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页面设计眼中的文化这个题目、论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写

以“坚持不懈”为话题的议论文怎么写?
以“坚持不懈”为话题的议论文怎么写?
09-05-04 & 发布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在古老的东方,挑选小公牛到竞技场格斗有一定的程序。它们被带进场地,向手待长矛的斗牛士攻击,裁判以它受戳后再向斗牛士进攻的次数多寡来评定这只公牛的勇敢程度。从今往后,我须承认,我的生命每天都在接受类似的考验。如果我坚忍不拔,勇往直前,迎接挑战,那么我一定会成功。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我不是为了失败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的血管里也没有失败的血液在流动。我不是任人鞭打的羔羊,我是猛狮,不与羊群为伍。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的牢骚,这是羊群中的瘟疫,我不能被它传染。失败者的屠宰场不是我命运的归宿。坚持不懈,直到成功。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我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再前进一步,如果没有用,就再向前一步。事实上,每次进步一点点并不太难。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从今往后,我承认每天的奋斗就像对参天大树的一次砍击,头几刀可能了无痕迹。每一击看似微不足道,然而,累积起来,巨树终会倒下。这恰如我今天的努力。就像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建起金字塔的奴隶,我也要一砖一瓦地建造起自己的城堡,因为我深知水滴石穿的道理,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我绝不考虑失败,我的字典里不再有放弃、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成问题、失败、行不通、没希望、退缩……这类愚蠢的字眼。我要尽量避免绝望,一旦受到它的威胁,立即想方设法向它挑战。我要辛勤耕耘,忍受苦楚。我放眼未来,勇往直前,不再理会脚下的障碍。我坚信,沙漠尽头必是绿洲。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我要牢牢记住古老的平衡法则,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会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机会。这一次的拒绝就是下一次的赞同,这一次皱起的眉头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今天的不幸,往往预示着明天的好运。夜幕降临,回想一天的遭遇,我总是心存感激。我深知,只有失败多次,才能成功。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我要尝试,尝试,再尝试。障碍是我成功路上的弯路,我迎接这项挑战。我要像水手一样,乘风破浪。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从今往后,我要借鉴别人成功的秘诀。过去的是非成败,我全不计较,只抱定信念,明天会更好。当我精疲力竭时,我要抵制回家的诱惑,再试一次。我一试再试,争取每一天的成功,避免以失败收场。我要为明天的成功播种,超过那些按部就班的人。在别人停滞不前时,我继续拼博,终有一天我会丰收。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我不因昨日的成功而满足,因为这是失败的先兆。我要忘却昨日的一切,是好是坏,都让它随风而去。我信心百倍,迎接新的太阳,相信“今天是此生最好的一天”。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坚持到底,因为我已深知成功的秘诀:坚持不懈,终会成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天,刚下过雨,空气清新,我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忽然看到大树旁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肚大腰细的蜘蛛,它正织网!刚才的一阵风雨把蜘蛛的网破坏了,它正抢着重新织。蜘蛛大约有两分硬币那么大,黑褐色的皮,8只爪子相对地环抱着圆圆的大肚子,它正吊在空中,我决定很奇怪,难道蜘蛛会飞?走近仔细一瞧,原来它是被一根柔长的细丝吊在空中,丝的上头系在一根树枝上,丝的下头连着蜘蛛肚子下面的一个小孔,随着8只爪子不停地划动,那丝也不断地延长。哦!原来蜘蛛从小孔里分泌出粘液,遇到空气粘液就变成柔长的细丝。蜘蛛落到下面木桩上把细丝固定好,顺着树干很快地回到原来的那根高枝上。它往下跳,也不会摔着。因为这时第2根丝早就从小孔里吐出来了。它又稳稳地落在木桩上,接着第3根,第4根……过了好一会儿蜘蛛重要只好了网。 蜘蛛虽小,但它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只得我们学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稳定性;从空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不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樗。社会主义特征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或意识形态。它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应具备的一般特点。社会主义体制是在不同国家和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形式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实现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模式。相对地讲,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稳定性和抽象性,社会主义特征具有直观性和可变性。同时,征相对于社会主义体制而言,前者是共性,具有普遍性;后者是个性,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制是按普遍到特殊,抽象到具体,共性到个性排列的。社会主义本质属于第一个层次,是从理论上直接回答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的认知概念,是对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理论概括,它是社会主义特征和体制的本质,既决定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又通过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来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特征是介于本质和体制之间的第二个层次,它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并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的认知概念。社会主义体制是第三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实践形式。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是社会主义体制在炒同社会主义国家表现为多样性,在同一社会主义国家不同历史阶段表现为可变性,它是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回答社会主义“怎么做”的实践概念,离开了社会主义的体制,社会主义的本质无从体现,社会主义的特征也无从实现。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总之,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体制是从理论,制度,实践三个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完整回答。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邓小平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他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揭示了社会主义优于高于资本主义的根源,从理论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实制就是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中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从制度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体制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做法必须适合于和服从于社会主义的特征,必须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基本思路有四点:一是社会主义体制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二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是在政治体制方面,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制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四是在文化体制方面,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论述,是从实践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我在做作业的时候,有几道题我怎么做也做不正确,我很生气的摔下作业,呆呆的发呆。这时,就有2只蚂蚁爬上写字台,一黑一红,于是,我便把它们捉起来,放在了玻璃杯里。 反正是闲着无聊,我便凝神细视,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一开始,它们两只顾往上爬,但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爬了几步就从光溜溜的杯壁上滑了下来,经历了几次从杯上摔下来后,红蚂蚁似乎放弃了求生的机会,只顾在杯中乱爬。再看看黑蚂蚁,它却好象没放弃,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之后,那只黑蚂蚁终于爬上了杯子的边缘,但由于一不小心,又从边缘重重的摔回了杯中,前功尽弃了…… 我本以为黑蚂蚁会和红蚂蚁一样放弃,但它的行动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只见它重新振作起精神,又经过三番五次的失败,最后,凭着顽强的毅力终于爬出了杯子,获得了自由,获得了新的生命。黑蚂蚁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如这句名言所说的:如果有第一万次的失败,也要有第一万零一次站起来的勇气与精神! 我被黑蚂蚁那坚持不懈的求生欲望所感动。不禁暗暗感叹:在生活中,我们多么应该学习黑蚂蚁那种为了生存而顽强不屈,不放弃一线生机的精神啊!虽然蚂蚁十分渺小,但它的精神却是伟大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创造奇迹。     我受到了很大的感动。我开始静下心,终于认真的做完了作业。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刚做完作业,就有2只蚂蚁爬上写字台,一黑一红,于是,我便把它们捉起来,放在了玻璃杯里。 反正是闲着无聊,我便凝神细视,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一开始,它们两只顾往上爬,但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爬了几步就从光溜溜的杯壁上滑了下来,经历了几次从杯上摔下来后,红蚂蚁似乎放弃了求生的机会,只顾在杯中乱爬。再看看黑蚂蚁,它却好象没放弃,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之后,那只黑蚂蚁终于爬上了杯子的边缘,但由于一不小心,又从边缘重重的摔回了杯中,前功尽弃了…… 我本以为黑蚂蚁会和红蚂蚁一样放弃,但它的行动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只见它重新振作起精神,又经过三番五次的失败,最后,凭着顽强的毅力终于爬出了杯子,获得了自由,获得了新的生命。黑蚂蚁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如这句名言所说的:如果有第一万次的失败,也要有第一万零一次站起来的勇气与精神! 我被黑蚂蚁那坚持不懈的求生欲望所感动。不禁暗暗感叹:在生活中,我们多么应该学习黑蚂蚁那种为了生存而顽强不屈,不放弃一线生机的精神啊!虽然蚂蚁十分渺小,但它的精神却是伟大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创造奇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坚持不懈就是指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一天,刚下过雨,空气清新,我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忽然看到大树旁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肚大腰细的蜘蛛,它正织网!刚才的一阵风雨把蜘蛛的网破坏了,它正抢着重新织。蜘蛛大约有两分硬币那么大,黑褐色的皮,8只爪子相对地环抱着圆圆的大肚子,它正吊在空中,我决定很奇怪,难道蜘蛛会飞?走近仔细一瞧,原来它是被一根柔长的细丝吊在空中,丝的上头系在一根树枝上,丝的下头连着蜘蛛肚子下面的一个小孔,随着8只爪子不停地划动,那丝也不断地延长。哦!原来蜘蛛从小孔里分泌出粘液,遇到空气粘液就变成柔长的细丝。蜘蛛落到下面木桩上把细丝固定好,顺着树干很快地回到原来的那根高枝上。它往下跳,也不会摔着。因为这时第2根丝早就从小孔里吐出来了。它又稳稳地落在木桩上,接着第3根,第4根……过了好一会儿蜘蛛重要只好了网。 蜘蛛虽小,但它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只得我们学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小学品德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品德课程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学科性、系统性的倾向,鲜明地体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这些理念标志着无论是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实施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笔者结合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点以及我市在教学实验中使用该教材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总结,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使小学品德课程回归生活,提高品德课程实施的效益。一、依标用本,明确教学目标  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首先面临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是品德教师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就是说,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教育要联系儿童的各方面生活,实现引导儿童建构有道德意义的生活。因此,品德教师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开发课程资源,选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但作为教师的个体,要明确教学目标,要“依标用本”,即依据课程标准,用活教材,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避免品德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的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从国家和社会对儿童品德的基本要求与儿童个体健康发展的要求两者有机结合的高度,对小学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作出了基本规定,品德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有关内容。例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能“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一内容要求体现了低年级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学习目标。教师明确了这一目标,即能在低年级教学中自觉、灵活地实现这一目标,克服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如有的教师认为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就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不需要计划、不需要设定目标;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发生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用班队活动取代品德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至今没学过没看过课程标准,对品德课程不知所以然,等等。作为承担以育人为主要目标的品德教学的教师,必须学习和理解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年级目标,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心中有目标、胸中有方法。  (二)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品德课程是有计划有目标地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它有别于其他的德育活动,教材仍然是教师可利用的基本的课程资源。目前,在如何使用教材上,存在一些偏颇:一是唯教材是用,照搬教材,上课时教师讲教材,学生看教材,教师眼中根本没有学生,上课成了看图说话、看图说文,品德课变成了语文课;二是随意处理教材,甚至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无目标、无计划,一些需要经过系列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等才能培养和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简单地用一两次活动代替。这两种倾向都违反了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原则,大大削弱了课程的作用,使教学成为无序的随意活动。那么,教师该如何使用教材呢?就我市所使用的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来看,从选题到内容都很注重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同时教材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案例,从儿童常见的道德问题中筛选了具有典型性的素材,创设了具有儿童特点的教育情景和活动形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话题和教学思路。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包括对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中的图例、留白、生活事例、情景对话等各自的意义和作用都要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仔细分析和研究教材是怎样体现课程目标的,层层剖析各级目标,弄明白一学期、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都是什么。通过钻研教材,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好一学期品德教育的基点,定位好教学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认识到,由于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范例,内容相对固定,但是学生个体具有特殊性,教学活动具有生成性,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二、联系学生实际,找到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品德课程的基础,他们品德的形成植根于自身真实的生活世界。品德教师平时应关注儿童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从中去捕捉、提取和开发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寻找教材与儿童已有生活经验、能力和水平的结合点,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以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教材中“平安回家”、“认识好朋友”、“我们的老师真好”、“亲亲大自然”等内容,就需要教师联系本地、本班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判断教材所选取的教学事件与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哪些相符,哪些不相符;哪些教材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哪些教材所提供的活动案例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需要重组、替换、重新开发等等。  此外,儿童生活的环境与儿童的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品德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学校和成人等方面的资源,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儿童体验和感悟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要求生活化的教学途径。  品德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儿童所熟悉、所喜欢的活动,是在儿童生活中找得到的“生活事件”或“生活场景”。教师通过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以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领儿童在模拟真实生活的氛围中,经历道德难题,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合理的道德认知结构。例如,引导儿童关心残疾人,就要让儿童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残疾人的情感;教育儿童关心他人,就要让儿童体验关爱带来的快乐,模拟如何去关心他人。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再现生活的教学活动,儿童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学会生活,学习做人。教学活动应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教师应将经过生活锤炼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经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提炼、重组后用于教学活动。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形式都要精心设计,切忌随意性和形式化。为此,品德课堂提倡体验领悟、模拟表演、现场演练、思辨讨论、交流互动、调查探究、实地考查等生活化的活动型教学模式。四、拓展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构良好品德  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因此,强调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教学活动再现生活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领悟到怎样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逐渐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为他们在今后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教师如果只满足于课堂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让课堂上的所悟所感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知与行统一的教学效果。  要使品德课程的教学实效落实到指导生活上,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就要防止课堂内外脱节、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相脱节、认知与品行相分离。要使品德课程真正发挥指导儿童生活的作用,品德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拓展教学活动。第一,有针对性地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时,需要观察学生真实的表现,体察学生真实的感受,并给予引导性的评价,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体验情感、感悟生活、改善行为的过程。如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的“我想和你交朋友”一课的教学活动中,会暴露一些儿童不愿意或不敢、或不善于和同学交朋友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及时地给予帮助、指导,并在课后创造机会和条件,让这类儿童去体验交朋友的乐趣。  第二,评价促进。评价可以加强课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促进良好品德的内化。以上面的课为例,课后教师可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和引导,通过多种评价形式,激励学生延续自己在课堂上的积极体验,矫正自己不好的心态和行为,逐渐形成愉快、开朗的性格。教师可以根据品德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后行为分项目进行激励式评价,调动儿童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评价的不断强化,培育良好的品德。  第三,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对品德课程而言,课堂教学活动绝不是课程的全部,良好品德的形成也绝不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品德教师在课后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行为变化的指导和检查。教师在课后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实践性、体验性的作业,让儿童由“知”走向“行”,进一步内化道德认知,建构良好品德。  第四,家校联系。教师可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卡、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互动合力,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总而言之,品德课程要实现育人的功能,教师必须从教材中引发、从儿童生活世界中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沟通课堂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实现“从生活中来”;又要关注学生需求,引领儿童自主建构良好品德,使品德课服务于儿童的生活,实现“再回到生活中去”。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坚持不懈的精神——读《老人与海》有感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我转生成为史莱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