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统计年鉴数据库中有些数据没有怎么分析,在收集数据时,吉林统计年鉴数据库里数据不全,那分析时怎么办呢

最近在收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数据,求2013年中国中小企业统计年鉴一份。 还有关于此方面的参考文献也可以发至本人邮箱: 。 小女子感激不尽!
最近在收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数据,求2013年中国中小企业统计年鉴一份。 还有关于此方面的参考文献也可以发至本人邮箱: 。 小女子感激不尽!
补充:由于论文已经大致完工,已从其他资料里找到数据。& & & &新版问问无法关闭提问,所以此问题请勿再回复。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我也是求答案的,楼主有答案的话能否告诉我一声,我现在也急用这个数据。扣扣,谢谢!
你好,能否发一份2013年的中小企业的数据给我一下呢,感激不尽哈~
实在抱歉,最近太忙没有写论文,我没有13年中小企业年鉴,只有 2013中国统计年鉴(光盘版)不知道怎么的,电脑还打不开
我也需要,也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求年鉴数据,楼主有了别忘了我啊
我也在找。。。不过人家花了200分求楼上你直接伸手要不大好吧
呵呵,至于下面那位波特依旧& 我已经添加QQ,大家既然写同样的论文就可以相互讨论的,只是近期很忙,因此只有2月份才有时间经常在线,引起误会啦,哈哈。希望亲找到可以一起分享喏~~&
亲如果写这方面的论文可以一起讨论吧,有时间请加我的QQ号吧:
等待您来回答
财务税务领域专家——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口数据根本不可靠
首发:乌有之乡毛主席纪念堂
年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多年来一直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1964年中国政府进行了建国后第二次人口普查,但结果没有公布。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之后,两次普查结果和历年户籍统计资料一起在国家统计局1983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里公布。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根据户口统计,中国人口总数在1960年减少了整整一千万。
《年鉴》公布以后,中外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对三年饥荒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做出了各种估计。其研究成果经西方及国内媒体的广泛宣传,三年大饥荒“至少饿死三千万人”似乎已经成为主流共识,甚至得到一些中国官方媒体和机构非正式的认可。
在近几年里,越来越多的网友,学者通过推敲《年鉴》人口数据发现,1960年前后的数据存在明显的“不准确”,甚至很“人为加工”的痕迹非常明显。
由于中西方学者在研究推算这段时期中国“非正常死亡人数”的均是在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并通过不同的算法得出结论,因此如果这个数据其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这些研究成果也将是错误的,不足为信的。
下面的主要分析一下《年鉴》人口数据的可靠性。
二、&&&&&&&&
数据说明:
1、下表数据均来自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第103页“人口数”和第105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下面图中背景为“淡绿色”的数据,即“年份”、“年末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为原始数据;
3、&第3列“增量A”,为按照每年的年末人口数量,推算出的每 “年人口增量”;
4、第5列“出生人口”,为按照“年出生率”计算出的“年内出生人口”,公式为 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
出生率)/1000&;
5、第7列“死亡人口”,为按照“年死亡率”计算出的“年内死亡人口”,公式为 年内死亡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
死亡率)/1000&;
6、第8列“增量B”,为“年内出生人口”-“年内死亡人口”;显示了通过“年出生率”和“年死亡率”方法计算出来的“年人口增量;
7、&第9列“A-B”,显示了A与B两种不同算法所得到的“年人口增量”的差异。
8、第10列“A-B差值相对误差比率*1000”,由于A、B、A-B,与“年末人口数”具有一次线性关系,为了消除影响,算出“相对误差比率”,用来衡量两种算法“年人口增量”差异比率,这里用比率只是为了做一个参照,乘以1000,便于观察。
9、第11列“误差比率均值”,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九列,从1957年-1964年期间的数据(背景为橘黄色),与其他年份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按照年份将1949年-1979年划分为三个时期;为第一时期;为第二时期;为第三时期;然后根据第10列所得到的数据按每个时期取平均值。
增量A (本年-上年)
增量B(出生-死亡)
A-B差值相对误差比率*1000
误差 比率&
三、数据分析:
我们知道,《年鉴》人口数据是通过人口普查和历年户籍统计资料得出的,其中人口普查只有两次,即1953年和1964年,其他的应该是根据各地户籍统计资料汇总而得。
所谓各地历年户籍统计资料,实际上也就是,某某地区,某某年,出生多少人口,死亡多少人口。这个是公安局日常所做的常规工作。也就是说年出生人口,年死亡人口,这个数据是从各地公安部门报上去的,出生率、死亡率又是根据年总出生人口,年总死亡人口除以当年平均人口算得的。
那么,用“出生率”、“死亡率”算得的人口增量,理论上说就是还原了各地报到统计局的出生人数之和,死亡人数之和,然后算得的差值。
用年末总人口相减算得的增量应该也反映了各地报上来的年末人口总量差值。
这两种算法得出的结果理论上来说不会完全一致,肯定有误差,但由于这些数据之间根本上是有紧密联系的,就像财务报表的不同算法一样,最终无论是从那个角度分解组合,最后数据之间应该有很好的吻合。
如果不能吻合,理论上说统计局是一定需要找出原因,并予以纠正的。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上面这个表:
第一时期: 误差比率均值为 0.53
第二时期: 误差比率均值为 7.49
第三时期: 误差比率均值为 1.81
第二时期 的误差比率均值 为第一时期的 约14倍;是第三时期的 <font COLOR="#FF倍,误差比率显著,如果我们将第三时期的误差比率算作正常能够许可的误差范围,那么第二时期的误差比率
显然超出过多。即使按照第三时期中的峰值
2.5来说,也已经是3倍左右,而且第二时期中任何一年的误差比率 均高出很多。
因此,按照统计学意义上讲,年这个期间的数据所显示出来的误差已经严重超出正常的误差范围,这组数据可以直接归结为“错误数据”。而这个时期正是包含着国外学者“热心关注”的“三年困难时期”。
本文到这里,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不过事实上,针对这些数据的质疑角度还有很多,但结论是趋于一致的。因此,既然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年数据有错误,那么在此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推测研究,都是基于错误的延伸,其本身也只能是错误的。
在国家正是公布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的年人口数据是如何算出来的,为何非常明显的漏洞却不更正或者解释说明之前,争论具体在那个年代“非正常死亡人数”,是不会有结果的。
非常明显的“错误数据”,为何国家统计局会看不出来,为何在引发国内外学者层层放大的研究仍然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回应,甚至默许。
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可以看出,这个“错误”很可能是有意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否定大跃进年代“总路线,人民公社”,以便于推进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路线。
五、附件—供下载
——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口数据根本不可靠
首发:乌有之乡毛主席纪念堂
年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多年来一直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1964年中国政府进行了建国后第二次人口普查,但结果没有公布。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之后,两次普查结果和历年户籍统计资料一起在国家统计局1983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里公布。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根据户口统计,中国人口总数在1960年减少了整整一千万。
《年鉴》公布以后,中外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对三年饥荒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做出了各种估计。其研究成果经西方及国内媒体的广泛宣传,三年大饥荒“至少饿死三千万人”似乎已经成为主流共识,甚至得到一些中国官方媒体和机构非正式的认可。
在近几年里,越来越多的网友,学者通过推敲《年鉴》人口数据发现,1960年前后的数据存在明显的“不准确”,甚至很“人为加工”的痕迹非常明显。
由于中西方学者在研究推算这段时期中国“非正常死亡人数”的均是在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并通过不同的算法得出结论,因此如果这个数据其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这些研究成果也将是错误的,不足为信的。
下面的主要分析一下《年鉴》人口数据的可靠性。
二、&&&&&&&&
数据说明:
1、下表数据均来自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第103页“人口数”和第105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下面图中背景为“淡绿色”的数据,即“年份”、“年末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为原始数据;
3、&第3列“增量A”,为按照每年的年末人口数量,推算出的每 “年人口增量”;
4、第5列“出生人口”,为按照“年出生率”计算出的“年内出生人口”,公式为 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
出生率)/1000&;
5、第7列“死亡人口”,为按照“年死亡率”计算出的“年内死亡人口”,公式为 年内死亡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
死亡率)/1000&;
6、第8列“增量B”,为“年内出生人口”-“年内死亡人口”;显示了通过“年出生率”和“年死亡率”方法计算出来的“年人口增量;
7、&第9列“A-B”,显示了A与B两种不同算法所得到的“年人口增量”的差异。
8、第10列“A-B差值相对误差比率*1000”,由于A、B、A-B,与“年末人口数”具有一次线性关系,为了消除影响,算出“相对误差比率”,用来衡量两种算法“年人口增量”差异比率,这里用比率只是为了做一个参照,乘以1000,便于观察。
9、第11列“误差比率均值”,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九列,从1957年-1964年期间的数据(背景为橘黄色),与其他年份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按照年份将1949年-1979年划分为三个时期;为第一时期;为第二时期;为第三时期;然后根据第10列所得到的数据按每个时期取平均值。
增量A (本年-上年)
增量B(出生-死亡)
A-B差值相对误差比率*1000
误差 比率&
三、数据分析:
我们知道,《年鉴》人口数据是通过人口普查和历年户籍统计资料得出的,其中人口普查只有两次,即1953年和1964年,其他的应该是根据各地户籍统计资料汇总而得。
所谓各地历年户籍统计资料,实际上也就是,某某地区,某某年,出生多少人口,死亡多少人口。这个是公安局日常所做的常规工作。也就是说年出生人口,年死亡人口,这个数据是从各地公安部门报上去的,出生率、死亡率又是根据年总出生人口,年总死亡人口除以当年平均人口算得的。
那么,用“出生率”、“死亡率”算得的人口增量,理论上说就是还原了各地报到统计局的出生人数之和,死亡人数之和,然后算得的差值。
用年末总人口相减算得的增量应该也反映了各地报上来的年末人口总量差值。
这两种算法得出的结果理论上来说不会完全一致,肯定有误差,但由于这些数据之间根本上是有紧密联系的,就像财务报表的不同算法一样,最终无论是从那个角度分解组合,最后数据之间应该有很好的吻合。
如果不能吻合,理论上说统计局是一定需要找出原因,并予以纠正的。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上面这个表:
第一时期: 误差比率均值为 0.53
第二时期: 误差比率均值为 7.49
第三时期: 误差比率均值为 1.81
第二时期 的误差比率均值 为第一时期的 约14倍;是第三时期的 <font COLOR="#FF倍,误差比率显著,如果我们将第三时期的误差比率算作正常能够许可的误差范围,那么第二时期的误差比率
显然超出过多。即使按照第三时期中的峰值
2.5来说,也已经是3倍左右,而且第二时期中任何一年的误差比率 均高出很多。
因此,按照统计学意义上讲,年这个期间的数据所显示出来的误差已经严重超出正常的误差范围,这组数据可以直接归结为“错误数据”。而这个时期正是包含着国外学者“热心关注”的“三年困难时期”。
本文到这里,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不过事实上,针对这些数据的质疑角度还有很多,但结论是趋于一致的。因此,既然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年数据有错误,那么在此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推测研究,都是基于错误的延伸,其本身也只能是错误的。
在国家正是公布1983版《中国统计年鉴》的年人口数据是如何算出来的,为何非常明显的漏洞却不更正或者解释说明之前,争论具体在那个年代“非正常死亡人数”,是不会有结果的。
非常明显的“错误数据”,为何国家统计局会看不出来,为何在引发国内外学者层层放大的研究仍然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回应,甚至默许。
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可以看出,这个“错误”很可能是有意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否定大跃进年代“总路线,人民公社”,以便于推进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路线。
五、附件—供下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40;挖掘版&#41;&#40;CSYD&#41;简介 相关说明性文字来自网络..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40;挖掘版&#41;&#40;CSYD&#41;简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林统计年鉴数据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