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农业银行银率评价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原则和标准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百色走现代农业之路探索罗金丁(中共百色市委党校&广西&百色533000)【内容摘要】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当前,我国步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时期。在这一重要阶段,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胡锦涛总书记今年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见,在新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百色市是传统的农业,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笔者认为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一、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与评价(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农业产业结构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组成系统的要素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导致该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市场需要和供给可能(即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人口规模等条件)和各产业之间与各产业内部相互联系的规律,改变农业各产业之间与各产业内部不合理的构成和组合,使之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佳的动态过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人类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过程,其实质就是对农业各种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发挥出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二)百色市农业产业的横向结构1.百色市农林牧渔业结构从总体上看(表1),百色市的农林牧渔业结构在年间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59.58%下降到2008年的54.07%,林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10.95%下降到2008年的7.77%,而牧业产值的比重趋于上升,由1990年的28.16%上升到2008年的33.41%,渔业产值的比重快速增加,由1990年的1.31%增加到2008年的4.75%。具体到全市12个县(区),右江河谷、南部和北部地区的农业(种植业)和林业产值均呈现下降趋势,牧业比重趋于上升,渔业比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与同期全区平均水平比较,可以看出,百色市农林牧渔业结构明显较全区水平落后,其中种植业、林业比重偏重,牧业比重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渔业比重则明显滞后全区平均水平。表1&年百色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单位:% 地区年份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地区年份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田阳199074.934.9018.841.34田东199068.343.0626.971.63199578.301.8917.302.51199567.012.3528.532.11200075.162.5619.412.87200064.993.0728.393.55200568.591.6626.573.18200564.192.2129.224.39200866.722.2925.935.06200866.352.2526.025.37德保199040.4512.5246.310.71靖西199069.431.5828.300.69199560.338.9429.201.53199567.991.2829.011.72200067.349.1522.211.31200070.411.4526.151.99200554.636.2837.801.30200558.940.7537.592.72200853.724.8239.911.54200855.780.8139.973.44凌云199039.6233.3226.680.38西林199055.5716.7027.240.4919950.0399.970.000.00199559.8913.3625.481.27200050.2415.4633.440.86200064.1610.3923.681.77200553.7815.9929.470.76200556.0016.6624.143.20200842.3815.5541.460.60200837.1820.2230.0412.56百色199059.5810.9528.161.31全区199059.357.1629.933.56199563.647.0527.292.02199555.024.6632.308.02200065.337.7424.442.50200050.524.6833.2111.59200559.426.7130.942.94200549.834.3235.8110.05200854.077.7733.414.75200847.925.3837.748.96 资料来源:百色市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09)》2.百色市种植业结构种植业结构即特指狭义的农业结构,是指在种植业总体内,粮食作物(谷物)、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1)百色市种植业的产值结构(表2)表2 &&年百色市种植业产值结构单位:% 地区年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地区年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田阳199064.3635.64田东199078.8821.12199647.4552.55199665.6134.39200544.4055.60200546.3753.63200940.5459.46200927.2072.80德保199079.4920.51靖西199095.584.42199697.082.92199692.047.96200585.1814.82200580.7319.272009200965.7034.30凌云199089.1710.83西林199081.5618.44199688.0211.98199684.4015.60200590.929.08200578.1821.82200979.3520.65200976.2823.72百色199078.7121.29全区199063.836.2199672.0327.971996200561.4538.55200552.847.2200948.3751.632009 资料来源:百色市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09)》从表2可以看出,在百色市农业(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的产值比重显著下降,从1990年的78.71%下降到2009年的48.73%,而经济作物的比重大幅上升,由1990年的21.29%上升到2009年的51.63%,这说明百色市农业(种植业)结构正在逐步摆脱粮食一业独大格局,农业(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从全市看,右江河谷农业(种植业)结构更加合理,北部和南部地区仍以粮食为主。百色市农业(种植业)结构与全区平均水平相当。(2)百色市种植业的面积结构(表3)表3&&& &2008年百色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构成统计单位:% 地区粮食甘蔗蔬菜烤烟右江30.9251.2717.810.00田阳40.4227.4632.120.00田东38.1141.7020.190.00平果61.8826.0512.070.00德保74.0110.8911.283.82靖西80.674.677.896.77那坡81.760.5217.100.63凌云81.390.8815.622.12乐业81.340.7415.582.33田林66.7419.3112.881.08隆林79.182.839.278.72西林78.014.2317.040.72百色60.5921.0216.172.21全区59.0321.6419.040.29 资料来源:百色市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09)》2008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663.86万亩,占全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8.79%;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402.25万亩,占全市播种总面积的60.59%;甘蔗播种面积为139.57万亩,占全市播种总面积的21.02%;蔬菜播种面积为107.35万亩,占全市播种总面积的16.17%;烟叶播种面积为14.68万亩,占全市播种总面积的2.21%。从播种面积结构来看,粮食依然是我市最主要的农作物,而其中水稻、玉米又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此外,甘蔗、蔬菜种植面积也比较大,是我市主要的经济作物。百色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构成与全区平均水平相当。(3)百色市种植业的产量结构表4 &&&2008年百色市主要农作物的总产量单位:万吨地区粮食甘蔗水果蔬菜蚕茧(吨)烤烟(吨)茶叶(吨)右江7.09184.6810.2523.38753田阳10.30125.227.1045.7270田东10.34206.778.1028.77平果10.7472.671.759.8869530德保10.1522.101.698.5110239940靖西20.2719.871.3211.37278842367那坡5.580.590.515.64559284270凌云4.380.920.684.546335372413乐业4.900.630.594.2391655576田林8.3436.212.697.561054412隆林5.025.100.925.281421824西林8.485.250.934.903756144百色105.58680.0136.53159.782448166375419全区1394.708215.58855772015.172400033500百色市占全区比重(%)7.578.284.277.9369.3216.18资料来源:百色市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09)》从总产量看(表4),2008年,百色市粮食产量达105.58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7.57%;甘蔗产量达680.01万吨,占全区甘蔗总产量的8.28%;水果产量达36.53万吨,占全区水果总产量的4.27%;蔬菜产量达159.78万吨,占全区蔬菜总产量的7.93%;蚕茧产量达0.24万吨,占全区蚕茧总产量的%;烟叶产量达1.66万吨,占全区烟叶总产量的69.32%;茶叶产量达0.51万吨,占全区茶叶总产量的16.18%。这说明百色是广西主要的烤烟主产区,而粮食、甘蔗、水果、蔬菜总产量占全区比重较低,均低于10%。百色现有茶园面积23.32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61万亩的38.23%,是全区重要的茶叶产区,但总产量仅占全区茶叶总产量的16.18%,这说明我市茶叶生产水平还是比较低。表5 &&&2008年百色市主要农作物的单产量单位:公斤/亩地区粮食稻谷玉米甘蔗蔬菜烤烟右江29735028146651700田阳31035428255521733田东29634226254131556平果27334827243971290德保23734723035081305109靖西24733927641781413122那坡23635724239231142156凌云21434222041331156101乐业28536927240001282133田林2753322404120128990隆林2403462444500115673西林25432122943891253102百色26234525748721488113全区31334828250241401111资料来源:百色市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09)》从农作物的单产来看,2008年,百色市粮食平均亩产量为262公斤,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9.5%,其中较高的是右江河谷的右江、田阳、田东三县(区),分别为297、310、296公斤/亩,但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细分到具体农作物,百色市水稻平均亩产量为345公斤,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9%;玉米平均亩产量为257公斤,低于全区平均水平9.73%。甘蔗平均亩产量为4872公斤,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12%,其中仅有田阳、田东的亩产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蔬菜平均亩产量为1488公斤,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85%,其中右江、田阳、田东蔬菜平均亩产量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7.59%、19.16%、9.96%。烤烟平均亩产量为113公斤,基本与全区平均水平持平。由此可以看出,除了蔬菜、烤烟外,作为全区粮食、甘蔗的重要产地,却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这说明百色市农业生产栽培管理水平还较低。(二)农业产业的纵向结构所谓农业产业的纵向结构,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或者是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表6&& &年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单位:% 地区2008年2009年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右江81.364.6014.0480.194.7615.05田阳77.147.4515.4176.097.4216.49田东75.6214.809.5780.478.1411.39平果75.2710.9513.7971.3811.2417.38德保74.6311.6613.7173.6411.8514.51靖西77.199.6413.1776.3710.1213.51那坡78.778.4612.7769.7214.2116.07凌云75.528.9615.5278.827.3613.82乐业60.749.4229.8460.859.9329.22田林77.556.5315.9276.488.0015.52隆林76.469.0814.4674.069.6016.34西林74.367.5618.0872.9211.6015.48百色76.419.3514.2375.808.8615.34全区66.5518.5214.93 数据来源:年百色市农经系统统计年报,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流通、服务业等)。从表6可以看出,百色市农业第一、二、三产业结构2008年为76.41∶9.35∶14.23,∶8.86∶15.34,2008年与全区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二产业比重则偏低。具体到各县(区),可以发现各县(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差异不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大,除了乐业县第一产业比重低于70%外,其他县(区)均超过70%,产业结构呈现 “一、三、二”结构,说明百色市还处于产业结构发展的初期阶段,农业产业结构非常落后。此外,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也是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7可以看出,年,百色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且居全区倒数第一,这就使得百色市农民人均支出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这又反过来制约了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使百色市陷入了一个“低收入-低投入-低产业”的恶性循环。表7 &&&年百色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单位:元 年份地区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右江1328142515231616181421982744337138264222田阳1342145015591683192322012470288432793579田东1312140515181628181421132493293133643778平果1168129013921528176220722510292732163451德保1009105811181197129315761942223826872926靖西1288133213811424151816421889214925322631那坡1038109811371157129714551683197821852353凌云92597010241073120314071633190421782369乐业91997910281116123914281758204523972618田林1242128613361409150116962021235726642975隆林1100118712541237131214781761214224542681西林1223127313271394151117041939219125722793百色1183125813311403155017832110246428203064全区186519442013209523052495277132243690全区排位141414141414141414 数据来源:百色市统计局,2009年全区人均纯收入尚未公布。(三)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评价1.产业结构演进与转换整体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百色市农业获得巨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百色市农业发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还很低,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2008年,百色市农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为76.41∶9.35∶14.23 ,同期全区平均水平为66.55∶18.52∶14.9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区高9.86%,第二产业比全区低&&& 9.17%。2008年,百色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为2820元,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870元。2.农业产业结构趋同且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目前,百色市农业产业分工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小,严重制约了百色市农业的产业化。首先是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对农产品的简单加工,深加工系列产品少,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农业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其次,百色市12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第三,农业组织化拉动作用不够,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之间未能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联结,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大量的农户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独自承担生产和市场的风险。3.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从表4-7可以看出,虽然年百色市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年平均增长率为%,但农民人均纯收入要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连续10年居全区倒数第一位,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则更大,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百色市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大量农村从业人员仍在第一产业就业,导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而产出比重偏低,百色市农业劳动力转移极其不足,造成大量的农业劳动剩余。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百色市农业的发展,也制约了百色市农民收入的增长。4.区域化、专业化程度仍较低,特色农业发展滞后。近年来,百色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已初步形成了糖料蔗、特色水果、蔬菜、茶叶、桑蚕和特种养殖等几大类农产品及加工产业集群体系,农产品基地建设由过去的“一村一品”,逐步转向按气候资源条件、按区域化、流域连片发展,农业产业带逐步形成。但从总体来看,我市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程度仍较低,特色农业发展滞后,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还处于低层次的粗放式的经营阶段,缺乏深加工和精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效益低,没有将区域资源优势真正转变成区域性特色板块经济优势,百色市特色农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带动能力上还无法使当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5.农村产业二元结构特征依然明显。二元结构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Julius H.Boeke提出的,指的是“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关于传统农业和资本主义部门(工业)之间的划分,也可以推广到任何一个两部门经济。二元经济结构表现出来许多特征,但二元经济结构的本质是两部门(农业、非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在衡量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率的差别时,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即某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就业比重的比值。“二元结构强度”是反映二元经济结构强弱的概念,这里用非农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比值表示。从表8可以看出,2008年百色市二元结构强度系数为7.31。库茨涅茨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的为4.94,百色市明显高于这一差距,说明百色市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长期依靠传统体制成长起来的城市工业化呈现明显的重型化趋势,既缺乏同农村经济的有机联系,又缺乏对地方工业的带动作用。二是百色市市场化程度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三是百色市乡镇企业不发达,城市化建设落后。由于百色市城镇化进程滞后,使得百色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表8&2008年百色市二元结构强度 地区农业GDP比重(%)A农业从业人员比重(%)B农业GDP相对生产率C=A/B非农业GDP比重(%)D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E非农业GDP相对生产率F=D/E二元结构强度G=F/C百色市21.1666.330.3278.8433.672.347.31全区20.354.590.3779.745.411.764.76 资料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09)》6.农村小康建设水平较低。国家统计局农村全面小康标准的分省区检测结果显示(表9),2005年,我国区域之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极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3 %,不仅要远远低于东部地区46.7%的水平,而且低于全国28.2%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24.6的平均水平,百色市是西部地区的落后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更低。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科技水平等方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全市农民增收,也制约了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表9&&& 2005年东、中、西部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单位&&& %指标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20.849.710.3-9.3社会发展33.943.529.324.5人口素质15.031.317.9-49.0生活质量38.560.131.613.8民主法制72.777.777.770.3资源环境-0.718.716.4-13.2综合实现程度28.247.624.61.3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社会调查司,《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监测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7.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百色市虽然是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产区,但相对于全区及东部发达地区,农业投入明显不足。2008年,百色市支农支出仅为18.68亿元,由于农业投入水平偏低,导致百色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低下和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已经成为百色市农业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二、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优势与劣势分析(一)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优势区位优势。百色自古以来就是滇、黔、桂三省(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现在是通向东南亚的咽喉和枢纽,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南昆铁路和324国道贯穿全境,南昆高速公路已经建成。航空已开通两条航线,随着右江那吉航运枢纽的建成投产,右江河道的通航能力将从500吨级提升到1000吨级,可直航南宁、广州、香港、澳门等地。二是政策优势。在百色投资开发农业,既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国家扶贫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贸易的优惠政策;还享受百色市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和体制机制的一系列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同时,企事业从事种养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为投资创业营造优越的条件。三是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一是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百色拥有优势产业种植面积1500万亩。其中,优质芒果基地40万亩,优质香蕉基地20万亩,优质茶叶面积3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面积140万亩,优质茧基地20万亩,优质糖料蔗面积120万亩,烟叶15万亩,剑麻20万亩,以上作物种植面积均居广西前列,其中茶叶、烟叶面积、产量均是全区第一。百色茶属国家级良种,是少有的能加工成绿、红、黄、白、青、黑六大茶类的全能茶种。二是林业资源丰富。全市森林面积32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8%;全市活立木蓄积量6167万立方米,用材林面积693.1万亩,木材蓄积量4400多万立方米,商品木材160万立方米,是广西重要的用材林基地。三是畜牧水产资源优势明显。全市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2500万亩,年可利用冬闲田地200多万亩,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320多万吨;可利用的大中型水面面积约120万亩,是广西内陆水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全市天然草地1900平方公里,人工草地3.97平方公里,发展草食动物养殖潜力巨大。这里的隆林黑山羊、隆林黄牛、西林水牛、德保矮马、凌云乌鸡、右江鹅等更是广西优良的畜禽品种。(二)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劣势一是人力资源劣势。人才的缺乏是百色市极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缺乏更是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主要问题之所在。从根本上讲,百色市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最缺的是管理人才。从农业劳动力素质上看,2009年,百色市小学以下的农村居民占整个农村居民的83.6% ,大专以上的仅 8.1%,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不仅低于全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百色市人力资源状况较差,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产业化,制约了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二是科技劣势。虽然说百色市已经有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但与农民的科技需求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想必还相差甚远,农业科技供应能力和相关技术的消化能力相当薄弱。即使是如此有限的农业科技资源,主要集中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特产经济作物等种植业,产前、产后科技力量匮乏,专业化和产业化等环节相对薄弱。此外,百色市农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有关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信息获取困难。三是市场劣势。近年来,百色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成了田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并被确定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农副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国家农业部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国家商务部 “双百市场工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重点龙头企业、广西首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但与东部沿海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相比较,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市场设施简陋、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突出,市场主体呈小规模、大群体格局,流通效率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三是农产品市场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维护市场秩序工作难度大;四是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信息容量有限。这些都对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四是观念劣势。百色市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经济、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封闭保守、小富即安、害怕风险等思想观念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冲突和矛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思富创业、富而思进的劲头还不足。再加上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发展靠优惠政策、投入靠国家拨款、习惯于行政手段、习惯于分钱分物、习惯于照搬照套等旧思想,忽视制度创新,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较为缓慢,等靠要的思想依然比较浓厚。此外,百色市农民的短期行为大量存在,相当一部分农民为了眼前利益,放弃了对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这种行为也就使百色市农民缺乏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和范围内对农业产业结构惊醒调整的能力。这对于加快百色市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阻碍作用,不了利益百色市经济的崛起。四.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一)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实现百色市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增加全市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重点,立足本地市场,瞄准全国市场,面向国际市场,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二)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构想根据以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国际国内的环境,抓住加入WTO、东盟的契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迎接挑战,从本地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右江河谷走重点突破之路,充分利用右江河谷平原区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蔬菜、水果(芒果、香蕉)、甘蔗和养殖业生产、加工的优化和升级,实现农业的高速发展;两翼山区县城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周围、交通干线两侧的地区走“超常规”发展之路,首先吸收右江河谷的辐射功能,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各种优惠政策,运用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发挥山区资源丰富气候多样的特点,发展时令蔬菜和烤烟、药材以及各种林果等优势产业,并尽快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把潜在的自然优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发展为支柱产业,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不长的时间内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实现超常规发展的目标。其它边远山区是百色经济最不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要在右江河谷平原经济开发带的强辐射强渗透功能的作用下,逐步吸收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生产技术,走“渐变式”发展之路: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后代的发展需求,也关系到当代的下游地区的发展需求,意义十分重大,必须它放在首位;二是通过农田标准的提高和科技含量的增加,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农民的吃饭问题。三是发展八角、玉桂、八渡笋、油桐、茶叶、板栗、水果及养牛羊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四是抓住通路通电、信息及农田基本建设有较大改善的有利条件,逐步走向市场。瞄准国内外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供需矛盾特别突出的趋势,利用山区无环境污染的优势和以有机肥料为主、不施或少施化肥农药等特点,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产有机食品。五、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及对策(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级党委、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十分重视,坚定不移地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粮食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是,粮食安全形势目前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等因素的客观存在,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关系偏紧的潜在威胁是存在的。我市经济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准,粮食稳产、增产基础不牢,主导性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还比较多,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统筹兼顾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偏颇一头。在确保粮食综合能力不下降的前提下,允许粮食主产区农民利用部分良田种植其它价值相对较高的短期经济作物,一旦粮食供求紧张即可调整种植粮食作物;积极扶持和引导优质稻、专用粮的发展,不断提高大米品质,以适应人们不同层次需要;加大粮食调入地区粮食基地的建设,逐步提高粮食自给率,减轻粮食主产区的负担。(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1.积极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其触角伸向国际国内市场,龙尾摆向千家万户,必须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可以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也可以是购销公司、专业批发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和合作、协作组织;在经济成份上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坚持国家、集体、个人、私营、合资、外资一齐上,只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能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能够带动千家万户的,都可以当“龙头”。要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设龙头企业,采取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把龙头企业建设成为管理科学、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现代企业,使其真正成为“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要鼓励和支持农民采用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支持供销社、乡镇企业向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鼓励国有工商企业和外商投资兴办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采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组织方式,外引内联,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外向型的企业集团,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2.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农业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环节。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与龙头企业建设紧密结合。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建设生产基地,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优化结构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群和具有区域优势的经济带,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水平。3.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达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和规范的市场交易规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加强市场建设步伐,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第一,要在大宗、重要农产品的集散地,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加快建设和完善各地农贸市场,形成批发与零售相衔接的市场网络体系;第二,要积极培育和规范农村资金、土地、劳动、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为产业化发展创造相配套的要素市场条件;第三,要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严格资格认定,充分发挥其在商品流通中的服务、沟通、公证和监督作用;第四,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完善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加强执法监督,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经营,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4.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体制与运行机制。一是把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通过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的经济共同体。无论哪种类型,共同体内部都要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或契约,使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服务者成为“自愿结合、平等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确定保护价与浮动价、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在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风险基金,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并通过实行保护价、预付定金、提供贴息贷款、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利润返还等方法,扶持农民发展生产。5.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地各部门要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围绕主导产品的产、加、销各个环节,创办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民群众和其他经营主体提供有效的系列化服务;各经济技术部门、集体经济组织、个体服务组织,都要围绕农业产业化,扩大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制度,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合力,提供全过程、多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要特别注意组织和引导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服务工作。同时,注重扶持农村种、养、加、销经济能人,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6.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级要落实农业招商优惠办法,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于其他地区的环境条件,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商创办独资、合资、合作等各种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和高产高质高效农业,以增强我市农业企业的实力。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生产流通大户等输出技术、劳力、品牌和资金,到境外投资创办生产基地,发展加工或流通项目,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根据资源优势和农业各产业发展现状,按照主导产业的基本条件,大力发展优质稻、优质蔬菜、芒果、香蕉、茶叶、蔗糖、蚕茧、瘦肉型猪、杂交水奶牛、速生丰产林、八角、竹子等具有一定商品优势和市场潜力主导产业。按照右江河谷和南北两冀“三大区域”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右江河谷地带打造精品农业产业带,建设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南北两冀丘陵山区地带利用丘陵、山区地貌形态和土壤有利于发展生态立体农业的条件,重点发展水果、甘蔗、畜牧以及八角、速生丰产林、竹子等产业及其产品加工业。各地立足本地资源,发挥优势,科学规划,相对集中,合理布局,确定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把潜在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的产业优势,做到兴一业带一方,抓一品富一片,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粮经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和集约化经营,以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光能、地力、空间,不仅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有效措施,也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大农业提质增效技术和高产、优质、专用品种的推广力度,加快“粮经间作套种主体高效模式”的普及。加大科技示范的力度,选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针对每个产业发展的瓶颈,选择1-2个关键技术、品种,整合科研力量,集中优势进行攻关,力求在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打造核心竞争力。组合集成现有科技成果,加大推广力度,促进“三免”、“三避”等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有效载体和主体,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鼓励科研单位或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五)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既要立足当前,多措并举,为广大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引导和服务职能,尽最大努力让农民出得来、留得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失业要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城乡社会稳定。(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和经营,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它能把从事相同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小生产、大群体”的经营格局,实现规模化产出,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可作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申报主体享受有关优惠和奖励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直接承担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以工代赈及计划、水利、扶贫、等部门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一是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章程、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机制,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核心内容,要引导和帮助其在分配机制上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关系。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引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对财产状况、合作业务的整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实行社务公开。(七)建立百色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机制。一是要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确保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有积极性的农户落实产业发展用地,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投资开发,培育典型户,带动产业发展。二是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引导资本合理流动的关键因素。农产品由于受季节性、不耐贮运等特殊制约,更加要求能够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合理指导生产的开展。要尽快建立政府扶持的农产品购销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与全国主要农产品集散地建立联系,组织一支高效能的农产品销售队伍,形成庞大的农产品购销网络,鼓励支持中介组织,不断改善城乡道路交通运输条件,优化农产品流通的硬环境。三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工商企业投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民间资金向农业资本转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作者:罗金丁&男&广西田林县人工作单位:中共百色市委党校教务科&讲师联系方式:&(办)邮箱: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银行银率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