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夜奔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适合什么职务

【编者按】“业主维权”成为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音。从个别投诉到集体购买,从信访上访到“204”条,从与发展商面对面谈判到媒体曝光,消费者的维权行动逐渐从简单变得复杂,从非理性走向理性,从弱势走向强势。
2001年为地产投诉年,而从2002年上半年的投诉量来看,“投诉高发期”又成为热点名词。
在投诉的背后,发出消费者维权意识提升的信号。深圳购房者的维权方式不断深化:从个体投诉到集体投诉,从只是用单一的维权形式到对房协、媒体、律师的力量的整合式维权,从事后声讨到事前集体维权。消费者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聪明,维权行为越来越公开、多样。
但如果要总结与提升今年购房者的维权行为的话,那就是购房维权行动跨入“集体”时代。楼市纠纷的增多让还没进入“围城”的购房者惟恐入城后被“套牢”,故愿意在事前发现问题。另外,房地产业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双方实力的失衡导致“人多力量大”的理念在购房者维权中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消费者知识结构的互补、信息的互通、费用的降低和给开发商在市场份额上带来的压力愈见有效。于是集体主义开始走红。
容易受伤的消费者
在推行住宅商品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房产纠纷,从屡见报端的报道及房地产业协会投诉统计公布的情况看,房产纠纷几乎发生在房产开发、经营、销售、维修等各个环节,尤以商品住宅买卖双方间最为突出,其中涉及合同、产权、面积、广告、质量、价格等诸多方面。由于涉及金额大、处理周期长、结案率低,且数目呈逐年增多趋势,房产纠纷成为消费投诉中的一大热点。就如国土局房产管理处负责人说的那样,商品房买卖是一对多的关系,具有群体效应,容易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消费者维权或者理性、公开,或者在入住后发生集体游行等“非理性”的维权行为,在行为的背后,其实隐含了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房地产作为一个复杂的产业体系,消费者由于知识和精力等方面的局限,不可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另外,期房也决定了不可能进行事前鉴定,住房在最后成型之前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住房中的性能,如地基牢固与否,涂料是否变质、脱落,水管是否漏水等,也要等购房者入住后在其使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而在开发商一方,储备了各种专业人才,经济基础、关系通道都起码比小业主扎的根要深得多。对于自己开发生产的住宅产品情况及期间自己的所作所为,显然要比购房者清楚得多。
而买卖双方实力、信息的不对等,让一些投机的房地产开发商凭借自己所处的信息优势,以虚假信息、隐瞒信息等方式欺骗购房者,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无预售许可证先卖、买楼多年无房产证、隐瞒规划骗买主、广告中的承诺入住后不能兑现等问题在多年的投诉中一再有反映。6月底政府开始对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整顿,就是对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开发商投机行为的一次清理。购房者利益受到的侵害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制度真空”时期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中,开发商利用不对称信息结构中的优势来获利,符合其作为“经济人”的本性。作为“经济人”,就有可能行使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问题是新的市场规则和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还没有一套有效、完善的市场机制来约束开发商不规范的行为。在旧的一套机制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瓦解、失效,新市场机制还未成熟的“制度真空”时期,部分消费者还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利益,于是乎在销售现场闹事等过激行为也会时不时发生,虽出于维护自身权益的考虑,但超越了法律边界,受害者就成了违法者。
而消费者中的先行者已自发地在现实中摸索着保护自己利益的有效而合理的途径,尽量在事前解决问题,或找律师陪同买房,或咨询专家意见,或理性地与开发商进行谈判——集体维权综合了维权的各种方式,集合了多方优势。
纠纷增多对购房者的启发是要在事前做好维权准备,比如货比三家、弄清开发商背景,典型的要数集体侃房、集体看房、集体签约、集体收房,实在到最后还有问题,那就集体投诉。
目前购房者维权的主流方式可以说是奉行集体主义,经济主体之间进行的是“谈判型交易”,这也是购房者看到买卖双方之间实力、信息不平等之后采取的维权出路。人多了,声音会大,开发商不能不理会。比如在集体购房时由于大批量的购买,侃价的实力就会增强;在集体签约时,往往可以请律师和开发商协商相关条款,通常会争取到一些比较大的让步,而且律师费也会因为基数较大而摊薄;在收房时,购房者就可利用彼此信息的互补性来弥补信息不足的缺憾。
值得欣慰的是,购房者利用网络逐渐形成谈判群体,由非理性走向理性。但同时也要注意,作为谈判其中一方,千万不能“以暴易暴”,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买卖双方一旦有问题发生,双方交涉的前提必须坚持切实解决问题的立场,理智、克制才是正当维权。
林冲同志在梁山泊众家英雄的总排名是第六位,是个领导干部,是个带头的强盗
在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收音机是一件重要的家用电器,很显然,它的地位比手电筒要重要得多。收音机占据了大部分人的业余时间,直到更霸道的电视机出现并且逐渐普及。我还记得,那时候收音机总是放在很高很高的地方,至少是我够不到的地方。我不喜欢这个吱啦作响的家伙,但我还是每天都蹲在它附近,这就像许多年后的我不喜欢电视机,不喜欢电脑,却每天都运行它们一样。所谓喜欢,大概仅仅是一种姿态罢了。我们真正离不开的,往往便是那些不喜欢的东西。
我最早认识林冲便是在收音机里。当时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出现,而一个少年英雄的成长则以他为薄淡的背景。那个少年英雄叫做岳飞,等他长大了,他会手握长枪,马踏贺兰,雕像一般地矗立在我们的视野中——哦,是耳朵里。我在收音机里听着他渐渐长大,顺便地,记住了一个叫林冲的人。那个叫林冲的已经死掉了,他和岳飞有同一个师父,同样的武艺,但他没有岳飞那么大的成就,后来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强盗。
收音机里的岳飞是主角,也是英雄;林冲则是那个叫周桐的无所不能的老家伙心头永远的痛。收音机里没有说他是一个强盗,只说他“为奸臣所害”,郁郁而终。对于叙述者而言,奸臣真是一件完美的道具,可以随时将其嵌入各种情节中,解决一切矛盾。当我开始写小说之后,我发觉作为叙述者,我是苍白无力的;而苍白无力的最主要原因,是我没有一件像奸臣一样好用的道具。
我一直在找这样一件道具,以使我的小说更好看一些。我有一些网友,他们也在写小说,也总能在论坛里获得惊诧与赞美,但谁也不能保证每一篇都好看。我想,他们也在找如奸臣一般适宜、如奸臣一般性感、如奸臣一般无所不能的叙述道具吧。
若干年后我开始读《水浒》,当林冲出场时我压抑不住地兴奋;尽管在读《水浒》之前,我已经大略地知道了一些林冲的行状,不过这不妨碍我阅读的热情。那年我12岁。
当我看到林冲初上梁山泊被那个叫王伦的屎蛋指派到最后一张交椅,而他也默默接受的时候,我很委屈,委屈得都快哭了;可我哭是没有用的,因为林冲没表示什么。这个脓包,我想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不喜欢他了。尽管他最后气势汹汹地杀掉了王伦,搞得自己很像一个暴徒;但他给我的印象用“窝囊”两个字就可以完全涵盖。
我回想起儿时收音机里岳飞身后的隐藏人物林冲,心想,这样窝囊的人合该为奸臣所害,郁郁而终。再后来,宋江攻破了东昌府,俘虏了那个会扔石子的张清——顺便说一句,张清是我很多年里的偶像,梁山泊英雄终于凑够了百八之数,要排座啦。
12岁的我记性非常好,那时候我能背下一百单八将的绰号和姓名,当然,是按照书里排列的顺序。现在我的脑子已经完蛋啦,但我还是记得,林冲同志在梁山担任马军五虎将之职,排名列关胜同志之后,秦明同志之前。林冲同志在梁山泊众家英雄的总排名是第六位,是个领导干部,是个带头的强盗。良好的记性残留到今日,使我在做《南方周末》小强填字的时候很是风光——我很少看沈宏非或者是别人的专栏,只有小强填字是我的最爱。
上一期有一道题目叫做“林冲所担任过的职务”,我毫不犹豫地填上了“八十万禁军教头”,却短少了两个字,我呆了半晌,终于忆起林冲同志曾经在朝廷中担任过“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这一重要职务。
林冲的排位还是不错的,我读完那一章终于长出了一口气。是啊,从儿时起,我便一直在想象着林冲,我终于看到他当上领导了。尽管从经济学角度看,宋江为胞弟宋清安排的酒席总管一职最是肥厚,但12岁的我没有现在这么爱钱,那时的我认为“五虎将”什么的才是真的,比银子值银子。林冲最后死了,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那么多的人都死了。
以上是我对林冲这个人物从知晓到了解的过程。这过程里有许多废话,枝节甚多。这不怪我,因为12岁之前我的思维比现在混乱得多,能记住那么多人名,我就已经很知足了。下面要说的是我12岁以后的一些事,如果在叙述中依然显得笨拙而混乱,那说明我的思维从12岁开始就再没有进步;如果你想对此表示遗憾,请把我的帖子复制下来,存在硬盘里,然后放入回收站——如果你的回收站是马桶形的,那就再好不过啦,你点“清空回收站”,轰隆隆……我的废话就消失啦,这是你对我愚笨表示遗憾的最好方式。
说实话,我并不希望你那样做。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认真一些,再认真一些。我说过,如果我的小说能更好看一点,我会很兴奋。尽管我至今还没有找到奸臣一般的道具,但这并不妨碍我讲故事的热情。我的贴子将有一个题目,叫做《像林冲一样歌唱》。这个题目有些叵测。之所以要起这样叵测的标题,是因为我的小说都是贴在论坛里的,这样的话比较醒目。谁也不愿意看着自己的东西那么快地被淹没,虽然那是最终的、必然的结果。
但这样一个标题并不是很好充实。林冲并不是一个著名的歌者,我要非得说他获得了梁山卡拉OK大赛冠军似乎不那么容易。但这样一个标题却在某一日脱口而出,继而变成了我硬盘里一个文件的名字。这个空白的文件像一道题目,等待我去解答。我清楚,解答完这道题目,我就可以再也不看《水浒》了。
我长大以后,一度对一些出身北大的诗人非常迷恋。请注意,是“出身北大”的“诗人”,缺一不可。一个北大出来的政客或者学者显然就不那么吸引人,甚至一个记者或者小说家都不吸引人。诗人,唯有诗人,而且是北大那地方出来的诗人才拥有让人迷恋的气质。这说明我很势利。不过没法子,我就是这样的人。后来他们之中有几个不幸去世了,遗憾之余我只好寻找一些活着的继续崇拜。我选择了一个叫西川的人,我傻乎乎地看着他的诗,然后说,写得真好啊。说实话我并不知道好在哪里。后来我买了一本《让蒙面人说话》的书,那是西川的随笔集,我看到了一些洋溢着智慧和才识的文章,所以我想,西川的诗写得真好啊,就凭他这些好看的文章,他的诗怎么能不好呢?
在《让蒙面人说话》里,有许多篇文章给我印象深刻,比如《色情的莎士比亚》、《我为什么喜欢玛丽莲·梦露》、《我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从马可·波罗未曾旅及中国说起》、《巴尔扎克的肚子》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在他才华横溢之余,他提到了林冲,他说林冲是他所深爱的小说人物。西川说:“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只有一个人是我深爱的,这人就是林冲。林冲大概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唯一一个孤独者的形象……,他在草料场中高喊‘好大雪’时,透露出无限的苍凉感。”
西川是我的偶像,他说的话我信。我重新找出《水浒》,回忆着我12岁时记住的那个林冲;尽管施耐庵竭力将一个“豹头环眼,满山唤作小张飞”的林冲强加给大家,但谁也不会把林冲想象成张飞那个样子。林冲是文雅的,甚至是孱弱的;他总是留给大家一个背影,而且很是瘦削。
《水浒》是中国人取之不尽的影视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在电影院里或是电视上看到现代人装扮的林冲。也许你知道一个叫梁家辉的香港演员,他演过皇帝,演过大亨,也演过同性恋,他还演过林冲。在那部电影的最后,林冲变得坚忍勇决,与那个反面人物进行了一次噼里啪啦的大决斗。我觉得梁家辉还是很适合扮演林冲的,这俩人都跟得了肺结核似的,但很遗憾那部电影很糟糕,不但浪费了大量篇幅来描写林冲与鲁智深的革命友谊,更在最后把林冲变成了一个本色的英雄。
也许这样的电影看上去更让人舒服,现代人已经无法容忍一个声名在外的传统英雄像林冲那样活着了。但说实话,离林冲实在是远了一些,也不合逻辑;如果林冲果然如电影一般在最后即变得冲动而嗜血,那他必定会返回东京去杀高俅,而不是去梁山当那个劳什子的强盗!
相比较而言,央视拍摄的《水浒》里对林冲的处理就更好一些,他不但一如既往地窝囊,而且结局较之小说里更加悲惨——他等于是被宋江气死的。“大河向东流,天上的群星参北斗”,但是,林冲这样的人合该气死,这是窝囊一世的必然结果。
而那草料场前的孤独,其实已是林冲最后的歌咏了;如果说宋代有小资的话,林冲大概便可以算一个。
林冲没忘记在那样一个悲戚的雪夜小小地犒劳一下自己,他买了酒。整部《水浒》贯穿了酒香,但其他人的酒往往是增添豪情的工具,比如武松,你这酒不是烈吗,不是三碗不过岗吗,我偏要喝上一十八碗;或者是鲁智深,他的酒伴随着狗肉颠覆了和尚的清规戒律——而林冲的酒却是苦的,寒冷的雪中他的酒是他仅有的、最好的、也是最后的伴侣。《水浒》中的醉酒虽然不乏苦闷、郁郁不得志时的独饮,比如宋江写反诗一节。但宋江最后毕竟还是写了反诗,发泄了郁闷,而林冲的酒却毫无结果。他的酒没有变成泪水,已是万幸了。
林冲喊道:“好大雪!”
在那样一个雪夜,林冲被自己的孤独彻底埋葬了。那之后,无论是身为逃犯的林冲,或是身为强盗的林冲,都再也没有活人的鲜活气味。他那一声嗥叫,嗥掉了自己最后的一点欲望;如果这算歌唱的话,林冲无疑是中国古典小说里最苍凉的歌者。
好大雪。好大的雪!
今年冬天特别冷,雪也特别多。我没有机会如林冲一般独自行走在雪中,但走在人群里,我相信自己与林冲一样孤独。
遗憾的是,我无法在雪中歌唱,哪怕是一声简单的“好大雪”。一个人,他该有怎样的机缘,才可以像林冲那样歌唱?
我最后一次翻开《水浒》的时候,林冲正在距离山神庙三华里的地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裸着身火烧草料场。我找不到12岁时为英雄们排座的孜孜不倦的自已了,我走在雪里的时候,只觉得冷。我的鞋很滑,如果我奔跑的话,肯定会摔倒。我的小说还没有一个如奸臣一般的道具,我的生活里也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让我快乐或者悲伤。灰蒙蒙的城市天空下,没有一个瘦削如痨病鬼的林冲孤独走过,有的只是一张张与我相似的平庸面孔,他们和我一样安静地走在雪里,却没有适意的感觉。
很多现代人的身上都有林冲的影子:才干、谨慎、敬业、坚韧、低调、懦弱,屡屡受挫折后又敏感、多疑、暴躁、孤僻、封闭、傲慢,最终窝窝囊囊、怀才不遇、心有不甘、然后孤独一生。
自九十年代初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问世以来,关于打工子弟学校状况的报道不断,但没有一次像今年春晚的诗朗诵《心里话》影响力这么大,诗中所描述的打工子弟学校状况让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揪心: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教室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
小赵,28岁,河北张家口人,宣化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他来到北京一家私立学校当老师。一年后的2001年,自己在北京开立了打工子弟学校——菜篮子小学,这所学校的生源是外地来京菜农的孩子们。之后,历经了几次取缔风波,他辗转于北京海淀、丰台、房山和朝阳等区,断断续续开了4次打工子弟学校,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现在的他对开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前景感到悲观,改为在北京朝阳区十八里店乡经营一家幼儿园。尽管如此,他的这所幼儿园仍然是为流动人口的子女服务,实际上是个幼儿版的打工子弟学校。不过办幼儿园的标准不像办学校那么高,脱去非法的外衣,也许他的幼儿园能够比较平静地经营下去。
问题一:为什么总是被取缔?
小赵办校6年,光取缔通知书就收到过十多张,学校时间办得最长的也就是一年半,辗转于北京海淀、丰台、房山、朝阳四个区,哪个区风声紧就赶紧“扯呼”,哪个区风声松了又“胡汉三”回来了,可谓颠沛流离。因为披着非法的外衣,不受法律保护,其中还历经租房被拒等风波。
目前,在北京城乡结合地带,生活着大约15万名流动儿童,其中有10万人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打工子弟学校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弱势群体的自救行为,他们为许多不愿骨肉分离的农民工家庭解决孩子入学难的问题,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为国家义务教育做出了贡献,做了这么多贡献的它们却为什么一再经历被取缔的命运?
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法律规定的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过高,打工子弟学校难以企及。比如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中规定:“办小学需要具备200米环形跑道”,就使得几乎所有打工子弟学校都被归入了非法之列。一边是就学需求的客观存在,一边是政府的非法定义,这使得打工子弟学校屡被取缔屡开办。
同时,这些“高标准硬条件”还产生了另外一个负效应,使得打工子弟学校的规模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在达不到硬件标准的前提下对学校投入越大,风险越大,因此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一直是小作坊运作状态,学校无法得到良性发展。小赵就曾经与合伙人在大兴投资20多万,开办过一家规模比较大的打工子弟学校,经营不到一年被取缔,成本没有收回,亏了十几万。
问题二:打工子弟学校挣钱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打工子弟学校仿佛是公益事业,所以日子才过得那么清苦。实际上,这些学校从一开始就都是由私人开办,利润是其经营的重要动力,而大部分的学校也的确都是挣钱的。
小赵在大兴开办的那家学校虽然亏本了,但是其他几家都挣了钱。在打工子弟学校中,特别是少数已经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经营稳定、接受社会捐助较多的学校,每年毛收入大概有几百万。据小赵介绍,几年前孩子上学学费为300元,什么都包括进去的;现在孩子的学费一般在600元左右,还不包括校服和校车费用。让我们来计算一下,现在北京地区打工学校约有10万学龄儿童,总收入约为6000万,2006年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大约350家,平均到每家的毛收入为17万左右。
由于这些学校都是个人开办,针对的是低收入人群,为了获得利润,节约开支,校园占地小、校车超载、桌椅破旧自然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小赵的学校就曾经因为校车超载被北京电视一台曝光。他对此颇感冤枉,学校一年毛收入20万,尽管超载,用在校车上的费用还是高达7万,比老师的工资开支还多出1万!打工子弟学校如何在办学质量和利润间平衡,只能视乎办校者的良心,缺乏法律以及机制上的保障。
问题三:捐助到哪里去了?
随着媒体曝光率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捐助也逐渐增多,不过这些款项的最后去向却很少有人过问。那么,这些捐款是否能够完全被运用到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和设施上来呢?
实际上,这些捐款很难被运用到上述用途。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政府正在规范打工子弟学校,取缔非法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学校校长们感到朝不保夕,就算收到捐款也不愿意用到学校建设上;另一方面,一些比较大的学校也因为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很难确保这些捐款的用途。
小赵建议大家以后捐款不要再直接给学校了,因为这对孩子们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直接给孩子可能更好一些。话可能有些片面,但无疑揭示了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希望工程”捐助,许多捐助人也要求“一对一”,确保自己的捐款用到了需要救助的孩子身上,这一现象后面隐藏的东西值得让我们反思。
问题四:政府应该做什么?
政府的最终目标是不仅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有学上,而且要让他们平等地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优良的教育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不过有些措施太过超前,比如规定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过高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标准本身无可厚非,但目前不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
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素质普遍堪忧,水平高的老师一般不愿意来打工子弟学校,不少是校长从家乡招来的初高中毕业人员,这样的老师教导学生,难免误人子弟;开办学校的人员更是繁杂,很多人不懂管理,只知道挣钱,这样的学校教育水准可想而知;打工子弟学校普遍也只重视学习,忽视思想道德,很多学校根本不设置思想道德教育课,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堪忧,很多尖子生思想品德还不如“差等生”。
比起硬件标准来,这些问题更容易通过政府体制安排及法律规定得到解决。有些硬件设施问题,也可以通过灵活变通的方法解决,比如,虽然没有200米跑道的场地,但也可以鼓励开展占地小的体育活动,达到强健孩子体魄的效果。
近年来,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关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务实,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比如师范学校学生可以免费在校学习,这一措施对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非常有利;在各省市实行了“两免一补”,使孩子在家乡读书的费用大大降低,大量孩子回乡读书,减少了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取消公立学校借读费等费用,并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安排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学习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和体系化,打工子弟学校应该能拥有一个美好未来。(摄影/Winnie.J)v
昨天晚上是惠普中国区总裁孙振耀的退休告别酒会,业内的大腕几乎尽数到场。很多人一谈起来,就是16年前刚认识振耀的情景。
酒会上振耀兴致很高,几乎与每个到会嘉宾都干了一杯。最后,话题慢慢集中到了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振耀如何驻颜有术?毕竟在快节奏、高压力的IT圈里,还处在中国区总裁这样一个位置上,他是如何应对压力的?
我问振耀:你平时锻炼吗?振耀说:“锻炼,主要是跑步。但是这不是全部,我来给你讲个故事。”
他说他在日本的时候,听到别人讲了一个小白鼠的故事:科学家们把一只小白鼠放在玻璃房子里,有吃有喝,但是外面有一只猫在转,3天之后小白鼠死掉了。猫其实是威胁不到小白鼠的,这说明压力能够杀人。
第二个实验在玻璃屋里增加了转轮等运动装置,小白鼠坚持了3周才死掉,这说明运动能够缓解压力,但是不能根本消除压力。
第三个实验,科学家在玻璃房子里放进了两只白鼠,一公一母,这两只白鼠坚持了很久都没有死。
听罢故事,我们大笑,说这肯定是爱情的力量。但是振耀正色说:“我更愿意理解这是朋友的相互支持。”他说,最近有很多原来的同事请他吃饭,席间对他说:“振耀,我们没了你怎么办?”他回答:这话不应该你们说。没有了我,你们还有标榜,还有很多同事。反而是我孤身一人退休,我才应该说,没有了你们,我应该怎么办?
几天前和振耀一起吃午饭,他说他已经和很多退休的人请教过经验,也为自己安排了很多事情,但是对退休后没有邮件、没有会议的生活,还是感觉到一些惶恐。或许,这没有压力的生活,对他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挑战。v
《经济学人》对中国出版业的观点:
中国是世界图书出版大国之一,但并不是强国。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版超过八万种图书,但中国图书出版业缺乏活力,99.5%的品种销量都低于5000本。
图书出版业的这种尴尬境况并非没有引起注意。由于该行业的政治敏感性,而成为中国最后改革的一个行业。中国政府最近表示要取消对许多亏损的国营出版商的补贴(据推测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未曾公开)。此举将迫使它们与私人“文化出版机构”合作推出对公众喜闻乐见的书籍。这些举措从商业上来说是成功的,但技术上确是非法的。
4月25日,首例出版社兼并情况对外公布。一个出版了中国当下30种畅销书中6种的文化出版公司——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即将被江苏人民出版社“收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属于国营出版社,拥有出版图书的权利,但它的新合作伙伴是没有这种权利的。当前,中国1万多家文化出版机构都得和600家国营出版公司捆绑出书,因为只有后者才拥有政府给予的书号,没有书号的书都是非法出版物。
得到政府支持的出版社通常专注于出版正统的历史、政府指定的教科书和手册等等这些乏味的书籍。但在许可范围内,国营出版社也出版人们喜闻乐见的书籍,通常是与民间出版机构合作,或者更直接的把书号卖给它们,一切工作由他们自己完成。书号实际上是一种出版许可证,估计价格在2000美元左右,这对于中国书籍微不足道的价格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出版社一旦违规,将被处以罚款,并且将来分发给它的书号也会相应减少。所以出版商对于招徕有趣读物态度冷淡,因为这可能有出版风险。民间文化出版机构,比如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需要寻求既能够取悦大众,同时又不会触怒官方的生存空间,比如07年和08年最畅销的出版物《求医不如求己》。而其他题材的书籍,则会选择讨巧的题材,比如抨击西方国家的《中国不高兴》——一本与江苏人民出版社一同出版的畅销书。
在最近的产业论坛上,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中国乐于看见出版机构与出版社之间的合作逐渐加深,形成数个重量级出版商,从而让汉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书籍的分销传统上要比其他出版业复杂,成摞成摞纸张的印刷和分销无论如何都要比刻录光盘和下载视频文件困难得多。如今情况不一样了,很多流行的中国小说开始出现于网络上,无需付费就能完整阅读。到中国政府整合协调好中国现有出版商时,另一个弥漫着混乱及阴影的产业可能已经露出水面。
今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意见》的出台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提出与完善,被看作是中国出版产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其中最为“晃眼”的14条明确规定“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国有出版企业与非公有出版工作室进行资本、项目等多种方式的合作。”
《意见》中首次将非公有制出版机构作为出版产业的组成部分,纳入行业规划和管理,等于相当程度上确认了原来处于灰色地带的民营图书出版机构的合法地位。而这轮以“产业化”为主要方向的新闻出版改革轮廓也十分清晰,除国家扶持保留少量“公益性”新闻出版机构外,大部分图书出版单位将转变为企业推向市场。通过国家扶持,以资本为纽带组建数家超大型国有新闻出版集团。更为有效的是,规定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这个出版新政的颁布,势必导致中国的出版格局今后五年内的一次大洗牌。民间出版人、万榕书业总经理路金波就说过:“从整体行业来说,现在我能看到的是出版行业的国进民退,当然在这个大趋势中,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已经是个大进步。”
国有出版集团IPO或借壳
国内这两年已经开始跨地区组建联合出版传媒集团,新闻出版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的愿景则是,要在最近两年,出版业至少要出现三个“双百亿”——资产一百亿以上,年销售收入一百亿以上的企业。据统计,中国现在年出书品种是世界第一,最高2007年为24万多种,美国才18万种;报纸也是世界第一,每年发行442亿份。但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每年公布的影响世界的一百本书,影响世界的一百种报纸,影响世界的一百条新闻,中国基本不能入围。
与国外相比,中国传媒出版地域化、多而散,档次和规模不够、截止目前没有一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传媒出版巨头,也没有能在全球市场进行品牌竞争的文化产品。这成了中国最显著的文化软肋。
但是中国出版布局过于分散,而一些行业内前沿性的问题,出版区域性、异地监督、书号刊号改革、民营出版等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过去是按行政级次来平均配置新闻出版资源的。一个部有一个出版社、一个报、一个刊;一个省有一个省报和人民、教育、科技等几个出版社。而要在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这样的区域内做成跨国性的巨头,可能吗?它的资源和市场就那么多,由于行政分割、地方保护,大家互相牵制,都只有那么一点市场。这是体制方面的原因。现在要跨地区、跨媒体整合,首先就要把它从行政壁垒中解放出来。
所以新闻出个版市场化进程,分为几个步骤,改革先要脱钩、转企、改制、公司化,然后才是兼并、重组、并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变成公众公司、社会媒体,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此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直强调的改革“既有线图路,又有时间表”,这次在《意见》中得到了落实:所有地方和高等院校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今年年底前完成转制,所有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10年年底前完成转制。
要进入资本市场,资金哪里来?首先国家给政策、给部分资金,更支持IPO或者借壳上市,希望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融资,积累资本。最近两年出版企业通过上市大概筹集了200多亿的资金,为兼并和重组打下基础。目前行业内已上市的四家集团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反应良好,新华传媒2008 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66%;新华文轩2008 年纯利增长16%,达3.58 亿元;出版传媒2008 年实现营业利润9033.37 万元,同比增长28.92%;时代出版2009 年一季度净利润5067万元,同比增长15.6%。
今明两年还有十多家出版集团业已报备,进入上市的准备工作和评估程序。比如其中呼声最高的凤凰传媒出版集团。上市之路可谓好事多磨,直至去年底方见曙光,而该集团采取的文化地产板块借壳上市和发行业务IPO 上市并举的方式在出版界尚属首例。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文化地产板块的借壳上市正在等待证监会批复,正常的话,今年中下旬将完成。还有江苏新华发行集团的IPO 上市也正按部就班推进。
宋鸿兵《货币战争2》即将推出,出版方由中信出版社换成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这是在《意见》印发后不久,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成立后出的第一本书。该公司注册资本为3350万元,其中吉林出版集团借壳进京以现金投入的形式占51%的股份,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以净资产和品牌形象的投入形式占49%的股份。其实这也是中央和地方出版机构首次实现跨区域战略重组,它们历时一年半的时间。早在2007年12月,双方就签署了框架性合作协议。2008年5月,就正式启动新公司的筹划运作,今年4月7日《意见》推出之日正式挂牌。
在新的产业布局、兼并重组的态势下,对于建立资产与销售“双过百亿”的大型出版集团,也有人质疑其评价标准是什么?是将资产与销售作为指标?但是对于一个出版业的行业特殊性,资产与销售的庞大也许并不准确的反应出版综合实力,很有可能是无效资产与无效销售。
民营书业遭遇“收编”
在出版领域,最早的改革是放开了发行领域,第二渠道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界的大事。民营书业在发展中由单一的发行,逐步向出版编辑环节渗透,涌现了博集天卷、弘文馆、蓝狮子、共和联动、磨铁、万榕、思考者、读书人、读客、新经典……等众多优秀的民营出版策划品牌。
中国现有2万来家民营图书工作室,仅北京就有几千家,能持续经营的约有2000家,销售码洋过亿的至少有30家。每年由这样的民营文化工作室策划的图书约4万余种,已是出版业中不可轻视的一支生力军。而国内畅销书市场70%以上的占有额,更显示了民营出版的强大和能量。
书号按照国际惯例,都是无限供给,按需分配的。但在中国长时间以来转化成一种行政权力。书号本身是为了统一流通标识的一种虚拟资源,没有数量限制,也没有价值,但在中国却演变成了一个怪胎,并滋生了一个灰色阶层,这显然很不合理。这段来自柳斌杰的话,很能说明问题。据业内人士估算,民营图书工作室因为这种权力受限,每年用于买卖书号的费用就达10亿元之巨。
尽管民营出版目前还没有彻底合法化。但借着政策的东风,当前的书业频频传出一桩桩“联姻”事件,出版过《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求医不如求已》等畅销书的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共出资1亿元,在昌平文化园区成立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公司,后者控股51%。对这种新游戏模式颇有兴致的还有磨铁图书总经理沈浩波。他出让16.4%的公司股份予陕西华商传媒集团以获得3400万元的注资,并把海尔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请到公司任职,进行企业化管理。
在去年底,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旗下拥有韩寒、王朔、安妮宝贝、饶雪漫等作家的知名书业策划人——路金波、李克分别合资成立的万榕书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和智品书业(北京)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40万元),股权比例分占51%和49%合作。算是一起较早的国民并购案。
从出版社角度看。目前国有570多家出版社,每年的图书品种75%左右来自教材教辅(在市场中实现销售的不足25%),15%左右为专业出版物,真正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畅销书,所占份额不足10%。何况出版业利润90%集中在占总数5%的出版社手中,大多数出版社可谓奄奄一息。所以出版社急需对于市场敏锐、更有活力的民营公司注入。从战略扩张角度考虑,像辽宁出版传媒、时代出版集团、中信集团等都有在业内搜寻优质的民营公司,以扩充资源和实力,应对上市及上市后的业绩压力。而民营书业意识到新形势下资本的力量与自身生存的困境,“向上走”与出版社结成战略伙伴,进行项目和股权投资方面的合作,不失为保全和发展路径之一。如业内资深人士所言,目前,民营力量所拥有的资源与人才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接下来,应该会有更多“国民”合作,更多民营被“收编”。
其实对于“收编”等说法,很多人有异议,恰在这一点上,民营出版也存在隐忧:处于绝对强势的国有出版龙头,在改制重组及上市后,凭借雄厚的经济和政治资源,大力收编民营出版业,再演“国进民退”?
除去被收编外(被收编是要有资格的),似乎也有试点等解决路径,比如试点:分类别、分批次地选择部分上规模的民营文化工作室,给予国有出版社同等待遇,先放开不涉敏感领域的少儿、科技、生活、文体等内容。但是给予民营书业出版权的试点,“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一是这种试点应是有限出版权的试点,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放开;二是给谁试点权尚待做出甄别,要有一个评估的标准。而这个评估是复杂的,其标准的制订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三是有几十年根基的国有出版业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不管怎样,国有与民营在出版产业中确有融合与互补的实际可行性。如何一起“牵手”从市场获得更丰厚收益,在行业产业化过程中获得成长,才是硬道理。v
盐田区位于深圳市东部,距深圳市中心12公里,东起大鹏湾背仔角,南靠香港新界,西连罗湖区莲塘,北邻龙岗区,辖区面积72.6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属滨海丘陵地形。气候为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温和宜人。盐田区屏山傍海,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海岸蜿蜒曲折,海岸线长19.5公里,沙滩、岛屿错落,海积海蚀崖礁散布其间,是深圳最美丽的“黄金海岸”之一,区内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盐田区有深水大港——盐田港区,有我国第一家出口加工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有定位于保税自由贸易区的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盐田区依托港口、旅游、工贸、文化四大发展支柱,正不断发展成为现代化旅游海港城区。
大梅沙片区为盐田区下辖的重要区域。根据盐田区规划,梅沙规划成为旅游度假与滨海居住区。规划定位为国际级海滨旅游度假胜地、国际级会议展览中心及国际级海滨居住区。片区经济以旅游为主要支柱,另有国际会议中心、旅游地产、酒店、餐饮等辅助经济。大梅沙周边配套有万科会议中心、京基喜来登酒店、东部华侨城、大梅沙海滨浴场、小梅沙度假中心、大梅沙外国语学校、梅沙医院、雅兰酒店、海景酒店、湖心岛商业街、酒吧一条街、愿望塔等。
大梅沙海滨公园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景点,位于神奇秀丽的南海之滨、风光旖旎的大鹏湾畔,三面青山相拥。大梅沙海滨公园总面积36万平方米,其中沙滩全长约1.8公里,沙滩总面积18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是距离深圳市区最近的一个沙滩公园。
盐田区政府邀请英国ATKINS顾问公司负责大梅沙片区的详细规划和总协调,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建筑设计院深圳分院负责大梅沙海滨公园的规划设计,新加坡SGD设计与规划公司承担公园内的建筑设计,美国SWA环境与景观设计公司承担盐梅路海滨观景路的咨询。
规划布局结构为:
一个中心——规划在原盐梅路北侧用地中心部分设置商业服务及旅游中心,并通过水面和绿化景观与海滨公园及背景山体贯通联系;
两个公园——规划在总体范围内设置了海滨公园和生态郊野公园,其中大梅沙海滨公园建成使用,而生态郊野公园则主要为周围山体50米等高线以上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和郊野休闲区。两个公园分别通过贯穿中心区的空间景观轴线和片区中心联系呼应;
一条主轴线——规划在生态郊野公园-中心区-海滨公园之间利用水面绿化景观设置一条自由布局的空间景观轴线,同时这一空间景观轴线也是体现山、城、海互相交融和联系的纽带;
四大片区——东部沿海高速公路将大梅沙建设用地分为南北两大片区,片区之间分别通过高速公路通道及空间视觉景观相互呼应联系;
四个组团——根据整体用地功能布局要求,规划将全区分为旅游度假及商业服务中心区、居住区、公园及现状社区四大组团。中心组团位于原盐梅路北侧的用地中心区域,并围绕商业旅游中心布置。居住组团分别位于规划区北部,沿东部高速公路两侧布置。公园组团包括海滨公园和生态郊野公园,主要位于规划区外围,用地相对独立。现状社区组团主要是位于中心区两侧的大梅沙村和外环路东北侧的上坪、成坑村及部分工业和旅游服务设施。
随着深圳和周遍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短途观光旅游、城郊生态休闲旅游、自驾旅游的需求。作为盐田区四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7年盐田的旅游业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较2006年增长18.2%。月份的统计数字表明,盐田区共接待游客1079.47万人次。
大梅沙海滨公园由于设施完善,是离市区最近的一块公共沙滩,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2007年,大梅沙海滨公园供接待游客658万人次,占整个盐田区接待游客总量的66%。
与国际著名海滨旅游区相比,大梅沙接待游人的数量仅次于美国的夏威夷,接近印尼的巴厘岛,超过泰国的芭堤雅。稀缺的山海资源,沙质细腻的金色沙滩,使大梅沙完全有成为国际级旅游胜地的“实力”。
2008年,随着第二通道的开通,和东部华侨城的对外营业,大梅沙迎来了旅游发展的新阶段:
深盐二通道全长11.38公里,双向6车道,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西起罗湖区莲塘,东至盐坝高速入口。大梅沙片区与市区交通时间缩短至20分钟。
东部华侨城综合生态旅游项目一期开发建设完毕。经过一年的时间试营业,陆续对外开放。该项目占地近9平方公里,是国内首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户外运动、科普教育、生态探险等主题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主要包括大侠谷生态公园、茶溪谷休闲公园、云海谷体育公园、华兴寺、主题酒店群、天麓大宅等六大板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该项目是继中英街、明思克航母、大梅沙海滨公园、小梅沙旅游中心之后盐田区的又一重要旅游项目。(见本页上图)
在大梅沙片区旅游产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发现几个困惑。
困惑一:旺丁不旺财
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盐田区在过夜旅客人次数、酒店入住率、消费品零售额等方面的指标,以及在全市所占份额依然偏低,旅游产业的兴旺发达为本地经济带来的促进作用尚未显现。
困惑二:淡旺季明显,片区承载力有限
大梅沙地处亚热带地区,旅游资源以海岸沙滩为主,受到气温和水温的限制,每年的4-10月份是旅游的高峰期。200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单日最高游客数量超过40万人次,淡季日游客量最低不足千人。游客的季节性变化和巨大落差,导致旅游资源在高峰时间过于集中,不仅导致片区政府管理资源、交通配套和旅游配套超负荷运转,游客怨声载道,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度假体验。并且由于客流量淡旺季的巨大落差,片区的餐饮、零售等相关产业旺季人满为患,淡季难以维持,导致片区餐饮、零售素质低,流动性大,难以持续发展。
目前,深圳市由政府开发的公共海滩中只有大梅沙海滨公园是免费的,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大梅沙沙滩总面积18万平方米,在旅游旺季高峰期,单日人流量约10-12万人次,大梅沙海滨公园高峰期游客密度达0.3平方米/人,远远超过旅游度假区10平方米/人的承载标准。在旅游高峰期,每个游客在大梅沙只有立足之地,根本谈不上轻松惬意地享受阳光海滩。
(一)游客结构
相比与深圳整体市场过夜海内外游客的结构,盐田过夜游客的构成中,海外游客比例较低,这一方面反映出盐田高端服务配套的不足、本地特色消费少、餐饮购物等消费场所少的特征,同时又带来了游客消费力不足的后果。这两个方面互为因果。
结合万科早期对大梅沙片区消费人群的调研,可以将在大梅沙片区的消费人群按其主要消费场所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类:(见本页上图)
其中,沙滩消费人群为主要消费人群,高峰时期(节假日)会占到9成以上的比例。
(二)旅游资源丰富和旅游产品不足
由于大部分大梅沙的游客均为深圳本地居民,通常前往大梅沙片区的行程仅为一天,沙滩活动并不适合长时间进行,活动结束后便离开大梅沙片区。同时,片区内的餐饮配套相对简单缺少特色,缺少博物馆、艺术馆、海洋文化馆、酒吧等可长时间逗留的文化、休闲场所,消费场所更是非常有限。游客以消费旅游资源为主,旅游产品的不足导致客户众多,但生财有限。
同时,由于片区内旅游产品的不足,导致游客聚集在大梅沙海滨公园内,并没有合适旅游产品将客户有效分散和引导。加之季节性因素影响,导致旺季游客数量超越沙滩的自然承载力,为可持续的发展带来损害。
从大梅沙片区历史拍卖项目来看,多为低密度的海景酒店、度假公寓和别墅项目。2001年,万科东海岸的开发标志着大梅沙片区住宅类地产的启动。由于东部大梅沙拥有稀缺的山海资源,云顶、鼎太、百仕达等品牌开发商挥师东进。2003年,大梅沙片区最后一块占地6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酒店用地的成功出让,显示出大梅沙旅游地产正在沿上升轨道延伸。
从2003年开始,伴随着片区配套酒店的逐渐开业,大梅沙片区逐渐演化到2008年以万科东海岸4期、华侨城天麓为代表的高端居住物业的兴盛。进入2009年,随着万科天琴湾、联泰梅沙湾的面市,凭借片区内无可比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梅沙片区正逐渐的成为深圳市最高尚居住片区。
万科开发的东海岸项目是大梅沙片区最大的居住类社区,总占地面积约3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容积率为0.8。社区前三期约1500套住宅已开发并销售完毕,并已全部交付入伙。尽管业主对大梅沙片区的自然条件十分满意,但是社区目前长住户数仅为20%。根据万科对业主的访谈调研,针对大梅沙片区的外部配套业主反映的影响其入住的因素比较集中,主要有:
1)片区内超市缺乏,餐饮配套多面向游客服务,缺乏品质较高的为片区居民服务
2)相比于市区的丰富教育资源,担心孩子教育问题得不到保障
3)公共交通线路不完善,公交线路少(经过外环路的公交线路较少)
4)大梅沙片区内缺少为老人、孩子规划的公共活动设施。并且,原有建设的愿望湖环湖休闲带,也因缺少管理和维护,渐渐失去了供片区居民和游客休憩的功能
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是一个国家观光旅游需求膨胀的时期;休闲需求急剧增长的门槛是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将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度假旅游需求将会全面扩张。2007年广东省的整体人均GDP达到了4273美元。整个珠三角片区正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向度假旅游转移和扩张的高速发展阶段。
沃尔玛每年仅在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会议的费用就高达100万以上。目前世界500强有200多家落户广东,加上设在香港和珠三角的亚洲区总部及分支机构等,珠三角存在巨大的会议度假市场。随着片区配套的逐步完善,和万科国际会议中心的落成和投入使用,大梅沙片区完全有机会成为世界各跨国公司商务会议集中地。
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可以将旅游度假地划分以下的三个层次:
一流旅游度假区根据自身资源水平和竞争力,形成不同层次的Resort,覆盖不同范围的客户群。不同层次的Resort之间在市场覆盖度上存在包含关系,但客户结构各自不同。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深圳本地、珠三角内甚至是全国的客户愿意选择大梅沙作为旅游度假和商务会议的场所,大梅沙片区已经处在 “本地旅游休闲自住类Resort” 和“区域旅游度假Resort ”的位置上,正逐渐向着服务更广泛的市场的“目的地型Resort”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片区内的旅游服务设施开发基本完成,但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文化题材和旅游消费题材的不足,导致大梅沙片区在复合功能的提供上存在缺失,成为制约大梅沙片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经过万科4年多的精心设计和建造,万科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将于2009年底前投入使用。该项目以绿色环保、公共参与的设计主题,可能成为大梅沙片区的高端商务配套资源和又一旅游景点。
通过不断改善游客及片区居民的旅游居住体验,将大梅沙片区的建设成为国际级的优美的综合性滨海旅游区、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态居住区。
1) 创新和丰富特色的旅游产品,创造24小时不间断的片区旅游题材
* 加快规划中“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大梅沙遗址博物馆”、“梅沙原创艺术基地”的建设,丰富旅游题材
* 结合“国际水上运动中心”推进海滨生态旅游设施以及海洋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区域功能体系
* 建造大梅沙婚礼堂,“海誓山盟”,为片区增加婚庆题材
* 设立精神堡垒,仿效好莱坞,在山体上架设巨大不锈钢地名牌,强化片区特色
* 利用万科国际会议中心场所,设立“大梅沙当代艺术博物馆”,为片区引入高端的艺术气息的同时增加高端旅游、精品旅游、体验旅游产品
2) 启动蓝色会议经济,创造一年四季的繁荣
* 结合万科国际会议中心的落成,引入国际级的会展活动,强化片区高端商务会议场所的定位,与市区会展场所形成差异化竞争。丰富大梅沙片区功能的同时,促进商务会议旅游的发展,为片区带来高端商务人群,促进片区消费场所的档次提升
3) 加快片区内旅游配套和居民生活配套的建设
* 加快湖心岛酒吧街招商和金沙街美食街的建设,使之成为具有滨海休闲文化特色的主题街区。结合丰富旅游题材,将游客留住,扩大消费
* 加快规划中“大梅沙体育运动中心”、“国际学校”、“大梅沙菜市场”的建设,完善片区的生活配套
4) 改善片区公共交通环境
* 开通大梅沙片区内的环线电动巴士,解决片区内的居民出行交通不便的问题。同时打通各个旅游项目的联系,带动环梅路、东岸路、艺海路沿线的商业发展。
* 建议考虑建立统一的公交总站和换乘中心,解决高峰期乘车难和因为拥挤而可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 对盐坝高速出口与艺海路交接处进行道路改造,避免交通瓶颈,缓解高峰期的交通压力
* 加快规划中的片区停车场建设
* 推行节假日交通流量控制与配额管理的工作,通过限制交通流量、临时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和节假日大梅沙海滨公园售票的方式,鼓励游客乘坐公交巴士和在非高峰时间前往
5) 加大大梅沙片区推广的力度
* 设立专项资金,拍摄宣传片、制作宣传手册,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强化“黄金海岸、蓝色盐田”的区域形象定位和对旅游、居住品牌的推广,打造深圳滨海旅游的第一品牌
6) 开拓客源,改善片区游客结构
* 恢复开通梅沙旅游专用口岸,扩大游客来源;落实“144小时”免签制度,吸引商务游客从香港进入深圳
* 与盐田港口形成联动,加快海员俱乐部建设,吸引每年近5000艘货运轮船,5万人次的海员前来休闲购物和短暂停留
7) 大梅沙村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
* 对大梅沙村的旧村改造,应采用“保护+开发”的模式进行,保留岭南旧村的自然生态的规划特征和建筑特色,保留住有特色的民居,拆除新建住宅。按照丽江、上海新天地的开发模式,在原有的规划条件基础上将沿湖的旧民居修葺、整改和重建。将其建设成一条充满人文体验的国际酒吧街。既保留了片区的文脉,又增加旅游题材,带旺片区消费。v
杭州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见于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三十七年,始皇出游丹阳,至钱塘。钱塘即今杭州,迄今凡二千二百多年。
根据历史学家谭其骧的划分,杭州都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时期:一、山中小县时期。包括秦汉六朝八百年时间;二、江干大郡时期。包括隋唐三百年左右的时间,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起;三、吴越国都及两浙路路治时代。包括从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起到五代北宋约二百四十年的时间;四、首都时代。包括南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起的一百四十年时间;五、江浙行省省会时代。包括自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起的元代八十年时间;六、浙江省省会时代。自明至今的约六百多年时间,起自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
杭州水居江流海潮的交会之所,是钱塘江流域天然的吐纳港,陆介两浙之间,是自北徂南的天然渡口,以地理位置言,极利于发展都市,但自秦汉至六朝的八百多年间,杭州却始终是一个无足称道的小县。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这与古今地形的差异有关。今天杭州城的所在地秦汉时也许根本没有露出海面,也许虽已露出,但仍然时常有被海潮淹没的可能,当然无从建立城邑。今城东南的贴沙河柳浦一带,自晋宋之际已涨成平路,晋宋后遂为津渡要地。经南朝百数年来的生聚,日渐蕃息,隋朝移州于此,就柳浦西凤凰山麓一代,建造新城,为杭州作为都市的发展,奠基了关键性的一步。隋开皇九年平陈,改钱塘郡为杭州,移治余杭。其明年,还迁钱塘;又明年,州县并移治于柳浦西。
隋朝对于杭州开发的贡献,不仅在于移治州县于此,还有一点极重要的便是移治二十年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京杭大运河的江南运河一段,起京口(今镇江),迄余杭(时改杭州为余杭郡)。自此,杭州成为大运河水运的一个起讫点,地位愈见重要。
杭州的繁荣开始于唐代。唐贞观中杭州户口达到十一万多人。中唐以后,遂以“东南名郡”见称于世。白居易曾说过“江南列郡,余杭为大”。唐代杭州的繁荣,一方面在于兴建农田水利,鱼米丰饶,并通过导湖浚井,解决了市民的饮水问题;另一方面则开辟了海上贸易。有唐一代国威远振,海外交通,盛极一时。广州、扬州而外,杭州也是通商口岸之一。唐人《罗城记》中:“东眄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可见杭州当时的繁荣,半系于北郭河埠的内河贸易,半系于城东江干的海上贸易。
白居易守杭对于唐代的杭州来讲,是件不得不提的事情。不论乐天对杭州的治理,单从文化方面来说,乐天诗名冠绝一世,杭州、西湖在他的笔下,名播天下。杭州自此成为了上自公侯,下自百姓的向往之地。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杭州回舫》)
湖山水影,水天云树。杭州进入世人的心灵世界并留与美好印象,不能不说是乐天对于杭州的一大贡献。
唐宋变革之际,五代的战火弥漫了东南的大部分都市。杭州在此时属于吴越国钱氏的国都。因为钱氏的保据,使得杭州能够在九十多年间都未遭战火,从而使得杭州在北宋时代,能够一举超过被战火陵夷的扬州,南京,成为“东南第一州”。
钱塘两岸在唐代之前经常分属于两个政区:在春秋为吴、越两国,在秦汉为吴、会稽二郡,在唐为浙西、浙东两道。把两浙并为一个政区始于吴越钱氏的建国,而杭州正为两浙的地理中心所在,吴越国的首都,便非此莫属了。吴越国的事功在历史上或许不太出名。但有一位王叫钱镠,却在千载之下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曾书《表忠观记》碑文,高度评价钱镠之功。苏公写过三首《陌上花》诗,其引曰:“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之云。”苏公在引中所讲的,便是吴越王钱镠传诵千载的陌上花开的故事。
吴越王钱镠的王妃戴氏,是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戴氏是乡里出了名的贤淑之女,嫁给钱镠之后,跟随钱镠南征北战,后来虽成一国之母,但极为孝顺,年年春天都要回乡看望并侍奉双亲。钱镠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最是念这个糟糠结发之妻。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带信给她:或是思念、或是问候。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想到与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见,心中思念,企盼其归。回到宫中,写上一封书信,虽企盼心切,却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一急一缓间,铁骨柔心,令人动容。后来里人将之编成山歌,就名《陌上花》。苏公诗引中,说里人之歌粗鄙,所以便亲自作了三篇《陌上花诗》。其诗曰: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杭州真正发展的巅峰,从“东南第一州”甚至成为全国第一州,是在南宋定都于此之时。宋室南渡,高宗以建炎三年自扬州渡江幸杭州,旋升杭州为临安府。后辗转,至绍兴八年,终定都于临安。南宋时临安的富庶繁荣史载称颂,马可波罗在南宋亡国后游历杭州仍然以“天城”相称,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南宋时的杭州,人口在全国列于首位,同时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商业的重心。虽然山河破碎,只据半壁江山,但杭州的治理,仍然称的上是物阜民丰。以当时杭州的文教情况为例:
当时临安府的学校,有太学、武学、宗学、算学、书学、医学和画学,都是国立学校;地方学校,有临安府学、仁和县学及钱塘县学;又有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南宋的太学继承北宋的制度,于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开始筹办,次年正式成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太学废除,元代改为西湖书院。南宋太学前后经历了一百三十年。
管理太学的学官有祭酒(校长)、司业(教务长),还有丞、簿等职员。教师有博士、学正、学录和学谕。采用三舍五年制。初入学为外舍,一年后升为内舍,二年后升为上舍,上舍再读两年毕业。品评学生,德行与学业并重。学官斋长按月写上评语及等第,称为“月书”。学业分数,根据考试成绩,分为季考和岁试。上舍卒业,成绩上等的,按科举状元待遇,称为“释褐状元”,由皇帝召见,亲自任命官职;成绩中等的,免去科举的进士考试而出仕;成绩下等的,免去科举的乡试,直接参加进士考试。因此,学生的平日成绩,便显得尤其重要。学生人数,绍兴年间为三百人,后增至一千,淳熙和开禧年间又各有增加。咸淳年间增加至一千七百十六人,其中上舍生三十人,内舍生二百零六人,外舍人一千四百人,国子生八十人。所谓国子生,是上层贵族的子弟。而当时投考太学的人数,第一次几达六千人,嘉泰三年达到三万七千人。当时著名的学者,如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其兄陆九龄,浙东学派的吕祖谦(东莱)等都在太学任教过。功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水心)曾出任过太学司业。陆九渊在太学任教时弟子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后来都成为学术界的名人,被称为明州四先生。因此,南宋的太学,不仅是学优而仕的地方,同时也是思想与学术荟萃的舞台。
此外,还有武学,校舍位于太学的东面。校长由太学的祭酒兼任,挑选文武官知兵法的担任教授。设太医局,医学分为脉、针、疡三科,由医官担任教授。画学始于宋徽宗,南宋迁都杭州,许多画家如李唐,萧照等都慕名南来,在画院中任职。画学招生考试,常用唐代诗句,如“野水无人渡,孤舟今日横”;“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等。宗学是皇族子弟的学校,分小学和大学。原本为宫学,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改为宗学,三年一试,补为生员,与太学同。此外,府学和县学也都有学官。
元灭宋后,杭州在政治上退而复为东南第一周。它是江浙行中书省的省会(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移至杭州),省境辖有今浙江、福建二全省,江苏、安徽的江南部分,江西的湖东部分。但在经济上仍不失为全国的或世界的第一大都会。
蒙古大帝国混一欧亚,中西陆海交通一时大为畅通。杭州也成为了贸易往来交通的重心城市之一。其兴盛发达的程度,甚至超过宋代。所以元人提到钱塘,往往喜与“诸蕃”、“岛夷”连称。“岛夷”的连称也可以推见杭州当时与日本方面也有着相当的往来。据伊宾拔都塔所记,当时在崇新门内荐桥附近,有许多犹太人、基督教徒及拜日教徒的突厥人聚居在那里;荐桥以西,是回教徒聚居的区域,一入此区域,宛如身临回教国。
元代末年杭州遭逢战火,破坏严重,同时政治区域的变动也使得杭州丧失了全国第一大都会的地位,甚至东南第一州的地位也难以维持。
至正十六年,明太祖置江南行中书省于应天府,自元廷分福建道别立行省,杭州省会的辖境大为减缩。至明太祖洪武十四年,遂定以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十一府为浙江省境,以讫于今,较之元代的江浙行省不及三分之一。
杭州政治、经济地位在明清的衰退主要表现在:一、政治地位为南京所代替。南京是明洪武年间的首都、永乐以后的陪都、清代两江总督驻节所在地;二、经济地位也渐渐为漕运、盐运中枢的扬州以及后起的通商海口上海所超越;三、甚至清代江苏藩司治所、太湖流域的政治、经济重心苏州,其盛况都略足与杭州相颉颃。
但明清两代杭州都市地位之所以没落,既有其他城市的兴起得因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明代的倭寇、清代太平天国两次兵燹,对杭州都有相当严重的破坏。国内的运河日淤日浅,故道尽失,塞为街衢,占为庐舍,内河运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明代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禁断海舶出入沿海口岸,自此无复通商互市之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冲夜奔 的文章

 

随机推荐