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承包一个山沟,我想问问你敢不敢怎样计算农地开发价值?

农地价值评估及其社会保障功能研究--《浙江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农地价值评估及其社会保障功能研究
【摘要】:
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对农地保护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工作目前在我国已
经逐渐展开,但其中对农地价值构成的内涵尚缺乏统一完整的认识,对土地多限于经济价值的认
识,对其社会和生态价值所知甚少,农地评估理论与实践滞后。土地作为农村的重要资产至今仍
价格不清,不能给土地流转的补偿提供合理依据,也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推
进。本论文认为土地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地租所表现的经济价值,还有社会价值和生态价
值。农地的经济价值,指以农地为载体的农业的,作为国民经济一个正常产业部门对经济总量与
结构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或农业产值,这种与其他生产要素无区别的效
应所带来的价值就是农地经济价值。农地社会价值包括两个方面①以粮食为核心的农业安全。②
农地对农民的直接保障性。城镇化进程意味着部分农民丧失土地,而政府要建立一个包括九亿农
民的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从制度上还是资金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建立在均分基础上
的土地制度尽管会牺牲一定的生产效率,却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低成本办法,而
目前最现实的途径是利用土地作为农民社会保障的一种载体。通过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入土地这一
实物作为农村社会保障载体之一,不仅提高了农村福利保障的社会化程度,而且扩大了社会保障
的内涵。通过对这些价值的综合量化,可进一步体现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本论文论述了农地评估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评估,得出农地价值的评估值,再立
足于我国农村实际通过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民社会保障
解决的难点及成因,分析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特点,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土地作为农民社会保
障物之一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1【分类号】:F301【目录】:
中文摘要4-7
1 绪论7-14
1.1 引言7-8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8-11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11-14
2 农地价值评估理论基础14-27
2.1 相关理论14-22
2.1.1 土地收益理论14-17
2.1.2 土地供求理论17-18
2.1.3 外部地价理论18-19
2.1.4 机会成本理论19-20
2.1.5 区位理论20-21
2.1.6 土地肥力理论21-22
2. 2农地价值的组成22-25
2.2.1 农地经济价值23
2.2.2 农地社会价值23
2.2.3 农地生态价值23-25
2.3 农地价格的特殊性及其表现形式25-27
2.3.1 农地价格的影响因素25
2.3.2 农地价格的特殊性25-26
2.3.3 农地的表现形式26-27
3 农地价值评估方法研究27-47
3.1 农地经济价值评估方法27-40
3.1.1 收益还原法28-30
3.1.2 标准田法30-32
3.1.3 成本逼近法32-34
3.1.4 基准地价法34-40
3.2 农地社会价值评估40-42
3.3 农地生态价值评估42-46
3.3.1 外部性的类型42-43
3.3.2 农地生态价值的评估方法43-46
3.4 农地评估的原则46-47
3.4.1 最有效使用原则46
3.4.2 动态原则46
3.4.3 机会成本原则46
3.4.4 资金成本原则46-47
3.4.5 综合分析原则47
4 农地评估案例分析47-56
4.1 估价对象描述47-48
4.1.1 土地位置和权利状况47
4.1.2 自然因素47-48
4.1.3 社会经济条件48
4.2 估价方法和选择依据48
4.3 宗地估价过程48-56
5 研究结果分析及农地社会保障研究56-65
5.1 研究结果分析56
5.2 土地保障现实必要性56-58
5.3 制约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发挥的难点58-61
5.4 实现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途径61-65
参考文献65-68
英文摘要6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晓云;蔡银莺;张安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4期
吕蕊;王珍;;[J];改革与战略;2012年03期
金姝兰;金威;徐磊;侯立春;;[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王湃;张安录;;[J];理论月刊;2007年06期
尚倩倩;宋戈;向长玉;;[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3期
马文博;李世平;;[J];乡镇经济;2008年12期
马文博;李世平;陈昱;;[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邢世和;李蔓;;[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吴萍;[D];重庆大学;2010年
蔡银莺;[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杨鹭;[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湃;[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陈竹;[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马文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淦;[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李英;[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李凌燕;[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李鹃;[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黄朝奎;[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李慧敏;[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高洁君;[D];长安大学;2010年
刘进;[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尚倩倩;[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高洁纯;[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次芳,许红卫,唐根年;[J];城市规划;1994年04期
赵志荣;[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1期
石爱虎;[J];农业经济问题;1993年11期
黄贤金;[J];农业经济问题;1993年11期
胡靖;[J];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09期
叶艳妹,吴次芳;[J];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06期
王克强,蒋振声;[J];农业经济;2000年02期
陈颐;[J];学海;2000年03期
叶剑平;[J];中国土地;2000年04期
关文荣;[J];中国土地;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百冠;;[A];'94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翟年祥,项光勤;[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黄茜;江雪芹;范增刚;;[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3期
徐咏文;段萍;胡永升;;[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黄茜;赵小敏;罗璇;;[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谢宗棠;王生林;;[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韩丹;;[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杨丽辉;吴克宁;金三宝;;[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王慧娟;贾永飞;;[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朱殿昌;方斌;;[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黎树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然;汪晖;黄璐;;[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施国庆;吴小芳;;[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贺振华;;[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李政;;[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林斐;;[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张友琴;;[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夏少敏;卢永元;;[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唐钧;;[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张建仁;;[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陈平;聂艳;;[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平;[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宿胜;[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张海斌;[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吕晓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卞国凤;[D];南开大学;2010年
罗瑞芳;[D];南开大学;2010年
崔宝敏;[D];南开大学;2010年
闫文;[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苏斌;[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张百杰;[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晓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胡昕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胡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舒;[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旭;[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梁竞;[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吴杨;[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高淦;[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王福禄;[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杨斌;[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玲;;[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王祥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詹和平;;[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董文;;[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张效军;欧名豪;望晓东;;[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马驰;秦明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沈娜;蒋冬梅;诸培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姚俊;;[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杨文杰;孟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0期
李亚男;;[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和平;王玄德;沈燕;邓健;;[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刘守英;;[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蔚;[N];中国环境报;2007年
袁祥;[N];光明日报;2009年
郑振源(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张孝德;[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华凌;[N];科技日报;2009年
李大庆;[N];科技日报;2009年
阚丽梅 本报通讯员
边良;[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丁洪美 王建兰;[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
朱留华;[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聂鑫;[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马爱慧;[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张宏斌;[D];浙江大学;2001年
张安录;[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陈遐林;[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乔家君;[D];河南大学;2004年
程远;[D];复旦大学;2004年
郑捷奋;[D];清华大学;2004年
高云峰;[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周建春;[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雍新琴;[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红艳;[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刘东旭;[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路婕;[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燕新程;[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任浩;[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江成旺;[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赵学涛;[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陈会广;[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任向宁;[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金旗;李世平;任兴隆;;[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杨帆;;[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杨湛;胡月明;;[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乔俊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尹爱飞;王晓东;;[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04期
金姝兰;;[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李佳;南灵;;[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任斐;周胜男;李世平;;[J];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杨楠;汪俊;罗睿;;[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2期
王安涛;吴郁玲;;[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冲;陈哲;李论;;[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宋敏;熊碧玉;翁广文;;[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尹爱飞;王晓东;;[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兴安;[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刘金国;[D];吉林大学;2011年
肖轶;[D];西南大学;2011年
周怀锋;[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陈兴雷;[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唐文金;[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宋敏;[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陈常优;[D];河南大学;2010年
代兵;[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穆向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进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戴志华;[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李英;[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赵丹;[D];西南大学;2011年
陈佳;[D];浙江大学;2011年
燕玉杰;[D];南京大学;2011年
李凌燕;[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廖蕾蕾;[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张玲;[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郑璐;[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鸿;[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梁鸿;[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2期
今村奈良臣,吴京英;[J];中国农村经济;1992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秀娟;刘卫东;;[J];物流科技;2006年09期
李姚矿;童昱;;[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唐广;;[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吴树华;张华;叶进刚;;[J];江苏商论;2007年02期
刘宇;;[J];北方经贸;2007年07期
赵丽洪;尉京红;王淑珍;;[J];财会月刊;2008年14期
谭胜;杨浩;;[J];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03期
徐静;;[J];统计与决策;2008年10期
朱义令;;[J];财会月刊;2010年09期
郑莉;王文岩;;[J];商业时代;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亚辉;樊恩源;张春光;;[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柴强;;[A];2003中国房地产估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刘洪久;;[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C];2010年
赵惠芳;张守坤;张璇;徐晟;;[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红光;刘宇清;;[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袁雯;;[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石惠春;王芳;;[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王洪海;肖侠;李晨;;[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邢世和;李蔓;;[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梅卓华;孙洁梅;赵春霞;张哲海;;[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甘玲;[N];证券时报;2002年
江波;[N];中国证券报;2002年
侯勇;[N];团结报;2011年
本报记者 孙琳;[N];四川日报;2006年
林若飞?季杰
陈欢;[N];深圳商报;2007年
本报记者 程楠;[N];经济参考报;2004年
魏萍 东钱湖记者站
翁芳频;[N];宁波日报;2010年
郝宝树;[N];中国财经报;2001年
武仁;[N];金融时报;2002年
韩乐悟;[N];法制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方;[D];兰州大学;2012年
高红梅;[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忻海平;[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张斌;[D];浙江大学;2005年
高智晟;[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姚艳虹;[D];湖南大学;2005年
张挺;[D];复旦大学;2006年
曾友中;[D];武汉大学;2010年
宋如华;[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张永涛;[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峰;[D];浙江大学;2001年
陈琪;[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李茂刚;[D];郑州大学;2005年
袁玲;[D];武汉大学;2005年
华政;[D];清华大学;2005年
林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张谊明;[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于光宇;[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李育林;[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杨璐;[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农地流转合作社如何办_百度知道
农地流转合作社如何办
  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推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农村土地制度改进,对于维护农民的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拟以浙江省宁海县农村土地流转为实例,对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以下简称农地流转)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
政府作用  一、
当前农地流转的现状及趋势  (一)农地流转现状  农村土地使用权主要表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即在一定年限内使用、收益和有限的处分权利。农地流转实质就是农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在农户与集体间的承包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承包者把有限的使用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的行为。我国农地流转经历了从农村基层组织到农户,再从农户转移到其他经营者的一个过程,两个阶段表现出两种不同效果:一是土地表现为一种生产资料,由集体所有分化为农户占有,农户获得使用权和生产经营权;二是土地表现为一种资本或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在这两个阶段,土地在相关的利益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与受让者间流转,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的三个主体,客观上要求按市场制度来规范土地流转和调节三者间的利益,这对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镇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所处的微观基础和面临的宏观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许多地区出现了农地撂荒的现象,并且撂荒面积呈日益扩大的趋势。为解决农地撂荒问题,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各个地方的农民自发地通过互换、转包、转让等方式进行农地使用权的流转。近几年,农地流转的发展势头明显加快,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我国1990年以各种形式流转的农地约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4%-5%,2000年达到7.7%,目前已达到10%以上。  浙江省农地流转情况更具代表性。据浙江省农业厅统计,到2006年底,全省209万农户共流转农地393万亩,占全省家庭承包经营户的22%,占总承包耕地的19.8%。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浙江省各地从实际出发,创新出六种流转方式:  一是有偿转包。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承包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以不超过剩余年限转包给第三方,自己保留承包权,接包方拥有使用权,双方签订契约,明确权利与义务。2006年浙江省约有50.7%的流转农地采取这种方式。  二是业主租赁。集体经济组织或承包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村社外的业主从事农业开发,签订租赁协议并支付租金。2006年全省农地流转面积的33%采取这种办法。  三是分季流转。以生产季节划分,一块农地在不同季节可由不同接包者种植,这一流转方式正从最初自发流转转变为有序流转。比如龙游县一些农民只种一季晚稻,而将早稻种植权流转给种粮大户,种粮大户为农户提供晚稻免费机耕、育秧与优惠价机割。  四是农地互换。承包农户为便于管理,交换承包地块使用权,以解决个别承包户不愿流转农地或连片流转的矛盾。宁海县长街镇将承包农地设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为自种区,由不愿意流转农户承包;一个区域为招商区,由愿意流转的农户承包,集中统一对外招租,确保农地成片流转。  五是农地入股。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由村统一经营或发包给公司、规模大户经营,村经济合作社按股份将土地经营权所得在年终分配。平湖市黄姑镇渡船桥村2006年底成立农地股份合作社,把经营净收益的80%按股分红到户,承包农户取得良好的农地收益。  六是农地托管。在县、镇乡二级设立农地信托服务中心,村一级具体负责农地信托服务,全省已有4300多个村建立了农地流转组织。  在就地流转的同时,浙江省还出现了跨省流转。如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在5个省参与农地流转,建立了12个西瓜基地;温岭市农民陈定友等北上黑龙江承包农地,从事粮食生产。据统计,仅2005年,全省就有34万户、1121家企业,在外省参与流转农地785万亩,相当于浙江全省的三分之一。  (二)农地流转发展趋势  1、流转行为从民间自发向有序流转转变。当前各地农地流转的行为逐渐走向理性化,开始由一家一户的农户自发分散进行向有组织有计划的有序流转转变。为促进农地有序流转,各地农地管理组织在流转规范管理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如在登记管理方面,制定等级管理办法,规范操作程序,做好农地流转的法律政策咨询;在合同管理方面,统一制发农地流转合同文本,设置专门的合同档案,加强对合同内容的审查、鉴证和指导;在程序管理方面,明确规定凡涉及全村农户利益的农地流转,需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流转合同须由村经济合作社备案,乡镇合同管理委员会签证。  2、流转主体从单一农户向多元主体转变。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原来一些农业专业大户扩大规模,新专业大户不断涌现,同时还产生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人员成为租赁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新生力量。  3、经营内容从种粮为主向发展高效农业演进。随着农地流转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农地的经营内容也逐步由种粮为主向高效农业演进。通过对农业企业建基地的引导,以“公司+基地+农户”和发展订单等模式,建立农产品加工的原料基地;通过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推进经济农作物的种植,形成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4、定价机制从相对随意向市场定价转变。各地政府积极探索构建农地流转信息平台,通过各种渠道调查和搜集农地流转的供给、需求、市场价格等信息资料,并加以统计、分析和预测,然后通过一定的载体发布有关农地流转的动态情况,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农地流转价格逐步由最初的无偿或随意定价转向市场化的有偿流转。  5、政府行为从默许流转向主动引导转变。在农地流转之初,部分地方政府及干部认为农地流转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操作难度大,且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在工作中持不支持、不鼓励也不加限制的态度。随着农地流转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效益逐步显现,各地政府及干部逐步提高了认识,加深了对农地流转的了解,及时总结经验,主动加强对农地流转工作的引导,积极为农地流转创造条件。  二、加快推进农地流转的现实意义  农地使用权的加快流转,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各种弊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地使用权流转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核心环节,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场革命。  (一)推进农地流转,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很难进行农业结构的区域化调整,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指导,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大面积农地使用权流转后,农业经营的主体发生变化,农地主要向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集中,由他们按照市场原则组织生产,使农地资源从低效益的粮棉油生产转向高效益的名特优产品生产,对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推进农地流转,是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  挨家挨户地分散经营不可能对农业有大的投入,农地的大量流转,既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农地整理,又需要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随着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深入实施,农地主要由具有较高经营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大户、农业企业等主体经营,从而使得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三)推进农地流转,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举措  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为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创造了条件,使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得以推广应用,走完了农业科技推广到田的“最后一公里”,使农产品品牌优势进一步凸显,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步伐不断加快,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四)推进农地流转,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客观需要  农地流转不但较好地解决了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的要求,而且还满足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能力的专业大户、工商业主、经营能人集约经营农地的愿望。通过农地流转,使承包经营权向大户、农业企业集聚,形成连片专业规模经营,克服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从而有序地引导农户与市场接轨,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同时,随着“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业经营模式的推广,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农业行业协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农业组织化程度也大大提高。  (五)推进农地流转,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要求  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让农地使用权,实现了就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农民获得了一笔比较可观的租金,农民获得了比自己经营还要高的转让费。同时,农地流转后,不少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使众多农民不出家门就找到了就业渠道,获得了转让费和劳动工资的双份收入。  三、宁海县推进农地流转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宁海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规模化带动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品牌化思路,积极推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地流转规模大、效益好,逐步创立了“农民自愿参与、方式自由选择、企业自主经营、市场自我调节、政府自觉服务、规模适度控制”的“五自一控”流转模式,形成了五千名职业农民经营全县七成耕地的可喜局面,被誉为宁海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一)宁海推进农地流转的基本做法  1、开展农地整理,创造农地流转条件。近年来,宁海县把农地整理和综合开发作为开展农地流转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资金投入,积极推进标准农田建设,为农地流转、成片规模开发创造了条件。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农地开发整理资金2.2亿元,完成农地整理项目100个,整理面积达到18.86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4.56万亩,新增耕地2.1万亩;完成农地开发项目235个,新增耕地2.23万亩,并建成 “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的标准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吸引广大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农地流转。  2、培育经营主体,拓展农地流转渠道。一是引导农业企业建基地。宁海县各类农业企业通过农地流转,以“公司+基地+农户”和发展订单等模式,建立西兰花、雪菜、榨菜、高菜等原料基地6.7万亩。二是引导种养大户和经济合作组织开展规模经营。全县种养大户和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农地流转,开展集中连片的种养殖,流转面积达到11.7万亩。三是鼓励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工商企业积极参与农地流转和基地建设开发,如宁波久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农户处流转700亩农地,种植进入超市的果蔬。到目前为止,全县工商企业已完成基地示范项目投资6000万元。据统计,到2005年底宁海农地流转涉及农户以外主体的面积有8万余亩,占流转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3、创新流转形式,提高农地流转实效。宁海县立足实际,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地流转。一是开展委托转包。农户将农地经营权委托给村经济合作社,由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发包给大户或农业企业,面积达9.74万亩。二是自行转包。农户通过私下协商或口头协议等方式将承包地转包给亲朋好友耕种,面积达3.27万亩。三是租赁。农户将农地租赁给农业企业、规模大户、工商企业使用,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面积达3.2万亩。四是实行股份合作。由村集体将农户土地承包权量化入股,农地由村统一经营或发包给公司、规模大户经营,村合作社按股份将农地经营所得在年终进行分配,面积达1.1万亩。此外,宁海各地还建立了农地互换制度,流转面积达到2.31万亩,促进了农地成片流转。  4、健全流转机制,提供农地流转保障。一是规范农地流转管理。完善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建立农地经营权流转审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制订相应的规范操作程序,规定农地流转合同必须由村经济合作社备案,镇乡合同管理委员会鉴证。建立农地向大户集中流转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机制,避免工商企业或非农人员随意性、大面积、长时间地租赁农户承包地搞粗放经营。二是加强农地流转服务。建立农地流转服务平台,为农户开展流转前后的政策咨询、信息提供、合同签订等各种服务。三是建立政策引导机制。出台鼓励开展农地经营权流转、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等一系列政策意见,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纯收入中提取3%,重点用于改善基地的基础设施和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经营户发展,并对农地流转开发的手续和税费进行简化和减免,并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农地经营权流转奖励。增加县农业担保中心资本金,加强农业信用担保机制建设,积极为商业及金融信贷资金投入农地流转创造条件。  (二)宁海推进农地流转的主要经验  根据在宁海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深深感到,宁海之所以能在农地流转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完全是广大干部群众认真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路径,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结果。从宁海经验来看,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1、务必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政策为前提,坚决贯彻并灵活运用党的农村政策。实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宁海县在推进农地流转的过程中,处处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坚持依法办事,不搞强行流转,确保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同时,又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灵活运用各种流转形式,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既确保了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2、务必以加快经济稳定发展为条件,适时推进农地流转。推进农地稳定流转,根本还是靠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据有关专家分析,农地健康稳定流转需要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一是农村人口恩格尔系数在45%以下;二是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小于10%;三是农村非农收入在75%以上;四是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劳动的数量大于50%;五是农业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面积占30%以上。如果专家所说的以上几点是推进一个地方农地流转的必要条件,那么宁海县作为浙江东部沿海相对较发达地区,已经完全具备以上所说的几个条件,宁海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宁海的农地流转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一开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农地流转仅局限在小范围内,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农民从“一亩三分”农地中摆脱出来成为可能,才有现在的大规模农地流转。因此,农地流转一定要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适时加以引导和推进,切忌不顾条件一哄而上。  3、务必以“自愿、效益”为原则,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推进农地流转,要顺应农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性高度用以指导面上工作。一是要坚持自愿原则。把农地流转权真正交给农民,由农民自主选择流转的对象、方式和条件,任何单位或组织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强行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必须要以群众的意愿作为前提和保证。二是要坚持效益原则。把农民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农地的级差,按照市场的实际价格,加上失去农地的必要保障成本,合理确定农地流转基价,确保农民通过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获得比自己耕种农地更多的收益,让农户从农地流转中得到实惠。  4、务必以政府引导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助推作用。在农地流转中,宁海县各级政府部门坚决从农地流转市场上退出来,变强制为引导,变干预为服务,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一是出台农地流转方面的政策意见,对农地流转的原则、范围、形式等作出具体规定,保护农民权益。二是制定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农地流转结构,把握农地流转动态平衡,引导农地流向。三是逐步完善农地流转定价体系,提供价格指导和参考,科学合理地确定农地流转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比例。四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对流转农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开发。五是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农地流转,防止放任或者一哄而起,确保农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  (三)宁海推进农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当前宁海在推进农地流转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流转比例偏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这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地流转不一定就能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前提是农地规模流转。这些年来,宁海农地流转取得很大成就,目前全县流转总面积达到28.5万亩,但局部流转规模偏小,流转面积大多数在100亩以下,还有许多农地流转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的,这就影响到农业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农地流转载体缺位。农地流转必须要有一个交易的载体,为交易双方提供场所、信息和规则。目前,多数镇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流转市场,想转出的农户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而有能力的经营大户却苦于和一家一户谈判费时费力,又不能保证连片规模开发。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城乡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入市场流转的农地会逐渐增多,如不尽快建立农地流转载体,仍由农民进行偶然的、直接的、盲目的交换,势必提高流转交易成本,影响农地的流转速度、规模和效益,进而影响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农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落后。从宁海的情况来看,虽然各个地方都建立了农地流转服务平台,但由于种种因素,还有一部分乡镇的农地流转机构尚难以发挥职能作用。而农民群众由于受自身素质的局限,难以独立完成农地流转的全部过程,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环节,如评估农地使用权的价值、签订流转合同等,需要得到中介机构的服务。由于农民群众的需求与政府的供给存在着不适应性,使得农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地的有效流转。  4、农地流转后存在不稳定性。一方面,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和农产品价格上扬,激发了农民对土地的投资热情,争要承包地、要回流转地、要求提高流转价格等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虽然县域经济总体比较发达,但仍有部分农民转移就业不充分、不稳定,仍然把承包地看作生存的“活命田”、养老的“保险田”、就业的“副业田”,不愿离开承包地,妨碍了集中连片的农地流转。因此,农地流转出现了相对停滞状态和逆流转苗头现象。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要辩证来看。农地流转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在流转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是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排除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波动和一些农民个体行为反复,出现农地相对稳定甚至逆流转现象。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农地流转体系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切实规范农地流转管理体系  1、加强农地流转程序管理。农地流转当事人经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并报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和登记。明确农户在农地转让中的主体地位,禁止村级组织代替农户或越过农户对外签订流转合同。对合同条款不清、标的显失公平的流转合同,要通过说服引导、利益平衡的办法引导双方签订新合同。对流转程序违法违规问题要及时提出纠正或整改意见,对纠正整改不力的要责令限期纠正整改。  2、加强农地流转登记管理。按照规定的程序登记、备案,可以增强农民群众进行农地流转的安全感,扩大流转规模,同时也可以使政府掌握农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制订正确的政策措施。各地应切实加强农地流转登记管理,可作出这样硬性规定,流转合同如不经过有关机构审查、签证和登记,则不具备法律效力。  3、加强农地流转合同管理。合同档案是农地流转的原始文字依据,必须妥善进行管理。各地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对流转合同的内容进行审查、签证和指导,提高合同的合规性;统一制发流转合同文本、提高合同的规范性;设置专门的合同档案管理专柜和专门的管理人员,完善流转合同的立卷、归档、调阅工作,提高合同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积极培育农地流转市场体系  1、健全农地流转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县一级农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一级农地流转服务站、村级农地流转服务组的三级中介服务网络,建立农地流转信息库,开展信息咨询、评估、协办手续等服务。强化政府有关部门服务职能,与农地规模流转需求主体建立定点联系制度,优先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加强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乡镇人民政府、村经济合作社和农地流转服务组织要积极为流转双方提供流转供求信息、政策咨询、合同签订指导和流转协调等服务。  2、建立农地流转信息网络。建立县级农地流转信息平台,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切实解决农地流转信息不畅、配置不佳等问题。农地流转信息平台可根据各地实际设置农地转出、转入、政策宣传等板块,转出信息板块主要发布农地承包经营权对外转出的信息,转入信息板块主要发布有转入农地承包经营权意向的信息,政策宣传板块主要用于介绍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3、建立农地流转调节机制。各级政府应当对农地流转的规模作出适当的限制,设置合理的条件,既要防止农地使用权过于集中,以调节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现象,又要防止改变用途。  (三)加快建设农地流转促进体系  1、大力培育规模经营主体。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开展规模经营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推进农地规模流转的主力军;扶持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他们通过农地流转建立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参与农地流转,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开发农产品。  2、着力推动农民转移就业。一是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创新培训形式,整合培训资源,广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进程也将严重受阻。因此,要尽快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等,逐步弱化农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出让者解决后顾之忧。  (四)健全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法规体系  1、及早修订土地管理法规。在农地流转问题上,现行的《土地管理法》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存在矛盾。《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和三十四条则明确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由此可见,有必要对《土地管理法》进行适当的修改。  2、制定农地流转有关法律法规。目前,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两部法律之中,缺乏系统性。2001年12月,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内容较为具体,但未上升到法律层次。因而急需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基础进行确认和保护,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形式、运作程序、监督控制及相应的法律后果作出明确、系统的界定。  3、制定对农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保护的有关法律。这个法律应当明确规定:一是农户所拥有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以合同形式所取得的一种产权,以实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二是农户对承包经营权依法享有占有、使用、赠予、拍卖、转让、出租、继承、入股等权利,以实现承包经营权内容的明晰化;三是能否考虑取消现行30年承包期限的限制,以实现承包经营权的永久化。  参考文献:  1、田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邵书慧:《土地流转动力机制初探》;  3、刘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  4、刘丽:《国外土地流转交易中政府的职能定位及作用》;  5、李亚彪:《浙江农地流转的模式与困境》;  6、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土地流转模式的选择》。
其他类似问题
合作社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问问你敢不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