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讳被称作“少数民族”,我是蒙古族歌手,我不是少数民族,我父母都是蒙古族歌手。我的祖先叫孛儿只斤阿里不哥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我们在看一些娱乐节目的时候,少数民族(蒙古族)的歌为什么总是用意大利歌词来显示?
很多少数民族歌词都用意大利词来表示!
09-12-06 & 发布
蒙古族节日主要是春节、祭俄博、那达慕大会、十月二十五日灯节、成吉思汗纪念日和鲁班节。 大年(汉族人的春节)是青海蒙古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前男子出外置办年货,妇女则准备食物,家家一片忙碌。这时如果谁家有困难,邻近的人们都去相助,决不坐视。年三十,人必须回家,换上新衣,祭天敬地,然后合家欢聚,吃手抓羊肉、饮酒,吃饺子。初一大早,男女盛装,男子先要到父母家和邻近年纪最高的人家里拜年,后挨家拜年问好。小辈给长辈拜年,要叩头并献哈达,长者接哈达,将哈达转个个回赠,接受时必须将哈达触额,然后起立。平辈则手执哈达,相互祝贺。初二居家不外出。初三起,男女老少相互拜年,请友邻民吃“年茶”。敬客用奶茶、酒和油炸饼、糕点、烩菜、饺子等,不吃手抓肉。如客人饭饱或有意推辞,不递还饭碗时,主人用勺子盛饭敬上。这叫勺子饭,客人到这时候,只好将碗送出。年轻人或平辈如此相戏,饶有兴味。草原上的大年,直到正月十五始止。 “祭俄博”,一般都在七月中旬。它是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会上,除了请活佛、喇嘛念经,祭祀山神,祈祷人畜平安外,还要进行骞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过去,青海湖一带的蒙古族还要举行盛大的“祭海”活动,届时,要将三牲(整牛、羊、猪)供在桌上,然后宣读祭文。礼毕后,大家争相抢割献祭的牛羊肉,以先得、多得为吉祥,谓之“抢宴”。会上还举行跑马、射击等比赛。 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群众把举行“那达慕”大会的日子看作是盛大节日,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传统的那达慕大会,时间一般在牲畜肥壮的秋天。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这一天,蒙古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乘车骑马,参加或观赏赛马、摔跤、射箭、歌舞等活动。辽宁的蒙古族,平日穿着同汉族一样,都是制服和便服,待到“那达慕”或其他节日时,则着蒙古族长袍。他们爱好红、黄、蓝颜色的装束,肩领、前襟镶上五色彩条,腰间系条红绿绸布腰带,脚上穿上高统靴。腰带上通常挂着带鞘的刀、鼻烟盒和火镰。“那达慕”大会上表演富有民族风格的歌舞。蒙古族能歌善舞,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被誉为“民歌之乡”,歌手数以百计,能编能唱。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好来宝、笑喀(相声)、岱日勒其(对口唱)、马头琴演奏和马刀舞、盅碗舞等等,一直传承不衰。“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人们还可在茶摊、饭馆喝到酥油奶茶,吃到“全羊”佳肴。平日,居住在辽宁的蒙古族的食品以粮食、蔬菜为主,只有在“那达慕”这样的节日,才能吃到蒙古族的丰富传统菜肴。 蒙古族成吉思汗纪念日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逝世、葬地、灵柩的迁移也有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尽管由于秘葬,今天的成吉思汗陵未必就是真正安放这位伟人的地方,但几百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每逢农历三月十七日,蒙古族众多的拜谒者便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他们来到成吉思汗陵,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澍白的哈 明亮的蜡烛 芬芳的香炷 乳黄的酥油 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无尽的思念。这时候,整个陵园香烟缭绕,弭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氛。成吉思汗陵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每年的纪念活动也格外隆重。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 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 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 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 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 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 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 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 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 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 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 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节日习俗 蒙古族的节庆日是比较多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都是 他们欢庆的佳节。由于和其它兄弟民族交错杂的缘故,其他兄 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在蒙古族产生了深刻影响。六月二十四 日,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欢庆的盛大的火把节,而云南蒙古族 现在也喜欢这个节日。他们在这天要到田里祭祀“地母”,求 其保佑五谷丰登;儿童们要栓五色线,用以避除灾病;年轻人则在夜间高擎火把,嘻戏歌舞。 云南的蒙古族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的时候,先由男 青年作为先导,他怀抱四弦琴,边奏边舞;然后男女青年分为 两行,或者是摆成贺圆形,或者是互相穿插,队形多变,又歌 又舞,歌舞雄浑刚健,活泼观,音乐节拍和舞蹈动作配合默 契,颇具民族风味。 云南的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他们的很多人会唱与蒙古相 近的古典散曲。这种散曲的歌词是即兴之作。散曲的唱法,一 般是由一个善歌者率先领唱;然后男女用对歌形式唱答,形式 活泼,内容多是表达咒骂过去,向往未未来的思想感情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蒙古族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对亚欧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全球蒙古民族共约有82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约240万)、俄罗斯(约70万)三个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民族总人口目前正在接近或超越500万。主要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现有蒙古族人口约达到380万;其余多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和布赛尔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也有一部分聚居或散居于云南、河北、北京等省市。
蒙古族-历史
蒙古族自称“蒙古”(mon-gol),其意可解为“永恒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于唐代;蒙古族一般还被称为“马背民族”。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剌、蔑儿乞、斡亦剌、克烈、汪古诸部等。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经过多次征战终于完成了蒙古地区诸部的统一大业。1206年春,铁木真召集贵族及诸那颜(官员)在鄂嫩河源举行“忽里勒台”(大会),建九脚白旄纛,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立了“伊克•蒙高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从此,蒙古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群雄林立、互相争伐的局面得以结束,近百个大小不一各有名号的诸部都统一在大蒙古国的旌纛之下,按照统一的法律和军事行政机构组合起来。这样,“蒙古”也由一个部落的称谓变成蒙古高原各部落的总称,形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从北方高原崛起的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统帅之下,奇迹般地用当初的20万铁骑,在20年之内,东征西讨,连通了亚欧大陆。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曾一度统辖泱泱3,000万平方千米内的720个民族。蒙古人的远征虽然起初有雪耻的动因,可随即由于连带作用一发而不可收,给被征服地区带去了巨大灾难。但是在另一方面,用当时最快的信息连络系统--四通八达的驿站制度给世界带来了快捷方式,使文化传播与经济往来空前大流通,甚至创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区;人才的广泛流动和相对自由的施政气氛,又使大片地区的繁荣景象延续多年。
成吉思汗《大札撒》曾曰:“让道路永远畅通无阻,让天空永远湛蓝;让水源永远清澈……让长生天之下的一切生物各享其安…”成吉思汗以其在“长生天”之下实现“大一统”的动机,第一次大规模地缩小了地球,可谓启蒙了现行的信息时代。因而当人类的又一个新千年临近结束之际,美国最有影响的媒体《华盛顿邮报》将成吉思汗评为“千年风云人物第一人”。
蒙古人除在中原建立大元朝(年),奠定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版图之外,还曾建立钦察汗国(1242年建,也称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诸公国长达240年)、伊利汗国(也称伊儿汗国,年统辖波斯地区)、察合台汗国(年统治河中地区)和窝阔台汗国(1225年建,居今新疆西部地区,后并入察合台汗国)以及帖木儿帝国(1501年被昔班帝国取代,统治中亚地区100余年)、昔班帝国(13世纪中叶由昔班所建立的的蓝帐汗国经数度起落演变之后,最终成为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及蒙兀儿帝国(也称“蒙兀儿斯坦”。存在于15-16世纪,大致辖天山以西包括巴尔喀什湖及其以东以南地区),当然还包括与明朝始终对峙的北元蒙古诸部--包括漠南蒙古(鞑靼)部、漠北喀尔喀部、西部卫拉特(也称“瓦剌”、厄鲁特、“卡尔梅克”等)蒙古联盟及其18世纪中叶被清朝军队征服的准噶尔汗国等等。更不可思议的是,帖木儿后裔巴布尔1526年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莫卧儿亦为“蒙古”谐音之译),长期统治印度,直到1858年才告结束(请参考:《蒙古族通史》)虽然,蒙古人的总体势力早在16世纪就已经大为衰落,但蒙古人的豪爽风格和骁勇善战的个性依然在后来的历史阶段时常显现。如在鸦片战争中,驻防东南沿海要地的蒙古八旗官兵表现异常壮烈。1840年9月,在定海战役中,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总督指挥定海三总兵5,000余人,同3万英国侵略军血战6天6夜,痛歼英军1,000多人;1841年10月,裕谦在镇海守卫战中拼死抵抗到最后,力竭而殉职,举国肃然。日,在乍浦抗战中,满、蒙、汉各族爱国官兵共牺牲696人。7月21日,英军约15,000人,组成四旅分兵三路进攻镇江城。在很多外省援兵逃走的危机下,驻防镇江满蒙八旗官兵和绿营兵1,100多人在副都统海龄指挥下,拼死抵抗。英军从西门攻入城内后,八旗官兵进行激烈的巷战。满蒙旗兵伤亡殆尽,其有未死者,均“引刀自刎”,“其坚贞不屈,殊可风也”( 《中西纪事》 );最后,海龄举火自焚,“全家自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5)。1858年6月,满、蒙、汉各族八旗官兵,在清军统帅僧格林沁临阵指挥下,打沉敌舰5只,打伤6只,打死打伤英国侵略军1,578人,法军14人,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战役的胜利。1860年 8月3日,英法侵略军在进犯塘沽的战斗中,遭遇蒙古骑兵的迎头痛击,只得截回;8月12日拂晓,联军由北塘出兵万余人,分为两路攻扑新河、军粮城;其主力带炮车数十辆,中途又分左、右两翼扑向新河。驻新河的蒙古骑兵"不及二千名,仍分两路迎敌",冒着敌军的炮火英勇奋战,“毙贼多名”( 《第二次鸦片战争》 四)。8月14日凌晨,英法联军扑向塘沽,枪炮连环,相持很久。据僧格林沁奏报:“该夷炮车二百余辆,夷人五六千名,实系众寡不敌,然亦毙贼无数。我兵每发一炮,该夷成行倒毙,余贼不顾尸身,仍向前进”(同上)。8月21日,英法联军万余名步兵,集中全部火力突然向大沽北岸炮台猛烈轰击,守卫“以难以描述的勇猛精神,寸土必争地进行防御”。战斗“自早晨五时至八时,炮火始终没有中断过,炮弹如雨”,但中国守军仍拼命作战。直到10时半,北岸炮台已完全失陷,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同千余名官兵,壮烈殉国。第三次大沽口战役虽然失败,然而, “鞑靼人,帝国(指清朝)的最好的军队还想抵抗并寸土不让地保卫领土”(德•巴赞古《远征中国和交趾支那》第2卷)。日(八月初七),在同英法联军的八里桥大决战中,许多蒙古官兵和满、汉等民族官兵一道,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惊天动地的英雄悲歌。僧格林沁作为总指挥,在八里桥上决战时刻,骑着马站在桥中央,命令一名身材高大的蒙古旗手,高举“僧王大旗”挥师抗击敌军。战斗从早上7时开始一直打到正午时刻,战斗无比激烈。“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吉拉尔 《法兰西和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294页)。这样的壮烈场面,历古稀有,充分而代表性地表现出了中国各族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宁死不屈的顽强意志! 至清代中期,继1636年漠南蒙古诸部最先拥推皇太极继承蒙古可汗大统,与满洲民族合盟之后,漠北喀尔喀部和西部卫拉特蒙古部也陆续归入清朝版图。亦即再度进入了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里。古老的蒙古高原得以百余年的平和生息。草原生态也得到长久的保护。虽然,蒙古人,尤其雄居大西北的蒙古诸部在被征服和被平息的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虽然清朝在沙俄压力下割让给沙俄的150余万平方千米土地,也多半属于蒙古人世代游牧的地界。1921年7月,外蒙古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1924年宣布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日,当时的中国政府在苏联压力下,同意就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举行全民投票,并于日发布国民政府公告,承认外蒙古公民投票的结果,即承认了外蒙古之独立。1962年,蒙古人民共和国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联合国。日,颁布新宪法, 将国名改为蒙古国。内蒙古人民则于日,在中国国内第一个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跨越 “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西相隔2,500多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700多千米;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接壤;西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南与河北、山西、陕西三省衔接;北与蒙古国、俄罗斯交界,边界线长达4,200千米。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全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平原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与滩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约占0.8%;而其中沙漠或半沙化地带大约又占去了10%。自治区境内主要山脉有阴山、大兴安岭、贺兰山等三大山系。全区有大小河流近1,000条,主要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四大水系;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呼伦湖、贝尔湖、达里诺尔、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查干诺尔、居延海等。在内蒙古高原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片相似的平原,那就是富饶美丽的河套-土默川平原和辽嫩平原。河套-士默川平原座落在阴山脚下,宽广舒长,肥沃平坦,田连阡陌,渠如蛛网,总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是自治区的主要商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和“塞上江南”之誉。辽嫩平原位于大兴安岭的东侧,呈扇形状分布在西辽河和嫩江流域,总面积约 5万平方千米,多为肥力甚高的黑钙士或栗钙土,水源丰富,灌溉便利,成为自治区东部“谷仓”和重要的经济作物产区。全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分布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内蒙古牧业资源丰富。草原广袤无垠,东起大兴安岭山地,西至居延海,东西跨度达2,000余千米,总面积8,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l/3,居中国五大草原之冠。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等6个著名大草原。肥美的草场孕育出几千万头(只)牛、马、羊、驴、骆驼。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驼”等优良畜种,闻名遐迩。每年有大量的活牛、活羊和毛皮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内蒙古的毛、皮、肉等畜产品产量在国内外占重要地位。丰富、优质的畜产品为自治区的毛纺、裘皮、乳品和皮革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自治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所谓广阔无垠的草原,现在只是泛指。若不是近来各方密切注意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现象并正在采取多种补救措施--那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显然会成为历史回忆。而且,蒙古族大多居住于边疆、草原、丘陵、半农半牧区以及沙漠地区。内蒙古有极其宝贵的森林资源,全区森林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3.6%,居全国第二位。木材总蓄积量达9.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森林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面积近667万公顷。在阴山、贺兰山还有大量天然次生林。对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自治区已将其列为重点自然保护区。内蒙古的农业和渔业资源也较为丰富。耕地有500多万公顷,盛产的小麦、莜麦、荞麦、高粱、大豆、玉米、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其中许多品种独具“内蒙古特色”,并进入了国际市场。还盛产苹果、梨、杏和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内蒙古有可供养殖的水面达56万公顷,主要鱼种有鲤、鲫、鲢、鳊及草鱼等几十个品种。内蒙古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宝库”。全区野生动物众多,兽类114种,鸟类362种,主要有马鹿、罕达犴、青羊、岩羊、狍子、黑熊、雪豹、貂熊、猞猁、野猪、赤狐、野驴、野骆驼、黑琴鸡、野鸡、鹌鹑、天鹅、大雁、沙鸡等。野生植物超过1,000种,其中名贵中草药材500多种,尤以“梁外甘草”、“蒙古黄芪”最为著名。还有芦荟、蒲、罗布麻、沙柳、红柳等70多种纤维用植物,是造纸、编织、制绳和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有松籽、文冠果、榛子、山杏仁等几十种油用植物;有山葡萄、山樱桃、越桔,“北国红豆”和蘑菇、木耳、发菜等几十种食用植物,以“猴头”、“口蘑”和“梁外发菜”最负盛名;此外,还有百合类,石蒜类等50多中在印染和淀粉工业中有重要用途的淀粉类植物和柠条、沙蒿、酸刺、碱茅、马兰等几十种在固沙、治碱和环境保护中有独特用途的野生植物。内蒙古的地下是一个巨大的矿物宝库。据地质部门探明,在全区发现的各种矿床矿点达6,000多处,矿藏种类达70余种。目前已开采的近600处。在这些矿藏中,尤以稀土、铌、煤、天然气、盐、碱及优质建材原料等矿藏储量巨大。煤田遍布全区,大都具有煤层深厚、地质构造简单、品质优良、品种齐全等特点,总储量在2,000亿吨以上,就目前资料看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储量在50-100亿吨以上的大煤田有:东胜、准格尔、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等15处。鄂尔多斯古盆地和二连盆地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前景光明。众多的盐碱湖内,盛产盐、碱、芒硝。已探明碱的储量居全国首位。芒硝的储量也很大。还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云母、蛭石、石英、石膏、冰洲石、硅砂、石墨、石棉以及大理石、水晶石等非金属矿藏。其中蛭石矿是目前国内的惟一产地,硅砂中的铸形硅砂储量居全国首位。自治区的有色金属矿藏也相当丰富。在现代冶金、航天、电子工业上有重要用途的宝贵金属铌储量居全国首位,铬、铅居全国第二位,锌居全国第三位,硫铁居全国第六位。稀土的储量更是得天独厚,不但囊括了全国稀土储量的90%以上,而且比世界其它地区已探明的稀土储量的总和还多好几倍。坐落在阴山山麓的白云鄂博不仅蕴藏着中国最富、最珍贵的铌、稀土矿,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硫铁矿。此外,自治区的金、银、铜、钨、锰、钼等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储量,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于日,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东邻甘肃、青海;南倚昆仑山与西藏相接;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全州行政面积为482665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州。"巴音郭楞"系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的流域"。巴州现辖八县一市,即轮台、尉犁、若羌、且末、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县和库尔勒市。自治州首府设在库尔勒市。巴州有4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50万人,占总人口的45%以上,其中蒙古族人口约4.5万人。巴州地域辽阔,各类资源非常丰富。有野生动物70多种,鸟类264种;野生植物主要有芦苇、甘草、紫草、羌活、党参、雪莲、罗布麻、麻黄等。塔里木盆地是中国石油资源储量超过100亿吨的三大盆地之一,约二分之一在巴州境内。天然气储量也很大。巴州境内蕴藏着钾盐、石棉、蛭石、玉石、煤炭、花岗岩、红柱石、金、铁、铜、锰、石灰石、菱镁矿等矿产54种。罗布泊是一个超大型的钾盐矿,储量近3亿吨,占全国已探明总储量的54%;尉犁县蛭石储量1亿多吨,占全国储量的92%;若羌县石棉储量6,334万吨,占全国的30%。且末昆仑山区是名扬中外的昆仑玉主产地。巴州拥有草场面积1.6亿亩。巴州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十分适宜粮食、棉花、瓜果等农林作物生长,孕育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库尔勒香梨”驰名中外。巴州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州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48种,具备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70%,新疆的85%。天山、昆仑山区、大漠、大湖、大草原、大戈壁孕育出众多的自然景观。巴州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铁门关、楼兰古城遗址、锡克沁千佛洞、米兰遗址等。近年来,环博斯腾湖旅游、沙漠旅游等活动开始热起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州政府所在地为博乐市。全州共有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30%以上。博州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东西长315千米,南北宽125千米,总面积为2.7万平方千米。东部与塔城地区相连,南部与伊犁地区相依,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385千米。气温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世外之灵壤”。 境内有全国第二大陆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州可耕地面积300余万亩,已耕地184.86万亩(包括农五师),草场面积2555.85万亩。地形由东向西呈坡形逐渐增高,适宜棉花、枸杞、小麦、玉米、水稻、油葵、甘草、麻黄、烟草、甜菜、葡萄、各种瓜果等多种作物生长。林地总??芒硝、花岗岩、石灰石、钨、锡、铂、钼近40种矿产资源。州境内有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和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万多公顷。著名旅游景点有赛里木湖、哈布图哈怪石峪、博格达尔温泉、哈日图热格森林公园以及夏尔希里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63年(原包括哈萨克族,后迁新疆;1985年确立现名),因在青海湖以西故称"海西"。北邻甘肃省酒泉地区,西接新疆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南与青海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相连,东与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毗邻。全州东西长837千米,南北宽486千米,总面积32.58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州域主体为举世闻名的柴达木盆地。境内的主要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州所在地为德令哈市,“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辽阔的金色原野”。蒙古民族原先信仰萨满教。13世纪初叶,喇嘛教(藏传佛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现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信教的群众基本上信仰喇嘛教;民间还保留有古代萨满教的许多成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是一种很便于书写的拼音文字,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艺术文化生活非常丰富。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其民歌体裁有长、短调之分。长调腔长词少,悠扬嘹亮,流传于牧区;短调则节奏规则,节拍固定,多流传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马步最具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豪爽气质。经典的蒙古族传统舞蹈大致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传统乐器主要有马头琴、“雅托噶”(“蒙古筝”)、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战鼓等。非常爱马的蒙古人对马头琴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马头琴旋律低沉而又悠扬,低音马头琴音色接近大提琴。蒙古族曲艺有“好来宝”(说唱艺术)、“乌利格尔”(一称“蒙古说书”)和蒙古剧等多种。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蒙古袍一般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腰带多用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蒙古族的饮食非常讲究,品种多样。炒米、奶茶以及奶油、奶皮、奶酪和酸奶子等是蒙古族牧民最有特色的日常食品。当然还有著名的手扒肉和全羊席。蒙古民族颇注重饮食的文化气氛,歌舞常伴,隆重场合还要朗诵专门的祝词或赞歌。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马奶酒味道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如果你到草原做客,需要特别提防的可能是姑娘们的敬酒歌,即便平时滴酒不沾的人也可能经不住诱惑酩酊大醉。蒙古包、勒勒车和配有精美马鞍的骏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勒勒车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轮大、车身小,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运输。过去,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伍缓缓远行,显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风情。现在,许多牧民都已经定居,住着宽大的砖瓦房,购有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蒙古族婚礼热闹非凡。娶亲时新郎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到女方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遭。到新郎家,新娘、新郎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延续两三天。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献哈达、敬鼻烟壶是他们比较正规的见面礼俗。拜佛、祭祀、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蒙古民族禁忌很多。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忌蹬门槛。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水忌。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赃物脏物。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奶忌。奶食品为“查干乙得”(白食),不得浪费和抛洒,连洗奶桶的水也不许倒在人行道上。牧民除牛羊肉外,一般不吃别的动物肉,凡产奶的牛羊也几乎不杀。蒙古人还忌年小者摸其头,忌虐待牲畜。忌在住地、牲口圈附近方便,垃圾也不能乱倒,且得远离住所。还有如放置马鞍时鞍头必须朝北等许多传统禁忌。除祭敖包外,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一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个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白节”(时间和汉族的春节一样)、祭敖包、那达慕、马奶节等。“白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正月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初一开始,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那达慕(蒙古语,意即娱乐)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集会形式,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当代那达慕大会,除进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这三项男子竞技赛外,还增添了马球、马术、田径、电影、图片展、乌兰牧骑演出等新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活动等。那达慕大会多半在夏秋之交举行。 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医学家等。现在,蒙古族在国内文化传播和艺术创作等领域依然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新疆少数民族—塔吉克族 我国的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人口数为41028。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也使用雏吾尔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部。境内群山耸立,南有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有海拔7546米的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终年积雪,冰川高悬,险峻奇丽,仪态万千。雪岭冰峰之下的河流两岸谷地,既有连绵成片的草原,也有可供稼穑的土地。自强不息的塔吉克人民就生活在这里。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吉克族人口虽少,却历史文化悠久。“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据民间传说,该词的原意为“王冠”。据考古发现,在公元前若干世纪,这些操东部伊朗语的部落,就已分布在我国新疆南部地区,其中分布在帕米高原东部的部分,就是我国塔吉克族的先民。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管辖。塔什库尔干地区属于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咽喉。塔吉克族先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熏陶。并发展自己。公元2——3世纪,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蝎盘陀国,竭盘陀人是中国塔吉克族的远祖。在3——4世纪,他们已发展了,灌溉农业,过半农半牧生活。蝎盘陀国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小乘佛教为国教。唐朝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开元(713~741)中,在此设“葱岭守捉”戍所。公元8世纪,蝎盘陀国消亡。公元9——1 6世纪,塔什库尔干地区先后受吐蕃、喀拉汗王朝、西辽、蒙古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的管辖。特别是从10世纪开始传入喀拉汗王朝境内的伊斯兰教,对塔吉克人的影响强烈,以致后来成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明朝后期,在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塔。从1 7世纪后期到l 9世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库尔,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17世纪中叶,清朝统一全国,对塔什库尔干,沿用元朝的名称“色勒库尔”,建置色勒库尔回庄,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管辖。清代的建置,大大加强了塔吉克族地区同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社会经济】
  清代以前,塔吉克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较绶慢。17世纪末,统治色勒库尔的嵌族、头人强迫塔吉克族人民缴纳赋税,服无偿劳役,宗教势力与封建势力合为一体,剥削甚重。由于缺乏铁器,长期使用帕米尔特有的野羊犄角犁地,生产水平低下。直至清初色勒库尔地区与u符什、叶尔羌等的商品交换逐渐展开后,粮食、棉布、铁器才输入塔吉克地区。在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帮助下,塔吉克族在耕作方法,兴修水利,畜产品加工,繁殖牦牛、大尾羊等技术方面,才有了比较快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聚居在蒲犁的塔吉克族,畜牧业占主要地位,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生活,春播以后上山放牧,秋季回村收获过冬。当时的塔吉克牧区基本上处于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牲畜大量集中在少数牧主和富裕户手中,牧主雇佣牧工进行剥削,一部分牧主和富裕牧户把牲畜交给贫苦牧民代牧,进行封建的分成制剥削。分布在莎车等县农村的塔吉克族居民定居务农。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泽普县一户塔吉克族地主占地多达4500亩。在这一地区“伙种”是主要剥削形式,地主将土地拨给“邻居农民”耕种,收获时先由地主扣除种子和耕牛等费用,然后双方对分。田赋归农民负担,同时农民还必须以60%左右的劳动日到地主直接经营的土地上服劳役,他们的家属也要为地主无偿从事各种家务劳动。
  1949年塔吉克族地区获得和平解放。1954年成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同年,在南疆成立了莎车县札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农牧区在1958年春基本上完成合作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塔吉克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援,获得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成倍增长。农业生产由于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工业从无到有,创建了许多小型工厂企业。新建的水力发电站,照亮了山城塔什库尔干。帕米尔高原千山万壑,过去交通非常不便,1957年国家投资兴修自喀什一塔什库尔干的公路。已实现乡乡通邮路。过去,古老的塔什库尔干城堡仅有很少一些小土屋,现在帕米尔高原上兴建了机关、学校、医院、商店、银行、邮局、俱乐部等,以及成片的宿舍区。1949年以前·塔吉克族89%是文盲,现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已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并建立了中学多所,不少塔吉克族青年到喀什、乌鲁木齐和北京等地升入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深造。过去塔吉克族中没有任何医药设施和医生,疾病蔓延,人口锐减;现在县有医院,各乡有常驻医生,各村有保健站,并经常有巡回医疗队深入牧场、山村为牧民防治疾病。塔吉克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
【文化艺术】
  塔吉克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过去,没有文字,靠口头传送。著名的诗歌《雄鹰》、《白鹰》、《聪明的宝石》、《各式各样的》和《利可司尔水鸟》,总称“玛卡木”,是诗歌的代表作。传说《慕土塔格山》和《大同人的祖先》生动感人。塔吉克族能歌善舞,音乐有弹唱曲、歌舞曲、叼羊曲、哀悼曲、情歌和宗教歌曲等。特有的乐器为纳依(鹰翅骨制的短笛)、巴朗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和热瓦甫(弹拨的六弦琴)。舞蹈大都为双人舞,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塔吉克族还有独特的戏剧艺术,分歌舞剧和话剧两种。语言生动幽默,动作滑稽,寓意深刻。歌舞剧《老少夫妻》一剧很有名。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塔吉克的工艺美术有刺绣、编织和补花等。
【风俗礼仪】
  住户大多是家长制大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堂、表亲联姻较普遍,盛行早婚。现在大多执行《婚烟法》的规定。
  塔吉克族人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其礼节质朴、亲切。男子相见,互相握手或互吻手背。妇女相见,长辈吻幼辈的眼或前额,幼辈吻长辈的手心,平辈互吻面颊和嘴唇。男女同辈相见,女方吻男方的手心或握手。子女与父母相见,要吻父母手心,以示敬重。家庭中最热情的礼节是拥抱。
  塔吉克族民风淳朴、敦厚,社会道德高尚,凡到过塔什库尔干的人,都会为这里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族和睦,社会安定而惊叹不已。在当今社会,它确实堪称一奇!
  由于宗教关系,塔吉克族的饮食方面有一些禁忌。禁食没有经过宰杀而死亡的动物,禁食猪、马、驴、熊、狼、狐、狗、猫、兔和旱獭等动物的肉,以及一切动物的血。忌看羊产羔。交谈时忌脱帽。
  他们对粮食和食盐特别珍惜,对用脚踩食盐和食品的人,被认为是罪人。见到盐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拣起来放在高处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
  他们对牲畜特别爱惜,禁止用脚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骑马穿过羊群或接近羊圈,并忌讳羊在产羔时去观看。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不出售牲畜,这两日也不偿还别人的债务,所以这两天他们也不去讨债,别人也不来买畜或还债。
  如果骑马到塔吉克族人家作客,不能在门口下马,更忌讳快马到门口下马,这意味着报丧或有其它什么不吉利的消息。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
  服饰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一般戴黑绒,圆高统帽;女子戴圆顶绣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后帘。出门时.帽外加披方形大头巾,多为白色,新嫁娘用红色,小姑娘也有用黄色的。男女都穿红色长统尖头软底皮靴。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衬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蓝色无领对襟长大衣,腰系一根腰带,右侧挂一把小刀。脚蹬野公羊皮长筒靴。头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绒作面的圆形卷边高统帽。身跨骏马,往来奔驰于草原、雪山间和白云下,显得十分威武、潇洒。塔吉克妇女的装束鲜艳夺目,更具魅力。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筒形绣花棉帽。帽的后部较长,可遮住双耳和后颈。青年妇女的帽子上镶有很多饰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缀有一排色彩华丽、熠熠闪光的珠子和银链,配以耳环、各种宝石项链和称为“阿勒卡”的圆形银胸饰,显得娇美、艳丽,楚楚动人。当她们外出时,帽子外要披一条数米长的红、黄或白色大头巾。
  最佳食品为抓肉;牛奶煮米饭和牛奶煮烤饼。塔吉克族饮食的内容和制作方法反映了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需要和民族特点。牧区的饮食以奶制品、面食和肉为主;农业区则以面食为主,奶和肉食为辅。面食主要是用小麦、大麦、玉米、豆子等面做成的馕。他们的饮食品种较多,具有特色的食物有:奶粥、奶面片、奶面糊、酥油面糊、酥油奶糊、酥油青稞馕、酥油浇馕、抓肉、抓饭、奶酪、奶干、奶茶等很多。
  牧民在村中有固定住宅,一般为土木结构平顶屋。屋内不分间,四周筑有土台为坐卧起居之地。在牧场上使用简陋的矮土屋。四壁无窗。靠屋顶的天窗透光、通风。室内不分间,全家男女老少饮食起居都集于一室。室内四周为土台,上铺毡毯,以供坐卧。在夏秋放牧季节,少数牧民使用毡房。
  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厚而结实。顶部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通风透光。在院墙以内最大的住屋称为“赛然衣”,另有牲畜棚圈和厨房,有的还有客房和库房。由于高原多风雪,室内虽比较宽敞,但较低矮,四周筑土炕,长辈、客人和晚辈分侧而居,土炕上铺毛毡以供坐卧。炉灶在大门对侧,灶后另有小间储藏室,存放油、肉、干果和粮食。牧民夏季上山放牧,多住毡房,或在牧场筑土屋。
【宗教信仰】
  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斋,不朝觐。一般群众仅在节日礼拜。宗教首领称“依禅”。各户教徒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世袭的继承者。
  鹰与塔吉克族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塔吉克人的民间舞蹈名之曰“鹰舞”,其基本动作完全是模仿鹰的动作。最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乐器是鹰笛,这是由鹰的翅骨制成的。塔吉克族人中广泛流传着有着鹰的各种传说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鹰总是与塔吉克人生死与共,息息相关,在危难关头,鹰总是挺身而出,牺牲自己,为民众创造幸福。在一般塔吉克族人的观念中,鹰也是勇敢、正义、忠贞、纯洁的象征。可以推测,鹰是塔吉克族先民崇拜过的动物图腾,现在塔吉克文化中与鹰有关的这些文化现象正是远古塔吉克族先民鹰图腾崇拜的遗存。
  塔吉克族宗教界的著名人士认为,我国塔吉克族在公元10世纪即信仰伊斯兰教,塔吉克族是我国唯一的信仰伊斯玛仪教派的民族。
  民族和宗教的节日有古尔邦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巴罗提节、肉孜节、台合木兹瓦目脱节(播种节)、兹完尔节(引水节)等。塔吉克族的节日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时间在每年青草就要萌芽的公历3月。家家大搞卫生清洁工作。一清早,由小孩牵一黄牛到屋内绕行一圈。主人向牛背撒面粉,喂少许饼后牵出。接着,全家鱼贯而入。然后互相幸访祝贺。妇女们要给来宾的左肩上撒面粉,以示吉祥。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月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
  灯节“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这时,家长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个人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点燃的灯烛,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灯烛都点亮后,各自伸出双手在自己名下的灯烛上烤一下,再作祈祷,愿真主降福保佑平安。仪式结束,阖家大小在灯光下共享丰盛的佳肴。接着,便把家中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灯烛火把点燃后插到屋顶上,它被称为“天灯”。全家人要出来肃立屋前,仰望“天灯”,默默祈颂。与此同时,各家门前要点火堆驱邪。青少年们则在烛光下、火堆前欢歌跳舞,尽情戏耍,彻夜不眠。
新疆少数民族—锡伯族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 6 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 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 8 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 0 0 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锡伯族-●民族历史
<FONT color=#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锡伯族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一个男子背对对一个女子将一手的食指笔直的指向天空,那就表示,他向老天起誓:今生今世,除了你(指那个女子),永不再爱)
锡伯族-●生活习俗
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锡伯族-●民族节日
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 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四一八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艺术文化
绘画艺术 锡伯族民间,绘制人物画像是一种风俗。锡伯族民间画师技艺高超,所绘人像逼真生动。另外,锡伯族民间还有绘制萨满图、灶神像、家谱图等的传统。
【】【】【】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
&#12288;桂ICP备号&#12288;更新时间: 09:34:21
旗下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族歌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