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类食品添加剂品种目录种类有哪些?

食品禁用物品种类
我的图书馆
食品禁用物品种类
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
  1. 六六六&&&&&&&& 2.& 滴滴涕
  3. 毒杀芬&&&&&&&& 4.& 二溴氯丙烷
  5. 杀虫脒&&&&&&&& 6.& 二溴乙烷
  7. 除草醚&&&&&&&& 8.& 艾氏剂
  9. 狄氏剂&&&&&&&& 10. 汞制剂
  11. 砷类&&&&&&&&& 12. 铅类
  13. 氟乙酰胺&&&&& 14. 甘氟
  15. 毒鼠强&&&&&&& 16. 氟乙酸钠
  17. 毒鼠硅&&&&&&& 18. 甲胺磷
  19. 对硫磷&&&&&&& 20. 甲基对硫磷
  21. 久效磷&&&&&&& 22. 磷胺
  23. 甲拌磷&&&&&&& 24. 氧乐果
  25. 水胺硫磷&&&&& 26. 特丁硫磷
  27. 甲基硫环磷&&& 28. 治螟磷
  29. 甲基异柳磷&&& 30. 内吸磷
  31. 涕灭威&&&&&&& 32. 克百威
  33. 灭多威&&&&&&& 34. 灭线磷
  35. 硫环磷&&&&&&& 36. 蝇毒磷
  37. 地虫硫磷&&&&& 38. 氯唑磷
  39. 苯线磷&&&&&&& 40. 杀扑磷
  41. 硫丹&&&&&&&&& 42. 五氯酚(五氯苯酚)
  43. 氯丹&&&&&&&&& 44. 灭蚁灵
  45. 溴甲烷&&&&&&& 46. 磷化铝
  47. 磷化锌&&&&&&& 48. 磷化钙
  49. 磷化镁&&&&&&& 50. 硫线磷
  51. 敌枯双&&&&&&& 52. 六氯联苯
  53. 氟虫腈&&&&&&& 54. 丁硫克百威
  55. 乐果&&&&&&&&& 56. 乙酰甲氨磷
  附件3?
  禁止使用的兽药品种
  一、食品动物(指供人食用或其产品供人食用的动物)禁用的兽药
  (一)禁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
  1.兴奋剂类:克仑特罗、沙丁胺醇、西马特罗及其盐、酯及制剂。
  2.性激素类:己烯雌酚及其盐、酯及制剂。
  3.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玉米赤霉醇、去甲雄三烯醇酮、醋酸甲孕酮及制剂。
  4.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
  5.氨苯砜及制剂。
  6.硝基呋喃类:呋喃西林和呋喃妥因及其盐、酯及制剂;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苯烯酸钠及制剂。
  7.硝基化合物:硝基酚钠、硝呋烯腙及制剂。
  8.催眠、镇静类:安眠酮及制剂。
  9.硝基咪唑类:替硝唑及其盐、酯及制剂。
  10.喹?f啉类:卡巴氧及其盐、酯及制剂。
  11.抗生素类:万古霉素及其盐、酯及制剂。
  (二)禁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用作杀虫剂、清塘剂、抗菌或杀螺剂的兽药。
  丙体六六六(林丹);氯化烯(毒杀芬);呋喃丹(克百威);杀虫脒(克死螨);酒石酸锑钾;锥虫胂胺;孔雀石绿;五氯酚酸钠;各种汞制剂包括:氯化亚汞(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吡啶基醋酸汞。
  (三)禁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用作促生长的兽药。
  1.性激素类:甲基睾丸酮、丙酸睾酮、苯丙酸诺龙、苯甲酸雌二醇及其盐、酯及制剂。
  2.催眠、镇静类:氯丙嗪、地西泮(安定)及其盐、酯及其制剂。
  3.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地美硝唑及其盐、酯及制剂。
  (四)禁用于水生食品动物用作杀虫剂的兽药。
  双甲脒。
  二、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
  (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盐酸克仑特罗、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盐酸多巴胺、西巴特罗、硫酸特布他林、苯乙醇胺A、班布特罗、盐酸齐帕特罗、盐酸氯丙那林、马布特罗、西布特罗、溴布特罗、酒石酸阿福特罗、富马酸福莫特罗。
  (二)性激素。
  己烯雌酚、雌二醇、戊酸雌二醇、苯甲酸雌二醇、氯烯雌醚、炔诺醇、炔诺醚、醋酸氯地孕酮、左炔诺孕酮、炔诺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卵泡生长激素。
  (三)蛋白同化激素。
  碘化酷蛋白、苯丙酸诺龙及苯丙酸诺龙注射液。
  (四)精神药品。
  (盐酸)氯丙嗪、盐酸异丙嗪、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苯巴比妥钠、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钠、利血平、艾司唑仑、甲丙氨脂、咪达唑仑、硝西泮、奥沙西泮、匹莫林、三唑仑、唑吡旦,以及其他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
  (五)抗高血压药。
  盐酸可乐定。
  (六)抗组胺药。
  盐酸赛庚啶。
  (七)各种抗生素类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滤渣。
  附件4?
  食品中禁止添加的非食用物质
  1.吊白块。可能添加于腐竹、粉丝、面粉、竹笋等,用于增白、保鲜、增加口感、防腐。
  2.苏丹红。可能添加于辣椒粉、辣椒酱、辣味调味品等,用于着色。
  3.王金黄。可能添加于腐皮,用于着色。
  4.三聚氰胺。可能添加于乳及乳制品,用于提高蛋白质的检测量,以次充好。
  5.硼酸、硼砂。可能添加于腐竹、肉丸、凉粉、凉皮、面条、饺子皮等,用于保鲜和防腐,增加韧性、脆度。
  6.硫氰酸钠。可能添加于乳及乳制品,用于保鲜。
  7.玫瑰红B。可能添加于调味品,用于着色。
  8.美术绿。可能添加于茶叶,用于着色。
  9.碱性嫩黄。可能添加于豆制品,用于着色。
  10.工业用甲醛。可能添加于海参、鱿鱼等水产品、血豆腐,用于改善外观和防腐。
  11.工业用火碱。可能添加于海参、鱿鱼等水产品、生鲜乳,用于改善外观和防腐。
  12.一氧化碳。可能添加于金枪鱼、三文鱼,用于改善色泽。
  13.硫化钠。可能添加于味精,用于除铁。
  14.工业硫磺。可能添加于白砂糖、辣椒、蜜饯、银耳、龙眼、胡萝卜、姜等,用于增白、防腐。
  15.工业染料。可能添加于小米、玉米粉、熟肉制品等,用于着色。
  16.罂粟壳。可能添加于火锅底料及小吃类,用于增鲜。
  17.革皮水解物。可能添加于乳与乳制品、含乳饮料,用于提高蛋白质的检测量,以次充好。
  18.溴酸钾。可能添加于面粉,用于改善口感,增白和增加韧性。
  19.β-内酰胺酶(金玉兰酶制剂)。可能添加于乳与乳制品,用于掩蔽抗生素。
  20.富马酸二甲酯。可能添加于糕点,用于防腐、防虫。
  21.废弃食用油脂。可能添加于食用油脂,用于掺假、降低成本。
  22.工业用矿物油。可能添加于陈化大米,用于改善大米外观,使大米色泽亮丽。
  23.工业明胶。可能添加于冰淇淋、肉皮冻等,用于改善形状和掺假。
  24.工业酒精。可能用于勾兑假酒,降低成本。
  25.敌敌畏。可能添加于火腿、鱼干、咸鱼等制品,用于防腐和防虫。
  26.毛发水。可能用于勾兑假酱油,降低成本。
  27.工业用乙酸。可能用于勾兑假食醋,降低成本。
  28.荧光增白物质。可能添加于双孢蘑菇、金针菇、白灵菇、面粉等,用于增白。
  29.工业氯化镁。可能添加于木耳,用于增重。
  30.磷化铝。可能添加于木耳,用于防腐驱虫。
  31.酸性橙Ⅱ。可能添加于黄鱼、鲍汁、腌卤肉制品、红壳瓜子、辣椒面和豆瓣酱等,用于着色。
  32.氯霉素。可能添加于生食水产品、肉制品、猪肠衣、蜂蜜,用于抗菌。
  33.喹诺酮类药品。可能添加于麻辣烫类食品,用于杀菌防腐。
  34.水玻璃。可能添加于面制品,用于增加韧性。
  35.乌洛托品。可能添加于腐竹、米线等,用于防腐。
  36.碱性黄。可能添加于大黄鱼,用于染色。
  37.磺胺二甲嘧啶。可能添加于叉烧肉类,用于防腐。
  38.敌百虫。可能添加于腌制食品,用于防腐。
  39.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等,可能添加于乳化剂类食品添加剂、使用乳化剂食品等,用于乳化和增稠。
  附件5?
  不得超范围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
  1.诱惑红、日落黄。作为着色剂,可能超范围添加在泡菜、葡萄酒中。
  2.乙酰化单甘脂肪酸酯。作为乳化剂,可能超范围添加在面点、月饼中。
  3.硫磺。作为漂白剂,可能用于熏蒸馒头。
  4.二氧化钛。作为着色剂,可能超范围添加在面粉中。
  5.滑石粉。作为增白剂,可能超范围添加在面粉中。
  6.硫酸亚铁。作为发酵催化剂,可能超范围添加在臭豆腐中。
  7.硫酸铜。作为护色剂、保鲜剂,可能超范围添加在蔬菜干制品中。
  8.甜蜜素。作为甜味剂,可能超范围添加在酒类(配制酒除外)中。
  9.安塞蜜。作为甜味剂,可能超范围添加在酒类中。
  10.胭脂红。作为染色剂,可能超范围添加在鲜瘦肉中。
  11.柠檬黄。作为染色剂,可能超范围添加在大黄鱼、小黄鱼中。
  12.焦亚硫酸钠。作为防腐剂,可能超范围添加在陈粮、米粉中。
  13.亚硝酸盐(亚硝酸钠、亚硝酸钾)。作为护色剂、保鲜剂,可能超范围使用在餐饮环节的食品中。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名厨教你区分调味品与食品添加剂 选购调料学问大 | 北晚新视觉
名厨教你区分调味品与食品添加剂 选购调料学问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菜肴为例,既要保证色香味俱全,又要兼顾健康营养与食品安全,这已经成为了对烹饪的基本要求。好在,有琳琅满目的调味品和功能各异的食品添加剂,也使得食品加工和后厨烹饪有了越来越多花样。
科学的使用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不仅能让菜肴更加兼顾色香味,让消费者的口腹之欲得到极大满足,还能让菜肴和食品质量上有更大的保证。但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用法和剂量也不尽相同。使用者一旦对这两者区分不对,就很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到底如何有效区分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
什么是调味品?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调味品,是指能增加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辅助食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增进菜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感官需要,从而刺激食欲,增进人体健康。从广义上讲,调味品包括咸味剂、酸味剂、甜味剂、鲜味剂和辛香剂等,像食盐、酱油、醋、味精、糖、八角、茴香、花椒、芥末等都属此类。
而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等。常见的亚硫酸钠、碳酸氢钠、胭脂红等都属于食品添加剂。
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种类多,如何区分?
区分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只需两步。第一步:查看产品包装背后是否印有QS标志;第二步:检查生产许可证编号。食品类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号是以QS开头,可以直接食用,而非食品类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号是以XK开头,不可以直接食用。
都带标志,两者是否都能在后厨放心用?
QS标志仅代表产品获得了国家认证的生产许可。生活中,印有QS标志的产品无处不在。其中有饮料、零食等食品类产品,也有牙膏、沐浴露等非食品类产品。
调味品外包装上带有QS标志,同时其分类属于食品,因此可以在后厨放心使用。而食品添加剂虽然也有QS标志,但它不属于食品,倘若在后厨使用,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会产生什么风险?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食品添加剂是有益无害的物质。而一些食品添加剂是有化学合成成分,大都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量。如在包子中添加含铝食品添加剂将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会促进早老性痴呆症的发生;人在食品中过量摄入防腐剂苯甲酸钠,会出现抽筋等中毒现象,还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工商部门将对涉事餐饮企业进行严厉惩处。
食品添加剂在后厨使用,如何规避风险?
食品添加剂若要在厨房使用,必须定范围、定量、定人员,有专门设备设施和严格的规范制度,必须严格遵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的规定。由于在后厨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操作与管理流程复杂,基于失控风险大,食品添加剂更多适用于食品加工企业。
含有食品添加剂的调味品,安全性如何?
如零食、速冻食品等产品一样,调味品包装背后也印有QS标志,并且标有以QS开头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因此调味品属于食品。其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剂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流程、用量和使用方法来添加的,因此可以在烹饪过程中放心使用。
合理、科学的使用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是厨师征战后厨的重要工具,是平凡食材华丽变身美食的催化剂,对消费者来说更是健康和安全的保障。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对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建立正确认知,区分两者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美味又健康的佳肴。(李彤 IKA奥林匹克烹饪大赛中国国家烹饪队教练、陈志国 中国烹饪协会全国食品安全培训教材主编审)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科学的使用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不仅能让菜肴更加兼顾色香味,让消费者的口腹之欲得到极大满足,还能让菜肴和食品质量上有更大的保证。但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用法和剂量也不尽相同。使用者一旦对这两者区分不对,就很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到底如何有效区分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
什么是调味品?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调味品,是指能增加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辅助食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增进菜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感官需要,从而刺激食欲,增进人体健康。从广义上讲,调味品包括咸味剂、酸味剂、甜味剂、鲜味剂和辛香剂等,像食盐、酱油、醋、味精、糖、八角、茴香、花椒、芥末等都属此类。
而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等。常见的亚硫酸钠、碳酸氢钠、胭脂红等都属于食品添加剂。
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种类多,如何区分?
区分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只需两步。第一步:查看产品包装背后是否印有QS标志;第二步:检查生产许可证编号。食品类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号是以QS开头,可以直接食用,而非食品类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号是以XK开头,不可以直接食用。
都带标志,两者是否都能在后厨放心用?
QS标志仅代表产品获得了国家认证的生产许可。生活中,印有QS标志的产品无处不在。其中有饮料、零食等食品类产品,也有牙膏、沐浴露等非食品类产品。
调味品外包装上带有QS标志,同时其分类属于食品,因此可以在后厨放心使用。而食品添加剂虽然也有QS标志,但它不属于食品,倘若在后厨使用,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会产生什么风险?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食品添加剂是有益无害的物质。而一些食品添加剂是有化学合成成分,大都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量。如在包子中添加含铝食品添加剂将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会促进早老性痴呆症的发生;人在食品中过量摄入防腐剂苯甲酸钠,会出现抽筋等中毒现象,还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工商部门将对涉事餐饮企业进行严厉惩处。
食品添加剂在后厨使用,如何规避风险?
食品添加剂若要在厨房使用,必须定范围、定量、定人员,有专门设备设施和严格的规范制度,必须严格遵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的规定。由于在后厨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操作与管理流程复杂,基于失控风险大,食品添加剂更多适用于食品加工企业。
含有食品添加剂的调味品,安全性如何?
如零食、速冻食品等产品一样,调味品包装背后也印有QS标志,并且标有以QS开头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因此调味品属于食品。其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剂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流程、用量和使用方法来添加的,因此可以在烹饪过程中放心使用。
合理、科学的使用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是厨师征战后厨的重要工具,是平凡食材华丽变身美食的催化剂,对消费者来说更是健康和安全的保障。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对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建立正确认知,区分两者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美味又健康的佳肴。(李彤 IKA奥林匹克烹饪大赛中国国家烹饪队教练、陈志国 中国烹饪协会全国食品安全培训教材主编审)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食品行业分类_公司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 食品行业分类
食品行业分类
&一、畜产品行业&
1、肉制品行业(香肠制品、火腿制品、腌腊制品、酱卤制品、熏烧烤制品、干制品、油炸制品、调
理肉制品、罐藏制品)&
2、乳制品行业(液态奶、奶粉、炼乳、乳脂肪、干酪、乳冰激凌、其他乳制品七类)&
1、液态奶类,主要包括:杀菌乳、灭菌乳、酸牛乳、配方乳;&
2、奶粉类,主要包括: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调味乳粉;婴幼儿乳粉、其它配方乳粉; 3、炼乳类,主要包括:全脂无糖炼乳、全脂加糖炼乳、调味炼乳、配方炼乳等; 4、乳脂肪类,主要包括:稀奶油、奶油、无水奶油等; 5、干酪类,主要包括:原干酪、再制干酪等; 6、乳冰淇淋类,主要包括:乳冰淇淋、乳冰等;&
7、其他乳制品类,主要包括:干酪素、乳糖、乳清粉、浓缩乳清蛋白等。&
3、蛋品行业&
二、水产品行业&
三、发酵制品行业&
1、调味品行业(酱油、醋、味精)&
2、酒类行业(白酒(浓香型与酱香型)、啤酒、果酒、葡萄酒、黄酒)
&四、粮油制品行业&
1、焙烤行业(糕点、面包、饼干、方便面) 2、油脂行业&
五、果蔬行业(初加工、深加工产品)
六、饮料行业(碳酸饮料、果汁饮料)&
七、食品添加剂行业(防腐剂、抗氧化剂、乳化剂、增稠剂、品质改良剂、着色剂、甜味剂、营养
强化剂、护色剂、食用香精香料、漂白剂、膨松剂、凝固剂、抗结剂、其他食品添加剂)&
八、糖果行业(软糖、硬糖、巧克力、蜜饯)&
九、保健食品(食品功能性成分)&
十、其他食品行业&
1、休闲食品&
谷物膨化类、油炸果仁类、油炸薯类、油炸谷物类、非油炸果仁类、糖食类、肉禽鱼类、干制蔬果类 其中,糖果、蜜饯、膨化、谷物类是休闲食品行业起步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品类,已经形成了强势的领导品牌梯队。&
手撕牛肉、豆干、瓜子、米饼、馍片、锅巴、卤肉等传统风味小吃&
谷物膨化类:炒米花,爆玉米花,年糕干等;&
油炸果仁类:花生,杏仁,蚕豆瓣,黄豆,桃仁等;&
油炸薯类:甜薯片,慈姑片,土豆片等;
油炸谷物类:油枣,龙虾片等;&
非油炸果仁类:瓜子,鱼片,糖花生,椒盐小核桃,松仁;&
糖食类:中式糖果,蜜饯,果脯,栗羊羹,山楂片;&
肉禽鱼类:肉松,肉枣,肉脯,肉干,鱼片干,虾干,干贝,鱿鱼干,肫肝等;
干制果蔬类:果类中的芒果,苹果,香蕉,葡萄,杏仁&
2、餐饮行业&
3、速冻食品行业(米、面) 4、罐头行业&
5、方便食品制造行业&/b2b/guoqian123/news/itemid-1824594.html您的位置:&&&&&&
2016年以来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用香料新品种汇总解读
2016年以来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用香料新品种汇总解读
09:14:00来源:食品580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2016至今国家卫生计生委审评机构专家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用香料新品种的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并通过了12种食品添加剂和19种食品用香料新品种,现将有关产品解读汇总整理如下。&一、食品添加剂&(新增12个品种)1. &氨基乙酸(羟基乙腈法)(卫计委2017年第3号公告)(一)英文名称:Glycine(Glycolonitrile method)(二)功能分类:增味剂、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用量及使用范围符合GB 2760中氨基乙酸(又名甘氨酸)的规定。其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与已批准的氨基乙酸相同,用于预制肉制品(食品类别 08.02)、熟肉制品(食品类别 08.03)、调味品(食品类别12.0)、果蔬汁(浆)类饮料(食品类别14.02.03)、植物蛋白饮料(食品类别14.03.02)、作为食品用香料用于各类食品(GB 2760表B.1食品类别除外)。(四)背景资料:氨基乙酸(羟基乙腈法)的分子式是C2H5NO2。欧盟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日本厚生劳动省等允许其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五)工艺必要性:氨基乙酸(羟基乙腈法)作为增味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该物质以羟基乙腈氨化、碱解制得的甘氨酸钠,经离子交换、膜脱色等工艺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2. &碳酸铵(卫计委2017年第1号公告)(一)英文名称:&Ammonium Carbonate&(二)功能分类:膨松剂(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g)备注07.03饼干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工艺必要性:碳酸铵是以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为原料,经吸收、结晶、分离、干燥冷却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3. &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酶法)(卫计委2016年第9号公告)(一)英文名称:ascorbyl palmitate (enzymatic)(二)功能分类:抗氧化剂(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g)备注02.0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0.2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四)背景资料: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酶法)的分子式是C22H38O7。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日本厚生劳动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等批准其作为抗氧化剂用于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不超过1.25 mg/kg bw。(五)工艺必要性: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作为抗氧化剂可以防止油脂和含油食品的氧化。该物质是以棕榈酸(或棕榈酸乙酯)和抗坏血酸为原料,经脂肪酶催化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4. & 海藻酸钙(又名褐藻酸钙)(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Calcium alginate(二)功能分类:增稠剂、稳定和凝固剂(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g)备注06.03.02小麦粉制品5.007.01面包5.0(四)背景资料:海藻酸钙是从海带(Laminaria)、巨藻(Macrocystis)、泡叶藻(Ascophyllum)等褐藻类植物中提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委员会、日本厚生劳动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等批准其作为增稠剂用于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不需要限定”。(五)工艺必要性:海藻酸钙作为增稠剂有利于面筋形成膨松的结构,该物质是从海带(Laminaria)、巨藻(Macrocystis)、泡叶藻(Ascophyllum)等褐藻类植物中经提取加工制成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5. & 皂树皮提取物(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Quillaia extract(二)功能分类:乳化剂(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g)备注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0.05按皂素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3蛋白饮料0.05按皂素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碳酸饮料0.05按皂素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7特殊用途饮料0.05按皂素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0.05按皂素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四)背景资料:皂树皮提取物是从皂树的树皮、树干或枝条中提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加拿大卫生部等批准其作为乳化剂用于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不超过1 mg/kg bw(以皂素计)。(五)工艺必要性:皂树皮提取物是以皂树(Quillajasaponaria Molina)的树皮、树干或枝条为原料,磨碎后使用水溶剂提取法提取出来经净化、精制等工艺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作为乳化剂用于饮料,使饮料稳定均一、不分层、无沉淀。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6. & 磷酸(湿法)(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Phosphoric acid (Wet process)(二)功能分类:酸度调节剂(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g)备注14.04.01可乐型碳酸饮料5.0以PO43-计(四)背景资料:磷酸(湿法)的分子式是H3PO4,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日本厚生劳动省等批准其作为酸度调节剂用于食品。(五)工艺必要性:磷酸(湿法)经溶剂萃取、除杂和精制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可以调节产品的酸碱度。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7. & 酒石酸铁(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Iron tartrate(二)功能分类:抗结剂(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g)备注12.01盐及代盐制品0.106最大使用量以酒石酸铁含量计(四)背景资料:酒石酸铁的分子式是Fe (OH)2C4H4O6N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欧盟委员会等批准其作为抗结剂用于食品中。(五)工艺必要性:酒石酸铁是以L-酒石酸、氢氧化钠与氯化铁为原料,经络合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可防止存储过程中的受潮结块。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8. & 茶黄素(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Theaflavins(二)功能分类:抗氧化剂(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g)备注02.0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0.4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4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204.05.02.03坚果与籽类罐头0.205.02.01胶基糖果0.406.03.02.05油炸面制品0.206.06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0.206.07方便米面制品0.207.0焙烤食品0.408.02预制肉制品0.308.03熟肉制品0.309.0水产及其制品(包括鱼类、甲壳类、贝类、软体类、棘皮类等水产及其加工制品等)0.309.03预制水产品(半成品)0.312.10复合调味料0.114.03.02植物蛋白饮料0.114.04碳酸饮料0.214.06固体饮料0.814.07特殊用途饮料0.214.08风味饮料0.214.09其他类饮料0.216.01果冻0.2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16.02.02茶制品(包括调味茶和代用茶)0.216.06膨化食品0.2(四)背景资料:茶黄素是从新鲜茶叶或茶多酚中提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其作为抗氧化剂用于食品。&(五)工艺必要性:茶黄素是以新鲜茶叶或茶多酚为原料,利用新鲜茶叶中天然含有的多酚氧化酶系,经生物发酵,乙酸乙酯浸提、食品工业用吸附树脂纯化,再经浓缩、干燥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可减缓食品中油脂氧化,保持产品风味。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0. & L-苏糖酸镁(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Magnesium-L-Threonate(二)功能分类:食品营养强化剂(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食品分类号食品类别(名称)使用量01.03.02调制乳粉(儿童用乳粉和孕产妇用乳粉除外)300mg/kg ~ 1100mg/kg(以镁计)14.0饮料类 (14.01及14.06涉及品种除外)30mg/kg ~ 60mg/kg(以镁计)(四)背景资料:镁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一种营养素来源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允许用于调制乳粉和饮料类等食品类别,本次申请的L-苏糖酸镁是镁的一种化合物来源,用于调制乳粉(儿童用乳粉和孕产妇用乳粉除外)(食品类别01.03.02)和饮料类(14.01及14.06涉及品种除外)(食品类别14.0)。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其作为镁的化合物来源之一用于食品。(五)工艺必要性:L-苏糖酸镁是以维生素C、碳酸钙、碳酸镁等经过合成反应制成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1. & 低聚半乳糖(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Galacto-oligosaccharides (GOS)(二)功能分类:食品营养强化剂(三)用量及使用范围:用量及使用范围符合GB14880中低聚半乳糖(乳糖来源)的规定。(四)背景资料:低聚半乳糖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允许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本次申请的低聚半乳糖为经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生产的β-半乳糖苷酶制得,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食品类别13.01)和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食品类别13.02.01)。欧盟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加拿大卫生部等批准其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用于食品。(五)工艺必要性:低聚半乳糖是以乳糖为原料,经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生产的β-半乳糖苷酶催化水解半乳糖苷键,将乳糖水解成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同时通过转移半乳糖苷的作用,将水解下来的半乳糖苷转移到乳糖分子,制得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2. & 维生素K2(发酵法)(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Vitamin K2(Fermentation)(二)功能分类:食品营养强化剂(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食品分类号食品类别(名称)使用量01.03.02调制乳粉(仅限儿童用乳粉)420μg/kg~750μg/kg调制乳粉(仅限孕产妇用乳粉)340μg/kg~680μg/kg(四)背景资料:维生素K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允许用于调制乳粉(仅限儿童用乳粉、仅限孕产妇用乳粉),本次申请的维生素K2(发酵法)是维生素K的一种化合物来源,用于调制乳粉(仅限儿童用乳粉、仅限孕产妇用乳粉)(食品类别01.03.02)。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其作为营养补充剂用于食品,欧盟委员会批准其作为新食品原料。(五)工艺必要性:维生素K2(发酵法)是以大豆粉、白砂糖、葡萄糖经纳豆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发酵物,经提取精制而成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商品化的维生素K2(发酵法)包括:以食用油为辅料的维生素K2(发酵法)油剂和以变性淀粉或糊精、乳化剂、抗氧化剂等为辅料的维生素K2(发酵法)粉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二、食品用香料&(新增19个品种)1. &氨基乙酸(羟基乙腈法)(卫计委2017年第3号公告)(一)英文名称:Glycine(Glycolonitrile method)(二)功能分类:增味剂、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用量及使用范围符合GB 2760中氨基乙酸(又名甘氨酸)的规定。其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与已批准的氨基乙酸相同,用于预制肉制品(食品类别 08.02)、熟肉制品(食品类别 08.03)、调味品(食品类别12.0)、果蔬汁(浆)类饮料(食品类别14.02.03)、植物蛋白饮料(食品类别14.03.02)、作为食品用香料用于各类食品(GB 2760表B.1食品类别除外)。(四)背景资料:乙基芳樟基醚的分子式是C12H22O。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美国食用香料和提取物制造者协会等允许其作为食品用香料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五)工艺必要性:氨基乙酸(羟基乙腈法)是以羟基乙腈氨化、碱解制得的甘氨酸钠,经离子交换、膜脱色等工艺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2. &乙基芳樟基醚(卫计委2017年第3号公告)(一)英文名称:Ethyl linalyl ether(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工艺必要性:乙基芳樟基醚由芳樟醇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3. & 6-甲基庚醛(卫计委2017年第1号公告)(一)英文名称:6-Methylheptanal(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工艺必要性:6-甲基庚醛由1-氯-5-甲基己烷和N,N-二甲基甲酰胺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4. & N-(2-异丙基-5-甲基环己基)环丙基甲酰胺&(卫计委2017年第1号公告)(一)英文名称:Cyclopropanecarboxylic acid(2-isopropyl-5-methyl-cyclohexyl)-amid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工艺必要性:N-(2-异丙基-5-甲基环己基)环丙基甲酰胺由2-异丙基-5-甲基环己酮、甲酸铵和环丙基甲酰氯等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5. & 4-羟基-4-甲基-5-己烯酸γ-内酯(卫计委2017年第1号公告)(一)英文名称:4-Hydroxy-4-methyl-5-hexenoic acid gamma lacton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工艺必要性:4-羟基-4-甲基-5-己烯酸γ-内酯由氧化芳樟醇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6. & 糠基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卫计委2017年第1号公告)(一)英文名称:Furfuryl 2-methyl-3-furyl disulfid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工艺必要性:糠基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由糠硫醇和2-甲基-3-巯基呋喃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卫计委2017年第1号公告)7. & 4-癸烯酸&(卫计委2017年第1号公告)(一)英文名称:4-Decenoic acid(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工艺必要性:4-癸烯酸由1-辛烯-3-醇和原乙酸三乙酯为原料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8. & 2-(4-甲基-5-噻唑基)乙醇丙酸酯&&(卫计委2017年第1号公告)(一)英文名称:2-(4-methyl-5-thiazolyl)ethyl propionat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工艺必要性:2-(4-甲基-5-噻唑基)乙醇丙酸酯由2-(4-甲基-5-噻唑基)乙醇和丙酸为原料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9. & 4,5-辛二酮&(卫计委2017年第1号公告)(一)英文名称:4,5-Octanedion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工艺必要性: 4,5-辛二酮由5-羟基-4-辛酮为原料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0. &5-羟基癸酸乙酯&(卫计委2017年第1号公告)(一)英文名称:Ethyl 5-hydroxydecanoat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工艺必要性:5-羟基癸酸乙酯由δ-癸内酯为原料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1. &己二酸二辛酯&(卫计委2017年第1号公告)(一)英文名称:Dioctyl adipat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工艺必要性:己二酸二辛酯由己二酸和1-辛醇为原料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2. & 9-癸烯-2-酮&(卫计委2016年第14号公告)(一)英文名称:9-Decen-2-on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背景资料:9-癸烯-2-酮的分子式是C10H18O,欧盟委员会、美国食用香料和提取物制造者协会等批准其作为食品用香料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五)工艺必要性:9-癸烯-2-酮是以10-十一碳烯酸为原料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3. & 3-{1-[(3,5-二甲基-1,2-噁唑-4-基)甲基]-1H-吡唑&-4-基}-1-(3-羟基苄基)咪唑啉-2,4-二酮(卫计委2016年第9号公告)(一)英文名称:3-{1-[(3,5-dimethyl-1,2-oxazol-4-yl)methyl]-1H-pyrazol-4-yl}-1-(3-hydroxybenzyl)imidazolidine-2,4-dion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背景资料:本品的分子式是C9H19N5O4。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美国食用香料和提取物制造者协会等批准其作为食品用香料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五)工艺必要性:3-{1-[(3,5-二甲基-1,2-噁唑-4-基)甲基]-1H-吡唑-4-基}-1-(3-羟基苄基)咪唑啉-2,4-二酮是以N,N-二甲基甲酰胺、乙基吡唑-4-羧酸乙酯、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N, N-二异丙基乙胺、三乙酰氧基硼氢化钠和四氢呋喃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4. & 4-氨基-5-[3-(异丙基氨基)-2,2-二甲基-3-氧代丙氧基]-2-甲基喹啉-3-羧酸硫酸盐(卫计委2016年第9号公告)(一)英文名称:4-amino-5-(3-(isopropylamino)-2,2-dimethyl-3-oxopropoxy) -2- methylquinoline-3-carboxylic acid sulfat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背景资料:本品的分子式是C19H28N3O7S0.5。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美国食用香料和提取物制造者协会等批准其作为食品用香料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五)工艺必要性:4-氨基-5-[3-(异丙基氨基)-2,2-二甲基-3-氧代丙氧基]-2-甲基喹啉-3-羧酸硫酸盐是以异丙胺、异丙基氯化镁、甲基羟基三甲基乙酸盐和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5. & 2(4)-乙基-4(2),6-二甲基二氢-1,3,5-二噻嗪(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2(4)-Ethyl-4(2),6-dimethyldihydro-1,3,5-dithiazinan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背景资料: 本品的分子式是C7H15NS2,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美国食用香料和提取物制造者协会等批准其作为食品用香料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五)工艺必要性:2(4)-乙基-4(2),6-二甲基二氢-1,3,5-二。噻嗪由丙醛、硫化氢、乙醛和氨等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6. 3-庚基二氢-5-甲基-2(3H)-呋喃酮(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3-Heptyldihydro-5-methyl-2(3H)-furanone(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背景资料:3-庚基二氢-5-甲基-2(3H)-呋喃酮的分子式是C12H22O2,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美国食用香料和提取物制造者协会等批准其作为食品用香料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五)工艺必要性:3-庚基二氢-5-甲基-2(3H)-呋喃酮由3-乙酰基-5-甲基二氢-2(3H)-呋喃酮和庚醛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7. & 香兰醇(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Vanillyl alcohol(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背景资料:香兰醇的分子式是C8H10O3,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美国食用香料和提取物制造者协会等批准其作为食品用香料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五)工艺必要性:香兰醇由香兰素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8. & 6-[5(6)-癸烯酰氧基]癸酸(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6-[5(6)-Decenoyloxy]decanoic acid(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背景资料:本品的分子式是C20H36O4,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美国食用香料和提取物制造者协会等批准其作为食品用香料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五)工艺必要性:6-[5(6)-癸烯酰氧基]癸酸由戊位癸内酯为原料经过水解、脱水、蒸馏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19. & 葡萄糖基甜菊糖苷(卫计委2016年第8号公告)(一)英文名称:Glucosyl Steviol Glycosides(二)功能分类:食品用香料(三)&用量及使用范围:配制成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GB 表B.1食品类别除外),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四)背景资料:葡萄糖基甜菊糖苷是从甜叶菊叶中提取。欧盟委员会、美国食用香料和提取物制造者协会等批准其作为食品用香料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五)工艺必要性:葡萄糖基甜菊糖苷以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叶为原料,经酶法对在甜叶菊叶中提取的甜菊糖苷进行葡萄糖基化,然后经蒸发浓缩、喷雾干燥而得的食品添加剂。该物质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其质量规格按照公告的相关内容执行。
编辑: jww 标签: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食品商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食品商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食品商务网资讯频道联系。联系电话:8
相关栏目资讯
相关行业资讯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8:30-17: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品添加剂品种目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