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中,资产定义是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计提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备为何是资产的会计处理呢?都减值了?

格式:ppt&&&
贡献者:Kcastle
上传时间: 14:44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会计学》教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6.4MB
所需积分:& 100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工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对资产减值种类的影响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工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对资产减值种类的影响研究
【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导致相关研究长盛不衰的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中或明或暗的盈余管理迹象。公司为了规避ST和退市等资本市场相关规定,股东为了股价上涨,管理者为了完成激励目标,都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在这些强势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之下,会计人员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往往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由于利润指标在各种证券市场规定、薪酬激励以及市场反应中的重要性,利润调节常常成为盈余管理的目标,具体可以分为利润的调高与调低。再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可以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一步分为三类。利润平滑类,该类公司的经营业绩优良,利润指标超过了既定的目标水平,超过部分并不会为利益相关者带来大量的增值效益,此类公司希望进行利润储备,将利润平滑到以后期间进行确认,这类公司会在当期调低利润;扭亏为盈类,该类公司的经营结果为亏损,但是为了种种目的,需要扭亏为盈,因此,他们会选择确认一些本不属于当期的利润,这类公司会在当期调高利润;夸大亏损类,该类公司经营严重不善,当期亏损较为严重,即便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调高利润也是扭亏无望,此时,他们会进行“大洗澡”加大当年的亏损,为以后期间的扭亏做好准备,此类公司会在亏损当年调低利润。
当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准确地计提资产减值有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但是由于资产减值在提取年度会降低利润,而计提之后还可通过转回来直接增加转回期的利润,或者通过转销来间接增加转回期的利润。因此,上市公司既可以通过计提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储备和“大洗澡”,又可以通过资产减值的转回或转销实现扭亏为盈。资产减值对利润的调节特性,为盈余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为会计人员所倚重。
自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中提出坏账准备的概念,到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存货和长期投资进行减值核算,再逐步扩大到八项减值,最后发展为日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用单独的一个准则来规范资产减值,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拓展为绝大多数资产,并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经确认就不得转回。这一历程是缓慢而渐进的,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了政策制定者即期望通过资产减值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又希望通过准则的完善来抑制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本文以资产减值准则颁布的2006年作为分界线,通过对工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将总体样本划分为具有利润平滑、扭亏为盈和夸大亏损三类动机的子样本。并通过对三类公司的描述性统计与独立样本均值的Z检验方法,验证新旧准则下三类公司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时具有的不同特征及其变化。结合理论分析,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的预期贡献。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本部分在总结国内外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文献评述。该部分归纳的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本文所采用的三类盈余管理的动机,大部分文献的结果是肯定;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中是否利用了资产减值,大部分文献的研究结果也是肯定的。
第三部分:理论分析与制度规定。该部分分别阐述了与资产减值及盈余管理相关的理论以及我国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发展历程,并做出简单的小结。该部分首先阐释了与资产减值相关的理论,包括其定义、体现资产定义中的未来经济利益观、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以及在会计目标和资本保全理论中的取舍。然后阐述了与盈余管理有关的理论,包括其定义、动机、与市场有效性理论的关系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盈余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本部分阐述了我国有关减值的准则规定发展历程。并在章节末尾对该部分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小结。
第四部分:实证研究设计。本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即因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不同在准则前后利用减值的类别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以及新准则的实施能够抑制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然后通过样本的选择,借助琼斯模型,将上市公司分为具有夸大亏损、扭亏为盈和利润平滑三类盈余管理动机的子样本。结合资产减值的种类和方式,将其与盈余管理的比值作为其在盈余管理中的比重,定义了九大研究变量。并通过描述性统计,直观反映盈余管理动机的存在性以及准则前后三类公司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时的差异性。
第五部分:实证结果。结合第四部分对样本分类的结果,运用独立样本均值的Z检验方法,检验九大变量在准则前后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验证第四部分提出的假设,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对变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利润平滑动机和扭亏为盈动机两类公司在准则实施后利用短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加深了;具有扭亏为盈动机和夸大亏损动机的公司在准则实施后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减弱了;新准则的实施并未使得任何一类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总额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发生显著降低。
第六部分:结论、政策建议及局限性。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实证研究的结果,从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新旧准则下,具有不同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特征及变化大同小异;二、新准则下,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依然巨大;三、准则制定对于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影响巨大;四、新准则对于抑制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效果并不显著。针对上述结论,该部分从制度、会计人员教育、市场发展与规范以及审计与资产评估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该部分末尾指出文章存在的一些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新意与研究局限:
(1)在资产减值的研究中引入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且分类别、分方式的研究了资产减值。根据盈余管理动机的不同将样本公司划分为利润平滑、扭亏为盈和夸大亏损三组,对资产减值的研究,既区分了长短期资产减值,又区分了减值的增、减与净值,研究内容较为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因盈余管理的动机不同,在长短期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上,上市公司存在着不同的选择。
(2)在准则实施三年之后进行研究,样本数据充足,对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效果的验证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弥补以往文献中新准则颁布之后数据不足的缺陷。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此前部分理论分析为主导的文献中得出的新准则实施会抑制长期资产减值计提等结论的正确性,以及会缩小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空间等结论的局限性。
(3)总体验证了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效应,即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是否使上市公司通过更多的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达到既定的目的,为准则修改和资本市场相关规定的完善提供政策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新准则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效力并未增强。
本文的研究局限主要包括盈余管理度量时采用的琼斯模型的适用性、未考虑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没有结合前后年度进行考察等。
本文的主要结论与贡献有:
(1)三类公司对资产减值利用程度与方式不同,新准则的政策效应也因盈余管理动机不同而存在差异。夸大亏损类公司对资产减值和长期资产减值都非常倚重,另两类公司对资产减值的利用程度不高,对长期资产的利用则更为微弱。因此,新准则对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限制使得夸大亏损的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的程度非常显著地降低了。此外,新准则的实施还导致利润平滑类公司和扭亏为盈类公司利用短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程度的升高,以及后者利用长期资产减值程度的降低。
(2)实证结果表明,新准则中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经计提不得转回的规定,虽然对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实施的另一结果是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的利用更多地向短期资产发生了倾斜,新准则对抑制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总体效果并不显著。由此可见,我国的会计准则目前还不够完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依然有机可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F275;F224【目录】:
摘要4-8Abstract8-141. 引言14-19 1.1 研究背景14-15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5-16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7
1.3.1 研究思路16-17
1.3.2 研究方法17 1.4 主要贡献17-192. 文献综述19-29 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19-23
2.1.1 有关盈余管理及其动机的文献综述19-20
2.1.2 有关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综述20-23 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23-26
2.2.1 有关盈余管理及其动机的文献综述23-25
2.2.2 有关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综述25-26 2.3 文献评述26-293. 相关理论概述29-37 3.1 与资产减值损失有关的理论概述29-32
3.1.1 资产减值的定义29
3.1.2 资产减值与资产定义29-30
3.1.3 资产减值与谨慎性原则30
3.1.4 资产减值与会计目标30-31
3.1.5 资产减值与资本保全理论31-32 3.2 与盈余管理有关的理论概述32-35
3.2.1 盈余管理的定义32-33
3.2.2 盈余管理的动机33-34
3.2.3 盈余管理与市场有效性理论34
3.2.4 盈余管理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34-35 3.3 我国资产减值的制度发展历程35-36
3.3.1 新准则颁布之前的发展历程35-36
3.3.2 新准则的完善36 3.4 简要评述36-374. 实证研究设计37-52 4.1 研究假设37-39 4.2 变量的选择与计量39-42
4.2.1 盈余管理变量的选择与计量39-40
4.2.2 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比重指标的设计与计量40-42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42-43 4.4 描述性统计43-52
4.4.1 样本分类的描述性统计43-45
4.4.2 资产减值占盈余管理比重的描述性统计45-525. 实证结果52-57 5.1 独立样本均值Z检验52-55
5.1.1 利润平滑组实证结果52-54
5.1.2 扭亏为盈组实证结果54-55
5.1.3 夸大亏损组实证结果55 5.2 本章小结55-576.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局限性57-65 6.1 研究结论57-59 6.2 政策建议59-63 6.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63-65参考文献65-69后记69-70致谢7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奇峰;王俊秋;王建新;;[J];财经论丛;2007年03期
戴德明,毛新述,邓璠;[J];财经研究;2005年07期
孙铮,王跃堂;[J];财经研究;1999年04期
任凌玉;;[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02期
吴建业;[J];财会通讯;2004年17期
柳斐;;[J];财务与会计;2006年17期
胡玮瑛,徐志翰,胡新华;[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魏涛;陆正飞;单宏伟;;[J];管理世界;2007年01期
王建新;;[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张昕;杨再惠;;[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顾振伟;欧阳令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王昌锐;倪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贾振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林先云;;[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1期
陈超;唐琰;李敏;;[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王明虎,罗媛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席彦群;刘绍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陈昌龙;;[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陈叶珍;[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邓小洋,张琪;[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笑华;;[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唐绍均;;[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张忠松;;[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郑春美;;[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朱静芬;;[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马忠;朱栗;;[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宋力;张玉春;;[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张国清;;[A];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汤谷良;高晨;;[A];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周晓苏;张继袖;;[A];当代会计评论(第1卷第1期)[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红平;[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花贵如;[D];南开大学;2010年
李进营;[D];南开大学;2010年
赵宇凌;[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张晓东;[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翟胜宝;[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韩海文;[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孙翯;[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杜瑞;[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董文辰;[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岩;[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胡艳华;[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李明;[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孙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黄好杰;[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郑欢;[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火琛;[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罗芳兰;[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张阳;[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孙淑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晓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林钟高,徐正刚;[J];财经科学;2002年04期
顾兆峰;[J];财经研究;2000年03期
卢文彬,朱红军;[J];财经研究;2001年07期
戴德明,毛新述,邓璠;[J];财经研究;2005年07期
孙铮,王跃堂;[J];财经研究;1999年04期
陈建岐;[J];财会月刊;2000年18期
刘谊,刘星,刘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丁方飞;;[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葛家澍;;[J];财务与会计;199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珩;[D];天津财经学院;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星;;[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8期
龙成长;;[J];财会月刊;2007年12期
白荣巅;;[J];企业研究;2011年12期
张宝健;[J];现代企业;2005年01期
刘英男;毕君妮;田海航;;[J];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09期
周锐;;[J];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12期
陆正华;刘立学;;[J];财会月刊;2007年23期
王生交;[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李金泉;[J];财会通讯;2003年12期
宋永和;陈东慧;;[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英男;毕君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边泓;;[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周冬华;赵玉洁;;[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朱明亮;;[A];2008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9年
王胜利;;[A];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李霞;;[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中部地区物流产业体系建设论坛专辑[C];2008年
曹阳;刘琦;;[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王华;蒋基路;;[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7年
丘邦翰;毕家豫;高孟君;;[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郭荟;;[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孔晨 谢亮;[N];财会信报;2009年
盖地 赵丹;[N];中国会计报;2010年
唐宇;[N];财会信报;2006年
魏梦杰;[N];上海证券报;2011年
彭友;[N];上海证券报;2009年
谷斌;[N];财会信报;2009年
刘骏;[N];证券时报;2005年
施双波;[N];财会信报;2005年
刘豫;[N];金融时报;2001年
许海波;[N];海峡财经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军;[D];复旦大学;2004年
步丹璐;[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李扬;[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高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刘颖;[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刘大志;[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张子余;[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高洁;[D];暨南大学;2010年
雷强;[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高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永强;[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林启;[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陈珩;[D];天津财经学院;2003年
樊琳;[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何宁;[D];长安大学;2010年
王敏;[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孙哲;[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陈丹;[D];清华大学;2003年
潘丽萍;[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陈捷;[D];西南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资产减值会计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资产减值会计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而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外文名称Travel&to&watch&industry气候类型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1.决策有用观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1]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什么?在“受托责任观”下,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它要求资产计量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客观、可靠、精确。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决策有用观”的支持者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强调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相关信息,这种信息必须能够使决策者的后验概率与先验概率有所不同。决策有用观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对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在计量上,决策有用观要求使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
2.资产的会计学概念向经济学概念转移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按照传统会计理论,资产计价目的: 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反映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作为费用分配和损益计算的基础。这是一种以成本为中心的的资产计价观,如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谁则导论》中将资产定义为成本,他们认为,“存货和工厂设备不是价值,而是处于尚待转化为费用的累计成本”。这种观点以利润表为重心,置资产负债表于次要地位,强调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过程,而是收人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1.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1]
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以决策有用观为逻辑起点的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其确认主要是面向现在和未来。因此,只要某个项目的价格或价值变动能够可靠地予以计至,且对决策具有相关性,就应当确认有关价值的变化。但如何确认资产减值? 这涉及到确认标淮的选择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标准,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
2.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
由于内外因的作用,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就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确认资产减值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备抵法,即计提资产准值准备,作为长期资产的减项: 另一种是直接冲销法,即直接调整资产的账面金额并将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FASB 和IASC 都是采用的直接冲销法。备抵法具有体现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优点,但相对繁琐: 而直接转销法优缺点正好与备抵法相反。相对而言,备抵法更能体现其披露目的,选用它更为适宜。1992 年我国第三次会计改革前,在我国会计法、各项会计制度中都没有提到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1992 年11 月30' 日两则两制发布后,才第一次出现了坏账准备这样一种资产减值准备,而且规定企业对坏账损失既可采用备抵法又可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坏账损失采用备抵法核算时,企业才可能提取坏账准备这样一种资产减值准备。在《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规定情况下必须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变现损失准备( 即现在所说的存货跌价准备)两种资产减值准备。在1998 年《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随后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种。在2001) 年12 月29 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除金融企业和小型企业外的其他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八种。在2001 年11 月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金融企业提取的有自营证券跌价准备等九种。将在2007 年1 月1 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又成为新制度中的一大亮点。新的会计准则不仅增加了资产组减值、商誉减值,细化了减值迹象,还引人了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收回金额,更强调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可见,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更是为了防止企业人为随意调节利润,同时也保证了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增加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2]从历史的角度看,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源于稳健主义的应用。最初的财务会计要求资产计量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客观、可靠。他们认为:除历史成本外,其他计量属性一般都同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无关,都没有资格成为财务的计量属性。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2]
二十世纪早期,随着经济发展,会计更多的表现出信息决策的作用。财务会计要求资产计量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强调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相关信息。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相关性,我们引人其他计量属性。因此,产生了资产减值会计的问题。出现的资产减值会计与其说是为了正确的资产计量,不如说是稳健原则的使用。要不是稳健主义,就无法说明,为什么我们支持资产减值会计而反对资产增值会计。但仅用稳健主义来规范与指导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是不充分的,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主席亚瑟分利维特指出:好的会计准则应该使财务报告既不多提未来过苦日子的准备,也不将损失递延确认,真实的利润波动不要人为予以平滑。
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控制或拥有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帐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资产减值会计的变革实质上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取而代之以现实价值,它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因为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持有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多方利益代表共同参与、对抗竞争、相互妥协、对策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信息封闭向信息透明演变的过程。同时,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也是一个反映时代经济发展进程、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对于发生减值资产会计的计量,我们的注意力应该从按稳健主义进行计价的历史观点转向按未来经济利益进行计价的现代观点。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实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就有必要明确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标准问题。会计准则代表着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会计理念。它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必然要求相应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表现为能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不仅取决于准则本身,还取决于准则是否与环境相适应。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市场经济相比,中国的现状是多元化的,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层次的发展程度、多层次的技术水平、多层次的教育状况并存,市场要素的发育、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监管水平以及市场理念的建立,等等,均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将会计准则这个概念所代表的一整套市场经济会计惯例与中国会计规范、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合过程。当今的中国经济已经融人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必然越来越多。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疏通交往的渠道必须先行。会计作为一种国际商用语言,如果语言不通,对外经济交往就会受到严重阻碍。因此,使会计信息具有国际可比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也只有让政府、投资者与企业各自的利益得到更好的兼顾。才能使我国会计准则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2](一)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1]
1.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较差
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需要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正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偏低,职业判断能力差,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基础薄弱,有规律的市场价格体系并未形成,给会计人员掌握市场信息和进行现金流量的预计带来很大的局限,从而影响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正确执行。此外,资产减值准备还涉及复杂的纳税调整,有的企业为了避免复杂的纳税调整,而放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计提减值被企业滥用
会计制度制定减值政策是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价值,防止资产高估。由于在减值金额的确定过程中,存在诸多主观因素,有些公司出于某种经济动机,利用这些主观因素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操纵资产减值做法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某一年巨额计提减值准备,造成当年亏损,第二年不提或少提准备,为利润打基础;二是往年先多提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以控盈余;三是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四是资产变现时产生巨额收益。
3.资产减值转回不符合实际情况
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企业可能会利用公允价值、折现率、现金流量的估计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少计提或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会高估资产,与实际不符;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后不能转回就会低估资产,同样与实际不符。
4.商誉的减值测试公允性难以保证
准则规定对商誉实施减值测试而不再进行摊销,同时要求将商誉的账面价值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时,应当按照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的,按照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公允价值对于我国企业来讲不易取得,实际操作中,如果企业选择以账面价值比例进行分摊,则这种分摊方法的合理性将难以保证。
(二)资产减值在实施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减值内控簿弱
健全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对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缺陷有:一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二是未做到按减值准备额的大小进行分级审核和审批;三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内部审计监督没有到位。
2.外部监管有难度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允性难以衡量,“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数据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依据相关的估计数据确定“可变现净值”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可回收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所依据的预Ct*来一定期间现金流人量和贴现率,更具有不确定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缺乏衡量标准。同时,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3.对企业业绩考察规范性不强
对企业业绩进行考察时主要集中于企业本期经营中的获利情况,并以此作为企业上市与退市的依据。而对退市的压力使部分经营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会尽全力为避免因连续3年亏损而暂停上市,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之际,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充分释放经营压力,为在未来在财务状况得以迅速改善作充分的准备。
4.公司产权结构、治理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传统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情形使部分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利己性选择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特定目的或意图。(一)对资产减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建议[1]
1.加强会计人员自身的素养与学习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仅是资产减值会计的需要,也是整个会计变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为了适应资产减值会计的要求,会计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注重实践、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和业务水平,以此来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另外,还应进行有效的会计从业人员培训,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2.适当减少主观判断'
为更真实地披露资产价值,资产减值准则中加入了大量人为判断因素,这就给会计人员留下了一定的活动空问和判断余地。而主观判断又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目前,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状况下,资产减值准则赋予企业更多的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权,会给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应当适当减少人为判断,限制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3.使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更加规范合理
当有减值迹象表明资产己发生减值时确认减值损失,那么当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己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经减少时,主体重估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相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是合理的。禁止资产减值的转回可能会导致新的滥用,所以应在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同时对其做出严格的规范。
4.加强商誉公允价值的确认
有效的信息和价格市场是顺利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重要保障。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提高商誉的可操作性,增强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准则制定机构应该颁布更加详细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解释和讲解,进一步规范企业价值分配的行为。
二.对资产减值在实施环境中的建议
1.完善计提减值准备
内部控制制度要做到不相容职位的相互分离与相互牵制。在测算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岗位必须进行有效的分离,以达到互相监督、相互牵制的效果。同时,要强化企业内部的分级审批管理。超权限的计提必须由股东大会审批,严格规范授权机制。建立健全内部财务预算制度,内部审计与内部监督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针对薄弱环节重点查错纠偏,帮助企业建立合理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
2.加强资产减值的检查和监督力度
由于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的计量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而上市公司对于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又是非常有限的。在被审单位管理当局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就应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的职责。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资产减值等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3.全面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
信息使用者在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考察时,有时会被企业暂时的情况所迷惑。企业由于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会导致利润的减少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表现,少数企业不愿披露企业的资产减值信息。因此,应将企业的资产状况作为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内容,将企业的资产状况明确纳入企业的经营责任制的范围,全面考察企业的经营业绩。
4.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要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职能,加强股东会、监事会及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二要加强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的变更,变更的理由及其影响应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各利益相关者或监事会有权要求管理当局对不合理的会计政策做出解释或予以披露。
总之,虽然我国会计制度体系的形成上已经做出了重大的飞跃,但是新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着会被个别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灰色空间。因此,对准则进行逐步规范性操作,还需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共同监督,力图在会计实务中真正能够贯彻到新准则的实质和内涵。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提减值准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