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想在大学毕业后通过自主创业开药店洗衣连锁店洁蓝优,请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就业网-
 当前位置:
浙江省地市及高校大学生创业措施选摘
发布时间: 已被浏览 1955
杭州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 4月2日,今年就要毕业的工科专业本科生张潜阳打开电脑,进入“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毕业后我想自己创业。”小张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他紧盯着杭州政府网站的原因,“听说今天网上将对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视频直播,讨论的内容跟我们大学生创业有关,我想第一时间知道政府将为我们制定哪些优惠政策。” 当天上午,杭州市市长蔡奇主持召开了第26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关于制定《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就业3年行动计划》和《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议题。 《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就业3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杭州市将吸引1000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0名;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200家以上,实训在校大学生3万名。为解决创业人才的住房问题,杭州市将在2008年到2010年每年建设20万平方米的创业人才(大学毕业生)公寓,今年启用第一批10万平方米创业人才公寓,为符合条件的来杭创业人才(大学毕业生)提供租赁住房。今年一季度已经安排了100套专项用房解决引进的海外留学人员的住房困难。 根据《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为解决企业初创期筹资难问题,市政府专门设立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对初创期及成长性科技企业进行投资。今年,杭州市政府将投入2亿元创业引导基金,今后根据实际情况再逐步增加。 (来源:日《中国教育报》) 浙江温州永嘉政府首推2106万大学生创业基金 永嘉人小王,大学毕业以后,就想开一家纳米涂料公司,但是这笔启动资金得从哪儿来呢?他想过从银行借,但几乎每个银行都对他说不。 其实,他可以试试去永嘉团县委报个名,如果他的创业方案被认可,他就可能获得30万以内的无息贷款,3年内还清就行了。 这笔贷款的源头,就是永嘉县大学生创业创新发展基金,总额是2106万。近日,首笔106万元基金已经到位。 激励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 2106万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发展基金由两部分组成,信用社出资2000万元,永嘉县青年企业家协会出资106万元,专门用于扶持大学生创业。 温州永嘉团县委书记戴元兴说,“我们要求就是毕业3年以内的永嘉籍大学生,只要在校期间没有不良信用记录和违法行为,现在有比较可行的创业方案,就能来申请。我们就是想对那些有创业梦想、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起到一个激励作用。” 目前,永嘉县政府倾向于将这些贷款发放在县内行业的两头――农业、旅游业等薄弱产业,以及鞋服、泵阀、纽扣拉链等支柱产业。 据悉,基金在本月底正式开始运作,目前有意向的大学生可以先报名。预计,今年这个基金将支持100位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折射出当地政府的眼光 “大学生创业,以前这几个字只要一出现在银行,就意味着被拒绝。”戴元兴说,因为风险大,大学生在申请贷款时往往又没法出示贵重的抵押物或者担保人,所以被拒的概率很高。 因此,永嘉县政府还为基金提供了100万元风险补偿金――万一有些钱3年后收不回来,政府还能为金融机构分担一些风险,而且这部分投入未来还可能继续增加。 据统计,2007年永嘉县考入外地高校的学生有4000多名,同年进行了回乡登记的只有2400多名。“回来的大学生只有一半,但是永嘉很多技术、营销、管理岗位都缺人,初中高中生根本应付不了。” 这个基金,可以吸引许多永嘉人才回乡创业,吸引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可以说是给永嘉的明天储备人才。 这个基金如果运作得当 有可能在全省推广 今年1月,从广州的“全国首届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校企洽谈会”传出消息,今年9月起,国家将设“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发展基金”,重点资助经济困难的应届大学生以及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短期内能回收成本的创业项目。据悉,该基金规模为资本金1000万元,风险基金规模1亿元,银行贷款1亿元。 现在,创业、创新成为这个时代最响亮的词语,创业者备受推崇。 在这种“全民皆创业”的大背景下,当面对“毕业即失业”,许多大学生选择了创业这条路。但是创业基金,在各地都还在探索。 浙江省人事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永嘉县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而设立的这个基金,是“很值得做,而且大有可为”。如果运作得当,不排除将来在全省推广这一做法的可能。 (来源:日 新华网) 关注大学生自主创业 浙江大学走出了坚实一步 在残障人士监护领域使用卫星定位,浙江的“守护天使”GPS卫星定位研究是世界上第一个,这填补了国际低成本卫星定位系统方案的空白。但是,当我们看见该系统的研发人员之一李响的时候不免有些诧异,这只是浙江大学的一名在校生而已,只不过他比很多人更早的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5月20日上午在浙江大学研究生创业素质拓展班的开班典礼上我们聆听了这位自主创业的先行人讲述了自己创业的经历。   浙江大学“未来企业家”俱乐部的元老人物之一的李响是作为特别嘉宾来向拓展班的首期学员讲述自己的经历的,在自主创业这条道路上他也走过很多弯路,但是最终明白还是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寻找好的团队,把握好创业的方向,整合自身资源,抓住机遇并且时刻怀有梦想,这样也会更加接近自己的梦想。   李响的讲述使得在场的更多人产生自主创业的激情,浙江大学研工部部长吕淼华老师说开办这样的创业素质拓展班主要是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这其中创业教育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帮助学员解决自身的就业困难,更要为社会的其他阶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自主创业就是一条很好的道路。但是自主创业需要“意识”、“能力”、“环境”三个因素共同影响,作为校方会在“意识”、“能力”两个方面积极培养,这次的研究生创业素质拓展班就是开始培养更多的人具有创业意识,并为大家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平台和帮助,这种情况下整个自主创业的大环境也会得到改善。   在谈到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理解的时候,浙大国家科技园管委会主任韩高荣老师认为大学生创业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是在校学习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的能力,关注创业的动态,因为在这个时期内真正选择去创业的人毕竟是少数的,对更大一部分来说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创业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直接创办自己的企业,尽管这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这也是风险和险阻最多的一种形式,浙江大学更加鼓励学生选择第二种形式,也就是和现在很多企业合作,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相结合,这样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发达的浙江省,众多的民营企业渴望这样的合作。而浙江大学对于大学生创业特别是研究生创业还有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如同意学生停学或者保留学籍去社会上创业,同时引进国内外投用资公司,建立项目库和企业库以及创业网,根据企业需求提供专业对口的项目。除此之外,浙大还有常年的法律顾问,为大学生常年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 最后,杭州科技局楼建人副局长还为大家讲述了在整个自主创业过程中有关政策的相关知识,为大家自主创业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来源:日 中国新闻网) 浙商大鼓励学生创新有实招 设立学生创新活动基金 每年出资50万元 “赶紧把我们正在做的可口可乐品味比较实验课题拿去申请立项吧,如果成功,还能得到学校4000元的经费支持呢。”《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创新活动基金管理办法》刚公布,该校食品学院的学生小叶就与实验组成员商量申请学校课题经费。 根据新出台的《学生创新活动基金管理办法》,浙江工商大学将每年提供50万元资金作为学生创新活动基金,以支持项目研究的方式提供资助,凡正式注册的浙江工商大学在校本科生均可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申请创新基金。 根据《办法》规定,每年3月份学生可向所在学院提交创新项目申请书。获准的一般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2000元,重点项目资助金额一般不超过4000元。 项目经费可用于购买研究需要的器材、相关的图书资料、调研所需的差旅费、高级别刊物的版面费等。项目完成后,学校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学生的创新项目进行验收和评比,被评为优秀的项目将给予奖励。 浙江工商大学一直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测评管理办法》中就专门列出了关于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测评加分规定,2007年又出台了《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规定项目研究可以申请创新学分,开发新产品新软件可以申请创新学分,参加科技或学科竞赛可以申请创新学分,提出创业计划可以申请创新学分,公开发表科研论文、文艺作品可以申请创新学分,提出有价值的提案、建议或意见也可以申请学分等。为了推动高层次的创新,学校可有条件地资助专利申请。 (来源: 日 《教育信息报》) 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 三级联动建实践平台 根植于以自主创业为核心的温州经济模式,温州大学通过构建“学生创业工作室、 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收到了“低成本、低风险、高成功率”的成效,从而探索出了―― “把散落在校内的各个创业工作室聚集在一起,不但可以及时沟通,还可以联手闯市场。” 目前,温大有59个各类学生创业工作室,首批来自校内12个学院的36个创业团 队和创业工作室入驻到面积有1400多平方米的创业园,他们主要从事艺术设计、IT信息服务、文化传播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 按公司方式运作创业组织 据悉,入驻创业园的工作室都按公司的方式运作,每个工作室要缴纳房租和其他一些费用,经营不善的将被淘汰出园区。 现在运行良好的学生创业室正是缘于温大实施以建立创业工作室形式搭建学生的业平台的决策,这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高成功”的创业模式。据介绍,这种模式有三大优点:首先,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业,无需很高的成本;其次,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创业,为毕业后创业积累经验;第三,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服务平台,搭建指导服务平台、培训平台和项目孵化平台,服务学生创业活动。 温大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受温州传统区域文化中浓郁的重商理念的熏陶,温大学生也普遍具有自觉的创业意识。学校充分意识到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环境,从2004年开始就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必修课及大学生创业基础选修课,设立创业教育学分;并聘请校内专业教师和温州一批知名企业的创始人担任“创业导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奖励创新创业优秀的学生个人和团队。 在充分激发青年学子创新创业意识的前提下,学校出台相应制度予以保障,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浓厚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学校还借鉴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建立创业工作室形式以搭建学生创业平台,并于2002年11月成立了首个学院创业中心――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从此,在整个校园内掀起了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高潮。 大学生创业实践让学业和就业“双赢” 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实践会不会耽误学业呢?温大的实践证明,依托所学专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能够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起到学业和就业“双赢”的效果。该校鞋靴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孙林林说:“创业实践不但没有让我疏于学业,反而促进了学习。通过设计制作钥匙包大大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现在我能熟练使用缝纫机和打版。经常跑市场采购原料与代销商接触,也让我更加了解市场,提高了交流沟通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温大现有500多名大学生参加了创业实践活动,累计创业收入达200余万元。这些学生创业工作室先后承揽了方泰橱柜、荣兴燕翅鲍店、名流建材有限公司、天一角食街等多家单位的壁画与装潢设计业务;为飞科剃须刀、大虎打火机、大奇家具公司等设计过产品造型;为温州日丰公司、中巴公交公司、风暴911娱乐公司等单位进行品牌形象设计等。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随着大学生创业园的投入使用,温州大学已经成功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即以专业为依托的“学生创业工作室”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和载体,由学生自愿组合,自发组建;学院以“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和指导;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的工作室,可以入驻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孵化与提升。“三级联动”的创业教育平台,为许多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学生的创业经历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与经验,“蓝蜗牛工作室”“睿忻市场调研公司”“锐岩网络科技工作室”“蓝天DV摄制工作室”等一批经受住市场洗礼的创业工作室健康发展。 学校还以第二课堂为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阵地,发挥其教育主渠道以外的辅助功能,通过社会实践、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途径,营造富有创新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近年来,在全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温大先后获得了110个奖项,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作为一项特色教育,温大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全力构建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学校将从完善制度体系和提供资金方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承认学分,开设专门的课程;允许大学生大学期间创业期间休学,学校对学制也将做一定的调整;学校将通过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金建立“学校创新创业基金”,包括吸引社会上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家捐助的基金。学校积极与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协商,为学生创业争取优惠的扶持政策,营造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此外还通过建立校友联谊会、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 (来源: 日 《光明日报》) 温大36支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园 “因为有温州大学这样的创业环境,才会有我今天的创业成果,温州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将为校园创业者提供更大的创业舞台。”2007年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温州大学城市学院风险投资专业的白炳卫在大学生创业园入园仪式上兴奋地说。和他一样心怀创业之梦的许多温大学子听到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启用的喜讯,也纷纷赶到现场。 白炳卫充满信心地说:“有诸多的创业工作室入驻创业园以后,可以更多、更及时地了解到一些创业信息。有了老师的指导和场地的支持,相信我们可以少走弯路,承担更少的风险,更大程度地发掘我们的潜力。” 温州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占地1400多平方米,首批来自12个学院的36个创业团队和创业工作室将入驻创业园,从事艺术设计、IT信息服务、文化传播等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 校长陈福生说,大学生创业园是温州大学着力构建的“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创业实践模式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它的启用标志着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三级联创”创业实践模式落地生根。 受温州传统区域文化中浓郁的重商理念的熏陶,温大学子普遍具有自觉的创业意识。于是,温州大学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实践证明,以专业为依托的学生创业工作室是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和载体,由学生自愿组合,自发组建;学院以“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和指导;对于创新创业成效显著,成绩优秀的工作室,则入驻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进一步进行孵化与提升。陈福生说:“近年来,温州大学各创业工作室一直分散在各个学院,没有形成规模。这次大学生创业园启用,标志着我校大学生创业有了正规的活动场地和基本设施,同时也预示着温州大学学生创业活动将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来源:日 《中国青年报》) 浙江理工大学 求知求实 创新创业 浙江理工大学地处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圈,前身为浙江丝绸工学院。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历届成功创业校友在几千人以上,主要涉及丝绸、服饰、纺织、印染、机械、贸易等领域,杭派服装中60%以上由该校毕业生创办或是担任总设计师,如红袖、女性日记、薰香、秋水伊人、水芙蓉、玫瑰香舍等。近几年毕业一年内自主创业的学生每年有30-50人,约占1%,除以上领域外,还涉足网络、咨询、培训等。 2005年钱江晚报以“大四学生自主创业身价超300万”为标题整版报道了浙江理工大学当时的大四学生吴立杰自主创业的事迹,此后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也跟踪报道了这位工作未满两年便已拥有上千万资产的校友,“这个成功案例为我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投身创业增添了无穷的信心。”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颖云说。 记者:能否从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的自身特色谈一谈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徐颖云: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科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有110周年的办学历史,80%以上的生源来自浙江本地,9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江浙一带就业。对于这样一所地方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来说,我们一直都在思考要不要提倡学生在校期间或是刚毕业就创业,所以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尝试设立了20万元创业风险基金,让学生申请,我们给每个项目3千到5千的经费支持,成功了还钱,不成功就不还,毕业后又成功了就还,还可以加倍还,扩大基金。当时学校有一位大三的学生就是在这个基金的支持下走上了创业之路,创办了全球最大的乐器网站。但总的来说成功者为数不多。近几年,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本科院校来说,不管是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或是一毕业就创业,但创业教育却是必须尽快补上的一课。尤其是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浙江,经济发达,民营企业特别发达,又是一个与我校专业背景非常吻合的纺织服装大省,同时浙江还有著名的义乌经济、温州经济,到处蕴藏着创业者的机会,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人才。因此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经济输送人才,地方经济需要大批创业型人才,那我们就要培养这样的人才。 从我们学校的角度,我校服装、纺织、IT专业、工业设计、装潢设计、染织设计等专业特点让很多学生在毕业时或是毕业一段时间后自然走向了自主创业,而且我校又有经济管理学院作背景,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也确实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人士,所以我们不一定能够直接培养出大企业家,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增强创业观念、弘扬创业精神、引导创业实践。尤其是如今又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能力又是就业能力中最具优势的,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以创业的精神去就业同样具有现实的意义,或是与许多创业成功者一样,让学生在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过程中,当有创业机会来临的时候,能够敏感地捕捉住机会,并让大学期间所受的创业教育助其自主创业一臂之力。所以,我认为大学生创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创业教育因此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不适合创业,因此高校没有必要加强创业教育。能否请您谈一谈浙江理工大学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基本理念? 徐颖云:我们在创业教育上的基本理念是: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以能力培养为抓手,传授学生创业本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改善学生创业环境;以创业基地为载体,强化学生创业实践。 创业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事业,大多数国家小企业的比例占99%以上,但3至5年内新企业成活的比例却在10%以下,在成功创业校友寻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创业成功的校友有85%以上比较集中地是在就业5至6年后进入创业大军并获得了较顺利的进展和较大的成功,所以我们在全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这两门公选课中确立了两个理念:第一个理念是我们创业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直接培养企业家,而是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提高未来企业家队伍的素质、为了就业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二个理念是我们并不一味地鼓励和怂恿所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或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掌握环境、做好足够准备、理智选择创业。我们大学生在校创业实践的模式既不是模拟公司也不是全真公司,而是结合专业或科研由学生自发组织或是在教师带领下创造具有孵化意义的工作室,工作室的骨干如果条件成熟会在毕业时走上自主创业,工作室就由后面的同学传承。所以如果说上海连续五年每年一亿元对大学生创业的投入代表了上海市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一种政府引导作用,那么我们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可能就是地方经济环境影响和高校推动下的学生自主型的模式。我们希望的创业教育的效果是让一小部分学生进入自主创业大军,让一部分学生在毕业3-5年有一定资本积累后能敏感捕捉住创业机会,让更多的毕业生以创业的精神投身就业,合适的时候开始并成功创业。 记者: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徐颖云:我们学校历来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进一步弘扬“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学校有针对性地把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技能的培养,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一大批校友也正是通过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在许多领域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对于本科学生,我们提倡在校期间从高年级开始,依托学校科研以技术型专业型项目为主,而生存型的创业实践则依托勤工助学创业中心去实现。首先,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创业教育》、《公司法与公司制度》、《企业领导方法与艺术》、《区域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企业营销与媒介策划》、《网络营销》、《顾客心理与市场营销》等十多门经济管理公选课,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教育》课程,在面上让更多学生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引导和给予;其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专门有2个学时是创业教育专题,大四年级的报告讲座中有2次以上是创业教育内容,特别是校友创业史报告;第三,我们非常重视挑战杯,挑战杯的科技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富大赛是我们很关注的一个途径,创富大赛是我们的特色,已举办3届,挑战杯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多年全国获奖;第四,学校设立了创新学分和第二课堂学分,暑期社会实践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建立了上百个实践、实习、就业基地,建立了科研导师制和创业导师制,在制度上对创新创业给予了保障;第五,依托经济管理学院我们创办了创业强化班,已经有三期招收办班,与优秀生考研强化班一起成为优秀学生群体的摇篮,在点上对近百个学生给予了创业知识层面更多的教育,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第六,组建有三个与创业相关的学生社团:就业与创业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和KAB俱乐部,协会有上千人参与,开展了大量“企业家进校园”和“学生进企业”活动,在浓郁创业氛围和创业群体活动的组织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第七,在全校就业工作“十一五”规划里已明确要在“十一五”期间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更名并实质性成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下设三个工作室和两个服务中心,其中一个工作室就是创业指导工作室。 创业教育第二方面是基地建设。首先是生存型的创业中心是学校在学生宿舍生活区营业用房创立的勤工助学创业中心,经营业务包括销售代理、教育培训、宣传策划、电子商务等,培养了一个学生创业团队;学校创业中心的工作室,主要以制造企业为依托,如8平米童装设计室和极地阳光广告设计室,都对外接单设计业务;依托学院的主要有染织工作室和设计工作室,如服装学院依托教师科研,以电脑或手绘图案设计为主业的染织工作室,如艺术设计学院的新概念工作室和原创空间工作室等,我们有一些学生在社会上的创业就是从这样的工作室起步的;为树立榜样作用,我们还在就业指导中心专门开辟了一个成才楷模室,正收集并展出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成功校友的事迹,作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载体。 记者:具体而言,您觉得学校所开展的这些创业教育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徐颖云:最显著的效果就是,经过创业教育实践,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即创业并以较快速度成长和成功的校友明显增多,如纺织品艺术设计创业工作室负责人赵月萍作为新闻人物被《今日早报》整版报道;05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办的下沙网是下沙点击率最高的网站;06届信管毕业生成功创办了千易网络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舟山、温州开设了三家分公司;今年即将毕业的电子商务学生已注册创办主要以大学生为客户群的杭州典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些成功案例为我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投身创业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同时在校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热情也更加高涨,校园里成功创业者的讲座和报告、《创业教育》和《KAB创业基础》公选课总是人满为患。 (来源:日 《中国大学生就业》) 创业基地一年孵化企业5家 "宁波大学模式"显成效 自2006年9月第一批创业团队入驻宁波大学大学生创业基地至今,创业基地成功孵化企业5家,为学校提供了600余个勤工俭学岗位,为2007届毕业生解决就业岗位10余个。宁波大学创业指导模式实践中初步显示出成效。   宁波大学一贯重视学生创业指导工作。2005年11月,学校成立创业指导中心;2006年9月,大学生创业基地建成,办公面积达千余平方米。配合硬件设施,创业指导中心启动“项目准入、全真管理、企业孵化、定期考核”四级联动指导模式。“项目准入”是指所有入驻创业基地的团队,必须携带经过相关论证和学校审核、有一定的发展潜力项目。创业指导中心对这些项目进行再论证之后,对学生发出是否准予入驻的通知。   “全真管理”要求入驻创业基地的各团队需要按照企业模式运作,从规章制度、运行机制、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都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案;“企业孵化”是指对那些符合小企业运行条件、具备进入大市场条件的团队,学校扶助其注册成立有限公司,加快团队身份变化;“定期考核”意味着学校每年对各个团队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核,对于表现突出的团队,根据《华夏创业奖励基金评定办法》,发放一定奖金。   一年半以来,入驻基地的创业团队在该模式的指导下良性运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宁波卓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血液分析仪”、仰利得团队的“旧书的流通价值”、南斗星团队的“校园连锁经营”取得不少成绩。在2007年5月的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中,锐思创业团队获得新苗奖。2007年11月,宁波卓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左富强获得“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称号。 (来源:日 《钱江晚报》) 秉承“厚德长技”校训 推进“三课三园”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温州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200余万温州人在国内外建起了众多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成为我国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温州也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一个代表符号,它的背后是温州人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学生素质教育中去,秉承“厚德、长技”校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积极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高职教育特点的职业素质教 育体系,力争使毕业生做到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一、组织保障与项目攻坚 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为组长,成员由学工部、团委、招生就业处、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及专业教师组成。2007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学院对创业教育又提出新的目标――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使我院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成为全国示范,这是学院要建设的三个示范点之一,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职业素质教育工程建设项目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项目建设。 二、主要做法与教育效果 (一)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1. 积极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加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将创业教育的精神融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之中,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在一年级学生中普及“创业知识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唤醒其创业意识,引导他们挖掘自身潜能,为自主创业做好精神准备。同时,开展创业实务教育,开设涉及工商、财务、营销、管理等10多门选修课程,如《温州经济专题》、《创造学与创造思维》、《商品学知识》、《品牌专卖店管理》、《中国外经贸热点问题透视》、《市场营销学》、《会计基础》等,让学生们对这些方面的知识有更深了解。 2. 秉承校训,坚持“厚德”和“长技”的教育和谐。学院坚持“入学毕业两头抓紧,在校三年中间夯实”的全过程育人工作思路,遵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校三年期间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都有显著进步。“厚德”教育以思政课教学为重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思想品德。“长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基础,实现 产学研结合,强化社会实践,加速职业技能提升,促进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 3. 采取校内外聘用方式,形成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导师队伍。教师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我院逐步建立的“师导生创”教育模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逐步使大学生创业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目前,全院共有30多位教师从事就业创业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创业的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互动式的教学,从思想深处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 调动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从事创新和创业活动。 4. 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院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度,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突出技能培养,非常重视专业实践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明确写入教学计划并注重考核,充分体现学院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定位。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学与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院出台了《学生职业技能比赛管理暂行办法》,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学期比赛和学年技能大赛。在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稳定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精业思想,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 的实际工作能力。 5. 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创新实验基地建设。学院拥有一批按照“课堂与实训点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合一”标准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工科专业在此基础上加快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学校专门划拨场地和设备,指派老师专人负责,让学生自主设计和自行制作科技创新作品,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成效。例如,鞋样创新工作室,学生不仅可以进行各种款式的鞋样设计,还可以进行精品鞋制作;基于电子创新工作室的运作,我院电气工程系2支学生参赛队 伍获得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支队伍获得浙江省一等奖。 (二)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构建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创业意识 1. 定期举办“温商创业论坛”,把先进企业文化植入校园。结合温州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点,我院定期邀请企业家来学校开设创业论坛,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创业经历,让学生对创业有真实的感悟。通过温商创业论坛,我们把“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把区域文化特色引入到学生的行为养成中去,把先进企业文 化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2. 组织有关创业知识的系列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开展创业知识和创业案例教育,特别是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创业精神和创业规律等教育,启发学生 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 3. 举办“成长?创业?人生”为主题的校友交流会。我院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教,让他们用自身艰苦创业的经历和业绩教育广大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创业成功者就在他们的身边。校友交流会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准定位,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激发学生积极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 4. 组织多种形式的创意创新和创业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由于受资金、条件、专业的限制,很多院校的创业教育往往把多数学生排斥在外。我院在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上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及各类学生特长,开展创新、创造、创业实践。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意创新竞赛等系列活动,如皮具创新创意绘画设计、网页制作创新创意设计、建筑装修样本房创新创意设计等,通过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提高创业意识。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实战”,通过特定情景模拟和角色模拟,如工商系组织的模拟营销会,轻工系组织的服装及鞋样发布会等等,使学生能在实践完善自己,让学生学以致用。我院还积极开展创业计划设计竞赛,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模拟锻炼的机会。在我院举行的创业计划设计竞赛中,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所编写的创业计划,在项目创意、公司组织机构、市场调查分析、产品营销方案设计等各个环节,均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价值。在浙江省首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中,我院计算机系的《中国苍南印刷网创业规划书》荣 获一等奖。 5. 举办创业文化节,打造创业品牌。学院加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深化校园创业文化活动体系建设。举办创业文化节,将创业金点子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征文比赛、与温州知名公司亲密接触、创业园项目申报及入园等活动与创业论坛、讲座等结合起来,强化创业主题宣传,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6. 拓展创业教育的网络空间,建成温职院创业文化网,启动“思政教育网络课堂”建设工程。学院创业文化网传承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的文化精髓,激励学生弘扬 “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思政教育网络课堂建设工程作为传统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主要侧重于实用素质知识教育。首门思政教育网络课堂《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于2007年3月在学院学工在线网站顺利开启,供学生下载学习。内容包括个人形象篇、校园礼仪篇、社交礼仪篇三部分。第二门思政教育网络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于2007年6月上网,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深刻内涵做出了新的演绎。第三门思政教育网络课堂《大学生创业实务教 育》正在制作之中。 (三)加强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开辟创业教育“第三课堂”,把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1. 把实习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第一实践基地。积极在学院内推广“工学结合”、“三个合一”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就有机会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践中培养其个人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身不足,以便有针对性的强化学习。同时借助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构建校外创业教育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企业发展历程,提高学生对企 业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 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我院以“厚德长技、知荣力行”为主题,鼓励引导广大青年志愿者到基层去、到农村去。2007年4月,我院举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方案设计大赛,有100多个设计项目申报,我们评选20个优秀设计方案进行了表彰。学院组建17只队伍,300多人将到泰顺、乐清、青田、永嘉等地,进行古建筑资源探访、民间艺术挖掘、生存训练、寻访校友、专题调查等活动,让同学们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民俗文化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我院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多支队伍 被授予省级优秀团队称号。 3. 扩建大学生创业园,坚持教育与孵化并重。自2004年以来,我院注意强化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开办创业实体和开展网络创业活动,已成功孵化学生创业公司20余家,在整个校园内形成一股创业热潮。如成立于2001年思维工作室,创办了温州市第一本大学生主编的杂志《网络新接触》,在大学城乃至整个温州及浙南地区都有一定影响,现已成功注册公司―思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公司业务近一步扩大和发展。为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业活动,我院自2004年开始,在政策、人员、资金上给予帮助,真正使创业园成为学生创业的孵化器,拓荒者网络工作室承接了多家企事业单位多个网站、网页的设计、维护等业务,并在市场上有大批客户,拓荒者工作室更于去年举办了温州市大学生网页设计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温州各大媒体都对我院的创业教 育工作进行了报道。 为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我们扩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并按管理模式将其建设成为三个园区。一是大学生创业精品园区,学生创业实体按公司模式管理。我院主要选取一些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拥有优秀创业团队的学生创业企业入园进行重点扶持。二是大学生创业商贸园区,学生创业实体按店铺模式管理,借助学院生活区综合商场的现有运行体制,鼓励创业学生或学生创业团队参与校内服务性企业的经营活动。三是大学生创业草根园区,该园区具有“低成本,低风险,易实践”的优点,学生创业实体按摊位管理的。由学院出资建设一批简易摊位,租赁给经济实力不强的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三个园区涵盖了创业实体管理的三种常见模式,学 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创业设想,开展不同的创业尝试。 三、教育特色与工作设想 我院通过强化创业教育,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学生素质教育中去,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力争使毕业生做到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 空间。 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推进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采取聘请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创业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借助现有的教学机制,探索引入国际劳工组织认可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专题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考虑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编写和选用一批创业指导教材和网络课件,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 形式对学生开展温州人创业史教育、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 加强校园创业文化营造,推进创业文化体系建设。通过定期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等形式,给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企业家的机会;开通“创业教育”网络课堂和温职院创业文化网,传承与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和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的文化精髓;通过以“厚德长技”校训为主题的创意创新教 育活动,把先进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加强创业实践机制创新,推进创业实践体系建设。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以创新促创业;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实施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企业发展历程,提高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扩建大学生创业园,坚持教育与孵化并重,为学生创业提供基本的设施支持和专家咨询指导。设立大学生创业发展基金,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扶持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的学生创业企业。建立学生创业监督机构,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创业与学业的关系。建立创业后续支持机制,为完成孵化 的学生创业企业在资格认定上提供帮助,争取政府优惠政策支持。 我院在结合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创业教育工作上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如何多渠道筹集学生创业发展基金,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建立学生创业监督机构,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创业与学业的关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和创业后续支 持机制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 (来源:日 《浙江高职教育网》) 浙江万里学院 成立创业教育学院 为培育创业文化,凸现人才培育特色,浙江万里学院在原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上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创业教育学院挂靠在校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是在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领导下的虚拟学院。主要工作是宣传创新创业意义,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制定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进有利于实施创业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相关专业证书认证培训,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创业教育理论和技能。首批聘请的168位创业导师将利用他们熟悉的创新案例和自身的创业实践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为学生提供法律法规及其他专业知识的咨询,参与 学生创业方案的制订、评审,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浙江万里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2001年,学校就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几年来,又先后创办了博远大学生创业公司、大学生实践基地、创新创业中心,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引进了“创办你的企业(SYB)”项目,组织开展了科技万里创新活动,形成了创新有基金、创造有课程、创业有人才的良好局面。自2002年以来,该校毕业生已经自主创办了100多家企业。在本月初举行的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万里学院选送的“移动物流信息平台”和“废气再循环式柴油热气炉”两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大赛。 作为创业教育学院的第一个工作项目,博远创业训练营正式开营。首期46名学员将接受为期一年的创业教育培训。训练营课程包括创业意识启蒙、创业品质拓展等4个模块,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企业家访谈、体验式培训等教学方法,经过半年的课程培训后,学员将进入学校创新实践基地,根据创业意向,由来自企业的创业导师提供针对性的创业辅导。据训练营负责人介绍,首期培训受到了众多学生的欢迎,报名人数近千人。 (来源:日 浙江教育网)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创业教育的破冰之旅 2年内创办了69家企业,每家企业均有工商和税务登记并领有营业执照。专家称其为“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模式为国内首创”,“在全国极具典型意义,值得推广”。甚至有人高调评价这一改革是“中国高职教育的破冰之旅”,“中国高职教育的小岗村”。这就是发生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 “第三本学习护照” “开展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非常吻合,创业教育是世界性的潮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贾新民说。近20年来,创业教育的世界性潮流汹涌而来。1989年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问题。所谓的“护照”指的是,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第三本护照――创业能力,已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业教育。早在1919年,美国的青年商业社便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出美国大学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一场“创业革命”,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1979年有127所高校开设本科创业教育课程,2005年已增至1600多所。美国已将创业教育纳入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统计,1990年后该院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320亿元。硅谷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英、法、日等国的创业教育均推广到初中。 学生的创业能力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强弱。据统计,美国的财富95%是1980年以后创造的,这得益于美国大学培养的大批具备创业能力的人才。据悉,20%―30%的美国大学生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 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直接自主创业者仅为全部毕业生的0.26%。即使是创业大省浙江,2003年大学毕业生直接创业者仅22人,人,2005年也刚过2000人。 “我国的就业形势极为严峻,2006年的就业总人数为2500万人,而可提供的岗位仅1100万个,今年高校毕业生已达495万人,明年将达到559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位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告诉记者。 一场全新的创业教育试验 日,浙商职院的创业园开园,15家由学生创办的企业正式开业。这些企业全部有工商和税务登记执照,企业经理均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被称为破冰之旅的“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是在争议中开始的。 破冰式的试水使学生们备感春江水的彻骨寒意――探索初始,非议声指责声一片,怀疑观望者占了多数。 2005年4月,浙商职院部分干部和教师外出考察创业教育,虽然创业教育已开展多年,职院还是希望通过考察找到更好的方法和途径。 其实,考察创业教育还有深层的原因。在职院,每天面对这些一路闯关夺隘进入高校的“天之骄子”,老师们深感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性,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高校如何能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寄希望于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然而他们在考察中发现,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基本上是3种方法: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举办各种竞赛与活动;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而第三种方法基本是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实际运作的院校又很少。 创业教育该采用何种模式? 具体负责创业园管理的何伏林老师提出:办企业,真刀真枪干! 在校学生集体登记注册办企业,这在我国高校尚无先例。 何伏林的建议马上引发争议,不少干部和教师担心:在校学生办公司会不会影响学业?出现风险怎么办?社会上对这样的做法认可吗? 经慎重研究,校党委采纳了何伏林的建议,在当地工商和税务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终于起步。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日,记者参观了浙商职院创业园的企业。企业主要分贸易和服务两类,创业园内,18家企业在正常运作。 与课堂教学截然不同,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切全都要自己亲力亲为:项目确立前的市场调查,然后确定项目,写出商业计划书,向学校递交申请,学校组织有企业运作经验的老师进行评估,批准后,学生按照工商、税务管理规定办理注册登记,领取执照,所有的程序全部自己去完成。 创业必有风险。创业实践一开始,风险便不期而至。在经营中,受骗的事也曾发生。从事舞台设计业务的郑蕊同学去采购荧光棒,经不住对方的游说,结果拿来的是批发的货物,付的却是零售的高价。 “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值得推广 两年来,学院共有4批共69个项目进入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直接参与学生353 人,带动校内外学生间接参加创业实践3000多人。69家企业除一家中途关门外,其余 68家均盈利,实现销售额350多万元,利润110万元。 2006年12月,教育部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调研组在对全国部分省市创业教育实地调研后认为,“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组专家认为,这一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具有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如专家所言,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学校教育从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以书本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以实践为主和以能力培养为主。这一转变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从而决定了创业教育的成功。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贾新民说,中国大学毕业生中近期如有10%的人毕业后自主创业,就将大大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现状,远期如有30%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实现创业带动就业,而且还会因为创业者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使机会型创业的比例超过生存型创业,这无疑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其意义将是难以估量的。 (来源:日 《光明日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创业学子全真模拟社会环境 在11月5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第二期“创业之路”论坛上,校方公布了试运行近一年的“商业街”信息,该“街”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设立工商、税务、审计、质监、物价监督等模拟职能部门,学生可以100元/月的超低价格租得商铺,但他们必须在其中学会“合法经营和创业”。曾有媒体为城市学院周边开设的学生店铺做过统计,6成以上是学生老板,然而注册登记的“规范经营者”却寥寥,城院党委书记胡礼祥表示,“创业街”要求创业大学生学习规范经营。 “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卫生许可?怎么让人能分辨这是一家大学生开的餐馆呢?”一年前,胡礼祥被热心的学生创业者请到开在学校边的餐厅用餐,但书记的一句话把学生问住了,而这种“灰色经营”在学生创业中并不少见。 负责“商业街”运做的范晓清老师表示,“商业街”其实是校内的一条街道,其中学校设置了12个“商铺”,凡在校学生,都可凭自己的创业计划书,经过专业指导老师的评审、答辩,通过竞争申请到商铺。 不过该“商业街”最特别之处还在于“全真模拟”社会环境,设置了工商、财务、税务、质量监督、物价监督等“办公室”,行使真实社会中的工商局、财税局、质监局等部门的职能,入“街”的创业学生,必须模拟完成注册、验资等诸多环节,模拟“办公室”都由相关专业的老师负责,对行业法律法规十分了解。 之所以对学生们早早设“门槛”,范晓清老师说,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真正创业,必然要懂得创业程序,遵从各类法律法规。此外,商业街还有孵化作用,等其中有学生团队发展壮大了,学校反而要将他们请出“商业街”,走上真正的创业流程,接受校外市场的考验。 (来源:日 《今日晨报》) 浙江工商职院 开展创业教育 积极推进学生就业 近日,记者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碰到了该院就业办庄老师,她兴奋地告 诉记者,一个财会班的学生谢超君,毕业后经学校推荐进入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短短几年,如今已成为公司总经理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公司创汇额每年跳跃式发展。2006届毕业生徐石良,近期以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创业能力,被一家公司看中,出资500万元特意为他成立了新的公司,聘他担任总经理。庄老师说:“真是太让我高兴了。当初,学校积极为毕业生推荐工作,开展创业教育,想尽办法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这样的优秀人才。”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职业和创业能力,促进毕业生更快更好地就业,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毕业生就业服务上动足了脑筋。如果能培养出更多的创业人才,那还用担心学生就不了业吗?该院为此在开展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特别加强了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铺设更好的就业舞台。   该院创办的“EPV研究教育中心”(即“就业、创业、职业研究教育中心”),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教育、训练。通过挖掘宁波商帮创业史、挖掘办学过程中涌现的创业者和近期毕业的创业新秀为学生榜样,点燃学生创业激情;在大学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该院就有很多学生把创业作为一种梦想,作为职业的一个起点。同时,该院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从2002年起,学校推出了一位教师带3至4名学生搞专题研究的特长生导师制教育。范拉结、林建峰等两位同学在熊惠平老师的指导下分别完成了北京迪信通电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手机连锁经营策划和温州天枫商务有限公司营销及形象策划方案得到公司的认可。还有学生设计的BKD9矿用隔爆真空馈电开关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引来上海一家企业的青睐和投资……这些都增强了学生创业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该院还成立创业班,培养一定规模的、竞争能力较强的优秀创业人才。新生入学后,首先通过EPV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组织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次的启蒙教育。进入大二学年后,分“择优重点”培养和“普及教育”两条途径,同步进行创业、创新教育。最后,学生需接受毕业前教育和培训。目前,该院创业班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共有学员200多名。经过创业的培训,不少学生未毕业或一毕业就自主创业。2001级旅游班朱灵艺,毕业实习时就开始创办杭州灵艺科贸有限公司,毕业时已有二家分公司。2004级酒店专业的卢炳晓,毕业才两年,现在已经注册资金500万元于去年10月成立了一家一级货代公司―宁波新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等。   为了给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该院专门成立了以主管院长为组长、各系系主任为成员的学院就业领导小组,积极采取措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努力消除不利因素,为毕业生铺设良好的就业路。该院主动出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除了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以外,学校组织了各种招聘会,并积极向各用人单位推介毕业生,还主动搜集、掌握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为学院、毕业生与企业搭建桥梁。另外学院还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创立课程学分替换制度,为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   根据对2435家用人单位调查,该院2003届至2006届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称职率在92%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浙江工商职院的毕业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岗位能力”特别强。良好的社会评价使80%以上用人单位成为该院的“回头客”,这为该院的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营造了优越的就业氛围。从2002年到2006年该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0%,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来源:日 《浙江日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在创新中形成特色 在创业中找准定位,在创新中形成特色,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不渝的探索和追求。他们与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学工交替”、“订单式(2+1)”、“项目化教学”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是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一、三学期在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并在企业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装配工艺、机械工业企业管理、产品技术文件、现场管理、班组长素质要求和品质管理等课程,由企业实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知识等全面教育。在第二、四、五学期由学校实施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等方面的教育,第六学期再到企业实施毕业实践环节教学。 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工资等福利待遇,让学生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学、真刀真枪地干。 “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在学校完成前2年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等方面的学习后,第三年学生在企业接受专业实践、岗位技能训练以及完成企业管理规范、职业素质、专业课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的学习。这样,学生一毕业就能达到上岗的要求,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拓展了新的途径。 “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企业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引入学校,学校为其提供场地和工作条件,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由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300多万元设备建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海天实训中心,双方推出的“模具CAD/CAM”项目化教学,根据产品开发的流程设计教学内容,以企业为主实施教学,使学生具备承担该项工作所必具备的能力。让学生达到能完全胜任从设计、生产到检验工作是该项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所用设备(机房、软件、加工中心等)也完全由企业投入,企业的专门人才能把市场通行的、成熟的、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先进理论的同时,更加突出地表现为“会干”,用企业的话说,这样的人才“顶用”。 (来源:日 《光明日报》)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成功孵化13个创业实体 不是大院名校,却有17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不是企业集团,却有一批科技型企业和专业工作室,创业者均为在校大学生……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一批创业型大学生脱颖而出,为温州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不到3年,学院成功孵化出13个学生创业实体,59个创业团队,300余名大学生在此经受了市场的洗礼。 在学院创业孵化中心,数百平方米营业用房被各种工作室或公司挤得满满当当,这里的老板与员工全是大学生。这里还有一块牌子――温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是我省目前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园。在创业园里,每学期都有新的项目。学生王光远创办的“星宇实业”,从事网络与IT产品设计,与联通温州分公司合作研制影院商务平台,带动了30余名同学一起创业。蓝星鞋艺工作室的周小燕同学,在全国性的概念鞋设计大赛中获得唯一的学生金奖,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高薪“订购”。 据悉,园区不但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办公用房,还请来专家和企业家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导,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使学生尽可能降低创业风险。 一批创业型、技能型、复合型大学生出现的背后,是学院3年前启动的“科技创新服务工程”。学院立足温州区域经济特点,明确“工贸并举,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现已建成应用电子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眼镜设计与工艺、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一批极具温州产业特色的专业。同时投入3000多万元,联手高校名所成立中国鞋都技术中心、轻工产品舒适度研究中心、数控技术中心等17个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还在杭州和北京建立了研究中心。目前,这些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已完成或启动近30个课题,绝大部分是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应用服务项目。 (来源:日 《浙江日报》) 从等待就业到学会创业--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园纪实 摆渡人创意设计公司、浔梦旅行社、易购网站、创达电脑网络公司……走进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浓浓的书香味中,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学校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它不仅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兄弟院校前来参观和学习。 从实训教学到创业园 “在校园内建立一个有围墙的社会竞争环境,让各个专业的同学自发地集合在一 起,分工协作,在准社会化的实训环境中磨练职业技能,培养创业能力,熟悉社会运作规程。”这是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最初构思。这意味着,大学生创业园区不是一个校园商业区,而是一个模拟现实社会环境的实训基地。 创意来源于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思考。在高职教育改革中,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更应关注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而创业教育正是其关键。早在2002年学校就在下属经贸分院举行了首届“创新杯”创业设计大赛,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一家学生创业公司--学生营销公司。很多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的学生投身其中,但很快,传统教育下学生的缺点在创业公司运作过程中暴露无遗--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社会实践。为进一步完善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决定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创业活动。学校介入管理,创造一个准社会化的创业环境,形成一个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内的创业教育体系。 2004年6月,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经过比赛,学院选出了一批符合条件的可行性的方案,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完善和修改,最后确定了首批准许在校园内经营的20余家学生创业公司,发放了“校园经营许可证”,并提供场地。没想到这一创业平台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和支持,发展到如今,已有800多名在校学生在他们自己创办的36家公司中从事着创业实践,体会着创业给他们带来的艰辛与喜悦。 有关专家认为,大学生有着不可思议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大约有30%的大学生具有创业的潜能,只要正确引导,再通过一定程度的积累和磨练,他们就会崭露头角。 准社会化运作营造“仿真”市场 创业要资金,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是学生们创业实践中最大的障碍。于是学校为这 些学生创业公司提供了场地和办公设施,但要象征性地收取低廉的场地租用费和水电费,并通过大学生服务管理中心对公司的日常经营进行宏观管理,在年底对这些公司进行综合性的审核,优胜劣汰。这样一来,基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创业需求。 至于自筹资金,学生们动了很多脑筋。吸引“外资”是被使用最多的方案。由于创业园的思路源于实训教学,创业园中大部分的学生公司都带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如“浔梦旅行社”、“电脑医院”、“易购网”等等,创业者分别来自旅游、电脑、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同时,大部分学生创业公司都与校外相关的实体公司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启动资金和业务。还有的学生创业公司采取“股东制”,聚集校园内闲散资金。 创业教育大行其道 通过校园创业和实践活动,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企业岗位的适应期,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几年来,学校的一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毕业学生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抢手货”。 在谈到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时,校党委书记杨柳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特别注意不能简单把它看成是以适应就业需要为目标的就业教育,而要看作是可保证持续发展的创业教育。”所以学校这几年在抓好就业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通过创业培训、专家指导、“创业之星”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工业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郭永健凭着当初的一份创业计划和1万元启动资金白手起家,如今已成为拥有10万元注册资金的馨梦园学生公司的总经理。在经历了学校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亲眼看到同学的成功和失败后,他深刻体会到,学校创业受到的教育和锻炼,对同学们今后顺利走上社会将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来源:日 《光明日报》)    力求实用 鼓励创业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纪实 “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拥有市场”,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该院充分利用紧靠国际小商品市场的优势,积极进行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力求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创业,该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最近三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达11%。 师生一起做项目 义乌市中小型企业众多,市场机制灵活,有大量的外包业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由教师带着学生去市场接单子做产品,学生既学到了技能,又能相应地得到报酬,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该院还创新教学模式,如计算机系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艺术设计系则引进了“工作室模式”等,共设有麦奇克工作室、三c工作室等4个工作室。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及时从市场上获得“教学材料”,并让学生很快掌握市场需要的实际技能。目前,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学生已为校外厂家设计了多款产品包装及展示造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常为服务行业设计工作服,为床上用品厂家设计辅助图形。 每年“五一”长假期间,该院国际贸易系就会组织学生推销电动剃须刀,先由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挖掘潜在客户、把握心理等销售技巧,然后由系里统一联系厂家,让学生先拿产品,卖完再结帐。学生既可以从中锻炼销售技能,又能凭本事赚取一定利润。国贸专业则积极联系外贸公司,让学生做外贸项目,做成的学生可提成,做不成也能学到知识和积累经验,在较短时间内懂得接单、组货、装柜、出关等外贸基本程序和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训练,获得了贸易信息,懂得了经营之道,结交了许多海内外朋友。 义乌平均每月至少有3个会展,而其中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是最大的两个博览会。期间,该院师生能承接到不少服务项目,有的被厂家聘用当讲解员,有的为厂家做展示设计等等。为此,该院索性把两个大型博览会举行的时间设为实践周,让学生更多时间参加博览会期间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把企业引进校园 该院积极引进企业,共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岗位支持,为学生创造实训机会。 点石斋连锁企业经营品种众多,是全国时尚精品连锁店,他们计划把采购总部设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让该院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的市场调研、采购、询价、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并参与公司对连锁店长的培训,学习销售技能。 义乌冉冉饰品厂成为艺术设计系学生的实训场所,老师直接在工厂里上饰品设计制作课程,学生利用厂里的原材料、设备进行加工设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师傅现场指导,学生参与饰品设计,课堂作业就直接转化为产品。该院又提供场地,让设备先进的稠州印刷厂整体搬进了学校。由此,该院印刷专业学生也得到了在校内开展生产性实训的机会。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印刷行业的各个环节,充分了解印刷市场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零距离。 创业不再是梦想 义乌市小商品市场闻名国内外,汇集了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创业机会多,创业条件优越,创业氛围十分浓厚。这种环境激发了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创业意识。学院因势利导,突出“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办学特色,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成绩显著。每年暑假,该院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留在义乌打工,寻找创业机会,学习期间,也有很多学生外出兼职。据统计,该院80%的学生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 60%的学生生活费能够自理,有不少的学生能用自己赚来的钱交学费,有的贫困生还寄钱回家“反哺”家用。据该院勤工助学活动中心初步统计,该院学生一年创收的总额可达1400多万元。 义乌源野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邬奇非来自温州青田,2006年7月从该院毕业。早在大二的暑期,他就开始打工,推销过牙刷,在货运代理公司当过业务员等。2005年,户外运动刚刚兴起,他和朋友一起买了野外帐篷、充气垫、背包,上网招租,出租后收租金。如今,“义乌源野”在国内户外用品界已小有名气。2004年7月毕业的国贸系学生朱焚虎,经过一年半的打拼,于2006年2月注册成立了义乌海索进出口有限公司。目前,他的公司已成为义乌小型进出口公司创业的一个样板。永康籍学生颜Z瑜毕业后3年里,靠着自己的努力,在东阳、永康办起了文化补习学校,还拥有一家洗车场。宁波籍学生周华旺去年刚毕业,今年就创办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小型水产食品公司。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欣慰地说,自主创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仅解决了其他一些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学弟学妹实现创业梦想。
&2011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就业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49号 邮编:310035 联系电话:(86)57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洗衣连锁店洁蓝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