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航运经济学经济学角度

112页终结版尔雅国际经济学选修课题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8页免费13页免费18页免费91页免费12页免费 54页1下载券13页1下载券31页1下载券30页2下载券1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0页免费13页2下载券2页免费34页1下载券616页1下载券
112页终结版尔雅国际经济学选修课题库|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中文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5页免费31页1下载券33页免费18页免费25页1下载券 8页免费8页免费2页免费156页1下载券1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4页免费24页免费12页免费24页1下载券56页2下载券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中文版|国​际​经​济​学​ ​第​六​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能否从经济学角度证明抵制某国商品是徒劳的?
徒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较为广泛的抵制往往很难实现。另一层意思是,即使实现了长期广泛的抵制行为,但给被抵制方所带来的损失远远低于预期,同时还给自己国家市场带来损失,得不偿失。
按票数排序
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昌明同学很久以前邀。当时我觉得这个问法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回答起来不免就要废话多多长篇大论一番,于是就一直耽搁了下来。要说某个行为是徒劳的,得先给出这个行为在事先的目的,然后对比它在事后的结果,看看两者是否存在差异。显然,至少部分抵制行为不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抵制行为并不那么地志存高远,那我们就很难说它是徒劳的。比如我当年一腔热血时也抵制日货,但我并不准备借此达到什么目的,只是为了一种表达,为了一种虚幻的有所作为的感觉,也并不鼓动别人这么做。回过头看这行为固然傻逼,但要说它是徒劳的,大概也不太恰当。所以,如果抵制只是一种个人行为,那从经济学角度,它也不过就是一种特殊的偏好。当然,我相信如果能有数据做详细分析的话,那具备这偏好的人群想必会满足一些特定的特征,而且这偏好的时期一致性大概会比较差。但既然是偏好,从这个偏好出发的行为就同样是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因而就不是徒劳的。以阴谋论视角看的话,抵制活动也可能出于某些产业内企业的竞争策略,若如此,那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至少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它不会是徒劳的。此外,偶尔抵制还可能是某种公开的政府行为。作为贸易或外交政策一部分,政府可能会针对特定国家或特定进口商品设置贸易壁垒。菲律宾和越南都享受过这种政策了。这种行为无论终极目的如何,光凭它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就不能说是徒劳的。不过,我们一般所说所谓的抵制某国商品,通常并不包含这些。而是指由部分非官方人群发起的,意在影响其他人,使得更多人,乃至大多数人或自愿,或被迫地抵制某国商品的活动。所以讨论抵制是否是徒劳的,我们得先找到这些人,问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发动这些抵制行为的。以孤陋寡闻的我的观察,这些人的目的,至少是其摆在台面上的公开目的,不外乎遏制某国,并支持国内相应产业。以消费者剩余的视角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参与到抵制行动中。但通常经济学将偏好视作外生,所以直接以偏好解释行为,其实等于什么都没说。而且这还给未来类似的抵制行动留了个合理性的小口子:支持者们会鼓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认为只要大家都能舍小我顾大局,抵制外国商品,支持国货发展的大计就能实现。因而要以经济学的方法证明抵制的徒劳,要彻底把抵制的鼓吹者干趴下,我们还得再证明,就算他们成功地忽悠到了大多数人,他们也无法实现摆在台面上的公开目的。显然,如果抵制能够成形,那遏制的目的多多少少会起到一点,所以值得论证的重点其实是后半句。因而问题就转化成了:我们能通过抵制某国产品来实现支持国内相应产业发展的目的吗?很遗憾,以经济学的眼光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绝大部分人也都能认识到这一成就是跟这一时期的开放政策分不开的。开放促进经济增长,净出口及其增长长期以来都是中国GDP及其增长的重要来源。因而任何精神正常的人都不会鼓吹中国应当再次闭关锁国。但具体到进口,具体到是否应当以某种手段限制国外商品在国内的流通,很多公众,甚至不少专业人士就不再持十分坚定的立场了。不少人还持有类似重商主义的观点,觉得只有出口是有利于增长的,而应当以各种理由,在各个方面限制进口。各国间屡有发生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案件则给这类观点提供了一个貌似可靠的外部证据。而自新贸易理论兴起以来流行的所谓策略性贸易政策,则是不少人自以为的理论支撑。但实际上,进口对增长同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下中国经济逐渐接近所谓的刘易斯拐点,经济在规模上的扩张已经无以为续的情况下,生产率的提高已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源。而进口恰恰对生产率进步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上,不少人在研究开放对经济增长或生产率影响时,并不刻意区分进口和出口,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贸易依存度都是文献中很常见的开放程度指标。不过,其实出口和进口对生产率的影响是十分不同的。出口会给国内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可能在行业内造成一定的市场份额或其他资源的再分配,使得高效者获胜,从而提高行业平均的生产率;更大的市场意味着更高的产出和规模效应;此外,伴随出口的技术、管理、知识的溢出,或是干中学效应,都是出口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渠道。而除了一些共同的技术溢出一类的渠道外,进口还会循着很多其他渠道对生产率的带来影响。首先,如果进口的是中间品,那进口的中间品可能会是国内原来没有的,可能拥有更高的质量,也可能这中间品本身就是更高水平技术的物化品,这都会直接提高使用这些中间品的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率水平。2007年AER上Amiti & Konings研究了印尼在95年加入WTO前后,关税降低给企业生产率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中间投入品进口关税的降低显著提高了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理论上说,这种生产率的提高还会沿产业链溢出,使得那些没有直接参与到进口的企业都能享受到生产率的提高。Amiti & Konings的研究对此有一些间接的证据。此外,进口还会在相应行业中引发更激烈的竞争,这将使得行业内的企业有更强的动力来学习、提高自身的生产率,并促使行业内市场份额再分配,落后者被淘汰,生存者更加高效,从而进一步提高行业的生产率。04年,同样是AER上,Trefler对比了1989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前后,年和年加拿大企业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发现,进口关税的降低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考虑到行业内企业市场份额的再分配,不难理解的是,行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提高幅度是更大的。类似的竞争效应不仅出现在与进口品直接竞争的行业,还会出现在进口了中间品的行业,07年印尼AER发现,在那些进口了中间品的行业,即使是那些本身没有参与进口的企业,他们的生产率也显著提高了。而且,进口所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是远高于出口的,07年那篇AER根据印尼数据算出来的结果,显示同样比率的关税下调,进口关税下调对生产率的影响是出口关税的3倍以上。针对国内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北大余淼杰有一篇即将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论文研究了进口渗透率对相应行业中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进口渗透率较高的行业,其中企业的生产率显著更高。有趣的是,他还发现那些从事出口的企业,从进口渗透率提高中所获得的生产率提升相对较少。总而言之,即使不考虑消费者的偏好,即使消费者都愿意舍小我顾大局参与到抵制中,对外国商品的抵制也会因减少市场竞争、并使国内企业无法购买国外质量更高、种类更多样或是包含更高水平技术的中间投入品而降低国内生产率,损害经济增长。因而抵制外国商品的行为,虽然未必徒劳,但对本国经济,却有实实在在的坏处。
抵制外国商品一般是由于某种商品在其他国家成本较低,导致其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对外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阻止其进口。我就从理论的角度详细分析一下为何会造成较大的消费者剩余和企业生产剩余的损失。图中的两条线为本国市场的需求供给线,如果没有外国商品进口则定价为P*,产量为Q*。如果有外国商品进入,由于外国商品价格较低,商品定价降低到了P,其中Q1为本国企业的产量;(Q2-Q1)为外国企业的产量。图中的两条线为本国市场的需求供给线,如果没有外国商品进口则定价为P*,产量为Q*。如果有外国商品进入,由于外国商品价格较低,商品定价降低到了P,其中Q1为本国企业的产量;(Q2-Q1)为外国企业的产量。如果设置贸易壁垒阻止商品进口,价格和产量将回归P*和Q*。消费者剩余减少黄色和红色区域;本国企业生产剩余增加黄色区域。即使将消费者和本国生产者利益看做一样,也会造成红色区域的无谓损失,生产福利下降。如果考虑外国企业,他们也白白丢失了蓝色区域的收益。因此抵制只对本国企业有利,且利远远不及对总体经济造成的弊,造成市场的无效率,必将受到反对。反对不仅来自国内消费者的,也来自国外企业。因此国际贸易中设置各项条例阻止抵制行为。
其实这个现象可以用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 解释。就拿中国和德国来讲。假设两种产品,纺织品和汽车。中国一小时可以生产1一千件纺织品和50辆汽车,德国一小时可以生产800件纺织品和100辆汽车。在这种模式下,中国显然是自己生产纺织品,从德国进口汽车更划算。而德国则刚好相反。如果两国相互抵制对方产品,两国的生产力均没有达到最大化,公民所得到的产品就会是价格高质量低。损害的是两国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以前闭关锁国,导致国力渐衰的主要原因。
为了说明这事,先得说清楚什么是“消费者剩余”。某外国商品在市场上卖,大致有个售价,比如说200块钱吧。然后我们去挑东西,还会在心里估一个“这个东西我最多愿意花多少钱买”的心理价位,比如说300块。然后我们把东西买下来,这样消费者花了200块钱,买了一个“自己觉得可以值300块钱”的东西,其中多出来的100块钱就叫做“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无形的,但是其对消费者的影响却能真实的观察到。碰到便宜货很多人忍不住要买,那是因为消费者剩余非常高;也有的时候错过了打折觉得后悔,是因为曾经有消费者剩余没有抓住,等等。现在我们开始抵制外国商品,这个东西不让消费者买了。消费者就失去了一个“用200块钱买到自己觉得值300块钱商品”的机会,或者说失去了100块钱的“消费者剩余”。我们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损失,但在消费者心里面就和丢了100块钱是一样的。抵制活动不仅让厂商付出代价,也会让中国消费者自己承受损失,“是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以上答案多从D-S曲线角度进行分析,逻辑清晰。小可不才,从另一个角度切入问题,请同志们指正。
我的分析以效用理论结合机会成本理论作为切入点。先给出论断:抵制是成功还是徒劳,要看消费者的效用结构。————————————————————————以下是分析。
经济理性人以效用高低作为行动的参考:对于一个经济理性人而言,如果A行为的净效用大于B行为的净效用,且AB互斥,那么他会选择A而不会选择B。
在这个案例中,假设理性的甲君今天面临抵制与不抵制这两种选择(为简化分析,我们认为:抵制的同时不购买该国货物,不抵制的同时正常购买该国货物),他的心中会有杆秤 :对于A行为--(抵制且不购买)
可以给我带来:身边朋友的认同,爱国情绪的展示与发泄,(瞎扯一句:组织会因此早日批准我入党), 等等。
我的机会成本是:商品的消费者剩余*对于B行为--(不抵制且正常购买)
可以给我带来:商品的消费者剩余*
我的机会成本是:被周围的愤青吐槽,我的座驾可能会被愤青砸烂,我于会心有愧晚上不能入睡,等等。当A行为--【抵制且不购买】的净效用大于B行为--【不抵制且正常购买】的净效用,理性的甲君会选择【抵制且不购买】,反之则反是。于是我们可以说,抵制是成功还是徒劳,要看消费者的效用结构,结论并不是唯一不变的。——————————————————————————小结:以上的分析可以继续细化,例如将策略集合分解为
{明着抵制暗着购买,死抵制绝不买,不表态不行动不站队,不抵制且正常购买,不抵制但是也不愿意购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沿着“策略集合--每种策略的净效用--决策”
这个分析范式继续下去。又,以上的分析假设是一次性决策,即抵制与不抵制是一次性的、短期的。如果把这个行为放在一个连贯的时间轴上面进行分析,效用结构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可以得出更多有趣的结果。实证经验是,如果对方国的商品在本国消费中占有重要比例,且替代产品价格高昂,那么抵制常常响应者寥寥。抵制的时间越长,影响的生产部门、影响的利益相关者越多,因而抵制成本越高;当抵制的代价高于收益时,抵制也就告一段落了。感悟:今天的中国,不管是经济学界还是社会界,常常会忽视效用与货币之间的距离。经济学用货币来衡量效用,但是对于一个正常的人类来讲,效用是不能完全被货币化的。又则,每个人的效用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效用结构往往带有很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惯性。例如我们讲气节,气节的经济学解释是“要用很高很高的价格才能买到他的一次低头”。但是这个“很高很高的价格”是多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同一个民族、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诠释。小可就不在此多加感慨了。*消费者剩余理论部分 罗璞 先生已经做了很详实的阐述,在此感谢。*效用理论中关于“价格与效用的区别”这一议题的讨论可以参考伯努利(1738)的圣彼得堡悖论()
我觉得抵制某国商品不是徒劳的,比如中国在抵制菲律宾香蕉,中国不从菲进口,也可以从柬埔寨,泰国等很多东南亚进口,选择很多,而菲出口到中国的香蕉在中国的进口量里也占比不大,不会对香蕉价格产生影响。
而中国抵制菲的香蕉,菲却很难很快的找到拥有相当进口量的进口国,中国选择很多,而菲选择很少。中国拒绝的对中国来讲占比不大,而菲被抵制的产品对于菲的出口量来讲却占比不小。
没法证明。假设我是卖钢铁的,然后我抵制外国钢铁进口,我的抵制成功了。这时我的钢铁只在本国卖。供不应求,钢铁价格在本国市场暴涨,那我当然不是徒劳的。
1、消费者需求是第一位的;2、这个产品质量好,而本国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不可替代;3、商品流通:渠道利润的驱使;4、社会分工,你本国无法生产。
喊着抵制日货的穷逼居多,这些人抵制和不抵制没区别,因为本来也买不起。真正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买不计其数的日货,从孩子尿布奶粉到大人用的单反等等,放大到产业规模则更不可能抵制。越是经济落后地方的人越关心政治,越是穷逼越为国家操心,这些人看得先富起来的同胞们大包小包在银座购物会不会气死呢
之所以有国际贸易,就是因为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是有利的,最初的贸易理论是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虽然这种理论不能解释现在的进出口现象,但绝对很好的解释了产生进出口现象的原因。对于自己没有优势的产品,进口是明智的选择,而集中力量去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并出口,不仅成本低,还能取得更好的利润。
最直接的:1、消费者得花更多的钱买这东西,消费者亏了2、生产者减少了竞争,产品可以卖的更贵一点,赚了3、相当于本国消费者为本国生产者买单然后:1、生产者缺少竞争压力,就没有动力减少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即竞争力下降2、综合来看,本国消费者购买力减少了,生产水平落后了,国力下降了说上面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想的只是一般商品,至于一些有政治因素的东西,不甚了了
人不完全是经济人。如果抵制带来的“爽”,超过我损失的消费者盈余,我当然抵制。抵制失败,原因可能有很多。试举其二:1)天朝还是“经济人”多。2)抵制带来的“爽”下降。
一味的引进技术,一味的借鉴,导致中国汽车失去前进的动力,现在中国国内哪一个汽车生产商不搞合资,三十多年的发展,借鉴,学习了三十多年的技术,到现在依旧在世界上一点地位都没有。抵制不是目的,自强才是根本。抵制是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拿的出手的产品而产生的愤恨,无奈。一味求数据,成效,而忽略事实的本质。
税法老师告诉我们,如果和某一个国家关系不好,我们就会提高进口关税,然后。。。嗯,有一个非常之犀利,就是报复性关税。举个例子,1999年,日本自然灾害,蘑菇、大蒜及麦冬大量减产,日本方面向中国提出申请,我国农业部把出口关税从10%降到5%,然后大量向日本出口这些农产品。第二年,中国农民大量种植大蒜等商品,然而2000年的日本并没有进口这些农产品的打算。我国农业部向日本方面表示,希望可以将这些农产品出口到日本,日本答应了,为什么没有拒绝呢,无耻的事情发生了——5月29日,日本将这些产品的进口关税提高到了260%,其中阴险含义不言而喻。中国虽然一直都是老好人形象,但也不是没有脾气的——5月30日,中国宣布对日本商用空调、移动电话及车载电话的进口在原有关税的基础上加征100%的特别关税,这些产品的税率已经接近200%(低260%好多耶),然后日本好多有关企业申请破产(好像是40%的企业,记不太清楚了,sorry)。日本限制进口我们的农产品,结果。。。嗯,就是这样。
在一个没有人为壁垒,或者较少人为壁垒的贸易环境中,长期国家级的抵制是对人民没有好处的。对统治阶层可能有。但是公平自由的贸易环境不存在,抵制本质上可能是推动公平自由的。抵制未必对人民没有好处。只要有好处,即便长远来看是徒劳的,那也是要抵制的。
只要把“抵制日货”当做宏观调控的其中一个调节方式,然后思考这个政策是否合理就可以了
是因为这个国家有些行业的优势明显,不买就意味着必须买性价比更低的其他产品,这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甚至有时候买了一样东西,你并不知道这样东西里的某些部件是这个国家的产品。或多或少的人的抵制都能起到效果,多少而已,不能说是徒劳。对于那些优势并不明显的行业,还有特别是奢侈品,是完全有必要提倡抵制的。给自己国家带来的损失,主要是抵制造成的竞争缺失,反而使国内的企业少了进步的动力。
抵制好的,就等于纵容坏的。不仅徒劳,而且有害。所以这么做类似用鸦片,偶尔用可治病,长期用必致命。
1、国际贸易角度,消费者剩余减少,生产者剩余减少、社会总效用降低。2、市场角度,市场竞争减少,导致垄断增加,效率降低。在成熟市场下,抵制行为会使自身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因此,是没用、有害的;但是如果国内某行业发展还不成熟,这种抵制就可以对该行业起到保护作用,对民族工业就可以提高竞争力,是有帮助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航运经济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