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为什么我国早期币化过程中货币流通手段量增加较快,货币流通手段速度减慢

为什么我国早期货币化过程中货币流通量增加较快,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呢?请说的详细点哈_百度知道
为什么我国早期货币化过程中货币流通量增加较快,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呢?请说的详细点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理论中的一个复杂问题,不但是下降的绝对量还是相对速度都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从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早期便不断有人论述和完善,在不同的国家,尤其是GDP M_2,但是至今仍很难有人完全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变量理解清楚。 历史的统计数据表明,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货币流通速度出现了一路下滑的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保持在8左右、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波动的情况大不相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货币流通速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及分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由费雪方程式推导的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对指导当今宏观经济调控有积极意义。中国论文网 /2/view-3997929.htm  一、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增长率的测算  由费雪的交易方程MV=PT,可推导出货币流通速度计算公式为:V=(PY)/M=GDP/M。通常认为,货币(纸币)的供应量(投放量)是一个外生变量,由央行控制,一般用M2表示,文中用m表示M2的变化率。假定第t年,t+1年市场交易中所需货币流通量Mt,Mt+1t+1年的名义GDP分别为X、Y,t和t+1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是v, t和t+1年货币流通量的增长率m,基期为t 年,则有:  Vt+1*Mt+1=Y Vt*Mt=X  v= Y/X(1+m) -1 (1)  利用公式(1)以及已知的我国M2的增长率以及每年的名义GDP数据可计算出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v,见表1。  备注:GDP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修正数据。  二、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具有以下特点:  (一)货币流通速度V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年,广义货币流通速度M2从2.65下降到0.7,下降了73.58%,年均下降4.2%。年年均下降5.4%,年年均下降4.96%,年年均下降2.65%,呈现下降趋缓的形态。近两年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为正值,有加速趋势。  (二)V增减率与GDP增长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GDP与V同比增长率堆积折线图显示,GDP增长高涨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速度放慢;经济增长处于低潮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加速,二者具有相似的变化周期。货币流通速度增减率分别经历了年、年、年、年4个上升和下降周期,目前处于2009年开始的上升周期。V2的年度变化率自1980年以来有4次为非负(、、),分别对应着4次经济高涨期。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增长周期的密切相关性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周期带来的物流加快和货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增长旺盛时,居民的收入增加且通货膨胀预期加大,消费欲望高涨,货币流通速度加大。  (三)货币流通速度V增减率与CPI增长率具有相似的变化周期和趋势  去除1989年特殊情况外,累积折线图显示,V增减率与CPI增长率变化趋势非常接近。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总趋势中,可观察到货币流通速度陡升与通胀大体的同步对应关系,货币流通速度的陡升,尤其是正值阶段的情况,常伴随着通胀,而常规幅度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对应的可能是通缩,也可能是正常的物价水平,但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巨幅下降,当年或随后1年所对应的必是通货紧缩,包括年、年和2009年。当V的变化突然加速或突然减速,P可能出现向上急升或向下急降的不稳定状态,学界称之为“V陡升型通胀”和“V陡降型通缩”。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一)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  通常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如果消费者资金暂时不够而攒钱,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二)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三)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  金融市场越发达,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研究表明,股市交易量增多1%,货币流通速度将提高0.0925%;发行总股本增加1%,货币流通速度将下降0.2567%。  (四)财务结算制度的影响  如工资发放中分多次支付工资,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银行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及灵活的结算方式,比如转账能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五)消费者心理因素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心理因素包括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政策变化和政治因素的预期等。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消费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六)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程度  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货币流通速度将加快。当前,政府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显得尤为重要。  (七)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储藏程度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在国际上升值,周边国家居民将人民币当硬通货储藏,导致流通中人民币数量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相应减缓。  四、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意义  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货币发行量M2的数量,降低通货膨胀。在保持名义GDP速度不变的情况下,M2的增长指数与货币流通速度增长指数成反比。M2的增长指数越大,货币流通速度增长指数越小;货币流通速度增长指数越大,M2的增长指数越小。近年来,我国货币发行量M2一直在13%以上,超越经济增长速度,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国内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又掠夺国民财富,危害巨大。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经济转型期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成因分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本文分析经济转型中体制变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货币化因素、价格管制和强制储蓄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居民,但是金融资产结构单一,限制了居民资产选择范围,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之后,居民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大,储蓄倾向提高,增加的储蓄大部分以存款的形式持有,进一步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住房、医疗、教育等多重并举的改革措施,仍将使体制变迁的预期净支出增加,进一步引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中国论文网 /3/view-1503859.htm  [关键词] 经济转型 货币流通速度 影响因素   如何解释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持续下降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理论问题。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计量(GDP/M)联接了实体经济的产出和金融经济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是与经济金融发展、转型统一于一体的。因此,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是对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其实质是从一个角度展示整个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演进的复杂过程。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存量增长速度快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关键在于解释货币增长速度为什么会持续地快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这是本文分析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出发点。   为了清晰地分析经济转型中体制变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将整个时间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7年,选择1987年为这一时期的终点,是因为1988年价格改革全面展开,价格因素是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体制变量。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6年,将终点年份定于1996年,是因为在这一年与货币流通速度密切相关的国有银行取消了贷款额度限制,而银行体制在分析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中极为重要,另外,从这一年开始出现通货紧缩。第三阶段:1997年至2006年,这一时期经历了通货紧缩,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带有这一货币现象的特点。      一、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成因:第一阶段      这阶段从1978年至1987年,以下从经济货币化、价格管制、强制储蓄等方面展开分析。   1.经济货币化进程与货币流通速度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货币化,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货币供应不仅要随经济正常增长而有比例地增加,还由于新的货币化部门增加,货币供应还要相应增加。经济中沉淀大量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这是货币化的结果。就货币化进程的决定因素而言,基本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发展程度;二是经济体制或结构的变化。在这一时期,我国货币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农村体制变革。农村引入生产责任制,成千上万农民进入市场,如农贸集市等,这些市场上是以现金交易为主的。价格逐步放开使得许多原本通过计划渠道分配的生产生活资料进入市场,其中相当一部分交易是以现金为媒介进行的。(2)个体、私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货币的体外循环等。如八十年代涌现出大量乡镇企业,它们的经营活动通常是在计划之外,需要大量现金货币来为经济交换服务。1985年以来,我国货币化过程放慢,主要表现在经济吸收超量货币发行的潜力在下降,超量货币发行较多地转变成通货膨胀释放出来。   2.价格管制、利率管制与货币流通速度   价格管制的基本特征是国家通过最高限价或者最低保护价来控制价格,物价波动幅度受约束。如果货币发行过多,过多的货币就不可能通过物价上涨去完全吸收,主要是通过货币流通速度的强制延缓使货币需要量增大,维持货币供需均衡。换言之,货币供求均衡的取得不能通过物价的涨落来达成,过多投放的货币不可能完全由物价上涨来消化,主要是通过货币流通速度的强制放缓即压低货币流通速度的速率来达成供求均衡。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价格管制是当出现货币超经济发行和商品供不应求时常用的政策。强行压制物价,必然阻碍货币的顺畅流通,部分货币被迫暂停流动,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我国也存在货币价格即利率的管制。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扭曲会带来全资源配置浪费。在利率受管制的情况下,利率不能上升反映资金的短缺情况,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同样受到压制。因为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利率上升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利息是人们持有货币余额所付出的代价,提高利率就会鼓励公众缩减货币余额而增持有收益资产,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加快。反之,降低利率就是鼓励居民持有更多的货币并减少债券持有量,就会减慢货币流通速度。   3.强制储蓄与货币流通速度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商品短缺和价格管制并存,当货币供应量超过必要的货币需求量时,货币持有者不得不将暂时无法实现的货币购买力以现金或银行存款的形式持有,形成“强制储蓄”,原本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滞留在银行体系内,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价格的是逐步放开的。这种形式的“价格管制型强制储蓄”在一段时间内对货币需求有影响,但是随着物价管制松动并逐步消除和市场供给充足,“价格管制型强制储蓄”现象应当随之减少,直到消失。从零售物价指数看,1978年至1984年变化不大,强制储蓄现象还存在,居民非自愿性货币需求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但在价格改革全面推开后,1985年至1994年经历了两次大的物价上涨,积存的“价格管制型强制储蓄”性质的货币存量已被物价上涨所吸收;1996年―2003年物价持续下跌,大部分时间里零售物价指数和消费物价指数一直负增长,相当多的商品供过于求,强制储蓄也就不存在了。      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成因: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从1988年至1996年。在此经济转型阶段,银行体系、财政体制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都经历了重大转变,在此背景下展开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分析,具体从投融资体制、经济效率、金融资产结构等方面展开。   1.投融资体制与货币流通速度   投融资体制扭曲导致单位产出需要更多的货币支持,数量上体现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投融资体制扭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以国有经济导向为主的投融资格局同现实的经济增长格局和投资绩效不匹配,国有经济的产出份额和就业比例一直呈显著下降趋势,利润下降、增长缓慢及高额亏损始终是国有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显然,以国有经济和大企业为导向的融资格局同新的经济增长格局和投资绩效是倒置的,必然带来效率损失,单位货币引致的产出减少,反映在产出与货币的比值上就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其次,国有经济仍然存在“投资饥渴”和“预算软约束”。供给增长就等于经济增长,投资需求是拉动GDP成长的最有力因素,国有企业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从资金的供给方面看,预算软约束是国有企业过度投资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这样,企业的投资冲动就很容易演变成实际的投资膨胀,直接造成投资效率的下降,使越来越多的货币支撑越来越少的产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下面从融资体制的角度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我国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取向,使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打破了原有以政府为国民经济储蓄主体的格局,从政府财政预算转向银行金融部门,特别是国有银行,转变为政府主导型的信用融资机制,使企业融资链条形成了“居民储蓄――银行信用――信贷投资――货币供给”的主导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有企业70%的流动资金、30%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银行贷款,国有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银行注入企业的大量信贷资金却被低效使用或产生无效的沉淀货币,只能靠不断的新增贷款去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推动一定经济总量所需货币量越来越大,结果是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持续地快于GDP增长率,最终体现为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
  2.经济效率、货币效率与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具有微观机制根源。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根源是体制与结构,是投融资体制无效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效率低下,尤其是国有企业长期低效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以下从国有企业以及向其提供资金的国有银行来分析。   国有银行惟一的所有者是国家,银行所有损失最终由国家通过财政来承担,而真正的破产或关闭基本不会发生。这无疑助长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具体表现为不计成本、不计风险、不关心盈利。从国有企业来看,即使过度负债,只要有最后贷款人对经济中过度负债企业进行注资,阻止债务危机的扩散,经济就可以继续运行下去,经济效益极低以致严重亏损的企业往往不能退出生产,而是依赖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继续生存。这样,总供给曲线就不会发生变动,但产出效率降低,单位产出需要更多的货币投入,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我国经济粗放型的高速增长是以经济效益低下为代价的。经济效益低下有两个非常典型的表现:一是高投入,或称过度投入;二是低产出,包括产出过少及大量无效产出或无效供给。因此,经济效益低下导致一定的货币投入,只有减量的产出,相对量上体现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因此,只要经济效益低下或者无效供给、产出存在,就总会存在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因素。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一个与经济效率对应的概念――“货币效率”,定义为单位货币所融通的产出,如果单位货币所融通的产出量大,则货币效率就高,反映到货币流通速度上就是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反之,相应的货币效率就低,货币流通速度减缓。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持续下降是因为整体经济的效率低下,货币效率低下。本文认为,经济效率决定货币效率,货币效率最终反映到货币流通速度之上。   3.金融资产结构单一与货币流通速度   我国金融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存款、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国债、金融债、企业债以及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出现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居民部门倾斜,居民成了最重要的储蓄者。由于银行存款的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收益相对稳定,在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资产多元化过程中,银行存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居民进行金融投资的首选资产。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狭义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2003年的38%,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由于金融投资形成的金融资本是存量,而GDP是流量,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GDP与金融资本的比率有下降的可能,因此,如果今后我国居民仍然选择银行储蓄存款作为主要的投资或者说财富储藏手段,则广义货币流通速度还有下降的可能。      三、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成因:第三阶段      2004年国家统计局调整了GDP核算口径,为了货币流通速度可比,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97年至2003年。在这一时期,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体制性改革推出,居民不断增大储蓄,不同层次货币增速各异,准货币较现金、狭义货币增长快,证券市场扩容量加大,特别是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这里试图就以上体制变量来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1.货币结构变化与货币流通速度   以国民生产总值与广义货币之比来定义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M2由狭义货币M1和准货币组成,M1/M2就代表了广义货币供给量的总体流动性。20多年来,M1/M2走势表现为三种趋势的组合:长期趋势,即在长期内趋于下降,原因是准货币增长较狭义货币快;周期性趋势,即在经济繁荣期上升,在经济衰退期下降,呈现出顺周期性质;季节性走势,年末年初上升,年中下降,因为年末年初消费旺盛,流动性需求较强。   货币流动性的变动趋势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趋势是紧密相联的。从长期来看,广义货币流通速度GDP/(M1+准货币)趋于下降,M1/M2趋于下降,说明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主要由准货币占广义货币比上升引起,原因在于长期内经济主体对货币需求的财富贮藏动机较强。这一时期的经济下降,M1/M2下降,公众对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减弱、谨慎动机增强,公众对准货币需求相对上升,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就比较快。因此,从货币供给量与即期总需求的关系而言,广义货币的流通速度并不如狭义货币的流通速度代表性强。   2.资本市场货币沉淀与货币流通速度   证券市场的高额回报吸引着居民和企业加入证券市场。一般说来,资本市场能够以较高效率将货币资金转为实际投资与消费,有助于货币资金流动。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和投资者不成熟,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甚至还成为吸纳巨大游资的场所,造成大量游资在证券市场游来荡去,没有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领域,导致货币脱离实体经济活动,不能带来真实产出,因而GDP与M的比值即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例如,认购新股使大量货币作为专项存款和保证金沉淀在一级市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中的相当部分还以委托经营的方式流回二级市场;股市吸引居民把大量现金投入一、二级市场用于中签或炒作,等等。这一切促使大量的资金或原来的储蓄存款转化为证券保证金,沉淀于资本市场,货币无法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中互动,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3.消费倾向降低与货币流通速度   消费需求是产出及经济增长的动力,个人对货币流通的作用就在于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我国消费需求没有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趋缓。目前,我国失业人数有所增长,国有企业部分职工下岗,这部分个人的收入较以前会有所减少;而老年人要考虑医疗改革后疾病医治会增加个人负担;中青年人要考虑购买商品房,要考虑今后子女的教育费用,这些因素使支出预期显著增强。因而,在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的转轨时期,体制改革提高了公众因未来收支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储蓄倾向增强、消费倾向减弱就成为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从而使亿万级的货币以储蓄存款形式滞留在银行,没有形成强大的购买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商品滞销,货币流通渠道在人们的“不安全预期”下受到阻碍,货币流通速度大大降低。   4.通货紧缩与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紧缩时期经济运行萧条使得货币需求下降,货币量紧缩的内生性非常强烈,膨胀性的货币投放会因为没有相应的货币需求而无法实现,投放的货币或者滞留在商业银行,或者滞留在公众手中,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可见,货币量紧缩的内涵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以及相应的实际货币流通量紧缩,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往往是通货紧缩的重要表现。   根据费雪交易方程式MV=PY,等式左边代表货币流通总量,右边代表商品总价格。当所有商品价值都能顺利地通过流通中的货币实现,而流通中的货币量也正好满足社会中商品的这种需求时,货币供求均衡。货币作为外生变量,由央行决定,而货币流通速度上升或下降对央行货币政策起着促进或抵消作用。但是,如果央行货币供应量增长不能弥补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带来的货币流通量不足,就会出现两种情况:(1)如果按原价格出售,由于没有足够货币来实现商品价值,部分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积压;(2)要把商品卖出去,只有降价。如果这种情形持续下去,必然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物价持续下降,经济增长下滑,这便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可见,货币流通速度快慢决定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的作用传导速度,而货币流通渠道是否畅通又影响货币流通速度,所以,要治理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发展必先疏通货币流通渠道,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提高货币媒介效率,相当于提高货币供应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流通手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