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际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义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被过誉了吗?
此问题来自知友@宋鹏宇 答《哪些书被过誉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本投机取巧的书,学生易懂教师好教,叫好一片。但是把简单道理复杂化和把复杂道理简单化一样让人恶心。也因为拒绝数理运算,在内容上也是半成品。我承认这本书在美国被赞誉有其道理。因为美国经济学是一门基础课,类似于我们的思想品德,政治课。什么专业都能选。他们并不需要深入了解。只需要门外看看就好。这无可厚非。但是传入内地依然被奉为神作。这就令人不解,中国选修或者必修经济学的都是经管类学生。拿这样的教材来教学生,说难听一点是误人子弟。我只提一点。用曼昆教材的学生,自学博弈论的话,直接歇菜
按投票排序
我猜@宋鹏宇 也包括那些认为《原理》一书过誉的人,都跟我经历类似:读本科时国内这书还没被引进,进入研究生博士阶段该书又略显简单而完全用不到,也就是说没在自己经济学入门遇到这本书,而是在经济学功底已经比较深厚的时候回头看过《经济学原理》,因此觉得此书太过粗犷浅显(当然这可能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猜测)。
这个问题有点像谈恋爱那种所谓“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一般来说大家都对引领自己专业入门的书心存感激,格外有好感。不怕笑话,我到现在也喜欢没事翻翻我们人大高鸿业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有了基本概念模糊的时候,一般第一反应就是翻翻高鸿业的书,就是觉得可靠熟悉,哪怕业内对高书的吐槽已经到了“耽误中国经济学发展、误人子弟”的阶段。
曼昆的书的确不适合高手或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专业人士细读,但关键是这是一本入门教材,如果当初我能在经济学入门的时候遇到这本书,也许我会对所谓“西方经济学”更加感兴趣,一本好的经济学入门教材未必是一本好的经济学教材,如果把经济模型的疯狂假设一开始就拿出来吓唬学生,还有谁乐意学呢?
关于经济学入门教材与经典教材的关系我觉得不会有人比郭凯说的更清楚了(摘自郭凯博客):
“ 前几天,有个朋友突然想看看宏观经济学,让我推荐一本书。我手上有一本曼昆的书和一本巴罗的书,我其实是颇想了一下,然后才做出了一个大概很多人都会做的选择:我把曼昆的书给了他(我知道曼昆的书不够严谨,但是如果你能看穿那些不严谨,这其实是一本非常好的宏观书)。但这位朋友看了一会就觉得,曼昆的书不好看,原因是他觉得不够严谨,东一个假设西一个假设的,看起来觉得结论都是凑出来的,很多地方看起来都好像有漏洞。我说,好吧,那你看巴罗的吧,他的书更严谨一点,全书从头到尾其实只有一个模型,这是巴罗费尽心思才做到的。
然后我就想起自己在不同的时点向人推荐宏观教科书时候的变化,我最早是推荐曼昆,我觉得这本书写得简单;然后我推荐巴罗,我觉得这本书写得严谨;然后我又推荐曼昆,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写得简单;然后我又推荐巴罗,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写得严谨;现在我又回到了曼昆,原因是我再次觉得这本书写得简单。我自己用的理由在这些年里根本没有任何变化,但是我知道我对宏观经济学的领悟在这些年里是有长足的进步的(当然,也许是错觉),我甚至没法用很短的篇幅说清楚这三个简单到底有什么差别,但是我知道它们的意思其实是不一样的。“
不得不吐槽各种秀。一堆把曼昆十大原理读得浅薄无比的人来喷十大原理如何浅薄。有些人说浅薄,是对的,因为他真的读的很深入,发现这本书确实浅了。可有些人说浅薄,只不过是因为他看了个皮毛,还没搞清便以为是全部,就开始喷了。从定义和数学上喷的人,大部分属于后者。以下是对于后者的一些反驳,与前者所指的浅薄无关。一些人在喷原理的时候,竟然喷的是原理缺乏逻辑。这个的可笑之处在于,原理是公理的意思,公理是逻辑的起点,并非逻辑。你至多只能指出,这个公理不符合直觉的地方。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可以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到温度高的物体。难道非要从微观上推导到宏观热力学第二定律才算优美?按照上面某些人的看法,是否可以质疑,什么算是自发?什么算是热量?你会发现,人家用一种通俗的办法讲出来,你质疑不严谨性,其实只是很多时候你自己没有闹明白。比如曼昆的第二条原理,定义了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这一点对于机会成本的定义,是相当优美的。至少可以发现以下几点:1.成本并不是这个东西需要多少,而是它需要放弃多少。举个例子:一瓶酱油五块钱。不考虑人工成本等隐性成本的条件下,请问购买一瓶酱油的机会成本是多少?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会毫不犹豫回答,那就是五块啊。学过经济学的人会说,等等。因为从直觉上会感觉到这个题没有把话说完。一瓶酱油五块钱,那除了五块钱能买一瓶酱油以外还能带给我什么?如果这个社会只有酱油和花生两种东西,而花生对我来说是负效用的,(如果再严格假设一下不允许私下交易),那么酱油的机会成本是零。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意识到了第一条原理的重要性了。因为,你可以发现,上面对于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来自于trade-off的,如果没有权衡取舍,如果说假设这个世界上只有酱油给你选,根本就不存在机会成本,因为机会成本的定义就来自于,你要放弃的东西。你没有什么好放弃的。那些质疑第一条原理有什么用的人,真的有稍稍想过其实前几条原理都是环环相扣吗?2.如果你感受到了我第一个例子中括号中的内容(如果再严格假设一下不允许私下交易),就会发现后面几个原理就是对这个问题作出阐释:那如果存在私下交易呢?那就算我的花生是负效用,可是只要我能以4块钱卖给另一个人,那么我的酱油的机会成本就是4。那这个套利决策,依据的就是边际成本。前三条原理合在一起,可以说讲清楚了经济学上一个及其重要的行为:套利。机会成本的定义,是经济学中相当重要的概念,曼昆所说的这个定义,也是学界广泛认可的。自己愚蠢到非要数学才能说清楚的地步,只能说明中级高级学了半天,只是把它当炫技了。而至于喷的很多的:人们面临激励做出反应。这一点其实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要说的学术一点,它和边际成本合在一起讲的是:经济学研究的是均衡的变动,而非均衡。均衡的变动依赖于边际。经济学研究的不是一个市场有三个苹果三个需求者,每个苹果值多少钱的问题。而是研究如果多了一个需求者,突然天气变化,每个苹果值的钱变多少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差距太大了。经济学就是研究变动的,研究边际的。这两条原理就是在告诉你这个道理,真是不懂有些人是真不懂还是真爱喷。(博弈论试图两个问题都回答,其实到目前为止回答得也不好)用大白话把事情说明白是很重要的。难道学数学中定义数,一来就用公理化集合论先定义集合,再从集合用peano公理定义自然数,再从域的概念上从自然数延拓到有理数域,再从有理数域用戴德金分割定义实数,再用实数拓域定义复数域,再证明复数域不能再延拓了?如果你是从小这么学数学的,我只能敬你是个天才。当我刚啥都没说过。不过,就算天才到这种地步,大概也不会买苹果时说“我要peano公理体系下集合X中仍满足peano结构的最大真子集中不存在后继元素的元素个苹果”,而对那些说“我要一个苹果”的嗤之以鼻。吧。=====================================================================想到另外一件事。弗里德曼是很不喜欢博弈论的,他觉得博弈论不好。我认识一个哥们,他说他也不喜欢博弈论,问原因,答:他觉得贝叶斯精炼感觉是在玩花招。可是实际上那个东西是有完整的概率论基础的。弗老所说的不喜欢,我的理解,是从方法论上的。过去经济学是价格理论,直白说,就是把所有因素都归结到价格上,参与者对价格进行反应。博弈论想要引入互动,引入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反应,是一种超越。可是弗老的质疑就在于,超越到最后,那些不可见的因素,原来归结在价格上,现在不过是归结在支付函数上。而支付函数呢,现在的博弈论里面,也还是拍脑门的事情。如果你仔细体会,确实是这样,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没有解决。类似的,计量其实也有这个问题。所以我想说的是,好多时候,你喷的好不好,和人家说的好不好不是一回事的。伍尔芙曾赞《呼啸山庄》,而贬《简爱》。有些人为装逼格,也贬《简爱》。可是人家伍尔芙的贬,和有些人的贬,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PS:强推一本弗里德曼的书,叫price theory.这本书的数学极少,但经济学好到惊人,可以读读,读过之后一定会感叹大师风范的。然后发现,曾经一些喷过的东西,不过是自己想得太肤浅了。要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不要走到第二步就妄下结论。====================================================================看到竟然百赞。。。来加点料以免误导观众。。。来谈谈曼昆这本书的缺点。1.习题的质量堪忧:习题实在太无趣了,都是一大堆计算。。。尤其再辅以国内某版不入流答案简直就不堪入目……有一次我们拿着那本答案去问老师问题,然后老师说,怎么会看这个答案你们应该有相当自信觉得你们会比答案做的好啊……我们当时上经原课的时候基本没有用曼昆的习题,而是老师自己出的题。辅以其他书籍:并不是要范里安的中微那种讲数学的,而是大师的观点。我觉得在初级我受益极深的,一本是弗里德曼的price theory,一本是Silberberg的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我只读过前两章,是老师推荐的,说第一章讲方法论,讲得很好,后面的部分就没读了,因为也是入门书籍。入门,观点有意思多了。想到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也说了类似的话,大意是,你们来听我讲文学史,其实是我自己的文学路子,讲来讲去,都在我自己对文学的观点。要知道这些大牛们,观点都是很独到的。还拿弗里德曼举例吧,这也是我一来就被price theory吸引住的地方。先说一个经济学常识:对产品征税会使价格扭曲,产生无谓损失,而征人头税则不会。因此对产品征税比对人头征税好。一般人对上述命题的质疑都是:不,因为没有考虑公平啊,所以不能说对产品征税比对人头征税好。如果您这么想,恭喜您,智力正常。然而弗里德曼一来就说,不对,抛开公平,也不一定好。因为你这是对单个人而言的,当微观加总以后,情况会变。不信我证给你看。听到这儿感觉厉害了吧。然后弗里德曼还说:不仅因为微观加总以后不对,甚至对单个人而言,这也不一定对!不信我证给你看!(过程就不写了,当给此书打个软广啦~)讲个小段子:张五常说有一次去见弗里德曼,拿了自己的买橘者言还是佃农说去问,一路上张五常讲,弗里德曼一句话没说,过了一会儿弗里德曼问了个问题,张五常就惊呆了……因为他还没有讲到那个问题,而弗里德曼已经发现漏洞了。不过呢,书如果你精读的话,很多题,很多概念其实都是可以自己考自己的:比如关于弹性的概念,我一直觉得很不直观,比如奢侈品的概念是根据弹性出来的,可总觉得有点不对。然后某日看了price theory,弗里德曼一句话简直感觉舒爽无比:他大意说,弹性这个概念本来就很奇葩啊!用弹性定义奢侈品也是一件很奇葩的事情啊!如果按照弹性的定义,我把10000桶水绑在一起,那它就是奢侈品咯!!!没道理啊!!!然后弗老又说,一杯水难道算奢侈品吗?但是在沙漠里一杯水就真的就算奢侈品你造吗啊!你造为什么会这样吗!因为在平时,你喝到一杯水,基本都是等边际的条件下啊!!!如果是等边际,一切决策,,买10000桶水和钻石就是无差异的啊!!!你之觉得沙漠中一杯水是奢侈品的原因,是它以通常价格不是你的边际决策的啊!!!通俗讲,因为你喝了还想再来一瓶所以它是奢侈品!!!(当然说得相当乱以及感叹号都是我加的= =)比如学了垄断之后会觉得垄断很简单,但可以尝试去画一画如果是寡头的图形是什么样的(书上好像没有对寡头画图吧……),再尝试尝试一个市场存在几家大寡头再加一群完全竞争小企业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图形(典型的实例就如手机市场,三星,苹果和国产机),先考虑同质化,如果大企业拥有定价权是什么图形,如果加入差异化会出现什么情形,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现在的格局:大企业分割高价位市场,小企业分割低价位市场?(不要磨嘴皮子功夫,画画就知道真的很难画的……虽然略绕,但关键是想说,其实很多问题,你没有深入去想不要老是怪别人,喂到嘴边还有什么意思,要学会自己构思一个问题,再自己解决它。)好了就举这两例子了不然我又要废话一大堆了= =继续说缺点2.宏观比较无趣:因为他作为一个新凯恩斯总是兼顾各种观点又在初级不好用数学所以常常瞎扯一段……当然,这一点也可能纯粹出于个人对好微观而贬宏观的原因…………既然有关个人效用函数评价起来就极有可能有负外部性了= =3.博弈论的实在……额……确实有点不忍触目……这一点呢,就不仅仅是曼昆原理的问题了,其实基本广泛存在于范里安中级甚至MWG这种书里面,几乎把博弈论混在微观里讲都有这感觉,就是让你觉得,好像博弈论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嘛,最多就加上动态变成子博弈精炼,加上不对称搞个海萨尼弄个贝叶斯就好了。好吧,框架确实是这样= =,但是千万不要埋着头死算一通就好了。其实博弈论有好多好玩的东西的,可是要自己发掘,而微观上的讲法就让人觉得好像算算数就好啦!而且万年不变囚徒困境的梗也不知道换个名字新鲜点………………这其实不算是指出缺点,而算是读书的时候提个醒吧,不要以为博弈论就这么完了,希望保持一颗好奇心,多去想想为什么这么发展,还有没有其他行得通的假定。当然这一点,也不只是说学博弈论啦。赠送一句曾被赠送的话,用心发现问题,用大脑思考。——马歇尔(以上有好些观点来源于胡涛老师,不知道这算不算抄袭………………)
首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入门级教材,如果你想当经济学家,很抱歉,曼昆太浅了;第二,没有数理分析并不能说明他是半成品,因为经济学是一门建立在假设上的学科,数理分析是其辅助工具,但就学习经济学原理这一点,其实并不需要数理分析参与;第三,要想学习博弈论,自己回头找那本大部头《博弈论》吧,《经济学原理》只能把你带进门。如果你有看过曼昆《经济学原理》的前言,曼昆说了学习经济学的三个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这个世界;使我们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更好地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所以曼昆这本书不是写给经济学专业的人的,对于那些非经济学的学生,其实学习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就可以基本掌握经济学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最大作用,是希望它的读者能在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看问题。经济学是建立在假设之上,实际上,由于经济学中变量的不可统计,经济学并不能给出任何一个准确的结果,它能做到的只是假设,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经常提醒他的读者这一点。而反观我们最常见的那本高鸿业的教材,恐怕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就是无休止的运算运算运算,高鸿业的教材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们不计算,我们就无法使用经济学的知识,但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由于数据的缺乏,我们并不能运用我们学到的经济学知识。高鸿业的教材并非没有教授学生经济学的原理,但事实上,数理分析在高鸿业的教材里喧宾夺主了,这样的教材除了便于考试,我想不出对于学习经济学有什么好处。最后我要说一句,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在于思维,而不是实操!
我觉得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的《数学》也过誉了。是一本投机取巧的书,学生易懂教师好教,叫好一片。但是把复杂道理简单化和把简单道理复杂化一样让人恶心。也因为拒绝代数运算,在内容上也是半成品。我承认这本书在中国广泛使用有其道理。因为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类似于我们的思想品德,政治课。他们并不需要深入了解。只需要学点基础就好。这无可厚非。但是进入21世纪依然被广为使用。这就令人不解,中国数学是从小学到高中甚至是大学理工科都必修的课程,拿这样的教材来教学生,说难听一点是误人子弟。我只提一点。用人教小五数学的学生,自学微积分的话,直接歇菜。
个人认为宋鹏宇的评价标准不很合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入门级教材。这种教材的核心评价标准第一是别出错,第二是深入浅出,浅出可能比深入更重要。我认为曼昆的书完全符合以上两个标准。事实上绝大多数知名或者不知名学者编写的《经济学原理》都符合以上两个标准。因为入门级的教材都是按照不出错、好懂这两个原则在编写,差别不很大。包括大家比较推崇的萨缪尔森的教材,在基本原理上和曼昆也没差,只不过是掰开揉碎讲得更细致一些。如果用比较深、比较难一点的标准去要求,这本书可能是达不到。但是我认为入门级教科书也不应该追求深和难。不出错,好懂的教材就可以算好教材。我不知道这书是不是真的有人“奉为神作”。如果真有,那也是不对的。教材就是深入浅出,不追求什么神作,肯定也不会成为神作。
曼昆的书只是本科一年级的课本,内容上怎么可能不是半成品?内地经管类的学生上课用曼昆的书,不代表别的书就不看了:可能只是初级课程的课本,也可能是初级-中级课程的参考书之一。不知原楼主对这有什么看不下去的?如果说哪个内地经管专业的老师只给学生讲曼昆书里的内容,那是他教学质量低,不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至于看了曼昆的这本书没法自学博弈论,那是应该的,我只学过两个学期微积分还看不懂微分几何呢?不回去自己找书看,光知道赖看过的基础教材不好,扯淡呢么?
非常不同意这个说法,《经济学原理》分宏观微观两个部分,讲的都是基础知识,是经济学的入门第一课,深入的数理运算不管在哪个学校的经院课程里都有中宏、中微、高宏、高微这些课再来细讲。这根本就不是经原课的任务。高中里要学概率统计里古典概型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到了大学里还是照样要再学深入的内容,难道高中的东西就是误人子弟?
博弈论是一门单独的课程或者说学科。自学的话,以曼昆的书做参考或者打基础本来就是滑稽。这本书引进主要是当作大一入门课程吧。其内容绝对是不错的,深浅总体来说也适合——大一学经济很多人其实还不知道经济是啥哩。此外,说选修和必修经济学都是经济系或者经管系的学生这个未免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认识太过落伍了,现在很多人很多学校很多不同的专业都可以选修这个。利益相关,课外读的曼昆的书,大一上课学的是萨缪尔森的。中微范里安。
这本书把复杂的问题简化的不成人样,即使是大学里的经济学原理课程也不会讲的像曼昆那么草率。但是曼昆明确说了这本书是写给高中生看的,是给高中生普及经济学常识用的。高中生世界观还没有建立起来,曼昆的书给了心智未成熟的群体一个特别好的进入经济学世界的切入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本书没有过誉,只是它本应行使的功能被大家误解了,这不是一本合格的教材,它只是个科普丛书而已。
抬杠一下: 我经济入门时用了曼昆的教材, 之后博弈论是自学的, 没有歇菜. 刘翔选择饭后遛弯儿不说明他跑不起来. 三岁小孩用手指算数不说明他将来一定高数不及格. 这个人这样的说话, 就像国学大师出来抨击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不是真"国文"一样荒谬.
我看过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感觉曼昆的书还是很不错的,作为经济学入门读物丝毫没有不妥。经济学发展了几个世纪,在大体理论轮廓完整的情况下,出现了某些方向的精雕细琢,过分数学化倾向,几乎成了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经济学,题主对曼昆的批评可能正是以行内的视角解读的。然而现实世界,或者作为经济学爱好者,想要对报纸上经常提及的通货膨胀啊、失业率啊、货币供给啊什么的加深一下理解,那么我是很推荐曼昆的经济学的。曼昆的书很好读,讲的也是宏观经济学领域通用的解释和理论。所以不要受题主误导,读下曼昆吧,相信一定会有收获的。
我想各位可能理解错了一件事。1.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过誉了吗?2.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如何?这是俩问题。如果是第一个问题,我必须指出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与其在国内的巨大声望的不符之处。而我这么做了。如果是第二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的推荐该书。因为这本书的确棒。至于原因@罗璞 @Clerk Ma等知友都作出了精彩的评述。看曼昆的书,让人对经济学有兴趣,这是一本入门级教材至关重要的。它适用于非经济学专业想了解点经济学知识的人。换句话说更适用于通识教育,所以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难度过低,讨论的深入程度也有所欠缺,章节安排的顺序也值得商榷。同时,它是针对美国学生写的,很多内容确实不适用于中国的情况。具体我在原文里提到了。“『说难听一点就是误人子弟』。并不是说教的内容没错,就不是误人子弟了。因为中国的现状决定了中国选修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大都以经管类为主。他们的数理水平相对较高。并且事实上,不错一点的大学,很多选择了范里安的中级微观教材,我相信也是出于此种考虑。也因此我作出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过誉了的判断。当然我的依据比较简单,或许不太科学,即周围/网上此书相较于其他同类书籍(如萨缪尔森的)的知名度以及在大陆地区选用的学校广度。另外扯出的一个话题是经济学是否应该数学化/过度数理化。(说法很多,但大致表明了一个意思。)说实话这个问题早就争论了不知多少年了。我个人倾向奥派。强调人的行为以及过程重要性,我很明白这贴合现实,但却无法形成一个严谨的体系。提出原创思想很难的。相反搞搞计量实证倒是容易的多。也因此数学能够得以流行。但是对通过学习曼昆/萨缪尔森的教科书进而参加考试的学生(也就是我认为被过誉的人群)来说,这话题意义不大。可以另起一个问题。------------------------------------------------------------------------------感谢题主能在那么多回复里发现我那个基本没人理的答案。感谢各位知友的高质量评述。仓促所成,不成体统,见谅
這是一本很合適初中選修經濟學的學生的入門書。然而上到高中,書中一些過簡的概念就得進行大幅深入的論述。但只希望看十句話就大致懂經濟學原理是大小看了它。將十句話的關係連起來就不止十句了。這十句當然說得太少太不夠看。否則整整一大本書用來做什麼?都要用來仔細說這十句話。這十句有些很深,光看句子本身就算大學生也未必都能對入門者解釋透。#1 People face tradeoffs 1. tradeoff的說法,是想將scarcity is inevitable in choice. To obtain more good A, each individual has to forgo some of good B. 它是引申出2的前提。#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2. 我認為不該假設初中生都懂會計成本。直接指出經濟學中的成本就只算機會成本才是正道。那個區別是高中時才考慮的事。不過許多先入接受機會成本概念的學生在日後接觸會計成本時是多痛苦的。因為他們從不將沉沒的開支視為成本。當然書中那句不準,比一般初中教材差。cost is the highest possible income of the forgone alternatives。在同一預算下,只能選10個方案的中的其中一個,多了就沒透支,不可選。那十個中有九個被放棄了。九個中有一個的可能收入在九個中排名最高。這可能的收入就是是次選擇的成本。這裡的預算當然也是成本的一部分,但因為每個選項的預算都一樣,它對影響選擇的結果而言是無關的,只有在許可什麼都不選留下預算時它才造成影響。成本的定義要包括好幾個元素以說明它的特別。一是它是未來的,不是過去的。所以收入只能是可能的預期的或潛在的,而不是實際到手的。二是它是與選擇有關的,而不是與物品good有關的。前者是個行為。同一本書,你得到它,看它,收藏它,用它扔狗,燒它,是不同的行為,對應的成本自然可以是不同的。三是它是主觀的。十個選項各自的可能收入是估計的。不同人的可以有很不同的估值。還有在個人主義方法論下它必然是指個人的選擇。正因為它是個人的,主觀的,未來的,行為的屬性,所以說出"計算"它的話有點沒入門。量度是個大問題,但計算主觀成本的總值是不可能的,所以才引出3的方法。#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3.這裡一句話想包括兩個概念。概括得太深,而非太淺。入門者未必一眼看明白。理性即行為有規律不隨機。因為有規律的行為與行為者精心算計在結果上一致,於是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方法就將兩者說成一詞。畢竟觀察者不讀心,只看行為,要假設行為不隨機才能展開研究。非理性的行為連行為的機率都沒規律,不能研究,故要強行說行為是有規律的,人都是理性人。這裡的理性不是指信息全面,計算了得,懂得比較,邏輯井然。研究者不管被研究的行為到然是否如此,它們只是被假定成如此。因為成本主觀又未來,量度或計算其大小在外人看來不可能。但是量度改變的程度則較易。上述2中的預算被除去不計,就是一種邊際思維。這是經濟學人的思維,不是經濟人或理性人實際生活中的思維。經濟學人只是假設理性人是那樣思維。其實理性人如何思維不重要。行為的改變可以看到,環境的改變可以看到。量度兩者的改變程度,並將兩個改變量連繫起來就是邊際方法的事。它解決了主觀變量的處理,令解釋行為上計算總量成為不必要。但是這兩個概念很重要。沒有理性人假設,自利與最大化假設就沒基礎,經濟學就不必要。沒有邊際方法,經濟學成不了科學,因為可被證偽的話造不出來。有了3,就能有4。#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4. 代價升行為減,代價減行為升,價格不改,行為不變。好好的需求定律被刻意往淺裡說有時反而有反效果。往細裡說,開價千萬元的房子減價一元,行為不見有升,定律是否錯,是個深問題,有不同意見。從應用原理開始,有了不同的流派。有人想用彈性補救。有人認為定律要改。有人認為行為指行為的意圖或計劃,不是實際做出的行為,因為一旦做出了行為,成本即沉不合原理。這個定律是深的,不詳說。#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5. 這句才不像樣。這不是原理。這不是規律。說這是一個經驗總結不如說這是個有前提的信念。而前提又在這裡被扔開了。這裡有極重的,沒入門者喜聞樂見的價值傾向。而價值是科學中不玩的東西。不過,@的舉例中除了破產都有問題,但這裡按下不提。這句不夠科學。交易中,實際所得比預期所得要小的事是不少的。準時信息的取得以及有效處理信息的能力都不免費。#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6. 這句同樣不夠科學太過價值。但它比5好,因為它多少提及到前提的存在,限制了結論的可應用範圍,但前提本身難以一句說完,所以它又沒提到。我來說的話,一定會連到2,說市場的運行成本在產私權被保障良好的前提下是目前所試過的大規模競爭制度下最小的。當然這裡我也不能一句話中說清規模大小的標準。想一句話說個透徹是很困難的。成本最好不是價值判斷。#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7. 這句水平與6相當。同樣這一點也不"原理"。原理不是經驗總結,。#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8.這句也不像樣。@的認識也不準確。中國各地生活水平參差,與那兩小地方比,有更好的也有不足的。而且,我不清楚@是按總量算還是按人均算。按人均,未必比得過那兩地方。這句話最好改為:人均gdp高是人均生活水平高的一個前提。gdp反映的是活動的多少。活動中有部分只是瞎折騰,而有些活動多不表示生活水平上升。事故多會引起醫療活動多,但這種增加的勞務不表示生活水平上升了。不出事故在其他方面的活動多可能才表示生活水平的上升。#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9.這句談貨幣現象。說的是一個現象,不是在說一個原理。而這規律也沒說得足夠一般化。貨幣供應比其他物品快,一個國家內部就有通脹。通脹你說是錢相對物貶值或物相對錢升值都可以。但物價都升不一定由發錢發多了引起。而發錢未必古往今來都由政府壟斷。大巨災,物大量減,錢沒大量減,也有這類結果。萬物都含或其生產要用一種產品,該產品供應大減,萬物也會升價。這裡說得不盡嚴謹。@ 用物理學做比較沒有意義。可能投入研究物理學資金的一千萬倍,才能好好做精度差不多的經濟學實驗。不考慮研究上的困難而只比較成果,與談毒不談毒量差不了多。#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10.菲利普曲線也不是一個原理。經濟學不是用來指導行為的。物理學發現人跳樓會跌死,但該不該跳該怎樣跳它並不關心。它關心為何跳樓會死。而指導弄出一個解釋跳樓身亡的理論的原則就是物理學的原理。例如這裡要解釋的現象發生在物理角度的宏觀世界,解釋者可以說明牛頓力學在精度上已經夠用,所以就用牛頓力學的原則去處理。這種說明在經濟學中也是有的。經濟學的原理,並不是指經濟學發現了什麼規律,或使用什麼模型來指出這個規律成立的條件,更非該不該使這現象出現或如何使這現象出現。它是指指導造出模型的原則。我認為原理是要給經濟學家用的。外行用不著,也不明白要為要用,更不可能很快掌握用法。展示給初學者看原理,是嚴肅到準備培養行家的事。為了勾引外行進入,談談經濟學十大領域,十大課題,是很好很正路的,動用上原理一說,就稍有點神棍。這種神棍的事,稍看過一點經濟學的都可以搞一搞,不用很嚴格的。你看我胡亂一搞就搞出了6條。我可以聲稱這6條包括所有原則,混合用得好可無往而不利,但怎樣用,每條都至少要看上幾部書。出於受眾不同,研究方向不同,n條原理之類的可以很不同,往往是不能按同一標準去苛求的。1.
individuals value an action differently and any individual values different actions differently.不同人對同一行為評價不同;同一人對不同行為評價也不同。2.
compete for limited budgets while individuals compete for limited goods.眾多物品競爭有限的預算;人們競爭有限的物品。3.
any moment, any individual has maximized his or her income in the competition.任何時刻,每人都已經在競爭中最大化其收入。4.
any plan, to obtain the possible income of an additional unit of good A, an
individual has to forgo the opportunity of obtaining the possible income of an
additional unit of another good B as the cost.在任何計劃中,為得到多一單位物品甲所帶來的收入,一個人就不得不付出放棄得到多一單位物品乙所帶來的收入的機會作為成本。5.
intention to obtain the possible income of an additional unit of a good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estimated cost of executing it.為得到多一單位物品甲所帶來的收入的意圖與實施意圖的預期成本負相關。6.
the additional input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is disproportional, the
additional output will fall.當新增的生產要素不成比例,邊際產出就會下降。或者我再神棍一點:1) 交易費用恆&02) 利潤恆=03) 一個人目前行為的租值=改變行為的成本=該行為預計的全部利息4) 預期價格與意圖大小負相關若我沒個千言萬語做詳細說明,這就是我的投機取巧。
曼昆的书浅显易懂栗子很多,作为扫盲消遣读物正合适。貌似这本书的英文本看着比中文版印刷精致一些。大概这种风格的教材比较少,又是名教授,所以在国内被“推崇”了吧。那书挺正常,到处推广这本书的人大概不大正常 (除非经济目的)。
高二时就买了曼昆的教材,大学读工科,所以非经济学领域的人,不敢说这套教材是否过誉,但这位宋同学的逻辑很有问题啊!!!"因为拒绝数理运算,在内容上也是半成品"数理运算只是推论的一个辅助工具啊!是谁定义经济学一定要有数理运算的啊!!!更何况,这套教材的定位本来就是针对非专业领域的学生!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不就够了么!至于那些结论如何推导的,这是宋同学你这种业内人士去做的啊!“但是传入内地依然被奉为神作......”这点你说得对,但这个锅不应该由曼昆来背啊!"误人子弟"的是国内的高校及相关老师啊!!!客户没按说明书而胡乱使用这套工具,所以这套工具不靠谱?这是你的逻辑么?"用曼昆教材的学生,自学博弈论的话,直接歇菜"这点就更搞笑了,它的本来的定位就门外汉入门级教材,谁TMD妄图通过它学习博弈论,那是TA自身的智商有问题!按你的逻辑,我觉得高中数学课本都很菜,因为我无法从中学到微积分神马的!!!
过誉了吗?确实是的。这本书在国外正如楼上很多人所说,主要是非经济专业的经济学课用的。国内不太有这个需求(虽然我个人强烈同意经济学应该作为通修课)。给经管专业的人学,这本书确实太浅了,而且有“复杂理论简单化”的问题。“复杂理论简单化”其实本来没什么不好,牛顿力学也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是大家还是会学。但一来在经济学领域,曼昆里面初级经济学的东西有些过于简化,导致几乎不能拿出来用,只能用来帮助建立一些基本概念,这对经管专业的人显然是不够的(相比之下牛顿力学起码在地球上的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对的),而与其学了错的在马上推倒重来,还不如直接学更正确的。就经济学专业入门来讲,甚至高鸿业那本我觉得都比曼昆的那本好,起码有比较多的数理模型。虽然我并不觉得国内经济学只强调数理,却不强调经济假设和价值判断非常错误就好像无本只木,但这方面曼昆的书好像也不怎么样。而如果纯粹是为了兴趣,那还不如看怪诞行为学,魔鬼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这类书有意思,启发性也不见得比曼昆那本差。其实即便是在曼昆这本比较适合的”作为通修课教材“这个用途来讲,曼昆这本书出来已经13年,期间有很多新编的教材,理论解释的更易懂,例子也更有趣更有实际意义的也很多。美国很多大学通修课现在也不用这本教材了。但这绝对不是说这本书差,非经济专业的人自己想自学经济学,或者如果有一天用它来替代高中的政治经济学课本,都很合适。这本书虽然不见得是最好的,但看他一不会误了,二还能有收获,在国内很容易买到而且中译本也不错(这个很重要,很多更好的书并没有好的中译本)大众的选择虽然往往不是最对的,但一般都还可以接受,在经济学教材这件事上似乎也是如此
你会说《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过誉了么?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入门版自学教材罢了,浅显但绝不浅薄。
这个问题似乎最近重新热门起来,而且论调似乎一边倒——曼昆的书是入门级的,因此不需要太严谨。我不明白入门与严谨为何是两个对立的指标,入门就不能严谨,严谨就不能显浅么?是谁定的呢?我只听说过大牛都在说深入浅出才是真功夫。物理学家费曼在他自传中,谈及一次评审小学教材时,气到”火山爆发“了,那些话很适合拿来这里,火山爆发的原因是那些书都太糟了。它们全都是败絮其中,急就章印出来的。有时候他们想力求严谨些,却用了些“差不多”正确的例子(像用路上车子来介绍“集” 的观念),然而其实那牵涉到许多蛮奥妙的想法。此外,定义不够精确,所有东西都有点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他们根本不够聪明,而且不知道什么叫“严谨”。他们都在骗人,都在教一些连自己也搞不懂的东西;而事实上,这些东西对那些小孩来说,学来也没什么用。可见小学教材放低对”严谨“的要求,也是不待见的,更不论是大学教材了。========================================================================是否过誉不敢评论,因为不清楚现时“誉”到什么地步。我只想吐槽里面所说的十条原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书中只是列出这十条原理,且不说全书的道理如何通过这十条定理推导出来的逻辑,单看这十条原理看着感觉不对路。为免翻译问题,把中英文都全列出来: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1 People face tradeoffs 这只是一个很不清晰的描述,无论tradeoffs译为交易还是取舍,面临(face)又是一个什么状态呢?什么人面临权衡取舍呢?是某一部分人还是所有人,每一个都不例外?既不能用来判断对错,说没说清楚原因。完全不能证伪,如发现有人不能取舍(如奴隶),或者无需要做取舍(如恶霸),也不能说这句话错。就像物理说,物体总是面临碰撞,有实际意义么?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这只不过是一个定义,似乎要把成本定义为机会成本,以区别于会计成本(具体区别,可看评论中
的举例),但还是未说清楚。所放弃的东西是否由他本人所拥有呢?如某人用2元买了一支笔,放弃了买彩票的机会,又或者2元本打算作为慈善赠与乞丐的,这成本应该怎样计算?就好像物理学定义动能为一个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状态所做的功,不能说错,感觉未说清楚,如作为物理学基本原理,更没什么意义。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同样表述不清晰。是否理性人只考虑边际量,不考虑其他量?或者考虑边际量的才可称为理性人?是否理性人绝对比非理性人好?股票市场中,整天盯着价格变动的人,未见得有多理性,相反巴菲特对边际价格看得很轻。 提出principle的定义:a comprehensive and fundamental law, doctrine, or assumption,包含了assumption, 因此以下下划线部分吐槽有误,请忽略。如果说理性人只是经济学家所虚拟出来的某一类人,如真实生活无什么关系,那这条定律也只能在虚拟世界发生作用,那只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假设,放在十大原理中干什么?正如物理学书上说:质点没有体积。没有问题,仅仅作为研究问题简化的手段而已。但如果转头说这是基本定律,肯定要掀桌子了。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一句说了等于没说的废话。人们会对激励做出什么反应呢?是否正向激励做出的,必然是正向反应?还是相反?没有任何动作是否也是一种反应呢?不能从这句话推导出什么结果,也不能通过这句话作出任何的判断。是否没有激励,就必然没有某种反应?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终于有一句像样的判断了。但这句话对吗?既然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为什么这么多公司破产?为什么政府要禁止毒品交易?股票市场中交易得越多的人是否越赚钱?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通常是指什么情况呢?在什么情况下它是一种好方法,什么情况下不是?是否相对于其他状况都好?能否说,自给自足通常也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政府通常往往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换成物理学的说法: 杠杆通常是撬动物体的好方法。作为定律有意义么?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同上,有时是指什么情况下呢?在什么前提下会改善,在什么前提下不能改善,反而会令改差?如把这句换成“垄断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也是对的,为何不列出来呢?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又见一个像样的论断了。但为何中国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这么高,大部分人生活水平还不如希腊冰岛这些懒散的国家呢?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多少货币才算是过多呢?假如政府一直限制货币供应量,在某个月突然放宽到正常水平,但又不达到“过多”界限,物价是否会上升呢?物价上升是否与货币量成正比呢?还是正比的N次方?(传说中的乘数效应)是否发行货币的量保持在一定值,物价就没可能上升呢?如果物理学说,观察到力可以让物体静止变运动,但发觉似乎力太小时物体是动不了的,也搞不清楚摩擦力是什么,只能说施力过大时物体会让物体从静止变运动,有意义么?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同样是face,同样是tradeoff,应该是把原理一实例化了吧,相比起来算是有些信息量了。但这是否必然规律呢?如何解释滞胀这种现象呢?克林顿时期创出100多月的低通胀低失业率又如何说呢?如果说face不是指所有时间都会碰到,那前提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十条原理,都是说得十分模糊。原理一、三、四、六、七都是描述性质的,泛泛而谈。原理二只是一条定义。真正有论断的是原理五、八、九、十。不幸的是,第九条说得不清晰,而其余各条都很容易找到反例。最关键的是:没有一条可以用来作为经济活动的参考。但这十条,居然是现今最流行的经济学本科教科书中,最基本的十条原理。
观点:确实被过誉了,没有必要捧为神作,只能当作普通读物看看。适读对象:完全没有经济知识的人群。(但凡你学过经济,无论是大专本科自考,还是随便浏览过,都不要再看这本,直接看高层次的)原因:1、知识普及性的教材,蜻蜓点水。我是在学习了金融学、消费经济学、国贸什么的之后,看的《经济学原理》第5版,之前没看过什么经济学教材,本科也不是学经济的,最多也是看看财经类节目,多少了解点。在网上看到好多人都推荐,买来学习,读的过程中感觉讲解语言等有点太过过儿戏,不够正式也不够深入,完全没有金融学相关篇章深刻。这或许是在中国受惯了灌输式教育的我,没法感受米国精髓吧。上下册读完,也不是说没有领悟,只能说体系化的了解了经济学是干什么的,深度完全不够。2、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作祟相比国内院校大学本科的教材(名牌大学的教材,现在杂七杂八的砖家叫兽都在乱出书),这本书内涵完全不够。但国人总以为西方对经济学研究久远深入,他们的教材应该比国内的好,尤其是米国佬的。这一心态在其他方面也完全展示出来了,比如其他一些书籍,国内总喜欢翻译过来,然后以神马原版什么看不懂的外国叫兽来做宣传,最初那些崇洋媚外者先宣传推举,之后三人成虎,舆论胜过理智,铺张开来,形成了被推崇为神作的书籍。其实就是心理作祟,完全不值。3、当代人轻浮,喜欢“浅显易懂”说白了,就是当代人太懒惰,不求甚解。几个人看过经文?先读读金刚经吧。国内教材与国内的教育制度风格造就了人们的思维,有些人不喜欢那种一本正经、严格规矩的文语风格;国内教材大多喜欢一句话就像给你讲清一二,还不想多解释,也许这就是“精辟简练”,有点八股味。当他们遇到比较轻飘飘又能不在深入探索深入思考的书时,这部分人就觉得豁然开朗,身心轻松,浅显易读。说句不中听的,浅、显的东西能不易读吗?佛经精髓智慧多么博大精深,又如中国古诗(不是说要咬文嚼字)。多数人不去深度研究,只求略知一二,他们去看教程、专著、研究论文,那就是都经书啊,对他们就是煎熬。不求甚解,总想一层层向前,读了经济学原理再去读中高级宏、微观(很多人也读不到这层次就出去吆喝自卖了)。
最近利用地铁上下班的时间,看了一遍《经济学原理》。(上下班时间超长,大概四个小时左右。。。),想在这里谈一下自己作为非经济专业,对经济学一知半解的读者的感受。 1. 作为英文读物,阅读难度不算太大。生僻词相对较少,句式也不算复杂。结合多看的查词功能,阅读时并没遇到太大障碍。当然, 作者用词规范,论述清晰(至少在我等菜鸟看来), 读过以后,感觉对阅读写作能力会有一定提高。 2. 之前看大概十章左右的《国富论》,感觉就很难继续读下去。这可能是因为年代比较久远,用词与现在的语言有一定差别,不了解当时英国历史环境,使用的事例也不好理解。 3. 相比之下,曼昆的书比较贴近现在。不少事例都是2000以后发生的。分析结论也可以与现实进行对照。 4. 从这本书了解不少经济学的概念,也获知了不少经济学结论(虽然很多看起来显而易见),列举一些印象较深的: * 机会成本 * 相对优势 * 交易能够使得双方获利 * 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很显而易见的结论,但是在知乎一些问题里发现,一些人依然会从成本来考虑价格。 * 价格弹性 * 价格歧视 * 一个国家的生活标准取决于它生产商品与服务的能力(即GDP) 5. 数学内容极少,比加减乘除更难的几乎没有。总的来说,这本书很适合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入门,也是大家理解现今经济现象的很好的参考资料,通过它学习英语也很不错。但是想深入学习,肯定还是有另外一大堆资料需要看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