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岛芳子简介多少岁年终

川岛芳子的生死新说
节选从川岛芳子被“枪决”后就流传出“替身代刑”之说,实在并非偶然。细细想来,她在极刑后隐姓埋名在东北度过平淡的后半生,又得以存活30年,是完全符合当时当地所需要的生存条件:
一是“替刑”并非“首创”,也不是个例,在清朝、在民国都曾经出现过此类情况,这就给想拯救川岛芳子的人提个醒儿。根据川岛芳子行刑前的多幅短发照片与行刑后的多幅遗体长发照片对比,怎会魔术般地短发变长发?经专家分析鉴定,毋庸置疑,这正是死者确系“替身”而绝非川岛芳子“正身”的铁证。所以在否定河北省检察署与北平第一监狱的辟谣调查书并肯定“刘凤玲替身说”的基础上,可以初步确认金璧辉已逃脱死刑而潜居东北30年的史实。
二是以川岛芳子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应该说有能力和经济实力逃脱极刑,而且当年的政治环境或有方便之处。日本作为战败国是没有话语权的,但可想而知,也绝不愿意川岛芳子被判死刑的。包括其时当局某些大人物,也可能很希望留下“活口”,以便还有机会从她嘴里掏出价值较高的政治情报,这就是她得以摆脱极刑的前提条件。
三是逃脱极刑以后,川岛芳子正确地选择了投靠目标。她没有回归显赫的家族势力和社会高层“保护网”,而是投靠于“秀竹”、于景泰、段连祥不显山露水且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小人物,尤其在可视为其第一保护人段连祥庇护下,隐姓埋名30年。这使她得以迅速消失于社会公众视线之外,而生活也归于平静;
四是她后半生的生活方式比较聪明。她不上户籍,不事追求产业;只求在平静的山村赁房而居,与世无争;只限于一两座寺院中活动,念佛吃斋,秋去春来。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无法找到她,也不易想到她,更不太可能把她的现实存在与历史上的戎马生涯相联系。
五是作为权威见证人的张钰及其母段续擎的创新性贡献,必须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根据近年以来,对“川岛芳子生死之谜”连锁性新证所进行的发掘、调查与考证所获成果,可以认为解密“川岛芳子生死之谜”的历史悬案,已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面对大量的证据,有一个巧合,两个巧合,不可能有十多个巧合。而且至今尚未发现证言人的“中断”与“反证”,只是在对某些人证与物证的考证,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深广度,以获取对若干人物与事件的彻底澄清,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迄今已经发掘并得到考证而确认的证言与证物,除个别需要继续考证与核实外,多数可以肯定其可靠性与可信性。
笔者认为,尚需要继续跟踪进行调查与考证的问题:首先有必要查阅1946年——1948年的河北省检察署与北平第一监狱的有关档案资料;及时访问耄耋之年,并有过16年被监禁经历的川岛芳子胞妹金默*士,其回忆与见闻纪实,将极具重要参考价值;进一步对“老七”即“秀竹”其人身世的考察;鉴别埋葬在中日两国的两个川岛芳子“骨灰”之真伪;探索“方姥”脾性与风格的变化根源;继续考察协助川岛芳子逃离刑场并潜往东北的具体情节与事例;关于川岛芳子逃脱死刑的策划与实践;关于川岛芳子从北平监狱辗转来到长春并平安度过在新中国30年生存期的经历;到东北后的生活来源;关于川岛芳子后半生中关联密切的“老七”、于景泰、段连祥,乃至长春般若寺澍培法师、浙江国清寺老僧人等的背景,川岛芳子与长春护国般若寺的澍培法师、与浙江国清寺,甚至与日本佛教界天台宗有哪些深层次的交往?“方老太太”(川岛芳子)死后,国清寺的老僧人,来四平取走了她的骨灰,是否就葬在了国清寺,还是送去了日本?历史见证人的证言和证词还有待于进一步推敲、考证;关于川岛芳子的骨灰、遗作、遗迹的科学比对鉴定,都应该进一步追踪、考证、研究。只有把关键证据再深挖一些,史料证据确凿,才能真正做到让社会信服和认可。
涉及川岛芳子的生死问题要加以研究。至于这一问题将会给未来带来什么?哪些历史细节需要重写或改写?对世界各方又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这一切都是下一步的事情,无论怎样都要以事实为基础。我们敢于接触并参与课题,能够实事求是阐述证据,还应归功于当今这个时代,说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改革、开放,学术研究也已呈现出思想解放的态势和前景,其实这很正常。笔者确信,更多的线索和证据,更新的考证和解读,还将继续出现,会更加丰富。
随着这一真相的揭秘,关于“川岛芳子生死之谜”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人说这是在“作假”和“炒作”。一个新的学术观点的产生,能有不同的说法与之相辩,这本是好事,也是求之不得的好现象。因为对任何新观点而言,在被认可之前,都是要经过一番检验的。
下面,就请读者沿着川岛芳子个人人生履历和生命轨迹,剥去历史、社会、他者等客观外在因素赋予她的种种角色与外衣,去探究她迈出每一步人生足迹时那种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而揭示她不断沉沦、不断没落、不断毁灭的人生悲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李香兰_川岛芳子_川岛芳子和多少人睡过_秋意浓
23:49:08&&&
李香兰李香兰旗袍,李香兰吉他谱李香兰旗袍,李香兰吉他谱她是日伪占据东北时期红极一时的歌星,也是“满映”的电影明星。她又是抗战胜利后,与川岛芳子、王丽娟、周曼华等同时被起诉的“文化汉奸”。李香兰图片_互动图片这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歌手和电影演员,与周璇、白光、张露、吴莺音齐名的上海滩“五大歌后”,于日上午10时42分逝世,终年94岁。李香兰,李香兰图片_互动图片艳冠上海滩的女星李香兰李香兰是谁?别说年轻人不知道,就是年纪大的人,就算听过她的名字,对她的身世一无所知的也很多。李香兰,李香兰图片_互动图片李香兰本名山口淑子,于日出生于奉天北烟台,即今辽宁省灯塔市。她祖籍日本佐贺县杵岛郡北方村。早在1906年,其祖父举家迁到中国东北。1933年,山口淑子认了父亲的异国同窗、当时的亲日派沈阳银行总裁李际春为义父,她由此有了一个颇具中国韵味的名字:李香兰。她还有另一个只流行在校园中的中文名字“潘淑华”,这个名字来自于华北政界的一方之霸———天津特别区市长潘毓桂。1933年,13岁的李香兰就寄居在养父潘毓桂家,进入北平翊教女校之后,她努力学习汉语,从小就能说一口流畅的中国话。李香兰不但中文好,而且有很高的艺术天分。因为条件优越,1942年,她被日寇控制的伪“满洲映画协会”招聘为专业演员。17岁的她,被包装为“懂日语的中国少女影星”。李香兰晚年记忆力好仍健谈李香兰到上海发展后,在“满映”拍了许多电影,诸如《白兰之歌》、《支那之夜》、《热沙的誓言》、《富贵春梦》、《迎春花》、《万世流芳》、《冤魂复仇》等。1944年,在上海与黎锦光合作发行传世名曲《夜来香》。1945年,在上海大光明戏院举行首次个人演唱会,一跃而成为与周璇齐名的上海大歌星。她演唱的电影插曲《卖糖歌》及《戒烟歌》唱响神州大地,《何日君再来》、《苏州夜曲》、《恨不相逢未嫁时》、《海燕》等歌曲更是家喻户晓。受过正式的西洋声乐教育、具有双重身份的她,成了艳冠上海滩的女星。李香兰电影图片“文化汉奸”的是与非民国歌后李香兰逝世大红大紫之后,李香兰陆续演了一些替日军宣传或为日本侵华战争涂脂抹粉的电影,其中《苏州夜曲》是李香兰主演的电影《支那之夜》中的插曲。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原先抗日的中国少女如何喜欢上效忠“满蒙”日本小伙子的故事,是李香兰以后被定为“文化汉奸”的重要“罪证”。此外,她参演的影片《万世流芳》,讲的是林则徐禁烟的历史故事,李香兰在电影里面扮演了一个诉说鸦片之害的卖糖少女凤姑。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电影中的大英帝国正在与法西斯决战,这同样使她陷入殖民政治文宣的泥淖中。1944年秋天,李香兰在东京拍完《野战军乐队》后返回东京,要求会见“满映”理事长甘粕。见面之时,她一直说不出话来,最后才痛下决心张口:“我假冒中国人的事,已没办法再持续下去了,十分痛苦,我希望能解约!”也许李香兰真的是良心发现,其中也有可能眼见日寇战舰将沉的恐慌因素。但来不及重新做人的李香兰,不到一年便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与她一同锒铛入狱的还有著名的女间谍川岛芳子。当时谁都以为李香兰是中国人,这就是为什么她会被当作“文化汉奸”法办的原因。但毕竟李香兰是出生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更重要的是她只是艺人只从事影剧事业,从未参加政治活动,更没有在日伪政权中担任要职,故后来被宣判无罪释放。李香兰:一代名伶的双面人生当1946年最后宣判李香兰无罪时,法官曾严肃地对她说:“但你还是有道义上的责任,本法庭为你用李香兰这个名字演出《支那之夜》这种电影感到遗憾。”李香兰当庭向中国法官和听众道歉,并从此不再录制《支那之夜》的同名主题曲。直到1980年代,李香兰才有机会重新观看自己当年表演的包括《支那之夜》在内的“大陆三部曲”,据说,她为此流下忏悔的泪水,三天三夜难于入眠。李香兰图片_互动图片无罪释放的李香兰后来被遣送回日本,但在中国还是有人对她穷追不放。日,上海出版的《申报》发表署名“圣洁”的文章,以“漏网之鱼”指称李香兰,质问当局“何以不引渡”她:“根据一个驻东京的中国记者之忠实报导,在麦克阿瑟管制下,曾经活跃于上海及东北的日本女间谍李香兰(日名山口淑子),复出现于东京的街头,而且凭着她那副姿色,出入交际场所,与官儿们弄得挺熟,其活动东京的情形,尤胜于昔日在中国的作为。为了爱护我们的国家,这一个曾经帮助敌人残杀自己同胞的女间谍李香兰,应该立即引渡回国,否则,让这条漏网之鱼逍遥海外,将会造成未来的轩然大波。”这种补划“文化汉奸”的做法,尤其说她是“间谍”,并无充足的理由和证据。李香兰在上海大光明大戏院举行个人演唱会1958年,李香兰冠夫姓成为大鹰淑子,告别舞台下海从政,1974年当选参议院议员,后又改回原名山口淑子继续她的演艺事业,直至1992年退出舞台。《夜来香》原唱李香兰逝世在中国复出的曲折历程李香兰 【责任编辑:苏小蓬】“假如日寇铁蹄踏入北平,各位怎么办?”在1937年的一次抗战集会上,李香兰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参与集会的人也不知道她是日本人。她略加思考后说:“我要站在北平的城墙上!”几十年之后,李香兰在回忆录中提及这件事时写道:“我只能这样说,双方的子弹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个死去。我本能地想,这是我最好的出路。”日本艺人李香兰去世回忆录难免有水分,有拔高的嫌疑。仅就李香兰的实践看,抗战期间和日本投降后,她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想状态。正如韩福东9月26日《经济观察报》发表的《城墙上的李香兰》中所说:“日军入侵中国那几年,与其说她站在城墙上,毋宁以‘骑墙’一言蔽之更恰当。她自觉不自觉地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进行文化背书,但内心深处又对中国有深厚感情;而战后,她则快速进入反思者行列,成为日本亲华派代表人物。”伪满时期明星:李香兰这位自称是日本和中国的“精神混血儿”的李香兰,不忘对她有恩的中国,返回日本后常常思念让她走红的上海。由于李香兰觉今是而昨非,由亲日反华变为对中国友善,故她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谅解。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0年代,李香兰就以自民党议员的身份访华,1975年7月访问平壤途中在北京夜宿,还出席了中共外事口负责人廖承志举办的欢迎晚宴。随着中日邦交的全面恢复,李香兰这个年代的文化经典符号,以中日友好文化使者的身份在中国大陆复出。《夜来香》原唱李香兰去世中国官方的盖棺定论李香兰 - 精彩剧照/海报/图片李香兰出过两本自传,系在日本报刊上的连载回忆文章结集而成。两本难免有重复之处,其中《此生名为李香兰》2012年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不同之处在于《此生名为李香兰》写前半生,台湾翻译出版的《战争、和平与歌:李香兰自传》则在后半生着墨。苍井空《第二梦》中化身李香兰1987年李香兰推出半生自传后,日本掀起了一股李香兰热,N H K在1989年拍摄了电视剧《李香兰》,著名的四季剧团1991年又制作了一台歌舞剧《李香兰》,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在日本应邀观看了这出歌舞剧,并同意邀请剧团访问中国。最终在1992年,即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的前一年,日本歌舞剧《李香兰》在日本天皇访华之前在中国公演。这是1946年之后,中国首次正式“解禁”李香兰的作品。解禁前,李香兰的名字是跟“汉奸卖国”和“靡靡之音”联系在一起的。1983年中国大陆开展“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时,《羊城晚报》在头版刊载一位读者的投诉,说是广州有酒店茶座播放靡靡之音《何日君再来》。又有评论文章指出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与李香兰的《夜来香》均属腐蚀斗志的毒草,是旧社会上海滩租界的黄色反动歌曲的迥光反照。甚至有一次在日本乐队开始演奏时,一位“愤青”悲愤地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与之对抗。“清除精神污染”在中国大陆收场后,于是复出的李香兰又频频出现在中国,另还出现在另一社会主义国家朝鲜。自传中,李香兰回忆了在平壤与金日成交往的故事,还附了与金日成干杯的照片。金日成有一次突然起身用日语喊“李香兰小姐”,在对她敬酒时称:“在白头山(即长白山)的抗日游击队时代,我看过你的许多照片和画片,光有战斗不算人生,我们需要快乐的事,需要听听音乐。”2005年,李香兰公开反对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她这样说:“老百姓祭奠战争阵亡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许中国人民难以理解把发动战争的人也一道祭祀这一事实。可以效仿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的做法来参拜千鸟渊的阵亡者墓地。”因为有这样的立场,所以当李香兰(山口淑子)逝世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说,李香兰女士战后支持和参与中日友好事业,为此做出积极贡献,我们对她的逝世表示哀悼。
关键词:       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内蒙古人的新闻首页 -- 内蒙古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 -- 中国百强新闻网站
川岛芳子胞妹离世 曾跪求邓小平赐工作[组图](10)
&nbsp&nbsp&nbsp&nbsp
来源: &nbsp&nbsp&nbsp&nbsp
作者:&nbsp&nbsp&nbsp&nbsp
责任编辑:杨苏雯
川岛芳子胞妹离世 曾跪求邓小平赐工作[组图]
在信里,金默玉不是要求平反,而是要求一份工作,她还记得信里的内容:“我如今已经干不了体力劳动了,但是还干得了脑力劳动,请给我工作。”信回得很快,告别北京生活40年后,金默玉终于可以成为北京街头市民中那最普通的一分子。在监狱的时候,金默玉帮助别的犯人写材料,听到许多她从前想象不到的故事:一个妈妈为了保住祖传的房产,失手把儿子打死了;一个无辜的女学生被认定成杀人犯。她想,如果大家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人对人的理解就不会这么简单和浅薄。从那时起,她一直想办一所学校。图为金默玉生前旧照。
将本文分享到:十天内免登录
最新推荐活动
请选择品牌
请选择车系
双色球 每注2元,可中1500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岛芳子 1990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