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如何晋职称考试论文的,是考试还是发表论文?

客服电话: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我们的服务
计算机期刊
文学艺术期刊
论文写作指导
建议及投诉Email:
知方期刊网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备案号码:苏ICP备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Content on this page requires a newer version of Adobe Flash Player.
协会公益活动
范利:关于改革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评中一些偏颇做法的建议
15:32:41作者:范利
【大、中、小】
全国政协委员 &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 范利
  临床医师是医改的主力军,是医疗工作主要力量,担负着救死扶伤,保障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这一重大的责任决定医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临床能力和敬业的精神。医师职称晋升考评制度是培养医师队伍,促进人才成长和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临床医学是经验学科,好的临床医师必须经过临床实践,需要临床经验的点滴积累、不断总结和持续提高。如张孝骞、方圻、吴蔚然、牟善初等医学大家均是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和实践的锤炼中涌现出来的一代名师。但现行医师职称晋升考评中存在重论文科研,轻临床实践现象值得重视。
  一 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评中一些偏颇做法的弊端
  现在医疗机构对医生的晋升职称考核体系是一种以医疗和科研并重的考核体系,但实际上这种体系逐渐演变成了&唯科研&&唯论文&论。很多医院把论文,科研成果作为医师晋升的必备条件,而缺乏临床能力的量化指标。医师职称反映的是临床工作能力,主要看其处理疾病的娴熟程度,诊断救治的技术水平,对待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个胜任工作,深受病人欢迎,具有敬业精神的医师,其能力并不能单用外语、论文、科研成果来证实。
医生的职称评审脱离临床实际,许多学历高,论文数量可观的博士不会看病但可晋升高职称;而那些诊疗经验丰富,深受患者喜爱的医生却因为论文数量不够而在晋升的路上屡屡受挫,严重挫伤了医生临床工作积极性。其结果是逼迫临床医生加大精力忙于从事科研写论文而导致医疗质量滑坡、科研急功近利、论文造假泛滥、医生队伍不稳等严重危害。
  (一)医生临床水平明显滑坡,医疗安全形势严峻
  &健康所系,生命所托&.医师的责任要求医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医疗工作。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决者,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住院医,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他们每天所能掌控的都是相同的24个小时,繁重的临床工作成为一线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而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要求大多数医生既能为患者看好病又能在科研上不断出成果的复合型医生是不客观不现实的。如此众多的考试、科研和论文要求,其结果必然使医师们花大精力去准备,千方百计去应对,绞尽脑汁做科研,大大分散了医师对病人进行观察和管理的精力。有些临床医生80%时间用于研究,他们临床经验少得可怜,&不会开刀的外科博士&
,&不会看病的内科专家&不是什么奇闻异事。近年来我国医疗安全形势不乐观,医患矛盾非常突出,从某种程度上是医生没有足够心思和精力对患者进行精心诊疗和人文关怀及沟通有关。
  (二)医学科研脱离临床急功近利,学术腐败触目惊心
  医学科研应该来自于临床病人的需求,又能回归于临床病人的应用。医学科研新的突破需要长时间沉下心来去尝试去探索去钻研,而且有可能需要一代代人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有些科研成果需经历相当长时间的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才能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而医师晋升职称标准中对科研课题、奖项和SCI论文数量的过高要求,违背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性,导致一些科研一味追求高、新、尖的研究,不注重临床需要和实用,追求短、平、快的&大跃进&,在成果鉴定之时,就是成果寿终正寝之日。更不能容忍的是由此导致学术浮躁、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现象愈演愈烈。从&工程院院士学术造假&到&医学论文25人连环抄袭&等一系列论文造假事件暴露出来的医学界弊病均是为取得高级职称和职位及丰厚科研经费的&名利双收&待遇而置科研道德和人民生命健康于不顾。事实是,在众多良莠不齐的医学刊物背后已经形成的产值巨大的产业链的源头就是数以百万计的医师在职称晋升的论文要求。当所有的医生一窝蜂地去生产论文的时候,买卖版面,剽窃抄袭也就随之粉墨登场。
  二 现行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评制度改革建议
  临床医生水平滑坡,医学科研学术腐败和医师队伍不稳将使我们的医改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认真研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建议如下:
  (一)标准分开,侧重考核临床医师实际工作能力
  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评总体思路应该大大增加临床能力考核的权重,以临床能力为主,科研学历为辅,侧重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处理疾病的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胜任相应的职称要求,完善对医生实际临床水平的考察标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可以根据医院的性质对医生进行分类,比如社区医院可以不做或少做科研,三甲医院应该对研究型和临床型医生晋升职称评审标准要有区别。参考上海市卫生工作会议细化医生晋升职称标准的做法,涉及医学教育类的职称,更侧重于论文、科研项目等指标;涉及临床医疗类的职称,则会偏向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外语、科研课题、奖项、论文等项不宜作为一般医院一般临床医师晋升的条件。但对于以研究为主业的人员,可保留科研业绩作为考评的选项。
  (二)区别对待,鼓励临床医生从事真正的临床科研
  当然让晋升之路不要重论文,并非排斥临床医生搞研究。临床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生的技术提高和业务进步,离不开科研;而没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积累经验,谈科研只会成为一句空话。好的临床医生必须懂基础、善思考,在临床工作中搞科研,在科研中指导临床工作。只要平时用心去积累观察病例,平凡的临床实践会潜藏着无数重大科研发现的机会,而许多重大的科研发可以解决临床重要问题。基于临床实践的科研和成果,和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体会写出较高水平论文的医学应该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在医生能力评估体系中不应过分强调SCI的重要性。
  (三)重视试点,建议采取不同的医师晋升标准
  医师职称晋升制度的改革应该会朝&多样化、灵活运用&方面发展。国家可以制订临床医生职称晋升指导标准,由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具体标准,无需采用一把尺子来度量&一刀切&。建议采取单位聘任和职称晋升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会套用不同的职称晋升制度,更实用,更易操作。职称作为医生临床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其标准首要是得先看得好病。事实上,医院中固有一套衡量临床诊疗质量的评估体系,包括病例数、重危抢救及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事故率等,虽然这些统计可能有人为的水分在内,显得不是很&客观&,但用现代的管理学和统计方法,把这些直接与临床相关的考评做细做深,还是完全有可能的。可以先试点,逐步摸索建立符合国情的临床医生评估体系。比如,病人的认可、业界的评价,同行的口碑是医术高明与否的根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医院的做法,通过合理的问卷设计,让&口碑&成为评价医生临床水平的标准之一。又如,可为有临床特长而确实不擅长写论文的医生开辟专才晋升通道,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集中精力更好地为群众看病。
验 证 码:
评论内容:
&&更多资讯
[][][][][][][][][][]
本网站(www.)所刊载的中国医师协会所有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软件、声音、相片、录相、图表,广告、商业信息及电子邮件的全部内容,除标明之外,版权归中国医师协会所有,受版权、商标和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及国际条约的保护。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新中街11号 技术支持:中国医师协会信息网络中心 上海市陆家嘴软件园
邮编:100027 办公室:010- 信息部: 传真: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最新播报:
中国网事:医生职称晋级“论文至上”乱象透视
新华网长沙1月27日新媒体专电 题:“教授不拿手术刀,学术会议到处跑”——医生职称晋级“论文至上”乱象透视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帅才
我国目前的医生职称评审和聘任制度,规定医生晋升职称必须要发表相应数量的论文,并且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医生职称论文行业已形成完整的利益链,部分医生过于重视“发论文、搞科研”,忽视了普通临床工作和广大患者。专家指出,亟待建立科学的医生职称晋级及评审制度,降低论文数量要求,要发挥临床医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医生吐槽“发论文”内幕:买版面随行就市
近期,湖南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袁医生为评副主任医师发论文苦恼,他告诉记者,现在平均每天要做2到3台手术,忙的时候要做4台手术,一天站六七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根本没有精力再搞科研,更别说要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袁医生告诉记者,现在业界有个现象:医术厉害的人不写文章,而写论文的人往往不看病。
湖南省一位县级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李医生说:“由副主任医师晋升主任医师除了要有3篇核心期刊的论文,通过职称英语考试,获得计算机等级资格证,还要医院聘任其为主任医师,可谓是门槛众多,暗箱操作的空间也大。”
“不愿意写论文的医生可以找枪手写,就算你不找人代写,也有从事这行的人找你。一般找人写论文、联系杂志社发论文,需要3000元到4000元左右,要是想发在非常有名的核心期刊,一篇论文得上万元。”李医生说。
一些医生直言,目前,医生晋级职称发论文其实已经演变异化为“抄论文”,而发论文已经变为通过中介向杂志社“买版面”。“收费随行就市,按杂志社的级别、版面情况、发论文急缓程度不同而定。”李医生说。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医学界发论文行业已经形成完整的利益链,分工也日益细化。杂志社通过第三方作为医生和杂志社之间的“桥梁”,医生交钱给中介,中介负责联系杂志社与之商量发表论文的时间和版面,然后从中抽取部分费用作为“报酬”。不少医学杂志社已经沦为纯粹的盈利机构。
“职称科研”质量难保证,与病人感情日渐疏远
相关人士认为,做研究和从事临床工作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将临床实践的经验转化为论文,是临床医生的天职。然而,目前,临床医生承担着看病救人的担子,特别是一些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做好临床工作就已是“超负荷”运转,就更别提要搞科研、写论文了。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医生的职称晋升制度过于侧重“是否发表论文、是否有科研项目”,导致部分临床医生“重视论文,重视科研”,不少基层医院存在医生职称高能力低的状况。一些职称高的医师反而临床诊疗能力一般,一心想着“发论文、找项目”,反而忽略了出门诊,从而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
一位医院院长说,行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临床与研究高度统一,临床研究需要总结,并且要以论文表述,然而医生晋升职称必须发论文成为“水泼不
进”的“硬性规定”,让一些医生选择投机取巧“走捷径”,自己不进行科学研究,只是“雇人写作”,而不少代写者还是医学院的学生。
“医学院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用来指导医生临床实践,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这样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了。”这位院长告诉记者。
亟待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审机制
湘雅医院副院长张国刚教授认为,目前,医师的职称评审制度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错位”,对于所有临床医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人人晋升都要发论文,还要发表在核心期刊,这让一些拥有刊号的医学杂志,光靠“卖版面”就能“坐地生财”。
记者发现,在一些大医院,科研能力很强的医生临床经验较少。有人编了顺口溜来描述这部分专家,“教授不拿手术刀,学术会议到处跑,著名医生不坐诊,讲课费用收腰包。”
“看到一些临床能力一般的医师,在发表了若干学术论文,就晋级专家行列,我心里不是滋味,像我们这种给患者看了几十年病的老医生,到退休都是副主任医师,有的由于不会写论文,也不想找人写论文,还顶着主治医生的头衔原地踏步,叫人心寒。”一位基层从业多年的内科副主任医生告诉记者。
张国刚教授认为,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主要从事临床实践的医生和从事科研的医生,予以区别对待。
专家指出,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入,原本的职称与论文挂钩的评价标准在可操作性、行为导向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专家建议,应调整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标准,降低论文数量要求,重视实践与医疗安全以及操作能力。对主要承担临床任务的医生的评定强化临床导向,推出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
百分之百医学论文正刊推荐
《河北中医》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称考试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