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机的严重影响中国政府如何应对?

当前位置:
>>>阅读漫画《救市》,回答问题:(1)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
阅读漫画《救市》,回答问题:
(1)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经济学角度看,你认为以上政策具体措施有哪些?(每个政策至少例举3项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经济学角度简要分析我国政府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必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分析题难度:偏难来源:河北省月考题
(1)①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进行大型经济项目建设;降低增值税率;提高出口退税税率等。 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投放量;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2)①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面临极大压力,经济增长速度放缓。②我国国内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巨大。③实行扩大内需方针,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利于消除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漫画《救市》,回答问题:(1)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主要考查你对&&宏观调控,财政及其作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宏观调控财政及其作用
宏观调控含义: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财政政策的含义: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货币政策的含义: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7、主要内容: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1、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2、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深入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必要性: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重要意义:宏观调控是为着经济市场稳定正常运行而制定,是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为了避免对国家经济受损,而不是针对政府,但是制约不利的市场规律因素,同样就是保持稳定,不产生混乱,这样来想到可以说是政府用政治手段来制约一些对国家不利的投资。同时这是普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适用的。多去了解些资本国家曾因发展自由经济,凭着市场规律而自我调节,而不强调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你就会有深刻体会,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我国的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②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④ 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调控手段: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②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财政政策分类: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1、分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2、宏调原则:“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宏观调控的创立: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国民收入含义:
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财政含义:
为了履行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国民收入:
&①含义: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②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标志着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③国民收入增加的途径: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广泛采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国民收入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 A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 B消费主要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C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二者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相互促进——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生产的发展为消费提供前提和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会促进生产。不一致——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积累多了,就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这样从根本上也不利于积累的扩大;如果消费多了,财富都吃光分光,也不利于生产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又会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 D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该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应该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含义及实现:
①财政: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②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③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财政的作用: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漫画《救市》,回答问题:(1)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61531260941001521157541000901193922008年底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国家政府积极应对金融风暴,不断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空,从2008年底到现在,我国的物价总体看稳中有降,有力地保障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据调查,某市今年5月份一级猪肉的价格比去年12月份时下跌了20%,同样用30元钱买一级猪肉,在今年的5月份可以比去年的12月份多买0.5市斤.那么,今年5月份该市一级猪肉每斤卖多少元?2008年春节后,小明把他的压岁钱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到期后共得到利息36元(包括利息税在内).2009年春节,小明又得到1000元的压岁钱,他把这1000元连同2008年的压岁钱一起存入银行,仍然是定期一年.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从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几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现在的“定期一年存款利率”只是去年春节时的50%.小明算了一下,这两年的压岁钱存“定期一年”到期后,得到的利息是40.5元(包括利息税在内).求2008年小明得到多少元的压岁钱?2009年春节小明存款时,银行“定期一年”的存款利率是多少?查看本题解析需要普通用户:1个优点。用户与用户即可查看。  一、扩大投资需求,应对金融危机
  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因素。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要防止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度下滑,加大公共投资是短期内最重要的引擎。要提高公共投资效益,进而带动更多的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则需要有体制性的突破和改革。
  (一)政府投资刺激计划的作用评估
  日,根据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国务院及时果断地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推出了跨三个年度的两年4万亿元投资刺激方案。目前社会各界对这一庞大投资计划效果如何,究竟会拉动多少经济增长,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政策配合等问题都十分关心。
  由于受资金投放结构、产业差异和民间资本准入难易程度,以及其他宏观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准确测算2009年2万亿元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并非易事。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数据,采用宏观投资乘数法、投入产出乘数法和行业投资乘数法,分别对其拉动GDP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测算。结果表明,政府投资将带动GDP增长1.49~1.7个百分点。
  以上在测算今年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时,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虑:第一,没有包括其他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效果。在中国实施加大公共投资政策的同时,还同时实施了实际金额约6000亿元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增支政策,同时还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陆续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等。如果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将进一步增大。第二,没有包括两个重要的效果消减因素。(1)所得税的影响。以上乘数测算时都没有包括所得税的影响,而所得税是投资乘数的调减因素。由于当前中国所得税占整体税收的比重不高,对投资乘数的影响应该不会太大。(2)挤出效应问题。没有考虑加大投资对实际利率的影响,如果因投资规模的扩大,导致实际利率提升或者该下调利率而没有下调,都将对私人投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投资乘数将缩小。
  综合而言,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方案对净拉动2009年GDP增长约为1.5~1.9个百分点。考虑GDP趋势增长率为6.2%,全年经济有望实现7.7%~8.1%的增长,基本上能够实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8%左右的增长目标。
  (二)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要避免在全力保增长的过程中出现只重规模、速度,轻效益、结构的问题,在国务院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时,十分重视强调将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将结构调整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促进结构调整,必须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当前投资体制问题集中表现为:企业投资自主权仍然受到政府单方面、强制性行政许可管理的制约,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建立。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面临现有法律法规、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管理体制多方面的制约。政府投资管理中的很多深层次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政府投资主导方向是用在经济领域还是社会发展领域不是十分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事权的划分不清晰;政府投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投资的责任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困扰社会各方面的国有投资责任“软约束”问题仍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对投资的宏观调控中,运用行政手段调控偏多,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换政府职能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第一,要真正落实“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第二,要切实转变投资调控方式,规范项目建设秩序,改变主要依靠投资项目审批的传统方式。第三,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打破垄断,公平市场准入。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第四,要加快金融改革,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日的融资渠道。第五,调整优化重点行业投资结构,加快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及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调控。第六,加快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各种资源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七,尽快制定和完善投资领域的法律法规,健全投资监督和问责机制,切实改善投资监管。重视市场环境建设,切实改善政府监管方式。
  二、扩大消费需求,应对金融危机
  面对出口、投资需求增速大幅下滑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提出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扩大消费需求,不仅有助于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最终需求,消费增长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扩大消费需求既是当前保增长的现实选择,更是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增进社会福祉的根本途径。
  (一)中国政府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措施密集出台,涵盖范围广,涉及消费的所有环节,大体可归纳为八个方面的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扩大消费需求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减支的价格政策、促进和稳定就业的政策、增加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政策、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收支预期的政策、完善市场体系、改善消费环境的政策、促进流通和消费的政策,等等。在出台短期刺激政策的同时,中国政府高度注重体制改革和建立长效机制。例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等,都是着眼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
  总体上看,这一轮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将在1~2年内显现出来,有些措施近期就有明显成效。如加大资助困难学生的措施可短期内见效;降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的政策已促使2009年前两个月汽车销量明显回升;今年夏秋粮食上市时提高粮食收购价、增加直补政策效果会明显显现;稳定就业的措施也将显出效果。家电下乡、促进农村流通措施会直接加大农民的消费需求。当然,有一部分政策措施效果如何,还要看政策执行情况和财力落实程度。
  (二)深化改革,着力建立消费需求平稳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
  1.近期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建议
  狠抓政策落实。中央提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各级政府已经出台大量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关键是这些政策能否切实落实,是否能够完整执行,尤其是涉及财政支出、土地指标安排、减免税收等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因此,必须增强责任制和问责制度,狠抓落实。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虽然目前各级财政收入和企业效益都比较困难,但是应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支付能力。特别是应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近期应加大力度保就业,保就业才能保消费。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以工代赈的岗位;清理不利于自主就业的政策法规,降低创业门槛,广泛开拓就业门路,增加居民收入。
  将住房和汽车销售作为重点。住房和汽车的销售直接影响着居民消费的增长。近期应努力活跃住房和汽车的市场交易。在调整相关支持政策的同时,应引导开发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适当降低价格,促进住房销售,进而带动装饰装修、家电、家具的消费。
  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除住房汽车、新型家电和消费类电子商品之外,还应积极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消费增长。例如近期文化消费和健康消费有望成为新的热点。
  促进假日消费。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假日消费尤其是长假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食住行游购娱”将全方位、综合性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
  近期还应以积极的宣传方式和正面的舆论导向提振社会消费信心。
  2.中长期扩大消费需求应注重建立长效机制
  中长期扩大消费需求必须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消费环境、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一是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城市低保和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社会救济力度。三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中缩小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收入差距;同时,发挥税收调节收入的作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共消费,可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公共消费带动居民消费。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能够发挥其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还可以发挥社会保障体系消费乘数效应。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强扩大消费的建设投资。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投资。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增加城市道路建设投资,搞好城市供电、供水、供气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城市居民的消费条件。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的政策,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使农村的道路、邮电、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大力促进消费便利化,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规范市场流通秩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分割和封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建立信用体系,改善服务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发展消费信贷,为居民消费提供融资支持。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高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加快建立健全贷款担保体系、个人征信体系,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共享。
  三、调整外贸战略,应对金融危机
  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是第二大出口国与第三大进口国。200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58.5%,其中出口依存度为33%。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为6.8%。年,对外贸易顺差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5、2.2和2.6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与技术瓶颈,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冲击与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对外贸易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的主要渠道。2008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冲击。内部因素主要有劳动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和环境成本上升,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以及融资难度的加大,外贸政策调整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外部需求下降的冲击逐渐成为影响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是2008年10月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市场动荡,信用紧缩,进口需求大幅下降,中国出口增长速度迅速下落,从2008年3月的30%的高增长,降到2009年2月的-25.7%(3月为-17.1%)。出口增长迅速下降,导致出口企业利润锐减、运作困难、裁减员工和破产倒闭。据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估计,2009年约有2000万农民工下岗失业,其中相当比例是因为出口增长回落。由于全球经济前景不乐观,中国出口前景短期内仍然十分暗淡。
  进口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回落更快,从2008年5月高达40%的增长率滑落为2009年1月的-43%和2月的-24%(3月为-25.1%)。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国内需求下降直接影响到进口需求增长,特别是投资需求下降,影响到对进口资本品的需求;二是金融危机导致加工贸易出口前景暗淡,导致加工贸易进口增长速度先于出口下降;三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例如,2009年1月,中国进口的石油、成品油、铁矿石等价格同比下降了50%。加工贸易进口占中国进口的约40%,初级产品占中国进口约25%,因此,后两个因素是中国进口增长下滑的主要原因。
  面对金融危机对出口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采取多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一,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第二,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第三,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第四,改善出口企业的融资环境。第五,帮助出口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维持出口企业的生存。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长期挑战
  1.中国出口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日益严峻
  首先,贸易不平衡使中国受到巨大的国际压力。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居全球首位,近年来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压力。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由于处于东亚生产网络的下游环节,是东亚地区对欧美顺差的“二传手”,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不平衡的现象更为严重,中国是美、欧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某些国家不从自己宏观管理、金融监管失误上找原因,反而归咎于中国,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的外部经贸环境。其次,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持续上升。自1995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被反倾销最多的目标国。最后,中国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目标。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主要国家领袖在G20峰会上表达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意愿,但是,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在很多国家出现了抬头,特别,是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包含了带有强烈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买美国货”(Buy America)条款,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由于产品档次、价格和市场份额、双边贸易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目标,这将令中国出口环境进一步恶化。
  2.中国出口结构升级的压力巨大
  出口产品结构的低端特性,使中国出口面临日益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据中国商务部的调查,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2005年中国出口直接损失的金额达到691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9.07%;企业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所增加的生产成本217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8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中国企业造成的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高达1470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19.29%。
  结构升级是中国出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突破口,但是,中国出口产品升级既面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制约,又面临发达国家企业与政府利用知识产权的双重制约。另外,中国的出口还受到贸易伙伴国内知识产权法律的限制,中国已经成为美国超级301调查和337调查最多的国家。
  3.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对外贸易转型提出迫切要求
  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对外贸易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从积极方面看,中国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资源、能源,缓解了国内资源能源供给的不足。中国从国际市场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从消极方面看,对外贸易也加剧了中国在资源环境领域所面临的挑战。随着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增加的资源能源消耗,相当一部分是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替代”,是对世界能源资源供应的贡献。美国研究人员指出,14%的中国废气是由生产出口到美国的货品所造成的。
  近年来,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能源紧张、全球变暖问题突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不仅如此,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本身的要求。对外贸易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应调整外贸发展战略。
  (三)实施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
  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是适应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中国必须调整过去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的外贸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由三个支柱组成,即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与环境可持续性。
  第一,对外贸易的经济可持续性。中国处于全球分工的价值低端,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要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可持续性: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提高出口的附加价值;延长出口产品的服务价值链;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外部经贸环境。
  第二,对外贸易的社会可持续性。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由于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为数千万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因此,出口对于扩大就业,增加农民工收入,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和提高社会和谐均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社会可持续性,新的外贸战略需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提高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出口部门的工资水平;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完善劳动法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监督与执法,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优化出口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使欠发达地区更多分享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机遇。
  第三,对外贸易的环境可持续性。为了实现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新的外贸发展战略要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尤其是增加环保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增加能源资源密集产品的进口,禁止环境敏感产品的进口。限制或禁止“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对于用于出口的环境敏感产品、资源能源密集产品的生产,要通过完善法规、健全税费制度、加强管理和完善价格,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金融改革,应对金融危机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以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为重点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等。无论是扩大消费还是刺激投资,无论是促进产业升级还是扩大就业,均需要更好的金融服务提供保障。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与影响因素
  从2008年9月以后,中国货币政策开始由适度从紧转向适度宽松,意在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调整利率和信贷管理方式,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为此,中央银行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与此同时,中央银行还取消了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控制,并通过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入对“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区重建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通过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和调整最低首付款比例,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
  从实施效果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初步见效。月两个月信贷额分别增加4770亿和7718亿元,2009年1月份新增贷款达到历史性的1.62万亿元,同比分别多增了3895亿、7233亿和8141亿元。2009年2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8273亿元。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出现快速反弹,2008年12月,M2同比增长17.82%,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2009年1月同比增长18.79%,2月同比增长20.48%,比上月末高1.69个百分点。M1、M0同样出现快速增长。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中央财政出资10亿元,加上地方财政自筹资金,共同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供支持。据有关部门估计,今年中小企业的新增贷款有望超过6000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达到10%以上。
  货币政策传导阻滞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尽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明显降低,但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却大幅上升。表明经中央银行释放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又沉淀于银行体系,部分抵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的影响。二是在1月份的新增企业贷款中,短期票据占据了42%。尽管2月份票据融资新增额下降为4870亿元,但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却上升为45.5%。由于企业借入的这些票据利息低于存款利息,因此近期贷款飙升有可能更多的是出于财务目的,而不是实际需求。三是从贷款结构来看,一些瓶颈领域并未得到缓解。根据人民银行网站提供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在2008年第三季度放松银根后,农业贷款的增速是低于贷款平均增长率的,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造成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间接融资比重畸高,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第二,银行市场结构过度集中。第三,竞争不足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创新动力。
  (二)加快改革,造就高效率的金融体系
  1.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建设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有效传达货币政策意图、改善货币政策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下一步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主要是:
  第一,丰富资本市场品种,发展多种交易商品。近两年中国债券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29381亿元,虽然总量与上年同期持平,但结构有较大变化。其中企业债券发行额同比增长68.7%,增幅加大37.4个百分点。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发行量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尽管如此,中国债券市场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企业债比例仍然偏低(2008年占比为30%);二是发行市场分割,企业债、上市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分属三个行政管理部门,发行标准和程序皆不统一;三是二级市场被分割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从交易量看,前者占比99%),交易制度和清算体系也不统一。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中国债券市场的运行效率,同时也会带来较大风险。下一步改革,应尽快理清监管思路,整合分割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统一监管规则,规范交易行为。另一方面,对企业承兑票据、REITs等产品的发展,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并提前对市场进行规范。
  第二,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目前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建设已经完成,正待择机推出。私募股权交易市场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下一步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设计和调整市场布局。
  2.进一步放开管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第一,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信贷机构。2008年5月人行和银监会共同下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后,各省相继开展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使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有了跳跃式增长。从试点情况看,有些地方对小额贷款公司控制过严,监管要求偏高。今后需要对设立小型信贷机构制定更加符合现实、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准入和监管制度。
  第二,逐步放开民间信贷。近来,人民银行正在加快制定《放贷人条例》,对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地位给予法律上的支持。这意味着将赋予资金拥有者更多的运用资金的自由。民间信贷的“阳光化”,将有利于打破银行垄断的信贷市场格局,使资金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据估计,目前民间资本总量大约在2万亿元上下,一旦这些资本被激活,势必对中国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产生巨大的作用。
  3.改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小型金融机构的经营条件
  首先,鉴于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储,从长远来看,后续资金不足将是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瓶颈问题。一个可行之道是通过金融创新将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小额贷款公司的网络优势有机整合,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微型企业和其他创业者的融资需求。
  其次,加快建设和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目前是扩大信贷的好时机。但是由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户群实力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贷款风险很大,银行因此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正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信用担保行业,帮助其降低业务风险。今后在担保机制、建设多种担保方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最后,加快落实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抓紧进行股权和企业股权质押登记,大型农用设备、林权抵押登记,纠纷处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建设,提高抵押品市场的流转效率。
  4.加快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
  一是要促使商业银行转变观念,摒弃过分依赖抵押担保的思想,更加注重第一还款来源的质量,改变坐等客户上门的经营习惯,通过营销创新,主动开辟和扩大市场。
  二是要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政策的许可范围,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如银行可以开发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信贷产品,扩大担保物范围;保险公司可以开发信贷保险产品以及多种适合不同类型客户需要的小额保险。
  三是要鼓励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开展更深程度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
  5.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在货币政策转型、货币供给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明显加快,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迹象:
  一是出于贷款安全的考虑,很多商业银行将贷款服务对象集中于与政府投资计划有关的大项目和大企业。对于这类项目,银行为了争取市场份额,抵押担保要求往往被降得很低。
  二是在同质竞争下,价格战在所难免,利率下浮成为常态,而且贷款越集中的大户,利率越低。此外在房地产贷款上,为留住客户,各银行基本上都采用了利率下浮30%(政策允许的最大幅度)政策,使得部分期限存贷款利率出现倒挂。
  三是由于地方投资热情高涨,部分银行在资金投放上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压力,可能会放松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使资金流向经济前景不好的项目。部分保险公司在运用保险资金时,也可能因地方政府的影响而进行不够谨慎的投资。
  四是部分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了股市而非实体经济。
  上述问题显然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既要支持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又要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防止不良贷款大幅度、快速反弹。为此,从监管部门角度看,要注意防止金融风险跨业、跨市场转移,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防范关联企业贷款风险;从金融机构角度看,也要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强化危机意识和风险管理,避免发生重大失误。
  五、结语
  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调控目标,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出台快,力度大。宏观调控始终把握以下原则:就业优先,将扩大就业作为宏观控调的核心目标;远近结合,以推动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根本出路;标本兼治,以加快改革应对危机促进发展;把握力道,避免经济刺激政策带来潜在风险;互利共赢,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共克时艰。
  全球金融危机,机遇与挑战并存。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应对各种危机积蓄了坚实物质基础与体制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财政收入多年快速增长,赤字水平较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存在较大的空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与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强劲动力。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复苏,实现重拾高速发展之路。
作  者:&&&&&&&&&&&&&&&&&&&&出  处:单  位:&&&&经济类别: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 ()& ()& ()& ()& ()& ()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