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题、业务核算为...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绿色GDP核算一般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所说的绿色GDP核算,包括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旨在以原有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为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
为了树立和落实、、观,资源节约型和,加快实现环境保护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3月联合启动了《(简称绿色GDP核算)研究》项目,并于2005年开展了全国十个省市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污染损失调查评估试点工作,最终提交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所谓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自然资源核算与环境核算,其中环境核算又包括和生态破坏核算。就环境主题来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实物量核算,一是。所谓实物量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运用实物单位(物理量单位)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描述与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处理量)、排放量等。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估算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货币价值损失。对于环境污染而言,价值量核算包括污染物虚拟治理成本核算和环境退化成本核算,分别采用治理成本法和污染损失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各地区的水污染、大气污染价值量核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价值量核算、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价值量核算和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各部门的水污染价值量核算、大气污染价值量核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价值量核算和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污染治理成本法与污染损失法是计算环境价值量的两种方法。在框架中,治理成本法主要是指基于成本的估价方法,从“防护”的角度,计算为避免环境污染所支付的成本。
污染治理成本法核算虚拟治理成本的思路很简单,即如果所有污染物都得到治理,则环境退化不会发生,因此,已经发生的环境退化的应为治理所有污染物所需的成本。
污染治理成本法的特点在于其价值核算过程的简洁、容易理解和核算基础(以污染实物量为基础,乘以单位污染物的治理成本)的客观性,因此,更容易为环保部门和统计部门所操作使用。污染治理成本法核算的环境价值包括两部分,一是环境污染实际治理成本,二是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在框架中,污染损失法是指基于损害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这种方法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污染损失调查,计算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种种损害,如:对农产品产量、人体健康、生态服务功能等的影响,采用一定的定价技术,进行污染经济损失评估。目前定价方法主要有人力资本法、、法等。与治理成本法相比,基于损害的估价方法(污染损失法)更具合理性,体现了污染的危害性。污染实际治理成本是指目前已经发生的治理成本,包括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药剂费、人工费、电费等运行费用。虚拟治理成本是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虚拟治理成本不同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当年环境保护支出(运行费用)的概念,可以从GDP中扣减。采用治理成本法计算获得。通过污染损失法核算的环境退化价值称为环境退化成本,它是指在目前的治理水平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功能、人体健康、作物产量等造成的种种损害。环境退化成本又被称为污染损失成本。资源核算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所谓绿色,又称资源核算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关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整套理论方法。
为了把环境因素并入经济分析,联合国在SNA-1993中心框架基础上了综合核算体系(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简称)作为SNA的附属账户(又称卫星账户),1993年公布了SEEA临时版本,2000年公布了SEEA操作手册,目前SEEA-2003版本也已正式公布。
SEEA-2003是在SEEA-1993基础上修订完成的,也是对SEEA-1993实践应用的经验总结。SEEA-2003对综合核算体系进行了阐述,详细说明了将资源耗减、环境保护和环境退化等问题纳入的概念、方法、分类和基本准则,构建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其宗旨在于以环境调整的、、国内净产出和等支持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决策,是衡量、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支持的基本手段。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部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自然资源核算与环境核算,其中环境核算又包括和生态破坏核算。,主要包括废水及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污染的与。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客观上需要开发出功能上类似GDP的指标,即。所以,经环境调整的GDP核算,就是把的,包括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并进行调整,从而得出一组以“经环境调整的国内产出”(Environmentally Adjusted Domestic Product,EDP)为中心的综合性指标。
对于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两个部门正在开展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工作来说,从科学的意义上讲,最后核算出来的“经环境污染调整后的绿色GDP”,是一个局部的、有诸多限制条件的绿色GDP,是一个仅考虑环境污染扣减的GDP,用虚拟治理成本去调整的GDP,不包括生态破坏治理成本的扣减。完全意义上的绿色GDP只能由国家统计局组织有关资源部门和环保部门经过长期的努力核算得到,是一个理想化的核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按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3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和服务。绿色GDP概念的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该手册首次正式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根据联合国统计署提出的绿色GDP的概念和核算方法,在理论上,绿色GDP与GDP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绿色GDP=GDP-固定资产折旧-资源=NDP-资源环境成本。其中,NDP是。从上式可看出,绿色GDP是与NDP相对应,而不是与GDP相对应。
在本研究中,考虑到在实际应用方面,远比更为普及,因此采用了绿色GDP与GDP相对应的总值概念,而没有采用净值的概念,即绿色GDP=GDP--资源消耗成本。
绿色GDP是一种大众性的提法,它是与传统GDP的概念相对应的,比较适合被政府官员、公众和媒体接受。简单地说,绿色GDP就是传统GDP扣减掉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以后的GDP。正如传统GDP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样,绿色GDP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指标,或者说是一个被公众广泛接受的指标。近年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热度不断升温,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一些省市纷纷开展试点工作,甚至个别县也积极酝酿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积极开展、推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本身是一件好事情,它至少说明资源环境问题已渐渐深入人心,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热”不等于成熟,不等于可操作性,崇拜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思想值得警惕。稳固的支撑体系是顺利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那么,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需要哪些条件支撑呢?笔者认为,至少需要有以下比较完善的支撑体系。从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来看,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但通常以统计核算为主,因此,有时等同于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可见,统计体系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程度。绿色统计体系是绿色的基础。现行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不能适应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需求,必须在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基础上,对进行重新补充和完善。我们以现行的中自然资源统计为例加以说明。现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专门设计了自然资源核算表,只包括了土地资源统计、森林资源统计、草地资源统计、矿产资源统计和水资源统计,而且指标很简略,如水资源统计中只包括了水域资源总量和水力资源统计(包括理论水力资源、可能开发的水力资源、水力有效利用量和水力有效利用系数),一些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密切有关的指标基本上没有包括,如污染损失指标体系、资源折损指标、资源功能变异指标等等,必须设计一种新的指标体系,才能满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应该与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步伐保持一定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世界范围内国民经济核算正方兴未艾,理论与方法正在不断深入之中,跟踪和超越这种水平,不仅是理论的需要,也是我国对世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贡献,率先搞出一个世界上完整的、独特的体系,对世界其他各国具有示范借鉴意义,是很有意义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绿色在世界没有通用之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国际国民经济发展的比较的问题。在没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时,只要衡量一下GDP,各国就可以进行比较了,但如果你进行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而别的国家没有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则国家之间的相互比较的口径不一致,没有可比性,所以,即使进行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在世界各国没有通用的情况下,还必须进行正常的国民经济核算,两套数据并行一段或者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不可避免的。
研究、开发和利用世界通用的绿色是一个系统工程,国际上比较重视,联合国等不断完善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SEEA2003》是一个指引性手册,是我们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有效的参考工具。遗憾的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搞出公认的绿色,目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世界通用的支撑体系是绿色顺利进行推动剂。完善的理论支撑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实事求是地说,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体系是完善的,但绿色的理论因为“绿色”的介入,导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发生变化,出现了理论上的纷争。如在基本理论上论争在中国一直没有停止,是利用西方的还是采用马克思的作为核算的基本理论一直在争论之中,现实的处理方法是采用更务实的态度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另一个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经常遇到的价值定量问题,我们以森林资源核算为例简要说明,目前在森林价值进行核算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森林的功能进行分解,如分解为经济上的林木、林地等经济功能和森林涵养水源、纳碳吐氧、调节气候、水土保持、保育土壤、吸收污染物、维护等等多个生态功能,对生态价值分别采用替代等诸多方法进行估算,最后将这些价值进行叠加求算出森林总的价值,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替代的价值和不是一种价值,功能价值不等于经济价值,价值的叠加可能扩大森林本身价值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匆忙地将其纳入到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产生的后果是什么,现在还不清楚,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详细论述请参阅姜文来著《资源资产论》和《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完善绿色的理论,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端时间内不能回避的问题。在硬件上,绿色的技术支撑体系与普通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们的主要差别是在软件上。基本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确立合理的绿色,对统计的每一个绿色指标意义明确,通过报表、调查或者计算能够得到。资源环境指标相互之间相对独立,尽可能不重叠,通过最简单的指标反映最复杂的实际问题,这是指标设计基本也是最终的追求目标。
其次,资源环境核算之间相互,不能各自算各自的帐,否则,存在叠加问题。如环境核算时考虑水资源污染带来的损失,水资源核算时水资源污染也要进行核算,如果不从更高的层次把握设计资源核算问题,就存在相互叠加问题,导致污染损失累计重复,最终使核算结果不符合实际,叠加的结果是扩大或者缩小资源环境作用。目前,我们进行的绿色基本在独立进行,相互之间沟通不足,如环境核算和森林核算分别在进行,两者缺乏合理的沟通,更谈不上更高层次的核算的把握和设计。
第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确定合理的核算范围,采用什么层次的核算需要认真的研究,如果核算的范围太小,在此基础上叠加的核算脱离实际。因此,核算的范围是要认真研究确定,作者认为,资源环境核算应该在国家和省级别层次上核算是恰当的,在县市级别的层次核算是不合适的。
第四,核算的时间长度也很重要。国民经济核算每年进行一次,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由于受数据采集和统计等原因的限制,每年一次核算是困难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三年、五年或者间隔几年,要根据综合情况进行而定。人才是成就大业的根本,没有绿色核算人才的支撑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困难的。综观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成分性质更大,在此舞台上唱主角的主要是科研人员和具有科研性质的统计人员。在绿色研究成熟以后,科研人员将由现在的唱主角而退后,实际上操盘的是大批统计核算及其相关人员。目前,我国的统计系统很完善,人才很多。但也必须承认,缺乏支撑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顺利进行的绿色核算人才体系,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及其相关人员不经过系统的培训是难以承担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重任的。必须对现有的人才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培训的不仅仅是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统计人员,也包括相关的人员,如资源环境部门和人员等。
培养绿色核算人才支撑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作者认为,在大众中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科普教育是绿色核算人才支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课程开设中,渗透相关的内容,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在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或者相关的专业,培养专门的高级人才是不可缺少的。
目前,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已经开展20多年了,并且在一些局部地区开展了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国尚未起上述的五个支撑体系,现在开展的所谓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不完善的绿色,只开展了局部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而没有进行全部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条件尚不成熟,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建立起支撑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五大支撑体系,让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持续地开展下去,为民造福,为社会经济环境贡献力量。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仅从与绿色核算密切相关的的核算范畴就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诸多方面,自然资源又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空气资源等等众多的资源。本成果只对环境污染进行了初步的实物量和的核算,其它所涉及的众多问题还没有进行核算。所以,目前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只是针对一些急需解决、民众迫切需要了解的重大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核算,对于众多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内容有的还没有开展研究,有的研究还极其粗化,不能适应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需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在环境污染损失核算过程中,由于存在过多的不确定性,导致核算的结果受到更多的质疑。如环境污染可能到导致身体健康受损,这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一个事实,但如何通过的方式进行表征就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身体健康受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地理因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气候因素等等,并不是仅仅由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由于环境污染和各种损失之间缺乏准确的一一对应关系,众多的不确定性导致核算结果的不准确性。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和损失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还不能完全满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要求,所用的核算数据是将一个点上的研究结果推算到整体层面上,这是核算数据受到质疑最大原因之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还不十分成熟。尽管有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但从整体上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用估算的环境损失对现有的GDP()进行调整,由于是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相互进行叠加是不科学的。GDP体系是已经发生的现实的市场价格体系,而环境损失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估算的非现实价格体系,而且环境损失的滞后性、长期性和积累性存在,也很难断定出具体年份的环境损失量,用其进行调整后的绿色GDP含义就很难以明确。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林荫松等:宏观核算与微观核算衔接的若干问题
林荫松等:宏观核算与微观核算衔接的若干问题
国家统计局
宏观核算与微观核算衔接的若干问题
福建省统计局平衡处& 林荫松& 蔡瑞生& 叶图强
一、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衔接的必然性
(一)核算衔接的必要性
实现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的衔接,才能完成企业核算所不能完成的宏观核算的任务。也就是说,完成国民经济核算的任务,需要采取统计核算的形式,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要求,把企业的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全面地衔接起来。实现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衔接的涵义是:在企业层次上的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应当做到便于统计采取多种调查方法搜集、整理、综合汇总有关信息,形成国民经济核算的某方面内容,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实现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统一。
但是,当前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在企业核算中尚未达到统一,仍然存在不统一的地方,主要是:
1、原始记录、原始凭证不统一。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是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基本依据,也是统计核算的主要信息来源,企业三大核算对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要求,原则上应当是统一的,但具体操作起来,往往有不一致的地方。
2、指标口径不统一。由于企业各种核算任务不同,不同核算所用的指标口径,常常出现不相同情况。会计指标主要考察资金运动,而统计指标则主要用以研究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的数量关系。二者的差异,使它们在指标含义、计算范围等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
3、分类方法不统一。统计分类往往是从国民经济管理需要出发,对统计研究是十分需要的,但从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看,则作用不大。相反,有些分类适应企业管理需要,对会计核算或业务核算是需要的,而统计分析则用不上。因此,在企业核算中,各种核算的分类方法也经常出现不一致。
三大核算,特别是会、统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差异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1、体制上的差异。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核算体制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但在具体实施中,财政和统计的管理体制又有所差别。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划分税种、核算收支、分级包干”的管理体制,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会计核算资料,仅仅是“分级包干”的部分,是地方财政预算内企业的资料,而不是地区内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统计管理体制,是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宏观调控的需要,各种统计资料的搜集,采取以“块”为主的汇总辅以必要的调查推算。也就是说,统计核算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体方案要求,各地区要掌握本地区的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包括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通过逐级汇总上报或调查推算,形成整个国民经济的核算。
2、核算范围的差异。会计、统计核算都以独立核算的企业作为核算的基本单位,但由于各自的核算目的不同,对核算范围的要求也不一样。统计一般要求分别核算企业的主营和附营的生产活动,分别进行汇总;而会计核算则把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的单位,核算范围包括主营和附营活动的全部收支。
3、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计算本期的生产成果,凡本期生产成果,不论是否销售均应加以核算。会计核算是按交易原则和权、责发生原则,计算本期的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同统计核算的现行价格也往往不一致。对本期生产未出售的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按成本价计算。
4、中间投入的核算方法不一致。会计核算按权责发生制和配比的原则,按费用的性质归集生产费用,既包括主营生产的投入,又包括附营生产的投入;一些综合性费用,既包括物质产品投入,又包括服务的投入。统计核算按照计算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要求,则需要区分主营生产消耗和附营生产消耗、物质产品消耗和服务消耗。
5、收益分配的核算不完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将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从宏观核算出发,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原始收入怎样经过分配、再分配、转移成为居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信贷收入以及其他部门(单位)的财产收入或转移收入,如何形成企业的最终收入、实现投资和增加金融资产等等。但目前的企业核算,很多收支基础上是综合性,没有区分出支付对象,无法反映企业收益的分配关系,满足不了国民经济核算中各部门资金来源和使用核算的需要。
综上所述,目前企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确实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企业核算尚未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各种核算自成体系,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企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互换性、组合性、共享性甚差,不能发挥各种核算相互协调的群体优势。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核算各种数字的谨慎性、保密性增强,给国民经济核算也增加一定难度。
(二)核算衔接的可能性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从总体看这是政府与企业的共同目的。在这同一目的下,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健全企业内部核算体系,将企业核算的信息准确、方便地转换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信息,一般来说是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愿望。由于国民经济核算必须从总体上对企业核算进行同质性的综合汇总,除人口、劳动力、自然资源、主要商品等指标外,其余指标主要采用货币为核算单位。这便为两大核算的衔接提供基本条件。国民经济核算,通过投入产出核算反映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使用以及流出入状况,通过资金运动核算实物财产和金融资产的流量与存量,立足企业的收益分配计算各部门的产品收支、财政收支、信贷收支、转移收支等指标,同时还借鉴会计的帐户设置和借贷记帐等方法,这就使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的协调在核算对象、方法、基本原则等方面具备了现实的基础,使企业核算资料直接地或通过专门调查,适当调整转换为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成为可能。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民经济形成了高度统一,而又纵横交错、复杂异常的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管理在宏观上将进一步加强,在微观上将更加放活,必须要求宏观核算与微观核算互为前提,各种经济核算互为依托。当前已出现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相互渗透、融合的新趋势,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将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的进一步协调,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更加融洽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衔接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一)核算衔接的目标
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的协调、衔接需要一个过程,其目标应有当前与长远之分。从近期看,二者协调、衔接应实现对现有企业三大核算指标的组合、整理和会计科目的适当调整,使之适应编制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从长远看,二者协调、衔接应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总体要求出发,通过对现有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使企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成为灵活贯通、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
(二)核算衔接的原则
为实现上述目标,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的协调衔接应遵循如下主要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一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发。这里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从建立、健全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观决策和计划管理的需要出发;二是从我国企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现状出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吸收国际上科学的核算方法和有益经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运用“积木原理”,使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具有满足多种需要的综合功能。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发展时期,仍面临着新旧管理体制并存的客观环境,统计、会计、业务核算均面临着由传统体制向新体制转换的局面,核算制度的改革需要有一个探索、实践、成熟的过程;近代在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曾存在着MPS和SNA两种核算制度,要研究采取相互转换的方法,以增强其历史及国际对比的功能。因此,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既要满足宏观经济科学决策和管理以及进行历史、国际对比的需要,又要满足微观经济加强企业管理,企业内部实行责任制的需要,以充分发挥两大核算满足多种需要的综合功能。
3、充分利用现有会计、统计核算基础,通过核算制度的改革达到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协调衔接的目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证明,只要充分利用现有会计、统计核算资料来加工,或通过分解会计科目进行归集整理,企业核算资料可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基本资料。从核算制度改革要求看,企业核算应以会计核算为主,分类、分组应尽量适应统计核算的需要,而国民经济核算则应以统计核算(包括财务统计)为主,分类、分组尽量照顾财务管理的需要和实际可能。这样,两大核算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保证完成各自的核算任务,又保持着有机联系,形成从企业核算到国民经济核算的完整的核算体系。
(三)核算衔接的内容
在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协调衔接应共同遵循的原则指导下,两大核算需要协调衔接的主要内容是:
1、以国民经济核算为中心,确定共同遵循的基本核算原则;
2、建立科学统一的标准分类体系;
3、对核算范围、内容在相互配合、共同满足经济管理需要的前提下,进行统一、合理、明确的分工;
4、对共同的指标(科目)建立标准名称,统一计算口径与计算方法;对不同的指标(科目)建立相互转换的标准方法,提高资料的通用性;
5、建立统一的原始核算记录(凭证)体系;
6、在核算方法上相互借鉴,促进共同发展;
7、加快核算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建立共同使用的数据库。
完善与充实两大核算的协调衔接内容,尚需要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更有赖于会计、统计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探索。
为满足当前国民经济核算转轨的需要,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的衔接在现阶段应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1、信息的转换:即如何将企业核算资料通过科学而又简便的方法,转换成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统计资料。做好两大核算信息的转换工作,要解决同类部门会计报表不统一和统计指标、会计科目之间的内涵与外延不一致的问题。因此,需要统计、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根据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对各自核算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以求达到企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的目的。
2、信息渠道的疏通:即选择适当途径,使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企业核算资料完整、准确、迅速地输送到信息中枢,并依据一定的法规或制度,保证信息传导网络的畅通。为此,当前必须建立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按时向统计部门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资料的制度,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及时向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提供有关财务核算资料的制度。此外,还应注意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取得国民经济核算所必需的其它资料。明确哪些确实必须通过向基层全面布置报表取得,哪些可以通过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取得,哪些可利用现有资料加工推算,尽可能采取省时、省力、简便的方法取得全社会的资料。
3、信息缺口的弥补:即对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现有企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都未能提供的那部分资料,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其核算制度。当前第三产业尚未建立经常的统计制度,缺乏可靠的基础数据。全国资产情况不清,价格统计尚未形成体系,有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主要办法有:(1)对有会计和业务核算的基层单位,可考虑在改进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报表制度或开展有关调查取得资料;(2)对会计核算、业务核算或统计核算不健全或未建立的基层单位,应根据缺口资料的重要程度,采取相应的非全面调查或框算方法,并论证其科学依据和准确程度。
以上问题的妥善解决,将为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创造基本条件。
三、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指标衔接的途径
把企业核算资料上升为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使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核算指标结成有机整体,必须研究它们结合的具体形式。根据现有核算条件和部分省市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经验,一般是在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基础统计表式(有的省称为《浓缩模型》),作为工具表或作基层单位的调查表,并进一步加工成为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一)《基础统计表式》的结构
作为衔接企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统计报表一般由《资产负债表》、《经济收支流量表》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增减变动情况》三张表组成,它们分别根据“资产=金融负债+所有者权益”、“总收入=总支出”和“年初数+本年增加数=本年减少数+年末数”的平衡式建立,将所需的会计资料转换成标准化的基础表式,通过基础表式有关指标的组合,计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有关指标或编制有关帐户(平衡表)。
《资产负债表》是为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收集整理经济存量的工具表。它的结构是:左边为“资产”方,按资产形态分为:“非金融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其它资产)”和“金融资产”,完整反映社会资产存在形态的结构;右边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方,按负债的形式分为:“所有者权益”和“金融负债”,全面反映社会负债存在形态的结构。本表反映企业(单位)或部门历年积累起来的资产、负债、权益三方面的实力情况。
&&&&&&&&&&&&&&&&&&&&&&& 资产负债表&&&&&&&&&&&&&&&&&&&&&&&&& 计量单位:万元
《经济收支流量表》是专为编制《经济循环帐户》、《社会资金流量表》收集、整理、统一流量资料标准的工具表,它将企业(单位)的各项收支,按经济活动的主体、内容和性质归类。表的左方是“收入”方,包括产品收入、社会服务收入、劳动者收入、财政和财政拨款收入、转移收入、金融负债收入等6项。表的右方是“支出”方,包括产品支出、社会服务支出、向劳动者支出、财政和向财政支出、转移支出、金融债权支出等6项。本表将全面反映企业(单位)或部门物质产品、服务和金融活动的流量。
&&&&&&&&&&&&&&&&&&&&& &经济收支流量表&&&&&&&&&&&&&&&&&&&&&& 计量单位:万元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增减变动情况表》是反映企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期内变动因素,联系存量与流量的四柱式平衡表。它把期末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与期初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的差额与流量表中的新增固定资产(流动资金)联系起来进行平衡,验证计算中是否有差错。
&&&&&&&&&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增减变动情况表&&&&&&&&&&&&&& 计量单位:万元
以上三张基础表式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彼此验证的指标体系。编好这三张基础统计表,将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质量较有保证的企业核算资料。
(二)《基础统计表式》的编制单位
《基础统计表式》可以由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层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甚至由居民户编报,也可以由经济联合体、专业的主管部门、甚至由地区综合统计部门编报。确定《基础统计表式》的编报单位,应根据研究目的和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以及掌握的核算资料情况而定。对资料较齐全的国营企业、又具有实行超级汇总的条件,可考虑把独立核算的基层企业作为起报单位。
对某些核算资料残缺不全,甚至没有核算资料的集体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就不能作为编报单位,可由综合统计部门按门类进行模拟推算编报《基础统计表式》。
(三)《基础统计表式》的编制步骤
不论编制企业单位抑或主管部门的《基础统计表式》,都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收集资料:即收集该企业单位或部门的全套财务会计决算表;没有编制会计决算表的,要收集主要财务指标和有关的统计资料,以及有关的业务核算资料。
第二步是对资料的定性、推算与填报:即对收集到的会计报表资料,按照《基础统计表式》指标的要求,将财务会计报表中的有关科目进行定性,分解推算,而后重新组合,使之成为标准化、规范化、符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求的指标,并填入《基础统计表式》相对应的指标项下。这一步的关键是对会计科目的定性与分解推算。会计科目按其转换成统计指标的纯度,可分为四大类型:
(1)完全对应型(A型):可直接归入相应统计指标的科目。如“外购材料”、“工资”等直接归类到“产品支出”和“向劳动者支出”类中。
(2)基本对应型(B型):这类会计科目虽与统计指标不完全对应,但所含“杂质”较少,也可直接归入相应统计指标中。如“修缮费”中含有个体建筑工的修缮费,“设备购置费”中含有个体搬运工的运费等,这些属于“对劳动者支出”理应从“产品支出”中剔除,但所占比重很小,对整个费用性质影响不大,故也可直接归类。
(3)结构稳定型(C型):这类会计科目含有两个以上不同质的经济活动内容,但其结构比较稳定,如“差旅费”中含有“社会服务支出(车船费、住宿费等)”、“中间产品支出(邮电费等)”和“向劳动者支出(出差生活补助、住宿节约奖励等)”。这三者比例与出差地区、出差距离、个人节约习惯等有关,但从客观上看,它们之间的比例有一定的稳定性。
(4)混合型(D型):这类会计科目含有各种经济活动内容,且内部结构变化不定。如“业务费”中含有“中间产品支出”、“新增固定资产支出”以及“向劳动者支出”等。这些活动内容,在不同部门、不同时间,其构成比例都有很大的差别。
针对以上类型,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A、B型科目可直接分类组合,对应《基础统计表式》的有关指标,填入有关栏目;C型科目可通过典型调查或抽样调查,确定该科目的结构系数(比例),可使用若干年,并按结构系数进行推算,如在会计报表中有明细资料,进行直接分解更好。
第三步是汇总与平衡检查:即对《基础统计表式》的所有指标进行汇总,并对汇总结果进行平衡检查。《资产负债表》按“资产=负债”,《经济收支流量表》按“总收入=总支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增减变动情况表》按“年初数+本年增加数=本年减少数+年末数”的平衡式进行检查。编表过程中如果没有发生遗漏和方向性差错,结果肯定是平衡的。如汇总结果出现不平衡应进行逐项核对,检查是否有遗漏和方向性差错。经过检查校正,一般是可以达到平衡或接近平衡的。如果还有点小的差额,应以数据质量较为可靠的一方为准,调整另一方数据较虚的项目,力求把误差消灭在起编单位。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7号(100826)  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核算业务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