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自己才能创业,走向小康超富裕小康?

周维启:共同富裕与全面小康 -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周维启:共同富裕与全面小康
  内容提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改革开放的成败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实现部分先富、达到总体小康而又出现过大贫富差距之后决定前途命运的攻坚战,事关由部分先富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到底、半途而废还是前功尽弃,事关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梦想成真。只有更加自觉坚定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满怀自信地攻坚克难、科学发展、顽强奋斗,才能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中国梦。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沿着共同富裕道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达到了总体小康、实现了部分先富而又出现了过大的贫富差距之后,走向共同富裕还是导致两极分化的历史关口,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之举,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智慧,解决发展起来以后所遇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难题,不断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必经之道。  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以后,与少数先富群体相比,广大普通群众的一系列民生问题突出起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向共同富裕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行动的坚定与认识的自觉紧密相联,只有更加自觉坚定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1、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共同富裕更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的提升历程中,共同富裕始终是强劲引力和持久动力。  科学社会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中,发现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根本物质条件的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结果“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种财富和贫困基于同一规律向两极同时积累的趋势,导致社会化大生产被周期性破坏,将人类社会推入重重危机之中,因而未来社会要健康运行,必须消灭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扬社会化大生产、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结果必然是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预见,在未来的新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列宁则确信,“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3]。可见,共同富裕的理念一开始就写在科学社会主义旗帜上,召唤着无数先进分子和人民大众为之不懈奋斗。  我们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建国后不久,农村个体经济中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城市私营工商业中开始发生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毛泽东见微知著、深谋远虑,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4]。1953年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有关决议提出了“共同富裕”概念,指出:“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5]。毛泽东坚信,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五年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4]。60年前提出的“共同富裕”这一明白易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燃起了广大群众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干社会主义的激情,“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个观念从此深深扎根在中国人民心中。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把共同富裕明确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在反思以往探索和现实探索基础上,党对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意义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普遍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贫富悬殊,“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又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各部分人得益会有多有少,同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为什么要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共同富裕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原则、目的、特点、优越性,“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6]。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联系起来,使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在提高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上,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本质“五句话”的整体概念,使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的最本质要求。  2、改革开放的成败标准  改革开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而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仅是我们党发动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也是判断改革开放成与败的根本标准。  邓小平发动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就是要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一条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新路。他一开始就肯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否定了平均主义的“老路”,提出了波浪式发展的“新路”,他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6]。  邓小平按照改革开放的初衷和目的,关注人民贫与富的实际变化,先后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侧重点不同的要求。在共同贫穷的改革开放初期重点强调共同“富裕”,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尽快先富起来。而在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同时又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的新情况以后,开始特别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要求研究“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并设想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6]。特别是,他晚年认识到“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7]。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好,事关改革开放的初衷和目的能否达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否改变。  总设计师邓小平根据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先后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成与败的“十个如果”思想。例如,“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6],……。“十个如果”集中起来就是,如果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就会形成新的资产阶级,走上资本主义邪路,发生“出乱子”乃至“闹革命”的可悲结局,改革开放就最终失败。如果说改革开放探索过程“得与失”的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那么改革开放最终结局“成与败”的判断标准则是“十个如果”。我们党20世纪50年代初创建社会主义制度时立下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定誓言,20世纪70年代末发动改革开放时又作出了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郑重承诺,如果贫富差距拉大趋势得不到根本扭转、共同富裕的实现遥遥无期,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就会遭受极大损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能否成功将经受极大考验。  3、圆中国梦,圆共富梦  从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具有伟大梦想的民族,正是在追梦过程中,创造了悠久绵延的中国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阶级分化、贫富悬殊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漫长社会,自那以后,无数仁人志士和劳苦大众无不梦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共享富贵的幸福社会,从对尧舜禹时代的美好想象到对“天下大同”的美妙设想和对“世外桃源”的美丽描绘,从以“等贵贱,均贫富”相号召的奋起斗争到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制度设计付诸实施,从《大同书》构想“去九界”的“太平世”到三民主义崇尚“博爱”的“天下为公”,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共同富裕梦想朴素而不懈的追求。然而,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8]。  近代以来,“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9]。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强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摆脱瓜分豆剖、亡国灭种、人民陷于灾难深渊之严重危局,实现独立富强、雄踞于世的伟大梦想。这个梦想归结到最后,就是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里一表、高度一致,前者是中国梦的内在本质,后者是中国梦的外在表现。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不是简单地模仿国外资本主义那条早被少数发达国家抢占先机、独享霸权红利而又年久破损、危机重重的老路,更不可能恢复昔日那条曾留下过辉煌而早已日落西山的封建时代的古道,而是开创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复兴之路的实质就是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的全新基础上实现民族复兴。没有共同富裕为内在本质和牢固基础的民族复兴是靠不住的,贫富两极分化必然造成内斗和分裂、外侮和羸弱,内忧外患此伏彼起、相互交织,不可能实现真正持久的复兴。  近些年来,在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严重问题。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而贫富差距也最大的国家之一。邓小平所说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断凸显,有识之士和广大群众对共同富裕的呼声越发普遍和强烈,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的历史时刻正在走来。“共同富裕的问题已经非常急迫地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发展起来后遇到的问题比发展问题更难解决,所有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上,就是一个分好蛋糕的问题。目前贫富差距已经出现明显加大的趋势,各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根源上来说与之有关。世界各地出现的动荡,实际上也是因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所致。解决好共同富裕的问题,就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问题”[10]。在这种客观态势面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把握新的历史脉搏,回应人民现实关切,抓住当前所有问题的“中心问题”,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释放亿万人民对共富梦想的追求所蕴藏的巨大正能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越发成为需要攻坚克难加以实现的现实梦想。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前步入文明时代和一百多年前发动救国革命以来,特别是九十多年前创建共产党、六十多年前建立新中国和三十多年前兴起改革开放以来,无不以共同富裕为伟大梦想。在当代中国,执政的党叫共产党,人民的国叫共和国,中国的梦叫共富梦。圆中华民族的梦,圆社会主义的梦,圆改革开放的梦,说到底就是圆中国人民的共富梦。  二、全面小康是由总体小康和部分先富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梯  1、实现共富的总体设计  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华民族的梦想,确保改革开放的最终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创立、坚持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比较系统的理论。  改革开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动力。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基础;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证;通过改革开放,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后富波浪式发展,为更快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一条捷径。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6]。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来看,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同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忽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即使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也只能是共同贫穷,而不是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11]。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6]。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上升时期、社会主义通过不断巩固发展都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带来富裕,但结果不同,前者是贫富两极分化基础上的少数人富裕,后者是富裕程度有所不同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要巩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完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坚持和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增长和支持。  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后富波浪式发展是更快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条捷径。在共同致富过程中,由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主客观条件的差异性,致富的步伐有快有慢,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这就要鼓励、引导和支持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先富带后富、后富赶先富的生动局面。“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6]。为了维护和发展这个生动局面,既要依靠社会主义的优势提高鼓励、引导和支持的能力,又要根据贫富格局的变化调整鼓励、引导和支持的重点。  2、全面小康的历史方位  按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设计,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分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大致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大致改革开放第二个1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进入21世纪,用30到5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6]。江泽民根据新的形势提出21世纪上半期“三步走战略”: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9]。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胡锦涛完善了21世纪上半期“两步走战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  在这些分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奋斗历程中,实现小康是关键一步。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国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梦想的长期奋斗正处于从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方位上。在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既取得了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成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达到,又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情况,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在相当范围内十分明显。这两个方面的同时存在,使这个阶段有两种可能的前途,或者是贫富差距开始缩小的全面小康,或者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两极分化。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异常关键的阶段,是一个历史阶梯。从这个阶梯登上去,将出现一个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得到遏制,贫富差距虽然存在但已开始缩小,人们将普遍过上比较幸福的小康生活,社会安定和谐而又充满活力,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有了牢固基石,将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从这个阶梯掉下去,将出现一个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困难群众不断增加、先富群体更趋强势、社会矛盾交替上升和更加凸显的严重局面,最终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危险成为很难挽回的现实,就出乱子、闹革命,历史又会重演。站在这个决定命运的阶梯上,仿佛又像“鲤鱼跳龙门”:搞得好,就会从总体小康跳进全面小康的山湖美景之中,进而奔向共同富裕的天堂;搞得不好,就会从部分先富滑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鸿沟,进而掉进两极分化的深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向最好处努力,向最坏处打算,把实现全面小康作为从部分先富走向共同富裕的一场决战,“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1],坚定清醒地积极奋斗,才能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  “小康”是反映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向往和追求的特有概念,最初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后来又指一种仅次于“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我们党根据自己的基本理论和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赋予“小康”新的内涵,使之经历了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不断提升和拓展,成为当今时代一句独特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党的十七大生动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指出“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12]。  3、满怀自信,攻坚克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奋力冲刺阶段,要在以往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接力奋斗,在现实矛盾和困难面前以高度的清醒和自信、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不懈奋斗,夺取共同富裕道路上实现全面小康这个决定性胜利。  从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党和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1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为80.1% [13]。取得这些实践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这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实践自信和理论自信。  满怀自信地攻坚克难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和今后实现全面小康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同时,向前迈进又面临着众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具体表现为:城乡区域居民发展差距过大问题,干部腐败、民主不够健全不够落实问题,社会矛盾凸显问题,理想信念淡化、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国际上的挑战增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最需釜底抽薪式解决的就是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它引发和加剧了大量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严重挫伤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严重制约着全面小康的如期建成和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主要障碍和攻坚克难的主要对象。  有效攻克这些突出问题,必须善于分析国际国内大势,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新自由主义为旗帜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富人富国愈来愈富而绝大多数穷人穷国愈来愈穷的严重两极分化。这个当今世界最主要、最根本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动荡、变革和调整,导致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相对衰落,世界社会主义开始缓慢复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成为世界人民日益强烈的共同心愿。同时,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利用霸权加紧对内对外转嫁危机,维持畸形发展、两极分化的格局。我们要牢牢抓住国际上的两大战略机遇,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在继续深化,说明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二是苏东剧变的影响仍在继续,说明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也走不通[14]。应该认清世界人民反对弱肉强食、追求共同富裕的历史潮流,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90多年来,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开创和发展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受国际国内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出现的盲目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催生和加剧了贫富差距过大的趋势,造成了人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某种忧虑和困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从正反两方面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自觉追求。应该通过新的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遵循“两条腿走路”的节奏,在鼓励部分先富释放了巨大创造力量30多年之后,其正能量仍然存在但负能量大量显现的历史节点,要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注重释放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巨大创造力量,将“鼓励部分先富――建成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到底,绝不能停留在总体小康达到而贫富差距过大的半路上而半途而废,也绝不能由部分先富滑到两极分化的邪路上而前功尽弃。  三、坚定不移地沿着共同富裕道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顺应民心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根据共同富裕的总体设计和全面小康的历史方位,综合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强烈愿望,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个奋斗目标有“新的要求”顺应民心。“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是在十七大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强调“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体现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民生导向。“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等,也都是在十七大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11]。这些新要求将全面小康提到了新的水平,反映了人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更坚实基础。  这个奋斗目标要“全面建成”顺应民心。全面建成的小康,是惠及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富裕群体和贫困群体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体人民的小康虽有高低之分,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11]。在贫富差距过大的基础上“平均”出来的“小康”,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小康,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建成的小康,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11],是五位一体的小康。物质文明是全面小康的基础,但只有物质文明的小康还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建成的小康,是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11]的小康,是人民个体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小康,是以人为本的小康。全面小康的实现需要一整套指标体系的测算,但某种计算模型和相关统计数据意义上的小康也不一定等同于全面小康。  这个奋斗目标要“如期实现”顺应民心。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设想了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再到比较富裕的“三步走”战略部署,要求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已经达到总体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以此为新起点,集中力量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10多年奋斗,这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进而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对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和坚定的政治自信。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有根据的,经过攻坚克难、科学发展是能够实现的。就“两个翻番”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从现在起到2020年,只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即可达到,而从2000年到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超过8%[13]。按这种发展势头,如期实现“两个翻番”和以此为物质基础的各项奋斗目标是有把握的。  2、决定命运的道路选择  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凝聚力、牵引力,就在于它的顺应民心。目标的力量离不开道路的力量,目标确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  当前,人们对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的认识和实践存在不同倾向,显示出不同的道路选择。一种是纠结于私有制基础上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思考小康问题。新自由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搞现代化,就要推行全面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贫富差距拉大是正常现象,有了差距才有发展动力和经济效率,发展到一定程度,贫富差距就会缩小,社会公平就会实现。如果说贫富差距过大超过了人们的可承受度,原因也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国有企业垄断、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腐败,办法是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化、民营化改革,乃至进行自由大选、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改革。民主社会主义认为贫富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健康运行,推行混合经济、改善政府治理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而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是分配不公,办法是依靠法治手段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一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全面小康。认为贫富差距过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须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目前贫富差距过大是由正常差距和不正常差距叠加而成,主要原因是在实践中受到一些错误思潮的干扰,出现了某种盲目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倾向,以致发生以贫富差距过大为主要表现和触发因素的各种突出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1]。  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民主社会主义也开始遭到质疑。但是,前者关于承认现实差距和不公可换取未来富足和公平的“画饼”,后者关于经济不公可由政治公平来弥补和调节的“花招”仍有较大的迷惑作用。问题的焦点之一是,盲目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是不是贫富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目前中国经济的公私成分之比,经营性资本大约是3:7,劳动者就业人数大约是2: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格局严重失衡[15],在私有制比重过大的情况下,私有观念严重膨胀和强势扩张,不仅在占人口主要部分的私有制经济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出现了收入悬殊,而且推动着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层与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公,助长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通过腐败满足私欲,迫使国家提高财政实力以应对私欲横流所造成的层出不穷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问题的焦点之二是,在盲目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造成贫富差距过大之后,能否主要依靠公共财政再分配来实现全面小康乃至共同富裕?生产决定分配,公共财政再分配只能起到缓和贫富矛盾的调节作用,无法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占大头所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的基本分配格局。从我国近些年来的情况看,由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发展失衡,虽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态势,据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直处在0.473―0.491的高位上[16]。随着时间推移,主要依靠公共财政再分配将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甚至引发政府债务危机,还造成国民对社会保障和福利的依赖,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结果难以为继。从我国近些年来的情况看,中央财政和大多数地方财政出现负债,要依赖政府不断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只会使政府陷入被动境地,也不利于鼓励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15]。所以,这是一种不治本、不可持续的西方式道路,走这条路不可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只有摆脱西方式道路的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依靠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主要依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配合运用公共财政再分配手段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才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面小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创新和完善公有制实现形式,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多种所有制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按劳分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使按劳分配的劳动者占全部劳动人口的大部分,从而大面积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才能使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引导私有制经济朝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才能使政府公共财政在较高水平上量入为出,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当前中国“发展起来以后”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总钥匙、金钥匙。目前“中心的问题不是什么‘国富’与‘民富’的矛盾,而是一部分国民先富、暴富与大部分国民不富或贫穷的矛盾。要克服和扭转贫富差距扩大和两极分化的趋势,需要的是政策转向,不是什么‘国富优先’转变为‘民富优先’,而是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今后要把这一政策转变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完成‘先富’向‘共富’的过渡”[17]。走不走共同富裕道路,直接关系到经济上能否有效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政治上能否赢得人民信任、有效巩固执政基础,文化上能否发展好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健康文化、坚持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建设上能否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生态上能否减弱私欲主导的急功近利行为以缓解环境压力,关系到全面小康能否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夺取新的胜利。  3、科学发展,顽强奋斗  科学发展观是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不久提出的,直接针对总体小康达到后所面临的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生的”,是沿着共同富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指导思想。  沿着共同富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解放和发展最大多数人中所蕴藏的巨大生产力基础上,使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创造获得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停止发展来“分蛋糕”只会坐吃山空,“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全体人民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全面小康。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奔小康都是“伪小康”。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坚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协调推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改革发展稳定,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可持续,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相衔接、可持续。为了做出“亮点”而“毁森林,做盆景”,为了“功成在我”而虚无历史、贬低前人和透支未来、遗祸后人,都是盲目和自私的发展观在作怪。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统筹城市农村、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国际国内、人与自然等各种发展格局,统筹公有私有、劳动资本、整体个体、眼前长远等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唯物辩证的动态结合论,不要不顾公有的私有化、不顾计划的市场化、不顾调控的自由化、不顾事业的产业化、不顾农业的工业化、不顾农村的城市化、不顾农民的市民化、不顾国内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化”无条件、“化”无止境的片面僵化的“一根筋”思维和“一条道走到黑”行为。  沿着共同富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针对一系列现实矛盾和问题,通过顽强奋斗实现全面小康。要抓住矛盾体的薄弱部分和问题群的重点难点,凝聚力量使薄者厚起来、弱者强起来、攻重点、克难点。党的十八大对此作出了一系列谋划和部署。提出实现全面小康、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不仅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方面: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收入分配方面:提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调“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工农城乡方面: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区域发展方面:提出坚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强调“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济社会方面:提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人与自然方面: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1]。  沿着共同富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强化立党之魂和兴国之魂,通过凝心聚力、科学发展、顽强奋斗实现全面小康。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突出问题,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但是,不是任何学习都能凝心聚力、增长本领,有的“学习”也会成为搞乱人们思想、让人能力退化的负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没有正确方向,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俘虏”[18]。党的十八大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1]。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心明眼亮,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准确把握发展规律,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带领人民走对路、干成事。这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18]。全体人民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就会极大增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在思潮激荡、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共产党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个党魂,广大人民共同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国魂,就会形成更加自觉坚定地沿着共同富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卷第743页、第8卷第200页、第9卷第299页。  [3]《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546页。  [4]《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卷第299页、第495页。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册第661页。  [6]《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卷第116、364、373、161、149、364、111、110、123页。第3卷第155页、第2卷第152页。第3卷第116、265、364、374页。第3卷第111、111、229、364页。第3卷第255、172页。第3卷第64页。第2卷152页、第3卷第166页。第3卷第226页。  [7]《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8]《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卷第1471页。  [9]《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卷第2、4页。  [10]王伟光《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红旗文稿》2012年第1期。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版。  [1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97页。  [14]李慎明语,转引自《大危机、大分化、大变革透析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环球视野网。  [15]何干强《论改善所有制关系促进共同富裕》,《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第1期。  [16]《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年中国基尼系数》,人民网。  [17]刘国光《中国财富走向》,《人民论坛》2011年第15期。  [1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网络编辑:嘉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向小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