠三角(长三角)的厂自从08年之后就不断批量倒闭,而且国产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相对于外企也有很大差距,但越来越多的东西变成非要在珠三角(长三角)才能生产。要找一大堆奇奇怪怪的光学机械电子化工材料,造一台奇奇怪怪的光机电化软硬结合的机器,再加上互联网思维工业设计,各种电子机械加工组装测试代工……那么在深圳和广州之间搞最省事,江浙也可以试试。其他地方供应链和代工厂都配套不起来,尤其是代工厂,无论帝都还是硅谷还是日韩还是工业4.0的德国都完全不好使,个人+熟人亲测无效。除非你像老牌家电汽车厂一样有自己的生产线或者要造SpaceX的火箭之类产量很小的高级货。美国硅谷新一代硬件创业公司照样把制造业务放到深圳,甚至连HAXLR8R孵化器都放到深圳,里面全世界各大洲的人都有。
很严峻。低端制造业打不过低成本国家,制鞋制衣转去东南亚,所谓高端也没留下啥啊。 说一下自身感受吧,一家之言,姑妄听之。鄙人航空制造行业,做供应链管理。洋买办,从国内采购零部件。先说我们团队名字的变化吧, 最开始叫Supply Chain Asia, 然后东南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工作包转移到东南亚,SEA team独立出去, 我们就成了 East Aisa。接着,印度、日韩也独立出去了,我们就成了Great China。算人数,目前中国区团队还是最多的,但人是越来越少。东南亚和印度团队的人是越来越多 。再说工作,除了Political Agreement,现行的模式是将需要转移到工作包交给中东欧,墨西哥和中北美,东南亚,印度,中国几个低成本团队去争。几个团队分别发展自己的供应商来报价,然后总部再决定将包发给谁。从采购份额看,中国区目前占比例最大。但是看最近三五年的表现,墨西哥,东南亚,印度都是三位数以上的增长,中国区近三年基本上没啥增长。奥巴马同志要求制造业回流之后,一方面是转移出来的工作包越来越少,一方面是转出来我们也抢不到。我们在国内找到供应商一直向我们抱怨:“为了维持与你们的关系,我们已经亏本在做了”。但是没办法,你亏本做的价格还是比别的地方高一大截。 举个栗子吧:2014年初,几个到手的项目连续被印度截胡。第三季度,为了开张,也为了出口气,把一个比较小的工作包强行塞给国内能力和performance最好的一家供应商,逼着他们报出了最低的价。我们在这个价格上还再狠砍了一刀再报出去,但是还是没戏。最后看到美国本土供应商的报价时,心都快碎了---- 只有国内报价的一半还不到。人家通过精益制造,就能做到这么低的价。打不过印度、东南亚,认了;打不过墨西哥,也认了,毕竟人家工资更低;现在被美国本土的供应商吊打,压力山大啊。成本上升不可怕,效率跟上就可以了。现在动不动说转型升级,升级不是打八十分,哪是这么容易的?国内财大气粗的公司多的是,顶级新设备一买一打,但效率从哪儿来呢?关键在人。但是抱歉,在这方面我没有看到任何变化。所以持不乐观的态度。
我来说说个人理解吧,已经在一家工厂呆了小3年,真是传统制造业,硬生生的“压钢匠”。来看看2015年的PMI指数吧,(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当PMI大于50时,说明经济在发展,当PMI小于50时,说明经济在衰退)。汇丰数据显示,中国1月汇丰制造业PMI预览值为49.8,预期为49.5,2014年12月PMI终值为49.6。其中,中国1月汇丰制造业PMI投入价格指数初值降至39.9,为2009年3月以来最低。可见制造业的形势有些严峻,但不至于很多企业会纷纷倒闭,因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持平。但是一直徘徊在50左右真的是一件很严峻的事。说说个人所在行业和企业状况吧,不可能每个人说的都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制造业涵盖了太多太广甚至iphone小米不是制造业?我们是给主机厂供货的供应商,生产汽车配件,说实话,供应商真是越来越不好干了,原材料价格在不断的上涨,客户的成本在不断的下压,供应商就跟一块压缩饼干似的,压得喘不过气。制造业的严峻归根到底是这些没什么文化的土豪老板的目光短视,自己前几年挣了点钱就开始去搞什么投资搞什么政企合作,从来没想过把重心放在员工身上把目标放在企业经营之道上,活该你们他妈的纷纷倒闭。吐槽归吐槽,说点实际的吧。1.原材料成本不断的上升和客户的成本不断的下压,我想这是每一个制造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前几年的一些暴力行业逐步转成了维持生存的饭碗,不继续干吧没活干,继续干吧反正饿不死。说一个某国内top前3的家电企业同事的例子,世纪初的时候,家电后面的塑料薄板给厂家供货时,价格卖到了500多元一块,有个加工厂就能干,08年压到了6.7元一块,你们自己想想这是什么概念?逮到了漏洞把钱使劲赚一把,没有利润的时候也只能继续耗着吧。2.人工成本在不断的上涨,人的价值观在不断的改变,给你3k一个月让你天天呆车间数个数搬个铁打个钢的你干不干?夏天热的汗流浃背,冬天冷的手指发青,一个月3k看不到头,你能看见人生?这也涉及到制造业另外一个问题,员工若是没有背景没有关系,一辈子干个小班长就算你有本事了。3.资金供应链,制造业基本都有一个问题,付款周期问题,一般上客户答应3个月回款还是承兑已经算好的了,一般上先给你点定金压个你半年货款,你有实力有资金就这么耗着?4.企业认证资质在国内基本上都是扯淡(除了军品),哪个企业过不了TS、9000、安全环境认证?每年年底认证老师过来评审的时候,好烟好酒先伺候着,红包再塞给你一些,你还能不给我过?至于内部的管理,有领导参观的时候我就抓紧一些,领导走了该咋样还是咋样。5.制造业本身的局限在于投资一些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真是耗费巨资,一套试验器材设备下来少说几百万多则上千万,一些老板不是不重视科研和开发,真是投资不起,这也是一个回报周期相当长的事情,一投资下去紧接着就是科研人才的引进,这些人混个文凭,也不知道能力怎么样,动不动跟你开口就是年薪20W,你敢用?6.政府的不重视。有些当地政府打着招商引资的口号,先把企业搞过来给你地皮给你税收优惠,几年过后变本加厉的要回去,逼你建项目逼你做产业,老板自己都没想好干什么就这么硬生生的被顶了上去,钱投了进去,不知道回收何时是个头。7.教育保障的缺失。中国的制造业为什么和德国制造差别那么大?教育害死人阿。小时候父母告诉你好好念书考大学坐办公室,老师告诉你不好好念书长大了就去车间干活你看看他们这些工人整天到晚脏兮兮的(是的,我不否认,的确存在这种情况),但这样就可以成为你们把这一类群体作为反面教材嘛?白领的优越感哪里来的?我身边一批车间同事有房有车,都是自己存下来的好嘛。8.企业主的个人格局。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今天,我想绝大多数老板都是停留在资本家的阶段,又想马儿跑,又叫马儿不吃草,又想马儿跑的快,又给马儿少吃草。这也是导致为什么今年来普工离职率一只高升不下的原因,企业主觉得现在80/90后的价值观有问题,而年轻人又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螺丝钉一个工具。另一个格局是对转型的畏惧,传统制造业培养出来的企业主和经理人往往有着过人的坚韧力和毅力,战战兢兢。但是缺乏的是创新能力和对待新生事物的快速适应能力。谁不想转型?谁不想任何时代都能赚多点钱?但是慢一步往往就错失了机会。9.员工个人和新时代力量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我的同事绝大多数来源于某国内家电企业top3,个个战斗力都爆表,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能在一个企业工作5年8年甚至有些都10年以上,但是相对眼下我们这代年轻人,谁没跳过槽,为了高工资和好的平台。没有对与错,真的只能感叹一句:时代变了。10.另外一点不缺乏社会及媒体对传统制造业的一些贬低以及极力吹嘘一些行业的发展,比如某某公司十个人又拿到几千万投资,某某工厂又裁员几万人某某工厂又倒闭又是什么的。这样做,有意思嘛?任何时代,任何行业,都有赚钱的和不赚钱的。任何学校任何班级都有成绩好的和不好的,单方面对比两个不一样的产业没有任何意义。制造业作为一个产业、一个行业,她将会一直长期存在下去。若想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需要国家政府、教育、政策以及很多企业家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和任务,也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转型。互联网不会颠覆制造业,衣食住行离不开制造业。另外,再补充一点,海尔和阿里的合作,和易到的合作,你们难道看不出来这是什么鬼嘛?董小姐和雷总的对赌,你们难道不知道里面的阴谋嘛?最后,我感谢制造业培养出了在中国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们以及很多的行业精英,另外制造业的老板们如果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员工价值和福利上,适时地引进新血统和理念适当考虑在合适的机会转型,这才是王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收起你们的吹嘘,关爱员工去吧。
新鲜出炉的月进出口数据可以终结这个话题了。1-2月连着看,可以撇除春节因素影响。粗略来看,进出口总值3.7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嗯,果然很严峻。尤其是相对于前两年进出口随便就是20%的华丽高增长来说,这个数据真是糟糕透顶了。甚至拿来作为中国经济崩溃的例证都毫不过分。可是,魔鬼出在细节里啊。——出口2.26万亿元,增长15%,进口1.53万亿元,下降19.9%。进出口贸易顺差7374亿元,扩大11.6倍!在出口的地区里,对美国同比增长了21%,对东盟增长了38%,对印度增长了35%,连对经济萎靡的欧盟都增长了13%。出口下滑的主要经济体中,只有对日本下滑了4%,对俄罗斯下滑了26%。对于俄罗斯这种危机风暴中的地区,想要出口增长还是挺难的。那么出口的商品结构是什么呢?机电产品出口1.27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56%,同比增长14.2%;其中电器电子产品出口5279亿元,增长15.3%;机械设备3694亿元,增长2.8%。这里面贡献增长的大头,就是智能手机。根据过往的数据,2014年中国手机出口13.1亿部,出口额增长21%,达1153亿美元,占当年机电产品出口额1.31万亿美元的8.8%,是中国出口的拳头产品。再深入挖掘一下,2014年中国代工手机出口6.7亿部(苹果、三星),同比增长0.53%,主要去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自主品牌手机出口6.3亿部(华为联想中兴酷派OPPOVIVO等),同比增长24.63%,主要去了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手机之外,家电出口1064亿美元,增长3.5%,这个基本上是饱和了。笔记本电脑758亿美元,下跌31.6%,电脑被手机取代,越来越少人买家用电脑了,这个很容易理解;机械产品方面,2014年汽车出口5173亿元,同比增长11%;石化通用设备出口2264亿元,同比增长12.7%;发电设备出口751亿元,同比增长9.5%;铁路设备出口267亿元,增长22%……基本上都在增长。拖后腿的是船舶,出口1489亿元,同比下降14.1%。这个也很好理解了,全世界的造船业都在经历周期性的需求萎缩,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们回来再看1-2月的数据,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969亿元,占出口总值的22%,同比增长21.5%!泥马,不是说外资撤离,低端工厂都搬到东南亚了么?怎么这些产品出口增长的比机电类还快!我们拆分来看,服装出口1782亿元,增长17.9%,鞋类出口630亿元,增长17%,这两项都低于平均数。那么,刷数据的是什么呢?——纺织品出口1109亿元,增长23.1%。纺织品是服装面料,比如涤纶、氨纶等产品的统称,他们是服装的上游原材料。随着越来越多的服装加工厂向东南亚转移,纺织品大量向东盟倾销,就成为了现实。这其实就相当于发达国家向中国出口电子零部件,中国加工组装后又向他们出口的原理一样。说到这,我们再来看看进口数据。进口1.53万亿元,下降19.9%。简直就是暴跌!从欧盟进口1948亿美元,下跌10.3%;从美国进口1427亿美元,下跌16.7%,从日本进口1252亿美元,下跌13.8%。从这些地方,我们一般是进口什么的呢?汽车,进口了397亿美元,同比下跌26%;芯片、液晶面板、硬盘、手机零部件……统统都在下跌。为什么这些上游零部件和机械产品进口会下跌呢?想必不说你也能猜到了,因为越来越多类似的产品将生产基地放到了中国。咦,不是说外资工厂都在撤离,回流发达国家吗?或许有撤离吧,不过流入进来的更多: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128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了美国,今年1月份吸收外资139亿美元,同比增长29.4%。西铁城是撤离了,不过同一时间,台湾联电出资7亿美元在大陆建了一座12寸晶圆厂,这是台湾第一次将高端半导体工厂搬到大陆来。英特尔也出资15亿美元入股了清华紫光的20%股份,紫光的子公司展讯通信,是中国主要的独立芯片公司。英特尔干不过高通,又不想放弃中国的庞大市场,于是就出钱来支持中国的芯片企业,希望将来能够分到一杯羹了。你说手表重要呢,还是芯片重要呢?另一方面,从澳大利亚进口767亿美元,下跌了28%;俄罗斯进口了287亿美元,下跌了34%,印度进口了134亿美元,下跌了37%。从这些地方,我们又进口了什么东西呢?原油,主要从中东、非洲和俄罗斯来,进口金额1393亿元,下跌43.8%,数量5353万吨,增长4.5%,平均价格下跌46.2%!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和巴西来,进口金额638亿元,下跌45%,数量1.4亿吨,下跌0.9%,平均价格下跌44.9%!煤炭,主要从印尼和澳大利亚来,进口金额132亿元,下跌55.1%,数量3204万吨,下跌45.3%,平均价格下跌17.9%。粮食,主要是大豆,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来,金额438亿元,下跌7.4%,平均价格下跌16.3%。进口数量大体持平,主要原因是价格的暴跌啊。原材料价格大跌,这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取得的。咦,你又忽悠我了吧,不是最近一直在说人民币贬值吗?是的,贬值了一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日的6.13,贬值到日的6.25,贬了惊人的1.9%!而同期对日元,却从5.93升值到了5.14,升值了15.3%。对欧元,从8.51升值到了6.76,升值了25.8%。对英镑,从10.26升值到了9.44,升值了8.68%。对澳元,从5.54升值到了4.79,升值了15.6%……升值这么多,出口还能增长15%,我觉得,中国制造业已经很努力了。
家里是在珠三角开模具塑胶工厂的,从小看到大,就说说感受吧。可以说这一行90年代是黄金时期,那时候基本上肯吃苦进工厂学个几年的技术就可以跑出来单干了。找业务也是不难的事,台湾人来大陆开厂的人很多,自然带来的业务就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外单。父亲就是这个过来的,家里的业务主要做音箱,汽车模具,还有飞机上的一些零件模具。赚了多少我也不知道,反正赚到的钱又丢进去继续更新设备,设备上去了,接单自然就没什么问题。工厂规模也有200多人。家里从没车到一万多的摩托车到三十多万的进口皇冠。00年至手机行业兴起那几年,我们开始转做手机模具。利润空间可观,一套手机壳可以赚10块以上,一个保护壳可以赚7~8块。这期间做这一行如果有胆识和运气,发家致富真的不是难事。父亲开工厂朋友,有的开十几套山寨手机的模具去推市场,推中其中的一两款就赚了几千万,就像做淘宝爆款或是赌博,压中了你就翻身做地主了。还有的朋友是做手机贴膜和保护壳的,基本上都是针对三星和苹果,一年赚个几百万也不是问题,一张膜的成本才几分钱,想想你一零年以前贴个手机膜要多少钱你就知道利润空间有多大了。可惜家里没有这个远见,一直老老实实做加工,赚的都是辛苦钱,期间投资做车载,错过了时机,亏掉了一辆宝马。那段时间赚到的钱基本上还是升级设备和厂房。家里的车也升级了不少。08年金融风暴以后,生意就一落千丈了,一年不如一年,周边的工厂亏钱的亏钱,倒闭的倒闭,没倒闭的要不是在倒闭的路上,要不就是死撑着接单养工人。以前合作的一家台湾公司一年能发几百万的单给我们做,现在一年有几万块就不错了,最近听说那个公司也快倒闭了。手机行业市场基本上做烂已经没法做了。家里赚到的钱不敢再投入工厂了,父母转向买固定资产。他们常说工厂能撑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吧,但是工厂没了,这么大个家都不知道吃什么了。现在行业给我的直观感受是:行业利润低且透明,恶性价格竞争是便饭;经济低迷,人民币升值,外单外贸成交量越来越少;厂房越来越贵,还要抱着钱去跪舔本地人求租;物料成本和物价水平越来越高,进而缩小利润空间;陷入没有业务不敢投钱买设备,不买设备接不到单的死循环;工资年年涨还是用工荒,工人说翻脸就翻脸,动不动就劳动局见;收款难回款速度慢,供应商一层拖一层的货款,接单要提心吊胆生怕发完货卖家倒闭或跑路,钱货两空,开货车去堵门口的事情不是没做过。说了这么多也只是基于我们的小工厂的状况,也可能是现在珠三角很多类似的小加工厂的状况。总得来说,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前途不容乐观,我们还在寻找突破点。
//更新:重新排版,修正某些词句小的代工厂和加工企业,如果没有特别的竞争力(竞争力包含技术/价格/交期),肯定会逐渐倒下,取而代之的是管理水平高,技术先进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小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这里面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如下:往大里说,国际发展形势如印度越南等国人力资源便宜/某些国家货币贬值/人民币升值,部分初加工产业门槛太低太容易转移,外单就没法做了(内贸不了 解不谈,珠三角外贸居多);国内通货膨胀影响很大,赚的钱还不够给员工下一年加薪 ,留不住有经验的工程师和熟练技工,靠压榨应届大学生和农民工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房地产/金融/民间借贷收益太高,不但降低了小企业主继续经营企业积极性,有些企业主甚至抽走流动资金和借贷去投资,阻碍自有企业技术升级和扩大规模。
内因如下:企业过了飞速发展期后,小企业主更愿意去投资房地产、 民间借贷这些来钱更快的行当,而不是经营主业,精益生产, 苦练内功。同上,企业主没有升级设备/开发新技术/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只保守经营,不思进取,死水一团,逐渐被迅速发展的市场淘汰。
有些人可能认为制造业利润微薄完全没法做,但是另一方面又仍然有很多企业做大做强,比如富士康。
就拿某一个答主说的手机模具厂来说,模具厂的利润微薄,假设毛利率是5%,但是可能做财务和审计的人会更了解,制造业里面有个重要指标叫周转率,恰好模具厂是属于周转率非常高的行业,不算开模(开模都另有模具费),从接单后订料到生产交付,周期一般是2周,也就是假设理想状况下一年周转24次,也就是理论投入10万原材料,一年流水能达到240万,毛利润是12万。所以大家就能了解在年开模具厂做手机壳和手机套毛利率超高的时代, 能赚多少钱。但是这几年,很多人都纷纷踏足这个行业,买几 台注塑机招几个技工就开始干,竞争渐渐激烈,低端产品的利润率逐渐下降,习惯了赚快钱赚大钱的小企业主,逐渐无法适应了,也许赚的一点钱,还无法支付技工的工资和自己期望消 费,还不如关掉工厂卖掉机器去做民间放贷(实情,现在深圳 想找投资人,盈利了兑成股份,亏了创业者还得按月息1.5%还 钱,浮躁的大环境让每个人都只想赚大钱,再也不肯去小心谨 慎地赚点小钱)。
当然,在这这周转率比较高的行当(我观察到制造业里小企业和个体创业都是在做周转率很高的产品,典型特点投入小,产出大),这是十分考验经营的,因为一单毛利率也许只有1,2个点,稍不注意这一单就亏损了,所以风险也是比较大;另外周转率高的企业做大是对管理要求非常高的,周转率一旦慢下来,也许订单还在赚钱,但是毛利润总额却无法cover运营成本,还是上面模具厂的例子,如果出货周期从2周变成3周,年毛利润就直接少了三分之一,这少掉的三分之一可能就是企业一年的纯利润,所以制造业中小企业主管理不善时容易业绩大滑坡,或者做了一年才发现没赚到钱了。所以综上,制造业总体并不是无法赚钱,而是对精益经营,技术和品质要求太高,逐渐的,小企业和代工厂会逐渐被管理水平高技术先进的大中型企业淘汰掉,这个过程正是珠三角和长三角正在发生的“产业升级”。
制造业,人多,钱少,发展慢。中航工业旗下公司技术人员,公司目前五千人左右,产值军品也就十多亿,民品相对更差点。对于我们这种国企来说,竞争相对来说不多,目前就一家有后台私企和一个高校是竞争关系。对比三峡集团旗下葛洲坝水电站,年发电量在100亿KW.h以上,公司只有四五百号人,所以,人均分一下就可以对比出差距。当然,更不能用制造业和互联网软件行业相比。制造业发展历史起步很早,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技术已经基本很成熟,发展模式也相对稳定,要有其他行业的发展才会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改变。再者,制造业技术发展相对来说需要很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对于我目前工作来说,从数控机床来看,中国的加工中心三轴的国产较多,四轴五轴甚至六轴加工中心几乎被国外垄断,并且数控系统被fanuc,haindenhan及西门子等划分,特别是fanuc,在市场上占有率相当高,中国的华中数控等也是在fanuc基础上二次开发的。再说航空制造业,让我感到汗颜的是,咱们自己造的民用机几乎在国内没有市场,因为航空公司没人买,都是从波音和空客外购,也不能怪国内航空公司不爱国,安全问题咱们的民用机还是差点。但军用机还是可以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是100%检验。民机和军机差别在民机是要赚钱赢市场,而军机说白了,是几乎不考虑成本拿钱砸出来的,虽然也有预算成本,但追加的预算相当多。机械行业有个好处就是技术人员只要好好干,越老越吃香,因为这个行业没有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你是很难短时间内有很大成就或突破。手累了,就说这么多吧~看到管理,我就在添加回答一下吧。不是我吐槽,就我们单位来看,管理?呵呵,就没有什么管理,两个字,混乱。整天一个很简单的事怕自己担责任互相扯皮,领导说的话转身就不承认(当然,只是一部分),各个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沟通信息不真实(同样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对不同人说不同话),部门之间互相瞧不起眼,不懂技术的管理人员指挥技术人员技术相关问题。还有更扯的,某部门负责返修产品,但是拉回来的产品能不能修不知道,只有到主制分厂后才知道结果,这样就有许多返修产品是拉回来又拉回去,运费当然公司自己掏。但是他们部门才不考虑这个,因为他们是根据拉的返修单子提成的,让人无言的是,竟然有次拉回来一个不是我们生产的产品,真的汗颜啊。
老家是农村,家里人大部分是从事制造业,不过这几年失业在家,开始自己小买卖的人越来越多,每次回家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现如今什么都不好干。其实从中国现状也能分析出来,投资方面,大量的钱涌入了房地产,很多传统制造业的老板也情愿把钱投入到房地产,制造业发展谈何容易。从购买方面,千千万万的家庭攒钱买房子,家里的空调坏了,忍忍别买新的了,修吧;家具用了好多年了,忍了,将就用吧;笔记本电脑都用了3年了,再扛一年……大家一起攒钱买房子,制造业赚不到钱也就很正常了,感觉进去了恶性循环。现在喊的互联网思维,实属无奈之举,也算是自救的一种方式,不过制造业真的不能放弃啊
别的行业不了解,就说说跟自己工作相关的吧。供职于某国有工业压缩机制造企业,去年底公司销售线开会时海外部部长讲了一个案例:印度某大型钢厂轴流压缩机投标,我们的报价只比德国的曼透平(man turbo)便宜了20万美刀,比日本的三井住友便宜了10万美刀,对于一个总价数百万美元的项目来说,这点差距简直杯水车薪,最后之所以中标,用他的原话就是“因为关系做到位了。”===========背景:可以把钢厂高炉想象成一个大型火炉,而轴流压缩机则是向该火炉供气的设备。曼透平是轴流压缩机行业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其产品几乎是所有不差钱业主的首选。===========在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大形势下,向海外输出产品几乎是国内重装备制造业的唯一出路,而就工业级压缩机行业的情况来说,其困境主要有:1.自身。国内大型机组成套技术几乎都是引进自国外,国产压缩机气动计算不过关,制造工艺落后,机组能量转换效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业主来说,效率低就意味着长期运行的高昂电费(工业级压缩机的功率动辄上万千瓦),在一次投入成本和长期运行成本之间如何抉择,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相信任何明智的业主都能做出理智的选择。2.大环境。人民币升值,国产压缩机在海外项目投标中并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因而仅仅在对价格敏感的国家(如部分印度业主)稍占上风。3.国际政治形势。工业级压缩机属于战略型资源,一国的大型化工、炼钢等基础项目都离不开好的压缩机,因而属于敏感设备。我们公司就有过这样的先例:某销往伊朗的硝酸机组(硝酸这玩意儿能拿来干嘛想必大家都清楚,炸药奖)里配了德国产的液力耦合器,德国政府在知道该项目详情后立马禁止该供货商发货! 而随着伊朗与西方关系的缓和,这不差钱的主以后会不会继续选购中国制造的设备,深深存疑
新手答题,不邀自来。工作于某类地板制造企业。众所周知,这个是典型的低利润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前后道生产工人600名左右(配套原材料加工人员约1000)。主要业务为生产竹制地板,并对外出口。2013年销售额约为2000w美金。以上为企业背景。下面是这几年来遇到的问题。1.科研投入占企业运营比例小,年均不到100w。主要为新花色开发,或生产设备改进(淘汰)。国内的投机资本也曾看上过此行业,但因这真不是一个赚快钱的行业,所以在之间倒闭连片。2.地方政府的不支持。大爷们想的都是如何搞高精尖项目的招商引资。本土低附加值产业不鼓励也不禁止。但是该孝敬的还是一分不能少哦,路政、运输、工商、商检、海关、公安、消防、环保家家都会来打个秋风。每年在这些地方上的开销不小于200w。3.出口占业务总量大,内销很少,一年下来500w人民币极限。而且本行业因一些早期误导宣传,造成产品整体的市场口碑差。国内消费认知低。而相反的是,国外市场(美,加,西欧,韩国,日本)对此产品前景相当看好。墙内开花墙外香吧算是。国家如果限制此产品的出口规模,那基本上老板可以准备跑路了。今年开始,企业准备工作中心转移至海外的仓储物流相关。老板甚至一度想转行开饭店去。浅见。不妥处请指正。一个制造业民工的吐槽。
先回答:比较严峻。不至于撑不下去倒闭,但是很鸡肋食而无味弃之可惜然后,烦透了最近类似话题评论里的一群键盘侠,开口闭口就说你们这些搞制造的只知道低端赚钱,不开发新技术不申请新专利,活该倒闭云云。看多了真想问候这群键盘经济学家,你怎么不去清华北大复浙交呢?你怎么不白手起家来搞个创业赛赛马云呢?申请个制造业相关专利你以为很容易?还科研,你们到底知不知道一台仪器要多少钱,一个实验室要多少钱,养一个科研队伍要多少钱?除了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制造业整个厂子填进去都不够喂的,放到国外也没有哪个中小型制造业公司没事儿搞科研玩儿好么。键盘侠的逻辑:搞互联网创业就是高大上,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搞制造业就是低端产业淘汰产业夕阳产业末日产业,黑心工厂血汗钱,随着东南亚的崛起,亏死你们活该哈哈哈。
拿自己经历说事的答案,大家别太当真。衰落的企业才会上来哭穷,赚钱的都忙着闷身发大财。只有看统计总量是有意义的。
我也谈一下吧。90后,父辈周边朋友的父辈都是传统制造业发家”反正不管多大规模,在自家农村弄几台机器,请几个工人的小作坊就算是小老板了。我也不知道怎么算严峻,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好像都越做越好,虽然一直抱怨生意难做,但是房子该买还是买,车该换还是换。外贸生意也是越做越大,世界各地的跑去展览。当年流行一句话“造厂房不如租厂房。”我家当年选择了造厂子,现在还欠着银行不少商贷。父亲做了十多年的钢铁加工,今年油价下跌尤其厉害,废铁便宜的他现在连我的学费都交不起了。所以我一直抱怨我妈当年为什么不开印刷厂,不给我打下基业,我现在想做都无门。哦对了,我家是在江浙沪。人工是越来越贵,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少,服装厂倒闭好几家,现在基本都开始往机器转型。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实业才是最靠谱的投资。(仅仅是一个刚入社会的小皮孩的一番无稽之谈)我都没说什么你们就赞,我看了下,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我羡慕十几年前就开始打实业的前辈们,实业对于刚要入门的人来说真的不如第三产业来的低。不是说真的有多难,就怕你不肯努力,大致就是这样子。我去板砖了。
工业党粉丝,基础材料供应商来谈谈。------------------------------手机党转战电脑分割线-----------------------------------------很多回复啊!有些观点从评论里拿出来完善第一次手机作答的答案。有人强调,国企没有竞争力,私企都是小小的做不起来。中国制造业要完。。。华为是不是私企?联想体制改革后算不算私企(杨元庆1600万美金年薪,不是私企干的出来?)?电视巨头,TCL,创维莫不是私企!做大的私企有多少,数不胜数!新兴企业BATM没有一家不是私企,但是因为涉及到国家信息,金融安全,通讯监控等问题,不可能逃脱国家的管控和参与。Google,facebook协助美国政府调查恐怖信息,也是确实的,并不是只有中国才发生的问题。企业做大了,做到国家不能忽视你的时候,要不就要和执政党合流,要不就要接受指导和管控,而国家也不会放任你的死活。太阳能电池企业垂死挣扎时,国家不管,地方政府也少不了干系。江西赛维,无锡尚德,例子太多了,原因很简单,第一,贷款,第二,就业。中国已经有很多世界性的巨头企业,除了我们所谓的“垄断性”国企之外,还有联想华为这种靠着长远的战略,发展成为竞争性行业的世界领头羊私企。他们更带动了庞大的国内供应链产业,更多的中低端制造业,在其中繁衍生长起来。我所接触到的此类加工厂众多,也有很多跟不上华为联想的发展步伐,被淘汰的企业。这就是市场经济竞争的结果,而不是制造业的衰退。有些同学回复说,中国制造业不等于中国制造企业,中高端的制造业利润都被外国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赚走了。那我就说的更详细点,8年前我做的白色家电市场,美的、格兰仕、格力早就已经历经了国内产业洗牌,笑到了后面(没说最后,是因为光看看格力小米之争,就知道谁能再笑几年,尚未可知啊!),白色家电用的大宗原材料PP、ABS,从全部进口到国产材料全面替换,也就是5年时间,日本的聚烯烃工厂在逐渐关闭,韩国企业在步日本的后尘。(当然还国产材料还受到了中东材料的低价竞争,但是中东。。。一个反倾销就消停了),关键性部件,变频器,国产化,压缩机,国产化,电机,国产化。所以海尔才能做到冰洗类产品,全球销量第一,格力+美的全球空调产量的一半,格兰仕击败LG,微波炉全球第一,数不清啊数不清。这钱啊,花啦啦的都在这些私企的口袋里啊!5年前我做的手机供应链,手机用塑料现在最大是小米,华为,TCL,不否认,材料还是进口的,但是我们守的也相当辛苦,国产材料不断的进步,并且蚕食进口材料市场,手机用金属,CNC设备进口而已。注塑厂和OEM工厂几乎全部是陆资企业,富士康也拿不到太多华为中兴的订单了,但是小米例外,放开点说,台资也是中国制造业之光么!金属机壳用来破除屏蔽的塑料有进口,有比亚迪自产,(多说两句比亚迪,比亚迪这两年风声大的是电动车,但是在电子消费品制造上已经不落后于富士康了,跟塑料有关的两种先进制程,LDS和NMT比亚迪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别说专利,能copy专利的也只有比亚迪,没其他家)。手机触摸屏,欧菲光干破产了胜华,昔日台湾股王TPK也摇摇欲坠,液晶面板天马京东方TCL大量投资直逼韩台。芯片华为自产,中芯代工高通,虽然比较弱,但是华为已经做了很好的例子,后面肯定有新的竞争者。利润啊,都流到了新扩张的产能,新投资的生产线上了。。。———————————原文分割线———————————————————————————排名前二的答案,说的没错,中国的制造业正在转型阶段,制造业的结构是金字塔形的,低端需要纯人工的产品和行业,例如服装,鞋,这种没办法通过工业生产自动化来提高生产效率的行业,已经随着员工工资和工人权利要求的大幅度上升而做不下来,飞机制造则太高端还做不好(别说飞机了,汽车没这么高端,但是可靠性要求高的行业,零配件供应商20年了,根本没有本质提高,而其中“以市场换技术”的弱智政策,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但是附加值略高的金字塔中端,中国越来越重了,凡是生产制程略显复杂,对技术工人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都免不了被中国供应商碾压。上一段的结论,以韩国这个近三十年来唯一从发展中国家上升为发达国家的邻居为例子,韩国的汽车和船舶都较强,但是作为其支撑的,还是电器以及电子制造业的全球化扩张。这条路也是中国正在走的路。而韩国也正在受到中国制造业的碾压中。我做为材料供应商,做遍了所有的电器制造业客户,早在五年前就反复跟别人强调一个概念,“只要一个行业技术发展停滞不前了,就没人能做得过中国企业了”,从小家电,百电,直到电视,莫不如此。而这五年看到是,哪怕行业在不断进步,中国企业依然可以跟上进步步伐,成为进击的巨人,电视,手机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的变化就在于,产业资本的不断累积和投资,生产研发的持续化投入,带来了质变。
答案一的家庭,虽然很本份的做着制造业环节上的一环,但是如果没有做大做强,只控制在自身循环发展的小螺旋里面,确实只能在行业整合,大者恒大,强者更强的淘汰法则中,更加艰难的生存着。模具行业来说,又比较特殊,行业集中度较低,经验和技术的依赖性强,饶是富士康,这种巨头,有时候模具的加工水平也随着人员的流动性大而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小而精的模具加工厂如果走精密制件的模具加工的路,肯定会比较惬意的。答案二的航空制造业,这个高大上啊,这也是我们后面的方向,首先要自己的飞行器能够起来,才能带动零配件的发展。新舟和中国商飞承载了很多的希望。我看到的中国制造业一直处于快速上升和变化,有工厂倒下去,但是始终都有更大的工厂生意越来越好,这就是一个行业洗牌,固化的过程。寡头时代即将到来。
家里也是做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接手家里事务也近一年了。每个答案都读了一遍,几个感觉①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贸生意不好做了,原因一方面在于订单萎缩,另外一方面在于企业主们做惯顺风生意,不思进取,没有在技术与管理水平上有所提升②人力成本上升导致原先靠压榨劳动力产生利润的方式越发的不可行③因为其他如房地产行业的暴力,导致大批本应投入生产的钱发生转移。现在谈谈自己对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些浅见①应中国人口众多,内需旺盛,所以做衣食住行方面虽无太大一夜暴富的可能,但是细水长流稳中有升的生意大有可为②尽量以机械生产代替人工生产,在减少人工成本的同事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勒紧裤腰带,少买点车子房子,更新换代机器的资本应该是会有的③不要一股脑的投资杀得血流成河的红海,制造业一样有蓝海的存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广大,使得很多不起眼的小生意,利润率较之很多听起来高大上的产业还要高些,有一个合作伙伴,做的汽车相关零部件,每个零部件的净利润在1元左右,一天大概做一万多个,每年也有几百万的净收入了④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借高利贷,有多大的口吃多大的饭,身边因为借高利贷而不是因为经营不善死掉的实在太多了。
看了下答案,自己略微总结如下:1、产业升级确实正在进行,一大批低技术含量又没有规模效应、市场占有率低的制造业企业正在淡出市场;2、在核心技术领域,国外的技术仍然占了很大的比例;3、中国最大的失误不在于没有把职业教育搞好,也不在于没有培养出产业工人,而在于农业国千年流传下来的小富即安的满足感,说白了就是企业家喜欢赚一把就死,起来的职业教育是需要有出口的,没有高瞻远瞩的企业家去技术升级创新,哪来的那么多职业教育毕业生去就业?4、管理者环节有太多不利于制造业的藩篱,大家都谈到了。意识问题才是根本,德日等国经过了数次战乱与经济产业升级,已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立志于百年老店的企业主和经理人,但是我们呢?才不到半个世纪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经济增长,GDP可以堆砌,但是这种人才和意识的培养真的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完成的。德国的那些百年小厂,也是几百年前他们的祖上有了这种意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经历这么多世纪的战乱与动荡之后的幸存者。几百年前跟他们祖先一起创业的人,没有这些意识的早就败光了。
家里也是干小厂子,制造业的,感觉世界上最辛苦的赚钱就是现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了,没什么太多科技含量,接单、赶工、交货,赚了钱还得去买模具,升级设备,一但市场不好没有单子接,面临着工人工资厂房租金压力,周围不管是大厂子还是小厂子都是面临着这种尴尬局面。企业还得面临产业链逐渐向东南亚转移的压力(不过那里好像工业基础很薄弱),还有日韩同类制造业的技术碾压,还有地区企业的价格恶性竞争,利润真是微乎其微。政府说了扶持制造业,扶持中小企业,根本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制造业的同行都是干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利润,希望何在?
严峻,但是没有那么严峻。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个做智能硬件的朋友,之前不知道做啥赚了点钱,之后和几个朋友自己掏钱做的是某种联网的小家电,本来是在深圳问了一家代工企业,后来在美国伊利诺伊发现了一家成本更低的公司,当时考虑反正是要在美国销售就直接联系伊利诺伊的公司去做了。开始的合作各种愉快,成本又低,工厂那边的态度又好,而且帮忙解决了很多的技术问题,但中间遇到一个情况是要改一出细小的设计,大概是有可能导致良品率过低,要更换某个塑料小部件。结果是诺大一个美国没找到一个能够在三个月内给开工做这个零件的企业。于是乎从江浙找了某个公司立刻做了然后发货。发货后卖的不是很好,就要修改几处设计,包括要修改电路板之类的东西,这家公司又说做不了,因为就是一个组装工厂,联系了本土的几个公司后时间又不合适,结果是又联系了国内的一家公司把板子做好了送了过来。到这里其实预算已经快花光了。然后当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那边的工厂工期被延误了。一气之下又找国内的生产公司要做一部分的产品,美国那边还没扯皮好,国内已经出来样机了。当然这厮最后貌似还是没做下去。我认识很多在国外做智能硬件的都把中国当成天堂。并不是因为中国有多低的劳动力成本,事实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单位时间成本可能比多数国家都高,而是中国有一条非常完善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保证了在这个国家,可能在300公里内你能找到一堆可以随时为你开工的零部件工厂。这种从头做到尾的生产能力才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所以我觉得中国一些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和公司肯定会出现衰落,但是想要出现一个国家取代中国制造业的地位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不存在第二个国家国土范围内能做的东西如此之全,同时能够随时压榨员工去第一时间完成工作。这其实也就是为什么,像三星之类很多大公司虽然面对国内疯狂上涨的劳动力和各种成本,但还是会坚定信念在这里建厂。这应该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一次产业转型和一次镇痛期。那些落后行业或者产能过剩的行业会做一次内部清洗,无数的小企业会倒闭,最后可能会剩下一定量的大型企业,然后真的附加值更高的制造业企业会越来越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天都会做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