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变动表因素

如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各国货币作为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由其供求决定的,而汇率即是各国货币作为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当对本币的需求高于外币时,该本币对外币汇率上升,反之,本币汇率下跌。一国货币的供求可以通过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得到反映。&&
&&& 决定汇率的主要因素&&
具体地,可以从下述方面分析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对汇率的影响(包括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
1.经常项目。根据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理论,本国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的上升会使进口增大、出口减小,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增加外汇需求,使外币升值、本币贬值。事实上,当两国通货膨胀率不同时,通胀较高一国的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汇率将会贬值大约通胀率之差的比率。除相对价格因素外,任何使得一国商品出口需求扩大、进口需求减小的因素都可以使该国货币升值,例如一国技术与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关税与贸易壁垒的提高等,也对经常项目有着直接的影响。&&&
但应注意的是,购买力平价理论适用于解释汇率的长期变动,而几乎不能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其主要原因在于汇率的短期波动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而外汇市场的交易量远远大于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量。此外,在使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汇率的长期变动时,应剔除不可出口的商品和服务带来的通胀(如房价上涨)对于汇率的影响。&&&
2.资本项目。如上文所述,汇率的短期变动主要受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根据利率平价(Interest Rate
Parity)理论,当各国利率存在差异时,出于套利目的,资本将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导致资本的跨国界、跨市场流动。而根据无套利原理,两国出现利差将会导致利率较高一国的货币即期汇率上浮、远期汇率下浮,而利率较低一国的货币即期汇率下浮、远期汇率上浮。事实上,当本国利率较高时,本币对外币的远期汇率将会贬值大约利率之差的比率,即iD=iF-(Et+1-Et)/Et,其中iD和iF分别为国内和国外的利率,Et和Et+1分别为本国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和远期汇率,而从上式变形得到的即期汇率表达式Et=Et+1/(1+iF-iD),表明远期汇率不变时,本币即期汇率随国外利率的降低或本国利率的升高而升值。&&&
在应用利率平价理论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利率平价理论描述的是一种均衡状态,其成立的重要前提条件包括市场充分有效、货币完全可兑换、资本可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汇率能够自由浮动、市场利率均衡和交易成本可忽略不计等。&&&
2.通常利率平价理论中所指的利率是各国的名义利率,然而实际分析中应该区分名义利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将名义利率表示为实际利率与通胀预期之和:当本国实际利率提高时,本币即期汇率升值,而当本国通胀预期升高时,虽然名义利率提高,但通常伴随本币即期汇率贬值,因此当本国货币供应量提高时通常会伴随汇率超调(Exchange
Overshooting)现象,即短期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贬值预期(即Et+1减小)从而使即期汇率Et降低,而由于商品价格不能随货币供应量提高迅速发生变化,实际货币供应量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导致本国利率下降,进一步使即期汇率降低。然而随着商品价格慢慢提高,根据货币中性原理,本国利率会回到初始水平,从而使得即期汇率较增加货币供应量之初有所提高。&&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分析&&
国际收支是汇率高低最直接的影响途径。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保持着双顺差。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长期来看,人民币对美元还存在升值空间。但应该注意到,如下表所示,近5年来我国贸易顺差额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在不断下降,2011年一季度甚至出现过1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反映了人民币汇率在长期升值后,已影响了经常项目下的出口。从贸易角度讲,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减小,甚至市场逐渐出现贬值预期,升值与贬值的预期逐渐趋于均衡。&&&
从通货膨胀方面分析,中美两国通胀变化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明显不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汇改以来,虽然我国CPI与美国CPI的比值呈现整体上升趋势,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人民币本应贬值,而实际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原因主要为:一、中美贸易中国长期保持顺差;二、非贸易品在两国通胀率的变化中起了很大作用。我国近年来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住房、服务等非贸易品价格涨幅远远高于贸易品。反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房地产价格大幅回落导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通货紧缩,因此人民币在贸易品上实际购买力的下降幅度远小于我国国内的通胀率;三、汇率也是对输入型通货膨胀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以降低我国进口成本,抑制物价上涨,减少外汇占款,降低基础货币投放。&&&
综上所述,只有当我国非贸易品价格趋于稳定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期达到一个阶段性均衡水平之后,基于物价水平因素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才可能对汇率的长期走势给出合理的解释。&&&
如果购买力平价理论不能对当前中美汇率变动的长期走势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利率平价理论是否可以解释中美汇率的短期波动呢?图2显示了2007年年底至今中美两国1年期国债利差与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的关系。我国2008年推出的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导致了利率的快速下降,而后随着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2011年年底利率逐渐回到2008年年初水平。反观美国,从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美联储一直维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持续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可以看出,自2009年开始,中美货币政策相悖而行,两国利差急剧扩大,然而汇率却长期维持在6.8左右的水平,直到2010年年中人民币才重新启动升值进程。利率平价理论并不能解释中美利差不断扩大时汇率在2008年年中到2010年年中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而且在我国进行四万亿元投资后,利率虽然显现出了货币中性的现象,但汇率并未出现超调现象。&&&
利差的变动未能解释中美汇率的波动情况,并非是由于利率平价理论的失效,而是由于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体现形式并不是汇率的自由浮动,而是外汇储备的变化。图3显示了人民币1年期NDF升贴水与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1年期NDF低于即期汇率时,人民币看涨,而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也呈增加态势,即央行通过卖出人民币、买入外汇,抵消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反之,当人民币NDF高于即期汇率时,人民币看跌,而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变缓,甚至出现减少。&&&
在有管理的浮动利率体系下,央行通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达到调控汇率的目的,即期汇率偏离预期的程度越大,为了稳定汇率导致的外汇储备变动也就越大。
&&& 结论&& &&&
本文介绍了决定长期和短期汇率走势的理论,并应用理论对中美汇率长、短期走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分析表明:&&&
1.长期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取决于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保持双顺差,而由于非贸易品在我国通胀率的变化中起了很大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无法解释通胀因素对汇率的影响。&&&
2.短期来看,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利率体系,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体现形式并不是汇率的短期自由波动,而是外汇储备的变化,即期汇率偏离预期越大,为了稳定汇率导致的外汇储备的变动也就越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头疼了3天!3天中想尽了办法,查阅了很多资料,动手做了很多,也请教了朋友,没想到截止到今天下午,仍然没有清晰地思路。无法可想......  做成本会计以来,从来没想到过这方面的问题,即使是分析,也是比较粗的。    想到天涯中高手不少,抱着侥幸的心理过来求助下。    问题:多因素变动下的毛利率分析  详细:一般而言,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这个公式是没错的。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Σ【(料+工+费)*销售量】  
主营业务收入=Σ(单价*销售量)    对于企业来说,每个月销售的产品种类是不完全相同的,可称之为产品组合不同;    所以经过分析后,可以看出:  影响一个企业毛利率的因素有3个:
1)成本(料、工、费)  
2)售价  
3)产品组合    现在如附件所示,以9月为基期,10月为报告期,分别计算出9月和10月的毛利率后,可以计算出毛利率的变动:△毛利率=10月毛利率-9月毛利率  
△毛利=10月毛利-9月毛利  那好,问题来了:  1)计算出10月总体的料、工、费3项因素变动分别对△毛利的影响额(结果用金额表示),以及分别对△毛利率的影响(结果用百分比表示)  2)计算出10月产品组合变动分别对△毛利的影响额(结果用金额表示),以及分别对△毛利率的影响(结果用百分比表示)    然后更进一步:  3)计算出每一种产品(注意:是每一种产品!不是总体)10月的料、工、费3项因素变动分别对△毛利的影响额(结果用金额表示),以及分别对△毛利率的影响(结果用百分比表示)    以上问题,只要能解决掉前2个,我就满意了。    PS:查资料过程中,看到一篇文章中说可能会用到偏微分,觉得有可能。此外,教科书中的连环替代法都是针对的相乘的情况。    盼高手解答。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在日常工作中极易被忽略,但又极其有用的分析工具。教科书上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均感觉过于简单和粗略,达不到进一步多元、深度量化的目的,网上有朋友说要用到偏微分推导出计算公式,然后可以量化到每一种产品的料/工/费/价格的变动对复合毛利率的影响程度。    昨天尝试了一下教科书上的连环替代法,感觉不适用。而且一旦超过2种产品组合,手工工作量就呈几何级数递增,而且极易出错。所以感觉必须要有IT工具辅助。    感觉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数学或金融问题,最终还是数学问题。    各位朋友有什么思路吗?共同探讨下。
  我也有此困惑,曾经在一次面试时还有面试官问起过我。我不得其解,反问,他给出的答案是为不同的产品设一个标准值,以此标准值来进行折算,虽不精确,但是还算可比。
  2#回复 作者:michaelowenzhao
回复日期: 22:09:00    我也有此困惑,曾经在一次面试时还有面试官问起过我。我不得其解,反问,他给出的答案是为不同的产品设一个标准值,以此标准值来进行折算,虽不精确,但是还算可比。  ==============================================================================================================================================  这个问题如果深入研究下去,搞通了,水平绝对会远超一般成本分析人员......    我在视野中也发了帖子,共同研究,一定要搞出来.
  这个问题感觉最终还是数学问题......
  有兴趣。来学习了。
  的确,如果要对每个结果以数据详实地归因,肯定是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是,有必要做到这一步吗?  要知道,1、你是财务,不是会计;不需要完全精确,你只要说,本年毛利下降因素中:产品价格变动影响占比、产品结构影响占比、产品成本影响占比;而在每个具体因素中,又是哪些因素的变化构成的,影响多大;然后有重点地分析其中的重要因素就行啦。2、这个问题如果要精确解决,估计是非常非常困难,变量产生变量,变量又影响变量----我数学撇,不敢再说了。
  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吧,需要数据做基础  包括回归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生存分析  有数据的话,用spss分析就好  如果没有,只靠公式推导出来,借鉴意义并不大  以上为参考,欢迎学习讨论
  楼主辛苦了    欢迎到 男人看女人看 去看看
  毛利四段论~  通常以预算数据为基准,透过实际数据与预算间的公式换算来得到需求的结果  1.售价差  (实际售价-预算售价)*实际销量  2.成本差  (实际成本/实际数量-预算成本/预算数量)*实际数量*(-1)  3.销量差  (实际销量/预算销量-1)*(预算销额-预算成本)  4.组合差  (实际销量-总实际销量/总预算销量*预算销量)*(预算销额-预算成本)/预算销量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出自 MBA智库百科()
  利率变化是所有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的与成反向变化,即利率上升(下降)时,的会下降(上升)。如果将证券持有至到期日,那么证券到期前价格的变化不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投资者在到期之日前出售证券,那么的上升就会导致的损失。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证券的越高,其价格对利率的变化就越敏感;或证券的到期期限越长,其价格相对于利率的变化就越敏感;或越低,证券的价格相对于利率的变化就越敏感。
市场利率受到宏观主体的调控
  利率变化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的效果上。西方国家自19世纪以来,在大部分时间里,成为其调节的主要杠杆。在1898年出版的式利息与物价》一书中,提出了有力的证据,说明利率政策是有效的。魏克塞尔关于利率政策的效果提出了如下三个命题:
  (1)变更利率,将随之作出相应的变更;
  (2)整个长短期利率体系将全面而同时相联系地随着中央银行利率的变动而变动;
  (3)和储蓄人对利率的变动的反应均具有。
  魏克塞尔的这三个命题发表以后,一般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和金融家都毫不怀疑地接受了这一理沦。直到1927年和1933年伯尔吉斯(W.R.Burges)和里芙勒(W.W.Riefler)发表著作,指出这三个命题与实际情况有差异,即:(1)中央银行变动利率不会自动诱发商业银行相应地变动利率;(2)的变动即使影响,其影响也是很微弱的;(3)对各类企业而言,在当时主要靠,因此与其他费用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而可以忽略不计。对边际企业而言,其他费用的变动比利息费用的变动更为重要,如果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则利率政策将难以发挥作用。
  在1930年发表的《货币论净中也认为利率政策是有效的。他认为,当局变动利率可以影响和,进而使其相等。但到1936年发表时,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凯恩斯又认为在经济周期的某个阶段,在某种低利率下货币需求具有无限大的可能性,掉进“”,对利率无弹性,失灵。
  凯恩斯的这一见解引起了一般人对利率的效应和整个的怀疑。20世纪30年代末,等机构对投资的利率弹性进行实证检验,从而这一见解作为一种理论被普遍接受。当时,牛津大学、哈佛商业学院、法国罗莱统计研究所和研究所等机构,都对许多企业进行了测验调查,调查结果都得出了利率不是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的结论。这些结论正好成为凯恩斯上述理论的坚实基础与证据。这是与当时经济大危机和信用状况完全相符合的,由于当时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普遍不“看好”,再加上当时不甚发达,在当时的企业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所以利率政策的效应在当时就显得很微弱。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上却出现了两种重大的变化:一是的巨额累积和大部分政府债券被私营金融机构持有。如美国在1914年共有公私债券约650亿,其中占1.50%,的半数以上被或个人持有。而到1948年,债券总额增加了6倍,其中政府债券占50.40%,而且债券的3/4被持有,和个人仅持有1/4。二是的大发展,它们在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因为这些金融中介机构是负责为公众保管资金的,所以非常关心资产的安全性,特别偏好小且利率较低的债券。而且这些机构以微小的利益管理资产,所以对利率的微小变动也特别敏感。
  由于以上情况的出现,对利率的变动变得特别敏感。因而金融当局通过变动利率,可以对经济发挥有效的作用。于是,魏克塞尔所提出的三个命题,在经过如下修正后仍然成立:(1)中央银行通过政府债券的,不但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而且可以引起各种贷款人相应地变动其的结构。例如,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则不但可以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而且可以使其他持有政府债券的结构和个人的资金运用可能性增大;如果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则效果相反。(2)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各种期限的政府债券,可以使长短期利率体系相联系地变动,必要时还可以通过直接变动基准利率,引导市场资金流向。(3)中央银行通过贴现政策或,可以变动市场利率水平以影响贷款人和双方的决策。对借款人的影响是:一方面通过利率影响对某种资金的需求成本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利率影响企业的成本甚至利润分配来发挥作用。对贷款人的影响是:通过变动利率来影响贷款人的提供意愿。
  这样,魏克塞尔的三个命题又成立了,金融当局变动利率又可以收到所期望的政策效果了,但这种效果不仅是从借款人的利率敏感性中产生的,而且主要是从贷款人的利率敏感性中产生的。在纽约联邦银行工作的罗沙(R.V.Roosa)在嫂利率与中央银行》一文中,对传统的利率作用理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传统的利率作用理论存在很大片面性和局限性,即只注意利率变动对借款人和储蓄人的刺激作用,而忽视了利率变动对贷款人的重大作用,因而错误地否定了利率对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罗沙认为,利率的作用首先表现为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利率影响金融机构的放款决策,其次的作用才是对借款人和储蓄人的作用。后来的托宾、斯科特,特别是林德伯格(As—sarLindbeck)对罗沙的分析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利率的一般流动性效应,说明了为何金融机构(贷款人)对放款的态度会随利率而变化。具体地说,是用贷款人对所持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来分析利率变动对其放款态度的影响,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十分精辟的,因此,为许多国家的货币当局所采纳。
  在当今现实世界中,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金融市场都不是的。政府或中央银行都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或多或少地调控着金融市场。
  在美国,美联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控制联邦基准利率(1981年以前)、控制货币供应总量和窗口指导等手段来调节,更有甚者,的一句话就可以使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格林斯潘之所以有女口此的力量,是因为他用后续手段惩戒市场反应迟钝者。正是由于个人关注自己私利这个因素,市场的参加者时刻关注着格林斯潘的一举一动。而作为的调控者,格林斯潘也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心理。
  从宏观角度来看,利率对政府筹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政府作为经济中的,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公共开支为经济运行投下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有三:一是,二是,三是。由于不能随意提高,政府增加收人只有后两条途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通货膨胀不仅会给经济运行造成困难,而且会给政府带来政治上的灾难,所以,举债就成了政府在短期内扩大收入的最佳选择。这样,利率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政府筹资成本的大小。如果利率上升,政府只能相应提高其,否则不足以吸引居民和企业(包括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当利率高到一定水平,政府已难以承受高昂融资成本时,政府也会考虑采用通货膨胀的方式来降低其。当利率降到一定水平、“过热”时,政府也会采用、或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来提高利率,以便经济“”。例如,2000年2月,格林斯潘第五次(自1999年6月算起)提高,使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达到6.00%,第四次提高贴现率,使贴现率达到5.5%。最新资料显示,美国一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l)仅上0.2%,同时,商务部公布的去年12月贸易赤字为255亿美元,比预期的要低。所以,在一向以抑制通货膨胀为己任的美联储看来,通胀压力无疑是加息的最重要依据,但是在CPI较小时,就业状况和股市状况就成为影响利率政策的两大因素。格林斯潘也承认,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投资于美国股市,美联储在决策时必须比以往更加注重的变动情况。这是因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美国股市,已经成为推动美国、滋生通货膨胀的温床。格林斯潘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反映了他想通过高利率挤出美国股市上的泡沫;另一方面高息也成了他手中的筹码,一旦破灭,连续降息就成为他挽救美国经济的“稻草”。
  在开放的条件下,利率的高低还影响到一国的对外经济活动。理论上的探讨是,在现实中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进出口的影响;二是对输入的影响。当利率水平较高时,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增加,出口下降;另一方面高息抑制了投资,使得生产规模减小,出口降低,容易引起贸易逆差。当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时,高息将吸引外国资本的大量流人(暂不考虑汇率变动)。大量的外资涌人,虽可以暂时缓解,但使用这些外资必须从不断创造出的生产成果中支付其本息,并且将占去本国部分消费资源。此外,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还会造成新的国际收支逆差。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就是一个证明。
1.经济因素
  (1)。危机阶段:利率节节上升;萧条阶段:利率降低;复苏阶段:利率较低;繁荣阶段:前期利率不很高,危机前利率上升。
  (2)通货膨胀。会造成借贷资本金贬值,实际利率下降,因此,应该提高利率。
  (3)税收。利息税率直接影响利率。
2.政策因素
  自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中利率成为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节的重要工具。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调节利率作为调节信用,从而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规定差别利率与优惠利率实现对重点、部门或项目的,进而实现的调整,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完成国家预期的经济目标;通过规定和调整以影响整个市场利率的变动。因此,对利率有重要的影响。
3.制度因素
  主要是。在一国经济的非常时期或在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利率管制也是影响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实行利率管制,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变动的界限。由于利率管制具有高度和法律约束力量,排斥各类经济因素对利率的直接影响,因此,实行利率管制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一旦非常时期结束或经济已走出不发达的阶段,应及时解除管制。
4.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世界经济Et益国际化、一体化。在体系中,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使国内市场利率受到国际市场利率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来实现的。当国际市场利率高于国内利率时,国内货币资本流向国外。反之,当国际市场利率低于国内利率时,货币资本流进国内。不论国内利率水平是高于还是低于国际利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都会引起国内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动,从而引起国内利率变动。
  主要包括、、偿还期风险以及政策性风险。
黄胡曙光著.利率理论与利率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
张炳达 芮晔平编著.21世纪高职高专通用规划教材 与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08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14页& 2页& 4页& 2页& 3页& 5页& 2页& 4页& 2页& 1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利率变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