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男和非处男不修丹道道的区别??非处男不修丹道道有什么影响???

转载:斩赤龙秘诀——乳房是法器;男女丹道修炼-有何异同?;天乐集
内丹对于女子来说就是青春驻颜术。我有福气见到了研究内丹的泰斗胡孚深教授,领悟了女子驻颜的奥秘,忙不迭地分享给看我博客的所有女同胞。
以前看张绪通先生的《性理之道》中的雌鹿功,写过古代美女驻颜术的文章。现在看胡孚深教授女丹研究,进一步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由于乳房感觉强烈,所以非常迷恋乳房,我的画中不论女人还是观音,都是巨乳。那张画武则天的乾陵的画,乳房有天大。原来,古人早就研究透了乳房的非凡作用。
女子之命在乳房,乳房为母气之木精。女子修成不漏经,谓之“斩赤龙”。女丹先炼形质命功,后炼本元性功。所谓“形质”,“形”即乳房,“质”指经血。女子以血为本,阳从上升。女子属坤体,以腹为阳,以背为阴,以两乳为外窍,以乳溪为内穴。炁纳乳溪,神凝金室,性定觉海,意注丹宫,归一惟观。女子性阴,其气易伏,而赤龙乃本身阴气所化,阴气动而浊血流。女丹欲斩赤龙,先炼化其气,气化则血返于乳房,由赤变白,周流一身,无欲火炎躁之患;初下手则以阴补阳,继之则回经返乳;初则有经无乳,及至有乳无经则鄞鄂(丹苗)立矣。
关于血水与乳汁的关系,张老师从医学的角度说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个关键的秘密,胡老师的女丹研究中公开了。那就是女子行功要采身中之阴,阴即神与血;以补身中之阳,阳即精与气;须于月信将潮与月信潮尽之候采之,行斩赤龙之功,待功成欲火消而真火出,阴化为阳,气自驯顺。其功法要点是在月信前、经净后之真阴动处,以心息相依、神炁相抱,微微运行。将先天一炁,自子宫血海之中,上升入两乳间炁穴,使之化行周身,以呼吸调节火候,使炁系息住,谓之“炼形”。
预先算定月信将至和经血将尽之期,焚香静坐,待真阴自动,先天一炁发露,如鱼吸水,身体酥绵快乐,似有不可忍之状,速回光聚气于海底,采取生机之药后升前降入炁穴,炼液化气,炼阴返阳,运火用符,烹炼为气,落乎炁穴,散乎周身。如此血海真气常生,每日真阴机动二三次,即运转二三次,三百日功纯,血自化炁,赤龙自斩。
我看这里的天机既驻颜的核心要点,就是月经前后各两日半,女子性感强烈的时间段,正是女人的真阴精自然产生时,那是女人的先天一炁,元阳真炁的发动。抓住时机做周天功,神炁相抱,以胎吸神依息住。元阳真炁是父母生我们时带来的,不断地强化它,化行周身,细胞都会改变,返老还童是必然的。女子采得内药,色似桃花,肤若玉脂,一片神清气爽之端庄自在景象,一望而知。女子斩龙之后,真元阳炁在丹田血海之中烹炼。此元阳真炁,热如汤煎,神依息住,融聚涵盖,时恍惚杳冥,痒生毛窍,四体如绵,此生内药之景,果然真阴发动,周身如绵,醉汉相似,此时血海中如鱼吸水一般,其乐景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斯为真阴发现之真境也。女人如此,自然美若天仙。
&男女丹道修炼-有何异同?
自古得道成仙者男性居多,而女性少之又少。因此小舟自修炼道家功法以来,一直想解开男女丹道修炼不同之谜。此次拜见道长,此问题当然不能错过。问题如下:
(1)女性修炼必须经过“斩赤龙”这一关吗?
&&&(2)若已斩掉“赤龙”还能否恢复?
&&&(3)“斩赤龙”和女性绝经有何区别?
下面小舟整理此文与大家分享,尤其是热爱道家功法的女同修,在体会“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同时,可要做好思想准备,慎重考虑自己的修行哟!
男女修炼的区别
男女在平时状态下,都是心肾不在体内相交,肾水下流,心火上炎。男的主要受到心火上炎的影响,心火一上,就心神摇动,造成肾水下流化精。女的主要受到肾水下流的影响,肾水进入卵巢,化为经血消耗掉,而心气不张,郁结在胸口,形成乳房的气机。
古人说,男命在精,女命在血。男要保精,就要调心炼神以伏气,心火欲望不上冲心脑,而是心气下薰,与肾气相交,精气自固,心安神定。女要养血,就要调身养气以炼血,古法按摩乳房,让心气下行进入子宫,钓取肾气,心肾相交于子宫,肾水不再化形,断了经血,从而斩断赤龙。
&&&&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
人体内的心肾水火二气,男秉承肾水肾气,形成身体,男依赖形骸而平肾水,结气于会阴,而心火无基则时时上炎,燥火欲火时时干扰识神。女秉承心火心气,形成身体,女依赖形骸而平心火,结气在乳房,而肾水无基则刻刻下流,随月经消耗。
&&&&女子有子宫和乳房,分别是肾气和心气的物质含藏的结构。女肾气进入子宫,流入卵巢,形成经血,心气结气于乳房。女丹初入手,就是让心气释放出来,古法是按摩乳房,再加上意守中丹田,使心气从身体中释放出来,心气自然下行与肾气相交,形成元精自然收入子宫,此时可以意守下丹田(心气未下不宜直守下田)。女丹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得益于女子有生殖系统的全部生理结构,这对于炼丹来说,跟生育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孕育一个带有意识的能量体。因此,女丹修炼入手很快,按照古法的流程,就是按摩乳房,用意念凝练一点,直守下丹田,心气进入子宫,自然会与肾气相交结气,在子宫有气动的感受,这就是元精的萌动。而后放弃意念,观照胸腹自然结炁。这就是初步的入门。
&&&&女丹修炼程序
女丹百日筑基打通小周天后,进入男子丹法的“练精化气”阶段。女丹功的这个阶段叫“练液化气”,练液化气需在斩断“赤龙”之后方可修炼。此阶段一般需要七步完成。十月功完,阳神出现,返还童体,与男子同体无二别。此时练得乳房如处女小儿之形,便是女换男体。假如
男丹修炼之不同
而男丹要修炼,不仅仅心气肾气要足,而且相交以后要形成能量漩涡,古代称为“开关展窍”。只有“开关展窍”,才能打开“下丹田”,有了“下丹田”,才能更好的收藏元精。子时元精发生时,普通人收元精,只是本能的在进行,而开窍后的修炼者,在子时元精采集时,就如同打开了一个大口子,能够大量采聚元精。整个采聚元精的过程,都是不能用后天意识的,只能依靠能量漩涡的自然采聚行为。
有些门派,直接用“意守丹田”,并调整意念的火候,在若有若无、似守非守、有意无意之间,“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这其实已经是把好几步融合在一起,很不容易做到。道家的优势就在于把很难的行为分成几个比较容易的阶段进行组合,丹道研究的关键也在这,每一种方法都有独到之处,也能够达到理想状态,只不过难易有别,好的功法,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有很好的效果。佛家就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方法,很难,而道家则把其中各个关键环节进行分解修炼,降低了难度,也让修成的速度大大加快。
&&&&男女丹道修炼时间
&&&&男丹修炼从筑基开始,经过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一般需要十年。而女丹要快得多,比如孙不二(公元年)只用了六、七年时间就修成了仙人。(注: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孙不二于金莲堂出家。王重阳授之以天符云篆秘诀。后修道于洛阳凤仙姑洞,六、七年丹成。著有《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孙不二元君法语》。)
小舟提示:若欲转载请务必书面告知!
&&&&&&&&&并请在博主转载处----链接本博文地址!
&&&&&&&&仙姑孙不二
谭子《化书》云:“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此言顺则成人。若达道之士,能逆而行之,使血化气,气化神,神化虚,则成仙矣。
&&《丹道修炼问答》--田诚阳
问:男子修炼与女子修炼,究竟有何差异?
答:从中华道家修炼学的角度来说,男女的资格是平等的。如果说到做功夫的效验,女子比男子要快。
因为从性功的角度而言,“男动女静”;从命功的角度而言,女子丹田在膻中之位,男子丹田在肚脐之内,相比之下,女子“性”(神)和“命”(炁)的距离较近,因而达到性命合一较为容易,故此女子比较男子进功为速。
如果比较功夫的最后成果,就没有高低之分。因为女子修炼在命功完成之后,和男子修炼的功夫全部相同。所以最终达到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层次。
过去社会上存在“重男轻女”的偏见,乃是由于封建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所造成,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女子的社会地位普遍得到提高,能够做到自强自主,已经没有很多的世俗压力,因此现今女子在修炼方面的条件,绝不次于男子。
而且传统中华道家的观念,从来就将男女修炼放在平等的地位。有时甚至因为女子自身具备的优越条件,格外受到尊重。女子修炼有成就者,在中国历史上代不乏人;女子成道之后,称为“元君”
(男子称为“真人”);有的女仙还格外受到修道者的尊敬,如西王母、孙不二元君等。
当今时代,我们虽然不再提倡妄求成神成仙,但是人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仍然离不开中华道家修炼学的博大体系。有志修真的女子,不要因为自已是女儿之身,便觉低于男子一等,而生气馁;应当明白,男女修炼的资格是平等的,而且女子学道的条件,比较男子更为优越。
问:请问女丹“斩赤龙”是不是停止月经?斩断赤龙以后还能再回来吗?还有生育能力吗?
答:女丹修炼“斩赤龙”,又称炼经化炁,结果是炼断月经,而不是停止月经。一般的妇女,都有停止月经的时候,比如在怀孕期和更年期;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就是一种病态。再就是道家"斩赤龙"的功夫,可以炼断月经,但是与病态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生命的自我改造。
和男子丹法相仿,童年少女,可以省去斩赤龙这样一段功夫(童年男子可以省去炼精化炁一步)。至于老年妇女,月经已经枯竭停止,首先应当运用修炼功夫,调养身体,培补亏损,使月经重新回来,然后再用斩赤龙的法诀,炼到没有,回到童女之时的身体状态,所以比起童年女子,就要多用一段功夫。
女子斩断赤龙之后,如果还想回到人道,那么就应当停止用功,自然可以回到未曾修炼之前的状态。比如有的女子斩断赤龙之后,如果志意懈怠,也会出现反复回来的现象,都是同样的道理。
有的女子,不太明白中华道家颠倒乾坤的妙用,认为月经炼断之后,就和别的女子不一样了,甚至担心不能生育,其实不然。如果女子具备条件,进行修炼功夫,斩断赤龙,自然可以挽回造化,保持青春,美容驻颜,胜过一切外用手段万倍。如欲尽人道,自然可以进退自如,一切功夫之进退消长,全在我之心意掌握,又有何忧!
天乐集节选
原文地址:天乐集作者:
《天乐集》历经8个多月的辛苦校勘和誊写,终于告峻了!
《天乐集》是浙西玄静居士徐海印(颂尧)编著。据说《天乐集》原刻本仅印了40余部,海印子分付予门内弟子收藏。70年代初,陈毓照先生得获一部《天乐集》,阅后“眼界大开,心地开朗”,叹曰:“《天乐集》者,真如天乐鸣空,足以陶情养性。爱道君子,能阅之者,能有几人哉!”“深恨好书难得而易失”,故联合同志,筹备翻印事宜,商定拟用腊纸手工刻印20份,分赠给个中同道。时值“文革”之中,因之被受冤狱,并彻底追查没收油印《天乐集》,及查没了陈先生所有多年收藏的佛道书籍和丹经秘本。“三中全会”后春风复苏,冤狱得到了平反,而所抄没的所有藏书,荡然无存。此油印本《天乐集》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实因当时负责油印者多印了2部,后经陈先生寻找回来,才得幸免佚失。
陈毓照先生拟将《天乐集》收入《大江西派典籍汇编》之中,公布天下。因是手工刻写,又油印技术不佳,致使错漏百出,模糊难辨,难以照之排版。去岁年底,陈毓照老师嘱予将腊刻油印本《天乐集》详加校对,重新誊写,以充排版之用。予因文化水平有限,实难当校勘重任。既得陈师重托,也只得相允,并着手校勘工作。
予曾草撰《李涵虚与西派丹法刍议》于报刊,引起上海林锋先生的兴趣,来函相示。林先生为已故丹道专家胡美成前辈门内高弟,胸襟大度,坦诚无私。林先生云:胡老曾访问过海印子,结为道友,并曾在胡老家中亲见海印子给胡老的信稿数件。予即将此讯告知陈师。陈师言:胡老处可能保存有《天乐集》真本,希望托林先生能帮助查寻。《天乐集刻印缘起》中说:“据云全书达100余卷,共8厚本”。胡美成前辈《南宗丹诀释义跋》文中也说“《天乐集》20余卷”。而所存抄本仅8卷186节,相差悬殊。经予联络,林先生欣然允诺,但又云:《天乐集》之事问请了师兄姚劲松先生,均未在胡老家中亲见过《天乐集》。而胡老藏书保存很好,但是由胡老女儿胡承勤女士保管。胡女士居住长沙,每年只来杭一次,虽有困难,会尽心联络的。后林先生又将师兄姚劲松先生之母手录秘本《大道真传》(魏尧则之著)赠予。林先生云:“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予君”。林先生无私豁达之精神,尤为予所钦仰,而胡美成前辈风范更为予神往。7月初,胡女士来杭,查遍胡老所有藏书,但未见《天乐集》踪迹。姚劲松、林锋二先生来函,表示遗憾。姚劲松先生讲:胡老虽在《南宗丹诀释义跋》中评论过《天乐集》,可能只是借阅,未能收藏。又云:在胡老生前,其和林锋曾在胡老书房“肆无忌惮”地翻阅过胡老藏书,当时也未曾得见过《天乐集》。《天乐集》虽未能觅到,但胡承勤女士、姚劲松先生、林锋先生的鼎力帮助之情是永难忘记的,在此表以万分感谢,谢谢您们!
在林锋先生帮助寻觅《天乐集》真本的同时,予校勘工作也未停下。因自身有本职工作,家庭琐事颇多,致使校勘工作的进度很慢。其间,又有湖北天门张涛先生邮来汪祖《性命要旨》和徐祖(海印)文章多篇于敝处。在予的请求下,张涛先生将《性命要旨》进行了电脑排印,后陈师又将《西派功诀泄密全编》(50万字)托张涛先生用电脑处理。张涛先生提供海印子文章有《学道利益》、《小大周天》、《小还与还》、《先天养生和后天养生》、《睡最适》、《知和与知常》、《养己与炼己》、《内药与外药》、《戊土与己土》、《起火与止火》、《庚月与满月》《癸前与癸后》、《真空与顽空》、《外身易形》及《答复汤慕玄君十问》、《答友人书五通》。均载于田诚阳道长编辑之《仙学解秘》之中。《仙学解秘》是根据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1880~1960)主编的《扬善半月刊》(1933年~1937年,共刊99期)和《仙道月报》(1939年~1941年8月,共刊32期)编选而成。因此,《仙学解秘》所收海印子文章必是当年海印子投稿于《扬》或《仙》者无疑。除《十问》、《五通》二篇外,其余诸篇均见于《天乐集》,文字稍有不同。由此亦可推知,《天乐集》成书于1940年~1960年之间。是否属实,请识者指正!
谨将校勘历程略记于此
时公元2000年9月2日盛克琦于寓中
1、《天乐集》,浙西玄静居士徐颂尧著。徐颂尧,法名海印子,故称徐海印,道号海印山人、玄静居士等。师于体真山人汪东亭,为西派第四代正宗传人。
2、《天乐集》校勘底本是陈毓照老师于1974年前后手工腊刻油印抄本。《天乐集》油印抄本共分8卷186节。因各节之间排列次序未善,这次整理,按各节内容相近或功夫层次相类者为排列次序编排,
&3、因底本《天乐集》是手工抄写刻印的,导致错误之处颇多,错字、别字、漏字、繁体字、异体字、不规范的简化字交相错杂。又因底本是手工油印,由于印刷技术问题,很多处文字模糊不清,给校勘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又无其他版本互校,又增加了难度。虽然经校者精心辨认和推敲,不尽人意处尚多,故请读者予以鉴谅!
4、《天乐集》广引《老》、《庄》、《列》、《参同契》、《悟真篇》、吕祖三丰等诗文及儒家、释家典籍。惜因校者水平有限,及手头可查资料匮乏,所以仅将可查阅者进行了核对,多处无法和原引文查校,引以为憾!并且,因校者资料底本不善,可能又造成了新的错误,希望识者给予纠正错误。凡底本中错漏处,均未出校记。
5、陈毓照先生在《天乐集刻印缘起》(1974年)中说:“《天乐集》为玄静子所著,篇幅繁多,据云全书达100余卷,共8厚本,所得一册,仅十之一耳”。胡美成先生在《南宗丹诀释义跋》中云:“《天乐集》20余卷”。而此腊刻抄本仅8卷186节,与原本相差悬殊。陈毓照先生曾讲:所得之《天乐集》,在刻写的过程中又删节很多,已非原貌了。因此希望拥有《天乐集》真本的前辈和同仁,能坦诚无私地提供真本,拟再版时能重新校勘,补足全璧,可乎!
6、本书后收有六篇附录。附录一海印山人《答复汤慕玄君十问》和附录二海印山人《答友人书五通》,原载于田诚阳编辑的《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中。《仙学解秘》所收文章均是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1880~1969)于1933年~1941年间主编的《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中文稿选编而成,故此二篇原刊于《扬》或《仙》无疑。附录三为《李庭光老人日记一则》,有一定史料作用,故附录于此。附录四为胡美成先生《南宗丹诀释义跋》文的摘录。附录五为《仙学解秘》之《学道利益》按语一则,均有参考价值。附录六为陈毓照先生《天乐集刻印缘起》。&&&&&&&&&&&&&
&&&&&&&&&&&&&&&&&&&&&&&&&&&&&&&&&&&&&&&&&&&&&&&&&&&&&&&&&&&
&&&&&&&&&&&
2000年9月2日盛克琦于寓中
&&&&&&&&&&&&&&&&&
道家之学,亦称玄学,在中国为最古。昔哀公问于子夏曰:“五帝有师乎?”子夏对曰:“臣闻黄帝学乎大坟,颛顼学乎禄图,喾学乎赤成子,尧学乎务成子,舜学乎尹寿,禹学乎西王母,汤学乎成伯子,文王学乎锡畴子,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遇此师,则功业不能著乎天下,名号不能传乎后世。”
予按:所举十一圣人,大半皆古仙也。古仙应世,指不胜屈。著书立说,首推黄老,今通称老圣为道始祖。盖老圣著有《道德经》,宣示玄宗道妙,为后世所宗故。老圣传陈希夷,希夷传火龙真人,火龙传张三丰,三丰传沈万三、邱元靖、李夫子、汪圆通等,法嗣甚众。此之一系,世称文始派,亦云隐仙派。其二、老圣传王玄甫,字东华,一字少阳。少阳传钟离权,号正阳。正阳传吕岩,号纯阳。吕祖门下又出四派:
一、吕祖传燕相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紫阳开南派;
二、吕祖传南宋王重阳,重阳立全真教,开北派;
三、吕祖于明嘉靖间,传淮海陆西星,字潜虚,开东派;
四、吕祖于清道光间,传四川嘉定李西月,字涵虚,开大江西派。
此之一系,世称东华派,亦云少阳派。南派紫阳传石杏林,石杏林传薛紫贤,薛传陈泥丸,陈传白紫清。自张至白,共五传,世称“南五祖”。紫清传彭鹤林,彭传肖紫虚,以下续灯者众,皆南派嫡系也。重阳乃北宗,咸阳人,于南宋高宗时游终南山,遇钟吕二祖,潜修成道。出关立全真教,度马丹阳、孙不二、邱处机、刘处玄、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七人,先后得道,世称“北七真”。又邱祖在燕别开龙门派,则北宗之一系也。北七真中,其流法最远者,当推马祖与邱祖。若宋披云,若李栖真,若张紫琼,若赵缘督,若陈致虚,若张天雨,皆丹阳一支传下也。若虎皮座张真人,若李虚庵,若曹还阳,若伍冲虚,皆处机一脉传下也。全真之教,弘演于北方,读金学士元《紫微观记》(《遗山集·紫微观记》),可得其梗概。《记》云:“贞元、正隆以来,又有全真家之教,咸阳人王中孚(即重阳)倡之,谭马邱刘诸人和之,本于渊静之说,而无黄冠禳襘之妄,参以禅定之说,而无头陀缚绊之苦,耕田凿井,从身以自养,推有馀以及人,视世间扰扰者,差若省便然,故堕窳之人,翕然从之,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贞祐襄乱之后,荡然无纪纲文章,凯凯之民,靡所趣向,为之教者,独自一家而已,是可知全真教之盛,众生受益之巨,非深山潜修,独善其身者可比。”
东派法脉,无书可考。至西派李祖、陕西吴天秩,吴太师传湖北柯葆真,及我师汪体真山人。自老祖六传而至我师,阅时二千余年,亦云久矣,此东华、文始二派相承之大较也。又考《山海奇遇》,吕祖、刘海蟾,尝授丹诀于陈希夷,三丰真人亦传丹诀于李涵虚,故自五代以下,文华二派法流,实已会合,斯亦时节、因缘使之然也。至吕祖门下出北、东、南、西四派,实因土地而分,非真诀有别、修证有别。考紫阳开法天台,遂为南派之祖;重阳弘化北方,遂称北派之宗;西星生长淮海,西月生长川南,遂称东西二派之祖耳。汪师曰:南北两派,皆自钟吕二祖传出,若以地土分之则可,若以大道分之,则无是理也。斯可谓不易之论矣。
&&&&&&&&&&&&&&&&&&&&&&&&&&&&&&&&&&&&
伏羲画卦,宣造化之秘;女娲补天,揭取坎填离之妙,然皆有象而无文。至修养之说,著于文字者,始于广成之语黄帝。《庄子·在宥篇》曰:“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吾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此道家养生之要素,长生久视之玄枢也。篇中最綮肯处,乃“守一处和”四字,即心息相依之工夫也。金丹之学,即滥觞于此。学者心息相依,则神气合而阴阳和,静寂而入于窈冥,是为坤藏,为至阴。然我既返纯坤○,则虚空中之纯乾,必相感而来,恍惚相逢,时至神知。丹书所谓:“铅生癸后,一阳来复”,是为至阳,为大明。“阴阳有藏”者,藏心息于玄窍也。“抱神以静”者,神息相依,而渐入静定也。“昏昏默默”者,依久入于虚无,混沌之乡也。“守一”者,守此真一之炁以结道胎也。“处和”者,水火相当,真炁冲和,周身酥软酣畅似醉也。丹法以我虚寂,感彼乾阳真炁,日积月聚,凝而为丹,总以天地无涯之元炁,育我色身及法身,久之气化,易形成仙矣。此中无劳、无摇、无见、无闻、无知,皆为养神安息之要旨。神定而后气回,气回而后丹结,故养神为玄养之嚆矢,返还之前驱也。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曰入,曰遂,曰藏,曰守,皆示火候之妙,而总之以“处和”。其曰“入无穷之门”、“而游无极之野”,与天地合其常德,则大定真空之象也。其曰“物将自壮”、“彼其物无穷”、“彼其物无极”,则示药物之玄微也。此三“物”字,即“守其一”之“一”字,即指先天真乙之炁而言也。静以存之,动以采之,累积长久,身心俱化,形神俱妙,而道集于我躬,人尽死而我独存矣。
此篇妙文,语虽短,而药物、火候、真土、采取、温养之功,长生久视之理,罔不兼赅。明·陆西星著《南华副墨》谓:“看千卷丹书,不如读《在宥》一段”,洵属知音。广成子或曰即道祖之化身也。然犹浅略释者,黄帝至空同而见广成,是黄帝自大定真空,而自见法性身也。法性至广至大,三种世间(即正器世间、有情世间、正觉世间),依之建立,故云广成。此本源自性,人人具足,只因妄想缠着,情见染污,不能证得。若我人法空,情识尽时,真如法性,依然现前,十方圆明,朗然大觉,如云开日出相似。此黄帝必到空同,始见广成之密旨也。《永嘉证道歌》云:“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紫阳真人云:“妙觉圆光,映彻表里,包裹六极,无有遐迩”。妙正真人云:“心与佛,等虚空,空中之物妙难穷。碧海光涵辉万道,青山色霁耸千峰。休摸索,莫施功,无形无象会绝踪。真如妙相原非相,六通解慧亦非通。尘尘起处物物现,刹刹隐处心心空。认得摩尼一粒珠,恒河沙界光常彻”。岂非广成之法象欤?是故道家之广成子,即佛氏之如来藏,禅宗之实相无相、涅槃妙心,华严宗之一真法界。见之者,不特登仙长生(按即《涅槃经》所谓“常住”),黄帝能参广成,自然得道成真矣。演道之语,慎内闭外,守一处和,含精养神,形与道冥,乃黄帝现身说法,以启我华玄教之宗也。
《列子》书中,载黄帝演道之语,共计四段。其一曰:“形动不动,形而生影。声动不动,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皆终。”此段要旨,明生灭流转之意,在乎一动。逆生死流,端在无动。以动则离本,静则归根。“无动不生”一语,最为肯綮。学道者能到心无动境界,则转生灭为寂灭,出离生死无疑矣。
其二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此章密示“外玄关”。心息相依,不忘不助之旨,乃玄宗唯一登进之路,旋息归元之纲领。涵虚祖曰:“谷神者,元性也。谷以喻虚,神以喻灵。性体虚灵则不昧。不昧者,即不死也。夫谷神也,而复谓为玄牝,何也?盖以玄,天也;牝,地也。天地合而玄牝成,其间空空洞洞。”圣人治身,即借空洞之玄牝,以养虚灵之谷神,故以谷神之名名玄牝,此因用取名之义也。阴阳来往于其内,坎离交媾于其中。天地交泰,不外乎此。故又称为天地根,言天地互藏之根也。天地之根,乃返本还元之地,炼气化神之区。绵绵若存,即是调养谷神,自然胎息也。用之不勤,即是外炉增减,自然符火也。不勤者,不劳也。诀曰:凝神于虚,与息委蛇,顺其自然,绵绵若存。即是不勤之妙也。《参同契》曰:“浮游守规中”,同此诀。
其三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此章示神息两定,融有入无,反其根本,根境俱泯,而得我空之妙。《楞伽》所谓:“人无我,其庶几焉。”杨仁山曰:“究竟显我也。”门者,玄牝之门。根者,天地之根也。沤灭归海,欲求我相,了不可得。此章归宿,在“我尚何存”一语。世人与道违者,我执害之。诀曰:心息相依,而至外息全断,泰然大定,定久入寂,忘形忘象,妙契真空,纵有阳生,与不觉一般,斯可谓“我尚何存”矣。曰入、曰反,皆示逆流而出生死之妙。此“玄牝之门”,古人称为“生门死户”。若精神出其门,则顺化而死;精神入其门,则逆流而生。出则散,入则摄;出则亡,入则存,故曰“死户生门宗此窍。”黄帝此章,示“旋元归复”之旨,老祖所谓“归根复命”是也。上章示“调息养神”,此章示“形神返虚”,而入乎太空之境。后深于前,然工夫原是一贯进行。苟能实践此两章,返还之路已通矣。
其四、即黄帝神游华胥。《列子·黄帝篇》曰:“于是放万机,舍官寝,去直侍,彻钟悬,减厨膳,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华胥氏之国,在淹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船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挝无瘙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者,不可以情求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此节亦属寓言,华胥氏之国,即希夷之乡,大定中境。黄帝能放舍万缘,身心两忘,情见俱息,忽然契悟真常之道,此无功运行,最为超脱自在。谓“至道不可以情求”,乃千古不易之论也。枣伯长者云:“见在则凡,情忘则仙”,是故忘情歇见,最为学道之要务耳。
黄帝之后,著书立说,以明道家之学者,当推老圣。《道德经》一开始即提出“有无”二字。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二语,若论工夫,即是“心息相依”。所云“众妙之门”,即玄关一窍也。其曰:“恍惚杳冥,有象有物,有情有信”,即是采取先天。其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皆示调息之旨趣也。其曰:“虚其心,实其腹”,即炼己与筑基也。其曰:“食母”与“守母”,则采取与温养也。其曰:“守中抱一”,则长养圣胎也。其曰:“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则玉液炼形,养己工夫,摄无不尽也。其曰:“大国下流”,或“下而取”,则示丹家阴阳颠倒,天地交泰之秘旨也。其曰:“外身”、“后身”,则防危虑险之要则也。其曰:“塞兑”、“闭户”,则温养妙谛也。其曰:“道冲而用之,冲气以为和”,是气行周天也。其曰:“善行无辙迹”,是神行周天也。其曰:“复归于无物”,“复归于无极”,则还虚合道也。噫!丹经妙义,至是泄漏尽矣。
老子将入于西域,尹喜遇关而问道焉。老子曰:“虚无恍惚者,道之根也。生我于虚,致我于无。故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是故身者,为车、为舍、为主者也。其身安静,其神居之;其身燥动,其神去之。是以外其身,存其神,则精曜留矣。道德一合,则与道通矣。善人者,不与万物争,谦虚而无欲者也。故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元也。圣人去欲入无,所以辅其身者也。故吾视欲无所见,听欲无所闻,言欲无所道,食欲无所味。寂哉澹泊,于是清静无为,气自返于未生者焉。吾见爱人者,不如爱其身;爱其身者,不如爱其神。爱其神者,不如舍其神;舍其神者,不如守其身;守其身者,斯常矣!神者,生形者也。形者,成神者也。故形不得其神,斯不得自生矣。神不得其形,斯不能自成矣。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和成,斯可矣。天下之上孝,可谓能养其身者也。夫能爱其母者,其身斯长久矣。身之虚者,万物至焉;心之无者,和气归焉。故善养身者,藏身于身而不出,藏人于人而不见。何也?常以虚为身,以无为心,是谓无身之身,无心之心焉。于是守神玄通,是谓道同。我命在我而已,不属乎天地者也,我不视、不听、不知,则神不出身,与道同久矣。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其根本者也。天下莫柔弱于气,莫柔弱于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贯穿万物者也。夫柔能生刚,弱能胜强,天下莫知其根本所以从生者焉。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以道为母,此道之根本也。何以谓之道人?曰:神虽在身,令神莫离其身者也。盛生于衰者也,阴生于阳者也,遂有无之相生,虚实之相成,是以生归有,无归于无矣。人在道之中者也,鱼在水之中者也。道去则人斯死,水涸则鱼斯终矣。故圣人反归于未生,其形隐,其神留,天下归焉。无为无事,国实民富,保道之常,是谓玄同。夫人得神而生,不知神之所在,惟圣人藏于内,而魄不出矣。守其母,则其子全,而民盛矣。治身之道,通玄元之混气,思决守其身者也。天非欲于清,清自归之;地非欲于浊,浊自归之;湿非欲于水,水自归之;燥非欲于火,火自归之;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由此观之,物性孰不自然也哉!”老子言其道既竟,复以告尹子曰:“语汝至道之要,静心守一,则众垢除,万事毕矣。”
此篇道妙,要在藏神守母,虚无自然,询属道家原始之教也。篇首用“虚无恍惚者,道之根也,”此默示神息安放在外面虚空中,传其归一而入定也。故下文接云:“生我于虚,置我于无”。又云:“外其神,存其神。”又云:“神虽在身,令其莫在其身者也”,岂非教人“凝神于虚,空其身心”之谓哉。如是抱神以养性,冲和以养气,子母留恋,性命合一,此治身之要也。曰养母、曰爱母、曰守母,即《道德经》内“食母守母”之学也。若乃身心两定,妙契真空,则返归于未生。形与道合,则隐显自在,故知虚无自然者,大道之宗要,成真之轨躅也。其曰:“身之虚者,万物至焉;心之无者,命气归焉,常以虚为身,以无为心,是谓无身之身,无心之心焉。”又云:“虚空无为,道自归之。”传玄宗修养之要,孰有过于是哉。斯诚可谓:众妙之玄纲,五千之指归者矣。
诀曰:神息妙合,复归混沌。守中抱一,身心宁寂。虚静恬淡,众圣所宅。返乎未生,乃见道源。性空本体,妙绝言诠。圣贤大慈,为示纲要。身虚心寂,道自来归。常德不离,复归无极。
老圣曰:“致虚极,守静笃。”又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又曰:“泊兮其未兆,澹兮其若海,旷兮其若谷。”又曰:“恬澹为上。”《庄子·天道篇》曰:“夫虚静恬澹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又曰:“夫虚静恬澹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乡,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予谓:“虚静恬澹,寂寞无为,”此八字乃老氏家法,玄学所宗,而亦可以旁通夫儒释,诚为入道之通途,修真之轨躅。凡治老氏之学,与文华两派之嗣,允宜遵守焉。
虚静恬澹,本性然也。虚则通,静则明。恬澹则无欲,而归朴素;寂寞则罄然独存,无为则无心应远,泯照觉圆矣。故道以此为本,“静而圣,动而王”,无不以此为归。学者但能“心息相依”,一到大定、真定,即与此根应,而得“天和”、“天乐”等自受用境界矣。
玄宗以耳目口为外三宝,元精元气元神为内三宝。老氏三宝,乃立身处世之方;玄宗三宝,乃修炼成真之要。故《心印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合此三宝而成丹,谓之金丹。潜虚翁曰:“元神者,混沌之神,非日用忧思之神也;元气者,洪濛始判之气,非口鼻呼吸之气也;元精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之精,非交感淫泆之精也。是三者得而用之,然后可以扶救老残、补续年命、回阳换骨,而成上品九级之天仙。”耳目口,亦称三宝者,回光返照,贵乎自见;无声闻和,贵乎自闻;初学借此以观修定观。口为呼吸出入之枢,依气出声,可以说法利生,故亦称为宝。玄宗工夫,内外相应之际,更有“口对口,窍对窍”、“外口得中,内口得和”之说。深秘义者,口乃虚无之窟,真空之象焉。目乃心眼洞开,十方普照,《庄子》所谓:“大目视之”之象焉。耳乃心闻发明,无幽不知之之象焉。故知宝耳、宝目、宝口,清净周遍,量等虚空,亦无内外身心之可分,一真之体,充乎法界而已。
三丰真人《道言浅近说》曰:“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又曰:“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妻,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妻,聚而不离,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薰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参同契》曰:“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旋曲以视听,开阖皆合同,为己之枢辖,动静不竭穷。”此示下手工夫,凝神调息之旨也。诀曰:大江西派相承,入手调息用反闻法。反闻闻自息,心与息相依,独借耳根为用,最合此方之机,《庄子》所谓:“无声闻和。”若与《楞严》“观音圆通,反闻闻自性”之旨会观,可谓一堂二琴,一奁二镜,极禅玄两家薰修之妙矣。
玄宗三化者,一曰气化,二曰神化,三曰虚化。综此三化而一之,则曰“道化”;犹佛氏天台宗,空假中三观,不出一心也。
所谓气化者,心息相依,愈和愈细,直至神息两定,以我虚寂,外感先天真乙之炁,薰蒸营卫,周流灌溉,无处不通。古德所谓:“常使气冲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也。《参同契》曰:“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柄,耘锄宿污秽,细微得调畅,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此道家气行周天之功效也,是谓“气化”。
第二、神化者,玄宗初步炼精化气之功毕,精关已闭,复成童真,此后神息两定于虚空之中,先天真阳来时,在色身周流一匝后,因神定在外,随即至外面与我法身合而为一。施肩吾云:“阳自空中来,抱我主人翁。”因神定而同定,元神、元气融为一炉,打成一片,丹书谓之“道胎”。元神因元气之培养,日益增长,定力愈久。及至十月胎圆,则惟元神寂照,不知有气,盖气已融化矣。如如寂照现前,灵光独耀,万象森融,不食不睡,息住脉住,昼夜长明,渐入仙境,此乃“神化”之妙用、神行周天之功效矣。吕祖云:“九年火候都经过,忽尔天门顶中破,真人出现大神通,从此天仙可相贺。”三丰翁云:“周天火足,脱胎换骨,浑然化一道金光,大地成宝,身外生身,阳神脱体。”佛氏谓之“意生身”,道家称为“神人”,《楞严》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又云:“形成脱胎,亲为佛子,”同此意也,是谓“神化”。
第三、虚化者,玄宗修炼,自始至终,不离于虚,悉在身外虚空行持。最初还虚(按:即炼己)与末后还虚(按:即了道),一贯进行,故称“玄虚大道”。兹就末后还虚而论,初得“意生身”,如婴孩出世,其尚弱,故复入甚深禅定。以我虚空,通天地之虚空,以天地之虚空,通法界之虚空,虚空相通,入此大空三昧,寂定既久矣,神与虚俱化,六合皆心,六合皆身,融合无际,惟一圆明,周遍含容,能现无尽身相、无量神通,普入无边法界,无作无为,举念即成。《楞伽》谓之:“种类俱生无,作得意生身。”道家称为“至人”,是“虚化”之功效也。故吕祖云:“法身粉碎满虚空。”张祖云:“虚空粉碎见全身。”禅宗七祖婆须密尊者传法偈云:“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传法偈云:“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释氏号称“空王”,又称“破有法王”。道家还虚之极,粉碎虚空,超世无依,非空王乎?北宗李道纯《炼虚歌》,发挥玄宗虚化之旨趣最精,学者宜熟读而深究焉。
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
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
学仙虚静为丹旨,学佛潜虚禅已矣。
扣予学圣事如何,虚中无我明天理。
道体虚空妙莫穷,乾坤虚运气圆融。
阴阳造化虚推荡,人若潜虚尽变通。
还丹妙在虚无谷(即身外虚空一着),下手致虚守静笃(神放在外面依息也)。
虚极又虚元气凝,静中又静阳来复。
虚心实腹道之基,不昧虚灵采药时。
虚己应机真日用,太虚同体丈夫儿。
采铅虚静无为作,进火以虚为橐籥。
抽添加减总由虚,粉碎虚空成大觉。
究竟道冲而用之,解纷锉锐要兼持。
和光混俗忘人我,象帝之先只自知。
无画以前焉有卦,乾乾非上坤非下,
中间一点至虚灵,八面玲珑无缝罅。
四边固密剔浑沦,个是中虚玄牝门(示身外虚空一着,所谓外玄关)。
若向不虚虚内用,自然阖辟应乾坤(心息相依,放在外面虚空中,一往一来,虚无自然之妙用也)。
玄牝门开功则极,神从此出从此入(调息绵密也)。
出出入入复还虚(心息两定,与太虚冥合也),平地一声春霹雳(静极生动)。
霹雳震时天地开,虚中迸出一轮来。
圆陀陀地光明大,无欠无馀照竹斋。
竹斋主人大奇特,细把将来应时物。
虚里安神虚里行(一句七字,说尽丹法玄妙),发言阐露虚消息(以慈悲之故,有落章之读)。
虚至无虚绝百非(一句七字,说尽防危虑险三要),潜虚天地悉皆归(揭尽玄宗妙道)。
虚心直节青青竹,个是炼虚第一机。
(此歌言之简当,洵为丹家希有之作。老圣“致虚守静”之旨,阐发无遗矣。予苦参汪师时,师命予熟此歌,谓:“不然则向后与子谈身外火候,子将不信”云云,附记于此。)
《庄子·徐无鬼篇》云:“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者,不知而后知之。”
释曰:《楞严》七大,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含容,无所不至,是彰性德之妙。《庄子》七大,不惟表性德,亦表修德。性修不二,本末兼赅,所谓“大一通之”,已摄《楞严》地、水、风、火、空、识、根等诸七大矣。“大定持之”,以表修德,以修合性,故业识忘而天真现。智照无边,冥应无穷,所谓:“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也。此中“大阴解之”,亦表修德。老圣所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也。大阴者,寂静之德,坤象也。大目者,普眼也。“大目视之”,表果德,法眼也,见彻法界之谓也。“大均缘之”,表化他德,平等大慈,普覆众生之谓也。“大方体之”,表性德,身刹涉入,依正圆融之象也。“大信稽之”,又表修德,信为道源,功德之母,万行之首,有大信而后证大果,未有不信而行,不行而证者。故此七大,摄因行证入而无遗。末谓“不知而后知之”,尤契《般若》:“无知而无不知”之妙,可谓禅玄合辙矣。
陆西星《南华副墨》云:“此节名目,皆庄子自命。大一者,浑沦未判之谓。大阴者,至静无感之谓。大目则分而名矣。大均者,同而不殊。大方者,广而不御。大信则其中有信之信。大定,则以止众止之止,是皆天之所谓,至矣,尽矣,无复有余蕴矣。于大一,则通之。通之也者,未始有物之先,可以潜浮,而不可以思虑求,故曰通。于大阴,则解之。解之者也,至静无感之时,可以心融,而不可以名相得,故曰解。大目,则可容吾视矣。大均,则可缘而求矣。大方,则可兼而体矣。大信,则可稽其方动之期。大定,则可执其有常之柄,知天之所谓者,盖如此。”
此《庄子》七大之说,微妙圆通,知此七大为真知。若了此七大,则与道合真,超然自在矣。
玄宗超生学
玄教以“生”字化导“有情”,自“有生”以达“长生”,由“长生”而妙契“无生”。无生者,本不生者也。无生故无灭,生灭俱离,乃长生之极位也。初入门者,从事于炼己筑基,虚心实腹,涵养本元,是犹在生位也。洎乎息念双销,泰然大定,三丰翁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是则由生位而转不生位。吕祖云:“已生而杀生,未死而学死,则长生矣,”正此位也。七日过大周天,乃重开混沌,再立胞胎,谓之“大死大活”。末后还虚了道,功位俱超,虚空粉碎,是造道之极致也。故超生之学,先后共有四转,兹为发挥其义如下:
释曰:守一处和,性命全复。
紫燕弄睛日,黄鹳啼晚风。
故园春意湛,两两戏花丛。
(乙)不生释曰:息念双销,复归无极。&
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
篆烟一缕闲清画,百鸟不来花自红。
(丙)不生生&
释曰:重开混沌,再立胞胎。
死中得活是非常,密用还他别有长。
半夜髑髅吟一曲,冰河发焰却清凉。
(丁)不生不生&
释曰:虚空粉碎,浑然无迹。
理事两俱忘,谁人敢度量。
浑圆无缝罅,遍界不曾藏。
《庄子》曰:“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含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此道家超生之学,由上述四转位观之,方知道家利生之妙矣。
玄宗超生学
玄教以“生”字化导“有情”,自“有生”以达“长生”,由“长生”而妙契“无生”。无生者,本不生者也。无生故无灭,生灭俱离,乃长生之极位也。初入门者,从事于炼己筑基,虚心实腹,涵养本元,是犹在生位也。洎乎息念双销,泰然大定,三丰翁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是则由生位而转不生位。吕祖云:“已生而杀生,未死而学死,则长生矣,”正此位也。七日过大周天,乃重开混沌,再立胞胎,谓之“大死大活”。末后还虚了道,功位俱超,虚空粉碎,是造道之极致也。故超生之学,先后共有四转,兹为发挥其义如下:
释曰:守一处和,性命全复。
紫燕弄睛日,黄鹳啼晚风。
故园春意湛,两两戏花丛。
(乙)不生释曰:息念双销,复归无极。&
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
篆烟一缕闲清画,百鸟不来花自红。
(丙)不生生&
释曰:重开混沌,再立胞胎。
死中得活是非常,密用还他别有长。
半夜髑髅吟一曲,冰河发焰却清凉。
(丁)不生不生&
释曰:虚空粉碎,浑然无迹。
理事两俱忘,谁人敢度量。
浑圆无缝罅,遍界不曾藏。
《庄子》曰:“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含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此道家超生之学,由上述四转位观之,方知道家利生之妙矣。
老圣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参同契》曰:“化形为仙,沦寂无声。”寒山子曰:“益者,益其精,可名为有益。易者,易其形,是名为有易。能益复能易,当得上仙籍,无益复无易,终不免死厄。”西王母曰:“行益易者,为常思灵宝。灵者,神也;宝者,精也。”予按:外身易形之道,的是玄宗所修证之直指。
外身者,明身外虚空一着。如运瓮者,必立在瓮外,方能运转自如。易形之道亦然。必先舍此色身,到外边虚空中去凝神调息,方能无中生有,尽七返九还之妙。是故玄宗丹法,最初从身外虚空下手,最后即在身外虚空了手。自始至终,步步不离虚空,尽在外边运用,而一切法验,则在色身上显得。如易发、易齿、易血、易瞳,乃至易粗重色身为微妙法身。根生世界,一一密转、密移,洎乎脱胎神化,则飞升冲举,神通自在。故能外其身,即能易其形矣。
《参同契》曰:“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薰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又曰:“含精养神,通德三元,精溢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化形为仙。”此乃玄宗修炼之正轨,天人合发之功效也。
《庄子·大宗师》篇曰:“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此乃玄宗向上一着。朝彻者,五阴破尽,性天开朗,如朝曦之初升,群阴全销,万物皆露,古德所谓:“灵光独耀,迥脱尘根。”是也。见独者,洞见法性无生灭也。一切法均有对待,惟此性海,一即一切,无复对待,故谓之独。《庄子》之“见独”,《列子》之“疑独”,儒宗之“慎独”,禅宗百丈大师所谓:“罄然独存”,皆示见性之旨。三家所证,均以此为归。识阴尽,方能朝彻见独,洞明法性,方能入于不死不生,是则玄宗彻证真常、妙契无生,与佛氏之“大涅槃”,初无有异也。
老氏之“见素”“知常”,又谓“袭常”,亦皆见自本性之妙旨,与《庄子》之“朝彻见独”无别。自来注家,均未能尽量发挥,致老氏之学,未能与佛氏融会,而起是非高下之争,殊可慨矣!紫阳《悟真篇》云:“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能性上究真宗,决了无生妙用。不待他身后世,眼前获佛神通。自从龙女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斯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最上一乘之妙旨,”玄宗末后了道之指归也。
由上述二章观之,玄宗外身易形之道,朝彻见独之微,了命而兼了性,养生而契无生,彻上彻下,顿渐兼赅,三根普被,可谓中华国粹,希世神奇。凡有志于性命之学、修养之方者,当探讨而深究之。
玄宗修证,从虚空下手,其间炼精、炼气、炼神,一一皆在身外虚空中行持,直至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总以虚空为道场,故云“虚玄大道”。
广成子曰:“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又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此章全示虚玄之旨。古始者,无名天地之始,即是一虚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致诘,不皎不昧,不可名,无状无象等语,竭力描写“虚空一着”。然则混执色身,抱定上中下三田做工夫者,悉与老氏“虚玄”之旨相背矣。
《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又曰:“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释曰:休,谓一切放下,身心内外,一时空寂,以至于大定。虚极而复,妙有显焉。真空不空,故谓之实。禅宗古德曰:“欲究王法之心,必极其空,而后能契不空之德。”同此意也。《庄子》又曰:“虚无恬淡,乃合天德。”释曰:虚,谓虚其心;无,谓空其身。身心虚寂,动静二忘,道自来归,故曰“合天德”。《庄子》又曰:“出无本,入无窍,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斯正“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之境界,真虚玄之极矣。
吕祖云:“举世尽皆寻妙窍,谁人空际得真诠。”重阳真人曰:“要见真空,元始虚无是祖宗。”玉阳真人曰:“今生若要登云路,不合虚无不得仙。”此古仙诏人以虚炼之之要旨。故李道纯曰:“以虚养心,心所以静。以虚养气,气所以用。是故虚者,天下之大本也。”又云“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下功夫。学仙虚静为丹旨,学佛潜虚禅已矣。扣予学圣事如何,虚中无我明天理。道体虚空妙莫穷。乾坤虚运气圆融。阴阳造化虚推荡,人若潜虚尽变通。还丹妙在虚无谷,下手致虚守静笃。虚极又虚元气凝,静之又静阳来复。虚心实腹道之基,不昧虚灵采药时。虚己应机真日用,太虚同体丈夫儿。采铅虚静无为作,进火以虚为橐籥。抽添加减总由虚,粉碎虚空成大觉。”又云:“三五混一一返虚,返虚之后虚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寂,西天胡子没髭须。”古今论道之书,未有若斯之简妙也。
诀曰: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其妙在乎定,尤其在乎忘。最初下手,在身外心息相依,使神凝息住,与太虚混而为一,即为空此身心之妙方便,柱下入道正宗也。
无着者,无所住也,无执心也,忘物忘怀、无我无人也。无着之旨,佛氏阐之,今且约玄宗言。《老子》曰:“湛兮似若存,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又曰:“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此示“无着”之旨,无住之妙行也。《庄子·逍遥游》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大宗师》揭“外天下”、“外物”、“外生”,并示忘情之旨趣,无着之真诠。关尹子曰:“大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此亦示心无所住,故其应物,如镜影钟声,一皆如其量。其妙正在“无居”二字,无居者,不住一切也。一切无着,然后能逍遥于万化之表,出入于三界之中,而无碍自在矣。
《道德经》一书,反复揭“不恃”之德。如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又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谓不仁指不恃仁德言也。斯皆妙尽功忘之旨也。无着之士,二边不立,中道不安,不住生死而出入生死,不住染净而出入染净,最为超脱。老圣谓:“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正示无着之妙矣。
再就返还工夫言,心息妙合,一到酥软麻木,起种种色阴变化,学者丝毫不可着他,能无着即无危险。古人郑重教人防危虑险者,即防其不能舍身忘形耳。
《阴符经》曰:“天人合发,万化定基。”钟吕门下相传如是,先师所示予者亦如是,万世以下,玄宗所修,亦莫不如是。故此二句,实为一贯相承之密旨,三关修真之纲要也。云:“何为天人合发?”答曰:“身外火候运用,乃有作有为之自然也。”云:“何为万化定基?”答曰:“色身上一切证验,乃无作无为之自然也。”然不悟身外一着者,只有人而无天,即难契天与人合发之妙矣。譬诸傀儡登场,只须身外线棙运转合发,则傀儡之威仪动作,无不入妙。丹法亦然,一切火候,尽在身外虚空运用(即外玄关,总持之门),而一切变化,一切法验,则尽在色身上显现,斯即性命双修、天人合发之要妙也。
先师《三教一贯·总说》曰:“总之,金丹大道,自起首炼己筑基,以及进火退符、大小周天,逐节事条,逐节火候,逐节变化,尽属身外虚空一着。倘有一毫意见着在后天色身,亦是‘差毫发,不成丹’。若身外一着了毕,则色身成童体矣。盖此乃修法身,兼修色身,故曰性命双修。再行真空炼形,则白日飞升矣。妙哉!能悟耶?《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能知身外一着,则知宇宙在乎手。既知‘宇宙在乎手’,则自然知‘万化生乎身’矣。又何足为奇哉!总须知双修,是两件事,不是一件事,故又曰:‘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可能分别乎?”
”(谐声身外功)”处下手,则“先天而天弗违”,超出天地又何难乎?以我身之阴阳(心与息也)
自唐宋以来,各家丹书敷陈玄关妙义者,难以悉数,然能指示内外两个玄关者,我未见其人也。夫药物炉鼎,既有内外之殊,则玄关亦当有内外之分也明矣!兹予不辞漏兜,再为抉破云:心息相依在外面虚空之中,打成一片,是为外玄关。此中有戊土,为九还之根本。外者,谓色身之外也。外面心息依到静定,定久湛寂,色身之内,亦成如是○之象。此内净空,一念不起,一意不动,不动为内玄关。内玄关一现,四象自合,坎离自交,水火自然既济,五行自然攒簇,自然成七返之功。是中藏有己土。当内外冥合,戊己二土相融时,即为“口对口,窍对窍”之妙境也,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惟默契而已。外玄关一现,周身自然酥软美快,恍惚杳冥,先天一炁自来,药物自生,而奏九还之妙效。如是,外还内返,真炁愈充,而元神愈旺。真阴真阳,互相结合,取坎填离。离宫填满,阳关亦闭,色身即返成童体矣。
炉鼎所以盛药。云内外者,内药、外药所分也。炉,虚空也。鼎,亦虚空也。唯空能受,唯空能容。是故,炉鼎之妙,贵乎虚空。丹书中言:偃月炉,硃砂鼎,或乾鼎坤炉、金鼎玉炉,以及威光鼎、悬胎鼎者,所在皆是。而能剖示内外二个鼎炉,明白了当者,尚未见其人也。今予不辞葛藤,亦为抉破曰:外炉鼎,即在心息相依到如此○之象境界。以此产生外药,而成九还之功。内炉鼎,须工夫到大定境界,色身之内,亦成真空○,得内玄关,则内炉鼎亦成立矣。是故,内炉鼎乃七返边事,坎离龙虎交所用之炉鼎,乃性理,无作无为之自然。紫阳所谓:“内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长红”也。外炉鼎,乃命功,有作有为之自然。紫阳所谓:“外炉增减要勤功”也。外炉,要天与人合发,则内炉自然“万化定基”矣。所谓“磁石吸铁,隔碍潜通”也。总之,工夫贵乎大定,内外俱净,内外俱空。果到大定真空境界,戊己二土自合,内外炉鼎俱全,内则七返,外则九还,由真空而显妙有,即妙有以合真空,空有交彻,妙窍齐观,境智浑融,物我无间,自他不二,主伴交参。即以法界为炉,六大为药。运起性空真火,锻炼尘沙无明,转凡质成灵体,超有漏成无漏,出五阴而转五浊,斯乃玄宗大机大用也。
法者,修持之轨范;财者,资生之品物。玄宗人元修持,不外心息妙合,以返乎象帝之先,由“天人合发”,而“万化定基”,称为性命双修。此中最要,为炉鼎、药物、火候。了彻先后二天,及身内、身外二个消息,方可入室,行七返九还之大事,是为内法。
又须安排家事,屏弃杂缘,清闲自守,心无挂碍。环境清净,起居安适,世事人缘,了无搅扰。天君泰然,道念纯真。居处宜寂静,无鸡犬之声、车马之喧。三餐素肴,宜乎淡烂暖,并戒绝烟酒。凡行功时,色身温度,须妥为保持,不宜当风,亦不宜贪凉。遇天寒,盖薄被,毛窍开,因此感冒而致伤风也。工夫勤者,宜多餐少食,凡富有刺激性之食品,均宜戒绝。行时须缓步,须戒嗔恚与色欲。若遇阳亢,只须借女子之被,睡一二夜,其患即除。此衣食住行,不可不注意而讲求也,是谓外法,所以辅我行功,而增进效率,丹书皆不说,依师口传而知也。
内财,乃先天一炁。外财,即世财,所以充修道用费,亦称道粮。凡建设丹房,购置田亩,以及日用开支,不可不预为筹措。内外法财具,则行持无挂碍矣。
侣,为知音道侣。平时或可独修,到大周天过关数天,则非有二三道侣不可,以备守候及警觉,责任极为重大。若内法侣,心与息也,寂与照也,定与慧也。身心平定安住等境界,以虚空为道场,而游履于其中,是内坐地也。丹屋者,外坐地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道仙途无弹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