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下有没有人现在负责EBNER罩式炉退火炉的?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全氢罩式退火炉技术及设备
下载积分:750
内容提示:全氢罩式退火炉技术及设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1:33:4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全氢罩式退火炉技术及设备
官方公共微信ebner工业炉介绍-不仅仅是罩式炉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ebner工业炉介绍-不仅仅是罩式炉
E​B​N​E​R​的​罩​式​炉​广​为​人​知​。​其​实​他​们​还​有​多​种​工​业​炉​…​…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全氢罩式炉的发展与现状-技术论文-全氢罩式炉|电加热罩式退火炉|全氢式罩式炉|钢丝球化退火炉-江苏凯特尔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
全氢罩式炉的发展与现状
发布日期: 13:49:05
&全氢罩式炉的发展与现状第六图书馆& & 从全氢罩式炉的结构、控制系统以及退火传热模型3个方面综述了全氢罩式炉的发展与现状。罩式炉的加热烧嘴由径向布置发展为切向布置:内罩的形式由光面发展为波纹型:冷却系统从单风冷发展为风冷一水冷系统和喷淋冷却系统。控制系统发展成为多级集散控制系统。传热模型研究范围很广泛,涉及到模型的建立、模型热工参数、热应力场、温度场模拟、控制模型等。指出了在传热模型方面还需要对热态流场问题和模型的普遍适用性进行进一步研究。从全氢罩式炉的结构、控制系统以及退火传热模型3个方面综述了全氢罩式炉的发展与现状。罩式炉的加热烧嘴由径向布置发展为切向布置:内罩的形式由光面发展为波纹型:冷却系统从单风冷发展为风冷一水冷系统和喷淋冷却系统。控制系统发展成为多级集散控制系统。传热模型研究范围很广泛,涉及到模型的建立、模型热工参数、热应力场、温度场模拟、控制模型等。指出了在传热模型方面还需要对热态流场问题和模型的普遍适用性进行进一步研究。罩式炉 &炉型结构 &控制系统 &传热模型 发展现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陈光 &汪国宏 &江清阳 &张丽徽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马鞍第六图书馆全氢罩式炉的发展与现状陈光,汪国宏,江清阳,张丽徽(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摘要:从全氢罩式炉的结构、控制系统以及退火传热模型3个方面综述了全氢罩式炉的发展与现状。罩式炉的加热烧嘴由径向布置发展为切向布置;内罩的形式由光面发展为波纹型;冷却系统从单风冷发展为风冷一水冷系统和喷淋冷却系统。控制系统发展成为多级集散控制系统。传热模型研究范围很广泛,涉及到模型的建立、模型热工参数、热应力场、温度场模拟、控制模型等。指出了在传热模型方面还需要对热态流场问题和模型的普遍适用性进行进一步研究。关键词:罩式炉;炉型结构;控制系统;传热模型;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TG155.1 文献标识码:A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Full Hydrogen Bell Type Annealing FurnaceCHEN Guang,WANG Guo-hong,JIANG Qing―yang,ZHANG Li―hui(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Architecture,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 anshan 243002,China)Abstract:These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he full hydrogen bell type annealing furnace weresummarized,which are the structure,control system and heat transfer model of full hydrogen bell type annealingfurnace.Th e heating burners of bell―type annealing furnace are laid on tangential orientation instead of radialorientation.The inner cover s type is developed from flat to corrugation,and the cooling systems are evolved fromsingular air-cooling into air―cooling mixed with water-cooling system and spray-cooling system.The multilevel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is adopted.Th e heat transfer model research s scopes are very broad.coming down tomodel's establishment,model's thermal parameters,thermal press field,temperature field S simulation,controlmodel etc.About heat transfer model,it also pointed out that it's necessary to further research the problems of hotstate flow field and the universal of the mode1.Key words:bell-type annealing furnace;furnace structure;control system;heat transfer model;the status ofdevelopment随着我国汽车、家电、建筑装饰、食品等行业的发展,对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镀锡板、不锈钢板、冷轧硅钢片等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2004年,我国共生产冷轧板材1246万t,冷轧板的自给率从2003年的66%上升到2004年的70%;2005年,我国冷轧板材产量继续增长,达到1567万t。冷轧板卷罩式退火炉用于冷轧板卷成品前的再结晶退火,使钢板达到要求的显微组织结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指标。罩式炉是冷轧退火的重要炉型之一,我国自2O世纪5O年代引进罩式炉,现已被广泛使用。近年来,我国罩式炉引进数量迅速增长,从年3年间,共237台。1、罩式炉结构的演变& & 罩式炉最初用于铜合金的退火,以后才被用于冷轧钢板的退火。当时退火用的保护介质是氮氢混合气体,但传统罩式炉有退火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等缺点。在结构上,内罩为光壁式,冷却为自然冷却,后来开发74功率风机作为冷却的主要设备,但是功率太小,退火时间很难缩短。2O世纪7O年代初奥地利EBNER公司开发了高对流全氢罩式退火炉(HICON/H2),20世纪8O年代后被大量用于冷轧板卷的光亮退火。德国LOI公司也开发了以强对流和全氢气为特色的HPH(High Performance Hydrogen)罩式炉。这两种罩式炉对传统罩式炉结构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加热罩的改进。传统罩式炉加热罩上的烧嘴是径向布置,很容易烧坏内罩。现在加热烧嘴切向布置,上下两排或上中下三排;每个烧嘴都装有电磁点火装置和紫外线火焰监测器,当燃烧达到一定程度时关闭上排烧嘴,热量仅由下排供给。这改善了加热的均匀性,有利于防止钢卷的局部过热,提高钢卷的成品质量。& & &(2)内罩结构的改进。原来内罩为光壁式,现今的主要有光面和波纹型两种。孙大山、赵荣国等人对波纹型内罩和光面内罩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波纹型内罩可以缩短加热时间、提高生产能力、延长内罩寿命,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张海涛、张杰等人对内罩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更为有效的内罩结构一网格型结构。研究表明,此结构可以提高内罩的纵向刚度、换热效率和使用寿命,以及罩式炉的生产能力。& & &(3)冷却系统的改进。以往钢卷冷却方式为自然冷却,后来开发了小功率风机为主冷却系统,台罩比很大,一般在(3~4):1,炉子的产能很低,退火时间长。早期冷却系统是在罩式炉上加专用的冷却罩,冷却罩顶部有强化对流换热的冷却风机,降低了台罩比;后来增大了风机叶轮的直径,采用了变频电动机。这样增大了循环量、提高了流速,有利于传热和节省退火时间。此后,又出现了快速冷却系统。快速冷却系统能很快地降低钢卷温度,降低台罩比,节省退火时间,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提高产能。各冷却系统比较而言,风冷一水冷和喷淋冷却比全流冷却和分流冷却的冷却时间短,冷却效率高;全流冷却系统和分流冷却系统结构复杂,维护困难,风冷一水冷系统和喷淋冷却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易于维护,所以风冷一水冷系统和喷淋冷却系统都是目前罩式炉主要的冷却系统之一2、罩式炉控制系统现状& &罩式炉的控制系统主要在安全控制和系统控制两个方面得到了发展。2.1安全控制& &传统罩式炉用氮氢混合气体作为保护介质,氢气相对于氮气具有导热性好、密度小、动力粘度小、还原性强等优点,逐渐代替了传统氦氢混合气体作为保护气体。同时,它对罩式炉安全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首先,保护罩和炉台的金属外壳全部经过x射线探伤,严格保证各设备加工质量。其次,在退火周期开始时,对所有的仪表、开关位置进行检查,使它们置于正确的设定位置。将内罩扣在准备好的炉台上后,进行氢气入口阀门的泄漏检测,然后进行炉台空间泄漏测试,以确保炉台、内罩系统完全密封;同时还对煤气主开闭器、氢气主开闭器各进行一次严密性试验。泄漏测试合格后,用氮气对炉内空间进行吹扫。氮气吹扫必须满足3个条件才能结束:一定的氮气吹扫量;最小的氮气吹扫时间;氧气含量小于1%。此外,还有安全连锁保障。当氢气过压时,控制系统自动打开出口阀降压。为了避免产生错误信号,每次吹扫前,氧探头必须对空气中氧含量进行测量并记录。当氢气压力不足或氢气中氧气含量超标时,系统自动启动紧急氮气清洗。控制系统同时还装有手动紧急清洗按钮。2.2系统控制& & 随着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罩式炉系统控制经历了计算机监视、设定值控制、直接数字控制到目前普遍采用的集散式控制系统,现在正在向全面整合、全数字化解决方案发展。& & 罩式炉的控制系统由3级构成:第1级一炉台控制单元(BCU)价质控制单元(MCU);第2级一过程控制系统(SCC);第3级一主计算机系统。每个炉台上的炉台控制单元(Base Control Unit,简称BCU)与监控计算机(Supervisory Control Computer,简称scc)相连,一个退火车间可以有数个BCU和1台SCC相连。主计算机系统由系统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终端、打印机通过以太网构成,主要实现处理退火计划,计算退火参数,监控每一个炉台的退火状态,报表生成及打印等功能,见图I。& & 罩式炉监控的上位机软件采用退火模板,格式为EXCEL,可以方便地进行编程和调整。2004年以后退火模板为嵌入式壳式模型,不能直观地看到模板的内容,较好地保护了知识产权。& & 可见,罩式炉的控制有合理科学的安全控制和最新科技作为依靠的系统控制,保证了罩式炉的安全生产,同时提高了罩式炉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3、罩式炉退火传热模型研究现状& & 很多学者对钢卷在罩式炉中的退火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钢卷传热模型的基本热工参数和钢卷传热模型的模拟。图1 主计算机系统组成图3.1 径向导热系数和边界热流& & 钢卷的径向导热系数和边界热流对导热模型的准确性影响很大。殷晓静和Degiovanni A提出了同心圆柱套筒相互接触的粗糙单元体的三维稳态传热数学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将两个曲面间的接触热阻表达为3个特殊热阻的传热网络(见图2);并得到了数学解析方法和非接触面上一维热量传递的接触热阻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单元体尺寸和形状对收缩热阻的影响;给出了收缩函数的极限表达式,同时讨论了热物性参数和接触面上的压力对接触热阻的影响。石京等人着重论述了钢卷温度场模拟的原理及实现手段,分析了各钢卷温度场的差异,退火时间的长短,过热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把钢卷的径向导热分析为如图3所示。& & &Seong―Jun PARK等人综合考虑了钢卷表面和径向热应力对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建立了新的单元层热阻模型(见图4,5)和钢卷等效导热系数模型。钢卷等效导热系数模型综合考虑了带钢的厚度、表面特性、温度以及压缩应力;通过有限元法对模型进行计算,并把冷却过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其准确性,同时还讨论了压应力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该模型考虑了氧化层的影响。& & Y J Jung,G T lee和c G Kang从压应力的角度出发,建立起有,无突起钢卷应力模型,结合等效导热系数的概念,研究了两个模型预测热变形的准确性。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了钢卷径向导热,指出导热系数的准确性取决于压应力。把两个模型的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有突起钢卷应力模型更为准确。& & 左焱,张欣欣等人从径向等效导热系数和总对流换热系数人手。利用氮气和氢气物性参数的不同,对总对流换热系数进行讨论,总结了氢气比氮气优越的原因[131。他们还研究了对流换热系数和钢卷径向等效导热系数,使用网络图法推导出了径向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单元体平均温度和钢卷张力对径向热阻的影响。& & 杨建平、祁卫东、陈光等人研究了钢卷传热模型计算过程中忽略辐射换热是否合理的问题;通过对流换热热流密度与辐射热流密度的对比,讨论了影响对流与辐射的因素,考虑了各个因素随温度变化的趋 峋。认为在罩式炉整个加热过程中,忽略辐射换热基本是正确的,但是不够精确,尤其是在退火阶段的后期,保温时间越长,辐射作用越重要。& &在传热模型的研究中,诸学者对钢卷在罩式炉中退火的传热机理认识不断深入,对热阻的分析和对流换热系数等热工参数的研究日趋完善。这为建立准确的模型提供了依据。3.2钢卷传热模型模拟& & 传热模型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模拟温度场来预测热点、冷点、加热时间和退火时间。由热应力原理,得到卷应力场,预测发生粘结的位置和时间。& &&& & & &&& & & &&& & &&& & & 图2 热阻网络图 & & & &&图3 钢卷径向导热示意图 & &&图4 热轧板单元体层图 & &图5 &热阻网络图& && & 温度场模拟是分析退火时间等问题的前提,目前,不少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了准确合理的数学模型。左娥等人通过详细分析钢卷退火热过程,给出了钢卷的传热模型,以及罩式炉各个部分的传热代数表达式;模拟了不同钢种、不同装炉量条件下的温度 朔。& & 武文斐、张欣欣等人通过分析相邻带钢板接触面上的传热机理,得到由多层接触钢板组成的非连续介质网格的热阻和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同时给出了非连续界面上导热系数的求解方法【181。通过分析罩式退火炉中钢卷与内罩及保护性气体之间的换热,建立罩式退火炉中钢卷的传热数学模型,结合低碳钢的退火过程。求解并分析了炉内底部钢卷的温度分布。& &顾明言、陈光等人使用大量生产数据改进传热模型,得到一个合理有效的钢卷退火传热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径向等效导热系数的表达式和总气体循环流量表达式;并用该模型来预测温度场。& & 通过温度场的模拟可以预测冷点/热点位置和温度。莫春立、詹志东等人模拟了冷轧钢卷在全氢炉中退火过程的温度变化以及钢卷冷点与热点温度的变化规律。& & Rovito A J,Aiello W M和Voss G F利用一个在线模型来预测和控制钢卷冷点温度,使得两钢卷平均冷点温度预测误差为一0.45℃,三钢卷平均冷点温度预测误差为2.16℃,拉伸质量标准偏差明显降低。& &许多学者根据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耦合关系,通过求解来预测钢卷粘结发生的时间和位置,为工艺中预防粘结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 江波、姜泽毅和张欣欣建立了钢卷在全氢罩式炉中退火过程的传热模型和热应力模型,利用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耦合关系,求解了温度场和热应力场,并把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模型准确性 。& & 孙金红等研究了带钢钢卷表面和循环介质之间的对流换热;建立了钢卷导热的柱坐标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简化成二维模型,并求出了解析解,由求解的温度场结果得到钢卷内部的热应力,预测了钢卷粘结发生的时间和位置。& &退火时间的研究主要是退火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为缩短退火时间提供依据。林林、张欣欣等人建立了全氢炉退火过程的数学模型,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对退火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得到了循环风量对退火时间影响的规律:循环风量增加总退火时间缩短,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比例关系 。当循环风量增大到一定值时,退火时间缩短的程度大大下降。& &陈光、张丽徽等人针对宝钢HPH罩式炉运行中变化的生产要素,全面讨论径向等效导热系数、钢卷尺寸参数、循环气体的流量和温度变化对钢卷加热时间的影响规律圆。指出钢卷退火加热时间与径向等效导热系数成反比,与钢卷的外径和高度成正比,与循环气体流量和温度成反比。& &刘全利,战洪仁等人根据罩式炉退火工艺的特点,将退火冷却时间预测的多人单出建模问题简化为单人单出建模问题,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退火生产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基于聚类点进行指数最小二乘回归来得到各个单人单出模型的系数。& & 综上所述,罩式炉退火的传热模型研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殷晓静、Seong―Jun Park、石京等对钢卷在罩式炉退火过程中的导热热阻作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热阻的影响因素,为合理确定导热系数提供了基础。张欣欣、左娥等建立了钢卷等效导热系数模型,综合考虑了温度、压力等因素对它的影响。陈光等对整个退火过程中的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进行了对比研究。左娥、江波、顾明言等建立了模型并模拟了温度场,准确性好;孙金红等研究了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耦合,预测了钢卷发生粘结的时间和位置;莫春立等研究了钢卷的加热退火时间,分析了影响它的因素和规律。& & 国内外学者在钢卷的传热模型、热阻以及径向等效导热系数等方面基本取得了共识,并且研究得相当深入。但是当前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加热罩的加热对炉气、循环气体以及钢卷内部温度场的影响,特别是炉内热态流场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目前建立的模型针对性较强,普适性还需进一步拓展。4、结 论& & 罩式炉的发展经历了结构上的改进、控制水平的提高、传热模型的完善以及技术手段的进步。& & 在结构上,罩式炉的加热烧嘴切向布置、内罩的形式为光面和波纹型,以及冷却系统以风冷―水冷系统和喷淋冷却系统为主要冷却系统之一,使得燃烧效果更好,传热更快,温度场分布更均匀,退火时间更短,生产效率更高。但是罩式炉的设计结构没有发生原理性的改变。& &在罩式炉的控制方面,对工艺严格控制,氢气安全问题得到很好解决。采用科学合理的集散控制系统,做到集中控制,风险分散,优化调配。& &许多学者对钢卷在罩式炉中的退火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温度场规律和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建立并验证了温度场模型,为提高钢卷质量,防范粘结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改进控制模型和制定温度制度提供了基础。模型的应用表明,缩短了加热时间,提高了产品产量,改善了产品质量。但是热态流场问题以及模型的普遍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孙大山,赵荣国,褚烈青,等.冷扎罩式热处理炉改用波纹形保护罩[J].鞍钢技术,1992(1):16―19[2] 张海涛,张杰,曹建国,等.罩式退火炉不同内罩结构传热效率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532―535.[3] 曾昭仑.冷扎带钢紧罩式退火炉的发展[J].轧钢,1991(5):35~39.[4]&杨洪元,段向东,杨学高,等.全氢强对流罩式炉退火新技术[J].攀钢技术,):21―26.[5]&张芝香.冷扎宽带退火技术的发展[J].钢铁研究学报,1993(1):87―95.[6] 徐鹏.高效能纯氢保护气氛罩式退火炉[J].钢铁,):56―57.[7] 熊斐.宝钢研制的全氢罩式炉控制系统分析[J].宝钢技术,2002(6):5―8.[8]Jl殳晓静,Degiovanni A同心圆柱套管间接触热阻研究(I):数学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383~386.[9]&搬晓静,Degjovanni A同心圆柱套管间接触热阻研究(1I):参数影响分析L『].北京科技大学学报,):464-467.[10]&石京,崔德理,王先进.紧卷罩式退火的温度场模拟[J].工业炉,):37--42.[11] Seong―Jun PARK,Byung-Hee HONG,Seung Chul BAIK,et a1.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Hot Rolled Coil Cooling[J].ISUInternational, 1);.[12]Jung Y J,lee G T,Kang C G .Coupled thermal deformation analysis considering strip tension and with/without strip crown incoiling process of cold rolled strip[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2,(130-131):195-201.[13]Yi Zuo。Wen―fei Wu。Xin-xin Zhang,et a1.A Study of Heat Transfer in High-Performance Bell-Type Annealing Furnaces[J].HeatTransfer-Asian Research,):615-623.[14]&林林,张欣欣,左艘,等.全氢罩式退火炉退火热过程的研究(Ⅱ):对流换热系数和钢卷径向等效导热系数的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54―257.[15]&Zhang X,Yu F'Wu W。et a1.Application of radial e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heat transfer model of steel coils in HPHfurna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o physics,):.[16]&杨建平。祁卫东,陈光,等.退火钢卷辐射换热及对流换热的讨论[『].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74―277.[17]&林林,张欣欣,左艘,等.全氢罩式退火炉退火热过程的研究回:数学模型及其实测验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74―177.[18]&武文斐,张欣欣,左嫂.罩式退火炉炉内钢卷径向非连续介质导热的模拟研究[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44―146.[19]&Gu M Y。Chen G,Zhang M C,et a1.Simulation of Steel Coil Heat Transfer in HPH Furnace[A].Acta Metallurgies Sinica(Englishtters)[C].2005,l8(5):647-652.[20] 莫春立。詹志东,李殿中,等.冷轧钢卷在罩式炉中退火过程的温度场变化模拟计算[J].金属热处理,2oo5(5):67―71.[21]&Rovito A J,Aiello W M,Voss G F.Batch anneal coil cold spot temperature prediction using on―line modeling at&[J].Iron andSteel Engineer,):31―37.[22] 江波,姜泽毅,张欣欣.钢卷退火过程导热和热应力数学模型[J].冶金能源,):19―22.[23]&SUN Ji-quan,SUN Jing-hong,WU Bin,et a1.Mathematical Model for Temperature Field of Strip Coil in Coiling and HeatingProcess[J].Iron&Steel Res,):33-36.[24] 林林,张欣欣,左嫂,等.全氢罩式退火炉循环风量对退火时间影响分析田.工业炉,):1-3.[25] 陈光,张丽徽,戴学成,等.宝钢HPH全氢罩式退火炉钢卷加热时间的研究田.冶金能源,):24―28.[26] 刘全利。战洪仁,王志刚,等.基于模糊聚类和最dx-乘回归的罩式退火炉冷却时间预报及运用[J].冶金自动化,2004(1):43―46
网站地图 WEBMAP
地址:中国江苏省靖江市新桥工业园区 版权所有:江苏凯特尔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苏皖ICP备号
销售热线:10111 QQ:214500
技术支持:鼎禾网络冷轧钢卷罩式退火炉设计
冷轧钢卷罩式退火炉设计
1.&课题的背景
我国现有的工业炉窑存在能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急需改造。而节能和环保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又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发展生产理应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否则,随着生产的成倍增长,烟尘废气的排放量也将成倍增长,导致环境严重恶化。炉窑优化对提高产品品质、节能及对运输紧张的缓解;燃烧优化对环保改善和降低水、电、劳力、设备消耗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工业炉窑的种类极多,即使同类型的炉子也有大小、形状、工艺等差异。本文介绍了工业炉中的一种常用炉罩式炉&。罩式退火炉与连续退火炉,有以下优点:
(1)&品范围广,生产优化,灵活性强。
(2)投资少。
(3)运行成本低。
(4)维护成本低。
(5)可分阶段进行模块化扩建。
(6)处理非合金深冲钢时质量更好,因此在我国各个钢铁企业倍受青睐。我国钢铁企业已从奥地利&EBNER&和德国&LOI&公司分别引进了这种先进的全氢炉,湖南华菱涟钢薄板有限公司已从该公司引进了大量全氢炉。虽然该种全氢炉较先进、高效、节能、环保,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对罩式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到对炉子改造的问题,该炉子应在减少能量消耗和降低尾气温度上改进已达到更高的高效、节能和环保。
2.国内外现状及水平:
(1)&罩式炉由于具有操作灵活,易于更换产品品种,改变产量,不受产品规格限制,便于分期建设,总投资低等优点,在我国各个钢铁企业倍受青睐。以宝钢为例,宝钢分别从奥地利&EBNER公司和德国LOI公司引进数座先进的全氢罩式退火炉。
(2)目前我国退火炉存在周期长、产量低、退火质量差、占地面积大、节能效果差、运行维护成本高、灵活性差等一系列缺点。
(3)我国中厚板中普通碳素钢板占70%-80%,专业钢比重太小。而国外专业钢板的比重在40%-70%以上,而且做到了品种结构优化和系列化。
(4)我国国内引进地罩式退火炉也存在运行的周期长、产量低、退火质量差、占地面积大、节能效果差,如德国洛伊公司的全氢罩式退火炉虽然周期短、产量高等但带钢退火温度控制不好会出现带钢粘结、再结晶退火钢卷氧化问题。
第1章&罩式炉的选用
第2章&全氢罩式炉的性能指标
第3章&全氢罩式炉结构设计
第4章&全氢罩式炉结构的性能与控制
第5章&产量计算
第6章&燃料消耗与供热能力
第7章&经济效益分析
第8章&结论
[1]王秉栓.工业炉设计手册[ ].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钢铁厂工业炉设计参考资料编写组.&钢铁厂工业炉设计参考资料.第一版:冶金工业出版社,1979
[3]李泉华.热处理使用技术.
[4]张汝森,热处理燃料炉的现状与展望[ ].工业炉,2000,(4):15-18
[5]傅丽,王歆,赵福新,等.4.8m×13m台车加热炉技术改造[ ].工业炉,2001,(2):41-43
[6]&LOI.&HPH&Bell-Type&Annealing&Plants&for&Recrystallzingand&Bright&Annealing&Steel&Coils&in&a&Hydrogen&Atmos-phere[M].&LOI&ESSEN&Industrieofenanlagen,&1996
[7]Wirtnik&K&P.&High-performance&hydrogen&annealing&[J].Heat&Treatment&of&Metals,&1990(1):&1
4&Enghofer&R&A,&Mueller&T&E,&Kuzdal&J&L,&et&al.&Experiencewith&100%&hydrogen&annealing&at&LTV's&Indiana&HarborNo.3&sheet&mill&[J].&Iron&and&Steel&Engineer,&1990,&67(3):25
[8]左燚&武文斐&张欣欣&等.&全氢罩式退火炉退火过程传热的研究[J].&工业加热&2000(6):&9
[9]Zuo&Yi,&Wu&Wenfei,&Zhang&Xinxin.&A&study&of&heat&transferin&high-performance&hydrogen&bell-type&annealing&furna-ces&[J].&Heat&Transfer-Asian&Research,&2001,&30(8):&615
[10]周筠清.&传热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
[11]杨世铭.传热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12]李虎兴)压力加工过程的摩擦与润滑[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
[13]Walter&Schenermann,等.冷轧带卷全氢退火新发展[J].国外钢铁钒钛,):78-79.
[14]杨洪元,等)全氢强对流罩式炉退火新技术[J].&攀钢技术.):22-23.
[15]刘振群.陶瓷工业热工设备.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6]陕西省第一建筑设计院.建筑陶瓷隧道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17]M.W.Thing.[THE&Science&of&Flames&and&Furnaces].and.edition,1962.
[18]日本工业计测技术大系编集委员会.流量(下),日刊工业新闻社,1964.
[19]张也影.流体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0]吴望一编著.流体力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1]孔珑主编.工程流体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22]Streeter&VL,Benjiamin&WE.Fluid&mechancics&New&York:MCGRW-Hill&Publishing&company&Ltd.1975.
[23]戴锅生.传热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4]杨世铭编.传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
[25]刘仁达.冶金炉热工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26]沈维道、蒋智敏、童均耕.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7]蔡祖恢.工程热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8]王竹溪.热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罩式炉由于具有操作灵活,易于更换产品品种,改变产量,不受产品规格限制,便于分期建设,总投资低等优点,在我国各个钢铁企业倍受青睐。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已从奥地利&EBNER&和德国&LOI&公司分别引进了先进的全氢罩式炉。虽然这些炉子在运行产量较高、退火质量较好,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对罩式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设计出一
种新型的全氢罩式炉具有周期短,生产量大、退火质量高、高效、节能和环保节能达标的显著效果。
随着钢铁行业的迅速发展,为了以后能胜任钢铁行业冷轧的科技人员工作,应涟钢要求,我们将进行冷轧钢卷罩式退火炉设计设计,要求设计一种新型的冷轧钢卷罩式退火炉(全氢罩式退火炉),要求克服原退火炉周期长、产量低、退火质量差、占地面积大等一系列缺点,要求设计的退火炉周期短,生产量大,退火质量高,达到38小时对104吨薄钢板进行再结晶退火及光亮退火,钢卷最高退火温度:750℃,最大炉温:850℃,利用管道高、焦炉混合煤气作为燃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罩式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